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日劇《深夜食堂》?
我來說說我所了解的深夜食堂:
日本的漫畫《深夜食堂》大受歡迎,不但書本暢銷,改編成電視劇也一集集地拍下去,電影版很成功,捲起了一陣熱潮。
「介紹一家和深夜食堂一樣的東京小館子給我吧。」朋友常問我。
真的不知道怎麼推薦,首先,這一類的食肆,只做常客,陌生人走了進去,店主多數不理不睬。別誤會,他們不是沒有禮貌,而是不知如何對應,去那裡的客人多數有甚麼吃甚麼,不太有要求,向著一個不熟悉的,老闆不懂得招呼,也就沒有表情了。
而且,最重要的還是溝通問題,如果不會講日語,不懂外語的店主會覺得很尷尬,也很自卑,這是一般日本人的心理。
怎麼連幾句英文都不會說?當然不會了,你看這故事的主人翁,臉上有一道很深的疤痕,這都是象徵他是黑社會Yakuza出身的。此等人想改邪歸正,又沒甚麼求生本能,就開間小館維持生計。
劇本中有很多小故事,但都沒談到店主本人的出身,他們都是靜默的,不想透露以往的舊事,也不想別人追問,所以情節裡從來沒講到他的背景,這是對人物的尊重。如果有的話,也一定是一段動人的故事,留待作者在完結篇時敍述吧。
有了黑社會背景,這些人在新宿、涉谷等較為複雜的地區內開店,也沒有人敢來打擾。雖說日本黑社會已轉做正行,也有變相的敲詐,像如果你賣的是拉麵,那麼他們會推銷以低價買入,高價賣出的麵條,或其他食材等等,當個小販,日子也不容易過的。
「那當地人又怎麼去找這些深夜食堂呢?」友人又問:「你在日本住過一段時期,一定知道答案。」
靠的都是口碑,一個介紹一個,日本人喜歡向人介紹小店,為了炫耀自己也知道這麼一家旁人不會去的。
我在日本生活時當然也經常光顧,那時候年輕,不怕晚,不想回家,精力充沛。日本人的飲食習慣是喝酒的時候喝酒,吃飯的時候吃飯,通常收工後就會約埋一班同事,找個便宜的餐館喝個痛快,不然就是應酬了。
當年正是經濟起飛的年代,公司有應酬費,可以扣稅。所有職員,尤其是做生意的,一定要應酬,每一個月,把一堆收據呈上去,上司才知道你勤力,一張收據也沒有,那會被炒魷魚。
有了這個扣稅的制度後,晚市興旺,夜夜笙歌,我當然被很多公司的人請客,大吃大喝,吃飯時不吃飽,喝完酒便覺肚子餓,報不了稅的就到街邊去吃一碗便宜的拉麵,可以報稅的,又去這些小館流連。日本人叫這一行為「水商費」,水的生意的意思,包括了餐廳、小館、酒吧和高級的藝伎屋,都可以報稅,等於是政府請客,維持了一大班人的生計,當今經濟蕭條,應酬費已不能報稅了,令這一行業大為衰退。
話說回深夜食堂,吃的是些甚麼?就算是好吃,日本人也稱為「B級Gurume」,次等美食的意思。所以絕對沒有甚麼豪華的食材,小店老闆見有甚麼最便宜的就用甚麼,多數是可以冷藏的,不會隔天就變得不新鮮的東西。
在深夜食堂中出現的都是一般的家常菜式,客人多數沒有媽媽煮飯,能嘗到家庭菜,也十分感動。舉個例子,節目中一定會做的是Omuraisu,那就是蛋包飯了,做法是分兩個鍋,一個打蛋漿上去,轉了又轉,燒成一層蛋皮,另一個鍋把冷飯放進去,下一些青豆之類的蔬菜,或一些香腸之類的肉類,加大量的番茄醬,炒得通紅,放進蛋皮一包,就是蛋包飯了。
好吃嗎?初次嘗試,覺得甜得要命,蔬菜少,肉也少,用的米當然不是甚麼新潟的越光,我那年代是進口緬甸的,稱為外米,用火來炊飯,當然沒那麼好吃。
吃慣了就喜歡,當年我最討厭的是甚麼蕎麥麵、天津丼、炸蝦或豬肝炒韭菜等,現在回想,變成了米芝蓮三星廚師出品。人,真是賤呀。
最近,這個節目的版權賣了給Netflix,也拍成台灣的中國版本,我沒有機會看到,但在大陸播映,給觀眾大罵特罵,理由有點不公平。
批評的是節目內有很多植入廣告商品,這也怪不得製片人和導演呀,他們也不想,如果大陸人要罵的話,那麼罵馮小剛的作品吧,他有一部叫《大腕》的,還專門以此做文章呢。
《深夜食堂》講的是人情,至於食物,這節目很巧妙地把出現的人物想吃的東西,仔細把做法重現一次。如果想看有甚麼小吃,那麼去看另一齣《孤獨的美食家》好了。
凡是成功的飲食電影或電視劇,還是要靠人情味,而把它湊合得好的,只有《飲食男女》和《芭比的歡宴》。香港版的《深夜食堂》是一部低成本的電視劇,和《權力的遊戲》無得比,已經盡力去拍了,也應該對它寬容一點吧。
有人以為普通人的生活很無聊,有人認為普通人的生活很精彩。
他們都錯了。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在繁忙的城市東京,一輛輛急匆匆向家方向駛去的車,兩邊熙熙攘攘的人群,那是鬧市區。與世界各地的其他大城市相比,也沒什麼不同。
鬧市區的偏僻角落裡有家不起眼的小店,老闆是個臉上有長刀疤的中年男子,他用低沉地聲音,緩緩說道,「他的一天才剛剛開始」。這是一家深夜才營業的小餐館,營業時間晚上12點到早上7點。牆上的菜單也極其簡單,豬肉味增湯套餐、啤酒、日本酒、燒酒,共4樣。不過老闆說了,客人也可以自己隨意點菜,只要做得出來都做。「你問有沒有客人?還不少呢!」還是老闆低沉的聲音,這就是電影版的「深夜食堂」的開頭。
我沒看過日劇版「深夜食堂」,也沒看過黃磊中國版「深夜食堂」,但看完電影版「深夜食堂」,我的胃裡確實有種暖暖的感覺,這絕不是因為喝了碗所謂的心靈雞湯,而是相信食物帶來的巨大力量。我想起了我最愛的食物之一炸年糕,炸年糕的味道里承載著有關我小時候的回憶。那時候每天放學的第一件事是衝到校門口的油炸小攤,從口袋裡拽出一張揉得鄒巴巴的五毛紙幣,提給老闆娘,咽了下口水,說道:「炸年糕,多刷甜蜜醬,不要辣」。
說完就再也沒別的話了,安靜地站在那,邊等邊咽口水,也想嘗嘗旁邊的炸餛燉、烤香腸、烤雞翅啥的,但就只有五毛錢啊。老闆娘也話不多,每次都是同一句「你放學回家了啊」,就低頭忙著幹活了。而我一拿到炸年糕就狼吞虎咽啃起來,完全沒顧著是不是太燙,也完全沒顧著淑女形象,吃完就很滿足了,這是一天最期待的時刻。記得有一次穿的褲子口袋太淺,小孩子嘛,那五毛錢,不停地從口袋裡拿進拿出,就掉了,那次傷心極了。放學回家,照常路過那家油炸小攤,獃獃站著,忘了好幾眼,正準備要走,老闆娘突然問到:「不吃炸年糕了?」,我紅著眼說道:「錢丟了」。老闆娘微笑道:「來來,我請你吃。」哈哈,那個感覺太好了,那天的炸年糕也覺得特別好吃些。
我也有問過其他人,他們最愛的食物是啥,有說糖醋排骨的,再問原因,發現背後有個故事,那次她生病沒胃口,她老媽給做了糖醋排骨,以後就覺得糖醋排骨最好吃了;有說石鍋拌飯的,這背後也有個故事,她跟她老公,當時是男朋友,在大學裡第一次約會,吃的就是石鍋拌飯。
炸年糕、糖醋排骨、石鍋拌飯拌飯,不是什麼山珍海味,就像「深夜食堂」里的鐵板義大利面、山藥泥蓋飯、咖喱飯、玉子燒.....也都是很簡單的食物。但一切食物都有味道,無論哪一種味道,背後都承載著一段情感、一個故事,一個你,可能還有我和他,這就是食物帶來的巨大力量。
深夜食堂」讓人感到溫暖的,除了食物,還有那麼一群人、一個老闆、一個地方。
門口的帘子掛起,12點的鐘聲響起,「深夜食堂」就營業了,開始進來各種各樣的人,有面臨經營困境的脫衣舞劇場老闆,有愛戀老闆的新橋料理店老闆娘,有打扮時髦的變性人,有剛死了情夫的情婦,還有旅遊車巴士講解員、地震災區救災的志願者......大家來到這裡,熱熱鬧鬧,都是常客,彼此之間也都很熟悉,像朋友一樣聊著各自的近況。遇到困難了,大家幫忙出出主意,很長時間沒碰到誰了,也會問問其他人他的情況。而老闆一般在帘子後面默默圍觀,不多說話,適時送上美食。
老闆看客人們時的眼神,似乎看穿世事。還有臉上那一道非常恐怖的刀疤,滑過眼睛,這也給老闆本身的真實身份添加了很大的神秘感, 他是黑幫老大?躲避追殺隱居於此;他是廚神?廚藝比賽被惱羞成怒的對手砍了。這些我們都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他是個很有故事的人,大隱隱於市,他久歷世情,看淡人生。雖然外表冷酷,但是他卻總能給人一種安心的感覺,內心還特別善良和樂於助人,讓人能夠袒露心聲。
這樣的「深夜食堂」就很溫暖了。裡面有群人,你可以跟他們分享你的生活,大家在一起熱熱鬧鬧;裡面有個老闆,你有心事了,他就是個很好的傾聽著,你可以跟他說出你的煩心事。「深夜食堂」就在家附近,走走過去就到了。門口有盞燈,在那裡為你亮著。
多少個孤獨寂寞、輾轉難眠的夜裡,我們都希望有這麼個地方。但在中國的城市裡會有這樣的地方嗎?
這年頭,有多少城裡人不知道自己家隔壁住了什麼人?你走進一家餐館,會跟旁邊的陌生人聊聊天、開開玩笑嗎?我反正不會。一個原因是性格使然,天生內向、不愛搭訕,另外就是浮躁的社會讓人情味都淡了,人與人之間都保持著距離。我對陌生人微笑,人家要麼以為我對他有意思,要麼以為哪裡出問題了。
小餐館在鬧市區也生存不下去,高租金、高房價早就把它壓垮了。市中心那麼寸土寸金的地方,管理者允許開個賺不了什麼錢的小餐館?必須不答應啊。
我希望我想的都不對,所以,如果在你家附近,有「深夜食堂」這麼個地方,別忘了告訴我。
要看【深夜食堂】電影版(2014)的,可以直接關注微信公眾號放飛自我看電影(ID:leajvzi),回復 深夜食堂。
據說內心溫暖的人,都會點個贊再走
推薦閱讀:
※日本哪個地方很窮很落後,窮的話窮成什麼程度,落後成什麼程度?
※為什麼日本的電壓和其他國家不同?
※日本料理是否是建立在文化霸權基礎上的暴利載體?
※為什麼周圍那些看日本動漫的人對日本都很有好感?
※為什麼部分台灣人對日本有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