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晨曦中的女孩》結尾有什麼特殊的象徵意義么?

電影結尾處


就是告訴你們對這種人,監獄改造是沒有意義的。

這是一個非常寫實的結尾,也是我覺得片子的一個亮點。

你們可以去看看,凡是拐賣婦女罪的罪犯,基本上在法庭上都是一臉冷漠,絲毫不會有任何後悔,因為人在他們看來只不過是交易的物品和發財的工具。

同樣蓄意殺人和過失殺人其法庭上的表現也不一樣。凡事蓄意殺人我沒見過後悔的,因為他是經過無數次的預謀和最後的實施,良知早已泯滅。而過失殺人卻往往不一樣,痛哭流涕,感慨自己當時為什麼不忍一忍,孩子妻子父母怎麼辦之類,這些人還是有一絲良知的。

更寫實的,在我國也是如此,你看看發生的虐童案,不都是父母關進去,判個幾年就出來嗎,判決書還會說考慮到是孩子母親,孩子幼年發展離不開父母,嫌疑人有悔過表現,故判多少多少年。


丈夫的那封信寫給了那個繼母,感覺電影是想要告訴我們,人性的扭曲,監獄是改造不了的。

他還是那個只知道工作,對孩子不負責任的父親!!!!!!!!!!!!!


剛看完這個電影,被震撼到心靈深處。於是披星戴月的回答你的問題。

首先,非常好的電影。故事開頭交代了神父因為無法前往梵蒂岡卻被派到俄法邊境小鎮上任職所帶來的心有不甘。自視甚高的他進入小鎮,漠視了女孩的遭遇,漠視了她的痛苦,她心靈的呼喊;父親對於繼母的痴迷來自於生活的壓力,淫慾的追求,繼母是他生活的最後一根稻草,愛與性慾,情感的依賴,即使繼母害死自己的女兒,他也能熟視無睹;一個又一個孩子,生活在貧窮、擁擠的房子里,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於是,繼母發現了那個女孩,性格怪異、長得像其前妻,是丈夫與前妻酒醉下的結晶,嫉妒和壓抑讓她對其產生大大的怨恨,於是日復一日的虐待;周圍的人卻選擇漠視,冷漠;這一切都是一道道的催命符,最終害死這個女孩。

神父的自掘墳墓,是他不能容忍接受自己的錯誤(教義規定不能自殺)

父親最後的一封信,是內心真實的寫照,希望抓住最後一根稻草,希望他的妻子回來


確實有些看不透。作為以兒童家暴為主題的電影,最後結尾於神父的自盡。一下幾種猜測,略表拙見:

①「助惡者」(這裡的引號為了他的不知情)不得善終,以全故事完整性。

②神父自殺是驅使於內心的自我譴責,顯示絕大多數人還是有道德良知的。

③作為一部主題沉重的電影,故事並沒有因為小女孩的死亡、繼母的罪行昭諸於世而結束,神父之死更加重這種壓抑。

④雖然這麼說有替惡人辨白之嫌,但是某種程度上來說他是否也可能是「輿論人言」的受害者。

⑤他是神父,無人可傾訴告解。

⑥他甚至對自己一直堅信的教義產生了莫大的懷疑。


昨天晚上看了這部電影,直到今天的破曉醒來時才看完它,內心的觸動讓我失眠了一晚。對於電影結尾我個人覺得人性的扭曲是很難被改正的。欣慰的是這事件並沒有隨著時間而被遺忘,而是拍成了電影讓今天的我們知道並且了解事件始末。我希望在天堂的那個女孩 能快樂的生著。


晨曦中的女孩

結尾很真實,真正的惡人似乎永遠不會為自己的罪行感到懺悔。

我認為一個人最大的痛苦來自於其內心對自己的懲罰。如果我遭受了傷害,我最希望得到的是傷害我的人其內心真正的懺悔,然而這一點卻是最為困難的。

電影里的神父就是這樣,因為倍受良知的煎熬,他最後選擇死亡。

而真正的加害人,女孩的父親和繼母,從不曾真心悔過過。所以父親仍然可以寫著那樣的信,對繼母沒有一點憎恨。

真正的壞人,或許就是這樣,冷血的,真實的,讓人憤怒。

(題外話,一個作惡多端的惡毒女人,一個知道一切仍然願意同你在一起的男人,很偶像劇,但是突然覺得很討厭。三觀還在。)

對一個人而言最大的懲罰,我始終認為是源自內心真誠的懺悔,因為這可能生不如死,殺人於無形。


為什麼我感覺她是寫給他前妻的,兩個妻子的名字是一樣的,唉可能是我太理想主義了,希望女兒的死能讓他清醒


推薦閱讀:

2015年,最不容錯過的電影有哪些?
關於《二十二》的排片有什麼看法?
怎麼去欣賞電影?
國產電影還有沒有像《盲井》《活著》這樣的電影?
《十二怒漢》裡面最後那個人為什麼也承認那男孩無罪?

TAG:電影推薦 | 影視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