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金」指的是黃金、黃銅、還是青銅?


前面同學的回答看了一遍,發現並沒有人真正扯清裡面的關係。

春秋時期的「金」,多半是指青銅。那時黃金還不太流行,主要是青銅。

從戰國一直到東漢以前的金,通常就是在說真正的金子了。需要注意的是,那時候的金子多做成馬蹄形或餅形,每一塊就是「一斤」,現在出圖的金餅、馬蹄金,重量一般就在250克左右,250克,正是漢代一斤的重量。那時候的一兩也不是現在的一兩,一斤是十六兩,一兩其實是15.625克左右。金餅的鑄造,一塊剛好要差不多是一斤,即一金,才行。

韓信賜給漂母一千金,其實就是給了她一千塊金餅。這裡不能解釋成給了人家一千斤銅,太丟人,拿不出手的。同樣的,商鞅搞徙木立信,一開始規定的是「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也是給十塊金餅,後來沒人敢搬,就又說「能徙者予五十金」,價錢提高到了五十塊金餅。這時候有人出來搬了,就真給了。

你要敢在城門邊上瞎咋呼,說一金其實是15g銅,看商鞅不砸死你!

當然,有的地方,是把一鎰黃金喚作「一金」的,這一鎰是二十兩,比「一斤」要多一丁點。鑄造的時候,也是做成類似的形狀。

東漢以後社會上就不大用金子了,所以我們看東漢以後的記錄,如果賞賜的是金子,一般都會很明確地告訴你「賞金千兩」,一定有單位。但「十萬錢」里的「錢」,就是我們常說的銅錢了,這得益於政府的大力推廣。所以我們再看「米貴,一斛萬錢」,「首飾值七十萬錢」。一錢,等於一文,就是一枚銅錢的意思。

一千文(錢)是一貫,或者說是一弔、一緡。元代之後,銀子流行,相互之間當然可以兌換。一吊錢約等於一兩銀子,因此說,「郎吏馮球,家最富,為妻買一玉釵,奇巧,直七十萬錢」,這玉釵的價格七十萬,乍一看令人吃驚,但其實也就700兩銀子。

一兩黃金和一兩白銀兌換,有時候能換四五兩,有時候能兌十多兩,非要估算,大約是十兩白銀等於一兩黃金。李自成想抓崇禎,懸賞封萬戶侯,首告者賞金千兩,這後頭就帶著計量單位,如果不帶計量單位,那就是銀子,這個一會兒會說到。李自成的懸賞很明確是金子,不是銀子,更不是銅錢,他再摳逼,為了抓皇帝,也不至於賞給人家一千兩的銅片子。同樣在清朝也是,如果說「一金」,不帶單位,就是一兩白銀,如果帶單位,說「一兩黃金」,那就是黃金。如清代對部落的賞賜,「月賞金五十兩,銀二百兩」,很明確一定不是銅。

接著剛才說的,重點來了。明清時代,如果單說「金」,就是銀子。這主要出現在文人筆記中,說什麼東西值多少金,意思是值多少兩銀子。如《清稗類鈔》里,記錄達官貴人捨得花錢,買鼻煙壺當時尚,「屑葉為末,雜以花露,一器值數十金,貴人饋遺以為重禮。」這裡的數十金,是說數十兩白銀,而不是數十兩黃金。更不可能是銅板了,幾十個銅板買的,貴人們也不好意思饋贈當成重禮。

綜上,說古代「金」就是指銅,是有嚴重錯誤的。春秋的金,大約是在說銅。戰國、秦、漢的金,通常就是說的金子。漢以後的金,後面加計量單位「兩」的,一定是黃金,但說「賞金三十萬錢」這種,賞的就是孔方銅錢。明清時期,不加單位的金,如「值數十金」,這裡的一金就是指一兩白銀。從清末到民國,「一金」就指一個銀元了。

因此,一定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但確定的是,很多書上聲稱的秦漢時期的金其實是銅,我個人是不敢苟同的。


古文中的金很多時候代指金屬。比如我們說歷史上的金石並用時代,就是指石器時代向青銅時代的過渡階段,這裡的金可以理解為銅。然後看史書中關於貨幣的記載有黃金、白金、赤金,其實就是指黃金、白銀和銅。當然這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俗語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中的金應是指黃金,而不是銅了。主要是要看語境和上下文。


答案是古書裡面記載的金,就是黃金,中國古代金和銅之間區分的是很清楚的。那些說古書記載的金餅是銅的人,也不想想為什麼漢墓里沒有挖出銅餅。

古書里之所以能記載那麼多大宗金子的交易,是因為中國古代(漢代之前)的金並不值錢

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家,商業並不發達,所以金子更多是用來做各種黃金器具,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功能很弱。史書記載。漢代的時候一斤黃金可以兌換三斤白銀。黃金一鎰,摺合今天300克,才只夠交換10麻袋小米。

所以當時的統治階級,並不把黃金當回事。(類似的,北美某些印第安部落在殖民者來之前也不把黃金當作很貴重的東西)古代統治者因為各種歷史事件賞賜給部下的黃金雖然動不動幾百斤,但是摺合成糧食來看實際上並不值多少錢。

隨著時間的推移,商品交易越來越發達,作為財富象徵和支付手段的黃金顯得越來越稀缺。也就不會有人捨得一擲千金了

實際上中國古代的金子並不比外國多,無論是漢朝還是羅馬,國庫的金子一共100~200噸數量級的儲藏量。比如漢書成書時記載當時漢朝全盛時期國庫的黃金儲量是270噸,同時期羅馬國庫的儲量是179噸,兩者基本差不多數量


有的回答有誤人子弟之嫌唉,忍不了了,上國寶以正視聽。

下面是利簋的銘文,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考古發掘出土,西周早期,國寶重器。

武王征商。隹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自闌師。易又吏利金。用乍旜公寶尊彝。

大意是我們把商朝干翻了,好高興啊好高興,本王賜給利(人名)金。然後利就用武王賞賜的「金」做了這件簋。(銘文個別字詞的釋讀有爭議,但大致不差)

這件簋是青銅器,所說的「金」當然是指銅了,準確的說是銅合金,鐵證,唉不對,銅證。

所以可以肯定的說,青銅時代所說的「金」是指「銅」,雖然當時也有現在所說的金。

至於以後,無贊不答。手機純手打啊。


要看語境啊哥哥。

所以有時候金就是黃金,有時候金指代當時的貨幣金屬,這不難理解,因為直到現在我們都這樣用

老闆說你工作努力,這個月獎金一千塊,你猜是不是一千塊金磚?


讀了一下贊數第一的答案覺得有點疑惑。《史記 陳丞相世家》「漢王以為然,乃出黃金四萬斤,與陳平,恣所為,不問其出入。」如果是黃金的話,按照250克一斤來算也得10噸。司馬遷記載這件事發生在滎陽之戰之前,也就是不會早於漢二年。劉邦剛剛當上漢王兩年就可以面不改色心不跳的掏出十噸黃金給陳平,有點不信。求解釋 @豆子


古代金多指代銅類合金,明嘉靖之前指的是青銅或紅銅;明嘉靖之後一般指的是金屬黃銅,也可稱赤金。

「金」在古代的釋義上也有錢財貨幣以及銅的意思,而當時的流通貨幣自然是以銅為主,古代的銅也是貴重金屬!

例如: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孫子》

詳細的多面意思可參考百度百科金的解釋。

黃金一般是直接叫黃金。

古時什麼賞金萬兩,一般都是黃銅萬兩,不是大媽追逐的黃金!!


被人民藝術家 @豆子 吸引,也來提一些所見。

最近看了一本書,叫《湯泉小志》,是清末明初收藏家龔心銘為自家「湯泉別院」編纂的集著。

龔景張和龔心銘父子好收藏,在壽春地區發掘了大量「爰金」,即方形金塊,經龔氏考據,這些是周代的爰金,稱周爰金,或楚爰金;父子二人又收藏有秦商鞅的一尊商鞅為秦王製作的量,無價之寶,所以單辟一間屋子做周爰秦量秦室,收藏這些寶貝。

龔氏父子即為收藏家,也好考據,龔心銘為此做了《周爰金考證》一文,考據了爰金上的文字,確定了這些金子確屬楚國所鑄,當時的收藏家們也多認同了這個結論,後有淮安顧震福作文《郢爰陳爰考釋》一是佐證了龔氏的說法,二又對我國金器的變遷有一個簡要描述,在此介紹一下。

出土的「爰」也做「鍰」,在古代是贖金的意思,《尚書·舜典》:「金作贖刑」,意思就是金可以用來贖罪,《尚書呂刑 書序》:"穆王訓夏贖刑,作《呂刑》。"亦即夏朝即有用錢來贖罪的制度,還專門編纂了《呂刑》一書,其中還有百爰,六百爰,千爰不等的贖金制度;到了周朝《周禮》中還有專門掌罰金的職位。

但記載當中,關於爰金的確切屬性,只有《虞書》中明確提到說將贖刑用的金馬融作了黃金。《鄭注》認為那些都指的是銅,《孔疏》也記載說贖罪用的金就是銅,「金以贖罪,古用銅,赤金也。」,而且還說從漢代將贖刑的貨幣改作了黃金,但把斤兩變少了,以便和原來的銅價值等同。《周禮·孔疏》還記載說,金價太貴了,要是一百爰的話沒多少人拿得出來。 所以在鄭孔二家的意見看來,古代的贖金都是銅,以此算來古代,至少春秋戰國時期的貨幣大概也都是銅。

但龔氏父子發掘收藏的爰確系黃金無疑,至少證明春秋戰國時期有一部分的罰金是直接用黃金的,而鄭所言漢代以金代銅,折損斤兩的做法大概也是從那時模仿來的。

所以,依此書收錄的考證來看,大概金在漢代前是有實物的,但漢後的學術普遍認為以前的金就是銅,大概是受了中間以金代銅過程的影響,普遍趨同看待了?

我認為,可能在漢代以前關於金的確切屬性就不是很明晰,記載上統一都做「金」,只在實際操作中辨別「黃金」和「赤銅」,所謂折損斤兩。

並非專業人員,就所見提出一點看法。


看白語的辭彙就知道。早一些的層次是 k??,黃銅(依據鄭張尚芳,也說可能是鍇),晚一些的層次是 t?i??,黃金。


關於該題豆子已經講的清楚了,我就再補充1點。

前兩天我寫了一篇文章:《先秦兩漢銅與金》也提到了銅與金稱呼上的關係。

補充點:在戰國之前是沒有「銅」這個字的。「銅」這個字第一次出現在文獻記載中是戰國早期的《曾侯乙墓竹簡》中編號062的竹簡上。而「金」這個字在戰國之前的青銅器銘文中通常指銅以及其合金,並也有少量銘文指鐵,黃金等其他金屬。戰國之後,銅字的出現了,各種金屬專有的字也出現了,並且由於生產力的發展,黃金也比之前多了,「金」的含義才慢慢的由銅等轉變成黃金。

上圖《曾侯乙墓竹簡》中編號062竹簡摹本

右起第二列第三字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銅字。

-------------------------------------

如果想對先秦「金」字與銅的關係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參考李建西和李延祥的論文:《先秦文獻中的「金」和金屬概念》


《周禮·考工記》中有對於合金成分的記錄,可能可以代表當時對「金」涵義的理解?

原文為:「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有學者認為其中金指青銅,所以「鐘鼎之齊」即為五份銅和一份錫,也有人認為金指純銅,所以「鐘鼎之齊」為六份銅和一份錫,另外有人從體積比進行考慮,或認為錫指鉛錫的總量。

郭沫若先生認為《考工記》是春秋末年齊國所記錄的官書,那麼其中金的概念可認為是青銅。

另外《漢書》、《史記》中均有關於採金的記載,說明此時應該已經有了純金的概念。

見陳建立著 《中國古代金屬冶鑄文明新探》


西漢幣制混亂,但黃金應該是貨幣。《史記平準書》:幣為二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有人認為上幣上用,僅限統治層作財富轉移分配寶藏用,不承擔確實的貨幣職能。不過,也有人認為上用還可解釋為崇尚使用。《漢書食貨志》:(黃金)飢不可食,寒不可衣,然眾貫之者,以上用故也。「眾」似乎應包括下層百姓。《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廷尉奏當,一人犯蹕,當罰金。大意是有百姓驚文帝駕需罰金。《九章算術》卷六《均輸》中有持金出關交關稅的問題,也可視為下層用金例。

黃金在西漢可做貨幣,則中國歷史上「西漢多金」之金,就是Au無疑。當然,動輒上萬甚至數十萬的賞賜,底層的「含金量」肯定不會多。

《漢書食貨志》:黃金重一斤,直錢萬。金錢分言,乃義之廣狹。金在漢乃稱量貨幣,貴且稀,不大可能是流通主體貨幣,狹義的錢就是指銅錢。黃金入市,一般需要先換為銅錢。

錢如水,向下流。黃金越來越多地從上層注入商人之手,漢武不高興了,告緡出,四海清。


上古一兩是15.4克,一鎰24兩,千兩也就15公斤也就是30市斤,和小學生書包一樣重

上古一斤是250克,四萬斤,當時賄賂一個人就要40秦斤(10公斤也就是20市斤),也不過就賄賂一萬個人不到,當時百萬人大混戰


貌似專門的銅鋅合金出現的時代與把銅稱作「金」的時代好像還差的挺大的吧。。


青銅。

中國傳統樂器分八大類:金石土木,絲竹匏革。其中的金,指的就是編鐘一類的青銅製的金屬樂器


你聽說過金汁么


我國古代,金銅合稱都是金,只是具體叫法有所不同。《史記·平準書》:「虞夏之際,金分三品,或黃或白或赤。」《漢書·食貨志》:「金有三等:黃金為上,白金為中,赤金為下。」南朝(梁)江淹《銅劍贊》:「黑金是鐵,赤金是銅,黃金是金。」這裡舉兩個把銅稱為「金」的例子:

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銅器武王征商簋銘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武王賜給有司利「金」,利用金鑄成此簋。這是個青銅簋,可知銘文中的「金」是指青銅。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賈誼《過秦論》:「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熔鑄成金人的原料兵器,兵器不可能是黃金做的,只可能是銅。


1840前都叫古代。你讓我怎麼回答。青銅最早被稱作吉金。


金應該是泛指金屬,具體是銅還是黃金要結合上下文。


以三國魏晉為分界線,之前為黃銅,之後為Au


推薦閱讀:

蒸汽機是怎麼輸給內燃機的?
有哪些關於經濟史的經典著作值得推薦?
亞當·斯密提出自由市場之前英國(歐洲)的市場是怎樣運行的?
馬來西亞的馬來人經濟地位是否高於華人?
18世紀大西洋發生的三角貿易對之後的產業革命有什麼經濟史上的意義嗎?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考古 | 中國古代歷史 | 經濟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