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哥本哈根大學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

感謝每個認真答題的人!!!


----------------------------------------------------------------------------

--------------------------------------------------------20160217更新

不建議國內的高中生跑來KU讀本科!!

不建議國內的高中生跑來KU讀本科!!

不建議國內的高中生跑來KU讀本科!!

因為這個回答,這大半年來基本每周都會有人說「我好喜歡哥本哈根啊」、「好喜歡你的大學」、然後就問我怎麼樣才能來KU讀本科,但是說實話真的不建議大家來這邊讀本科。

原因是前期投入大

要來KU本科,你要先有Dansk A,意思是你要考過丹麥語A等,根據經驗來說,達到這個等級大概要完成兩年的語言學校課程+一年的GIF課程(類似國內預科)。

語言學校不難申請,只要來到丹麥之後去你所在的社區申請就好了。每個星期有三天的課,每次大半天,其餘時間學多少看自己。

GIF課程強度相對較大,都是全天課程,除了丹麥語之外還有其他的科目,有分文理科。這個課程需要自己到學校申請。

另外還有一個Visa的問題需要考慮。第一,學生簽不容易辦,第二,學生簽可能需要付學費,而學費並不便宜,同時不便宜的是在丹麥的生活費。

所以想來這邊讀本科的同學,不如讀Master的時候再過來吧。

-----------------------------------------------------------------------------------------------

-----------------------------------------------------------------------------------------------

謝邀。我是哥本哈根本科在讀生,在國內高中畢業的那一年就來了丹麥,之後學了丹麥語,上了一年GIF課程就去上大學了。在哥大讀書的體驗可能會因為專業/校區不同而有異,所以只代表自己個人的經歷。

1.課時不多。我平均一星期有15個課時包括課後的練習時間,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家看(很多的)專業書以及(非常多的)文獻。

2. 放養模式。從來不點名,愛來上課不來,上課愛幹嘛幹嘛。

3. 圖書超多超棒。我在哥本哈根大學最新的一個校區KUA上課,除了我們的教學樓裡面有兩層是藏書之外,走出教學樓50米就是皇家圖書館的一個分館。基本上哥大的校區都離皇家圖書館很近。

皇家圖書館黑鑽石長這樣:

來源:Den Sorte Diamant Wikipedia

4. 老師很可能不說丹麥文。這個嘛,因為本科課程都是丹麥語授課的課程,意思就是丹麥語必須考過A才有可能來讀本科,但所有教授都能說英文。有一部分教授是挪威人或者是瑞典人,因為這兩種語言和丹麥文比較接近,所以他們上課可能是直接講他們的母語的,如果你像我一樣丹麥語已經覺得handful的話,那這點還蠻讓人崩潰。當然也有直接不能講丹麥語的教授。

5. 校區都很美。無論新校區還是舊校區。

來源: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來源:SPR 2014 - June 25-28 Copenhagen, Denmark

來源:Arkitema Architects

6. 由於本科只有丹麥語授課的課程,同學99%都是丹麥人或者講流利丹麥語的中東移民二代,而且來丹麥留學的中國人都比較集中在CBS和DTU,所以他們會覺得你這個東方面孔很稀奇。

7. 教授們雖然不太管你幹嘛,但是如果你提出了問題就算當時他們不一定能解答,他們也會給你寫email或者下節課的時候給你解答,反正就是一定會給你後續的回應。

8. 喝喝喝喝喝喝,這個絕對是大家最喜歡的課餘活動。開學第一周我們就圍繞在這個喝喝喝喝喝喝的氛圍中,嘉士伯每年都贊助新生的啤酒,我們一個七八人的小組就提走兩箱,一個專業就大概提走了十來箱的啤酒。之後每個星期五都有一個bar讓大家喝喝喝喝喝喝,去旅行也喝喝喝喝喝喝,第一個學期的前半段就是浸泡在酒精當中的。

暫時先寫到這裡,如果我想起來更多的、或者大家有疑問的話,我會繼續寫。


謝邀,同上在哥本哈根大學讀PhD,上面的妹子說的挺全面的,隨便補充一點,想到哪說哪。1.國際化的環境:同事老闆來自世界各地,丹麥本地人反而很少,其實是個很國際化的環境,丹麥人英語都不錯,所以丹麥語的問題不是很大。2.科研環境:相對其他歐洲國家,丹麥對哥大和對教育的投入還是很良心的,導師從德國過來感觸頗深,博士待遇相對也還不錯。人際關係比較輕鬆,丹麥很少有push的導師,也不像德國那麼正式。3.校區的確都很美,我更喜歡老城區內校區濃濃的歷史感,哥大的植物園和天文台圓塔都還算是哥本哈根名勝。4.從星期五BAR和夏天各種party看得出丹麥人民果然沒什麼別的可玩的。

貼一些個人很愛校園一隅,寫paper抓狂的時候會去走走

老校區的圖書館


拋磚引玉下,說說個人對哥本哈根大學的看法。

哥本哈根大學的大部分研究領域離普通人太遙遠,沒有喜聞樂見的工科和商科(不過CBS商科和DTU工科都在歐洲名列前茅),又低調治學,在國內的知名度相當低(連在知乎都是)。即使一些被錄取的中國學生,也是看個世界大學排名隨便一申,然後稀里糊塗就去了。

哥本哈根大學又地處北歐小國:如果在美國,私立,二戰後它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類比芝加哥大學,各種學派雲集(哥本哈根物理學派、語言學派、國際關係學派...);可惜它地處北歐苦寒之地,國家的影響力不高,公立,整體學術聲譽也只能和UCLA或UW-Madison一個level。一個學校的交換合作學校比較能反映它的專業側重點和水平:

http://international.ku.dk/billeder/partnerliste.pdf


各個專業情況有所不同,前面校友介紹得挺詳細的了,我就從我的體驗講講吧。我是2015年 - 2017年在哥本哈根大學的社科學院讀碩士,九月份剛畢業。

我想,不同院系在學科設置方面差別會比較大。社科來說,需要大量的自主學習時間,我們每門課都會估算學生應該花在這門課上的時間,比如我們第一學期某一門課的時間估算:

因為跨學科加上語言問題,感覺自己閱讀量方面是遠遠不能達到要求,每門課差不多都是1000+頁數的paper,一學期30學分,差不多5門課,課餘自主學習最多時間花在讀paper。

還有相當一部分時間是要給討論課,可能是每兩周有一次討論課,或者每周理論課之後有一小節討論課。這跟項目設置有關係,我們項目的課程設計比較注重同學之間的交流和思維碰撞,差不多60名學生,絕大多數來自歐洲,其他來自美國、墨西哥、亞洲、非洲等地區的同學加起來不到10個。嗯,亞洲人一共3個,巧的是全部來自中國,我們下一屆只有一個中國人了。我們的年齡跨度也挺大的,2015年的時候最小的21歲,最大的已經快40歲了。不同的學術經歷、實踐經歷和文化背景,在討論議題的時候確實能激發更多的思考。討論課在我們的學科設置中非常重要。每年篩選招收學生的標準不僅僅是成績,據說我們項目負責方會根據我們申請材料上顯示的能力進行各項打分,最終按照他們的標準有一個加權,之後按照總分進行錄取。項目里有名丹麥同學之前申請過一次沒能被錄取,之後又申請了一年得以通過。一般各個項目的申請要求、需要準備的申請材料,在院系網站上都可以找到。

我們項目為期兩年,大致分為四個學期,每個學期30學分。第一個學期主要是教學,也會有一些實踐課程。第二個學期分為兩個block,因為第一個block我們只有一門課,需要去坦尚尼亞完成田野調查。第三學期我們可以自由選擇1.選修課,2.去別的學校交換,3.實習。對選修課的流程不太清楚,但是交換和實習手續都是比較繁瑣的,尤其實習不能有任何薪資收入。第四學期我們需要完成畢業論文。但並不是每個項目都是如此,有朋友在別的項目,上課大多是按Block,沒有學期之說,可能一個block忙成狗,哭著敲代碼,交完作業下一個block就可以完全放鬆。

教學上的體驗差別應該也挺大的,比如我們項目涉及多個學科,有來自不同學院的老師,教學風格也是千差萬別。自身經歷還有朋友的經歷都有體現的是,學校教育系統流程很複雜,效率有時候比較低,一定需要自己主動去溝通。各種申請日期、截止期限,自己一定要多留心。但是總的來說,教授還有其他教學老師都是比較歡迎溝通交流的。感覺丹麥的教育系統比較嚴格,但同時也給了學生更多的機會。每門課考試都有三次機會,第一次考試沒有通過,會自動幫學生註冊第二次考試。考試形式有電腦筆試、24或者48小時內完成論文、口試等,具體那種形式更多得看專業了。評分是按照-3,0,2,4,7,10,12七點制,0分及以下是掛科,12分是滿分,碩士畢業論文也是按照這個評分。

感覺自己一直在強調KU不同院系之間的差別,可能是跟大家交流的時候這些印象都比較深。在哥哈市內現在是四個校區,社科學院在靠著市中心的校區(City Campus),另外還有北校區,南校區等等。從設施來講,City Campus佔地不多,教學樓和設備都很老舊,相比之下2017年還在修建的南校區相當財大氣粗,北校區透著一股Geek風格,硬體上也是相當不錯。各個校區有自己相應的圖書館,目前舒適度最高的應該是南校區了。在哥哈的最後一年住處離南校區很近,於是寫論文的六個月里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南校區的圖書館度過。各個校區之間設施使用的壁壘可能在於許可權。一般我們的學生卡只有本校區的許可權,但是也可以向校方郵件申請開通別的校區許可權,之後就是暢通無阻了。

要提醒的是,除了Science學院的部分學生,其他留學生都是沒有校方提供的宿舍(housing foundation),而housing foundation總是鬧醜聞,校報經常毫不留情地披露類似讓學生住進根本沒有裝修完的房間、多收錢等等情況。哥哈的學生住房確實是一大難題,每次想起來都是一把辛酸淚。有一個學姐,在KU就讀的兩年,搬了11次家。丹麥物價很高,交通之類的更是,所以想要找到離校區近環境好又不貴的房子,還是需要花一些時間經歷以及運氣。

磕磕絆絆也是完成了兩年的學業,真的不是三兩句可以講完其中的體驗。最後送上哥本哈根難得的好天氣,祝順利。


正在KU讀Phd,強調下物價是真高。哥本哈根的天氣因為還沒在這裡過過冬天所以不好說,但是就算最近陰雨連綿其實也覺得還好,起碼比本科時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好很多。這邊的老闆基本都不太push,學校的福利給的還是很足的,PhD的工資雖然在這裡只是低保的水平但是自己做做飯找個便宜點的房子還是很有點的。學術氛圍的話,就這幾個月的感受是雖然感覺丹麥人很懶但是也是真有很聰明的人,而且很多同事對自己做的東西都是真愛,做事的時間雖然不是很高但是效率很不錯。但是比起國內,尤其是科院那邊是真的很閑散了。老闆一般也不太管,大部分實驗啊思路啊都靠自己。

大致上來說還是個能做科研的地方的,而且從這邊去更好的地方也更容易一些,哥本哈根其實也是個很舒服的地方。

雖然北歐人民英語普遍很好,但是不會丹麥語還是會覺得有些力不從心的,這點大概還是比不上英語母語的國家吧,師兄去英國做博後的時候師姐就說哎呀終於可以到處都是英語了。


MS-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mpus: Frederiksberg

1. 課程質量很高。

2. 學習環境很好。

3. 恩。真的很好。所以我不想告訴別人有多好。

假如:你能忍受孤獨,願在科學裡求索。這是天堂。

上午8:00開始上課,哥本哈根還沒有天亮。


只讀了Master,學校的不同學院分布在城市的不同校區,都極有自己的風格。非常欣賞學術自由、民主、開放、包容的氛圍……如果你可以體會到「自由、民主、開放、包容」這四個詞語真正的含義和魅力的話,你一定會喜歡KU。


謝邀,久不登知乎,剛看到這個問題。比起上面各位在丹麥長期生活過的童鞋,我也只是大三時在哥本哈根大學交換過一學期,可能了解並不多,直到現在我還沒搞懂總共幾個校區。

不過回國後還是好想念那裡。。和在那裡時真實的喜怒哀樂。

等我寫完期末論文回來補充!


課緊實驗累,一天至少要念書10小時,節假日無休。


就一個字 閑!!!


瀉藥。。。最近很忙,寫論文,緩過來再答。


澄清一下,樓上有人說課程水,我就想問問是什麼專業了。科科。

1.看讀什麼專業吧,有的專業累的可以累死。大牛很多,老師很負責任,學術嚴謹,掛科率有的轉業非常高。很自由,資源和環境都很好。(比如,有ku讀法律碩士的,畢業後去了谷歌當軟體工程師)

2.丹麥的中國人不是很多。丹麥人英語還不錯,人也很友好。

3.交換,交流機會蠻多的。

4.課程並沒有大家以為的那麼偏向於 理論(難道大家以為沒什麼工科的大學都是只搞理論研究嗎?)如果研究的東西不能轉化為生產力,大學排名不會那麼高的。

5.丹麥物價神貴,比隔壁瑞典高出不少。工資也比瑞典水平高就是了。

具體想到什麼再補充吧


如果你沒有別的什麼選擇,那就讀吧,如果有檔次高一點的,就不要過來了……可以當保底院校,課程比較水,教授也不怎麼管,適合願意刷個海歸身份的人,真要學東西的話,也就只有去美帝


推薦閱讀:

申請東京大學的必備條件?
在德國讀研是怎樣一種體驗?
你怎麼看待大學宿舍熄燈的現象?
你對清華男的印象是怎樣的?
大學中,你最討厭哪一門課程?

TAG:教育 | 大學 | 留學 | 名校就讀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