請問古埃及有多少個小國家?
古埃及大體上是統一的(不像兩河流域總是分裂),我對於前王朝時期的埃及小國能否被叫做埃及深表懷疑……他們說含米特語不?(含米特人不是埃及的土著人。根據某些人的觀點,怕是古埃及文明5000+年前就斷層了
已經有的某個答案又在混淆前王朝和古王朝……要不要這樣,前王朝又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古埃及」)
只不過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埃及在大一統的主流歷史中間也會有小插曲。
對於埃及巴比倫亞述埃蘭這些文明,西方文明史學界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分期,整個埃及三十一個王朝大體可以分為早王國-古王國時期、中王國時期、新王國時期、晚王國時期
這四個時期形成了三個中間期,也就是類似我們中國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分裂時期
第一中間期 c. 2181 BC – c. 2055 BC
古王國後期,中央集權的減弱使埃及王朝逐漸喪失了對地方政體的管轄,各地方領袖紛紛脫離中央政府,古埃及進入分裂狀態。
在第一中間時期開始的階段,古王國時期延續下來的王朝第七、八王朝依然以孟菲斯為首都,但實際領土僅限於孟菲斯及其周邊地區
位於下埃及的第二十諾姆赫拉克利奧坡里(Herakleopolis)的統治者建立的地方政權開始強大,以至於被列為埃及第九王朝( 2160BC–2130BC )和埃及第十王朝(2130BC–2060BC)。這兩個王朝實際上是由同一族人建立的,由於首都在赫拉克里奧波里,通常也被稱為赫拉克里奧波里王朝。
埃及學對赫拉克里奧波里王朝知之甚少,《都靈王表》在此處殘缺不全,留下18個國王的空白,只有一個「阿赫托伊」(Akhoty)反覆出現。(因此推斷阿赫托伊為一個家族名稱)
第二中間期的後期後期,上埃及的底比斯建立第十一王朝(2134BC),其他較弱小的地方政權則要麼效忠第九王朝,要麼效忠第十一王朝。兩個王朝之間的戰爭爆發,勝利最終歸於以曼圖霍特普二世為領袖的第十一王朝。此後古埃及進入國家統一的中王國時期。
第二中間期 c. 1650 BC – c. 1550 BC
第二中間期的開始,有的埃及學家以第十二王朝的滅亡(1802BC)作為起點,因為第十三王朝( 1803BC–1649BC)國力衰弱,無法有效統治。尼羅河三角洲西部克索伊斯為中心建立了第十四王朝 (1704BC–1690BC),但也很快滅亡。
通常還是以第十三王朝的滅亡,希克索斯人入侵埃及作為起點。
希克索斯人是由來自黎凡特的閃米特人(迦南人、烏加里特人、阿摩利人)組成的混合民族,他們滅亡了中王國,建立了第十五、第十六兩個王朝。
第十五王朝(1674BC–1535BC)建立於迦南,後攻入尼羅河三角洲,以三角洲東部的阿法利斯為中心,征服了尼羅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區。又稱大希克索斯王朝。
第十六王朝(1660BC–1600BC)統治上埃及,又名小希克索斯王朝, 史籍記載非常有限。
第十七王朝(1580BC–1549BC)為埃及本土王朝,由底比斯人拉霍特普(Rahotep)所建。最初是希克索斯人的封臣。第十七王朝最後一任法老卡摩斯的弟弟阿赫摩斯(Ahmose)即位,開始驅逐希克索斯人,建立了第十八王朝,埃及進入新王國時期。
第三中間期 c. 1069 BC – c. 664 BC
埃及史上最大的分裂時期,此時,腓尼基人稱霸地中海,呂底亞悶聲發大財,希伯來祭司開始寫舊約,希臘進入古風時代,埃及文明開始呈現衰亡的前兆。
第二十王朝最後一任法老拉美西斯十一世死後,繼承人思滿迪斯一世(Smendes I)從尼羅河三角洲東北部塔尼斯(Tanis)統治下埃及,稱第二十一王朝(1080BC–943BC),而底比斯的阿蒙大神官赫里霍爾(Herihor)則早在拉美西斯十一世末期開始統治上埃及,待拉美西斯十一世死後成功攫取底比斯地方的全部權力並自稱法老,即底比斯阿蒙神官王朝(1080BC–943BC)。
利比亞人舍順克一世(Shoshenq I,《聖經·舊約全書》稱「示撒」)於公元前943年將埃及南部底比斯割據勢力重新納入其統治區域,建立第二十二王朝(945BC–720BC),定都布巴斯梯斯(Bubastis) 。埃及因此享有超過一個世紀的穩定,但特別在奧索爾孔二世(Osorkon II)統治時期過後,國家實際上分裂成兩部分,嫡系的舍順克三世(Sheshonk III)在前837年控制了下埃及,而庶孫塔克洛特二世(Takelot II)及其子奧索爾孔三世(Osorkon III)則統治中部和上埃及,建立第二十三王朝(即利比亞王朝, 837BC–728BC)。最終因各城邦起義而瓦解。
第二十四王朝(732BC–720BC)是以尼羅河三角洲西部塞易斯(Sais)為中心的本土王朝。
南方的努比亞(純黑人)乘此分裂局面也入侵埃及。努比亞國王卡施塔(Kashta)將努比亞王朝擴張至底比斯。二十年後,繼任的法老皮耶(Piye)約在前732年揮軍北上,擊敗了數股當地埃及統治者的聯合軍隊,創立第二十五王朝(即努比亞王朝,732BC–653BC),並委任被打敗的統治者為各省總督。第二十二王朝、第二十四王朝也被第二十五王朝吞併。
埃及的國際威望經過兩個世紀的內亂,此時已大幅下跌,曾屬於埃及的迦南,已經牢牢地納入了亞述的勢力範圍之內。亞述國王以撒哈頓(Esarhaddon)於前670年入侵埃及。公元前664年,亞述在新王亞述巴尼拔(Ashurbanipal)率領下施予最後一擊,洗劫了底比斯及孟斐斯,第二十五王朝滅亡。
在亞述入侵努比亞王朝之時,北邊的新塞易斯王朝開始興起。其建立者阿美里斯(Ammeris)原為地方總督,尼科一世(Necho Ⅰ)繼任後一年遭到亞述入侵而被迫成為附庸,在與二十五王朝的戰爭中陣亡,其子普薩美提克一世(Psammetichus I)在亞述的保護下得以繼承其位。
普薩美提克一世先與亞述巴尼拔一道摧毀了第二十五王朝後,趁機壯大自己在埃及的影響力,最後團結所有被亞述壓制的埃及地方勢力脫離了亞述的控制,成功光復了古埃及,定都塞易斯,建立了第二十六王朝。埃及進入最後的輝煌——晚王朝時期。
實際上,王朝編號分期模型的準確性也十分有限,尤其是在大分裂的中間期,應該還有許多無名的小王朝塵封在了歷史中
Prehistoric Egypt時代(ca.3100B.C.E.以前)古埃及分為眾多小國(Nome),這些小國在Narmer和Menes統治時期被整合起來,成為統一的古王國治下的行政區劃,以後又陸續增減了幾個Nomes。具體變遷已不可考,但根據Palermo Stone等系統資料,從古王國到羅馬帝國時期的埃及大致保持42個Nomes的區劃。
古王國建立前夕,可以大致認為埃及分為這42個小國(Nomes):Upper Egypt:
1:Ta-Seti | Capital:Abu / Yebu (Elephantine) 2:Wetjes-Hor | Capital:Djeba (Apollonopolis Magna) 3:Nekhen | Capital:Nekhen (Hierakonpolis) 4:Waset | Capital:Niwt-rst / Waset (Thebes) 5:Herui | Capital:Gebtu (Coptos) 6:Aa-ta | Capital:Iunet / Tantere (Tentyra) 7:Seshesh | Capital:Seshesh (Diospolis Parva) 8:Abdju | Capital:Abdju (Abydos)9:Min | Capital:Apu / Khen-min (Panopolis)
10:Wadjet | Capital:Djew-qa / Tjebu (Aphroditopolis) 11:Set | Capital:Shashotep (Hypselis) 12:Tu-ph | Capital:Hut-Sekhem-Senusret (Antaeopolis) 13:Atef-Khent | Capital:Zawty (z3wj-tj, Lycopolis) 14:Atef-Pehu | Capital:Qesy (Cusae) 15:Wenet | Capital:Khemenu (Hermopolis Magna) 16:Ma-hedj | Capital:Herwer? 17:Anpu | Capital:Saka (Cynopolis) 18:Sep | Capital:Teudjoi / Hutnesut (Alabastronopolis)19:Uab | Capital:Per-Medjed (Oxyrhynchus)
20:Atef-Khent | Capital:Henen-nesut (Herakleopolis Magna) 21:Atef-Pehu | Capital:Shenakhen / Semenuhor (Crocodilopolis, Arsinoe) 22:Maten | Capital:Tepihu (Aphroditopolis)Lower Egypt
1:Aneb-Hetch | Capital:Ineb Hedj / Men-nefer / Menfe (Memphis) 2:Khensu | Capital:Khem (Letopolis) 3:Ahment | Capital:Imu (Apis) 4:Sapi-Res | Capital:Ptkheka 5:Sap-Meh | Capital:Zau (Sais) 6:Khaset | Capital:Khasu (Xois)7:A-ment | Capital:(Hermopolis Parva, Metelis)
8:A-bt | Capital:Tjeku / Per-Atum (Heroonpolis, Pithom) 9:Ati | Capital:Djed (Busiris) 10:Ka-khem | Capital:Hut-hery-ib (Athribis) 11:Ka-heseb | Capital:Taremu (Leontopolis) 12:Theb-ka | Capital:Tjebnutjer (Sebennytos) 13:Heq-At | Capital:Iunu (Heliopolis) 14:Khent-abt | Capital:Tjaru (Sile, Tanis) 15:Tehut | Capital:Ba"h / Weprehwy (Hermopolis Parva) 16:Kha | Capital:Djedet (Mendes)17:Semabehdet | Capital:Semabehdet (Diospolis Inferior)
18:Am-Khent | Capital:Per-Bastet (Bubastis) 19:Am-Pehu | Capital:Dja"net (Leontopolis Tanis) 20:Sopdu | Capital:Per-Sopdu 這一版本資料來源於Karnak神廟White Chapel的牆壁上。象形文字是一種表音文字,所以可以被還原讀音並轉寫成拉丁字母。圖是很久以前從維基上摳下來的,找不到具體出處了每個時代都不同。古王國的參考樓上回答,比較完整了。
補充一下:
整個古埃及歷史上,「省」的概念並不強,早王朝和古王國的省大部分都是埃及沒有統一時候遺留下來的部落聚合體,他們或佔領城鎮,或劃地為界,形成了一個個的「省」,今天稱為諾姆。前王朝,早王朝的諾姆大概有幾十個,名字叫什麼的都有,比如蠍子省啊,鎚子省啊,鱷魚省啊,大象省啊,現在也不知道是音譯還是意譯(因為不可能得知當時的省的名字了。只能根據考古實物來強行命名,考古界約定俗成,就都這麼叫了)。可以參考利比亞調色板,上面出現了不到10個諾姆的形象,都是一個城鎮的符號代表諾姆,再加上一個象形文字來表示這個諾姆的名字。
古埃及更正式的行政劃分是「上埃及」與「下埃及」。即整個埃及就分成兩塊,通常各有一位國王和宰相來管理,其國庫叫做「白屋」和「紅屋」。後來埃及統一了,這種劃分被保留了下來,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大部分法老都是頭戴2個王冠--代表了自己既是上埃及的國王也是下埃及的國王。所以嚴格來說,古埃及就分2個國家,上埃及和下埃及。至於動亂時期,曾出現過「中埃及」,位置在上下埃及之間,但這只是習慣上的叫法,歷代法老們並沒有把「中埃及」當成獨立的行政區域,只是一種概念性叫法。
在古埃及最強大的十八王朝,埃及通過蘇伊士運河入侵了西亞,佔領了部分外族的領土,這些領土被劃分給「下埃及」,被認為是下埃及在北方的延伸。雖然新王國並沒有廢除古老的諾姆制度,但地名多以城邦指代,而不以諾姆相稱。比如拉美西斯一世,被稱為「來自阿發里斯的將軍」,雅赫摩斯一世,被稱為「底比斯的王者」等等。
以上。
推薦閱讀:
※商博良是如何破譯古埃及的羅塞塔石碑的?
※如何評價該新聞中澠池曙猿遺址的發現動搖了人類起源於非洲這一說法?
※是否有能證明夏朝存在過的古墓文物?
※古代的首飾上的寶石為什麼不打磨成規則的形狀?
※在西方社會中「埃及學」的意義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