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CCTV9紀錄片《與全世界做生意》?
前六集這濃濃帝國范……我就不吐槽了,說一下最後一集對帝國主義的反思吧。
第一個故事:資本的作用和局限
馬克思有句話很流行,但很少有人知道這話不是他本人說的,而是他引用別人的。而且流行的版本還不全,缺了前幾句。這句托·約·登寧在《工聯和罷工》中的話,完整版是這樣的:資本逃避動亂和紛爭,它的本性是膽怯的。這是真的,但還不是全部真理。資本害怕沒有利潤
或利潤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如果動亂和紛爭能帶來利潤,它就會鼓勵動亂和紛爭。走私和販賣奴隸就是證明。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肯亞曾經充滿衝突的地方,中方的勘探公司僱傭了原衝突三方的人員作為員工。在一次講話中,中方負責任告訴他們,現在大家都是XX公司的員工了,我們來這裡是為了賺錢。之前我們搶來搶去,到最後也沒搶到什麼好東西,反倒是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現在我們不去搶了,我們團結起來去創造。然後拿著錢高高興興回家,也不會傷到一根毫毛。
如果只說這些,你會發現他只是第一集那個血汗工廠的翻版,重複著資本的本職作用:資本打破了原有的宗族結構,依附於宗族結構之上的各種矛盾衝突也就隨之不見了。
但事情並非這麼簡單,在這樣祥和的氣氛之前,中方公司和當地村民是有衝突的。從中你會看到,資本想要發揮自身作用,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從村民的角度說,你來到我的國家,佔用我的土地,你就要給我一些好處。從中特帝的角度講呢?這就是「窮山惡水出刁民」,當時中方就想,既然你耍無賴,那麼我就在你們這群人中間挑一個保安,實際上就是收買了一個無賴,讓他防著其他無賴。
結果中方失算了,人家村民還挺有志氣,人說不要你這打發要飯的虛職,人家要的是真正幹活的工作。結果經過協商,就正經八百的招了一些當地員工。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就算你有錢,如果單純是直接給過去,那也沒用,甚至於起到反作用,造成逆向淘汰。只有真正將人納入工業生產的過程,才能有完成一個人的工業化。原來的農業社會特別依賴土地,所以大家只能圍著一個固定大小的蛋糕搶來搶去,而隨著工業的發展,資源占所有商品價值中的比例越來越低,人們就會意識到人的作用,進而就會思考,怎麼團結起來把蛋糕做大。
總之,第一個故事大概就是從歌頌到反思的過度,第二個故事,就開始講述資本帶來的不公了。
第二個故事:批判者的自我覺悟
第二個故事的視角轉向了中國,轉向了我們熟悉的茶葉。在自由市場經濟的作用下,茶葉的產銷早已形成國際化鏈條,但是處於產業鏈末端的茶農,卻收穫甚微。對此,國際上出現了一項叫做「公平貿易」的社會運動。在超市中,帶有「公平貿易」標籤的產品,會比其他同類產品的價格高一點,高出的這一部分,會作為公平貿易還款補貼給最底層的生產者。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段故事中,旁白不管從措辭還是內容,都表現出了一種謹慎或者說拘謹。他即使是在批判保守者,也同樣是一種非常保守的批判,我將其稱之為批判者的覺悟。這固然和「公平貿易」本身的理想化程度有關,也同時反映了中國左翼群體的轉變。曾經的左翼都是一群老教授,當他們說話的時候,你眼前就會出現一個老人在訓斥自己孩子的畫面。而現在中國左翼的主力變成了老教授們的學生,畫面也變成了,一個大學剛畢業的孩子,在他們順應了改革開放潮流的父母面前,懇切的說:「實在不行咱別這麼黑了,咱要總這麼黑,買賣干不長的~」
這就是一種左翼的自覺,要明白自己始終是一個弱勢群體,別人才是正常人(Right),咱們只是按「正常人」標準篩選剩下的(Left),剩者就要有剩者自覺,即使偶爾得勢,也不能沾染正常人的強勢。
這樣的謹慎倒是很讓人安心,正如旁白的原話:「公平還是一個遙遠的理想,不過他所代表的價值取向,可以在細節中貫徹」。如果把目標定的太遙遠,反倒讓人覺得不切實際。反過來把目標定的近一點,一點點的去磨,時間長了,也能看出明顯的效果。就像很多人鄙視產品經歷的工作,覺得他們把客戶需求描述出來的工作,是個人都能幹,沒什麼難度。但是,現實中的問題空間和計算機提供的解空間,中間畢竟存在著巨大的空間,需要軟體工程師們去填補。而這個空間,能填補一點,就是一點,最後積少成多,也能看出效果。就算產品經理真的是指在做一些瑣碎的工作,但是也恰恰是因為他們承擔了這些工作,才能夠保障程序員們集中精力用於攻堅克難。
跑題了,書歸正傳。從紀錄片的篇幅中,也足以看出中國左翼的弱勢,7集的紀錄片,整整六集都在誇耀中國的精神——can do ,get it done ,hard work, sacrifice, own the future。這些東西都是西方人百年前擁有的。而我們現在看亞非拉兄弟,也像百年前的西方人看我們一樣,有些把問題歸結為人種的不好傾向。而留給左翼的最後一集,則選擇了一種比較溫和的方式,調和了一下之間的傾向。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故事裡面提到了中國的基層民主。如果說這個故事中的民主,更多還是一種情懷,那麼下一個故事,民主就成了一種必要的社會學技術。
第三個故事:民主的必要性與對外策略的轉變
中國是一個集權國家,這種集權反應在兩個層面,一種層面是地區之間的集權,這是一種縣以上的集權;另一層面的集權發生在縣以下,那就是國家政權對基層的控制。
這種集權體制意味著,中央的政策能夠貫徹到基層,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殍。北京有什麼意志,其他地方都得「顧全大局」。高耗能高污染的首鋼,可以在不給唐山交稅、不招唐山本地員工的情況下,搬到唐山。唐山一聲都不敢吭,吭一聲會怎麼樣呢?上海曾經試過,第二天就被擼了……
這樣的集權體制也意味著,只要搞定最高領導,就搞定了一切。但這樣的思維用在外國,馬上就不靈了。要知道,只有中國人發明了科舉,這才保證了各地士族可以和平的競爭,而不是把國家分裂掉。縣以上的集權是歷史性的、文化性的,這種集權,其他國家都沒有。
之前看過一篇關於《獨裁者手冊》的書評,裡面就就講到民主的問題。我們心裡都知道,不管名義上民主屬於多少人,實質上民主都只是少數的,但那本書告訴我們,這個實質上的少數人的民主,是可以隨著生產力的進步而擴大的。而這種擴大的趨勢,正在全球蔓延,最近也蔓延到了緬甸。而故事中的中國「商人」,顯然沒有適應這一轉變,最終鎩羽而歸。
長期專註於高層交往的對外策略,導致了中國在緬甸民眾的形象非常之差。民主比精英好的地方,還有一點,那就是民眾的思想是穩定的,轉變起來比較慢。而精英船小好調頭,說改主義就改主意,誰給他好處多,他就跟誰,有奶就是娘。不光外國,本國精英也是一樣,如果你選擇藏富於民,那麼資產很難外流;如果藏富於精英,那麼隨著移民,本國資產嘩嘩的就出去了。中國對他們來說,要麼是個原材料產地和加工廠,要麼是個傾銷市場。你政策好、工資低、有優惠,我在你這兒開廠,你政策有變,優惠取消,工資提高,我立馬轉移,資本的流動速度是相當快的。
3.2 中國基層民主存在的問題:
既然說到了中國,那麼咱們在說一下縣以下的情況。隨著TG對基層控制力的逐漸減弱,中國也開始了自己的基層民主化進程。這中間也存在很多問題,民主的這些問題和契約的問題是一樣的,民主也是一種契約,是選民和候選者之間的社會契約。
契約的問題在於,只有當事人雙方實力平等的情況下,訂立的契約才會是平等。如果當事人實力不平等,契約的天平將倒向實力強的一方。比如在勞動契約剛出現的時候,法律是貫徹完全當事人意思自治主義的,但結果卻是,契約無法真實的反映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因為勞動市場的勞資雙方,在實力上是完全不對等的,這就意味著,資方可以利用各種手段,強迫勞動者簽訂預期真實意圖相違背的條約,比如「出現工傷不予賠償」等。這顯然違背了勞動者的真實意圖,所以才有了後面,對於勞動合同的條款進行最低限制的各種法律。
基層民主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由於村民和村中的黑社會、宗族勢力、宗教團體之間的力量是完全不對等的。這就會導致,選票無法真實反映村民的意圖,缺乏組織的村民,無法與組織嚴密的黑社會、宗族勢力和宗教團體相抗衡。
當然,民主的進程是不可逆的,存在問題並不是退縮的理由。村民確實需要選票,只不過光有選票是沒用的,還需要選票能夠充分反映村民的真實意圖。有關中國的基層民主,其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最後一個故事:原來《三體》中的伊文思,現實中真得存在
總結一下我之前說的
第一,資本在利潤低的情況下還是很溫順的,高額的利潤將會讓資本鋌而走險。
第二,維持資本的低利潤,那麼高出的部分交給誰呢?紀錄片說,交給未來,藏富於民。
第三,藏富於民的方式決不能直接撒錢,那樣可能會適得其反,需要人們直接參与到生產流程。
其實說到底都是在空談「應該做什麼」,卻沒有說「具體怎麼做」。好在紀錄片的最後,製作組請來了一位國際友人,為大家演示,如何將海拔兩千米高的藏族村民,帶入現代化的生活。
將偏遠的少數民族帶入現代化生活,這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這個過程中,需要強大的耐心和高度的責任感。即使好心中摻雜一點私心,都有可能好心辦壞事。無私奉獻在這裡,不再是可有可無的奢侈品,而變成了標配。所以我真的很佩服那些實幹家。過多的話就不說了,紀錄片裡面更精彩,我最後要說的是,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故事的反應:「原來伊文思這樣的大神,現實中還真的存在!」
彩蛋:片頭的創意涉嫌抄襲《權力的遊戲》,當然,也可能央視財大氣粗給了錢的。終於一口氣把他看完了。據說是舌尖的團隊製作的。
就紀錄片來說,我覺得題材選的蠻接地氣的,各個行業都有所涉及,很多事例我以前都有說耳聞,現在看到實例了。我看一部紀錄片最怕的就是太不加掩飾的說教,就像舌尖2,紀錄片可以帶著立場,但請你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就這個標準來說我覺得這是一部很出色的紀錄片。
接下來夾雜私貨時間,純屬個人意見。
內容方面,主要是從各個行業選出些有特色的例子中,聚焦到這個例子中最核心的人員,從他們的角度看看中國和世界的鏈接。
相信每位觀眾都能從例子中,看到中國各行各業人員兢兢業業的勞動,我覺得這一點肯定是比較客觀的展現出來的,也是製作團隊想要表達的事情——中國人靠著自己的勤勞,開始走出這個國門(賺外國人的錢),或者讓外國人走進了我們中國(聽我們中國人的差遣)。但說歸說,每個實例帶給我的感覺卻並不是一樣的。我印象很深的實例,劉雯的採訪,微信張小龍的採訪,關於魁拔的介紹,關於馬岩松和他建築事務所的採訪等等。看到這些的時候我會不由的產生真正的自豪感。而還有一些,看著滋味就很奇怪,因為有些還是密集型勞動的後遺症,只不過眼界從國內開拓到國外而已,當然最基層的人確實是很勤勞的,不知道是不是真正的好,希望會更好。至於還有幾個實例,我也不想具體說哪個了,只想說,你們拽個P。最後發個全篇最感慨的畫面,不吹不黑看到別人這麼勤勞,終於知道自己有多懶。
中國製造的史詩
先放些截圖壯大一下聲勢~~嘿咻嘿咻~~
順豐、華強北……本片涉獵很廣,幾乎涵蓋了大家想得到的想不到的各種行業,當然也不乏各種手藝人世世代代守護和傳承的生意。由於自己單薄得可憐的人生經歷,我對此片里的人和事能做的評論實在太少,只能說片中涉及的年紀輕輕駐紮海外高管也好,白髮蒼蒼暮年經商老者也好,都是我所由衷敬佩的。且不論他們是否出於利益的驅動而如此拚命,光是他們這種迎著世界新興浪潮而上隨著世界驟起狂風而舞的精神和勇氣就值得我們尊敬,而這種風口浪尖偏偏又是屏幕後面的大多數人所懼怕甚至抵觸的。難道我們除了刷美劇和翻牆找不到其他與世界接軌、認識這個世界的方法了嗎?看了這個紀錄片,我有點放心但好像也有點不甘心,放心的是在這個佔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神奇土地上,畢竟還是有我的同齡人做著充滿想像力、富有創造力的工作,他們既不必對可笑的體制低下高貴的頭顱,又不會因生活的壓力出賣不羈的靈魂。不甘心的是,怎麼我幾乎承受著和他們同等的壓力卻還過著這種渾渾噩噩蠅營狗苟的生活?在毫無美感從不溫柔待人的現實面前,以前考慮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現在才知道真正應該考慮的是自己要靠什麼生存。
一直很喜歡看這種人文類的紀錄片,體會渺小的人在歷史的大背景下發出的一點細碎的微光。「一條大河波浪寬,舞起狂瀾舞蹁躚,咱們造個中國浪,讓他世界看這邊」,《大河之舞》第二部《舞起狂瀾》中國運營商人張力剛在北京的夜色中用陝西話幾乎是吼著發出自己的野心勃勃的也是中國文化輸出的聲音。我們在文化這場生意中,確實一直缺少可觀的利潤。自恃文化大國的中國,對待文化輸入與輸出真應該明確立場,我們是做生意,不是搞慈善,當然更不至於接受救濟收人嗟來之食。
「去遠方嗎/朋友/趁光陰正好/我去遠方」在美國經營農場的中國「草王」張仁武在讀詩時已全然脫去精明商人的盔甲。穿上鎧甲,他在遠方為中國農業不能承受之重貢獻一己之力。他們是當代的張騫和鄭和,激流勇進遠渡重洋,也是當代的范蠡和沈萬三,迎風起舞扶搖直上。當然無論他們多麼厲害,首先是我們身邊普普通通的人,遠在異鄉時想念妻兒老小,只能靠不停抽煙排解相思之苦,旅居異國時排除萬難事業為重,卸下偽裝後仍是個孩子的脾氣。鏡頭中的他們事業有成風光無限,其實迷茫痛苦一點不比我們少,甚至有超乎我們想像的困難。所以我們即使暫時沒有機會站在國際生意場的最前沿,仍可以奮鬥在別處。
「節奏快」是第四集《時間就是金錢》的主題,也是貫穿整個紀錄片的一個主線。片頭的小提琴配樂異常急促,奠定了本片緊湊的節奏和急吼吼的風格,但張弛有度又不得不算是本片一大亮點。緊張的談判或是拍賣後,總有舒緩的場景和配樂讓人暫時放鬆。當然了,只是暫時的放鬆,很快便又投入到更緊張的情節中去了。小商品銷售、汽車研發、快遞、電子產品製造、電子商務,許許多多從業者感受到了經濟迅猛發展之餘自己讓透不過氣來的高壓力和快節奏。發展使我們每個人加快了腳步,忙著工作,忙著加班,忙著賺錢。我們偶爾會迷茫,會困惑,但從不放慢腳步。
加快腳步是競爭的結果,但過快的節奏不應成為競爭的副產品。既然我們深受其荼毒,就要尋找方法跳脫出來。當然會有人擔心自己放慢腳步會被淘汰,其實改變自己急吼吼的心態才能從這種快得叫人喘不過氣的節奏中解脫出來。其實腳步加快對我們並沒有什麼太大影響,真正讓人感覺無所適從的是跟著腳步一同快起來的心跳。如同百米衝刺項目里的田徑運動員,他的腳步可以說是世界最快,但是真正能讓他感覺焦慮不安的不是自己飛一般的速度,而是場外的觀眾、一二三四的排名等五花八門的外界因素,因此他獨自訓練時心平氣和。
年輕人窮且焦慮,彷彿有無數大山壓著他,他工作時想著這些大山,休息時也忘不了,所以缺少真正的休息。負重而行,何其辛苦。倒不如時時清理自我,公私分明。說到公私分明,似乎中國人就做不好這一點,本片每現外國友人必戳中國人加班的痛處。
之所以打這麼個比方是因為前一陣與在南京讀書的高中同學聊天,說起他們班江蘇的同學高中模擬考試時用的是六級真題,聽得剛被四級吊打過不久的我虎軀一震,菊花一緊,「煉獄模式」可見一斑。
煉獄般的加班加點雖然有些自虐,但正如步入大學後各省學生同台較量高下立見,中國製造的優勢不容小覷。而且隨著全世界變得越來越密不可分,我們遲早會讓別的國家虎軀一震,菊花一緊。
總的來說本片可看性比較強,適合對自己工作學習現狀不滿的知友觀看。看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啊,印象最深的是在美國種苜蓿草,又出口回中國的那個人,美國公司背著他們跟伊利聯繫,被他們發現,談判桌上的表現太牛掰了。中國人用美國人的資源,陽光土地設備,生產中國人用的東西,美國人想單幹還不行,簡直不能再霸氣。
昨天剛剛看完全集,覺得拍的非常好,涉及各行各業、各個國家和地區,既漲見識又能帶來一些思考。印象最深的是華強北那個順豐的快遞員,指著對面的樓說每一個窗子都代表一個夢想,可能做貼膜最好的一個,做買手機最多的一個……哪怕每天早起十分鐘,我就可以多做一件事。 這碗雞湯對於起床困難的人來說還挺勵志的。
前天才剛把一整集搜下來看了一遍,知識不夠豐富,也不知道怎麼評判,但是我覺得,這種紀錄片,和互聯網時代一樣,總是特別增長眼界,比一天把時間放在刷微博,逛空間裡面好得多〒_〒
很精良,從鏡頭切換看得出拍攝了大量素材,音樂配樂很贊,時松時緊。
看得不多,就說一點,騰衝玉石商人那個部分有幾個鏡頭在緬北拍攝,貌似現在緬甸北部還處於戰事狀態。在大生意那一集中,鏡頭指向了浙江義烏。那做城市有佔據中國人大部分的生活用品,是我們所購買的物品批發鏈的終端。我覺得那座國際商貿城的賣冰箱貼的老闆是中國生意人的一個縮影,他們勤勞,他們逐利,他們榨盡休息時間取得更高的效率。其中有一句話很好,句子很長,意思是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最不容易的一個人,其實誰都很累。他們有很多的財富但做了金錢的奴隸,在節奏不停的生產,出貨的循環中,連休息都是一種奢侈,這種現象縱觀中國應該都很普遍。有財富卻沒有時間享受,這種感覺是快樂夾雜著心酸的。
不錯的片子。如同樓上所說,把很多耳聽為虛的東西結結實實的展現在眼前。就是對於其中南極旅遊的那一段不明覺厲
在片里看到更多的是軟實力比如管理什麼的精英階層擁有或者少數稀有。其實國外擁有的是硬實力,民族硬實力。
今天刷了五集,還有兩集明天刷,看這個紀錄片最大的感受是 擁抱變化。昨天把鈴木敏文先生的《零售的哲學》看完,鈴木先生提出一個觀點,零售不是一成不變的,要積極應對變化。今天看的時候,最大的感受是,在現在這個快速發展的商業世界,比起應對變化,更積極的姿態是擁抱變化,無論是劉雯,順豐,義烏,還是張小龍的微信團隊(最近粉上張小龍了/迷妹臉,特別是紀錄片里他很淡定很通透的樣子,厲害的人都這麼淡定的嗎),都在不斷地擁抱這個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的商業世界。貌似有點跑題,這是一部很好的紀錄片,對於一個商業小白來說,首先是開闊了自己的視野,各行各業的生意,整個世界的商業在自己的腦海里連成一個整體。其次是看到很多不一樣的人的生活,見天地見眾生才能見自己,畢竟自己二十年來的人生還那麼蒼白。然後是會感受到自己和這個商業世界的脫節(呃這一點可能是與個人的興趣和經歷相關),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當我還在學校圖書館無聊刷手機的時候,這個世界的商業無時無刻不在發生不在變化,感受像是一個連接吧(基於前面兩點),會想要去了解更多關於商業和生意的東西。So真的蠻推薦這部紀錄片的(雖然有的地方覺得有點主旋律了但是瑕不掩瑜)。
全世界都有勤勞勇敢雄心勃勃的國人 太牛逼了!趕腳像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哈哈哈哈
推薦閱讀:
※章子怡和撒貝南在一起有什麼內幕?
※如何看待知名「海淘奶粉」抽檢40%不合格的報道?
※怎麼評價趙忠祥?
※如何看待CCTV2王小丫導演的飲食節目《回家吃飯》?
※CCTV 英文頻道主持人的英文水平怎樣?
TAG:紀錄片 | 中國經濟 | 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