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的波蘭翼騎兵和清朝八旗騎兵如果正面開打誰獲勝的幾率大?

地點中亞大平原

雙方兵力30000VS30000

天氣晴朗

地形 大平原

雙方正面硬碰硬

誰獲勝的幾率會更大呢?

不要去考慮為啥在中亞平原

都架空歷史了


不談翼騎兵,只談哥薩克與清軍的戰鬥形態。

17世紀50年代雙方兩次交手,即Ачанск和Кумарского острог戰鬥,均以清軍失利告終。第一次是清軍指揮不利,打開突破口後妄圖抓俘虜,被哥薩克集中槍炮封堵缺口後反殺。第二次是因為寧古塔至Кумарск(自己可以去看看距離有多遠)沒有驛站,清軍被迫繞道柳條邊外蒙古地區行軍,根本無法保證補給,被迫撤兵。兩次都是圍城戰。

清軍經過兩次失利學乖了,在拉發渡口造船,從奉天運炮到寧古塔。因為火繩槍兵不足,又從朝鮮調集鳥槍手。然後清軍乘船經松花江入黑龍江,捕捉哥薩克主力,這才有殲滅Степанов集團的勝利。這是水戰和野戰。

接下來就是80年代兩次圍攻Албазин острог,清軍先修通驛站,又建立了璦琿城作為支撐點,還在江心島修築了堡壘。在後勤有保障,兵力與軍火都佔優的情況下,才有了首次勝利。但在Фон-Байтон用歐洲築城法將Албазни變成artillery fort,加強火力後,清軍只能像歐洲一樣,採取長期圍困法,最終沒打下來。

總而言之,清軍不怕與哥薩克野戰,但圍城戰很難獲勝。清軍戰勝的關鍵,一是火器要佔多數,二是後勤得有保障。哥薩克之所以能和清軍達成平衡,同樣在於火器與築壘兩項,至於什麼哥薩克英勇無敵的說法聽聽就好,真相信就屬於智商問題了。

所以清軍與翼騎兵相遇,同等兵力,誰後勤跟得上,離據點近,火器充足,誰的贏面就大。真以為留條豬尾巴辮子或者插幾根雞毛就天下無敵了?


給幾個參考:

1696年昭莫多大戰,費揚古和孫思克的西路軍4.6萬人,葛爾丹騎兵3萬人,不過葛爾丹軍之前已連續逃亡多日,師老兵疲。

清軍嚴守康熙指示,各路八旗放在兩翼,綠營放在中間。先以400騎兵引誘,葛爾丹親率主力,進攻孫思克所在的綠營陣地,綠營軍以火器弓箭拒止,自中午至黃昏,戰況膠著難解難分。此時清軍出動兩翼騎兵,一路直接橫向襲擊葛爾丹主力側翼,一路偷襲葛爾丹軍背後的輜重和家眷,葛爾丹軍全軍崩潰,清軍追擊,斬首二千餘級。

順便提一下,我似乎沒怎麼聽說過哥薩克騎兵吊打清軍的故事,俄軍的小規模騎兵騷擾,都被清軍擊破,而大規模對峙雙方依賴的都是火器而非騎兵。事實上,在之前與準噶爾部的烏蘭布通之戰,雙方基本都是圍繞火器展開戰術,清軍吃癟也是吃癟在陣型太密,進攻準噶爾軍工事陣地不利這類事情上,而不是輸給了什麼騎兵。

波蘭翼騎兵的之後再填


謝邀~

問題不成立,1601年(17世紀)努爾哈赤始創四旗。。。。16世紀沒有清朝,也沒有八旗騎兵。波蘭翼騎兵也沒有到過中亞地區,水土服不服之類的條件沒有可供參考推理的歷史文獻。。。無論在時間還是空間上均不存在將這兩者進行對比分析的條件。

ps:時間修改了,但是還是覺得這種問題是得不出嚴謹結論的,而且本人不太了解翼騎兵的歷史,故而就不作答了,也請諒解。


有一個遊戲 叫戰爭模擬器 專門可以回答你這個問題。你還可以試試10000隻雞對戰300名斯巴達勇士


經歷過17世紀的大洪水時代之後,18世紀的波蘭翼騎兵已經沒落並逐漸消失了,如果按鼎盛時期的翼騎兵來說,30000已經是一個很了不得的數量了。2500名翼騎兵帶著1300名步兵面對12000人的瑞典軍陣都不露怯,傷亡300餘人的情況下殲敵8000。三萬人如果能採取適當的組織調度的話戰力應該能達到一個很可怕的地步。


說一個不相干的吧,準噶爾名將大策凌敦多布,曾經在雅梅什湖大敗過俄國人,俄國人損失達到3000餘人。

大策凌敦多布後來在光顯寺被康熙的女婿策凌親王擊敗。

當然要考慮到地形天氣人數等要素。

說這個的意思就是清朝前中期的軍隊雖然達不到世界頂級水平,但至少是不弱的。

絕不是弱雞水平。


以後這種問題不要邀我…

歷史不能假設!!!!!!!!!!!


天聰汗改制前大清相當於十五世紀末瑞士人的水平。以基層行政單位牛錄為基礎編組編組軍事單位。和瑞士人的村社為單位的玩法非常類似。

改制後戰鬥力反而下降了,不過讓整體的八旗制度更加有活力。為後來入關打下制度基礎。

康熙時期八旗軍下滑到不如奧朗則布的印軍的水平。陝甘綠營和索倫部等以前打雜的都開始上桌面了。

至於和波蘭人比,不考慮一切空間時間和後勤因素的話。兩軍對陣時波軍可以把屁股對著我大清,毫無安全問題。


3萬對3萬 八旗只算滿洲八旗的話也就2萬戰兵3千白甲 剩下的就要靠余丁來湊了 感覺打不過大波波


謝邀,我覺得法國重騎兵是最屌的


首先八旗軍也是靠火器的,其次八旗制度是兵農合一制度,滿八旗總共才六萬人,你這一次就抽了三萬了,只能說部隊都是精壯,精銳什麼的肯定是算不上的,至於波蘭翼騎兵不清楚歷史上他總數有多少,是否是屬於職業兵,如果也像八旗一樣,戰時徵兆的話,估計也就是五五開。


18世紀不好說,已經不是女真和波蘭軍隊的巔峰期了。

17世紀巔峰期的話,應該是波蘭強。

波蘭軍隊強項是騎兵,滿洲強在重步兵和盾車結合(這種十五世紀西方用的玩意在17世紀西方的火槍面前是否管用不好說)。

騎兵方面,滿洲鐵片和棉花做的棉甲不如西方板甲,弓箭不如火槍(雖然翼騎兵一般不用),波蘭人三四米長的騎槍比滿洲馬刀技術含量高,女真騎兵是古代騎兵,而翼騎兵是近代騎兵的鼻祖。


這個問題可以終結了,沒有參考系,沒法做對比。


18世紀的波蘭翼騎兵吊打十八世紀的滿清八旗,就算把綠營的步兵算上,也很難打得過翼騎兵。因為從戰術思想到訓練水平到武器裝備到軍人血性鬥志,18世紀的滿清八旗老爺甚至中國軍隊已經落後於世界了。

如果放在17世紀,戰鬥發生在遼東,而打開方式是遭遇戰而非題主限定的騎兵硬剛,在楯車的配合下,八旗驍勇還是可以一戰的。


我更傾向翼騎兵。

兵源

翼騎兵基本上是貴族為主,從小受到訓練(包括文化和軍事以及戰鬥),外加虔誠的天主教信仰。

滿洲八旗相當于軍戶,早期有特權但是入關後日趨腐化,經常找人有充數訓練行為。漢八旗和蒙八旗相對來說較強(漢八旗是步兵強,在題中不符)

武器

翼騎兵:

弓箭(模仿韃靼弓,騎射能力一般般),但是這是波蘭貴族的象徵,直到大北方戰爭時候翼騎兵還在帶弓箭。

火槍,一般是簧輪手槍,翼騎兵攜帶一般為2-3把,2把掛在馬鞍上。但是翼騎兵的手槍並非主要武器,而且精度、射程、殺傷力都不太好。

騎槍。翼騎兵的騎槍應該是最長的了,6米,比長槍兵的都長。空心,輕木,多為一次性,同時還能作為旗幟。

馬刀。波蘭馬刀結合了恰西克、韃靼、中東的優點。

盾牌。類似卡爾坎盾的木盾,擋子彈比較費勁但是擋箭不成問題。

有些時候波蘭翼騎兵也會用破甲劍、卡賓槍。

滿洲八旗騎兵武器也有盾牌、騎兵矛、牛尾刀、錘和滿洲弓、套索。也有時候裝備火槍。

中國的騎兵矛非常靈巧,突刺攻擊很強。

牛尾刀較重,劈砍能力一般。

滿洲弓(清弓)殺傷力和射程都比較客觀,而且滿洲八旗騎兵是騎射高手,對付鏈甲問題不大,遠距離對付翼騎兵上半身的板甲比較費勁,近距離射穿應該不成問題。

錘是一件最有殺傷力的武器,尤其是對付翼騎兵盔甲。這可以大大提高纏鬥時的殺傷力。

另外套索可以把敵軍從馬上套住然後拽下馬。

滿清對火槍的重視很高,但是也導致了白刃戰能力下降。

盔甲

翼騎兵的甲是上半身板甲,手臂有時候是鏈甲並且外側有板片防護;下半身是鏈甲大概垂到膝蓋。頭盔後頸和側面有防護,同時有面罩,總體來說防禦比較周全。

滿洲八旗的護甲也是全身護甲,不比波蘭少,但是主要是皮夾帶鐵釘,防禦力比較差。

另外翼騎兵的護甲背上的翅膀據說功能有3個——防套索、恐嚇敵方戰馬(翅膀高)、衝鋒時與風接觸發出聲音掩蓋雜音(讓己方戰馬不害怕)。

傳統

滿洲是漁獵民族、森林文化,入關後定居,戰鬥力削減。

波蘭屬於定居和游牧混雜,身為定居文明卻有很多游牧民族傳統。

總和來說,翼騎兵在火力上不如八旗騎兵,一定程度上可以給翼騎兵造成壓制;

衝鋒時候翼騎兵有極大優勢,很可能導致一些滿洲八旗潰散;

纏鬥肉搏的時候翼騎兵的盔甲起到最大作用,不過如果八旗騎兵都拿錘,估計翼騎兵傷亡會高一些。


如果是十八世紀的八旗,很明顯翼騎兵贏。如果是入關前的八旗,很明顯八旗贏。


這麼說吧

清軍碰到俄國哥薩克,沒有被打得狗屎一樣,詳情不要參考雅克薩之戰。

然後俄國哥薩克碰到波蘭翼騎兵,也沒有被打得好像一灘鼻涕。

清軍碰到波蘭翼騎兵的結果么,呵呵,你猜~~

好吧,我承認,我是那天和個滿遺鏘鏘了一頓之後生氣,隨手打了幾個字發泄了一下,現在正兒八經地修改答案,你們滿意沒?


推薦閱讀:

有種說法說滿洲的「覺羅」氏,即「愛新覺羅」和「伊爾根覺羅」兩個姓是宋朝徽欽二帝的後裔,這個說法的來源是什麼?有什麼依據?
清朝冷籍概念的由來原因?
御膳房的人全是太監嗎?
清朝是外族統治了我們嗎,算不算亡國?
清朝是否應該為近代中國的落後負主要責任?

TAG:明朝 | 清朝 | 歐洲歷史 | 波蘭 | 騎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