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中國的發展機遇在以前是幾乎一樣的,為什麼現在差距這麼大?
中國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印度人:有種!有種!
我是印度人,我不會說普通話,這是為什麼我用英語寫的答案。
India started in 1947 with a literacy rate of 18 percent, life expectancy of 45, electricity generation in all of india less than bombed out Tokyo, no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its best agricultural land given to Pakistan and Bangladesh.
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saying China and South Korea were dirt poor too and recognizing the absolute pit of human development India was when the British left us.
China and South Korea were destroyed by war and therefore poor. But they still had an elite, the colonial rulers (though brutal) had set up industries and did not force people into agriculture. The British forced people to grow cotton, tea and opium, instead of food.
I am putting an additional perspective to the development story. I am not denying the mistakes of the Indian socialist model, closed economy and corruption which others have highlighted.
My point is that it takes a long time to build a people - generations - when they are educated, well fed, and living enough to focus on slightly long term objectives.
Only then can the people focus on electing politicians who focus on the future instead of charlatans who promise immediate relief, organize to fight corruption and realize that they can benefit from the outside world.
Indians are doing all of this now. Talk to Indians in the 20s, and you will see a confidence and dynamism unlike anywhere in the world. In short, the question is based on a point in time. Wait another 20 years, and the question will have lost relevance.
The biggest period of difference came between 1978 - 2000. Before that India and China went quite parallel. Even as late as 1991, India and China were equal in Per Capita incomes. After 2000, India"s growth rate has come close to China"s levels. It is the inbetween 25 years where China rocketed beyond the reach of India.
1. Demographic dividend: The one-child policy enacted in 1979 drastically reduced the population growth rate, producing a temporary period of fewer kids, few old people a lot of workers. There was a rapid bulge in working population they got the new jobs in building the infrastructure. This was a big factor in the GDP growth. This demographic dividend thing is once-in-a-lifetime thing and China cashed this check in 80s and 90s. India is expected to see this change in 2020s.
2. Different focus on Human Development: Mao was worse in a lot of things. But, he rapidly increased literacy rates. By 1981, Chinese females were twice more likely to be literate than Indian females. This gap continues to this day. This was a huge advantage for industries that came in with the opening up. The same is true for other HDI indicators like health where Mao did way better than Indian leaders. Nehru was daydreaming on a global scale, when his first priority should have been to abolish basics like illiteracy.
3. Very late opening up: India never had an equivalent of Deng Xiaoping who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in the 1980s. India"s PV Narasimha Rao came 13 years late and lost his mojo within 3 years of opening up the economy in 1991. Even today, Indian educated class has a tough time accepting the reality of Capitalism.
4. Not enough emphasis on infrastructure: In 80s, 90s China had a rapid infrastructure push. Roads, railways and airports were built at a record pace. China"s government structure allows for quick land acquisition. India"s democratic structure and outdated land laws don"t allows for rapid land acquisition.
5. Democracy: A major reason why India lags behind China. We"ve had political issues, we still have. States like Bihar would have been the most developed states today but are the poorest just because of wrong governments and corrupt leaders. We had (and still have) leftist, rightist, centrists in our governments. In the past, very few were able to make a majority government. While democracy could be good for it"s citizens, could be sustainable, but it certainly takes away the power to make reforms, democracy slows decision making and most democratic countries have to face political dramas.
謝邀 雖然很不想承認 但是在建國前經歷了徹底的暴力革命 建國初期經歷了徹底的社會主義改造 土地改革以及蘇聯援助後 中國的基礎已經遠勝印度了 中國的暴力革命幾乎席捲全國 中國的封建流毒也基本被肅清 這兩點是印度最缺的
印度和中國的發展機遇在以前是幾乎一樣的,為什麼現在差距這麼大?
====================================================
因為資本不講政治原則,只講投資回報。
從西方來的資本家很敏銳地察覺中國是可以提供更高投資回報的地方,所以,他們把大量的資金注入中國,像炒股票時炒龍頭股一樣,兇狠而暴烈,毫不手軟,很快就把中國炒起來了,而中國也很努力,沒有辜負給各位股東的期望,按期提供滿意的業績,保證了各位股東的投資回報,雙方的努力,讓中國掘得了第一桶金;與此同時,印度則像被人遺忘的三流爛股,沒人願意去摸它,它就這麼被西方來的資金冷落了。
現在,中國成了資本家,它也像先前來中國投資的西方資本家一樣,審視哪裡才能得到最好的投資回報。中國把自己的眼光落在「一帶一路」上,尤其是中亞和非洲上,印度又一次被冷落了。
資本,無論是美國的,還是中國的,為何總是路過印度而不入?為何寧肯落戶人家都不看好的,穆斯林佔主導的鄰國孟加拉國,而不入民主的印度?這其間的道理或許並不複雜:要麼是投資人認為他的投資回報率太低,要麼是投資人認為他的投資風險太高,要麼是二者兼而有之。
印度今後走得再好,也只不過是另一個巴西,另一個墨西哥而已,走得稍不小心,就可能變成另一個蘇聯,國家解體。
今後再也不會出現另一個中國了。中國的快速復興是人類歷史上是一個空前絕後的大事件。為什麼中國的崛起不可複製?為何印度不可能在某個時候出現中國過去的奇蹟?或許,你得先回答為何中國是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保持了自己的文化不間斷的國家這個簡單的問題。
就是因為有了這個人類歷史上的「唯一」,所以中國今天的崛起才是空前絕後,所以中國昨天的淪落也是空前絕後,而且今後再也不會發生了。「人不會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
1.習慣被征服,近代沒有思想解放。2.非暴力不合作禁錮了民族意識。3.沒有土地革命,壓抑了農業生產力,束縛了勞動力。4.種姓制度,階級固化。5.工業製造業薄弱。
6.民族問題複雜,人心不齊。
7.和鄰國關係緊張,消耗國力。8.教育投入低。9.缺乏強有力的領導階層。謝邀。看到這類問題都會想,國運這個東西到底存不存在?我爺爺奶奶有時候上街,看到滿街滿鋪各種各樣的食品,有時候還會覺得恍若隔世,用糧票買個大麻花,全家都能高興好幾天;現在過年一桌子七八十道菜,全家漫不經心懶得看,都在玩手機,還抱怨年年都這幾樣。也就是20年之間風雲變幻的事。你要生活著美國那種中產階級的小鎮上,可能30年生活都沒有變化,賣貨大叔到賣貨大爺,全鎮人大半生都在一家店買東西。看中國的歷史,覺得祖宗真NB啊,軍事太NB。從中原的一個小部落,到打遍亞洲,周圍的部落文明此消彼長,中華一直正紅當央。
近代很屈辱,很凄慘,但是中國人也真的橫著脖子不低頭,人才一輩一輩出,血一代一代的流,抗日抗美,生生把差距咬回來,放在別的大國亡國滅種多少次的災難,中國都挺過來了。
中國的核心競爭力,就在人上。極端強韌,極端智慧,敢贏不怕輸。其他的地理因素當然也是決定的因素,但我都覺得沒有人這個核心因素重要。地理也好,國運也好,人也好,中國都比印度強太多。同樣一張不及格的成績單,一個一直高分偶爾失手不及格,和一個從來就沒怎麼及過格,那能一樣嗎?印度其實挺可以的,文化經濟都還可以,放在別的地方非常紅,但在亞洲,又是中國的鄰居,那就是Hard模式了,中國看起來挺和藹可親的,但是有稱雄全世界的歷史,最不濟的時候,還斗過美國。一個歌手,歌唱的不錯,很有信心的去參加歌唱比賽了,然而第一場比賽的對手,就是王菲。"其他賽區不是這樣的啊" 我想印度就是這樣的心態。中國誕生毛澤東
印度誕生甘地
中國的高中生學到非暴力不合作這一節課,都當做笑話。可在印度,那是歷史!蟹妖
哎呦,這個問題那就大了
簡單來說,三哥始終沒有學會咱們中華民族偉大的實用主義精神
又不改宗,還搞民主化,這個國家也是挺幽默
民族性這個東西我向來不愛拿出來說事兒,不過三哥這性格確實挺讓人吐血
基礎教育,基礎設施搞得一點都不走心
一個國家要走向工業化,現代化,資本的原始積累那是必經的痛苦階段
三哥們在社會結構問題上又不願意徹底的去改革,你怎麼解放生產力,不解放生產力,你怎樣爆發出巨大的工業發展潛力
發展機遇給你了,你得抓得住,你不順應時代潮流做出相應改革,難不成你還想逆天改命?!
謝邀,這個問題其實跟許多關於印度的問題是完全重合的,題主其實可以去別的類似問題看看,實在沒必要再多此一舉的提問了。關於這一點,要了解的是印度到91年為止,因為親蘇,可一直都是計劃經濟,可是執行計劃經濟的政府卻又沒有蘇聯與中國這般的執行能力,結果只能是不倫不類的,耽誤了許多年。接著蘇聯解體,印度也相應的停止了計劃經濟,開始了印度的改革開放時代,可惜因為種種原因,又沒能改革開放的向中國那麼堅決,拖拖拉拉的很不好看。不過客觀的說,只要不是跟中國比,其實印度發展的非常不錯,堪稱發展中國家的典範之一,外媒經常誇耀印度模式不是沒有道理的,尤其是最近GDP增速超越中國後,情況更為明顯。不過可惜的是就像比賽,人們最重視的永遠是冠軍,誰管你萬年老二是誰,悲劇的三哥身上那些耀眼的成績被中國毫不留情的搶了個精光,才顯得三哥不咋地,其實三哥真的很牛叉的,跟其他發展中國家比一比就知道了。
三哥能發射衛星,能造核潛艇,能造三代機,正在造航母,IT人才大有佔領矽谷之勢,世界上有幾個國家有此等實力?至於不如中國,還是因為沒有經過徹底的革命,傳統的等級制度根深蒂固,生產力難以解放。不過估計今年GDP增速要比中國高了……中國能發展這麼快也是靠解放生產力,但是如果中央像現在這樣停止制度改革,妄圖光靠政策刺激繼續維持經濟高速增長,終究要陷入危機之中。
想要鄧小平,必須先毛澤東。
我今天要從資源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印度工業化所需的資源不如中國
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有2300立方米
印度只有1791立方米中國是世界上礦產資源豐富、礦產資源總量較大的資源大國之一,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礦種比較齊全配套的國家之一。目前已發現礦產171種,其中探明儲量的礦產158種。中國礦產儲量潛在價值高達16萬5000億美元,印度只有3萬9000億美元。相對於中國具有158種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印度僅有89種。
中國耕地面積是印度的88.2%,長期作物用地面積是印度的1.35倍,草原面積是印度的36.16倍,森林面積是印度的2.55倍,森林蓄積量是印度的3.09倍,森林生物量是印度的2.13倍,淡水資源是印度的1.48倍,礦產資源是印度的4.24倍。
據印度石油部統計,印度石油已探明儲量為7.34億噸,,天然氣儲量為7630億立方米。截至2005年底,中國累計探明包括原油和凝析油在內的石油地質儲量為248.44億噸,累計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5.6萬億立方米。不是一樣吧……印度起步可比中國好多了……全盤接受了英國人留下的東西。區別大概在於印度人覺得夠用,就不會改變了吧——印度現在還有用打字機,專業打字的打字員
機遇是一樣的,但是抓機遇的能力不一樣
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
試問印度的基礎教育普及地如何了?基礎設施又有多完善?文盲率夠低么?工業實力能夠承接產業轉移么?…………
況且,真的是一樣的機遇么?印度沒有經歷過文化大革、破四舊等等中國解放初期的大清洗運動,沒能形成全國自上而下的動員能力。台灣大學政治系朱雲漢教授從宏觀歷史的角度出發,認為中國改革開放前的三十年時間並不算浪費,正是那艱難的三十年讓中國形成了空前強大的全國動員能力,這種動員能力是中國復興的條件之一。注意這是宏觀歷史的角度,不要道德評價這種歷史觀。
貌似沒人提人種的問題,中國人大部分人每天要上8小時的班,而且是雙職工!!!可能大家覺得習以為常,可是國外只有少部分人這麼拚命,美國英國德國已經算頂級勤勞的了,法國義大利這算中等勤勞的,赤道沿線小島居民,尤其以太平洋和拉美地區你去看看,那真是「過日子」的生活,不是所有發達不發達都是政策、教育、宗教等原因,人才是最根本的吧。印度高種姓勤勞的人都在美國當精英,低種姓勤勞的人在世界各地干粗活,印度本土大部分人真的太懶了。
直接搬自己的答案:
把一個國家的發展比作一輛行使的汽車的話
印度我給打分如下
1. 發動機提供動力 (國民性, 民族性格能力)
評分(3/10)
2. 足夠的汽油 (原始資本, 資本投入)
評分(4/10)
3. 優秀的駕駛員 (領導層)
評分(2/10)
4. 靈活的轉向能力 (面對歷史機遇的應對)
評分(2/10)
5. 好的路況 (地理環境, 周邊環境, 世界環境)
評分(6/10)
6. 好的天氣 (歷史包袱, 遺留問題)
評分(3/10)
7. 剎車防止事故 (民主制衡, 法制制衡, 輿論制衡)
評分(5/10)
----------
印度吧, 1-6都不足夠好, 7也勉強, 因此這輛車開的磕磕絆絆也是正常的
---------------------
我們我給打分如下
1. 發動機提供動力 (國民性, 民族性格能力)
長久的農耕文明導致國民勤勞的本能, 即使移民海外, 華人也總是最勤奮的一群人
改開以後, 實用主義導嚮導致大部分國民昂揚的, 甚至不擇手段的奮發"成功"
華人相對優秀的基礎教育, 以及超大規模人口帶來的紅利
評分(9/10)
2. 足夠的汽油 (原始資本, 資本投入)
改開之後, 蜂擁而入的國際資本, 幾乎是傾全球發達國家之力投資中國, 這在全球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評分(9.5/10)
3. 優秀的駕駛員 (領導層)
改開後的駕駛員, 唯一也是最大的成就就是把穩了方向盤, 不再亂打左右
評分(6/10)
4. 靈活的轉向能力 (面對歷史機遇的應對)
2000年的全球化浪潮, 全球產業再分工, 抓住機遇, 加入WTO, 至少抓住了50年一次的機遇
2015年左右, 個人認為, 世界經濟進入新時代, "信息化改變世界", 個人認為, 目前我們是錯過不少的(比如牆)
評分(8/10)
5. 好的路況 (地理環境, 周邊環境, 世界環境)
地區大國, 周邊不穩, 四處樹敵, 好在世界總體環境有利
評分(6/10)
6. 好的天氣 (歷史包袱, 遺留問題)
歷史問題, 遺留問題, 太多, 而且不能說, 你懂的
評分(2/10)
7. 剎車防止事故 (民主制衡, 法制制衡, 輿論制衡)
同樣不能說, 你懂的
評分(3/10)
綜上所述, 目前中國這輛車開了30年的快車, 是非常正常的
直接原因有幾個,第一個是教育水平差距太大,第二個是經濟開放程度差距太大,第三個是地緣政治差距太大
大明朝的命運,不是皇帝決定的,不是人民群眾決定的,而是大明朝的官僚決定的。
《娜拉走後怎樣》是魯迅先生於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文藝會上的一篇演講稿。後來收入他的雜文集《墳》。魯迅在這篇文章中敏銳地撲捉到了「娜拉走後怎樣」這個重大的社會問題,並揭示出娜拉的命運:不是墮落,就是回來。
對於中國而言,改革詳見讓子彈飛,詳見知乎某評論最高贊。改革就意味著給每一個人洗腦,還要把那些不願意改變的人清理乾淨,這就是政治。日本就是脫亞後的現代社會,印度就是傳統社會,中國就是在十字路口徘徊的少年。亨利七世、拿破崙、俾斯麥、明治、彼得大帝都以反傳統而著名,反之印度則很好的保留了自己璀璨的文明。印度沒有文化大革命,永遠成不了中國。如何看待阿米爾?汗抗議印度「不容忍」後聲明不會離開印度? - wuweilxl 的回答看完以後,感觸頗多,於是決定重新寫這一篇文章。1、英國對社會的改造。應該寫伊比利亞主義和薩拉曼卡學派,但是中外研究西方歷史的都是從馬丁路德開講,為了不體現我標新立異的特質,於是開始從亨利七世改宗開始講。現在的人啊,想改革,卻死抱著教條不放,想改變,卻不願去改變。人啊!什麼是伊比利亞主義?馬丁路德寫了九十五條綱領,滿滿的都是愛。羅馬派去宗教警察,德國或者說當地的貴族保護了馬丁路德,於是新教誕生。新教在英國的名稱叫聖公會,聖公會的主教不是別人,就是要離婚的亨利七世。對於前面課程拉下的同學,不懂的請去百度。亨利七世要改宗了!不自由,毋寧死。英國的國王亨利八世為了當國王,娶了他哥哥的老婆,而且這個老婆還比他大六歲。你說見面叫達令,還是叫嫂子?亨利八世就像吃了一個死蒼蠅一樣,成為人們飯後的笑柄。最要命的是聖經教義上寫,兄娶哥嫂必絕後。巧的是亨利八世和他的王后只有一女,其餘五個孩子均夭折。於是亨利八世開始尋求改變,他向羅馬教皇求助,可西班牙是當時的強權,英國的力量還很弱小,教皇不敢得罪西班牙,於是不批准離婚。逼急了的亨利八世,干出了一件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情,他自己當教皇,成立了聖公會(即新教)。首先,為了獲得基層民眾的支持,大搞民主,獲得了社會基礎的廣泛認同和支持。其次,利用英國人的民族主義情緒,大搞排外。最後,啟用一批基層幹部,比如說商人克倫威爾、低級教士托馬斯·克蘭麥等,策動了一系列宗教改革。國王宗教改革導致既得利益者大清洗,導致舊貴族、舊官僚、原有的教會組織和舊的生產關係同時被消除,為英國的文藝復興、思想解放和資本主義發展鋪平了道路。對內他利用基層民主和民族主義情緒,堅決鎮壓舊貴族,意外的完成了英國的統一。對外他倒戈法國,利用法國和西班牙的矛盾從中漁利。在宗教改革方面,亨利八世開始刊印英文版的聖經,原來的聖經都是拉丁文,目的就是為了教會壟斷宗教的解釋權,這一次教會被徹底的革了命。伴隨著宗教改革的是殘酷的思想清洗,英國共有七萬多人被殺,佔到了英國總人口的2%。由於內戰期間,他發現傳統的政府不能處理大量的內政工作,於是進行了政府改革,現英國的財政大臣等等,就是當時設立至今。為了獲取基層民眾的支持和新興中產階級的財富,他允諾,議會將有更大的權利,議員將獲得司法豁免權,這就是議會政治的雛形。但是亨利八世絕後是肯定的。他的兒子愛德華六世十五歲就逝去,接著愛德華六世的姐姐瑪麗上台。瑪麗有著非常坎坷的人生,所以導致性格扭曲,她又號稱血腥瑪麗,她不喜歡砍頭,她喜歡燒死人。她要在英國恢復天主教的統治,不管死多少都在所不惜。1558年11月17日,42歲的瑪麗逝世。她的妹妹伊麗莎白繼位,這個地球上最偉大的女王大人。他為了英國不被當成嫁妝,出售給其他國王,終身未嫁。當然也有另外一說,是她有一段不幸的戀情,然後看破紅塵。莎士比亞在舞台上辱罵、諷刺、挖苦伊麗莎白,伊麗莎白在台下微笑面對,假如在地球其他地方,早被砍頭了。這也是為什麼只有英國才有莎士比亞,因為他們有偉大的女王伊麗莎白。我們現在看到美國的維吉尼亞州,其實就是「童貞女王」的意思,說的就是伊麗莎白。1588年,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求婚不成,於是派出了無敵艦隊,結果慘敗,自取其辱。1620年,一船載著102個清教徒的五月花號在大西洋西岸靠岸。你不得不說亨利八世是一個偉大的人。慈禧又不找男人,犯得著改宗嗎?2、彼得大帝彼得大帝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他認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必須要放棄的,包括漢語、漢字,在俄羅斯知識分子假如不懂法語,你出門都好意思和人打招呼。他辦工廠,發展貿易,發展文化、教育和科研事業,同時改革軍事,建立正規的陸海軍,加強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制。他干這些的目的是為了幹什麼?答:出海口。以前有個屌絲叫俄羅斯,地圖上都找不到他在那。俄羅斯有個君主叫彼得,彼得大帝對現代化非常的仰慕,他親手把自己想恢復俄羅斯傳統的沙皇太子阿列克謝拿鞭子抽死。大帝為了俄羅斯能有一個出海口,和當時的北歐強國瑞典幹上了。上圖為彼得一世(沙皇)親自帶隊衝鋒。
最後的結果就是。然後。
瑞典的少年國王查理十二,用區區八千人,打敗了沙皇彼得的三萬五千人。敗,肯定失敗了,但彼得大帝不投降,最後俄羅斯堅壁清野,誘敵深入,最後用一種另類的方式贏的了戰爭,賴!最後獲的了夢寐以求的出海口,彼得大帝立刻就把神都遷至空曠的彼得堡。以後的什麼拿破崙、希特勒,俄羅斯都如法炮製,所以都是如此下場。這就是大帝的風采,你再看看那個莫斯科的屌絲,你就懂了,人和人的差距為什麼就這麼大呢?這是聖彼得堡。所以我建議廣西、遼寧問彼得大帝,為了一個出海口,搞的國家的現代化陸軍全軍覆沒,差點亡國,有必要嗎?假如廣西和遼寧經濟發展起來了,那才叫逆天,那才叫沒天理。面對俄羅斯的崛起,反應最及時的就是英國,假如不是日俄戰爭、克里米亞戰爭,那今天統治世界的就是俄羅斯,而不是美國。3、法國崛起。拿破崙之偉大,不在於縱橫歐洲,而是為什麼拿破崙可以縱橫歐洲?法蘭西血腥的大革命相當於中國的文革,類似於彼得大帝用皮鞭抽死自己的兒子,類似於亨利七世的宗教清洗,終於新的思想和既得利益者的被清洗,為拿破崙的崛起鋪平了道路。拿破崙因為鎮壓反對派有力,而最終登上舞台,他曾下達過一條著名的指令:「讓驢子和學者走在隊伍的中間。」拿破崙熱衷於軍政、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經濟方面的改革,最著名是於1804年正式頒布實施了《拿破崙法典》,法典由拿破崙下令起草、制定的,許多條款都由拿破崙本人親自參與討論,並最終頒布,基本上總結、歸納了法蘭西共和國大革命時期所提出的比較理性的基本原則、精髓。該法典最終成為大陸法體系,成為俾斯麥寫《德國民法典》的基礎,與亨利七世的英美法系並列。法國的崛起源於對傳統文化的鞭笞和破壞。4、德國崛起。苦戰勝於強耕。日本人的軍國主義是國家擁有一個軍隊,普魯士的軍國主義是軍隊擁有一個國家。1198年3月5日,條頓騎士團成立於阿卡,應波蘭討伐異教徒的請求進入普魯士地區。經過五十多年的屠殺,1285年,條頓騎士團最終征服普魯士地區,迫使普魯士人改信天主教。1512年,來自勃蘭登堡的阿爾伯特當選為條頓騎士團總團長。1525年他宣布改信路德宗教,從而切斷了與騎士團名義宗主羅馬梵蒂岡的聯繫,隨後宣布將條頓騎士團世俗化,改為普魯士公國自任普魯士公爵。1809年拿破崙入侵,普魯士公國國滅,條頓騎士團正式成為一個宗教慈善組織。條頓騎士團為了吸引外來移民,採取的經濟政策是自由主義市場經濟,不是英國式的保守主義市場經濟,他的具體措施就是自由市,充分利用了周邊國家的人口紅利。普魯士地區古代的居民我們姑且把它稱為普魯士的日耳曼人。1740年腓特烈二世即位,在他20多年的鐵腕統治下,普軍人數由原先的7萬人激增至20萬,佔全國人口9.4%,軍費開支每年要花去政府全部預算的4/5。有人這樣描述普魯士的軍國主義:「對其他國家來說,是國家擁有一個軍隊;對普魯士而言,是軍隊擁有一個國家。」普魯士的軍械都是外購,於是腓特烈二世免稅補貼發展軍工,組建了總參謀部,發展了戰爭全民動員,都說俄羅斯是戰鬥的民族,我認為這個頭銜普魯士更加合適。隨後是腓特烈二世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繼承王位,對於普魯士而言,國王的唯一作用就是戰爭。1861年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攝政王即位,稱威廉一世。 1862年9月22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擔任首相。俾斯麥一上任,就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說:「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與多數派決議所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他鼓勵國王:「既然我們遲早是要死的,能不能死得更體面一些?……陛下已經沒有別的路可走,只有奮鬥!」從此贏得了威廉對他的政策的堅決支持。建立了一個專制帝國,其統治基礎是普魯士軍國主義外加容克資產階級,構建以務實作風和民族沙文主義為精神的現代德國。為統一德國,不惜讓奧地利退出德意志聯邦,對內休養生息,世界上第一個制定了系統的社會保障體系和法律的國家。對外謹慎用兵,最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都是通過談判桌來獲得。德國從精神上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在二戰後美蘇雖然瓜分德國,但德國仍然還能夠重新統一(歐洲歷史上有多少國家消失就沒有在出現過)。在自由市的經濟基礎上,對於城市普魯士管理相對寬鬆,對於農村,普魯士剝削農村發展城市,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容克資本。因為普魯士需要軍械,所以第一批現代化工業和中國類似都是師夷技長以制夷的軍工。對於有一技之長的外國移民普魯士也是熱烈歡迎,當法國迫害異教徒(新教)的時候,信奉新教的普魯士熱烈歡迎之,這也是普魯士第一批手工業者。德意志蘭的人從來都不是愛好和平的人。俾斯麥上台後,威廉一世於1871年1月18日,即普魯士王國成立170周年紀念日,在法國凡爾賽宮鏡廳登基,成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宣布建立以普魯士王國為首的德意志帝國,即所謂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德意志的意思是一個地區不同民族的雅利安人,沒有民族的意思更不是地名,公元920年東法蘭克王國的國王改國家名稱為德意志王國,德意志在歷史上第一次以國家的形式出現,法俄1807年提爾西特合約,以易北河為界瓜分了德意志的土地,英、法、俄、這些國家之間雖然矛盾重重,但在德國統一問題上驚人的一致就是絕不容許德意志統一。儘管德意志在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後統一了許久,面對德國不同的民族,席勒還一再的高呼德意志在那裡?順便掃個盲:德意志不是德國的意思(就像把中國叫瓷器一樣),假如一定要牽強附會,德國人把德國叫德意志蘭的,意思是德意志的土地(德意志地處歐洲十字路口,建國又短沒有明顯的國境概念,這才是這個國家真正的邊境問題)。羅馬的強大和奴隸有什麼關係?這個時候整個德國就是一部專制的軍事機器,1625年普魯士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和天朝不一樣的是農民起義被殘酷的鎮壓了下去,等待農民的是更加殘酷的統治。當德國剝削完最後一個農民,德國進入了現代化國家之列。與之相對應的是,普魯士的容克集團多為貴族、地主、大商人出生,所以鮮聞貪污,行政效率極高。條頓騎士團為了吸引外來移民,採取的經濟政策是自由主義市場經濟,不是英國式的保守主義市場經濟,他的具體措施就是自由市,充分利用了周邊國家的人口紅利。在自由市的經濟基礎上,對於城市普魯士管理相對寬鬆,對於農村普魯士剝削農村發展城市。因為普魯士需要軍械,所以第一批現代化工業和中國類似都是師夷技長以制夷的軍工。對於有一技之長的外國移民普魯士也是熱烈歡迎,當法國迫害異教徒(新教)的時候,信奉新教的普魯士熱烈歡迎之,這也是普魯士第一批手工業者。對於勞動力不足,普魯士動用了大量的囚犯,這個並不是二戰才有的,德國對人力資源有著特別的認識,原始資本積累都是帶血的。話說德國歷史上就不是一個民族,也不是一個國家,甚至沒有統一的文化和制度,德意志的意思是日耳曼人(種)的土地,在德意志這個地區有兩個強大的國家,他們分別是布魯士和奧地利,他們都希望借船出海,形成一個強大的國家,參與世界競爭和角逐。普魯士的首相俾斯麥利用歐洲各國之間的矛盾,純熟的使用外交手段,利用英國光榮孤立,割地換取法國局外中立,與俄國達成准同盟,與義大利形成攻守同盟。一次次吞併周圍小的國家和地區,等法國和英國反應過來,德國已經彪悍的無以復加,最終德意志帝國形成了。奧地利則走上了另外一條路,利用奧斯曼對匈牙利的入侵,獲取匈牙利貴族的支持,行成了奧匈二元帝國。俾斯麥在普法戰爭後,為了防止法國報復,與俄羅斯、普魯士、奧匈帝國、義大利形成複雜的同盟關係,達到了包圍和孤立法國的目的。1888年3月9日,與俾斯麥共患難的威廉一世病逝,99天以後,威廉二世即位。蠢貨就有蠢貨的特徵,他不甘心與首相分權,首相反對的他全部支持,比如說推翻他的統治,組建魏瑪共和國的社會黨人;他不甘心首相打壓軍部,給軍部更多的權力和財力,乃至最後軍部尾大不掉,到了不可收拾的局面;德意志的國家戰略一直以外交為主,軍事為輔,他上台後大肆擴充海陸軍,俾斯麥的鐵血政策是合理、有限的使用武力,他的鐵血政策向全世界宣戰;他也不甘心英國騎在他頭上稱霸海洋,他要打造自己的無敵艦隊,雖然他需要維護的海外領地少的可憐;他還認為普法戰爭後法國割地太少,他向俄羅斯宣戰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求法國割讓土地,並保持局外中立;他認為俄羅斯太貧弱根本不能稱之為盟友,盟約到期後他懶的知會俄羅斯,他甚至認為假如他對俄羅斯宣戰,英國、法國都不敢參與其中;可事實卻是所有的事情都和他想的不一樣。戰後這兩個自視甚高的帝國,一個被肢解,另外一個被削弱。法國要求把德意志也像奧匈帝國一樣肢解,英國人卻擔心德意志被肢解後沒人制約法國,這個時候德意志的命運不過是人家手下的小算盤,想存既存,想滅即滅。只是英國人沒有想到德國的再次崛起,會把一個曾經的超級帝國拉下馬來,並把幾百年來人類建立的日不落秩序破壞的一乾二淨,否則德意志將在1918年11月11日將被英國毫不留情的肢解。作為戰犯,曾經的威廉二世躲在沒有引渡條約的荷蘭,拒絕出庭受審,在那個無人問津的小城堡里度過自己無聊且悲慘的一生。俾斯麥之後的德國,開始走下坡路,但德國仍然是不可忽視的強國,因為俾斯麥留下了《德國民法典》。5、明治維新講明治維新前,我們先要講倒幕運動,倒幕運動相當於彼得大帝用皮鞭抽死自己的兒子,類似於亨利七世的宗教清洗,法國大革命的既得利益者清洗,這才是問題最關鍵的部分。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洋務運動會最終失敗的原因,道理很簡單既得利益者主導的改革,勢必不能觸動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中國的清王朝沒有改變政治體制,仿日本實行君主立憲,於1908年8月27日頒布《欽定憲法大綱》,為清朝的滅亡鋪下了最後一塊磚。由既得利益者主導的改革,必然失敗。日本資本主義革命:黑船來航(1853)——安政大獄(1858)——櫻田門事變(1860)——文久政變(1863)——池田屋事變(1864)——禁門之變(1864)——功山寺起義(1864)——四境戰爭(1866)——明治天皇登基(1867)——小御所會議(1867)——鳥羽、伏見之戰(1868)——江戶無血開城(1868)——北越戰爭(1868)——「奧羽越列藩同盟」瓦解(1868)——箱館戰爭【五稜郭之戰】(1868——1869)——西南戰爭(1877)
日本明治維新的《五條誓文》一、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二、上下一心,大展經綸;三、官武一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務使人心不倦;四、破歷來之陋習,基於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識於世界,大力振興皇基。表現了新政府改革封建舊制度的和積極向西方學習的決心,和維新政體書一起明確了日本走現代化道路的方向。6、印度的傳統
梁漱溟標榜印度哲學和思想,印度有多種立文字的宗教,宗教後面不立文字的教派更是數不勝數,在中國、日本、東南亞盛行的佛教,在印度只是一種被邊緣化的宗教,這種宗教平民化的模式,導致現代化根本無法推進,一個民族、社會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還有奧斯曼帝國,曾經盛極一時,當時佔領了巴爾幹半島、北非和中東,拿著火炮打冷兵器時代的歐洲,對文化、宗教包容,用猶太人管理國家。最後狹隘民族主義和既得利益者改革這個國家,導致軍隊世襲化,最後沙俄、英吉利、法蘭西,一次次的瓜分這個國家。就是因為印度、奧斯曼這些國家的傳統文化太強大,導致現代化無限期的被延遲。把中國放到英美、法德、印度、穆斯林這樣的世界文明中橫向對比研究,我個人認為,死傳統文化要比活傳統文化要好。今天我們創造的不就是明天的傳統文化?文藝復興不就是對傳統文化進行理性批判和顛覆,所以說毛髮動文化大革命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前提條件,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傳統文化對於社會轉型好不好,有待商榷。推薦閱讀:
※如何簡單明了解釋升水和貼水的含義?
※如何評價姜建清對工商銀行的功過得失?
※如何理解「餘額寶分出小利,自賺大頭,實際由讓全社會買單」?
※現在中國開豪華品牌車的人為什麼這麼多呢?
※「央行:明起取消金融機構貸款七折利率下限」 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