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動畫的各種「製作」究竟代表了怎樣不同的動畫製作體制?
日本動畫的「製作」似乎有很多種形式。有的是「製作委員會」。例如那朵花:
還有的是「Project XXX」。例如魔法禁書目錄:
還有的是「ProjectXXX+一堆公司」,例如大宇宙無敵神作SAO(笑)
還有的乾脆就是用動畫里的相關組織機構(理論上來說他們是不會真正做動畫的),譬如妄想學生會:
而有的乾脆就是一對公司,譬如化物語:
能不能有人解釋一下這些不同的「製作」所代表的不同的日本動畫的製作體制呢?
不代表什麼不同體制,都是製作委員會方式
簡單來說日本動畫都是由多個公司出資製作來分散風險,這就是製作委員會制度。像化物語那種正正經經列出來的一堆公司就是動畫出資方。
化物語那三家公司分別是:アニプレックス(Aniplex,企劃公司)、講談社(原作出版社)、シャフト(Shaft,動畫製作公司)順序越往上,在委員會裡的地位就越高(投資越多)注意:「製作(製作)」里列出的是參與投資的委員會成員,「動畫製作(アニメーション製作)」里列出的才是動畫製作公司。
但是島國人民愛玩,就這麼列一堆公司沒意思,所以很多時候直接略稱為「xxx委員會」,比如你提到的那朵花,在wiki里就詳細列出了參與投資的公司(如下)製作:「那朵花」製作委員會(Aniplex、富士電視台、電通)
魔禁和黃段子那種就是更嗨的玩法,直接使用動畫里的組織的名字
同時你仔細看就會發現那朵花,騷,魔禁,化物語的製作里都有一個公司叫アニプレックス(Aniplex),這是一家以企劃為主業的公司,很多動畫都是經過他企劃投資發掘出來的,由於財大氣粗投資很多,經常在製作名單的最上面。通常一部作品動畫化並不是動畫製作公司說了算,而是由這些企劃公司牽頭,然後再拉贊助找動畫製作公司。只要不參與投資,動畫製作公司就是一個拿錢幹活的代工夥計。除製作委員會外,也有使用「○○Project」「○○ Partners」的獨立的名義的情況,或者使用作品中存在的組織的名字。在學園相關的作品,這種情況很常見,可以說已經成為一種遊戲。
引自wiki:製作委員會方式
.
在日本影視作品中,「製作」和「製作」是不一樣的。前者是 create 或者 make ,後者是 product 。create 是影片從無到有的過程,成品是影片本身。而 product 就是影片從無到觀眾能看到的過程,create 只是其中一部分。一般 create 就是我們說的「製作」,而 product 一般是叫「出品」或者「製片」。所以「製作委員會」這個譯法是不對的,應該叫「製片委員會」或者「出品委員會」。雖然我自己也會貪圖方便說「制委」或者「製作委員會」,但大家在用的時候需要知道實際上是怎麼一回事。我現在也盡量用「出品委員會」這些的譯法。
日本電視動畫的「出品委員會模式」實質上是一種融資模式,來自於日本電影行業(其他國家的電影行業不用這種方式)。
做動畫片(包括電視動畫劇集、動畫電影、動畫影碟)是要錢的,而且要用很多錢。通常,商業動畫的出品方有幾種方式來找到這筆錢:- 自己資金
- 廣告贊助
- 銀行貸款
- 合資
- 版權轉讓
- 眾籌
- 出品委員會
- 海外資本
1、自己資金
做生意賺到錢,買彩票中了獎,存了一輩子老婆本但老婆沒找到……不管什麼原因,就是有錢任性,自己出錢做動畫。比如 Cygames 。
2、廣告贊助
商業電視動畫片的傳統模式,目前依然是晨間檔、全日檔和黃金檔電視動畫片的主流模式。廣告主為了傳播自己的產品,在電視上投放廣告。但根據日本廣播法規,廣告都有時間長度要求,同時要求電視台必須播放節目。因此電視台通常有兩種廣告模式,一是冠名贊助,贊助方能享有節目開播前和結束後的廣告時間,同時還可以在節目開始前展示公司名稱(即「該節目有×××提供」畫面),但必須支付相應節目的製作費用;二是片間廣告,在節目中間的廣告時段、節目與節目之間的廣告時段播出,這類廣告時間短,和節目不相關,每天在同樣的時段播出,這是電視台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因此動畫出品方如果能拉到贊助商,那麼就能從贊助商處獲取到資金。當前有這種能力的只有東映、日升、TMS 、龍之子、OLM 等等盤踞在全日檔、黃金檔做少年動畫的大鱷。
3、銀行貸款
俗稱借錢做動畫。動畫出品方因暫時找不到投資,向銀行貸款來進行製作,多見於 OVA 作品或原創作品,動畫製作公司自己來做出品。現在出品方多是財大氣粗的主了,不用貸款。但這依然是很多獨立動畫公司、動畫工作室維持經營的方式。像是日本練馬區這種動畫公司集中的地方,由於當地動畫協會的扶持,還有專門的動畫產業特別貸款。
4、合資
動畫製作公司一般規模不大,商務人員也不多,一拉不了投資、二找不上電視台,挺尷尬的。廣告代理公司或者電視台手上有資源,但他們自己沒有節目團隊,做不了節目(現在廣告代理公司和電視台都開始收編動畫製作公司了)。於是這兩者就能一拍即合,一方出錢一方出力。常見的合資模式就是廣告代理商或電視台和動畫製作公司,電視台、廣告代理商和動畫製作公司三方,電視台和廣告代理商。
5、版權轉讓
在電視台和節目製作公司間會出現。即雙方事前約好,電視台投資節目製作公司製作電視節目並出錢買斷版權。但是日本電視動畫領域不常見,算是特例。日本電視台的播出的節目,除了轉播的部分,他們自主製作的節目通常版權都是電視台的,比如日劇什麼的。
但動畫片方面,由於第一部商業動畫連續劇集《阿童木》是原作者手塚治虫親自製作的,因此動畫製作方對作品的話語權很強,手冢當時沒同意把動畫的版權賣給電視台,電視台也就沒能買下來。此後很多動畫公司都沿襲了這一做法,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慣例。也就是說,電視台播齣動畫片要向製作公司支付播出費,而且是按次支付的。比如 26 集,你播完了,如果要重播,要另外付錢。
當然,電視台仗著自己財大氣粗隨意重播、動畫公司莫可奈何的情況並不少見。而當動畫公司要求電視台增加製作予算的時候,電視台往往也會以播放權為理由進行對抗。後來電視台開始直接投資製作動畫片,或者參與出品委員會,甚至收編動畫製作公司來製作,天然享有著作權,也就沒有所謂的買賣版權了。
6、眾籌
顧名思義,就是發起眾籌項目,向社會募集資金。當年 GONZO 的《甲賀忍法帖》就是通過眾籌募集了一部分資金。最近也有兩部成人遊戲通過這種方式募集到了資金。動畫電影《這個世界的角落》也是以眾籌方式籌集資金的。因此個人動畫、短篇作品或者是動畫電影這種「一次性」的作品用這種方法比較多見。但眾籌終歸缺乏持久性,講究持續投資,每一兩季就出部新作的電視動畫片很少會用這種方式。
7、出品委員會
從日本電影行業拿來的融資模式。第一部使用這種方式融資的電視動畫片是 1992 年的《無責任艦長》,之後因為《 EVA 》大獲成功,這種模式也在電視動畫領域火了起來。
「出品委員會」是由多家公司共同出資組建的組織,在日本民法上屬於「任意組合」,類似於我國民法中的「其他組織」。「委員會」沒有法人資格,有獨立財政,有民事權,也能享有著作權。同時,委員會的成員負「無限責任」,委員會相應責任由各成員全部承擔。
出品委員會模式與合資方式的不同之處在於,作品的著作權由委員會持有,所有授權行為通過統一的權利窗口進行(通常委員會中會選出一家公司來干這件事),相關的收益通過成立委員會時的合同來進行分配(通常是按出資比例分配)。
8、海外資本
顧名思義就是日本以外公司提供的資金,形式多種多樣,不過目前日本動畫業界還是籠統的稱為海外資本。典型如中日合資、韓日合資、印日合資的作品,還有外資公司(比如中資公司)參加出品委員會等等。此外,中資委託日本動畫製作公司製作的情況也越來越多了,但這是製作層面的資金來源,和出品層面還是有不同,就不多贅述。
二、出品委員會模式的優點
1、對出品方而言的優點
出品委員會模式本身是一種高效的融資模式,對多媒體項目很友好。首先有統一的著作權管理窗口的收益分配,有現成的框架解決多媒體化的收益,而且製作、放映、銷售等各方面都會有公司搞定,作為成員公司只要出現和關注自己的業務就可以了。還能收到來自其他領域的回報,市場也就擴大了。
另一個重要的優點就是風險均攤。因為和多公司共同出資,因此各家公司要投入的資金比獨資要少很多,這也意味著作品萬一虧損,那麼損失也要小得多。同樣的資金,過往可能只夠投資做 1 部作品,而在出品委員會的框架下,就能投資 3 部、4 部、5 部。這樣同等的資金,所承擔的風險自然就少得多。
比如製作一部 13 集的深夜檔電視動動畫片需要 2 億日元,現在有 5 家出資公司,他們也各自有 2 億的資金。市場上有 5 部動畫的需求空缺,這 5 家公司有 2 種選擇:1、各自拿 2 億出來各做 5 部動畫;2、大家都分別投資 5 部動畫,每部 4000 萬。第二種就是出品委員會模式,顯然風險就要小得多。
2、對製作方而言的優點
最大、同時唯一的的優點就是「工作機會變多了」。由於門檻降低、風險降低,自然會有更多資本願意進入動畫市場,這也意味著需求增加了。過往可能 1 年只有十幾部、幾十部新作,而現在 1 年有 200 多部新作了。
不過現在的情況是「工作太多了」,顯然已經透支了日本動畫業界的製作能力。
三、出品委員會模式的缺點
一個和尚打水喝,兩個和尚挑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出品委員會也有類似的情況。組建委員會本身是純利益驅動的,而且委員會也是個鬆散的組織,很大程度上是虧錢大家擔,賺錢各顧各,是個只能共苦,不能同甘的組織。
前面說到了出品委員會收益是按比例分配的,為什麼說「賺錢各顧各」呢?因為能在委員會框架下分配的,只是從動畫著作權中產生的利益,而因為動畫播出而帶來的周邊利益是不在其中的。比如說,一部輕小說動畫化,大熱,向電視台賣播放權、賣 BD/DVD 收入(注意,影碟的銷售額只有 30%~40% 左右歸委員會所有)的這部分錢是委員會分配的,但是,輕小說原作因為動畫化而銷量翻番的這部分錢,可是原作方自己獨佔的。
結果就是,委員會各個成員很多時候是以己方利益為優先的。原作方希望帶動原作銷量,唱片公司希望推新人和多出歌,影碟製作 / 銷售公司要討好會掏錢買碟的小部分人(因為影碟銷售額有 50% 左右是歸經銷商的,不屬於委員會收入),演出策劃公司希望能多搞見面會之類的活動,周邊銷售公司希望能有多點周邊可以賣。
當這批公司裡面沒有一家是靠著動畫片本身盈利的時候,就會出現「動畫怎樣都好,我要×××」這種動畫片本身居然變成了二等公民的怪現象。
這種現象在深夜檔的動畫作品不是沒有出現過。賣原作的、賣遊戲的、賣 CD 的、賣配音演員的、賣周邊的,做出來的作品要能滿足委員會大佬們的需求,又要控制成本,又要遵守製作日程,漸漸地作品的品質只能讓路。到頭來可能動畫被噴成狗,光碟完全賣不動,但原作銷量因為動畫化的知名度上去了、新人配音演員也藉機出道開始賣 CD 和搞演藝活動、手辦抱枕掛畫統統賣起來,委員會反而皆大歡喜。於是他們繼續搞這種屎一樣的動畫片。
雖然廣告贊助商也對動畫作品有很強的話語權,但贊助商只關心收視率,因此在提出一些和產品宣傳有關的要求和需要作品有一定的品質外,不會太干涉具體的製作。而出品委員會模式下的成員公司因為要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同時控制成本支出,會更深入干涉動畫的具體製作事務,而且干涉的範圍也比普通的贊助商要廣得多。
儘管不論什麼融資形式,也會出現無理取鬧的甲方,但出品委員會形式很容易批量生產這樣的甲方。直接的結果就是製作方要為了委員會的無理要求疲於奔命,嚴重影響製作方的發揮。
這也是動畫製作者對出品委員會模式怨氣很大的重要原因,日本行業內很多人認為出品委員會模式下出不了好作品也是基於這方面的理由。對 @Pockies 的答案作一下補充:
當年庵野和GAINAX想要做EVA,但是沒錢,想來想去於是他們去找了手辦廠,音樂公司,文具公司……等等,說法就是大家一起出錢,回報就是可以出各種周邊啊音樂啊等等。這個模式因為沒有一家獨大的投資方,所以創作者保留了比較大的自由度,緩解了推銷的壓力。然後這個模式成功了,大家一看這個方法好啊,就變成了主流。
當然這種模式也是有弊端的,因為是製作委員會,每個權益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有些動畫就不幸淪為了有劇情的周邊廣告……像日升這樣子每一季都至少一個蘿蔔片,劇情還越來越無腦,肯定是有萬代在背後慫恿……
然後這年頭叫××委員會略俗氣,所以大家就各種起名,像AIR——翼人傳承會,CLANNAD——光坂高校演劇部這種,給人一種真實感(當年初入圈的時候還以為真有一個光坂高校呢)。據個人觀察最喜歡這麼玩的應該是京阿尼(可見文末列表)
甚至還有玩得HIGH的,比如《鎖鎖美@提不起勁》(ささみさん@がんばらない)的製作委員會起名為「製作委員會@提不起勁「(製作委員會@がんばらない),大老師青春物語,哦不,《果然我的青春戀愛物語搞錯了》(やはり俺の青春ラブコメはまちがっている。)起名為」果然這個製作委員會搞錯了「(やはりこの製作委員會はまちがっている。)和他們相比《我的朋友很少》的製作委員會叫做"製作委員會朋友很少」都顯得普通了……這種自HIGH現象的一個原因可能也是原作標題本來就夠長了……但是也有俺修羅這樣正經地叫做俺修羅製作委員會的。所以都是看趣味了。Aniplex是索尼旗下的公司,所以很有錢啊,因為是同是索尼旗下的,自然要照顧兄弟公司啊,於是基本上有Aniplex的地方就有SONY MUSIC
後來Aniplex覺得催別的動畫公司不夠給力,於是自己投資開了一家,就是A-1。A-1的首部作品神薙的製作那叫一個不差錢啊,你看那朵花也基本不差錢啊,大長篇妖精的尾巴都畫得質量好好啊……過了幾年到《自新世界》和《MAGI》才開始懂得如何偷工減料了 = =補充閱讀/參考文獻,自己看過很多相關的文章,但是一時間都找不到了……
動畫的「製作委員會」【國立清華大學公開課】科幻概論 第18講 日本的幻想科學-&>備用地址:http://ocw.nthu.edu.tw/ocw/index.php?page=chaptercid=3chid=170-------------2014.3.14--------------
作為一個「扭曲的京蜜」,讓我們來整理一下京阿尼各部作品的製作委員會,主要是TV,劇場版和部分OVA,除特殊情況之外直接翻譯了,不貼原文,有興趣可以自己去查全金屬狂潮 fumoffu (校園篇):富士電視台,陣代高校學生會AIR:翼人傳承會全金屬狂潮The Second Raid:Full Metal Panic! Film Partners涼宮春日的憂鬱 (包括 06、09、消失):SOS團Kanon:百花屋(註:那家咖啡廳,「這首曲子叫做kanon,帕海貝爾的kanon」)幸運星:Lucky☆Paradise (らっきー☆ぱらだいす,釋義參考らっきー☆ぱらだいすとは (ラッキーパラダイスとは) [単語記事] ,算是擦邊吧……)
幸運星 OVA:Lucky☆Paradise 2008Clannad,Clannad ~After Story~:光坂高校演劇部,TBS仰望天空的少女瞳中映照的世界,及其劇場版(MUNTO,黑歷史啊):京阿尼(京都アニメーション)K-ON!,K-ON!!:櫻高輕音部,TBS劇場版K-ON!:映畫「k-ON!」製作委員會日常:東雲研究所冰果:神山高校古典部OB會(OB,已經畢業的前輩部員,參考OB?OG)中二病也要談戀愛!,劇場版,中二病也要談戀愛!戀:中二病也要製作委員會玉子市場,玉子愛情故事:兔山商店街Free!:岩鳶高校水泳部境界的彼方:境界的彼方製作委員會其實說白了,就是因為動畫製作成本太高太高,如果有得賺自然大發財。如果虧了,那就得破產。為了降低風險,就採取了製作委員會模式,由若干家公司共同出資,那麼即使虧本也不至於破產。一般會參與投資的公司類型有:電視台/廣告公司/出版社/遊戲公司/玩具公司/動畫公司 等。每個公司的大佬就出任企劃或者製作人的職務。至於在op/ed出現的那些名頭,就是這些若干家公司組成的臨時共同體,不過現在很多製作方都喜歡取一些有趣點的名字罷了。動畫公司在製作委員會裡面其實就是包工頭,因為很多動畫公司其實就是小作坊(像東映和日升這種大牌公司是很少的),投資很少甚至就是單純被僱傭,因此作品的改編上就不會有話語權,只能老老實實幹活。因為永遠都是製作人&>導遊&>編劇,所以要是覺得劇情走向有問題,那可不一定是編劇的鍋。我印象中最近十幾年單獨由動畫公司投資製作動畫的,好像就《聖鬥士冥界篇/極樂凈土篇》。到後期做得非常敷衍,幾乎就是PPT。因為是個不願意砸錢的作品,所以製作委員會都懶得搞了,自家出點錢草草完結了就。
推薦閱讀:
※有哪些好的科幻動畫?
※為什麼凱多和鷹眼沒有海賊團?是實力太強不需要還是尾田一大伏筆?
※《進擊的巨人》為什麼叫『進擊的巨人』而不是『進擊的人類』?
※ACG 作品中有哪些長相不佳但實力強或有魅力的女性角色?
※《羅小黑戰記》在國產動漫里是什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