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尾酒的核心文化到底是什麼?
如果你告訴一個不懂雞尾酒卻用紅酒兌雪碧喝的人,老外花上百年時間將紅酒里的糖分去掉,他卻嘲笑你不懂雞尾酒。那應該怎麼反駁這種無知的人?
另外位朋友轉的答案很多地方錯得離譜。
禁酒令之前歐洲已經有非常多的經典雞尾酒誕生,禁酒令期間很多美國人去歐洲享受暢飲旅程,在義大利還出現了一款叫美國佬的雞尾酒,也就是偉大的negroni的前身。禁酒令結束後,很多在歐洲工作的美國調酒師回國,也起到了反向輸出。禁酒令期間是雞尾酒文化高速發展的一段時間,是源於不同飲酒文化的充分交流,而非美國通過禁酒令把雞尾酒發揚光大。而且當時雞尾酒搭配的根基是修復因為釀酒技術落後而造成的酒體缺陷,和掩蓋酒味沒有關係。答主文中說的更像是「long island ice tea」的誕生史。其實在禁酒令頒布之前,美國出具法律文件對苦精(Bitters)進行了打壓,因為當時苦精的藥用性吹的神乎其神,很多人打著養身保健的旗號大醉特醉,所以政府要求苦精廠商必須明確提供具體的醫用價值才能繼續生產。這個被很多人看做是禁酒令的前身。
為什麼會特別說到這點,是因為「cocktail」這個詞誕生時的定義就是烈酒,糖,水,苦精混合的飲料,也是我們常說的第一代雞尾酒,現在熟知的「old fashioned」最初其實叫「whiskey cocktail」,同期還有「brandy cocktail」,「gin cocktail」等,在原始文獻裏都是用「small bar glass」呈現,甚至更早的酒精混合飲料在歐洲已經講究不同的玻璃杯具呈現了,哪來的禁酒令期間才開始改用短飲玻璃杯的說法?
說歌題外話,嚴格來講punch在那個時候不屬於cocktail,punch誕生的時間要比雞尾酒早得多,名字來源於梵語的音譯,是起源於印度的合家歡飲料。
說了這麼多居然還沒有回答題主的問題???對於雞尾酒我的愚見是,情感的載體。不論是早期掩飾瑕疵的初衷,還是現代各種元素融合的大成,每一份出品都是bartender與顧客溝通的載體,是對顧客內心需求的回饋。如果沒有情感,雞尾酒不過就是黑白的酒譜,吧台也不再值得留念。是社交。雞尾酒從誕生,到流行,每一步都和社交屬性分不開。樓上 @Wakatake Moku說得沒錯,「Cocktail」這個名字原本是用來指烈酒、苦酒、糖和水混合的飲料,與Punch、Sling這些早期雞尾酒的類別並列,而不是如今一整類飲料的統稱。從組成來說,指得是「加苦酒的Sling」。直到50年代,還有出版物將Cocktail和Fizz、Smash、Punch、Sling這些並列。說回原問題,Punch在冰塊商用前(十八世紀)就已經流行,一大原因就是社交屬性。裝在好幾升大碗里的Punch,天然就特別適合分享。Punch「起源於印度的合家歡飲料」這句,簡直生動。在美洲大陸,家庭聚會、酒吧消遣,都離不開與朋友、鄰居從大碗里分享Punch這件。同時,因為需要製作,相應的「現場製作」這一雞尾酒的「Show文化」也融入其中。
Punch Bowl
Toby Cecchini是紐約時報和美版GQ的撰稿人,同時也是酒吧合伙人。 他在回憶調酒師生涯的著作「Cosmopolitan」中,記錄了自己年少時隨父親去鎮上酒吧的經歷。鎮子上的人、附近的學生來來往往,作者和自己的父親得以擁有屬於彼此的時間。這些回憶讓Toby有了一個定義:酒吧是人們會面的地方,人們在這裡與喜歡的人聊天,學習與不喜歡的人相處。社交一面成為他在一間酒吧最先尋求和最看重的東西。就此來說,雞尾酒和酒吧文化的核心,是社交。在雞尾酒歷史的重要階段,推動它發展的動力都是社交需求。試舉幾例。
酒店行業和酒店酒廊
19世紀中期跨國鐵路和郵輪的發展催生了大批酒店、旅館。在大西洋兩岸,上層階層和商人為度假或生意原因頻繁流動,為了取悅這些客人,應運而生的豪華酒店用各種藝術品、珠寶裝飾自己的酒廊,營造飲酒的氛圍。這些行為極大促進了雞尾酒的消費,酒店的酒廊成為賓客們放鬆自己,交換信息,結實名流的最佳場所。
Hoffman House Bar, 紐約禁酒令之後的黃金時代
在1933年,美國的禁酒令終於結束,人們得以正大光明的飲酒,雞尾酒酒廊成為重要的社交場所。酒店紛紛重新裝修,開闢出足夠的空間供人們會面。這些空間被特意營造成適宜飲酒不適合用餐的氛圍,擺上小桌子,用小盆的鮮花活躍環境,一切都為社交服務。五月花酒店的雞尾酒廊是當時(二戰前)典型的雞尾酒酒廊。
Chez-Cup Cocktail Bar, 1930s
家庭雞尾酒餐
《廣告狂人》前兩季多次出現主人公Don的家庭宴會,還在一次宴會上教女兒調酒。這種中產階級的雞尾酒宴會和趴一度很流行。二戰之後,《廣告狂人》劇中的年代,請生意夥伴和老闆回家喝點雞尾酒,成為一種習慣。很多當時的電視劇、情景喜劇都有這種橋段。一個例子是家庭喜劇《I Love Lucy》,首播於1951年。當然,《廣告狂人》中雞尾酒不僅限於家庭餐,這部劇中幾乎凡社交必有雞尾酒。
唐和斯特林,《廣告狂人》
雞尾酒趴的時代
接下來就不用多說了,雞尾酒趴的時代到來,雞尾酒趴成為近些年(前些年)人們追時尚,秀存在的最好方式。如《慾望都市》表現的那樣,這種社交方式不僅僅是融入了人們的生活,它就是生活本身。十九世紀的英國婦女以喝下午茶的方式社交,二十世紀末的都市動物則以雞尾酒社交。
Kelly和她的Cosmopolitan,《慾望都市》
在所有含酒精飲料中,雞尾酒應該是社交屬性最強的一款。人們來到酒吧,雞尾酒趴,俱樂部,來到「a space for seeing and being seen」。社交屬性,是雞尾酒的容身之所。
---------------------------------------------------------------
以上是回答題主的問題,不過話說回來,和這種人其實沒什麼好聊,說服他也沒什麼意義。他也沒見得有興趣去了解雞尾酒和葡萄酒。打個哈哈,「這麼說有點兒道理哦」,轉身走好不送就是。趕緊去英國嘲諷他們茶兌牛奶, 真的, 中華文化需要你這樣的人。
為什麼要反駁無知的人?
你就不能買一瓶桃紅甜葡萄酒送給他嗎?還是你根本就不知道老外喝葡萄酒也喜歡喝甜的?
轉
知道雞尾酒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受到歡迎的嗎?答案是在美國的禁酒令時期(約1919~1933年),為了掩蓋私釀酒的味道,酒吧內的調酒師會混合其他不論是含酒精或不含酒精的原料。
提到禁酒令,大家應該都略知一二卻不是這麼地熟悉,包括對於日後全球各地飲酒文化的改變與趨勢。這個時期對雞尾酒來說是再重要不過的時期,不僅僅造成美國飲酒文化的改變,也是造成美國調酒師被逼迫出走到世界各地另謀生路的原因,因為這樣的條件背景有機會和世界各地做一個交流,漸漸地,雞尾酒在全球各地開始造成一股流行。
禁酒令初期準備銷毀酒類
美國是西方社會具有最強烈禁酒情緒的國家之一(另一些是北歐國家)。美國禁酒令是依據1919年1月16日批准的美國憲法第十八修正案和1919年10月28日通過的沃爾斯泰德法(Volstead Act)來實行,在1920年1月16日第18憲法修正案生效日正式開始執行。
美國禁酒令的限制只在於酒的製造、販賣和運輸,不包括酒的持有和飲用,因此在第18憲法修正案前就已經買或製造的酒在整個禁酒令時期都可以合法供應,但是,公開飲酒是犯法的。只有21歲以上的人才可以買酒(包括啤酒),亦因此買酒需要出示年齡證明,而且只能在某些限定地方買到(啤酒可以在某些地區的超級市場買到,其他酒類有專門的店鋪發售)。
不過雖然是禁酒時期,仍然可以透過很多方法取得酒,家庭釀酒在禁酒令時期很流行,家中可以合法釀造一定數量的葡萄酒和蘋果酒。一些商業販賣的葡萄酒,都只能從公賣局手中購買來提供宗教儀式使用。在禁酒時期,用醫生處方也可以買到威士忌。
而禁酒令對雞尾酒到底產生了什麼影響與變化呢?讓我們看下去!
在禁酒令之前,雞尾酒是很單純的只有美國才有的現象,但是也並非十分普遍,主要還是以大缸的PUNCH為主,那也象徵著這年輕的國家是一個民族大熔爐;但是當禁酒時期來臨後,公開飲酒是犯法的,所以調酒師紛紛絞盡腦汁,去思考如何做出躲避禁酒探員的酒來賣給客人,於是開始大量運用果汁、茶、軟性飲料與各類酒精結合,讓它看起來就像是普通的飲料。
但是如果用大缸的PUNCH裝,勢必會拉長飲酒的時間,增加被查緝的危險,於是衍生出了改用小玻璃杯取代大的玻璃缸,讓客人能夠快速地飲用。 但這對所有的調酒師並不是一個長遠的計劃,畢竟再怎麼掩飾,總是會有被查緝到的一天。
既然美國已經沒有舞台能夠讓他們展示自己的專業,於是,許多美國的調酒師為了生存,紛紛離開美國本地,移民到其他地區發展,像是加勒比島,以古巴為例,它與美國僅 僅90英里的距離,也成了當時調酒師移民的一個選擇;而歐洲和大不列顛群島是另一個選擇,這些把飲酒視為日常生活中一部分的城市,像是倫敦、巴黎、米蘭都有相當多來自美國調酒師移民的足跡。
這些來自美國的調酒師移民之後,因為材料、氣候、口味的不同,勢必在調酒上要做出改變,於是,新的雞尾酒誕生了!例如在熱帶環境的加勒比海島擁有許多不同於美國本地氣候的材料,這些調酒師嘗到了他們以前調酒時從未得到過的風味;在歐洲,許多以往純飲的餐前酒也被拿來加入調酒之中,也開始使用了苦精增加其口味的複雜性。
當禁酒令結束,這些調酒師回到美國後,已經將以往實驗失敗的調酒所測底遺忘,帶回許多新的靈感與作品,雞尾酒也從此被改變,同時,世界各地也紛紛承認調酒是起源於美國,並視它為烹飪的一項藝術。
分享:推薦閱讀:
※日本的酒類市場是不是燒酒興盛清酒衰落?為什麼?
※常見的白酒度數為什麼是 38°、42°、45°、52° 等幾個度數?
※你能用二鍋頭能調出多少種雞尾酒?
※利口酒和甜酒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有的酒喝了會「上頭」,有的酒喝了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