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這是各省一本錄取率,發達地區享受著優質的教育資源一本錄取率那麼高。北京大學,被許多人戲稱為「北京人大學」,復旦新生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是上海戶籍學生。


同意 @茶加 的意見。此外說一點,教育資源的不公最主要的還是師資力量的不公,其根源在於教育是走精英路線還是普及路線的。中國教育公平的理想與現實 這本書里對這方面寫的很詳細了。

不公平的教育資源分配最後會禍及大部分人。貧困地區因為上大學機會少大量輟學,大多只能從事低技術水平的工作,因為收入低消費水平也低。在對外市場打不開的情況下,如果國內消費市場不活躍,最終會導致經濟危機。同時,輟學的大量流入城市打工,造成農村凋零,也會間接推高城鎮的住房需求和房價。人人如果只為了自己的小算盤打算的話,最後吃虧的還是大多數人。

國家最近也算是採取了一些措施來緩解這種不公的現象了。

如何評價清華大學給寒門學子最高可降 65 分錄取這件事?公平嗎?正義嗎? - 社會

教育部 中華全國總工會關於印發《農民工學歷與能力提升行動計劃——「求學圓夢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


我經常鼓勵有條件的學生出國留學,把名額留給貧困地區的學生。


我是教育的異類,但是也「算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受益者。。。

教育資源不是從大學才分配不公的,教育資源是從小就分配不公的。。。

在天津耀華中學的生存狀態,和衡水中學的生存狀態,一定有著天壤之別。。。

大家都有夢想,大學需要各類型的人,所以就要從各種壓力環境下,抽出一部分人,組成一個班級。。。

我們不能讓所有地方都是高壓的,絕對不可以這麼做,我們需要低壓環境下培養的人。。。

而至於公平么,我覺得它體現在,你的父輩是否有能力上,這本身就是一種公平,每個人為了基因延續都要拚命為社會付出以換取地位。。。

所以嘛,簡單地說,有人的地方就有競爭,一些人能夠逃避競爭,本身是幸運的,首先感激這份幸運,這份幸運落在誰的頭上,這種不公平也只是無奈的選擇。。。

個人淺見,歡迎吐槽,撕逼。。。

人蔘公雞就不要了,不喜歡喝雞湯。。。


我實在是太痛恨教育資源的不公了,

從小方面說說吧,

小學是在一個教學水平還不錯但是同學大部分為家裡開個小店,擁有一輛小毛驢的情況,只有少數是車甚至豪車接送。當時候小也不會覺得這有什麼差別。升初中的時候就很明顯的體會出來了,「我們」這種人的家長開始在意教育質量,選擇付高額的擇校費,托關係或者買學區房把我們送入當地的三所好初中之一。而一般同學就繼續在小學學區內一所管的很松,教的很差的初中就讀。當時我的班上前三是一個H男同學,D男同學,我。D在小學還沒結束家人就幫他面試進一所很好地外國語初中,提前轉走了。這個H男同學給我留下了特別深的印象,他是那種我見過又聰明又努力的人而且又幽默的人。但是他去了那所不太好的初中。在初中見到很多優秀的人也會一直想,如果他也在這個學校是不是也會這麼優秀。我後來見他是在市裡的無線電側向比賽中,他很開心的跑過來跟我打招呼,我那時候還覺得真好,外界因素並沒有改變他的優秀。後來兩年沒聯繫直到中考得知他只去了二中,覺得特別震驚,他是真的很優秀的人所以如果我都能進的話為什麼他不可以。問題當然出現在教育質量,資源上面。我們市一中在我的學習有20個提前招名額,一共105個考入,而他們學校只有一個提前招和13人考入。我突然覺得很自責,如果他能夠在我的家庭長大,是不是現在,未來都會更好,他如果能夠在我的家庭是不是也能帶給我爸媽更多的回報。這件事情影響我太久也太深,深到我偶爾或者可能是一直的心態爆炸。我突然覺得活得很累,很小心翼翼,我怕如果我現在不夠好,不夠努力,對不起千千萬萬如H一樣的人,畢竟我只是幸運在了家庭啊。直到今天看到他在小學群裡面說自己沒有方向,自己在二中現在前五,我覺得更加自責了。因為後來機緣巧合出了國以後,更加見識了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公,那些國際學校出來的人,很多父母本身就是各界精英,從小家裡就安排好了名校的道路,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什麼時候培養興趣,以後做什麼比較好都有專人幫忙。而很多跟我差不多的家庭,則是因為父母的知識有限,不能提供學習上的任何幫助,所有一切都得自己慢慢摸索,但是起碼我們還有資金的支持,總是要容易的多。反比類似於H的人,成長的道路一直孤身戰鬥。

如果以後有能力的話,這顆心還在的話,一定會做些什麼改善教育資源。

雖然現在我也很迷茫,但是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吧,也希望H能考自己喜歡的大學,一定一定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發光發熱。


一個外來務工人員,提著五個塞得滿滿的蛇皮袋,剛踏出過車站,就對著他面對的城市說:「老子特么現在要開始享受你們的福利了......」,還想說些什麼,但被一張大風吹過來的草紙蓋住了臉,草紙有點味道,那一抹黃色正好不偏不倚的打在那個人的嘴上..........這就是這個城市給他的回答。

為什麼原住民能享有資源使用的優先權?同樣是人,大家平等,為什麼?

就特么憑他們的祖輩在這個城市奮鬥過,為這個城市做個貢獻。所以,就應該享有優先權,甚至是特權。

有些人要的所謂「公平」,其實是一種搶劫,就因為自己想要得到那個更好的。

不僅教育資源如此,醫療資源也是如此,還有其他任何資源更是如此。你要享受大城市的資源,就先為這個城市提供你的價值。


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公平。醒醒吧。


任何結果都不能直接反推原因。

因為形成一個結果很可能有多種原因。

比如大城市錄取率高。有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大城市的教育優於鄉下

大城市的生源素質更加優秀

高效更樂意錄取大城市的人。

沒有更詳盡的研究之下。無法根據結果反推原因的。

事實上,大城市的生源非常優秀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因為大城市對人才有聚集效應。大城市的人口素質也高於欠發達地區。而智力是可以遺傳的。所以大城市生源好於欠發達地區自然也是常理。


教育資源平均,甚至到了城鄉倒置的現象,歷史上只有一次,那就是文革時期。很多著名知識分子被下了牛棚去了幹校,乾乾農活,搞搞基礎教育,加上77年高考題放現在真心簡單,十年里認真學習不打卯的後來基本上都考得不錯。那幾年,也是讀書改變命運的最好時光。

後來呢,棚里的人被平了反,回到大學繼續教書科研,為什麼不因為高尚的情操留下?因為你想搞的科研這兒真的沒條件;知識青年回了城,成績好的上大學,成績不好的當工人。現在的他們頂著滿面油光,在KTV里唱著老歌,在席間回憶著那片留下了汗水淚水和其他各種不知道什麼水的地方。但是讓他們再回去?想都別想。席間充滿感嘆的故事,主角總是那些因為猴急結婚生了孩子留在那兒的同學;充滿讚歎的故事,主角總是那些第一批拿到綠卡出了國定了居並被以為在大洋彼岸鈔票點煙的同學。

所以,那個時代過去是必然的。從宏觀上來看,社會人必然向著更美好和富裕的生活流動,城市造成的馬太效應也會吸納更多的人才留在那裡;不發達的地區,就不斷忍受著人才流失帶來的痛苦。而從微觀上看,每個努力奮鬥的人都相信,我不會在一個鳥不拉屎的地方呆一輩子。因為我要去的大城市,那裡有更好的平台,更多的機會,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家鄉再美好,但是不會回去,因為平台有天花板,機會有更多的關係戶,你熱愛的東西在周圍人眼裡像傻逼。

從1977年那個原點開始,這樣的歷史周期在不斷上演,造成的就是現在這種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現象。

所以,我一直相信,教育既然作為一種資源,其符合市場規律的運行法則就是自由流動到最適合其發展的地方,除非人力介入去改變。但是這種改變又是嚴重違背市場規律的,不能亂來,那是第二次文革,只能小心翼翼地尋找平衡點。

不過,教育資源不均雖然是客觀規律造成的,但是也是可以改變的。

如果放到大的地區不均上看,任何運作其實都打破了這種分配不均,不管是前代移民到優勢教育地區,還是臨時性的高考移民至政策保護地區,抑或是利用信息不對稱獲取特招、減分名額,甚至本身就具備特定減分標準(少數民族、海外直系等),其實都在打破這種地區的不平均。在諸多手段中,除了篡改分數和錄取通知書(這種情況幾率極小,不要把小概率事件擴大化)這種視法律為兒戲的做法以外,大多數情況下還是通過個體的資源優勢(無論是物質資源還是信息資源)獲得的,在法律上,是被允許的。

但是,爭議恰恰很容易被引到這個部分上。因為這種打破分配不均的保護性措施的名額是有限的,不可能覆蓋到該地區的所有人身上。所以在地區內,這種所謂「特權」就往往成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又一明證。

問題恰恰在於,出台這些政策的初衷,本來就是為了保障教育資源分配公平而出台的,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為了促成平均,造成了更大的不均。

所以,要解決這些問題,可能歸根到底還是要放在每一個社會個體對於:「怎樣在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前提下努力調整自身心態並持續奮鬥」這個問題的思考上吧。

換句話說,我幹嘛要跟你們這些有資源的人比呢?


我是河南的,今年剛剛高考完。

一個同學平時在學校和我成績相當吧。

結果高考的時候他跑到西藏考了。

高考完在駕校遇到了他。

就和他聊了他的高考。

他爸爸是援藏軍人,於是乎就把他的戶口帶到了,西藏。

他參加了西藏高考,但是是在西安考的(所謂的異地高考),據說是西藏教育局怕他們從小在內地長大的孩子高原反應太嚴重影響成績。

他考了西藏第66名(理科)562分,他考的是全國三卷。最後上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頂級211)的物聯網專業。

與之對比,我們高中那個最努力的孩子(我們班主任的兒子,最終考了591分,全國一卷)努力了三年啊!最後讀了華東理工大學(211),這不公平,但我們無能為力。

而且他告訴我,他這種從小沒去過新疆幾次卻參加了新疆高考的不在少數呢。

他說,今年新疆兩萬人參加高考,大概有八千人是他這種情況呢。百分之四十呢!

而且,他還告訴我,當我們在百度上搜索「新疆高考狀元」之類的字條的話,是搜不出什麼的。

只能查到2015年的高考狀元。

原因很簡單,那些狀元們低調啊。都是內地生,找各種關係去新疆考試的啊,誰敢聲張呢?


像河南, 當年中科大打算搬往河南. 結果... 然後現在怪安徽比河南上一本比例高一倍? 呵呵呵呵呵呵


不講故事,只說道理。

優質資源是有限的,人口太多,沒辦法平均分。

不僅僅是教育,有限的都一樣。


沒有所謂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因為教育資源從來都不是「分配」來的,而是「購買」來的。京津滬富人密度高(為什麼高就不討論了,超出了本題範疇),人均優質教育資源消費水平高,高投入高回報,天經地義。計劃經濟過去了,市場經濟到來了,國家總不能禁止富人購買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吧?總不能強制富人把購買來的優質教育資源跟窮人平分吧?教育資源平不平均是一個經濟問題,不是道德問題。更不是政策問題。法治社會,我黨已經不幹劫富濟貧的事了。文明,懂不?尊重個人合法財產。尊重個人合法消費活動。尊重個人對教育的高投入。畢竟,富裕不是罪惡,你我皆嚮往之。


首先,匿名。

其次,舉個栗子。

同學A,某十八線城市三流大學畢業,碩士。上學時期,得過且過,合格大吉,畢業進了另外一所十八線城市某三流大學,講師。同學B,某一線城市二流大學畢業,碩士,拼了命,進了上海某公立學校,小學老師。

這就是教育資源的不公。


祖輩不努力,憑什麼跟人家討公平?別人的努力怎麼算?


推薦閱讀:

為什麼清華北大之類的我國頂尖高等院校不能把教育資源公開化?
「 行動圖書館 」對於城鄉差距帶來了哪些實際上的影響 ?

TAG:教育 | 大學生 | 高中 | 教育資源 | 教育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