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安倍談話?


手機作答日後再細改

安倍晉三的這個講話角度相當高明。

首先安倍本人的主張是積極的和平主義,亦即日本可以大體上不改變和平憲法,可以不再戰,但要成為正常國家。這一表述是極其大膽的,因此他採取的策略是日本歷代內閣已經對日本殖民統治和侵略行為反覆道歉,戰後出生的日本人已經佔總人口數超過八成,因此不應再讓那些與戰爭沒有關係的日本人背負生來謝罪的宿命。

將歷代內閣的道歉和自己的積極和平主義做銜接,既宣布繼承歷代內閣的道歉談話,並以此間接地表示自己也在道歉,這樣就可以軟化安倍自己的積極和平主義的表述,以免造成太大的外交衝擊。同時他用的論據戰後出生日本人佔八成,這在十年前小泉談話中也用過,小泉說戰後出生的日本人佔到了七成,因此要逐漸地去開拓未來,儘管那次小泉談話由於沿用村山談話的全部關鍵詞:日本殖民統治、侵略、道歉、反省而被中國政府認可。但這段內容也被視為有所鬆動的跡象,這一論據的邏輯在安倍這裡直接被用來支持他的積極和平主義,所以說安倍這篇談話高明。

除此之外安倍這段談話的措辭全面但保守。事變、侵略、殖民統治都有提及,慰安婦的問題也提到了「戰場外婦女的名譽和生命」,可措辭都偏保守,提及事變、侵略和殖民統治時都是泛指,沒有直接而明確的闡明日本在上次大戰時行為的具體性質。

更大篇幅側重於戰後各盟國對日本的寬容,暗指日本已經過反覆道歉得到了原諒,但依然採取謙虛心態,這樣的篇幅安排依然是為安倍自己的積極和平主義做鋪墊。

整篇講話採取的史觀有點讓很多中國人難以接受,開篇著力批判殖民統治,把日本一戰以及一戰前的歷史作為反殖民歷史,並將此作為二戰爆發的背景。這樣的史觀不能說是錯誤,畢竟日本是一戰戰勝國,但這是難以令東亞各國理解的,有違背不刺激鄰人的史觀「近鄰原則(當然這也不是強制性的原則,而且日本也已將此原則從教科書審查標準中刪除)。

至於飽受爭議的中國和台灣並列還排在最後一位的事情,可畢竟台灣在馬關條約中就已割讓給日本,在二戰中是和中國不同的地區,前者是戰區,後者是日本的殖民地。性質的確不同,以安倍這篇講話里用詞的保守程度來看,這樣的提法可以理解。

這篇講話本質上反映了日本人對和平憲法的心態,首先和平憲法廢除國防軍的制度既是作為懲罰措施又是永久的和平主義理念的實踐。在制定憲法時前者的用意更多,經過長期實踐中和平憲法就逐漸成為理念而受到捍衛。問題是現實中作為懲罰措施廢除國防軍的方式在德國一戰後凡爾賽條約的實踐中就已被證明是不可行和錯誤的,而作為理念來踐行的和平主義,在東亞周邊軍備投入日漸擴大的情形中就顯得難以被日本人認可了。

因此一個有別於和平憲法的積極和平主義開始興起,目的在於實現日本的正常化。安倍的講話迎合了這一思路,這也是安倍能成為近年來執政最穩定首相的民意基礎。

但從中國的角度,日本當代人的確和二戰沒什麼關係,不背負生來謝罪宿命的理念的確可以理解。但作為政府、內閣會議形成的正式文件,採取什麼樣的史觀,不僅和日本國內政治有關,更與二戰後形成的國際體制相關。

但中國反覆強調二戰後國際體制並不是冷戰體制,僅僅指對日本的特殊對待,甚至是不以舊金山和約為基礎的對日國際體制。因此難以產生原本期望的拉美國對日的外交效果。

反而是安倍的這篇講話更能產生正面的外交影響,在沒有對中日關係進一步衝擊的情況下在內閣正式文件中體現了積極和平主義的「私貨」並獲得默認,這是日本的外交勝利。

不能不說安倍講話是高明的。

但其基本史觀,我還是有點不接受的。


作為獨立的個體來說,後代可以不承擔父輩的責任,這一點沒有錯誤。

但作為一個整體——國家或(有歷史延續性的)民族來說,日本必須對其歷史負責。

坦率地說,安倍的講話很高明,但其本質就是在嘗試偷換概念了。

日本可以在未來繼續堅持其現有歷史觀,但結果必然是,日本將永遠得不到其它國家和民族的尊重和認可,就像現在一下。

附:

當時看安倍講話時,覺得他說得有道理,但總感覺不對勁。今天看其它歷史時,突然產生了此想法,百度一看,居然沒人指出此問題關鍵,故手機作答。


安倍的談話其實很簡單.

都道了七十年的歉了.別讓以後的人道歉了吧!讓我成為最後一個道歉的人吧!讓日本成為正常的有戰爭權有軍隊的國家吧!

其實.作為一個八零後.對於日本道歉也好不道歉也罷無所謂.因為早知道這貨心裡不服.沒關係.下次再打起來.一定打到服為止!


轉自劉華:中日歷史問題博弈將長期化

「安倍談話」於8月14日發表後,已引發日本及國際社會眾多關注及評論。筆者認為,「安倍談話」具有指標意義,其不僅架空了「村山談話」,而且以政府正式文件的形式,隱隱發動了在歷史領域的逆襲。可以預計,中日兩國在歷史問題上的博弈可能將長期化。

安倍晉三14日發表戰後70周年談話,提及所謂的「反省」和「道歉」 。馬平/攝

「村山談話」已被架空

在「安倍談話」發表之前,外界主要關注的是,安倍是否會使用村山談話中的幾個關鍵詞——「殖民統治」、「侵略」、「反省」和「道歉」。表面上看,這篇談話里有這四個詞,但實際上卻純屬文字遊戲。嚴格說來,安倍既沒有承認日本在二戰中的侵略行為,也沒有就這一侵略行為道歉。具體如下:

首先,關於「侵略」和「殖民統治」,談話原文說:「決不能再次出現戰爭的慘禍。事變、侵略、戰爭……絕不應再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必須建設一個永遠告別殖民統治、尊重所有民族自決權的世界。」——很顯然,這裡並沒有說是日本侵略了別人,也沒有說是誰遭受了侵略。這符合安倍的公開觀點——「侵略沒有定義」。這實際上是否定了「村山談話」,這裡的「侵略」兩字只是為了有這兩字而已,沒有任何實質意義。

其次,關於「反省」和「道歉」,談話原文說:「對於在此前大戰中的所為,我國已經多次表達過痛切反省和由衷歉意。為將此付諸實際行動,戰後日本一直在與亞洲的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以及台灣、韓國、中國等鄰居共同銘記苦難歷史,為和平及繁榮而儘力。」——請注意,這裡與「村山談話」有本質區別:村山明確表示,日本是對「侵略和殖民統治」(及受害國)表示反省和道歉。而「安倍談話」中,道歉的對象是誰?又是為何而道歉?「此前大戰中的所為」是什麼?都不清楚。

更重要的是,在日語里,這句「已經」的時態非常重要,安倍的意思是說:「我們已經多次道歉了。」嚴格意義上來講,他並沒有在此次談話中道歉——可能是因為韓語與日語的近似性,韓國方面對此極為敏感,已經在第一時間表達了不滿。

第三,與此相關,安倍說了這麼一句話:「如今,80%的日本人出生於戰後。我們的兒輩、孫輩,以及他們之後的子孫——這些人與戰爭沒有任何關係,不能讓他們背負一直謝罪下去的宿命。」——結合前項中的「已經」過去式,安倍這句話的意思很清楚:道歉是以前的事,以後的日本政府將不必再反覆道歉。當然,他沒有解釋為何他作為戰後出生的日本人,還要去參拜那些祭拜「戰前」人士的靖國神社?

第四,「安倍談話」中加入了這麼一段不清不楚的話:「同樣,在與日本兵戎相見的國家中,不計其數的年輕人失去了原本有著未來的生命。在中國、東南亞、太平洋島嶼等成為戰場的地區,不僅由於戰鬥,還由於糧食不足等原因,許多無辜的平民受苦和遇難。我們也不能忘記,在戰場背後被嚴重傷害名譽與尊嚴的女性們的存在。」

這段話極為重要,這實際上是對兩個問題的回答:

一,大屠殺問題。安倍是在說,在戰爭中受害的別國平民,是由於「戰鬥」和「糧食不足」等原因遇難的。這實質上是在否認日軍曾屠殺過平民。

二,所謂「慰安婦」問題。之所以加「所謂」,是因為這句話根本看不出「慰安婦」三個字。日本右翼一向有一種觀點,即「戰時性奴隸」是在歷次戰爭、各個國家普遍存在的現象,絕不是日本獨有。「安倍談話」中的這種表達方式,其實就是右翼論調的變形而已。

正如讀者所知,此次「安倍談話」是以內閣決議的形式發表的。這意味著該文件將成為日本政府的正式立場。「安倍談話」實際上是打算為日本政府的戰爭道歉劃句號,而且不僅涉及到侵略戰爭問題,還打算一攬子解決慰安婦、大屠殺等問題。

可以想像,十年後,在戰爭結束80周年時,如果是一個更加保守的日本政府當政,完全可用「堅持『安倍談話』立場」為擋箭牌,不再就歷史做新的道歉。

右翼史觀的逆襲

「安倍談話」的重要特點,就是其在很大程度上秉承了日本右翼史觀,開始對中國等鄰國發起「歷史逆襲」:

例如,在「安倍談話」全文第二段就提到:「一百多年前的世界,以西洋各國為中心,各國佔有並擴張廣闊的殖民地……無疑,對此局勢的危機感,成為日本近代化的原動力。日本在亞洲最早建立了立憲政治,保護了自身獨立。日俄戰爭還給予在殖民統治下的眾多亞非人民以勇氣。」——這句話有三層意思:當年殖民統治不是我一家,西方國家都有份,不要僅僅盯著我;日本走上後來道路是為了保護自己;日俄戰爭好歹還鼓勵了你們這些殖民地民眾的反殖民運動。

這種史觀是典型的日本右翼史觀,其邏輯鏈條接下來就是「大東亞戰爭是日本自存自衛的聖戰」、「大東亞戰爭是從白種人統治中解放亞洲的壯舉」。

這些話,安倍其實都說了,只不過換了種形式。

在「安倍談話」中,關於這段歷史是這麼說的:「在世界經濟危機發生後,歐美各國以捲入殖民地經濟來推動區域經濟集團化,從而使日本經濟受到重大打擊。此間,日本的孤立感加深,試圖依靠實力解決外交和經濟上的困境。對此,國內政治機制也未能予以阻止。其結果,日本迷失了世界大局。 滿洲事變以及退出國際聯盟——日本逐漸變成國際社會經過巨大災難而建立起來的新的國際秩序的挑戰者,該走的方向有錯誤,而走上了戰爭的道路。」

這段話也是兩層意思:「自存自衛」:當年,歐美各國攏住自己的殖民地,不對外開放,搞關門的殖民體系(日本官方的中文版本中,這個「區域經濟集團化」譯得不恰當,好像是一個什麼今天的國際經濟合作機制),這傷害了日本,才導致日本被迫做出反應;日本的錯誤在於「挑戰國際秩序」——這正是右翼的說法——從白種人手裡解放亞洲,可不就是「挑戰國際秩序」么。

很多人都知道,日本對過去戰爭歷史的清算,通常僅限於太平洋戰爭,或是擴展至抗日戰爭。左翼學者則認可「十五年戰爭」(1931年九一八事變~1945年)之說。但是,對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的對外侵略擴張史,日本主流社會並沒有做過深入的反思和清算,反而時有所謂的「司馬遼太郎史觀」,亦即認為明治是欣欣向榮的、進步的日本。近年來,司馬原著的電視劇《坂上之雲》在日本的熱播,就說明了這一點。實際上,恰恰是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等一系列對外侵略戰爭的勝利,才將日本推上了後來的軍國主義道路。

現在,「安倍談話」一方面沒有明確承認後來的侵略,一方面又肯定了(這是日本首相首次正式肯定)日俄戰爭及之前的日本發展道路(這段時間涵蓋甲午戰爭)。這根本不是什麼「反省」,而是對當年受害國的挑釁,是安倍在向他的右翼支持者們表明心意。

不僅「不道歉」 還要在歷史問題上反戈一擊

綜上所述,談話之中,類似於此的「亮點」還有很多。在經過了半年多的醞釀、論證和修改後,最終出籠的「安倍談話」可謂是一篇政客範文,集避重就輕、偷換概念、混淆視聽、顛倒黑白於一體。如果是不熟悉日本情況的人,很難讀出這篇文字里隱藏的魔鬼。

更重要的是,從「安倍談話」看,日本保守勢力已經不僅僅滿足於「不道歉」,還要在歷史問題上反戈一擊——不僅僅是戰爭歷史,還包括戰後歷史。就在「安倍談話」發布之前,他的私人諮詢機構「21世紀構想懇談會」提交了關於歷史談話的建議報告。在這份報告中,有專門章節回顧戰後的中日和解過程,其觀點大致可總結為:一,中日關係正常化之前,毛澤東等中國老一代領導人之所以對日本戰爭責任「兩分論」(即將日本軍國主義與日本民眾區分),是希望利用日本國內的「反美運動家」,促使日本在亞洲「中立化」;二,中日關係正常化後,日本對中國提供了3萬億日元的援助,是中國改革開放「不可或缺的存在」;三,後來的中日歷史問題,與中國的「抗日教育」有關……如此等等。

須知,這一諮詢機構中,雲集了日本各界的代表人士,他們的觀點,確實可以代表日本國內一定階層的歷史觀點。如果日方秉承這一史觀與中方打交道,今後,中日之間在歷史問題上的博弈必將長期化,且呈反覆波動之勢。而且,雙方歷史爭論的熱點,很可能將不僅僅限於戰爭期間,還將擴展至戰爭以後。


推薦閱讀:

日本有哪些優秀文化?
日本為何出現養老金危機?
日本核輻射(2017年2月的新聞)影響去日本旅行嗎?
北京等中國大城市能否可以實現像東京這樣的發達公共交通系統?
有什麼關於日本的冷知識?

TAG:日本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安倍晉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