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寒門難再出貴子」的觀點?

網貼有老師稱 「寒門難再出貴子」, 你認為呢?

窮孩子沒有春天?——寒門子弟為何離一線高校越來越遠

南方周末 - 窮孩子沒有春天?——寒門子弟為何離一線高校越來越遠

性格決定命運,思維決定發展,人的機遇決定一切

建議看完如下3個帖子

1.在中國,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你說不知道的另一面

如果屌絲成立了教派,那麼,劉志軍可以成為鼻祖。

如果小三成立個教派,那麼,鄧文迪可以成為祖師爺。

微吧提示 | 微吧 一起扎堆吧!

2.這個時代「寒門再難出貴子」,也許不服,...

【暫完】這個時代「寒門再難出貴子」,也許不服,...

3.窮孩子如何突圍

寒門難出貴子 窮孩子如何突圍

4.「90後」鳳凰男:寒門難出貴子


是的,我也看了這篇帖子,來自於一個基層教師,說得很客觀。

這個問題全世界普遍存在的,我引用一個國外的例證,英國有一部紀錄片叫《49 未知天命》,導演邁克爾·艾普特在1964年時為英國BBC電視台拍攝一部紀錄片「7 UP」(七歲起),片中訪問了十二個在英國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七歲小孩 ,其中包括來自孤兒院的孤兒及至上層社會的小孩,談他們的生活和夢想。 此後,邁克爾·艾普特每七年回去重訪那些長大了的小孩,直到2005年他們四十九歲。紀錄片證實的社會階級固化令人唏噓,富人的孩子還是富人,窮人的孩子還是窮人。

教育是一種投資,在我們國家,教育的國家投資非常少,家庭投資佔主要部分。貧苦地區師資力量差,家長也沒有時間和能力對孩子進行培養。中產家庭能夠從學前就給予良好,學特長請家教,旅遊參觀增長見識。富人為孩子划出了精英培養的路線圖,而窮人的孩子則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在精神上要抵禦他所在生活圈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的浸染,除了發奮讀書外還要辨識教科書糟粕和並努力擴大自己的視野。考試選拔制度也越來越有利於有錢人的家庭,即便是應試能力上,做過改卷人出題人的家教輔導過也比刻苦做題強很多。

有的人說學習成績不能代表一切,而中產階級的孩子在其他方面的素質也要普遍高於貧困家庭的孩子,在藝術領域、計算機等技術領域更加明顯。一個航模一節鋼琴課也不是寒門家庭能夠支出的。該帖的回復中也有大學教師證實,名牌大學裡中產和富人家庭的孩子比較多,而貧困和農村孩子比較少。

寒門難出貴子,是全世界共有的問題,而在一個教育經費只佔GDP3%的國家尤甚。


不是寒門再難出貴子,而是寒門自古以來就難出貴子。

這方面我同意@阿強阿強的觀點,順便補點數據

在社會學中,當一個社會趨於穩定的時候,產生社會階級分化,而後社會流動減少,最後逐漸社會階層固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世界上各個國家都是如此。等社會階層固化之後,社會流動只發生在有限的階層和人口之中。

以下是關於明清科舉和高考的數據:

  • 因為參加工作畢業收入,個人成就這些不好量化衡量,就以科舉考試和高考來說一下(雖然以科舉和高考作為「貴子」的確不妥,但是這是唯一有準確數據來源的代表了)

先說科舉

從74位狀元的家世看唐代科舉的實際選才範圍》中提到:唐代有家世資料的74名狀元中,出身官僚家庭的69 人,佔92%,而且其中家世較顯赫者就有59人,佔79.73%。出身相對「寒素」者僅5人,佔8%。這些數據可以近似地表明:唐代的科舉考試主要是在社會上層中選拔人才,中層的都很少,更不用說下層了。

下以明清的科舉為例

倉橋圭子《科舉世家的再生產———以明清時期常州科舉世家為例》中得出結論:在以平等開放並有競爭性的考試之下,家庭出身對通過文化資本的影響,使出身的不平等傳遞到看似公平的科舉考試之上,使得一些科舉世家的出現成為可能。張傑在《清代科舉家族》中認為:清代看似龐大的從地方到中央的各級官僚隊伍,其實就主要集中在數百個科舉家族之中。

科舉制度之下,普通民眾只在理論上有獲得精英教育的可能,最終能進入精英教育體系的基本是有條件的少數人。如明清的科舉制,其提供的名額僅佔全國人口的極小比例;參加科考還需經歷長期知識準備,一般家庭子女很難做到。這導致絕大多數科舉成功者都來自少數有條件的地方家族。目前主流學界認為,由科舉所引起的社會流動,只在極為有限的階層和人口中發生。

所以在古代大部分王侯將相大都是有家族背景的,而許多為大家所熟知的出身貧寒最後封侯拜相的人只佔其中極少一部分。之所以這一部分人會得到大家關注,我覺得是一個統計學陷阱,因為大家都喜聞樂見一些勵志奮鬥故事,所以這部分人才會得到大家的關注。

再說高考

  • 以下數據和圖片如果不經說明,均來自《無聲的革命:北京大學與蘇州大學學生社會來源研究(1952—2002)》。簡單起見,以下就只說北大的數據情況。

先看學生的來源情況,分為城市,鄉鎮好農村

可以看出,北大農村學生的比例一直不超過20%,這個比例建國之初的時候最低(側面說明民國時的教育給農村學生更不公平),在1985年時達到最大值20%,而後又緩慢下降,後來一直穩定在10%左右,因為現在各重點高校一直沒有公布自己生源中農村學生的比例,所以最近幾年的準確數據不得而知,但是我根據身邊同學的情況,感覺北大農村學生比例還是在10%左右穩定下來了。

北大城市孩子的比例一直在80%左右。

【還有一個現象是:看蘇州大學,農村學生的比例最高其實是在「文革」之前達到的,農村學生比例最低的時候恰巧就是在「文革」的時候。所以說高考對農村孩子不算公平,但是取消高考對於農村孩子更加不公平。】

再來看北大學生父母職業構成情況

可以看出,北大學生中父母比例最高的職業是「專業技術人員」和「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事業單位負責人」佔去總數的80%,而且最近幾年父母是「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呈上升趨勢,甚至超過了「專業技術人員」。

考慮到以上這些職業在全國人口中所佔比例並不均衡,所以引入人才輩出率,人才輩出率=父母是該職業的北大學生比例/該職業在全國就職人口中的比例,得出以下結果

其中幹部職業(就是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的人才輩出率最高,以全國僅佔1%多的人口比例,其孩子佔據了北大學生總數的近40%,人才輩出率高達20多,而且最近今年呈上升趨勢,而其他職業的人才輩出率基本上都略有下降,或者幾乎保持不變。

農民職業的人才輩出率最低,為0.23。

所以幹部家庭孩子進北大的可能性,是農民孩子進北大可能性的快100倍。

旁引個別的例子,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晉軍曾調研清華生源狀況,總結出一名清華本科生的典型形象:出身城市,父母是公務員教師,每年與父母起碼外出旅行一次,甚至高中就有出國遊學的經歷。

綜上,在看似公平的科舉和高考之下,家庭出身因素一直深刻的影響著一個人的科舉或者高考結果。家庭的經濟資本悄無聲息地通過高等教育進行著代際傳遞。

而我想,在中國應該找不到比高考更加公平的人才選拔制度了,在其他領域,家庭出身對一個人的成功的影響只會更大,不會更小。

社會階層固化並不是中國特有的現象,任何一個國家在社會趨於穩定之後,都會出現的必然現象。

====================================================================

最後扯點別的,新中國建立以來,我覺得做的最大的一件好事就是普及了教育,不但文盲率急速下降,同時全民教育也得到了很大的普及。

很多人說民國時大學教育怎麼怎麼,培養了很多大師什麼的。其實民國時期大學教育對於底層民眾更加不公平,那時能上大學的人出身非富即貴,家庭出身好,自然做什麼顧忌就比較少,不擔心缺錢,不擔心工作,自然就能潛心做研究。現在大家能列舉出來的民國出的大家,家庭出身都不會差。普通人幾乎沒有頂級高等教育的機會。

本人不是社會學專業,有一些措辭不嚴謹的,望指正。


謝謝邀答。

這個說法,可能是對的。中國從前有句老話:叫「將相出寒門」,這應該也是出貴子的意思。在科舉制度下,靠的是讀儒學經典一類的書,哪怕于山野之中閉門苦讀勤練,亦能滿腹經倫寫成一手好文,而這種經綸,恐怕大量的還是那種年代的政治理論或稱統治理論,是一種現成的學問。但這可能也是就一些例子說的,也未見過出寒門的,究竟佔多大比例的統計。

現在讀書,靠這一套就不太管用了。大量的需要現代科技知識,在學校,還有大量的實驗手段,專業是細密的,如非接受專業的培養,山野里寒門苦讀,不與現代科技接觸,就不易成才。

為什麼現在這樣看重好學校,道理可能就在這裡。而這就涉及到投資,各種資源組合起來,才有利於培養一個人。從小學、中學到大學了,或者中間還要擇校,之後還要出國深造,沒有足夠的資金,行嗎?

現在,已不是「自古華山一條道」的年代,人有大用,未必都得靠賞識、提攜。但是,廣闊的交往的支撐條件,辦實業的資金來源,也是貧寒家庭難以辦到的,不是絕對不可能有成就,但上升通道的起點位置低,相比之下,就要難多了。


自古以來「寒門出××」都是假的。無非是:

  • 自我安慰

  • 被當政者的維穩宣傳所愚弄
  • 小概率事件容易被放大

類似的還有,「農村比城市日子過得好」,「窮人孩子早當家」,「山溝里飛出金鳳凰」,「有錢人沒有真愛情」,「富人都在勾心鬥角」……


1. 中國社會向上的通道被權貴和各種二代佔據,資源終歸是有限的,慢慢就會產生分離,腐敗是各種不公平的終極原因並維持和加深了這種局面。

2. 低端的經濟發展模式,並不需要大量的所謂高材生。這樣人與人之間簡單靠學識競爭的區別不再明顯,進外企或許是一條思路,但靠投資拉動增長,國企正揮霍著大量資金和資源,外企的情勢已大不如前。

3. 培養的成本增加。第二條說的是預期效果,以前是效果可預期,那麼會不惜一切代價,現在效果打問號了,關於成本的考慮就會多起來,而且各項成本也是只加不減。輟學,早早需要補貼家用,千方百計培養出來了卻很難收回成本,這些都會打擊相當一部分人。


十四個孩子的50年人生(zz豆瓣 )一篇最高回答提到紀錄片的影評。

文/曼佳

英國有部很了不起的紀錄片,一個導演可能初衷是想驗證在英國社會階級是很難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蹤拍攝,每七年記錄一次,從7歲開始,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一直到去年的56歲,幾十年過去,還是那個導演,從青年到老年,還是那群人,從兒童步入老年。

我聽說這片子有一年之多,因為是完全的真人秀,所以相當好奇,但是一直沒有找到片源,終於在搜狐視頻見到這片子,2012年他們也完成了56歲的拍攝,所以這最新的一部片名字叫做《56UP》,一共分三集,在這150分鐘里,我們可以窺見到普通的英國人的人生。

那些人的人生好像證實了導演最初的推測,遺憾地是,真的證明了,就像天涯前不久一個很火熱的帖子《寒門再難出貴子》,一群畢業生在銀行實習後各自不同的表現和最終歸宿,讓人無法言語但卻就是殘酷的現實,優良的社會資源早已經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盡,從父母輩一直承傳到子女輩。在我們的國家,那個二十年前就出來打工而子女留守老家的這群體,作為父母遠離孩子也沒有時間精力管孩子,也沒有足夠的資源可提升孩子,他們只是艱難地活著而已,而他們的80.90後孩子依然隨便上點學到了中學就輟學然後步入父母的老路到城市來打工,然後依然在繁華城市的邊緣被壓擠,這群人中除非立志能夠改變自己人生的還是有,但是很小的一部分。而這部英國真人秀電視紀錄片也是讓人看了唏噓不已,裡面沒有分析具體原因,我們只能通過那些表象去推斷本質的原因。

7歲的孩子大部分都天真浪漫,上層階級讀私立學校的小孩Andrew和JOHN已經每天在看《金融報》或者《觀察家》了,他們明確知道自己會上哪個高級中學然後上牛津大學然後成為著名律師著名人物之類,中產階級的男孩也有一些夢想反對種族歧視幫助有色人種或者到哪裡上學讀書有個什麼職業,女孩子則想著長大了嫁人生子,而在窮人區貧民窟上寄宿學校的下層階級的孩子甚至談不上什麼夢想,有人希望當馴馬師賺錢,有人希望能有機會見到自己的爸爸吃飽飯少罰站少被打這也成為了他們的願望。

在他們56歲的時候,當年那幾個7歲的上私立學校的孩子已經按照既定路線上了牛津大學畢業然後都做了著名律師,過著上層社會的優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他們的孩子也無一例外地走著父親的老路,好中學好大學好工作;中產階級的男孩子有三個也上了大學,第一個bruce牛津大學數學系畢業後成為了一個中學教師,按照他的理想幫助窮困地區的學生,後來回到英國在一個普通的公立學校教書,過著平淡也還安靜的生活;另外一農家子弟nick上牛津物理系畢業後到美國成為一個美國著名大學的教授,第二次婚姻中娶了一個身材外貌氣質極佳的美國妻子,他是這裡面唯一一個成功晉級精英階級的人;一個男孩peter年輕的時候政治思緒很激烈英姿勃發,大學畢業後做了教師,中途因為發表政治言論被民眾抨擊退出了有壓力的電影拍攝,56歲時候重回拍攝,已經改行做了公務員,家庭穩定幸福兒女雙全且優秀,和自己的美麗妻子業餘時間一起創辦樂隊進行創作表演並在業內取得很不錯的成績,身材修長氣質優雅,他們依然穩定地處在在中產階級這個梯度里。不過那些中產階級出來的女孩子則表現都很平淡,我甚至都不能準確地分出誰的故事,無一例外她們嫁人結婚生孩子,她們的人生幸福程度幾乎與她們的婚姻美滿程度完全掛鉤。而那幾個來自底層社會階級的孩子,有色人種居多,他們年老以後,都當了一堆孩子的爺爺奶奶,而他們的孩子,極少能上到大學,做著都是普通的服務性工作,修理工保安之類,他們自己,常與失業相伴,如果沒有好的社會制度,他們其實處境堪憂。

我們中國古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主要說的是遺傳和潛移默化,大概也表達了不同物種之間這難以逾越的某種界規吧。除了結論真的讓人感嘆甚至讓人有些不甘以外,我還明顯地發現了以下值得感興趣的幾點。

一、一個人的體重與他的社會階級是對應的。

在片中,精英階級的andrew和john老到56歲依然還保持相對不錯的體型和身材,原中產階級中美國教授nick夫妻晉陞為精英階級,公務員peter夫妻作為中層裡面的佼佼者,體型明顯較好,有幾個甚至說得上修長精幹;而底層階級長大變老的男人們,幾乎都成了胖子禿子,雖然他們年輕的時候有幾個甚至說得上相當英俊帥氣,尤其是她們的妻子,每個體型都是走形得相當厲害。而這些底層階級父母生的孩子們,人數眾多,絕大部分都是肥胖的,雖然現在他們還只有20來歲。

可見,精英階級從身形鍛煉飲食控制等方面的修行,遠遠強於底層階級,這種能保持自己體重的毅力,是不是也是他們成功的重要特質?人人都只看到了他們與生俱來的優越的家庭教育資源和社會環境,除了更好的生活品質和生活習慣,其實在體型的背後更是他們的家庭賦予的某種自律自強的精神吧,這點其實很值得我們深思。所以現在有人說,你連自己的體重都控制不了,你連冬天早晨起床都起不了,你如何能有毅力去控制人生呢?我們看到的只是身材,然而身材的背後映射的是更多內容,因此我們對那些能長年保持自己體型的人,那些堅持不懈朝著自己目標奮進的人,由衷地表達自己的敬意,在背後,他們的付出或許是我們所不能設想的。

二、除了母體的家庭環境,性格是重塑人生的最重要的一張牌。

誠然,前面有說,絕大部分人基本都沒跳出社會的等級的既定魔咒,但還是也有例外的。舉兩個例子,任何人都會注意到有個叫neil的中產階級的孩子(他有個小學同班同學是電影中的考上牛津數學系的bruce),neil在在7歲的鏡頭裡他非常燦爛地敘述著他不著天際的奇異的劍客或者花朵蝴蝶飛之類的夢想,甚至14歲的鏡頭下也是一背著書包騎著自行車在好教區飛速而過的陽光燦爛少年,在考牛津大學失利而進入一別的大學之後,因為精神有了問題,他輟學之後做了建築工人,然後流浪輾轉在英國各地,居無定所,食不果腹,衣衫襤褸,實在讓人看了相當心酸。雖然最後在56歲的時候以反轉的姿態做了某個地區的議員,但依然是個貧苦的拿著救濟金的議員,他平時所打的零工比如做教堂的輔助祭司也僅僅能讓他活著,他對著鏡頭從來都沒有過高的奢望,說不知道他自己能做的是什麼,還有什麼樣他可以做下去賺到錢的更好職業,他骨子裡已經對自己的命運無可奈何了。片子一直沒說他的精神問題是他的天生遺傳問題還是後來因為家庭環境壓迫所致,總之,這個人物看了讓人相當悲涼。如果他性情沒有問題,他大學畢業後本來是可以順利走在中產階級有尊嚴的軌道上的。

還有一個孩子,生活在貧民窟,住在寄宿學校里,7歲時候出現的那張悲涼的臉讓我很難忘懷,他叫paul。他7歲時候談不上什麼夢想不過就是希望少被打,少被罰站之類。他的憂傷無助的小臉在1964年的黑白鏡頭下讓人心痛。他成年後雖然也找了很多工作,但是因為無一技之長,也無足夠的毅力堅持,或者也因為就業環境不佳,他頻繁地失業,換工作,到晚年的時候已經只能在妻子幫工的養老院謀得一份小小的修理工的雜差。他到底是因為家庭環境而造成的自卑,還是因為天生性格本身而造成的少毅力?不得而知,總而言之,他小時候的那張臉讓人憐憫並心裡發冷,因為這都可能只是與他的童年生長環境密切相關。

三、婚姻可以拯救一個人,尤其是女人。

在電影中,女人的幸福主要與情感與婚姻有關,事業在裡面的比重很小。中產階級裡面有三個同班同學,在多個年代一起肩並肩出現在鏡頭裡,長大以後的命運差別還是很遠。有個叫Sue樂觀的女孩第一次離婚後堅強帶著孩子,後來再婚幸福夫妻關係很和諧,然後工作也一路順利並且有顯著提升,家庭美滿事業順利,總之人生更為幸福;有個女孩子一生中嫁了兩次離婚兩次,留下幾個孩子,每個孩子都沒上大學,只做著低微的工作,她身體不好又遭遇到一系列的家庭不幸,一直失業領著救濟金經濟也很拮据;還有一個女孩子本性是個悲觀的人,她在7歲14歲和21歲的時候是一個很憂傷很反叛的女孩,而在28歲的時候遇到了她的丈夫,從此她變成了一個陽光的人,在56歲的時候坦然地說出:雖然自己是一本也許不怎麼好看的書,別人(觀眾)既然翻開了,但是還是會有慣性一直讀下去。

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這話放在女權主義那裡不好說對與錯,但是放在這個電影里再合適不過了。那些在7歲的時候就興高采烈地說要結婚要幾個孩子的女人,在她們的人生道路上都寫下了這些篇章,只是箇中滋味大相徑庭。婚姻甚至重塑了她們的第二次生命。那個蘇在這些女人中顯得相當年輕有活力,無論容貌還是精神在這群女人中都是佼佼者,再婚遇到的讓她幸福的男人,和一路向上的事業也給了她極大的信心,當然也創造了較好的物質環境吧。而其中有個女人在56歲的時候衰老得驚人,家庭一般又遭遇失業,歲月在她的臉上無情地刻下深深的痕迹。

父母的糟糕的婚姻會傷害一個孩子,給他們人生留下很不好的印記,但其實好的婚姻也可以拯救一個男人,比如上段中寫的那個7歲就臉呈憂傷之色讓人心痛的白人貧民男孩paul,小時候因為父母離婚一直說不會結婚不考慮這事情,後來去了澳洲,看起來很英俊,長大到28歲以後幸運遇到一個陽光的女人,這女人支撐他走過了後面的幾十年的歲月。雖然他遇到問題的時候無一例外地想逃避,想消失,但是最後他的妻子用自己的方式固定了他,也許是孩子,也許是溫暖,讓他留在這個完整的家庭里繼續盡責。如果沒有這個妻子的話,這個從來就一臉悲涼的對人生無望恐懼的孩子又被傷害了自尊心又沒有自信的男人不知道晚景會如何地悲涼也很難預測。而他的女兒終於也考上大學主修英國歷史,一家人重回英國遊覽的時候也很讓人感嘆。

四、一個家庭中孩子數量的的多少確實與生活品質大有關係。

在電影中,精英階級的人基本只生個兩個孩子,在優生優養子女之外有更多的時間來享受自己的人生進行自己的理想規劃,比如喜愛園藝、帶領板球隊、組建樂隊等,他們的孩子都按部就班地上中學大學、畢業以後也有很不錯的體面高薪的工作。而底層階級的那些長大後很容易生個三五個孩子,兩段婚姻甚至更多,因為他們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因為衝動無序而導致孩子們更無序地出生,甚至他們年輕的兒子在也很年輕甚至不到二十歲的時候也會生了三五個孩子。因此他們還未到衰老的時候甚至只有49歲就已經是一大堆小孩的爺爺奶奶了,經濟壓力可想而知,他們的生活質量也是可想而知,電影中他們被一大家子圍著忙忙碌碌,一刻不得閑,有白人也有有色人,他們在五十六歲時候為自己的兒女輩找到了一個體面的工作比如郵遞員而感到很欣慰,如果偶爾家族出現了一個大學生,則更是滿面榮光。按照推測,他的子女應該基本是我們所說的80後。

那些結婚的人基本都是找的是門當戶對階級的人,這很正常,一個人在自己所屬的階級里有更廣泛的人群交集和價值共鳴,裡面精英階級和上層的中產階級在婚姻上倒是更為穩定,是因為理性的選擇還是物質的保證?而其他很多人在35——42歲左右的時候經歷了離婚再婚的過程。當然,一段失敗的婚姻會讓人生更為不幸,除了讓人對婚姻的某種信念散失而讓人覺得沮喪,更是因為修正上一段錯誤需要花更長的時間和精力,如果上端婚姻又留下一堆要負責的孩子而爸爸們也都不知道去了哪裡的話,這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所以,理性的人是更容易具有幸福生活,井然有序,一切都在掌握中?還是感性的人更容易有幸福生活,走到哪裡算哪裡,隨心所欲?或者,表面上的有序看起來乏味無趣,但是在有序之中卻有游刃的空間,而表面上自由隨心卻帶來後續的混亂,最終是否能擁有自由和愜意卻是未知。所以這個讓我們深思,我們羨慕的不僅僅是精英階級表面上所擁有的更為豐厚的物質基礎和社會資源,或者更要研究他們能擁有並保持傳承這種實力的潛在的那種特質。

從42歲的時候開始,他們的生活基本已經沒有了什麼變化,人生的一切似乎已經成為了定局,孩子們已經長大再教育已經來不及,而自己年華老去追求事業和愛情都已經力不從心,那些曾經意氣風發劍指江湖的有志少年也變成了今日平靜祥和的頭髮稀少的中老年男人,那些曾經憤世嫉俗的女孩也成為現在淡淡評閱自己人生的中年嫻靜婦女。在這個年紀,人生的大好時光已經過去,回首過去,他們都很驚訝自己小時候的模樣,他們彷彿都基本滿意如今的人生,只是不滿意又能如何?他們不會對著鏡頭後悔的。雖然,電影中,那是在英國的福利性的保障制度下,那些人生活還能得到很有效的保障。在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現在這樣的保障體系下,如果我們在年輕的時候也都知道了未來的我們是什麼樣的人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我們是否更充滿信心還是會覺得沮喪?

或許就像劇中人所說,無論我們自己是怎麼樣的一本書,精彩或者乏味,讀著讀著,也就讀下去了;或者就像局中人所說,而所謂幸福,就是我們都還在平穩地在這裡,沒有遭遇到厄運,這也是一種幸福;或者就像劇中人說說,如果有機會重來,會在年輕的時候好好讀書,因為知識是誰也拿不走的,那樣可以更有力掌控人生;或者如劇中人所說,如果能重新來過,一定不會像當年那麼懶,會很努力工作把握每一次機會,那麼還是會有很多機會改變整個人生。

如果,如果,不過人生沒有如果,在這個知天命的年齡,一切都已經成為定局。

--文中的觀點大部分同意 來和大家分享


教育投入不足是一個角度,但縱向地來說,雖然教育經費只佔GDP的3%左右,但GDP是逐年增長的,個人家庭環境也是相對提高的,對於尖子生的獎勵和鼓勵政策也是重之又重,便捷的學習渠道和優秀的學習方法和以前相比也是進步許多,而且我不認為現在的學習任務要比以前難很多重很多,所以從絕對的數據上來說,寒門不應該有難出貴子的現象。

我更願意從社會環境造成心理變革的角度解釋這個現象。

社會認識上看,大眾對90後的定位就是個性,非主流,早熟,獨生,張揚,享受信息時代的新生代,有多少人在認識甚至批判90後這幫孩子的時候能一同意識到農民工子女、農村留守兒童、或者就是極其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或者反過來,對待後者的時候大多是同情、資助的情緒,可能順帶著批判國家的教育,但絕對不是把他們當做一個平等的下一代個體,一個九零年後出生的學齡兒童,而是一個特殊的略顯黯淡的群體。

周邊環境上看,被社會特殊化這群人,還會被這些「典型的90後」們邊緣化。現在學生的交流方式和內容已經有了極大的變化。以前對學生來說,學生時代的記憶只會發生在學校和聚會,載體也是實打實的學習、運動、遊玩等等,但如今,線下線上,聊天灌水,遊戲發帖這些虛擬的交互已經成為主打方式和內容,而且網路信息的優勢也確實存在,所以對於這些家裡連基本渠道——電腦——都沒有的寒門子弟來說,能不被排擠么,能怪他大逆不道不專心學業不考慮家庭負擔沉迷網吧么。

大的價值觀上來說,以往的學生缺少如今這麼便捷的網路手段,以致其實學生的世界是和社會嚴格分割開的。那時我們還是崇尚理想的英雄,追尋熱血和青春,喜歡和追求純美的文字,正義的價值觀還是主流,但如今社會通過網路帶給學生的,是一個處於變革和動蕩、利己主義當道的世界,是一個價值觀道德觀淪陷和缺失的世界,是一個講究個人主義和眼球主義的世界,是一個缺少純真和理想的世界。這些東西轉嫁到到這些學生身上,就以典型的90後為形象和價值觀表現出來。

新舊學生時代的不同有很多可說的,但有一點很明確,在新時代新方式的環境里,寒門子弟是處於絕對弱勢的。前面說過,教育資源比起數年前肯定進步的,那時候都沒有胎教沒有早教沒有家教,仍然可以培養出德智體都極其優秀的寒門子弟,現在為什麼就沒有了?

因為10幾歲的學生,學習的階段也是個性和人格發展完善的階段,而在新的價值體系裡面,他們的背景導致的劣勢會引來一些列的排斥、冷漠、侮辱,需要抵制這個社會帶來的一系列誘惑、新鮮、慾望,還需要調整自己內心的自卑、自暴自棄、痛苦和折磨,有幾個10多歲孩子能夠如此內心強大?即使有一兩個憑著壓抑或周旋最後勝出的,只怕內心也扭曲到不行了吧?

在這個社交至上、娛樂至死的年代,寒門不光難出貴子,可能連人格健全、態度積極健康的人都很難出了。


前面的都詳細的談到了教育等各種差異,寒門中的孩子還面臨著一個狹隘的環境,在現今網路資源的發展下,教育信息資源的差異其實並沒有以前那樣大,在以前基本上知識是被壟斷的,現在知識是開放的。但在一個寒門中的狹隘視角里成長的孩子,其意識和眼界和非寒門的孩子相差就很大了,這種意識使他無法認識到去獲得怎麼樣的知識,也無法意識到自身的選擇有多少,高考外不知有出國的選擇,除了高考還有自主招生,以及為此坐下的準備,但這些信息是公開的,但寒門卻無法有這個意識去獲取,非寒門卻能在父輩的意識中了解這些,從而在整個人生里更好的把握住機會。

如果說以前的權力,是統治階級對信息進行封鎖來達到維持自身的力量,但在現今,知識已經無法被封鎖,寒門學子們缺的是一種大眼界的意識,一種成功跳離自身環境的想法,這需要有人去植入,帶他跳出那口井看一下井外的世界,哪怕就一次,這才是最重要的,


希望看到這個題目的寒門孩子明白這幾個道理:

1,這句話說是「難」出,不是說不能出。

2,讀書是窮人家孩子改變自身劣勢的最經濟,最簡單,最快捷的方式。

3,如果你相信讀書無用論,相信寒門無法出貴子,你的唯一出路只能是自己寒,家人寒,子女寒...

為了給上面的回答增加點分量,貢獻我的光榮史:

1,爺爺兄弟四個,父親早亡,貧農。(順便跟那些噴說解放前窮人都是懶人的人無數個呸!)

2,我上大學後家裡才還清債務。(我一直有獎學金,弟弟退學了。)

3,我上的是重點大學。作為參考,當年分數不比清華低。

4,小遺憾是不能繼續讀研。(我也沒那個慾望)

5,我老公的經歷類似。婆婆現在還在嘮叨說他讀高中三年都只吃鹹菜。

6,大學時,我們不是最貧窮的。

最後,那個老師的這句話是對的,但是,對於說這句話的人,支持這句話的人,

如果你是寒門之子,我想給你兩個耳光讓你清醒清醒。

如果你不是寒門之子,送你一個字:滾!

~~~~~~~~~~~~~~~~~~~~~~~~~~~~~~~~~~~~~~~~~~~~~~~~~~~~~~~~~~~~~~~~~~~~~

評論裡面我說:更多人因為這句話就放棄了。

我的這句話是錯的。

很多人不是因為這句話就放棄了,而是因為這句話就被放棄了。

寒門之子的父輩本來就不懂這個世道,所以,抓住一句話,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孩子,沒錢咱們回家吧,反正讀書也沒用。


一是人脈,二是教育,三是眼界,這都限制一個人的發展,當然性格和態度也很重要。


明清時候

一般人都認為,只有富家子弟才能獲得準備考試所必須的長年學習。當然,富有人家能更輕鬆地支付受業費用;但是,許多貧寒之家也想方設法培養出了中考的士子。最近的研究表明,明(1368-1643年)清(1604-1911年)時期獲得科舉功名的人中,社會分布相當廣泛。在明代,47.5%的進士來自於祖上三代沒有出過任何有科舉功名者的家庭,而有2.5%的進士來自於祖上三代沒出過一個以上中考者的家庭;約50%的進士來自於祖上三代出過高級別功名頭銜的門第。在清代,19.1%的進士來自於祖上三代以內沒出過有功名者的家庭;18.1%來自於出過一個或多個生員但無更高級別功名的家庭。這些資料表明,總共有37.2%的進士來自於其祖上三代的教育背景很低或完全是白丁的家庭,而62.8%的進士則來自於三代以內有科舉功名的書香門第或官宦之家。


前五名的都說的很好,我補關於新加坡的:新加坡目前的富人大多是由知識經濟致富的所以同樣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把子女送到最好的學校,請最好的補習老師等等其程度不亞於中國。由於馬太效應,這個差距越來越大。美國一樣,Yale校友的子女有優先機會上Yale


我只能說,我真的認為這是一個超級無聊的話題。

我是一個大四學生了,不管我現在到底認沒認識到現實的殘酷,我都即將畢業。寒門再難出貴子么?我應該,或者我能說點什麼呢?家庭是我能選擇的嗎?投胎是一門學問。父母的思維意識是我能改變的嗎?他們辛苦養大我,我卻要告訴他們,他們給予我的還不夠嗎?我身下也有弟弟,父母也希望我以後幫扶老弟一把,這是我可以拒絕的嗎?

這是一個「拼爹」的時候,現在還誰不知道這個常識。這是不是意味著沒有一個「好爹」,我就沒有了光鮮地活在這社會的資本?這是時代的悲哀,我不應該為這個可憐的社會背負任何一點思想包袱。誰不想成為「貴子」?端看你怎麼去理解「貴子」。是不是那些社會定義的那種「貴子」就沒有家庭問題?還是平凡的上班族永遠得不到安穩幸福的日子?一個人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卻不是你想要的生活,他就不是「貴子」了?

寒門難再出貴子,想告訴我什麼?「別掙扎了,你已經被社會拋棄了」嗎?我永遠都過不上我嚮往的「幸福生活」嗎?我永遠得不到好的出路,這全是因為家庭的無能和父母的思想追不上社會的變態發展嗎?簡直可笑!

把我踩到泥里,又來問我的人生規劃嗎?我想毀滅地球算嗎?從頭到尾都在告訴我,沒有一個好家庭,找不到一個好家庭的男人,我這輩子就沒有出路,人生規劃不會在這時顯得特別蒼白無力嗎?

人生規劃都被說的可有可無了,我還能為這空中樓閣做什麼切實可行的努力呢?

我想,我現在唯一可做的就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別找乾爹。真是一個可笑的社會。

我看這樣一篇負面消極的帖子,要很久很久才能消化,才能釋然。

真希望沒有下次!

社會已經夠殘忍了,我就想在學校度過這最後一年快樂憂愁的日子。這都不可以嗎?


這題目我更多想理解為廣大農家孩子難再通過讀書而成才。

這個非常有感觸。我記得我上小學初中那會農村裡還是要求孩子讀書,也確實有很多農村孩子讀出來了。但現在太少了。

1、教育產業化使得供孩子讀書成為農村家庭很大一個負擔。

2、好不容易讀書出來收入還沒打工的高。

3、中產富人或者說城裡孩子佔據了大部分優質教育資源,早不在一個起跑線上了。

4、農村裡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隔代撫養,處於放養狀態。

5、農村裡教育場所集中化,以往一個村子一所學校變成了一個鎮子一所。很多家裡得在鎮上租房負擔不起。住校得孩子打遊戲玩的成風。


正常現象。

若富人和窮人所生小孩智商水平是一個等級,努力程度也相同,那麼一般而言富人的孩子能取得更好的成績。因為富人家庭更願意為小孩的教育做付出,也有能力付出。

可以想一下,一個小孩的成績可能和哪些因素有關?

天賦,努力程度,接受的教育,家庭氛圍,學習氛圍等。

哪幾個因素上,寒門子弟能優於富家子弟呢?

綜合而言,寒門是「難」出貴子的。


複製另外一個題里我寫的答案:

王侯將相真的有種。。。。這方面很有名的幾個文獻居然沒有人提。

布迪厄:《國家精英:名牌大學與群體精神》論證了高等教育其實使得階層固化了,高富帥永遠是高富帥,屌絲進了大學也被灌輸著你就應該給別人打工之類的屌絲思想,永遠是屌絲。

梁晨、李中清:《無聲的革命:北京大學與蘇州大學學生社會來源研究》,大意是北大和蘇大兩個全國全省中的精英院校學生的出身越來越集中於幹部等高富帥家庭。農民享受的高等教育越來越少。這文章論證上有些問題,不過事實是血淋淋的。

此前北大的本科生有過抽樣調查,農村學生的比例已經從幾成變到了不到一成。

宏觀面上這個基本正確,當下的中國社會尤是如此。微觀上,落實到每個人,還是有逆襲的機會的,自己努力就好。


我一直認為中國現在談階級固化還太早了,當官的有錢的給自己兒子找了個銀行的工作、機關的工作就叫階級固化?就叫寒門難處貴子?那美國的頂級大學巨額學費,美國人是不是要起義造反?

我覺得精英階級具有了足夠的物質財富,具有了豐富的學識和前瞻性,在下一代中更加的強化這種優勢,形成了良性循環,這才是階級固化。

國內的真正具備這樣條件家庭的能有多少?說難聽點大部分還是體制內和暴發戶們,他們很聰明,很厲害,但是他們最多考慮到是給子女找個『鐵飯碗』,或者繼承自己的那點灰色手段,但是推向社會又能有多少競爭力?現有的金錢、壟斷和體制光環能照耀他們一輩子?


我覺得根本就是個偽命題,應該是寒門本來就難出貴子

誰有興趣有耐心可以做個統計,從古至今,有多少偉人是出身寒門,不用苛刻地說大於一半,能不能大於20%

還有這個寒門要多寒才算寒門?這也是個問題。

簡單地看看中國曆來的開國皇帝,好似只有劉邦朱元璋算得上寒門

還有一點需要明白的是,寒門出的貴子,勢必心理、性格上會有某種程度的扭曲,這在反差很大的情況下越是明顯。對名人傳記有過大量研究的可以分析下。


很久之前看了這兩篇文章:《寒門再難出貴子》,英國BBC紀錄片《56UP》,一直想寫點什麼,直到現在。

不管是《寒門再難出貴子》還是英國BBC紀錄片《56UP》,都只是想說明一個社會現象:社會階層固定,要想跨越,是很困難的事情。他們通過時間觀察那些孩子們所處的競爭環境所表現出來的現象,用這些現象去說明階層很難跨越。很多文學作品都在諷刺這種社會現象,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西遊記》。這個是社會大眾已經默認的事實。

但是,階層真的無法跨越嗎?這些文章寫出來,僅僅只是為了表達一個社會現象,讓所有的寒門子弟安於現狀,不思上進?還是希望當局足夠重視,盡量要給出一個公平的階層跨越機會?我希望提出了問題,最好能夠有相應的解決方案,不管是給那些真正想改變自己命運的寒門子弟,還是給規則的制定者。本文的解決方案,僅針對想改變自己命運的寒門子弟,僅供寒門子弟們參考。

寒門難出貴子,那麼何為「貴子」?是掌握了執政權利?是富可敵國?還是名滿天下?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我認為「貴子」應該是能夠穩定滿足了貴子本人及親屬的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情況下,能夠在各自的領域裡面有一席之地並且有相應貢獻,並且生活幸福的人。不管是執政權利,富可敵國,名滿天下還是山區一個普通的支教老師,只是每個人的價值觀和追求不同而已。

首先,我們需要相信一點:階層是可以跨越的,儘管它很難。

如果階層不可跨越,那麼朱元璋就不可能當皇帝;如果階層不可跨越,那麼就不會有王朝更迭;如果階層不可跨越,那麼就不會有李嘉誠。我身邊有很多朋友,受過高等教育的和沒受過高等教育的,很多來自寒門的80後,已經在他們的領域做出了相應的貢獻(當然,大部分是開公司和做學術的)。我相信大部分人的身邊也有很多這樣子的人。

我們覺得寒門很難出貴子,就是因為富家子弟可以從他們的父輩那裡繼承到相應的:權利,金錢以及知識,知識裡面包括為人處世(這個也是銀行行長覺得治國不行的原因),對社會的認識(這個是小胖能夠更好的把握相應機會的原因),價值觀,性格和人生追求。而社會上通過教育資源的壟斷,生長環境的限制,更加加劇了這種差距。寒門子弟通過正規渠道,是不可能在權利和金錢上面與富家子弟站在同一起跑線的,但是,知識是可以的,現在還沒有發明什麼高科技的產物讓富家子弟無需經歷學習就可以擁有知識和智慧,在這點上富家子弟和寒門子弟在同一起跑線。當然,我們應該感謝當年互聯網的發明者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他讓寒門子弟接受和富家子弟一樣教育機會的成本迅速降低。而權利和金錢,是可以通過知識去獲得的(30年河東30年河西的道理就是這麼來的)。

那麼寒門子弟到底要獲得哪些知識?怎樣獲得那些知識?並且在什麼時候去徹底的進行這種改變?·

時間上,如果是邁進了高等院校大門的,那麼從步入大學那個時候開始;如果沒有邁入高等院校的,那麼從步入社會那個時候開始。很多人會問,為什麼是這個時候呢?為什麼不是從小的時候開始呢?因為在這之前,一個孩子的家庭因素對孩子的成長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這個時候小孩子要做點什麼,基本上都是父母管束著,父母的文化,為人處世,是非判斷和價值觀又代表父母那個階層,這就更進一步的加深了階級固化。而從那個時候開始,孩子在某些事情上,可以自己做主了。可能大家都看出問題了,既然小孩子的思想是延續的父母的思想,即使他開始可以自己做主了,那麼他的思想還是延續的他父母的思想啊。這個是寒門子弟跨越階層最大的難點,待會兒再說這個難點。

寒門子弟首先要給自己樹立一個目標

很多寒門子弟的天資真的很差嗎?未必。不管是《寒門難再出貴子》還是英國BBC紀錄片《56UP》,裡面都提到一點:寒門子弟不知道自己能夠做什麼,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他們連想都不敢想。寒門子弟的目標,就像海面上的燈塔,在照耀著寒門子弟一直向前。這個目標就像是一個企業的使命,指導企業的發展方向。那麼目標怎麼確定呢?我的建議是4點:

  1. 如果身邊有些有見識的人,讓他幫忙提點,確定一個目標;

  2. 如果沒有,那麼現在媒體上那麼多報道,在裡面選一個自己喜歡的作為目標;

  3. 目標盡量不要更換(有志之士立長志,無志之士常立志);

  4. 這個目標盡量高一些。

這個目標最後能不能夠實現,真的不一定,但是這個目標可以讓寒門子弟在漫長枯燥學習奮鬥生涯中,不至於迷失自我。就像信仰一樣,信仰不能夠解決問題,但是在關鍵時刻,總能夠給人從心底上的鼓勵,以至於不迷失方向。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寒門子弟要讓自己置身於自己想實現的目標的那種環境中。

想念大學,那麼就考進大學;想做經濟學方面的科研,那麼就置身經濟學的科研圈子;想經商,那麼就進商人圈;……即使暫時進不去那個圈子,也要想方設法靠近。我身邊有兩個很典型的例子,一個二本學校畢業,工作三年之後將自己放到了自己目標的那個高科技環境中,現在已創業成功6年,身價過億,80後。另外一個,沒念過大學,10多歲開始步入社會,同樣80後,現在是某個省那個領域做得最大的代理商,每年營業額千萬級別,有兩個可愛的孩子,生活幸福。置身在那樣的圈子中,可以減少寒門子弟學習的難度,能夠明顯的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裡,並且還能夠累積很多實戰經驗和相應領域的資源。曾經有位北大教授給畢業生的畢業寄語裡面,把這兩點說得特別透徹(很可惜,沒有找到原文)。

最難的是改變自己的既定認知,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或者是整合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社會心理學》裡面有一句話:文化是幫助階層穩定的產物。

我身邊有個文化矛盾凸顯比較明顯的例子。他農村人,念了大學,後來做人力資源,和人開過工廠做業務。他告訴我說:和人開工廠做業務的時候,做業務的有些價值觀方面的事情(給回扣,和客戶喝酒,等等),他做不了,最後放棄了做自己開的工廠的業務,工廠關閉了。現在在世界500企業做人力資源經理。

一直處在一個環境中,是意識不到也體會不到文化的差異的,因為一致性,所以舒服。而從一個環境到另外一個環境,會明顯的感覺到文化的差異,而最明顯的差異就是:1、對世界的認知,2、對是非的判斷。我相信有階層跨越的朋友都會有很深刻的體會。在已經養成和已經培養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裡面,要根據環境的改變而改變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個需要和人性挑戰,需要非常強的意志力,能夠接受長期的受打壓而不氣餒。

寫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問:「我自己養成的習慣就挺好的啊,為什麼我的是錯的,別人的是對的。」在這裡,我不想說哪種習慣對,哪種習慣不對,因為在那個環境中,那樣子的習慣和文化是最恰當的。而我們今天討論的是,寒門如何出貴子。那麼,我們就要以那些掌握了社會資源,在特定領域中有成就的那群人的習慣和價值觀來要求自己。當然,也可以說是,我們想成為什麼樣子的人,那麼就按照那樣子的人的要求來要求自己。

在改變的過程中,一般需要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首先,識別到自己和自己目標的差異。

這些差異包括:是非觀,為人處世,知識體系,以及對整個世界的認知。把自己扔在自己的目標環境中,是識別差異最迅速的方法。如果不能在目標環境中,那麼就多了解那個環境中的一切。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發現自己和別人的差異,大家可以對比下身邊的人,有沒有這一類。

其次,收集相應的目標群體的一些不同之處的解決方式。

我是這樣做的,他們是那樣做的;我認為華為的狼性文化很OK,他們認為google的開放式的輕鬆的文化更舒服;我認為只要把事情做好完成上級目標就行,他們認為處理好關係比完成目標更加重要,……這個階段,非常漫長,因為要真的非常明確自己和別人的不同點在哪裡,並且自己需要怎麼整合我自己的文化和別人文化的差異。

接下來,在自己的思維體系中,把所有的文化整合好之後,在行動上改變。

這個過程和上面的那個過程,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但是這個過程,都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曾經看到過一篇文章,裡面說一些牛人之所以成為牛人,是因為他們能夠不斷的調整自己的認知,能夠更加深刻的認識世界。而他們拓展自己認知的渠道是多看書或者文章,最好是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有差距,然後就多看這方面的書或者文章。

這個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很多寒門子弟在步入社會的前10年會鬱郁不得志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個時間需要差不多10年的時間。10年之後,很可能在他們所在的那個領域裡面一飛衝天。而且,這個過程是一個自己內在驅動的一個過程,很多問題必須要自己想明白,要了解人性,了解社會,對自己做一些在內心裏面認可但是又反人性的事情。經過了這一過程的人,內心都非常強大,自制力強,智商情商都非常高,從內在自我認可,把自己變成發動機,因此幸福感爆棚。

心理學中曾經說過:一個人對某件事情的態度與他是否做那件事情的關係不大,而與人和人所處的情境關係更大。

寒門子弟是在用自己的內心對抗生長的環境和情境,而且還要堅持向善,不隨波逐流,並且還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夠達到目標。富家子弟只需要隨著他所處的環境按部就班的發展即可。這個才是階層固化的最本質的原因。但是真正長久幸福的人,是對自我非常認可的人(哈佛大學某教授關於幸福的研究論文)。而關於幸福,寒門子弟和富家子弟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

最後,我想把威斯敏斯特教堂這樣一塊墓碑上的文字,獻給所有想經歷或者已經經歷上面過程的所有人。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當我成熟以後,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當我進入暮年以後,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我們的國家,我的最後願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當我現在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後,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然後,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主要是情商的培養,其實個人認為所謂的寒門子弟更適合做技術,無論讀phd還是做研發,可悲的是天朝沒有這個土壤

很討厭這種說法,這種現象恰恰說明天朝現在最危險的是階層固化越來越嚴重,平民子弟很難通過正常途徑上升得到認可與包容。

別拿美國說事,美利堅最吸引人的在於一種相對平等的機制讓每個人都能有機會脫穎而出,在這樣的國度里,有小布希也有賴斯奧巴馬,有比爾蓋茨也有喬布斯。


推薦閱讀:

「腐敗」給人的感覺普遍是低效和落後,為什麼愛爾蘭人的腐敗政治卻表現出一種優勢?後來愛爾蘭人的腐敗制度又是如何發展的呢?
對近代中國而言,「現代化」約等於「西化」嗎?
一個外國人問為什麼中國看不到殘疾人?
沒有推翻地主壓迫農民的封建土地制度,其後統一的中國陷入40年的內戰和分裂。為什麼說辛亥革命是進步呢?
美國存在貪污嗎?當人掌握權力的時候,是怎麼通過制度控制其以權謀私的?

TAG:社會 | 社會現象 | 社會問題 | 制度 | 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