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科幻電影總流露出反技術的觀念?
似乎在科幻電影里,高新科技總是給人類帶來各種傷害和痛苦,而最後流露的主題大多都有一種主張「克己復禮」的味道。
《天國之路——科幻和理想社會》——劉慈欣
在過去的時代,在嚴酷的革命和戰爭中,有很多人面對痛苦和死亡表現出驚人的平靜和從容,在我們今天這些見花落淚的新一代看來很是不可思議,他們的精神似乎是由核能驅動的。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精神力量可能來源於多個方面:對黑暗社會的痛恨、對某種主義的堅定信仰、以及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等等,但其中有一個因素是最關鍵的:一個理想中的美好社會在激勵著他們。
我認識父親的一個老上級,他在朝鮮戰爭中參加過震驚世界的長津湖戰役。有一次我試著同他談科幻,我當然不指望從他那裡得到什麼有意思的回應,但萬萬沒有想到,他的一句話,至今仍是我聽到過的最深刻、最讓我銘心刻骨的科幻評論: 「科幻小說好啊,幹了這麼多年革命,到現在我們也沒讓老百姓知道共產主義到底是啥樣兒。」 他這句不經意的話所表達的東西,不但遠遠超出了當時的科幻思想(要知道,那時距現在的中國科幻新思維的時代,還有漫長的十多個年頭啊,也超出了今天的科幻思想。 重溫這百多年的科幻小說,我們如同走在一條黑暗、災難和恐怖築成的長廊中。科幻小說家們對於陰暗的未來有著天生的感悟力,幾乎所有科幻小說的頂峰之作都是在對這種未來的描寫中產生的。在對未來的黑暗和災難的描寫中,他們創造了最讓人難忘的幻想世界,挖掘了最深刻的主題,這些黑暗和災難,直看得人心灰意冷,直看得人汗毛倒立。外國自不必說,在中國科幻中,未來的亮色也不多,九十年代的新生代科幻尤其如此,看看近期得到承認的一些作品,大都是悲觀色調的。國內作者中描寫黑暗未來最成的當屬劉維佳。一般的悲觀描寫是使人有一種從懸崖下墜的感覺,昏眩中極力想抓住一根藤條什麼的;但劉維佳筆下的黑暗則像是已摔到谷底,只剩下一片漆黑和垂死的劇痛了。 應該承認,黑暗未來是科幻中極有價值的主題,這種描寫像一把利刃,可以扎到很深的地方,使人類對未來可能的災難有一種戒心和免疫力。但是,每個人之所以能忍受各種痛苦走過艱難的人生之路,全人類之所以能在變幻莫測的冷酷大自然中建起燦爛的文明,最根本的精神支柱就是對未來的憧景,如果所有的希望都已破滅,可能一隻螞蟻都難以生存下去。只描寫人類刻意避免的世界,而不描寫人類做出了難以想像巨大犧牲,世世代代用全部生命去追求的世界,這絕不是完美的科幻。從社會使命來說,科幻不應是一塊冰冷的石頭,無情地打碎人類的所有夢想,而應是一支火炬,在寒夜的遠方給人以希望;從文學角度講,真正的美最終還是要從光明和希望中得到。
把美好的未來展示給人們,是科幻文學所獨有的功能,在人類的文化世界絕對找不出第二種東西能實現這個目標。主流文學沒有這個能力,它對現實的描寫,使我們對人類走過的艱難歷程有了鮮活深刻的記憶,但對人類所要去的地方卻一無所知。說句實話,中國老百姓真的不知道共產主義是什麼樣子,西方老百姓對他們的烏托幫也沒有多少輪廓。 人類生活最基本的寄託是對未來的希望,而唯一能把這種希望變成鮮活的圖景的科幻文學在這方面無所作為,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大的憒憾,這種憒憾可能已遠遠超出了科幻的範圍,它可能是人類精神生活中一個慘痛的損失,因為在這方面,科幻是無可替代的。 《烏托幫》和《太陽城》只能算是政論著作,難以歸入科幻文學,除此之外,西方科幻中很難見到描寫光明未來的科幻經典(倒是出了大名鼎鼎的反烏托幫三部曲)。當然,一些小說中的未來世界也是有亮色甚至光明的,如克拉克的《天堂的噴泉》,但那大多是小說中技術主題的需要,作者沒有也無意對那個光明的世界進行深入的或全景式的描寫。外國數量不多的描寫理想社會的科幻小說大多由出自前蘇聯,其中較為成功的有斯特魯格特斯基兄弟的一些作品,但總的來說在世界科幻史上沒有什麼地位。國內的理想社會科幻主要創作於50年代,但也沒什麼成功之作。《共產主義暢想曲》就不用說了,三十年後的《小靈通漫遊未來》也只是把理想社會做為一個展示技術發明的櫥窗。當時的共產主義是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詞,按說應該能出現全景式描寫共產主義社會的作品,但作家對這種理想社會形態的文學描寫卻極其謹慎,甚至連嚴格按馬克思對它的定義進行一些文學圖解都沒有做過,這不能不說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同描寫黑暗和災難的科幻作品相比,理想社會科幻的水平都較低。舉一個較近的例子:《測謊儀》可以說是當代西方少見的理想社會科幻,在這本書中,當人們都說真話時,人類社會的罪惡和紛爭一掃而光,理想世界立刻到來了,其字裡行間的幼稚和天真到了讓人無法忍受的程度。而同樣是描寫真話世界的《真實之城》則讀起來感覺大不一樣,它創造的世界更為可信,在那個世界中,說真話帶來的災難比益處大得多。 縱使觀國內外的理想社會科幻,給人最深的感受(也可能是唯一的感受)就是兩個字:乏味。那些理想社會感覺就像是一個玻璃溫室中的小泳池,純白池底,水清徹到極點且平靜如鏡,不會游泳的人跳下去也能浮著。這裡對經過大風浪的人是一種休息,但游不了一會就真的乏味了。在那些世界中,罪惡、危險和災難這類東西彷彿被一個強有力的吸塵器吸得無影無蹤,一切都那麼純潔,那麼合理舒適,整個社會如同一塊晶瑩的水晶,而這社會中的人都成了幸福寧靜的機器,他們當然有工作,甚至還要作某種程度的努力和奮鬥,但這都是為了使他們得到的幸福和寧靜變得更顯著而已。一句話,乏味。看多了這些小說,你甚至寧願選擇一個不那麼理想的未來。 比起對黑暗和災難的想像力來,人類對理想社會的想像力一貫貧乏,正如民間的一句話:人多大的苦都能吃了,可不是多大的福都能享。記得我第一次聽到共產主義的完整定義是在小學的一堂課上,老師特別說明了按需分配的含義:「同學們啊,那時你們想要什麼,不用花錢,去商店拿就行了!」我還記得當時教室里發出的由衷讚歎聲。但我記得更清楚,那時是早春三月,教室中爐子已經停了,很冷,比冷更難受的是餓,第二節課下了肚子就咕咕叫了。於是我就張開想像的翅膀,想著要是我按需分配一下子會去拿些什麼?那首先要做的是去熟肉店搬一大塊醬鹵豬頭肉出來,先吃耳朵再吃舌頭……當時這偉大的想像征服了我,同時覺得為共產主義奮鬥終生確實是正確的。後來知道,我的思想同赫魯曉夫同志的土豆燒牛肉有異曲同工之妙。 同對災難和黑暗未來的想像力相比,人們對理想未來的想像更多地受他們所處社會環境的限制。記得小時候,對於愛看電影的我們,有一台黑白電視機的家真是一個如神話般美妙的仙境,可後來電視機有了,後來又換成彩色大屏幕的,還有了VCD甚至電腦,但又怎麼樣,我們得到的快樂並不比那雖然貧困但仍是金色的童年多,但對未來的渴望卻增多了:我們又想要汽車,想要帶游泳池的別墅,但當這些都有時,我們唯一的收穫就是更多的渴望…… 最後就說到按需分配了,這真是個神話嗎?根本不是!按需分配的社會到來之快可能遠遠出乎我們的預料,它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難,甚至比科幻小說中的大多數想像都容易實現。事實上,只要人類在能源、材料和生物這三個領域中的任何兩個取得重大突破,就足以形成按需分配社會的物質基礎。 這就是理想社會了嗎?遠遠不是。置身於那個社會遠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多快樂,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時你的夢想中將又有一個全新的理想社會了。 對災難的想像說不定每個人在子宮中就開始了,以後可以毫不困難地把這種想像延伸到幾百億年之後(比如宇宙埸縮或熱寂什麼的);但對理想世界的想像就這麼艱難,只能比現實稍前一步。那麼理想社會究竟是什麼樣呢?沒有絕對的理想社會,它就象吊在拉車的毛驢前面的一小捆青草,你走它也走。對公元前的奴隸來講,我們已經是理想社會了。我們只能夠想像我們能夠想像,並且經過努力,能在小說中引起讀者共鳴的那些。
再仔細看看共產主義的定義,請注意這定義中以前最不為我們注意的一句話:勞動是人們的第一需要。馬克思的理想社會比我們想像中的要深刻得多!這句話是定義中的精髓,它使得理想社會已從豬頭肉或土豆燒牛肉中升華了。在人類通往未來的漫長旅途中,不同的理想社會將如夜三峽中的航標燈一樣不斷地在前方出現,每一個新的理想社會都會對物質提出更高的要求。但質變將會出現,這時,理想社會突然把對物質的嚮往轉移到精神上了。這個偉大的質變最有可能發生的時間是在按需分配的社會到來之際。 至於這種精神嚮往具體是什麼,很憒憾,想不出來。也可能他們的一生是不斷的驚奇和剌激,但驚奇和剌激總得不斷升級才有效果,這又太累了;也可能大到整個宇宙,小到每一個原子,在他們眼中都是一首美得讓他們昏倒的詩,這又太玄乎了;也可能他們的一生都處於絕對無憂無慮的精神寧靜中,但前面說過,這又太乏味。也有可能這些同時都有……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理想社會是有災難的,事實上,可能只有在人類被不可抗拒的大災難毀滅前的一天,理想社會才能真正顯示出它的優越來。 我同別人一樣,想像一個真正具有美感的理想社會是十分艱難的,我只做了一小點嘗試,它具體體現在《微紀元》中。面對同樣的大災難,《流浪地球》中的人類走向了極端的專制和壓抑,但在《微紀元》中,這種災難卻使人類無論從物質上還精神上都得到了完美的升華。 我堅信,最美的科幻小說應該是樂觀的,中國的科幻作者們應該開始描寫美好的未來,這是科幻小說的一個剛剛開始的使命。反烏托幫三部曲已經誕生,我們應該從中國的土地上創造出科學的烏托幫三部曲。 這個使命可能只能由中國人完成,因為同西方文化相比,中華文化是樂觀的文化!你看科幻黃金年代的小說影視哪會有這種感覺? 那時候人類剛剛邁向了太空,征服了月球,開始利用核能,相信自己是探索者與征服者。
我小時候網站上的科技頻道還都是講航天航空的,你看現在的科技網站關注的是汽車和手機評測。時代精神不同了。一個是擴展新邊疆的年代,一個是大航海以來400年不斷擴大的世界時間開始停止乃至收縮的年代。所以看多了反技術反烏托邦電影才明白火星救援和星際穿越是多麼可貴。從根本上講,高新科技和倫理學是衝突的,因為倫理學非理性,但是這不意味人類需要為了科技發展扔掉所有已形成的秩序,當然也做不到。
一部好的科幻電影,展現的就是日新月異的技術進步和人類尊嚴賴以建立的倫理學之間的矛盾。它本身是沒有立場的,有立場的是看電影的人。
科幻小說,或者說科幻作品的思想內核其實經過一個比較複雜的變遷。題主可以去看一下有關科技小說史。
手機打字,簡單說一下。
最開始的科幻小說大多數是展望未來,熱愛科學的。有了科學發展,人能日行萬里,遨遊宇宙,不用擔心衰老和死亡。比如《小靈通漫遊未來》
但之後的作家敏銳地認識到,科技的發展並不是一味地有益。更多的作品開始反思科學,或者說反思科學進步給人類帶來的新問題。比如《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等等
這兩個階段並沒有生硬地割裂開,也不是說作品裡歌頌科學就是第一部分,比如《地光》就是建立在科技發展基礎上的外星間諜故事。
我說的很粗糙,見諒。
詳細地哪天有空寫個專題會清晰一點。
高科技給人類帶來各種便利與幸福的節目我們一般稱之為廣告
因為電影作為一種故事載體,情節設置是必須有可讀性和觀賞性的
電影敘事,一般都有如下步驟
背景,鋪墊,矛盾,衝突,進展,發酵,分析,解決,和解(一般good end才有)這幾個步驟。
而矛盾和衝突往往是一部電影,或者說電影的故事核心與亮點
作為一部科幻電影,其矛盾和衝突往往是科幻技術相關的,這正是凸顯其特色的一大方式。
換言之,這並不是什麼科幻電影獨有的
比如
為什麼黑道電影都往往凸顯了反黑情節為什麼戰爭電影都往往凸顯了反戰情節由此延伸,你還可更誇張的涉及到愛情電影里
一個女人遇到渣男
一個男人遇到婊女那麼請問,這部愛情電影是不是有反戀愛情節
並不是
同樣的
在戰爭電影里的矛盾解決,往往是依靠戰爭手段
愛情里的問題,往往也是通過愛情解決
科幻電影亦是如此
科學技術依然是解決科幻電影中矛盾的主要方法
比如最典型的
《火星救援》,按照題主的邏輯,這是一部典型的反太空探索情節的電影,裡面男主因為一次火星任務差點人都掛了。但問題的解決,恰巧也是依賴了現代科技和航空知識。
在我看來,被部分人冠上反技術,反科學主題的科幻風格,比如cyberpunk,其實也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反對科技發展。
而是一種建立在控制論(cybernetics)之上的人文精神反撲,是對於在大的科技背景下的「人為芻狗」的反抗,而不是反對技術進步。
詳細的關於cyberpunk的內容,題主可以自行百度cult電影貼吧里,關於《銀色星球》一貼論cyberpunk的內容,我個人比較傾向於那個貼主的看法。
至於這個題目本身,我個人覺得就是個偽命題
沒有【總】
反技術,技術憂慮,只是【部分】科幻電影的主題或者精神內核
有那麼一個時期,技術烏托邦是主流,小說和電影都是如此
然後又出來個反思憂慮技術的時期,小說和電影主拍這種
其實還有更多的把這倆都不當回事的
總之,沒有【總】
人們總是恐懼未知。對於生命未知的恐懼促成了克蘇魯,對機器社會未知的恐懼促成了機器人虐殺人類,對於掌控力未知的恐懼促成了反烏托邦。對於醫學未知的恐懼促成了殭屍題材。
時代原因,都是被當年的美蘇軍備競賽和後來的環境污染給嚇的,再往前的科幻對科技可樂觀了,凡爾納小說里特別愛誇工廠煙囪里往外冒的大黑煙,覺得那是人類文明的偉大成就。
人類有三大本能需求:安全、性、尊嚴,安全排第一,而前往未知是反安全的。
確認安全再邁步,是不掉坑摔死的最有效的生物策略。
要麼安全環境被打破,要麼已確認前方安全,才會出現開拓進步。
違反這兩點原則就前往未知的人,活著回來的是英雄,沒回來的是傻逼。
自己一個人去隨便你,非要拉著大家一起走,我們稱之為危機。
而科幻電影(題主所指一類)並不是反技術反進步,而是反危機。
總結來說,所有這類主題都一樣:
人類環境本來是安全的,你非要干一件未經驗證的事兒,而這件事兒會破壞大家現有的安全。
你要干,就是反人類,必然被群起而攻之。
你已經幹了,大家就只能反思,心裡MMP。
-
技術的創新發展總會造成傳統一方面的沒落,砸機器運動這類算是激烈反應,大部分的也只能通過一些媒體來表達。
首先科幻片沒有科技縮回去的,肯定絕大部分都是高科技,第二要是高科技以後大家都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還要拍什麼片子。一定要矯情一下才能拍電影的。以上。
反對人工智慧的一種前兆?
也不一定是全部反,畢竟也沒號召大家回歸原始社會嘛。
不僅僅是科幻,霍金和比爾蓋茨都表示過對人工智慧的憂慮。
這都是有依據的。
就像上一次工業革命對環境的污染一樣。
嚴重的後果發生之前,絕大部分人都是盲目樂觀和信賴的。即使有人提出了,也會遭受大家的嘲笑與無視。就像我國當初鼓勵生育一樣,當初也是有人站出來反對了的。
但是奈何沒用。所以後來又計劃生育。真是……現在絕大多數人對人工智慧的盲目樂觀與信賴,
真是像極了歷史上的事情。歷史總是相似的,歷史總是重複的。誰能保證就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呢?萬一要是就有那一害呢?萬一這一害就像核武器一樣的致命甚至更甚呢?這樣的事情數不勝數,比如說抗生素的濫用導致了超級細菌。
能源危機、環境污染、溫室氣體、全球變暖……核武器、核泄漏……哪一樣能夠掉以輕心甚至無視大意呢?
舉個例子,刀是個好東西,有很多用處、解決很多問題、有很多好處,但是如果使用不當或者有心錯用,就會傷人甚至殺人。這一點是極其致命的。
不是叫你不用,而是叫你千萬千萬不要使用不當或者有心錯用。
真理總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
絕大多數人都是愚蠢的。能在局勢一片大好中看出問題並且指出問題的是聰明人,但是其他人不信還不屑一顧、嗤之以鼻又能有什麼用。因為啊 人都懶
都需要找個東西賴 不著東西賴豈不是要自己承擔責任?比如小孩沒到學校路上掉水裡淹死了怪學校反技術本身就是在找東西賴自己反省自己革新多累啊要是一個科幻電影的主題是「技術好啊,人類要不擇手段地發展技術」,難道還有人看嗎……
因為今幾年的科幻電影賽博朋克跟反烏托邦的比較多吧。實際大多數科幻小說作者都沒有反科技的傾向。起碼黃金時代的三巨頭都沒有。
製造最大的矛盾與衝突。
沒有「總」吧!高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好處壞處都很明顯!沒事反思一下,找個方向放飛一下自己的想像力,這很正常吧!
要看你看哪些電影
你看終結者,的確有你說的感覺
但是剛大木也是科幻,卻只是拿技術作為一個工具,拿科幻作為一個舞台,講了一個人類之間的故事而已
我記得有一部電影,是一個機器人小孩的故事,就是人類給機器人帶來傷害和痛苦,和問題提到的風格截然相反
類似的,阿童木也是人類給機器人帶來痛苦(手冢原著很黑暗的……)
除此之外,還有以科幻為手段的愛情電影,這種情況下與其說是科技給人帶來痛苦,不如說是戀愛給人帶來痛苦,因為不管你愛上機器人還是人類,反正你都要痛苦的
推薦閱讀:
※談談B地球理論,如果在太陽系中有兩個地球會如何?若上面同時演化出智慧生命,又會如何?
※三體中有什麼能在現實中實現的理論嗎?
※蟲族本質上是不是生物兵器?
※以地球作為飛船飛離太陽系需要什麼科技水平?
※有哪些科學和魔法混搭的世界觀設定?(包括但不限於影視、動漫、遊戲、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