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為什麼選擇在互聯網平台播出?

是因為目前大量綜藝節目在電視平台被引進,《奇葩說》是為了規避跑男,兩天一夜等綜藝節目的熱潮而另闢蹊徑嗎?


牟頔:最大的衝擊就是快!《喜樂街》我們當年從談節目模式,到策劃投入製作,然後審批立項,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奇葩說》從有idea到真正進入執行階段,可能10天,採購申請三五天,大幾千萬的項目說干就幹了!當錢批下來說可以幹活了,我都在問:這現實嗎?怎麼那麼不踏實啊!

在傳統媒體,會發現有些流程是你沒法打破的。但在這裡,老闆說拍板可以幹了,你就什麼都不用想,直接去干。老闆經常給我們說:「先開槍,後瞄準」。網路是特別快速化的環境,不允許你慢慢策劃,開選題會慢慢去想,來來回回推翻。原來在傳統媒體,最糾結的是自己跟自己較勁,直到自己想明白了再干,但哪天算是想明白了?有的事永遠都想不明白!在這裡就不是,給你個方向,比如找人,找了一輪不是你想找的,那就再換唄。先幹起來再說。快是最明顯的詞。

快不僅在執行層面,還是在策略層面。馬東老師說,我們每個季度都要開經理會,每一次都要push出一些新的信息。經常就出現新的計劃,一直在調整,但明顯感到這種調整是良性的。

快還基於在機制上對流程的阻礙小,推動大。我們這裡批採購申請,發個郵件,最快在一個小時之內就有回復,就這麼簡單。

我們的溝通都是順暢的,沒有那麼強的級別。比如跟馬東老師,我經常推開他辦公室的門就說:馬老師,這事行嗎!

業務上的思維方式也在變,我也一直在反思,為什麼我們之前做了許多節目,都在思考形式感的事情,後來發現不出活兒?在網路做節目才發現,觀眾根本catch不到你想的那些事。前幾天我們做的「愛奇藝尖叫之夜」,明星一出來,粉絲就會炸掉,明星只要真實在那兒,粉絲就會接受。但是在電視台,你就要拚命花心思在想怎麼寫串詞,用什麼音樂什麼燈光,這些也許會加分,但比不上真實兩個字。現在做《奇葩說》,我們要的就是每一秒都有乾貨,現場有選手吐槽高曉松老師是肄業的,那就吐唄,剪進來曉松老師也不會不高興。

康永哥跟我們講,其實台灣綜藝早就已經是這樣了,所以有人覺得《奇葩說》有一點台灣綜藝的影子,因為康永哥在這裡,他就會讓我們不要有那麼多限制。我們一開始其實還設計了選手上場、亮相,跟觀眾打招呼的環節。康永哥就說,千萬不要這些,他們只要第一句話蹦出來的是一個金句,哪怕一開始放了個屁,觀眾哈哈哈樂了,觀眾一定就會記住他,根本不用再介紹。這些所謂的儀式感,空架子都不要。


這主要取決於奇葩說的內容和定位~最近兩年各種網路劇的爆紅(典型的萬和天宜系列等),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那就是互聯網不缺觀眾,而這群觀眾大多還是整天刷著微博關注著各種新鮮事件張揚著個性的90後或者附近年齡的人。奇葩說在內容上,選擇了受90後熱捧而且滿腹才華的高曉松和同時還擅長把握節目內容高度的蔡康永做隊長,馬東親自做主持人,而且每節還有一個在網路上話題性很強的明星,所以奇葩說有了一開始的吸睛點~辯論人是來自民間的有犀利思想的並且能說會道善於利用網路的人,因此內容上也比較接地氣了,這種節目自然會符合它定位用戶的口味;節目製作好投放在網路最主要是因為它的定位觀眾活躍於網路,而且它本身隨性,難免有很多觀點不適合在規則較多的電視上播;而且作為獨家播的自製節目,還會幫助愛奇藝搶用戶~綜上,選擇在網上播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這個節目的策劃和製作方是愛奇藝,馬東是愛奇藝首席內容官,這就是人自己的節目。。。


互聯網是個非常開放的平台,相比於電視節目審核要寬鬆一些,一些比較敏感的字眼在電視節目里會查的比較嚴,而《奇葩說》是一個說話選秀類的節目,選手都是一些年輕人,語言也非常年輕化,跟互聯網平台的特點是相吻合的。


如果大陸能播康熙來了。。。。。奇葩說討論的話題太隨性,放在電視台只能被封殺~網路平台更適合它。


一、廣電(那麼多bibibi…)

二、沒有被包裝的很電視感(更像是草根節目) 而且我感覺沒有那麼多的無聊的笑點 簡單粗暴 更適合年輕的網友 而不是更多守候在電視前的大叔大媽 (觀眾)

三、愛奇藝自己出的當然互聯網

四、快, 感覺跟自己錄電台似的 今天錄了 明天就能播

這些是我個人感覺到的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半程的蒙面歌王?
大家對夢想的聲音2有什麼看法?
如何看待某演講節目中, 梁植擊敗胡漸彪和陳秋實? ?
奇葩說很缺贊助嗎?
中國的電視台有哪些三觀不正的節目?

TAG:互聯網 | 綜藝節目 | 奇葩網路用語 | 辯論俱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