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真的不如外國嗎?


正好這兩天寫了跟你的問題有關的文章,不知道會不會一定程度上解答你的問題。

正文:

很多人都覺得國外的教育比國內的好,為了讓自己或者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放棄國內舒適的生活,跑到國外來辛苦努力。

據財新網報道,中國出國留學人數上漲至46萬人,比2013年增加了4.59萬,其中有60%的留學生去了美國。自費留學生佔總留學人數的92%。現在也有很多人出國是為了將來孩子可以在國外接受教育。以這樣的目的來澳洲的人就有很多,這個數據不好統計,可是相信各位身邊都有這樣做出選擇的親人或朋友吧。出國留學對很多人來說,是人生最大的一筆投資了。但是大家在出國前,到底對國外的教育了解多少?大家都知道國外讀大學似乎上課並不多,絕大多數研究生課程一周就只上4節課,有的課甚至都不會管大家是否來了,不點attendance。但是,似乎順利通過大學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前段時間悉尼大學某門課300人同時掛科的事件應該是這種教育衝突的一個集中體現。事情的原因學生和學校各執一詞,但是不能不承認,很多學生讀大學就是在掙扎。

可是大家周圍的當地同學看起來對大學教育的模式似乎很適應,也很明白各個環節設置的原因以及學習的節奏。那到底我們自己的教育和他們西方人的教育有什麼不同?在西方接受教育時我們應該主動培養自己的哪些素養?其實對他們來說,大學與他們接受的中學教育是一脈相承的。所以今天我先帶大家看看他們的中學課程什麼樣子,以澳洲的語文課為例。

首先,大家需要知道大概了解一下他們的學制才能做比較。澳洲的學制設置雖然各州略有不同,但是全澳洲的教學大綱里,把中小學教育分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F-10,第二個階段叫Senior Secondary。第一個階段中的F指的是Foundation,有點像我們的學前教育,也就是說,他們的一年級叫Year1,然後基本上Year7的學生跟我們的初中生年紀差不多,Year10的學生相當於高一,之後他們會進一步細分學習方向,學生的課也是他們在十幾門課中自己選出來的。

我們稍微詳細的了解一下Year10的語文課吧。大家可以先腦補一下自己高一時候的語文,我記得我們那時候第一課是毛爺爺的詩兩首,首先我們會朗誦詩歌,然後老師會告訴我們詩歌的寫作背景,第一首「沁園春`長沙」是毛爺爺在廣州主持農民運動的時候寫的。然後會逐句分析內容大意和關鍵詞。還有最最可怕的環節,背誦全文。全程其實學生可以完全不需要說話,不需要自己做什麼,聽著就可以了。學習過程比價被動。印象中其他課文的學習方法也大同小異。當然現在應該也有一些更調動學生積極性的的教法了。作業的話一般就是學習裡面的辭彙,用法,背文章以及做卷子。

那同年級的澳洲中學生在怎麼學習呢?他們沒有全國統一的課本,有的州在有些科目可能會有些建議的選擇,但是各個學校都有選擇的權利。有的時候大家就是根據大綱的要求選取他們認為合適的材料,只不過都要根據大綱進行解釋和說明。比如說,語文Year10的description(說明)的第一句話說,」The English curriculum is built around the three interrelated strands of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Literacy.」(英語課程是基於三個相互影響的方面設置的,分別是語言、文學和語文素養。)其中的Literacy牛津詞典解釋的是theability to read and write(讀和寫的能力),這項能力屬於是general ability cross curriculum(跨學科的基本能力)的必備基礎能力,也就是說,這種語文素養是所有學科的老師都要共同幫學生構建的能力(這種理念是我來澳洲學習澳洲的教學受到震撼比較大的,以後寫文章給大家講講還有哪些基本能力也有類似的要求)。

他們的成績考核方式跟我們有很大的不同。每個學期學生會被要求去完成一些任務,這些任務成果會放入學生的portfolio(檔案夾)中,作為學生期末成績評定的一部分。

這個portfolio範本是澳洲教學大綱官網上給出的,我們看一下它的sample5, Discussion: Writing poetry是怎麼回事。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先是在課堂上一起分析了一些關於描述社會中的不公正、壓迫和歧視現象的詩歌。其實據研究表明,詩歌學習在中學生群體裡面是很難討喜的,畢竟詩歌現在看起來離生活比較遠,卻又有很多的概念需要學生理解,比如不同的韻腳或格式,所以怎樣讓學生願意學習詩歌,著實讓老師很費心思。但不管怎麼說,每節課都會有一些活動,讓學生參與到學習和發現的過程中。比如有的老師可能會用一段Rap讓學生髮現,押韻、對仗的文字就在他們所喜愛的事物中。Rap在很多方面和詩歌很相似,但是到底不同在哪?這就會成為學生需要去討論和發現的了。

在分析了這些詩歌是怎樣表現社會中的不公正之後,學生會被分成小組,去創作自己的詩歌,創作的主題需要是當下的政治或者社會問題,而詩歌的表現形式需要結合影像、圖片和聲音。有的老師還會給學生介紹一些詩歌創作的模版或者常見的韻腳合集等等。這個作業的上交形式需要是多媒體的。作業的完成周期是用兩周的課下的時間以及3次課上的時間,來創作詩歌和拍攝一個微電影。有些老師還會把這種類型的作業放在網上,讓班裡或者是整個年級的同學對作業進行評選,大家會在網上就作業進行互動。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沒有人告訴你,必須怎麼樣做,什麼樣的詩歌一定是好的一定是對的,而什麼樣的一定是錯的,這些都是你跟你的組員一起去判斷的。

整個10年級期間,學生還要練習不同文體的寫作,比如sample6 就是著重讓學生練習寫論文的;sample7 是讓學生為一本書做一個宣傳片,相當於練習廣告語言,並讓學生體會拍攝手法對語言力量的影像;sample2 讓學生練習寫有說服力的書信。任務大多為小組共同完成,持續時間可以從幾天到一個月。不僅如此,千萬不要小看這些不同文體的練習,語言的力量存在於你是如何安排你的文字的。更重要的是,議論文在西方的學術領域是有獨特的結構和語言特點的。中國學生開始準備出國參加雅思考試的時候,就要開始學習學術英文的寫作,而且這個學習過程將貫穿整個求學階段。之所以中國學生的雅思寫作成績全球最低,並不是因為大家辭彙和語法能力不好,而是壓根不知道學術寫作怎麼回事,導致跑題、沒邏輯、亂用口語表達的現象比比皆是。我作為雅思寫作老師,真的很替學生惋惜。(說句題外話,最可悲的是,在中國接受過大學教育的很多學生也不會學術寫作,論文都怎麼寫的呢!?有一次自己查資料,在國內的知網,親眼目睹了學術抄襲現象,一個碩士畢業生的畢業論文跟另一篇期刊上的文章幾乎一模一樣,這種風氣讓多少大學生浪費了4年青春啊!)Anyway,這種多文體的教學貫穿了中小學階段,也貫穿了所有學科,所以他們的大學生能那麼快適應大學中大量的學術論文寫作,而不像很多中國學生,即使認真寫了作業往往也很難拿到高分。

從我們剛才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的教育中,缺少了學生學習主動性靈活性的培養,而且從小我們就沒有學習怎麼做學術。大家來國外讀書也好,讓自己的孩子過來也罷,都應該意識到這些問題,努力去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習慣,才能適應並最終超越。

--------------------------------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為Lexie Liu,作者公共微信號為 Lexie老師的雅思課堂。允許在不改動任何文字的情況下進行免費轉載。如果有轉載請將本段話一併帶上。


中國教育是有很多弊端,但並不像某些人說的那樣一無是處。

1、一個道理告訴你:高考還有什麼用?

長期以來,很多中國家長和網友都崇尚西方的「素質教育」,排斥中國的「應試教育」,然後總是借著機會把孩子送到國外去讀書。然而我們對西方教育的真的那麼了解嗎?

前段時間,一部由BBC拍攝的紀錄片《中國老師在英國》受到很大關注,紀錄片中西方教育的自由散漫與中國教育的刻板嚴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西方的教育環境確實很寬鬆,學生不需要每天完成那麼多作業,對他們來說,讀書更像是一個成長和社交的過程,他們更多的時間是在一起交流/分享,一起參加各種實踐和活動。

這種教育更像一種基礎性供給,你們都來一起學習,學校是自由/包容的。

但是要知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現在的世界一切都是看錢來的,窮人的孩子和富人的孩子是完全兩個世界的人,到了學校也是。

只有那些父母在同一個層面的孩子可以在一起學習/成長/分享。

到了最後呢,富人的孩子走向了抱團,若干年之後依然是富人,而窮人的孩子以後依然是扎堆的窮人。

?

而中國的教育是只認「考試分數」的,無論你家窮還是富,分數相同的孩子是同一個階層的,排位/選舉等等都以分數為參考標準。

因此,這成了很多底層家庭向上攀登的階梯,平民子弟也可以很優秀,只要你敢於吃苦受累。

?

現在我們不是提倡教育改革嗎?於是很多家長和網友開始叫嚷要素質教育,但是我們不能冒然就跟西方學。水木然來舉一個例子,你就明白盲目去學習素質教育的可怕了。

我有一個同學是做中學老師的,我曾經有一次看到他拿了一張表格,上面除了有每個學生家長的聯繫方式之外,還記錄著這些家長的身份和職位,比如某某公司總經理/總監,當然也有普通職務之類的。

大家不覺的這樣的教育變味了嗎?一旦學生與學生的不同不再以分數為主要區分的時候,那麼學生的背景因素就會凸顯,那麼學生受到的教育就和自己的家庭背景有關,這是多麼可怕又卑劣的事?

雖然應試教育很殘酷,但更能讓平民子弟實現向上的流動。水木然認為,一旦一味模仿西方的素質教育,那麼窮人的孩子更沒有希望!而且落後地區的學校學生更無法和城市地區的學生一起競爭,這隻能讓讓貧富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如果真像有些人所說的,取消考試分數這個參考標準,改成各種素質課,那我們的家長就會想方設法的給孩子弄積分,走後門、找關係、搬人脈等等,各種手段一定會層出不窮。

而目前,中國至少還有一種手段,把各種背景的孩子放在一條起跑線上,這就是高考。而很多孩子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而拚命苦讀,這恰恰就是為什麼中國落後地區的孩子更願意去讀書一樣,比如安徽的超級中學——毛坦廠中學,被譽為亞洲最大高考工廠。毛坦廠中學這家學校位於落後地區、當地人口密集、農村人口大,孩子們只有通過高考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

而這恰恰也說明了,中國廣大的底層人們,依舊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而一旦落實西方所謂的現代教育,那麼這群孩子基本上就被邊緣化了。

因此,其實西方社會的階層的固化,遠遠大於中國的。英國還有一個紀錄片叫《56UP》,導演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蹤拍攝,每七年記錄一次,從7歲開始,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56歲,幾十年過去了,貧窮家庭的孩子長大依然是窮人,富有家庭的孩子長大基本都成了富人,這部紀錄片每每播出都會在歐美收穫極高的收視率,因為它是歐美最真實的反映。

中國的教育是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而西方的教育則不具備這種功能。

?

現在的中國,很多人都患上了身份焦慮症,有人不斷渲染「階層固化」,再加上經濟的蕭條,讓很多人對未來充滿了絕望,甚至認為讀書是無用的。

但是至少,我身邊有很多人就是通過讀書改變了命運,讀書未必會讓我們大富大貴,但是起碼可以讓我們在社會立足,可以讓我們明心見性,可以更好的去理解這個世界的變化,以前在中國做企業還不需要文化就可以,而今後沒有文化再去做企業就是妄想了。

水木然認為,中國的教育固然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在填鴨式教育過程中,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如何形成創新而不人云亦云?中國式考試可以檢驗一個人的勤奮程度,還不能檢驗出一個人的悟性和創新能力。

?

但是,中國教育依然有很多值得保留的地方,比如我們在基礎教育過程中,高壓式的灌輸使學生默默接受很多知識,這些知識即使當時消化不了,但是卻沉澱在她們心中,將來都會潛移默化的就會形成一種邏輯思維能力。

恰恰是這些基本知識,使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更加深刻了。學到的是知識,悟到的是智慧。正是有了眾多知識做積累,才有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最終升華成了智慧!

對於中國教育不公平的事情,我補充一下:

1.最近幾年中國農村學生進入國內一流大學的比例在不斷增長。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劉雲杉統計1978~2005年近30年間北大學生的家庭出身發現, 2000—2005年,考上北大的農村子弟只佔一成左右。」

從21世紀初,農村學生只佔北大10%, 到2016年,城市化水平提高了20個百分點,中國農村人口大幅減少的背景下,2016年北大入學農村學生比例反而上升到了16.3%。

國家專項計劃每年招收的貧困學生人數,2014年增加到5萬人,2014年,中國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達到31萬人,比2013年增加了11.4%。以清華大學為例,2014年農村生源學生比上年增加16%

國家專項計劃2015年仍為5萬人,2016年進一步增加到6萬人,2017年錄取人數增加到6.3萬人。也就是說從2012年—2017年,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村人口日益減少的情況下,通過國家專項計劃受益的貧困學生數量卻在增加。

2.高考自主招生制度越來越嚴以及加分項目的減少使得走後門的途徑越來越少。

這個不用說了,自己看新聞去。

3.所謂的學區房和補習班不能從根本上決定一個人的成績。

俗話說師父領進門 修行在個人。一個不努力學習的人,就算買了學區房,上補習班,也很難考上好大學。一個努力學習的農村孩子,縱然沒有學區房補習班,沒有自主招生,也依然能考上好大學。如果學區房補習班真的起決定作用的話,那為什麼清華北大貧困生的比例越來越高?我是985大學的畢業生,我宿舍有四個人,有三個人都來自農村。

4.國外的教育也並沒那麼公平。

真正絕望和階層固化的國家不是中國,大洋彼岸的美利堅倒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從去年總統選舉結果出來後,美國大學裡面的大學生們一副世界末日的氣氛就可以看出來,他們大多家境優越,不像中國的大學生那樣相當大比例來自貧困和普通家庭,所以根本無法理解自己國家居然還有這麼多人選了特朗普上台。

總而言之,中國教育不公平因素確實存在,但不公平因素是在不斷減少的。不知道下面所說的踐踏公平的結論是從哪來的。

至於寒門難出貴子的說法,北大清華貧困生比例增加就足以反駁了。


中國教育真的不如外國嗎?

這個,怎麼回答好呢?

感覺上,如果是知識的傳授和傳承上,中國更好一些

但是在個性和思想的啟蒙上,中國就差的比較遠了

我不厚道的感覺,這個是一個哲學問題,其最根本的就回到了「什麼是教育」

如果,把教育理解成為「教知識」「傳授技能」,那麼我認為中國式教育可以說是秒殺一眾海外國家,也就是發達國家的私校里的精英班可以勉強和中國平均水平拼一個平手……

但是,如果把教育理解成為「因材施教」 「百年樹人」 「獨立思考」 「人格塑立」 的話,我覺得中國有很多的不足……而造成這種原因的,還是人口眾多但是教學資源匱乏導致的……


目前加國高中生一隻,僅大體說一下高中教育方面。

在國內讀過高一,所學的理科知識足矣碾壓到12年級的理科普通課,就算是AP或者IB也可以碾壓到大部分,這只是我們一年學的東西哦。

都說國內應試教育壓榨學生創造力,作為一個高中生截至目前為止也沒覺得自己創造力被壓榨了多少,各種實踐課通過各種常識同樣碾壓西人學生。因為他們沒正兒八經學多少東西,所以懂的就是少,視野就是窄,絕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做出來的東西都不如我們做的好。想想國內的手工課們,老師是不是要求都是各種希望做到最好最精緻,實驗做到一步不差,木工磨好每一根參差的木塊?放羊自然是不錯,結果就是羊都跑出去玩了,沒辦法這是羊的天性。再說中國的羊也真的不是一直在羊圈裡啊。

要說課外生活方面。10年級就出去做part time的絕對不在少數,中國學生除非確實缺點零用錢一般都不會去打工的,工作經驗上就差一截。但其他方面學生社團方面真的是跟中國高中社團沒啥區別,而且中國學生社團比這邊自由多了好么 = =。 這邊的活動絕大多數都是公式性活動,每年都差不多,一些同學告訴我基本都是只去一次。當然除了volunteer,這邊小夥伴做volunteer那叫一個踴躍,這是國內沒有的。

總的來說 國內高中和這邊高中各有千秋吧,但國內略勝一籌。 國內非常應試的學校可以放開一部分時間給學生活動然後效果可以非常好,然而在這邊你要是進度趕得稍快點全班拉稀。

我出來就是為了上大學的其實,與其說上大學,不如說為了上完大學後更好賺錢一些。 國內人越來越不好找工作,工資又沒有歐美高,大學在世界排名上的話也不是特別的光鮮不說還難進。出國競爭壓力小一些,或者說考一個不錯的大學代價付出的努力相對少一些,收益又不錯,何樂而不為?


看到一個講批判精神的回復。

但我個人倒覺得,教育不僅僅是體制教育國家教育的問題。作為一名時常在家和母上各種辯論的中國熊孩子,各種被母上激發創造精神和批判思維。我深深的覺得,很多時候中國的大部分家庭缺失的是一種家庭教育,人群太過依賴國家、依賴體制,對其給予厚望,但是孩子養出來,最直觀的教育者還是父母乃至祖父母。

很多時候,中國的一些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家庭,回更多的將教育理解為學校學習、專業學習,而忽視了家教,而且往往自身所受的文化教育越低,越容易犯這個錯誤。師長們往往要替家長去擔任起這個職責。

從客觀上,我一直認為,中國的學校教育是高效的,是正確的,也是世界上優越的。大部分時候,孩子都更缺失家庭教育。


差距很大,老師差太遠了。美國從70到30的教授齊備。我國60到40基本斷檔。

雖然壯年的總算有不少,但和學生一比數量還是太少了。

知乎it多,問問學校里有幾個教授寫過商用軟體的?

電器的,有幾個在世界級電氣公司參與過研發或生產的?

理科,數學吧,華為請了那麼多俄羅斯教授,我國數學系教授,有幾個能在大公司供職的。


我們用有限的資金培育了最多的學生


其實看《死亡詩社》的時候我就在想,啊,外國的教育也是這樣的。死板,僵硬,只為了上大學。

可是死亡詩社是什麼時候拍的?1989年,電影的時代背景是五十年代。這說明什麼?說明發達國家,至少美國,在教育上和我們走過同樣的彎路——再60多年前。

但他們的高等教育現在似乎完全不這樣了,從我個人的觀點看美國的高等教育優於我國,我國的基礎教育優於美國。

可是美國建國200+年,我國建國幾十年。

我國剛建國的時候人口基數大,文盲多,所以先發展基礎教育也是合情合理。

他們現在的高等教育好只是他們遇到問題比較早,而我們有了先進的經驗可以學習、模仿,不說超過,起碼模式上趕上他們,發展高等教育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是需要時間。


我到現在也沒找到到底是從哪裡證明中國的孩子在中國教育下創造力低於外國孩子了....

別的不說,80後這一批成為中國互聯網的實際話語權人以及90後這批創業潮來看,中國互聯網這幾年的創造力可以和整個世界互聯網相抗衡啊,要知道,我們一個國家在和大半個世界在比拼啊!

當然,由於歷史積累原因,在很多高精技術上落後,這點是肯定的,但是從80後開始接受的這種中國式教育的孩子,和同齡的西方人相比,創造力思維、協作精神、執行力各方面絕對完爆那些所謂的教育先進國家啊!

補充一點:那些放養式的「先進教育」多數是公立學校吧,那些精英階層孩子上的私立/貴族學校,所面對的學習壓力和內容並不比中國的學校壓力小~

很多人喜歡拿自己平均偏下的水平和別人最頂尖的少數群體作比較,然後做自我否定,這是有多麼自卑和媚外啊....

--------------------------------------------------下面是討論的內容------------------------------------------------------

有些人懶得看,就直接老調重彈,我把在下面的評論里說說過的一些話再貼上來,以後就不再討論這個話題了

為什麼中國沒有比爾蓋茨、喬布斯、拉里佩奇、沒有謝爾蓋布林....

首先,這種比較方式是不對的,既然比較的是教育,那麼應該以群體來比較,而不應以頂尖的極少數來進行比較,這就和辯論中以特例來否認普遍現象的方式來證明觀點一樣,是不能起到反駁作用的。

其次,由於語言這道門檻的特性,以及國家影響力的情況來看,中國企業的影響力受中文,和西方國家民眾對「社會主義中國」的普遍不認可來看,中國的產品,尤其是互聯網行業很受排斥,你用美國同類產品的影響力和中國同類產品比較,是無意義的。和中國的同類產品相比,美國很多的產品享受著語言和國家影響力的紅利。

再次,你所提到的產品體驗問題,這一點,作為一個產品經理,我是很不認可的,至少在非常流行的,一些web服務或者移動端服務來看,我認為中國的發展更快,更有突破性和想像力;比如淘寶、京東對比亞馬遜,比如QQ空間、新浪微博對比facebook和Twitter,比如微信對比line和whatsapp...當然,體驗這個你也可以堅持認為那些更好,至少我個人在使用那些的時候多半是在不停的懷念國產同類產品的很多設計的....

最次,所謂創造、創新不要只盯著那些頂尖企業或者「成功」的公司,我們討論的是創新力、協作精神這些,所以可以多看看周圍不斷湧現的創業團隊和產品,也許他們存活的時間不長(這個有很多原因創業環境、資本等等),都能發現很多閃光點

最最次,從時間上來講,目前的80後企業中主要集中在中層,90後還在邁向中層,還沒有普遍成為「掌控者」,還需要等5-10年才行,畢竟60後還有影響力,70後在資本和時機方面有優勢,80後還需要時間,但正是由於80後和90後是中層這個中堅位置,是產品和技術發展的執行者和創造者,所以我們看到的近些年中國在新技術方面的大量創新和發展都是他們的成果。

至於說中國的發展到底如何,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可以憑一部android手機在中國的很多城市甚至縣城舒服的完成各種消費,甚至某些地方買個煎餅果子都不用帶現金在身上,這個在美國和歐洲的主要城市都不一定能做到的。

再補充一下:

很多人會說,為什麼一些新的概念總是在美國出現,我們總是在抄襲?作為一個兩次創業失敗的人的經歷來看,我覺得這個原因有很多,唯獨和創造力無關!如果留意過媒體以外的產品,你會發現很多新鮮的東西在很長時間之前就有一些國內的個人或者小團隊搞過,只是因為各種原因沒有發展起來
1、創業環境:我們還沒有一個良好的創業、孵化體系,投資者的投資習慣,中美「天使投資」的區別等等。
2、競爭環境:競爭環境太惡劣,很容易蜂擁而至,良莠不齊,同歸於盡的情況,比如團購網站、比如返利網站、比如o2o,比如p2p....
3、資本:很多創新者掙扎於吃上飯還是為夢想的過程中,無力實現、無力推廣、無力持續發展...
4、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呵呵

我們剛經過的14年和15年的瘋狂創業大潮中投資人的撒錢帶來的國內的移動服務行業爆髮式發展,還是那些人,不可能在這三年間突然從天上掉下來創造力,歸根到底就是投資人的瘋狂、大量資本的注入可以迅速的使創新者建立門檻、形成規模和影響力,踢開劣質競爭者。
更簡單來講,創造力靠資本才能存在,沒有錢你沒有機會看到....

答主是否偷換概念了,問的是教育,怎的要用創造力來答覆,難道創造力不是人與生具來的?

沒有偷換概念,一般來講,國內的一些人喜歡用「中國教育扼殺了學生創造力」作為一個論點來「證明」中國教育不如外國教育,當然,這估計也是唯一一個看上去能說出個1、2、3、4的論點了,我只需要針對這一點反駁就可以了,其他方面根本無須再解釋。

中外很多產品為什麼有明顯的區別?比如一些國外的產品好像更專業

你說的是用戶體驗,我說的是創新思維,國內這些產品裡面很多點子是很有閃光點的,而國外的產品做完一個功能就開始搞所謂的數據挖掘研究,在這一個功能上深入,有些死腦筋,當然不能說這樣不好,但是我們這個主題是討論教育和創新思維的。

中國「標準答案」方式的教育,扼殺了孩子的「創新」

創新和自作聰明有區別,畫蛇添足就是你這個意思...你扣分是審題不清,出道生物學提,問你胎兒的成長過程,你非要把從出生到老死都寫上,雖然你很牛逼,但是仍然會被扣分;團隊開發讓你負責一個模塊實現釋放內存,你非要在模塊裡面加上一個自動系統重啟,你覺得會不會挨罵?

標準是創新的前提,沒有標準你如何突破?標準都搞不對談何創新?

中國教育出了幾個諾貝爾?

這明顯就是因果沒弄清楚。
中國目前的技術發展還是偏向實用技術,以及實用技術相關的產業,民間對於新技術研究的興趣和財力都不足,國家又投入也都偏向於實用科技方向,更重要的一點是:起步晚、從零開始、技術封鎖等等問題,使中國的科技發展都還處於追趕階段,這一切和教育有什麼關係?我沒看出來!

補充資料:

根據日本文部科技省下屬的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調查發現:全球論文被引用數量(這個可以反映的論文質量)排名2012-2014年第二的是中國,僅次於美國,美國39.5%(2002-2004年47.4%),中國17.4%(2002-2004年4.6%),報告中還指出:中國在電腦科學與技術、化學、材料科學、理工學四個領域排在首位(美國是物理學、環境與地球科學、基礎生命科學、臨床醫學四個)

雖然在中國還有不少方面落後外國(美國、德國、日本....中國竟然一個國家想要對抗全世界),但是別忘了他們領先中國發展多久,中國有用了多長時間追趕


美國人很喜歡批評自己教育系統有何問題,我相信中國政府也有去研究自身漏洞。 兩國應該沒有去比,我中國是不是比美國好或者我美國是不是比中國好這種問題。

比起關心哪個國家比較好,我覺得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倒不如好好研究自己國家教育系統如何運作,規避風險。 我覺得人生不是比較誰過得比較好,研究如何規避風險比較實際。


我的兒子馬上要讀小學,在培養他的過程中,愈發覺得中國其實是在用一些政策等手段盡量保證普通人有受良好教育的機會。比如,大部分國內公立小學好於私立,高考並沒有要考所謂素質教育的內容。我兒子從幼兒園中班開始上培訓班,學習圍棋、畫畫,這些可能就是所謂素質教育。我只知道,這些都是需要砸錢的,沒有錢那是沒辦法學的。如果中國高考改革到美國那樣,那普通家庭的孩子更加難有考上好大學的機會。

也許對於個體,中國教育制度確實各種不足,但是對於整體,基礎教育還是旨在幫大多數人打好基礎。

另外,據我所知,現在的小學其實跟我們以前還是不一樣了。各種學校組織的課外興趣班不少,有些是學課外的東西,有些是培養某一方面有專才的學生。

這一代的家長和老師很多都是80後,教育理念也和以前不一樣。比如幼兒園老師對孩子基本都是表揚、鼓勵,重視孩子們的意見等。家長們在嚴格要求孩子的同時,給他們更多空間,樂於看到孩子有創造力,有自己的想法等。


工業化的核心不是錢,而是人才教育的工業化,明白這一點的國家都能迅速完成工業化,例如德國,日本,

中國人才教育工業化做的還可以,

一點淺見,


曾經有教育家做了一個實驗,給中國孩子和美國孩子每人一塊正方體金屬鉀,讓他們不用任何稱量工具得到金屬鉀的質量。中國孩子用尺子量取了金屬鉀的體積,用密度公式算出了質量。然而,這樣的質量終歸是不準確的,因為金屬鉀在空氣中被氧化了。而聰明的美國孩子把鉀放在一量筒水中,用水位的高低得到鉀的體積,算出質量。美國孩子的聰明之處在於把鉀放在水中直接避免了鉀的氧化。中國僵化的教育體制總是過於側重理想,無視事實。這樣的教育,永遠也培養不出偉大的科學家。


看到有說中國英語教育的,並不驚訝,其實每次只要有關中國教育的問題下面絕對會有說英語的。但是每次看到都想問一句話,在中國學英語只是為了口語上的交流嗎?也許大家會覺得我這麼說很奇怪,那請你看看我接下來的理解有沒有道理。

誠然,學習一門語言主要的目的當然是為了交流,所以基於這個前提,當然會想到我們又不是所有人都要出國,那我何必學英語呢?

但是,但是,一門語言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用來閱讀。

或者用更嚴謹一些的說法來說,我們學習英語的文字(英文),是用來閱讀的。

不用多說大家也知道,現在在許多領域,我們落後西方的不是一點(廢話。。)。所以在很多領域的學習研究上,有很多外國人的優秀成果,而這些東西大部分是使用英文來書寫的。

作為一個工科研究生,我切身體會到的是,12年的英語教育,雖然不能讓我流利的和外國人交流,但是足夠支撐我在學術上閱讀英文文獻時不太費力,在技術上編程時能對程序有更好的理解。我覺得這已經對得起我在英語上的付出了。

而且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要搞研究的,所以現在中國已經在降低英語教育的地位了,明顯的不說,就說最為人詬病的四六級,其實你會發現,早在四六級改革成710分時,就沒有及格的概念了,廣為流傳的425及格,並不是官方要求,而是大家從百分制60分換算過來的。教育已經改革了,只是企業沒有立刻跟隨(沒辦法,中國體量太大,任何政策的改革都需要時間來見效)。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一些淺見,歡迎各種反對的見解來打臉。至於想撕逼的您自己撕的開心就好,我不會。

再回答問題:並沒有深入了解過教育研究的東西,所以太專業的我也說不上,只從我自己的實際體會來說,感覺中國的教育是在慢慢進步的,也存在很多讓人痛心疾首的問題。基礎教育還是在保障大部分人能夠得到相對公平教育的道路上穩步向前,高等教育也能明顯的看到近年來模仿西方先進教育理念的痕迹,至於好壞,還要再等等看療效了。


這個外國包括越南朝鮮伊拉克嗎?


國內教育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在於知識傳授,根本問題是三觀不正。至於為什麼不正,這個問題就不能細說了


其他國家不知道只接受了土澳的高中Year10- Year 12 教育,大學應該差不多那完全就是自力更生靠自己和圖書館死磕,一下課老師都和神隱一樣抓都抓不到。

國外教育分私立和公立的要我說的話就是,外國私立&>中國教育&>外國公立

答主初中坐標魔都市重點,高中考上的是區重點,出國讀的是悉尼公立,一個字,水。四個字,自由散漫。八點半上學,下午三點放學還沒有固定作業和考試,就和上幼兒園一樣。然而會讓你覺得學習是有趣的。

English

剛轉進去的時候她們在學Macbeth, 上課類似於學古文翻譯一樣一句一句理解,萬幸的是不用死記硬背每句話要求翻譯只是能理解文意就OK了。我半路插班有幸逃過一劫。接下來的主題是Advertisement,課上給我們看各種有新意讓人印象深刻的廣告,作業是挑一個社會問題自己小組內拍一個廣告。我們這組都是中國人拍了個節水的公益廣告,就是黑白拍一個滴水的水龍頭最後給出數據一直滴下去會浪費多少水。典型的中國學生一板一眼的嚴肅特色。然而你知道老外同學在拍什麼?有一組跑到了超市裡拍一個人坐在手推車一個人在從貨架上拿東西丟進去,然後她們面對著鏡頭生動形象地講解產品標誌是不是環保,有沒有抵制動物實驗。。又有趣又能傳達信息。。這就是差距。

Science

十年級的時候還沒有分Chemistry Biology 和 Physics. 課上我們在幹嘛?一人一本實驗報告拍照剪紙貼在自己的本子上,完完全全按照 Hypothesises. equipmeant, method,discussion , conclusio.沒人給你做正確示範,沒有人告訴你正確答案。老師只會在你一本差不多寫完了集體收上去看看你有沒有每次都記錄。

火箭實驗

好吧造型有點糟糕,都是自己組裝自己上色的

Chemistry

老師只會把步驟發給學生讓我們自己做,除非有危險有難度的比如 titration 才會示範一遍

水的折射,adhesion 和 cohesion 的區別,水的擴散, 吸熱性。混進去一張food tech 做蛋糕的無視吧。。最後一張鎂的燃燒。

銅的置換,過濾

Biology

植物葉綠素+生物透析率

對於學生的理解能力十分照顧,老師會研究用一些有趣直觀易懂的方式讓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生物課上經常讓我們給器官塗顏色,化學每組會發氣球讓我們自己我們吹,模擬電子的活動範圍

學習生態環境和生物鏈去濕地抓螃蟹

解剖牛眼

牛眼的視網膜層真的好美

解剖羊腦

學習受精過程,自己照著教科書捏橡皮泥模擬給全班介紹講解,字不太美觀不好意思。。

澳洲選課不分主次的一樣算分,頂多水份不一樣,比如你服裝設計的課拿了滿分可能還不及我數學拿80最後折算的分多。有很多神奇的課,child care會給發個會哭的娃娃到處帶著。作為一個吃貨,除了化學,生物,數學3U這些拉分擅長的課很不要臉的選了食品科技。

Food tethnology

一節做飯實踐課一節理論課。理論課會教一些食品廣告食材分配運輸以及食物營養上的知識。

Garnishing的小技巧

就學切切黃瓜番茄胡蘿蔔做裝飾什麼的,兔子我以前看電視學的

Lemon Meringue Pie

作業一個最大的assignment 是自己研究如何將課上做的食物拍得誘人,要從光線角度分析這麼拍攝的理由,還好我出國前中考考得好沒要iphone和我爸坑了個微單

後來發現全班就我最認真把這作業這麼當回事。本子還被老師要走了說給以後的學生當樣品展示。

至於數學課。。。。哈哈哈在座的各位在那邊都是大神,我去的時候他們還在學因式分解,然而到了十一年級直接就跳到了我初中沒接觸過的函數這類了。老外的接受能力還是不容小覷的。高中的數學考試人手一個計算器一張公式紙,如果你計算錯誤老師只會扣你這一步驟的分,接下來會assume你的錯誤答案是正確的數值,因為老師要看的是你解題的思路。就像他們的教育理念一樣,結果不重要,過程方向的正確才是重點。對比國內初中時最後一步點錯一個小數點整道題分都沒了的捶胸頓足,讓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原來犯一個小錯誤,天並不會塌下來。

我不知道哪邊教育是好,因為好與不好取決於評判的標準。如果就只是考試的話我相信是中國教育&>外國教育。然而真的站在開發鑽研能力興趣以及自主學習能力上的話,我覺得中國是是望塵莫及的。在開拓性思維,創意與探究精神上中國教育可以說簡直是在扼殺了,因為國內由於人多競爭激烈把學習變得過於枯燥急於求成。學習=分數=排名 。

國外教育是尊重你隱私的,老師不會把你的分數告訴除了你以外的人,對比國內大家如坐針氈地聽老師一個個報分數和排名。同學間也不好攀比誰考的好誰分數高,頂多問你pass了沒。。是的她們的標準就是過及格就滿足了。所以學霸你要是在那裝逼真的沒人鳥你,who cares 你考了多高?

記得我剛轉進去科學考試就拿了第一,老師人好看我剛轉來之前她們的內容又沒學過容許我超時了半小時。但我依然記得當時大家圍過來,驚嘆誇我厲害與驚喜的表情。明明剛轉來不久,誰都不認識她們是真的會為了我考的好來祝賀我為我開心吹口哨_(:3 」∠)_ 這關注度真心受不起。最右是因為我和校長反映化學老師不負責任第二年被雇來的新的化學老師(聲明校長問我的時候我真的只是如實反映沒想到。。。。)這位幽默的大叔拯救了我的化學

你問我初中物理學了什麼我只記得什麼葡萄乾定理剩下的都是解題套路。最大的感受就是考完踏出考場的那一刻迫不及待的要重裝硬碟一樣想忘了那些死記硬背的公式定理。中考完最爽的事情就是把書筆記本和那一套套的模擬卷子都賣了。然而在澳洲高中畢業我臨回國前對陪伴我的筆記本卻是不舍,因為裡面太精彩了,看到我就能馬上想起來那天我們做了什麼學了什麼。

國外教育或許進度慢還要靠學生自覺,然而一旦你自己的好奇心得到了滿足那學到的知識實打實都是你自己的還會融會貫通,一輩子都忘不了。因為你自己經歷了探索的過程而不是在一本本的試卷練習題中被洗腦強硬記住的。至於為什麼說私立比公立好因為她們課外活動多,我表妹去的就是私立貴族學校,一個帽子80刀頂我一套校服了。至於成績,我反正一個留學生上公立最後Atar 92.7比我表妹高,所以和上什麼學校有關但最終還是靠自己有多拼多努力。

我只想你看完我的回答會覺得有趣然後點個贊或感謝告訴我你笑了 ?(ˊ?? ? ??ˋ)

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來看本麵包努力不水地玩知乎~(? ??_??)?

咬口麵包:說說那些年的學霸學渣現在都過得怎麼樣啊?


高等教育我不敢說,但是國內所謂的「初等教育」,其實叫「初等篩選」更合適一些。


我只知道性教育最起碼差了一個世紀,要不是日本,估計兩三個世紀都有了


中國和外國教育由於大環境原因,確實存在很大的差異。

在這裡,我不想比較誰優誰劣,只想分享我看到的差異。

中外教育之差別分析:

1. 補短VS揚長

中國的教育是補短,咱們上高中的時候,最怕的是偏科。老師經常說XX同學成績不錯,就是偏科,讓老師家長都頭疼得不行。但真正的奇才天才又有幾個是全才呢。所以這就是中國人意識里的補短意識;

而外國教育里主要是讓學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特長,然後集中發展。

#接著種草#

2.集體主義VS個性張揚

從小在我們接受的教育里,我們就被老師、家長教導不要做異類,跟大家一樣,才不會被別人另眼相待,所以長大後我們不敢穿奇裝異服、不敢做太出格的事情,因為我們活在自己的小框框里,而這個小框框從小就開始生長,成年後,它已經枝繁葉茂;

而在國外,如美國,不管你穿得多麼異類,走在校園裡,大家也不會一直盯著你看,然後竊竊私語,甚至有人會過去跟你搭話,誇你穿得有個性。

這些差異歸根結底是文化的差異,民族的差異,沒辦法在一朝一夕間摒棄所有,也不能絕對地做出一個比較,然後武斷地評判中外教育誰優誰劣。

#繼續#

3.理想主義VS現實主義

中國的教育比較理想主義,古時候考上狀元,做官那是光耀門楣的事情,現在考上清華北大也是祖上有光,教育漸漸與實際的生產生活形成一定的脫節。試問咱們以前學的那些科目有多少運用在之後的工作之中?古時候聖人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但是縱觀中國的基礎教育早已背道相馳,實施的是「因考施教」,高考考什麼,老師就教什麼,學生就被迫學什麼。只要有高考這一指向標,基礎教育的大方向不可撼動。但是也有人提出高考是唯一公平的標杆,有多少窮苦的寒門學子是通過高考走出農村。所以中國教育的理想化其實也是為現實所迫。

外國教育比較現實,很多專業跟實際生活相關。如瑞士一高中學分要求最高的竟然是插花專業。當時我們很驚訝,這麼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專業為何會要求學生學分最高。通過了解才發現,每個女孩都有一個花店老闆夢,高中女生又正處於做夢的年紀,所以每個高中女生都想選擇插花專業,報名的人多了,分數就水漲船高了。其實我們不問,學校之前也根本沒在意哪個專業要求分數最高。


推薦閱讀:

在巴黎稅後2200可以養活一家子嗎?
國外拼假嗎?他們一年又是怎樣放假?
國外螃蟹貴嗎?
外國是否真的有對公眾人物的直播訪談類節目,就像《紙牌屋》里的阿什利對安德伍德夫人的訪談那種?
紐約應該如何租房?

TAG:教育 | 大學 | 高考 | 學生 | 國外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