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字是怎樣簡化為「聽」的?為什麼是口字旁?
李樂毅所編的《簡化字源》關於「聽」字的簡化說得不徹底,我來補充一下。
如今大陸規範字所使用的「聽」是「聽」古有的俗字這毫無疑問,但是「聽」本身也有一定起源的。「聽」[1]字來源於「?口廳」(/左口右廳/ 的解釋| 的意思)字。「?口廳」字是「聽」的後起俗字,在《劉知遠諸宮調》(宋代)中有此字形。「?口廳」很明顯是個形聲字,大概是造這個字的人覺得「聽」字太麻煩,於是另起爐灶造了個以「口」為形旁以「廳」[2]為聲旁的新字。所以說「?口廳」這個俗字雖然俗,但是合六書的。
然後呢,漢字演變規律中的偏旁類化規則[3]就開始發揮作用了。在偏旁類化規則的作用下(或者直接說訛變下),本來的聲旁「廳」訛成了「斤」,於是整個字就成了「聽」。究其原因,我估計是當時俗字「廳」並不是特別流行(畢竟是俗字嘛),所以抄寫的人誤以為是「斤」(「斤」一直是正字,所以認知度非常高),於是就寫錯了。一個人寫錯,那叫錯別字;一大波人寫錯,那就上升為異體字(這種字叫做訛變字,是俗字的一種,其主要特徵就是不合六書。因為他是由本來合六書的字形訛變而來)了[4]。然後就是大家知道的,在文字改革的時候,委員會委員們在「聽」的眾多異體字中挑選了「聽」充當簡化字的角色。(竊以為「?口廳」更妥。一則合六書方便記憶,二則不與既有的字重複,避免古籍錄入的時候簡繁一對多的問題。)更加具體的俗字請參考《宋元以來俗字譜》。或者是直接上《異體字字典》(http://dict2.variants.moe.edu.tw)上看。
注1:此處「聽」作為「聽」俗字,與說文解字中釋為「笑皃」的正字「聽」只是字形恰好相同,實則沒絲毫關係。正如近現代化學家為化學元素"Sodium"取的中文譯名「鈉」,也與《玉篇》中解釋為「打鐵」的「鈉」毫無關係。注2:「廳」也是中古到近古時期產生的俗字,用字形簡單的「廳」作為新造俗字的聲旁,毫無違和感。
注3:詳見劉釗敎授的《古文字構形學》。注4:這種原則也被應用於編纂大型的漢字字典(如《漢語大字典》),即古文獻中出現的字形孤例會被認定為錯字不予收錄,只有多次出現才會視為異體字收錄。所要反映的不是一個人一時的寫法,而是群體性的字樣行為。聽,本來過去也有這個字,但不讀「ting」,也不是「聽」的意思。《說文》:「聽,笑皃,從口,斤聲,宜引切」;段玉裁注引司馬相如《上林賦》「亡是公聽然而笑」。這說明,本來的「聽」,意思是「笑貌」(即笑的樣子),讀音為「yin「。
早在大陸政府簡化漢字以前,民間就有人嫌繁體的「聽」字難寫,就用了「聽」字來代替「聽」。台灣學者鄭詩先生在《古今正俗字詁》中講到:「俗淺率以『聽』代減筆『聽』字,音義俱失,殊乖大正」。他說:民間俗人淺薄地、不負責任地以「聽」代「聽」,讀音也丟了,意思也丟了,這太違背規矩了。再後來,有了政府主導的漢字簡化運動,乾脆就讓「聽」合法地代替了「聽」。
還有人玩笑說,聽 ,就要專心聽,不要隨便開口打斷人家說。所以就在「口」的旁邊放一把斧頭(「斤」的古義就是「斧子」),這樣。「聽」的人就不敢隨便開口了。
整理自網路。推薦翻閱李樂毅所編的《簡化字源》。
關於「聽」的解釋(P240)
推薦閱讀:
※「另」的本字是什麼?
※簡化字的淵源是什麼?
※簡化字「舊」是怎麼來的?
※此為廣東汕頭潮陽區玉龍觀道教遺址門上的兩副對聯,看起來都是漢字,竟然一個字都不認得,請問如何解讀?
※「參」和「叄」這麼像,它們有何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