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一個學習儒家的人說的,他之前學了四年佛,他最後說一段說佛教看五蘊皆空,是消極。佛教是消極的嗎?
從這往下是那個人說的。
從2012年6月放棄佛教算起,如今四年已經過去了。很多佛教徒詛咒我,可我的情況卻越來越好,真是「說破的鬼不害人」。我努力工作,成了單位的專家。我潛心研究華夏文化,對儒家的中庸心法有了較深的體會,終於探得本心的一絲消息。人生總是在追求幸福,恆久的幸福來自於對正確價值觀的認同和融入。儒家的價值觀是非常健康的,沿著儒家的路走,可以回歸本心,打開華夏文化寶庫的大門。但「大路甚夷,民好野徑」,儒家思想太簡潔樸實了,沒有神通、輪迴、鬼神、福報、改命等炫奇之說,吸引不了人。「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孔家店被打倒,程朱理學被潑了無數的髒水。改革開放後,佛教死灰復燃,儼然成了國學的代表。真正研究、踐行儒家學說的太少了,我非常擔心,有一天民眾要麼沉浸在宗教的靈修中,要麼沉淪於物欲,遺忘了華夏民族幾千年來傳承的自強、厚德的精神。從個人利益來說,我已經不恨佛教了,雖然我的青春全然被其毀掉。人生就像一條河流,總歸要經歷曲折才能找到真理的海洋。熊十力逃佛歸儒,他還從唯識宗得到些好東西。我在佛教裡面什麼好東西都沒有得到。如今我摸到中庸心法的一點精髓,全是我拋棄佛教後實踐儒門工夫得到的。
有時候我感到自己很幸運,雖然沉淪異教十年之久,但醒悟過來後人生就走上正途了。物質利益算不了什麼,只要能過日子就行。最重要的是,我在儒家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寶貴東西,找到了萬仞宮牆的大門。佛教是宗教,自然脫離不了宗教斂財的劣根性,比如為了拉攏信徒就說「普渡眾生」。台灣學者龔鵬程教授認為佛門只適合少部分人,而且是那種悲觀厭世者。佛陀在世時,就有六十多個僧侶因為修白骨觀而抑鬱自殺。到了今世,佛教徒的修行方式更是讓人啼笑皆非,有不顧生態亂放生的,有成天啥事不做只念佛的,有一天睡四個小時半夜起床撿米蟲的。大部分人修佛是越修越怪,得利的是僧侶及相關利益團體。客觀看待佛教,其還是有精華的。但佛教植根於印度人消極求死的悲觀文化,如果成為社會思想的主流,將是國家民族的大難。農奴制時代的西藏、今天的印度就是明證。所以對目前佛教的興盛態勢要抱警惕態度。華夏文明是生生不息的文明,最大的兩個屬性是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在儒家,只有素位而行,沒有所謂的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事業。儒家天道是淡泊洒脫的,但並不是出世。為官就造福一方,為士就敦厚風俗,為民就敬業愛人。儒家是以既積極又淡然的態度看待生活。佛教看五蘊皆空,是消極的;一旦被大乘佛經的福報思想洗腦,信徒十有八九是念發財咒。佛教是以悲觀、貪求的心態看待生活。
在佛陀教法中有一個明顯的坎,即通過止觀驗證緣起法無誤後思想全面轉向四聖諦滅苦。在過這道坎之前,支撐一個人修行佛陀教法的動力,就是這種消極悲觀的想要從苦中解脫的情緒;而他眼中的佛陀教法,就是佛陀帶著一群人研究如何正確的把自己滅掉,本質上也是悲觀消極的。
然而當修行者跨過這道坎以後,隨著對錯誤見解的修正以及對身心現象更進一步的如實觀察,他會清楚的看到五取蘊被貪愛推動而增長,之後由於無常而變異、消散而痛苦發生,而這個過程中並不存在一個「我」來主宰和控制。由於這種觀察是如實的,所以通過止息這一切來止息痛苦就是唯一的選擇。此時他已經無所謂悲觀消極了,因為他明確的知道這悲觀和消極的念頭也是緣起、非我的。這種人被稱為入流果。最終隨著他對四聖諦的認知愈發明確,他的貪愛就越少。最終他會因為貪愛的滅盡導致五取蘊的止息,苦也隨著止息。
所以其實佛陀教法並沒有刻意的渲染悲觀消極的氣氛,而是通過如實的觀察後自然產生的結果。但是這種結果對於積極入世的儒家而言是不可理喻的。從入世的角度看,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理念是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君子的唯一方案,也是務實可行的。一個在儒家思想上有所斬獲的人,雖然未必會成為大土豪,但是至少不會太壞,而且他的生活將是充實樂觀的。
如果我當初沒有接觸大乘,我會毫不猶豫的深入儒家思想。
然而儒家思想的過患在於一旦支撐君子行的仁愛由於無常而消散,並且恰逢惡緣,那麼由於貪嗔痴尚未止息的緣故,惡道之門還會打開。要知道一生是短暫的,而輪迴是無盡的。比如在N個大劫後你成功的投生成了無色界有情,那時你的環境將與人類明顯不同,意識形態也會截然不同,儒家思想也不再適用。而如果你那時並沒有解脫,那麼墮惡道指日可待。
討論一個東西,一件事情,除了這個東西或者事情本身,還要有對應的視角。比如以上就是本人作為一個佛陀教法修行者眼中的佛教。而儒家眼中的佛教,大乘眼中的佛教,甚至當代以五欲為樂的資本社會主流價值觀眼中的佛教,那都是不一樣的。
另外有兩點需要糾正下,第一點是題目描述的關於佛教的內容,實際是大乘信徒喜聞樂見的活動,與佛陀教法並沒有關係;第二點是關於修不凈觀的自殺和被他殺的比丘事件的確被經藏記載,但是緣於此佛陀給出了代替不凈觀的安般念:雜阿含809經。所以這種修行方法與大乘放生念佛的玩意還是有本質區別的。
其實吧,不要說關於佛教的,網上的各式各樣的言論簡直不要太多。你上網越久越會發現,無論多麼奇葩的言論,多麼弱智的造謠都有人相信。什麼言論該聽,值得聽,有智慧的人都該有自己的判斷。而不是人云我雲。
- 譬如說,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某個「民科」跳出來,說自己的解決了某個著名的科學問題,又或者試圖推翻某個科學理論,或者說自己建立了某個龐大的新的科學體系。但往往大部分,沒有經過恰當的專業訓練,不具備必有的專業知識,其實就是一群「科學妄想家」。
- 那麼問題來了,若你要學習知識,你是跟誰學呢?是跟著這類「民科」學呢?還是從正統的渠道,正統的培訓體系去學?你有沒有說乾脆我九年義務教育不讀了,就跟著「民科」學?我想正常人會做什麼選擇不言而喻
回到問題上,其實學佛也是如此,網上各類關於佛教的言論數不勝數,請問你是跟誰學?把誰的言論當成標準?正統的經論不去學習?歷代祖師大德的文章言教不去學習?聽一個才學了四年佛的人的言論?
- 雖然學佛不以時間長短論高下,但是就如同你讀書一樣,幼兒園到大學畢業怎麼說也要個十幾年吧,若有個人才讀兩年書,幼兒園都沒畢業,就給你說他已經掌握了所有的知識,要不他是「天才中的天才」要不就是「非狂即愚」。
- 就拿西藏學密來說,正統的寺院教育,光學顯教教理,起碼得十多年。
- 才學了四年佛,看他言論,連門都沒摸到,就自認為通盤了解了佛法,就可以對佛法「妄下論斷」了,這就和前面說的「民科」是一樣的道理。自己沒有經過恰當的專業訓練(佛法),不具體必有的專業知識,無非就是「既狂亦愚」罷了。
至於他的「佛教是消極」一說,更是不值一提,懶得一駁,其實但凡對佛教基礎有最過最基本學習理解。也斷然不會說出這種話。擱在古代,出家要考試的話,連考試也過不了啊。
- 當年玄奘大師十三歲時,正值隋煬帝下詔,要在洛陽招考,剃度十四人出家為僧。奘師因年幼不能應試,被摒於公門外。這時負責度僧的大理寺卿鄭善果見他徘徊不去,便問他是誰家的孩子,奘師自報家門後,鄭善果又好奇地問道:「為何在此徘徊?是想要出家嗎?」奘師立即回答:「是的。」大理寺卿追問:「那你為什麼想要出家?玄奘答:遠紹如來,近光遺法。最後被破格錄取。
- 法師才十三歲氣度就如此,所以當為佛門一代龍象,這個學儒的哥們,學了半天,只看到了消極二字,怪不得最後會放棄佛法。以這種態度別說學佛,管你學儒還是學道,無非也是「徒勞勤苦」
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達摩祖師)
看了這段文字,學儒沒有學到位。
國內很多人學國學,忘記了最重要的一句:靜而後能慮!大學,曾參。而且,學儒家,沒有學道家的養生之道,估計是門都摸不著。比如,聖人是道德模範?那要多抑鬱能忍住啊!講故事,能成楷模?眼前堆滿黃金,是道理重要,還是黃金重要?所以,學儒,真入門,需要學靜。身心合一,靜下來了,才能摸著儒門。而有這個靜下來的功夫,看佛經,如講自己經歷,會有共鳴。看道家經典,一點提示,就可以明白怎麼回事。如果,沒有這些實際功夫,那都是假學問。講的再有道理,實際碰到情況了,原形畢露!
還是要踏實修行!懂一門,就會樣樣能通。因為,人的內在只是一個。角度不同,也是講一個事情。我倒是覺得,是佛法給了我第二次青春!
對於已過而立、勇敢奔四的我來說,第一次的生理青春,毫無疑問是過去了。但這第二次青春,很可能要持續到80歲、持續到死,甚至永遠也結束不了,因為這個青春,是心靈的青春!
儒家的確是幫助我們打開幸福人生的一扇大門,因為儒家是最切合人道,最樸實而真切的修養,學好了儒家,自然能利己、利他、利家、利國,想不幸福都難。您的這位朋友是找對路了,雖然他對佛法是有偏見的,但我並不想爭辯什麼,所以,不必去打擾他……
還是說說我自己吧。
剛到一個新單位,這個單位很漂亮,但工資很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很緊張,是個大家紛紛逃離的單位……
和一個老同志聊天,她也是我的面試官之一,她說自己當時就在想,哪個苦命的孩子要到這個單位來。
她還坦誠的和我說了很多這個單位的問題,同志背後「捅自己刀子」、幾乎所有的人都自私、陰險,人前人後兩張皮(當然,這與我的印象並不完全一致),她實在搞不懂我為什麼會選擇到這裡來……
我也納悶,我到底是怎麼想的呢(^_^)
當然,有些話在聊天時是沒法說的,實際上聽了她的話,我的想法是:這個單位再合適不過了!
佛經中說,「心凈則佛土凈」、「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既然這個地方的人人都活的痛苦不堪,那麼幫助大家重拾幸福,不恰恰是我的願望和工作意義所在?還有比這裡更合適的地方嗎?
……
傍晚的時候,辦公室的一個同志說,你是學佛的吧,我瞪足了眼睛,問她是怎麼知道的,她說,是你的行為透露出來的。
我問她有什麼不同嗎?因為我實在不覺得自己和別人有任何區別。
她說:比如仁愛啊,寬容啊,總是替他人著相啊……
我心想,自己可沒有她說的那麼好!因為做的太差,我甚至從來都不敢說自己是學佛的。我說,我真沒有你說的那麼好,但這卻是我今年收穫的最大的褒獎!
她問我會做佛事嗎?比如燒香拜佛。我非常肯定的回答,不會!因為我不會讓自己被任何外在形式困住(其實我也會做,但我拜佛時不是在拜佛像,而是在觀察自己的心,佛是真心,不是石頭)……
……
同志或許還只是猜測,但家裡人是明確知道我學佛的。
放假回家,大姨和大姐一家請我吃飯,那叫一個小心,不停的問我會不會有忌口,我說沒關係的,你們吃什麼我就吃什麼。在我的輕鬆應對之下,後來大家終於放鬆了警惕,回歸了正常的交流。
其實,她們能有這個反應,我也很理解,因為老姨剛出家時,那些劇烈的變化確實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我居然毫無變化,這自然也是大大出乎了她們的意料。
……
實際上我真的沒有變化嗎?那為什麼同志關係會越來越好,家人關係越來越好,連剛接觸幾天的新同志都會感覺到我的「不一樣」……
說這些,並不是想說我有多好,相反,我覺得自己差的還很遠。我只是想說,是佛法幫助我完成了一些自我的內在轉變,雖然還很不徹底,卻也讓我的生命中重新透進了陽光。
學佛之後,我不再特別的暴躁易怒,不再特別在乎利害得失,甚至找到了人生的終極意義和永恆追求,變得更加樂觀開朗,心中更加平和與喜悅,除此之外,真的沒有什麼區別。
我也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孩子,雖然我的父母都是下崗工人,但我在北京這種地方,卻也有了自己的房子,還不止一套……
佛法消極嗎?佛法積極嗎?佛法出世間嗎?五蘊皆空是讓人悲觀厭世嗎?
我覺得,真的是個人的問題,佛法只是幫助我們進行自我完善,可以說佛法既不悲觀也不樂觀,它只交會我們如實的看待一切,獲得轉化貪嗔痴的智慧,擺脫妄想、分別、執著的煩惱而已……
消極的人,即使不接觸佛法也是消極的,得抑鬱症自殺的人多了,有幾個是因為學佛導致的?
相反,這幾年,我明裡暗裡的運用佛法的理論,幫助抑鬱人群重拾內心的喜悅,決定不再自殺,生活越來越好的反倒是有好多。
……
問題裡面提到了,佛弟子自殺的問題,這是一個佛經中都有記載的實際情況。
我的理解,因為佛陀初期講法時,對世界和人生的看法,確實有些悲觀傾向,比如講授空苦、無常,體驗人生是苦、五蘊是苦……當然,這並不是說佛法悲觀,而是人們自己有這樣的感受和認識,佛只是尊重這種想法和體驗而已。
只有知道了苦,感受到了苦,才有可能產生「出離心」,這也是二乘聖者入聖的前提。因此,佛陀並不否認這一點,自殺的弟子只是修的「過了」,實際上,據說在他們自殺後,佛也都幫他們成就了,因為中陰身也是成就的重要契機……
縱觀佛一生的言教,是不落邊、不極端的。他並沒有要求我們一定要出離什麼,在他涅槃之前最後一階段的說法,甚至會反過來說,告訴我們,真我的本質是常樂我凈的。空、苦、無常、無我只是方便說而已。
如果能夠直接從痛苦中轉化出離,讓內心出淤泥而不染,始終澄澈柔軟,落百花不沾一片、行百里不染一塵,那麼根本沒有必要離開生活。
盯緊內心不著相,也就不會有什麼煩惱升起,甚至原來認為是煩惱的事情也不再是煩惱,當下自在了。
這是一種心靈的全面激活,就像人獲得了第二次青春一樣。
這是我的真實體驗,由於對外在形象變化的分別心弱化了一些,不再過度執著於「時間相」,因此,我可以愉快的接受身體開始走下坡路的事實,不會因為臉上多了條眼角紋而痛苦不堪。
因為自己以「親證涅槃喜樂,並且幫助更多人體驗無著涅槃」為樂(雖然還沒有證到),我可以像小時候一樣,以一顆純純的幫助之心看待他人,心裡只是簡單的希望別人好;
因為心理的矛盾糾結和限制減少了,我可以像孩子一樣,用一顆好奇和探索的心,去感受和發現這個世界每一刻的新奇……
要知道,這些心態自從長大以後,已經丟失好久了,這個世界交給我們的永遠是自私和攀比,讓我們體驗的,永遠是無盡的掙扎和無助……
我們童年時代那顆看到樹葉、小蟲都會喜悅不已的,單純的快樂之心,那顆完全沒有利益考量的,純純的利他之心,都到哪裡去了?要知道,那才是真正的青春之心啊!
學佛,幫我找回了它!感恩釋迦文佛!這才是真正的我,一個讓我歡喜的我,必須為我的青春期喝彩,希望以後永遠不再遺失……
最後,話說您的這位朋友,確實是學偏了,不是那個根性的人,去學那個深度的法門,就像沒得那麼重的病而吃那麼猛的葯一樣,簡直要命的!
中國人很聰明,歷來都是讓年輕人先學儒的,何為「儒」,「人+需」為儒,就是要成為一個對世界有需要、有用的人。
人乘是佛乘的基礎,年輕人沒有感受和經歷過那麼大的苦而直接學佛,就像蓋樓不蓋一二層,直接蓋第三層一樣,難!回頭再後悔,沒必要。
年輕人,該經歷的都經歷一下,也少些遺憾,先拿起再放下,放的也會更徹底。
佛法是緣起法,是自在法,最終還是要回世間成就的,雖依然乘願入世,卻不再沾染痛苦煩惱,方為得大自在。世尊曾說貪嗔痴是三毒,若有人佛弟子以嗔恨心咒人,就像自己吃下劇毒一般,只會苦不堪言,若有人因貪心求佛發財,亦復如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人覺得世尊之法消極,儒家之法積極,卻只是不知苦之根源無明的恐怖,是無明讓我們產生了我的開始,有我就有我受我想我行我識我身我愛我取我的配偶孩子父母親戚我的財富,而當我失去這些時,痛苦就會來臨
「從個人利益來說,我已經不恨佛教了,雖然我的青春全然被其毀掉」。
從此佛教又多了一個功能,還能毀掉一個人的青春,是不是應該感謝您的大慈大悲,不計前嫌。「悲觀厭世者。佛陀在世時,就有六十多個僧侶因為修白骨觀而抑鬱自殺。」
白骨觀沒有根器福報的修出了偏差,不是抑鬱而自殺好吧。「消極求死的悲觀文化」
佛法講人身難得,活在當下,思維無常,如何悲觀消極求死?「佛教看五蘊皆空,是消極的;一旦被大乘佛經的福報思想洗腦,信徒十有八九是念發財咒。佛教是以悲觀、貪求的心態看待生活。」
閣下是專門來黑佛教的,拜託黑的也有些水準好吧。號稱整個青春被佛教毀了的人,由五蘊皆空推理出消極,是怎麼得出此結論來的?五蘊皆空,五蘊是啥?怎麼個空?空又是啥?此句出自哪?
請問佛教的大乘精神是什麼?自利利他,自覺覺他,六度中修智慧慈悲,難行能行,非忍能忍,怎麼個悲觀法?在破除我執無我中難捨能舍如何貪求?我敢肯定這個宣稱學了四年佛的大師,連五蘊皆空的空是什麼意思都沒搞清楚。他的理解肯定是虛假的意思,覺得這個空是在否定物質實在。但空其實是一切皆處於變化之中,是無常。一切存在都是因緣聚合,是無我。如此而已。這個道理你用物理學的基本知識也可以理解,哪裡消極了?物理學說物質是由各種粒子組成的,粒子是持續運動的,這就消極了?自己誤解了空啥意思,就說佛學消極,我都不知道說你什麼好。
如入寶山,空手而歸。不免令人人嘆息。有如凡夫之人 才在山腳未深入寶山仔細探究,便返回自家而對世人,言佛祖欺狂我等,此山無寶也。然而他所觀見唯方寸爾,亦不深入探究,只見表面便言無寶,玉石在未發現時對於普通人而已,表面也只是一塊石頭罷了。末學 不免為他嘆息,生生死死究竟何時才是頭,就好像在做一個接一個的夢,好不容易意識到自己在夢中,想要尋求蘇醒的方法,不久便捨棄這個念頭,而去追求夢中的不究竟法。。。。。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人有慾望很正常,符合道義便去追求,不符合道義便放棄,多麼簡單的道理。所以,為什麼要刻意的去壓制自己 做事姦邪任而焚香無益居心正直見我不拜何妨(這句話也是知乎上看到的,某城隍廟上的對聯)講道理,不能厚此薄彼,雙重標準哎。佛教有大把的問題。儒家就沒有么,表面上深明大義,背後男盜女娼的大有人在。每種信仰都有其生存的土壤,所以得更理性的看待不同的學說。題主你自己都說了易經乾坤兩扇門,那乾是自強,坤卦是包容。你的言論證明還沒有完全包容,學的不到位哎。要是真的自強包容了,就會顯示出你的君子風範,拿得起放得下,就根本不會在意這「儒釋道」的諸般名目,凡事皆為我所用就好。
我看到一個喜歡鳳凰傳奇的人說的,他之前喜歡了鄧麗君四年,他最後說一段關於鄧麗君的:「任時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鄧麗君是消極的,不知道時間的寶貴,就知道談戀愛,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從2012年6月放棄喜歡鄧麗君算起,如今四年已經過去了。很多鄧麗君粉絲詛咒我,可我的情況卻越來越好,真是「說破的鬼不害人」。我努力工作,成了單位的專家。我潛心欣賞鳳凰傳奇,對來自草原的自然、生命的真諦,終於探得本心的一絲消息。
人生總是在追求幸福,恆久的幸福來自於對正確價值觀的認同和融入。鳳凰傳奇的價值觀是非常健康的,沿著鳳凰傳奇的路走,可以回歸本心,打開生命自然狂野寶庫的大門。但「大路甚夷,民好野徑」,鳳凰傳奇太簡潔樸實了,沒有纏綿、悱惻、漫步人生路、甜蜜蜜、恰似你的溫柔之說,吸引不了人。
*******運動以來,京劇被打倒,古典樂被潑了無數的髒水。改革開放後,鄧麗君死灰復燃,儼然成了國樂的代表。真正研究、踐行古樂的太少了,我非常擔心,有一天民眾要麼沉浸在鄧麗君的溫柔中,要麼沉淪於物欲,遺忘了華夏民族幾千年來傳承的自強、厚德的精神。
從個人利益來說,我已經不恨鄧麗君了,雖然我的青春全然被其毀掉。人生就像一條河流,總歸要經歷曲折才能找到真理的海洋。
…… …… ……
開個頭,樓下好好寫 ……
最後問個問題:佛就是個「佛」字么?儒就是個「儒」字么?你就是個「你」字么?
樓主,你的中庸之道和佛教的」中觀「正好是不謀而合啊。
你學了那麼多年的佛教,應該對此是很了解的,怎麼還會一邊說得到了中庸之道,一邊說在佛教中一無所得呢?
或許是一些假借佛教為名的書籍、組織、個人、團體傷害了你?但不論如何,現在的你如果身心安靜,平安幸福那就好了。
對於佛教,我只能算是還未入門的小學生。念過一些經書,看過一些視頻,僅此而已。看到你的中庸之道有感而發,特地將過去寫作的關於」中觀「的一些體會貼在這裡,供你參考,與大家交流。
要弄清」中觀「,首先要弄清楚勝義諦和世俗諦,而關於勝義諦和世俗諦,高僧大德們有很多論述,但都偏於深奧,對現代人來說,似乎很難理解。
我試著用簡單的語言,來做個解釋。
首先要理解兩者,我們要從世界是什麼來說起。
從科學角度來說,宇宙是由大爆炸形成的,那麼如果反向推導我們就能得到世界原初的樣子。
試想,所有的一切都開始收縮,一切物體都緊壓在一起,最終我們會得到一個什麼東西?
是不是會得到一個質量無限大而體積無限小的東西?
那麼既然所有的空間都被壓縮了,這個東西又存在在哪裡呢?這個質量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東西本身又是從哪裡來的呢?還好,現代物理告訴我們,這個世界除了正物質還有反物質的存在。
當引入了反物質後,一切就突然清晰了。
這個世界當無限壓縮時,由於正反物質相互湮滅,最終會變成負加正歸為空。
用數學表達會很快明白。
0=1+2+3+……+(正無窮)+(-1)+(-2)+(-3)+(負無窮)
從這個等式中我們可以看到,如果將世界上的一切數字相加等於0
0=空(0這個數字概念最早出自印度教的《吠陀經》,代表空的概念)
從這個等式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非常重要的兩點。
第一點,0本身並不是沒有,而是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的數字(換成空的概念,就是空並不是無而是包括了時間,空間及一切個體)。
第二點,世界上所有的數字(等式右側)都從等式左側的0中而來,也就是說,不論是1還是-1,是正無窮還是負無窮,它們看似不同,其實都是從0中而來。(換成空的概念來說,就是世界上所有的東西,不論是時間、空間還是個體,都是從空中而來,它們都具有空的某一種特點,佛教中將這個特點叫做空性)
以上,說明的勝義諦的概念。也就是說,從事物的本質來說,一切事物都是空性的,它們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差別,甚至回歸到原初的本質來說,世界上的一切是空。而我們之所以認為世界如此多姿多彩,有這麼多的存在,是因為我們被等式右邊的一大群數字所迷惑,看不到等式左邊代表本質的0(空)。
第三點,引入兩個新的一個等式。
2不等於1
2=1+1
以上兩個等式可以用來說明世俗諦的概念。
第一個等式告訴我們,雖然2和1都是來源於0,但它們本身都具有各自的特點,因此顯示出了不同的樣子(一個是2,一個是1)。也就是說,從世俗諦的角度來說,雖然世間一切都從空中而來,都有空性,它們本質相同但卻顯示出了不同的表象(比如說一個種子和一棵樹,本質上來說是一樣的,但卻顯示出了不同的形貌特徵)
第二個等式則在第一個等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告訴我們,從世俗諦的角度來說,雖然兩個事物顯示出了不同的形貌特徵,但是它們又是可以通過某種方式相互轉化。在佛教中,管這種轉化的方式叫做因緣和合。舉例來說,雖然種子和樹在表象上並不相同,但種子如果有泥土空氣和水也會變成大樹。
搞清楚了二諦的概念後,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如果說1代表善,-1代表惡,其實從勝義諦的角度來說,二者是沒有什麼差別的。因此,如果一味沉迷於等式的左側,則會陷入善惡不分的境地。在佛教中稱為「落空」。
而從等式右邊的世俗諦的角度來說,1和-1,也就是善和惡則是有很大的不同。而且,惡通過一定的方式是可以變成善的。
也就是說,對於善惡我們並不是無能為力,通過一定的因緣組合,我們就能夠將惡變成善。而要做到這一點前的第一步,是我們要想讓惡變成善。這種想讓惡變成善,想讓所有個體(六道眾生)都快樂都解脫的希望就是發菩提心。
然而,發菩提心雖好,但如果一味的沉迷於等式的右側也會出現問題。因為等式的右邊的數字太多(世間上有各種不同個性、形貌的眾生,有各種不同表象的事物……),我們雖然發了菩提心卻會因為自己智慧和能力的不足,對世間的事物逐漸產生執著心,既然發展出貪嗔痴慢疑等情緒,因此導致了各種業報,並繼而產生了不自主地輪迴,並最終沉迷於其中無法自拔。而這正是過分偏於等式右邊帶來的後果。
因此,我們必須要對兩邊等式都清醒認識,走中間道路,隨時審視自己是否偏向一邊。這就是佛教所說的中觀概念。
以上和不偏謂之中,不易謂之庸的中庸之道是否有些類似?
佛教並非佛學,拿佛教來說佛學,只能說明學問不夠。當然儒家思想也是積極的思想,但與釋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相比,還是有一定局限的,注意了是道家思想,不是道教。
佛教本質就是印度那幫人無法從現實中逃離種姓制從而在心理上自我安慰的產物而已,那幫人,深信有來世,所以斷今生之希望以求來世之福報,這與當時印度底層人民悲慘的命運息息相關,而佛教,正是斷絕了他們抗爭的勇氣的一種毒品而已。而且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文化是國家發展的基石,我泱泱中華,在儒道法三家的引領下,自強不息,雖然偶爾被夷狄所侵略,但危難時刻卻總有偉人站出來,帶領我們中華民族走向光明,再看印度,每次都被侵略,每次都舔人腳縫,這與印度消極悲觀的文化是分不開的,毛澤東母親信佛教,但毛澤東後來卻勸母親不要再信佛教,原因在哪,無它,看到了佛教的本質而已。現代很多人,思想早已被佛教所污染,不求今世之奮鬥,卻寄希望於來世,真的可笑可悲至極,那麼我們中華該如何做?無它,正本清源而已。有一句話與諸位共勉:為天地立心,為萬民立命,繼往聖之絕學,開萬世之太平。切勿墮於佛教思想而忘了我華夏之根源。
樓上很多宗教信徒開始扯淡.就如同南懷瑾凈空之流.
彰顯了文史方面的不及格水平.國學之所以被認為坑蒙拐騙就是因為諸如樓上等人就喜歡看了幾篇文就以腦洞來BB.
先說樓上吹道家養生的.
嵇康是最正統的道家思想養生者.寫了本養生論三十齣頭死了
唐代外丹學崛起,要長生不老.陶弘景都質疑了說出了怎麼可能吃個金丹就能成仙
唐後內丹學崛起.北宗五祖四個死得早,唯一死的稍微晚點的邱祖也是病死的.
現代就一個張至順道長.可是別的城市我不敢說.在上海80-90歲的老人很多很多.百歲老人也不少.能證明什麼?
再說樓上瞎扯淡局限性的.
要知道局限性在於本體論缺陷.但內容填充反而是道抄儒.
張行成云:若無揚子天人觀,豈有庄生內外篇.
這種現象不單單是揚雄,莊周,邵雍他們有.做學術的道家(非道教神棍)子弟當時都有.
而在周敦頤之後經朱熹完善本體論缺陷就已經沒了.
這才是會有儒教這個說法的原因.
而佛教在事實上就是消極的.這不是靠洗地的.舉個例子教內對三清是以傳經傳道傳教來說平等.
但事實上按照他們最早建立的神學體系就是玉清老大,上清老二,太清老末.
佛教的世界觀是「苦世」.破執無明的前提是盡十二緣起滅度.沉淪則在輪迴觀里體現.
這種不是靠文字遊戲語言文化能洗地的.
消極和積極的思想取決於宗教的核心觀和世界觀而不是其他教義你怎麼解讀.
樓上還有自稱佛教徒強行洗地說佛教不否認客觀世界.
還說一直題主不懂佛
我看是你們強行附會現代物質觀附會的腦子壞了.
十二緣起輪迴觀為基礎的印度本土佛教或許並沒有對客觀物質世界徹底的否認
可是大乘佛教和禪宗的世界觀則是徹底的否認
你們連宗教核心觀和世界觀都不懂,就靠腦洞各種強行解釋教典來洗地這隻能徹底證明宗教皆是垃圾
也難怪每次科學有新成果就這群噁心的宗教徒來蹭熱度
量子力學,弦論,膜論,引力波。總能看到宗教徒來蹭熱度這個人是學佛四年後又退墮了。
就如一個大學生,他上了三年大學就退學不上了,又去上了個職校,然後說,在大學裡我什麼都沒學到,還浪費了我三年青春,我現在很好,成了籃領工人,技術棒棒的。一個顛倒眾生也!沒什麼可說的。好象題主也有這苗頭,你可不要如此顛倒哦。我我這裡複製一個我對其他問題的回答,也許對你有用。
《從凡夫到成佛的實修次第》
(——大海 文2017.10原創)入世還是出世,這也是學大乘和學小乘佛教徒都有的一個諍論焦點,表面看起來是矛盾的,其實他是不矛盾的,矛盾和糾結是因為你見地不清,見地不圓融,沒有建立整個佛法修行的 修行次第,不知道修行的主課和輔課是什麼。
關於一些爭論,那麼你要依聖言量,佛法是聖人之學,你千萬不要去相信那些凡夫說三道四。你要依佛,菩薩,羅漢及證得大成就的聖者為依據,你千萬別相信那些凡夫的推想及考據。佛法不是象哲學一樣靠凡夫推想出來的,佛法是那些聖者通過實證 證到後才講出來的。
學者凡夫的東西若同「經律論」及聖者說的一致的,則可放心學,若有不一致或有矛盾的地方,則要存疑,這些不同處你要以經、律、論、及證得空性的聖者講的為準。還有如,學大乘好還是學小乘好?是在家還出家?修善行福報還是修禪定?好糾結啊,好象是矛盾的。
其實出世是為了更好的入世利眾。小乘是大乘的基礎。善行福報是修禪定智慧的資糧基礎。出家易修在家難修,但見地不清出家也是白搭。大乘和小乘,出世還是入世並不矛盾,具體如何做這要根據你的具體情況來決定的。
這個問題我今天來幫大家理清楚,否則會有千千萬萬的學佛人諍斗和糾結。首先我們來建立 整個佛法的修行次第。
我們國內大多都信大乘佛法,但基本沒人講修行次第,以致於學了多少年佛,看了多少年佛經,還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實修。
大乘佛法 經中講的修行次第是六波羅密,那你知道如何去實修這六個波羅密嗎?好象真要去做的話,還真弄不清如何下手。大乘楞嚴經中講修行三決定義: 「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這是一個更為精練簡捷的修行次第。他也和小乘法的「戒定慧」一樣的,同時也和六波羅密相符。只是針對不同人群,其內容稍有不同。戒,定,慧,三次第怎麼和六波羅密相符呢?我們先來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 「戒 」 字也可用另兩句話來表示,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個佛法總綱的前兩句即可表示這個「戒」字。「自凈其意」即是「定」。六波羅密前三個波羅密,「布施,持戒,忍辱」,這三個波羅密都可歸入這個 「戒」 字中。後面三個波羅密,「精進、禪定、智慧」、一看就知和 「定 慧」 二字是一樣的。只是具體修時各人有些不同。
這個「戒」字包括了斷惡和行善二部分,這個「戒」字和小乘的「戒」字是否一樣呢?無疑 是一樣的。只是針對不同人群佛制訂了居士戒,五戒,比丘戒,菩薩戒。
比丘二百五十戒中也包含 止惡和行善這兩個內容的。再要求低一點的在家人戒中,低要求的五戒十善,也是戒惡行善二部分內容。只是對在家人要求低一點而已。高要求的菩薩戒中也是戒惡行善二部分內容。此時我們可以確定第一次第「戒」字就是斷惡行善,這裡注意哦,所謂「戒」就是「斷惡行善」。
這個「戒」在大乘小乘都是一樣的,即斷惡行善。但佛對不同的人群作了不同的要求,故產生了幾種戒律。在實修這個戒時,則要根據你的實際情況作一個選擇。佛在大小乘經典中講了幾種戒律,他制這些戒律也是為了各種不同人群,其實際情況不同,可以適合他們修行提升。
第一種,最低要求是居士戒十善業,即戒十惡行十善,加守居士五戒。
第二種是,五戒,加戒十惡行十善。再上去就是較高要求的比丘戒和菩薩戒。對於出家人一般是持比丘戒和菩薩戒我們不談。
重點談在家人。在家人最簡單易持的是持第一種和第二種戒。也有持菩薩戒,但不容易持故不談。當然你能持菩薩戒那肯定是功德無量的。我這裡講最簡單易持的。
第一種和第二種戒唯一的區別是五戒中的淫戒,居士戒中的淫戒只戒邪淫,正淫是允許的。而第二種戒是正淫也不允許的。
那為什麼要有這一點區別呢?這是為了適應二種不同人群。一種不想修禪定,一種是要想修禪定的。第一種是只想做個好人,又能陞官又能發財,回家又能享天倫之樂(淫),他覺得現世很好,不想解脫,只要不墮到三惡道就好。這個「淫」字己搞了幾億年,上癮了,他不想放棄。佛也沒辦法,他們也來歸依佛了,也想跟佛學,也想沾點好運。我佛慈悲,他們想學好,總不能不理吧,所以就降低要求,把五戒的要求再往下降一步,允許他們有正淫,不允許邪淫。但要知道要求降低了,果報也會打折的。
首先不斷淫慾是進不了禪定境界色界天,無色界天的,更不用說開悟解脫了。為什麼說不斷淫慾進不了禪定和色界天以上呢?
第一,所有大宗教傳統宗教都要求其主要傳承人出家,其主要是要其能斷欲,其次是少事不要去忙。從佛對出家弟子的戒律也可看出要斷淫。從此可知斷欲是人類提升升華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第二,從欲界的名稱及定義上即可知。欲界的「欲」字,意思是「淫慾」。即不斷淫則只能在欲界這個範圍內待著,出不了欲界。第三,欲界是四天王天等六欲天以下的整個範圍叫欲界,欲界的所有眾生不管是天人餓鬼地獄眾生,有一個最大的共同特點就是都有男女淫慾,而往上看,到色界無色界天的眾.生,他們都沒有這個淫慾之事了。從這個情況來看,不斷淫慾是無法進入禪定色界天的。因為進初禪就是進入了色界天人的境界了,死後也可往生到色界天。這些資料在那個經里的,我還真一時答不出來,但可肯定的回答你在大藏經中有。對了在瑜伽師地論中一定有,網上的二十八天三界天人和四禪八定的配合圖,也可一目了然。第四,當修禪定進入初禪,叫「」離生喜樂「」。師地論中解釋這個 「離」 字是,離 「欲,惡,不善法「」。故知不離淫慾,是進不了初禪。第五,從古今實修者大德的傳記及近代現代人實修的體會文來看,不管在家出家,也是都要離淫慾才能入定,才能進入色界天境界。你不要看到他們有些是在家人,就以為不要斷欲,在家人同樣要斷欲才能修成禪定。故古人有曰:上士分房,中士分床,下士隔被。第六,從道家,氣功,瑜伽等資料來看都是要離淫慾才能得禪定。從這些實修資料來看,夢中有夢遺者,都修不成禪定。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因為現在學佛人的觀點越來越偏了,這個你錯了就是修不成禪定,你再努力都沒用。漏掉了只能從新再開始。各位修禪定的請特別注意這個問題。
這個結論是我看了多少年古今成就者的傳記,和近代現代各派實修者的實修資料後得出的結論,其對錯各位可以去自己驗證體會。你若不信我也沒辦法。你能一邊夜裡做春夢,白天又能入四禪八定,那我一定佩服你確是高人。
漏精在藏密中講叫「漏失菩提」,如果你是有點悟性的話,從這句話就知漏精對修道來說有多麼嚴重。菩提是什麼,我們佛法修的就是菩提大道。你漏精就是漏失了菩提大道,漏掉了,當然就修不成了。
再加一點純生理的知識吧,否則那些科學迷還是不信。真是老婆心切啊!
我先說明,這段生理科學不全是佛法中來的,對錯你自己分析。以免有人吹毛求疵。人的生存靠能量維持。現代科學家說:人平常的耗能如一500W的白熾燈泡在耗能維持正常的代謝。
人同時具有四食功能:段食,思食,識食,觸食。
人主要由肉體的物質部分和能量部分二大部分組成。這二大部分溶合在一起,如鹽溶在水中一樣。
人要吃飯只是為了維持其物質肉體部分的代謝,吃飯只是人的段食部分,其更重要的能量部分的代謝也同時進行著,他就是人的思食識食觸食部分。古人講人有生生不息的功能,就是指人有吸收能量的能力。他一邊耗能,一邊還會吸收能量,但這一世讓你吸收耗用的總量是有定數的這個總量定數就是你這一世的福報,耗用完就會完蛋。故聖賢都教人要惜福,不要濫用福報,盡量不用貴的好的,要節儉。
年輕時吸收比耗去的多,故會成長會精力充沛。中年後吸收比耗用的要少,故會衰老會不健康。睡覺時耗用降到最低,吸收卻沒有停止。你熬夜就會沒法把能量吸滿。故會累,你常熬夜身體能量會長時不夠,就會生病。年老的睡眠差了,能量也會不夠,健康就會走下坡路和衰老。人體能量的循環有兩個大循環,一個是體腔內五臟六腑的循環。另一個是督任氣脈的循環。這兩個循環就是道家講的子午周天和卯酉周天,子午交,金木交。
這兩個大循環隨便哪一個出問題了都會完蛋。一種是能量不夠了會衰竭,一種是循環通道阻礙斷路,就是生病。人體是一部極為高級的自動機器。你淫心一動,他就給你馬上造好了一泡精蟲,給你準備好了,晚上就可能會遺精拋錨。另外你雖不動淫心,但由於千百世習氣的原因,到精氣積滿時,周期到時,他也會自動造一泡精蟲,夜裡就可能會下漏。宇宙中有一類眾生,他專門靠啖食精氣而生存,屬妖類鬼類,它有神通,它能看得到你體內已為它準備好了大餐,晚上睡時它會化個美女來與你夢中相會,你就會拋錨下漏,它就能吃到大餐。那一泡精蟲確實如科學家說的是一泡蛋白質。但是科學家沒研究,這一泡精蟲在把它送出去時是要有動力,要有能量才能把它射出去的。槍子是靠彈殼裡的火藥把子彈送出去的,那這泡精蟲是靠什麼能量把它射出去的呢?回答是:靠內炁,靠體能,靠集中丹田之氣和骨髓中的高能量,才能把它送出去,這才是最關鍵的,也是最要命的。科學家他沒研究這個。你下次拋錨下漏時仔細體會,你會發現正拋射時,會陰部位會明顯感到肌肉有跳動感,象心跳一樣,對了,那個就是內炁集中後的噴發點。它是集中了體腔能量和骨髓督脈兩大循環中的能量,然後才能噴射。那麼你把這兩大循環中的能量集中了,經常送泡沒用的精蟲出去,又不是為了傳種接代,那你是不是罪過,是不是虧大了嗎?你常作這種無用功,當然會折壽,損福,又損健康啰。能量福報用完就會完蛋。如果你懂了這個道理,你還會認為泡到妞是艷福嗎?是禍哎,絕對是禍的開始。如果你懂了這些道理,除非為了傳種接代,你還不想辦法放棄淫慾,那你就是百分百的顛倒眾生了。佛說眾生是顛倒眾生,就是看到眾生有許多錯誤而不自知,還認為是對的,結果自己把自己給害慘了。修道也要靠這些能量才能修成,故佛要求弟子六根清凈,斬斷塵緣,就是要求上不漏、下也不漏,積集能量,才能修成菩提大道。
二八佳娘體似酥,
腰中佩劍斬愚夫,雖然不見人頭落,暗裡教汝骨髓枯。好!!這段生理知識就講到這裡,對錯你自己分析。下面言歸正傳,繼續講佛法。
四禪八定是共法,外道也能修到,當年釋迦佛也是,先跟幾個外道師傅學禪定,修到非想非非想定後,再自己打坐49天開悟的,故在禪定方面的學問,在理論上,外道的也可參考,相互發明。但在實修時不能串修,因有法脈流問題。結論是 , 想修禪定,一定要斷欲。夢中有漏精都不行。
以上是只想修人天福報,而不想放棄天倫之樂的方法,可叫「初士道」,是修居士五戒加斷十惡,行十善。是修行的第一等人群。
居士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惡業:身三,殺盜淫。口四,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三:貪瞋痴。為什麼一定要加斷十惡業行十善業呢?
因為佛經中說,守好五戒僅能保住人身。要到欲界天等二十八層天,都要修好十善業才行。故要修居士五戒和十善業。修這個十善業也可參考儒家的八德忠,孝,仁,義,禮,智,信,廉恥,勤儉,格物,慎獨,修身,養性,齊家。這是初士道。講到儒家多說幾句。
儒家文化是聖賢傳下來的學問,不是純理論的心靈雞湯,是實證學科,做好了能上升到欲界天,對升官發財,增福增壽健康子女優劣等都有好處。這個修好了,福報功德會很大,若是再想往上修禪定會很容易,其實他就是主修斷惡行善。現代人研究儒家要跟王鳳儀大德劉善人大德,他們的化性學一起研究。其學問就是儒家學問。在修福這事上還要講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 「交天課」。
交「天課」即是,拿出自己收入的百分之十去做善事,救苦濟貧買殺放生等。不交天課必遭天遣。我看到西方天主教也有拿出百分之十行善的說法。阿含經中佛也講過在家人如何用財作善修福,其所講比例比百分之十還要高。言歸正傳。你要知道正淫也要節制的,正淫傳種接代無可厚非,但是你要是濫用,對不起也會墮落鬼道。
因為淫慾耗福耗能是最最厲害的,會損福折壽,故古人講萬惡淫為首,就是這個道理。文明古國及宗教國家都有許多遮止淫慾的風俗和習慣及觀念,為什麼?都是聖人教的,是為了我們不墮落三惡道,為了福報更好,過得更好更幸福。
你看中東國家女人出去都把臉遮起來。為什麼,為了防止別人動淫心損福,防止修行人動淫心退墮。現在人自己的好文化不學,去學洋人不好的搞開放,越穿越少,然後淫心越來越重,損福折壽,修道人也難靜心修定。若要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則要五戒十善業再加修成禪定。
現在再講第二等人。
第二種人群是想修禪定,又不想出家,就在家中修。針對這種人群,佛就教他們守斷淫之五戒,再加十善業。可叫「中士道「。注意,想升到欲界天就要修好十善業,那麼你修禪定是想要超過這個境界,當然要修好十善業啰。佛經中講升天,升到二十八天中都要修好十善業才行。修好十善業才能升天。為什麼說守五戒加十善即可起修禪定呢?
第一,根據《楞嚴經》中講,起修守戒修定,是四大清凈明誨,其即是講的四大根本戒:不淫,不殺,不偷,不大妄語,也就是說守好這四大根本戒就能起修禪定,除《楞嚴經》及《地藏十輪經》中講可依此四大根本戒修禪定,除此二經外,佛經中再也沒有比這個要求更低了。守戒的最高境界是連心裡都不能起這種念頭,稍起念頭即是犯戒,要立刻懺悔改過。身口意都不能違犯。但你不要看到這隻要守四個戒,就把十善業丟了,因為佛經中明確講,要想升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都要修好十善業,而修禪定是要超過欲界的,故這十善業你不能放下也要修好。但是守戒和修好是要求不一樣的。守戒是嚴格要求堅決不能做。修好是盡量做好,沒那樣嚴格。但是你做得越好,你升天的層次也越高。
實際上五戒是十善中的幾個重要的部分,將它提出來要特別做好而已。
故綜合這些佛經資料,得出修禪定的最低要求是:修好四大根本戒加十善業。
然後再講現實,現在國內寺院對在家人授戒一般都授:居士五戒和斷淫五戒,再加個菩薩戒。一般對在家人就這三種。
居士五戒是對不修禪定者的。你要修禪定,只有二種即斷淫之五戒和菩薩戒。菩薩戒有十重四十八輕,一般人不容易守。容易一點就選個五戒吧。當然你能守菩薩戒的話,那是功德無量的。我這裡是講針對懶人又要修定講的最低要求,就是去寺院持戒和尚前受個五戒即可起修禪定,再加盡量做好十善業。即可修定。五戒:不淫,不殺,不偷,不妄語,不飲酒。若你僅修禪定,而不修佛教的慧觀,則最高只能修到四禪八定,或是仙道。死後就能往生到你修到境界的相應的禪天。但這還是在六道中。不出輪迴。
故僅修禪定,不修佛教慧觀,不證「人空法空」,你禪定功夫再高還是屬世間定,不出輪迴。只有在禪定的基礎上修佛教的慧觀,證得「」人空法空「」才能解脫六道輪迴。這也是佛法與外道法的最大的區別處。這些慧觀只有佛法所特有,所有的外道法中都沒有這些有關「」人空法空「」的慧觀,故也只有修佛法證「」人空法空「」才能出輪迴。但此「」人空法空「」亦非斷滅空。修禪定後,你修到何境界,死後才有資格往生到與你相應的那層禪天。
一共有二十八天,欲界有六天去掉,還剩二十二天,一禪有三個天。二禪有三個天,三禪有三個天,四禪有九個天。再加無色界四個天。三界共二十八天。你活著的時候,你若修到與這些天人一樣的境界,你死後才有資格往生到他們那裡。以上是講僅修禪定而不修慧觀的人。但你也不要看輕他,升天也是要無量功德才能升,故要隨緣盡量多修福報,多修十善業,多做善事。故道家也有三千陰功之說。
以上講的是第二等人的中士道。下面再來講第三等人。可叫「」上士道「」。
這些人是為了要想成佛出輪迴的。針對這部分人,佛就教他們先發大菩提心,為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解脫六道輪迴而修,不為自己,為了別人而來修禪定及智慧,修好了才能證果開慧解脫輪迴,才有能力度眾生離苦得樂,才能成佛。佛講生死輪迴是眾生最大的苦,好不容易修到天上,享了幾千年或幾萬福,福盡還是有可能會落到三惡道去受苦,萬萬億億年永遠都停不下來,永遠輪迴。佛陀教我們發心:為了救度法界一切眾生出離苦海,解脫輪迴而來修佛法,自己先修成後解脫後再來教化眾生,救度一切眾生出離苦海出離輪迴,這個就是發大菩提心。以發這個大菩提心,而來修佛法,修「」戒,定,慧」,就叫佛菩提道。這樣來修戒定慧才可以成佛。有這種發心就叫大乘。沒有這種大心,只是為了自己解脫而修就叫小乘。具體修時可分在家修和出家修。
出家人二百五十大戒必守,也可再加菩薩戒一起守。然後修定開慧,證四禪八定,再開悟證悟「」緣起性空「及「」人無我」空得阿羅漢果,若入滅盡定,就是定性聲聞及緣覺。辟支佛也是證到這個境界。若證得「人空」後不入滅盡定,繼續修止觀,到證悟「法空」,五蘊皆空,萬法唯心,萬法如幻如影,真空妙有,色空不二,證得般若智,此時就是登地菩薩,即入一地歡喜地,登地後才是真正的大乘菩薩修行,再往上二地三地……到七地叫遠行地,也叫不退轉地,此時就保險了,永遠不會再退轉了。此時能夠對境無染,動中靜中,一人萬人之中都能在楞經大定中,在空性中,在佛性中,不起分別心如如不動。此時才可出山發大願度眾生,再往上八地不動地,九地十地大菩薩,最後功德圓滿成佛。
以上出家人表過不談,重點講在家人。
在家人發菩提心後怎麼修?還是戒定慧三次第。這個第一次第「戒」,有二種,一是五戒加十善業。二是菩薩戒加十善業。你選一種去寺院持戒和尚前受戒,回家來天天檢查守好,稍有違犯馬上懺悔並改正,慢慢習慣了好了。守戒的最高境界是一絲一毫的犯戒的意念都不會生起。守戒要嚴格執行,破戒是有罪的,不能隨便。十善業要隨緣盡量做,此時行善都只算修福報,福報功德大了修禪定會很快。然後守戒修善,同時天天認真打坐修定。一般先依二甘露門修出入息和不凈觀白骨觀入手來修四禪八定修止觀。
修定中守好五戒,其中最重要關鍵的就是淫戒,夢中都不能漏,一漏就只能從新開始,當你能下面不漏,上五根盡量少用,不看手機電腦,不看美女不看書,不聽歌,少說話等即叫六根清凈,其科學原理是不要耗用能量,積聚能量。這樣上五根關閉,又不下漏又不夢漏,每天多打坐,年輕人一年之內必入禪定。但是這個夢漏很難堵,連南懷瑾這種見多識廣,知識豐富的大德也說一點辦法也沒有。
但是我看到在公開的佛法里都有至少四種方法可解決此問題。道家中也有,武術中也有。下漏解決,加多打坐一定會很快入禪定,有些人修了幾十年,一輩子不能入定,無疑下流 夢漏沒解決。我看到現在佛教界許多人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越來越偏了,連佛要他的親近弟子出家是為什麼,這樣明顯的意圖都看不出來,還在咬文嚼字,讀經要看出佛想表達的意思,他這經講的什麼宇宙規律。這些宇宙規律是永遠不變的,我們人類只能去適應它。
故今借知乎這個平台,想來挽回這個局面,望能修出十個八個大菩薩和一大批有神通的人,人民大眾才會相信佛法,才會來修學佛法。你不要弄得佛法好象僅是知識和哲學,慢慢的人家就說你是迷信,不信了,就會學的人越來越少。你若不能修得四禪八定,談何開慧開悟?你要修四禪八定關鍵就是要守好戒。不守戒你即使努力一段時間修出了禪定還是會退掉的,是無法穩定的進入禪定的。佛在涅槃前召集弟子作最後遺言時說:「戒是解脫之本,如貧人得寶,是汝大師,如我住世無異。依戒能生諸禪定,能滅苦開智慧」。你看佛講的多重!汝能守戒就如把佛請到了面前。這個守戒你不做好很難入禪定,即使得定了也不會穩定。戒守好了很容易入定,其中這個淫戒對修定來說是重中之重,是關鍵。所以有位大德說:自利以戒淫為第一,利他以戒殺為第一。禪宗的初修時參話頭就是修禪定。但是你參禪連最基本的五戒十善你都不守的話,那麼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你是不會開悟的,參不出來的。
禪定是基礎,禪定要靠守戒才能得定,在禪定的基礎上,才可止觀雙修,才可修一些小乘或大乘的慧觀,在這裡其實還談不上分大乘小乘,大小乘的一些慧觀可相互借修,都是為了除八十八結使。但大乘的有些觀法,你四禪定都沒成是無法修的。故初修宜以小乘法入手,到至少修得三禪四禪定才可談慧觀,才可修一些大小乘觀法,這樣修會很快。一般若是有過下漏的人,要從小乘入手,再修大乘,但發心要發大乘心。這樣比較快。小乘和大乘是二個次第。智者大師的天台宗就是走的這個路子。其實我國古代早期的學佛者都是走的這個路子,修出過許多大成就者。到後來禪宗盛行後才漸漸把從小乘入手的方法給丟了,結果就越來越難了。
現代人更適合先修小乘再修大乘。因為現代人上漏下漏都很嚴重。
若是上根人再來人則可直接修禪宗的方法,或按楞嚴經前半部的觀妙明真心法修楞嚴大定。但這種上根人有幾個?
故一般人還是老老實實,發大乘菩提心後,先修小乘再修大乘,這樣修會很快成就。
小乘大乘是兩個次第,並不矛盾,
不要相互諍論,因為你沒學過或沒摸到佛法的大框架,沒建立整個佛法修持次第。我來把小乘和大乘的真正區別和這二個次第如何銜接講清楚。
先發大乘菩提心,再從小乘法入手守戒,然後先修止,一般從「二甘露門」守出入息和不凈觀白骨觀入手修。再得定,進入一禪,二禪,三禪,四禪,然後修慧觀,或在三禪就加入慧觀,不要太早,否則可能會退,一般是修四念處 身,受,心,法,就能證羅漢果,止觀雙修,到四禪時呼吸就停了。進入四空定,在此四空定過程中,除煩惱障,斷見思惑去除大部分八十八結使,伏住剩餘少數結使。即可能證悟「人無我」 「緣起性空」而證羅漢果,證果後就標誌小乘道巳修完。
然後,不要入滅盡定,繼續銷落諸念,修大乘經中的楞嚴大定,法界觀法,一行觀法,繼續銷落諸念,其實這些名字不一樣,實質是一樣的,在修此觀時要知萬法唯心之理,持萬法唯心的見地,銷落諸念,修到一定程度就會大徹大悟,即是大乘的開悟,悟「諸法空性」,萬法唯心,有是假有,如幻如影,諸法無有自性是空,空有不二,不空不有,離於兩邊。悟得中觀智,證悟佛性,證般若智。或者在四禪穩固後進入四空定時即用楞嚴大定修法,先看懂楞嚴經前面的「七處征心,十番辯見」等前半部經,然後觀「妙明真心」,再按五十陰魔部分修銷落諸念,到行陰解脫進入識陰階段就會證得羅漢果,然後不要入滅盡定,繼續銷落諸念,到識陰解脫就是證大乘法空而開悟,此即是《心經》中講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裡請注意:當修到四禪呼吸停止後,四禪境界穩固後,立刻轉入修楞嚴大定觀「妙明真心」,這是修大乘菩薩法的一個捷徑修法,因為若能開悟證大乘「法空」,則八十八結使都能漸漸連根拔除。
殺盜淫妄語,貪瞋痴慢疑,身見我見常見斷見邪見邊見禁戒取見等八十八結使等見思惑是使我們輪迴六道的根本原因。小乘大乘修行都是為了去除八十八結使,修小乘法能去除大部分,剩下少部分只能伏住,根子還在,小乘羅漢他去除了煩惱障,所知障他還沒有去除。而修大乘法才能完全拔根除盡。四禪穩固後即修楞嚴大定「觀妙明真心」,直到五陰全部解脫就是大乘開悟。當修到行陰解脫進入識陰階段,則其「我執」已伏住,煩惱障已除,所知障還沒除盡。此時與小乘聲聞、緣覺、辟支佛的境界就一樣了,再繼續修下去「銷落諸念」,修到識陰解脫則是五陰全部解脫,此時即是大乘開悟,證「法空」。具體祥法請閱《楞嚴經》。諸位要想快一點成就的話你就可以按此而修。
對於禪定中的一些內景陰景魔境,要一律採取不與理睬,見如不見的態度,就算是真佛菩薩來、天王神仙、爹媽祖宗來與你說話,你也不能理睬,見如不見,觀其如幻如影如空,繼續你原來的觀修,這樣才能安全進步,否則你一執著會越來越多,甚至迷掉出不來了,甚至出偏。
還有一些感應及禪定中的內景等不能跟別人說,只能跟自己的師傅和智者說,證到什麼境界或證到什麼層次和果位也不能向別人說,否則會成大妄語罪,永殞善根,無復知見,沉三苦海。這些規矩你若不懂則很難跨過去。開悟後即為登地亦即一地,登地後才是真正的大乘菩薩修行,再修「」保任法」,保持座上座下動中靜中都能住於空性中佛性中如如不動,這樣修到第七地遠行地不退轉地,能對境無染,才可出山度眾,發真正的大願菩提心,度盡眾生。大做空中佛事,入世行菩薩行,內密菩薩行,外現眾生相,化生十方,度無量眾而無度。能對境無染不起分別心。此時才是真正的入世菩薩。以前的入世,只能算修福報為今後的正修定慧集些福報資糧,為正修定慧作準備而己。最後經三大阿僧祗劫,功德圓滿才成佛。通一切智,徹萬法源。
開悟後就只有二件事,第一件是保持自己時時在佛性中空性中,稍有分別妄念起來,馬上覺知回歸到空性中去,這就是經中的講的楞嚴大定,經中講楞嚴大定是菩薩最後修的法。這樣修到七地不退地八地不動地,這個楞嚴大定就非常穩固了。另一件事就是隨緣度眾生。大乘經千講萬講其實就講了這兩件事。
大乘經有許多,其中《楞嚴經》你一定要看懂,且要反覆精研,要將其內容爛熟於心,這樣修功夫時才不會迷失。特別是五十陰魔部分,你要看懂如何處理禪定中的內景及魔境,否則很難不迷掉,很難!這個部分你一定要弄懂他。這本楞嚴經是大乘經中講禪定功夫最詳細的一部經。且對「明心」也是講得非常詳細。你先看懂後對「妙明真心」先有一個「解悟」,有了這個見地後,再去修禪定功夫「證悟」,這樣就容易了。你若沒有這個「萬法唯心」的觀念而修的禪定就不是大乘禪定了。
你持有「我見」觀念而修的定是外道定。不能出輪迴。
你持「無我,緣起性空」而修的是小乘定。你持「五蘊皆空,萬法唯心,萬法唯識,萬法如幻如影,真空妙有,空有不二」的觀念而修的定才算是真正的大乘禪定。大乘菩薩的禪定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他能在動中靜中座上座下、一邊活動一邊做事他都能保持入定,身雖動,心能如如不動保持禪定境界。因此大乘菩薩能一邊度眾生還一邊修禪定。而小乘的禪定法他只要身一動就出定了,故他無法廣度眾生,因為他若化許多時間去度眾生,修禪定的時間就少了,他功夫就會退步,故修小乘禪定法就沒有能力廣度眾生,只能以自修為主。但是你若是一介凡夫耗損虧漏了幾十年,你直接去修大乘禪定是很難修成的,不易見效。你要先止漏守戒,再補虧,再修四禪定,到四禪後再換修大乘定,修楞嚴大定,這樣一步步修易見效。在這個過程中,當你「銷落諸念」修到五陰全部解脫,就會開悟「法空」,成為一地菩薩,等你楞嚴大定修成了,穩固了,就是第七地遠行地等八地不動地,亦即禪宗的破牢關。此後就可保持永久在定中不斷,故就永遠不會再退了。故你要在修到四禪後,先看懂《楞嚴經》的前半部經,對「真心、妙明真心」有一個了解,有一個「解悟」,然後持此觀念見地去修禪定,持萬法唯心的見地去修禪定,才算是真正的楞嚴大定、大乘定。佛經中說楞嚴大定是菩薩最後所修的定,修此定一直可以修到成佛。故知修楞嚴大定是非常殊勝的。
以上二段所述非常重要,你要注意哦!否則你看佛經看了多少年,佛講了那麼多修法,你會理不清我到底修什麼法好?你會理不清,你看了我這二段文字就有一個清晰的決定見了。
自古有曰:「自從一閱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這部經是自古以來的所有大成就者都對他無比重視,虛雲老和尚說,你找不到善知識,只要依楞嚴經而修,則離佛不遠。
《楞嚴經》這部經在功夫方面一直講到五陰解脫後的開悟。開悟後的功夫就簡單了,就是住於佛性中一刻不離,修到七地八地時就能真正任運而不造作的一刻不離而住於佛性空性中了。這段保任功夫在禪宗,他是到山中自己搭個小茅棚,一個人自己閉關修的,其分三段功夫,即破三關,初關明心,重關見性,未後牢關任運,修到能座上座下動中靜中都能任運無造作的住於佛性中,住於楞嚴大定中,始終都能如如不動對境無染,則是破牢關,亦即十地經中講的七地遠行地八地不動地,破牢關後才能出山發大願度盡眾生,才開始真正的菩薩行,入世度眾,化身十方度眾,直到成佛。從上述功夫過程,你就看出來小乘和大乘有什麼區別了吧。
在功夫方面,
小乘先證 「人無我」「緣起性空」證羅漢果,不入滅盡定,繼續向上修「銷落諸念」,然後再證大乘「法無我」萬法唯心,色空不二,證般若智中觀智,進入大乘一地歡喜地,此後才是真正的大乘修行,再修保任法,修座上座下動中靜中都能任運住於空性中,能對境無染,如如不動,這就是菩薩地七地遠行地,也叫不退轉地,也就是禪宗的破牢關,此時能對境無染,才能不退,在這之前不努力都有可能退轉。這個小乘與大乘的銜接功夫是佛在《楞嚴經》中講的。這個「保任法」是禪宗的叫法,比較通俗易懂,在十地經中是一地二地三地……直到七地不退地,每一地都有名字及內容的。在度眾生能力方面,
因為小乘羅漢他還不具備對境無染的能力,故他們不能象七地以上的大菩薩一樣,不敢和光同塵和五欲眾生混在一起,他一入紅塵就會感覺到功夫退步了。因為他修的禪定法要身不動才能入定,身一動他就出定了,他若禪定修得少的話功夫會退步,故他不敢入紅塵廣度眾生,故空有悲心,還不具能力。這才是小乘的「小」的真義。而七地不退地以上的大菩薩,能夠對境無染,能和凡夫眾生混在一起共事而不退轉,天堂地獄都能去度眾生而功夫不退,反而功夫進步,因為大量度眾生有大功德嗎,且其雖入世度眾而其心能住於空性中如如不動,從來沒動過,身雖動也不會影響他的禪定境界。這個楞嚴大定是沒有入定出定之分的,這個是大乘禪定的最大特別處,或叫優越性就在這裡,他沒有入定出定,身雖動也能入定。故他功夫長進更快,當修到能分身化身時,還能化身十方廣度眾生。他具有這個能夠大量度眾生且功夫不退轉的能力,這就是大乘的「大「 的真正意思。
為什麼要廣度眾生呢?因為成佛需要大功德,故要長期的積功累德,廣度眾生。並且阿賴耶識中的污染種子在這個過程中要全部轉凈,從勝義諦的角度來講,叫污染種子要轉凈,從俗諦的角度來說是無始以來的業緣宿債都要全部了清。
此時才可談「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因為你要了清宿業必須入世,你要廣度眾生積功德必須入世,你不做好此二項工作的話就不可能成佛,故你此後要入世廣度眾生。
但你若是一個凡夫,是一個初修者,那麼你不要曲解「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真義,掩蓋佛法出世的真義。大菩薩身入世,心是出世的。大菩薩才有這個入世修行的能力。
若是一個凡夫初修者,那麼你要發起出離心,遠離世法,否則你是沒有能力在紅塵中修好戒定慧的,即使你是利根人高人,能力高強,也應是身入世,心是出世的。
菩薩修到開悟後,才是真正的唯識學中講的「轉識成智」。凡夫哪來的轉識成智,凡夫是糊塗轉成糊塗。在這個過程中塵沙惑微細惑會慢慢消除,智慧會越來越大,功德及功夫會越來越高,直到成佛,通一切智,徹萬法源。這是從自利功夫角度講。
度眾生為了成佛,成佛為了度眾生。佛法中對宇宙萬法的認知一般認為有三個層次:
第一是羅漢證得的「我空」「緣起性空」。第二是初地菩薩剛開悟明心菩薩證得的中觀智般若智,亦即「法空」。即五蘊皆空,萬法唯心,萬法如幻如影,真空妙有,空有不二。第三是修到見性菩薩證得的如來藏學說,萬法唯識,轉識成智,成就三身四智而成佛。這是修證過程中,隨著禪定功夫的不斷提高,智慧也不斷提高而證得的三個層次,三種智慧。此中有二個方面,一個是對自我的認識,另一個是對宇宙萬法的認識。這個大乘小乘有四個方面不同:
一是發心大小。二是禪定功夫高低。三是度眾生能力的大小。四是智慧的大小。阿羅漢只是斷了煩惱障,但還沒斷所知障,另外,其只有上下五百世的宿命智。而成佛後是一切事障理障煩惱障所知障悉皆除滅,對宇宙中的一切事物,他都知道其原始來處及其終極的去處,通萬法智,徹萬法源。這是大小乘的四點區別和不同。從五陰解脫角度來看,小乘證羅漢是色陰,受陰,想陰,行陰已經解脫,進入識陰解脫階段,但識陰還沒解脫,此時可證得「人無我「緣起性空」證羅漢果,再到五陰全部解脫,即識陰也解脫後即是登地大乘開悟。此時即是《心經》中講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實證萬法唯心,如幻如影,色空不二,證般若智。
若從唯識宗的角度講,羅漢他已能斷除第六識意識,意根第七識已能伏住,但根子還在,但是他還不知道第八阿賴耶識,故說他只是斷除了煩惱障,所知障還沒除。當羅漢他繼續向上修大乘法,回心向大,持萬法唯心的見地,轉修大乘法,繼續修禪定,則會很快觸證到第八阿賴耶識,即證到大乘開悟,明心見心,再修到第七地遠行地不退地,第六識意識,第七識我執識、意根,才完全修除,唯識學叫轉識成智。
第六識意識轉成妙觀察智,「任運不執不造作,知眾生根性」。第七未那識為我執識,轉成平等性智,「無有是非高下愛憎的分別心」。第八識為法執識,藏識,執藏所有善惡種子的一個識,轉成大圓鏡智,「圓明空寂如如不動,常寂之光」。成所作智,即前六根在果上才一起轉,轉成成所作智。即大圓鏡智一轉,斷除了一念根本無明而大徹大悟,前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才跟著一起轉成成所作智,成所作智是「隨事運用悉入正受」。此時所作一切事皆會圓滿成就。到此層次後,你說話也不能亂說,你一說話就會成為現實。
以上講的是四智。開悟後證入佛性空性後還不穩定,有時會退出來,故要修保任,保任是禪宗的叫法,比較通俗易懂。這段功夫《十地經》中講到的比較難懂。禪宗的保任較易理解。修到座上座下動中靜中,動靜都能對鏡無染如如不動才是七地不退地,八地叫不動地。然後才可出山廣度眾生,行真正的菩薩行,內密菩薩行,外行世俗行,和光同塵,入世度眾生,大做空中佛事,也有能力化身十方了。此時叫莊嚴佛凈土,為什麼?因為功德圓滿後會在宇宙中化生出一個凈土來,你會到那裡去成佛當教主,跟你有緣的眾生都會往生到那裡去接受你的教化。
當證羅漢果時,有些煩惱結使只是伏住,我執只是伏住,根子還在,到登地後才漸漸拔根,到七地時才將根子拔盡。
故大乘經中說羅漢若入滅盡定,八萬四幹個大劫後還是會出定的,因為煩惱的根子還在,我執只是伏住,根子還在。他必須再修大乘才能拔根,才可能成佛。他證到羅漢後若入滅盡定,不向上修了,那麼他就是定性聲聞和緣覺,聲聞是依師而修的叫聲聞,緣覺是修十二因緣證悟的就叫緣覺。辟支佛也是證到這個境界,辟支佛是無師自修自悟而證得此空性的叫辟支佛。修證到羅漢果,證得人我空和緣起性空,修到這個高度就標誌小乘法修完了。但是他還不知第八識藏識。因為小乘法中佛沒有明講,且他功夫也沒到那層次。故說阿羅漢只斷了煩惱障,他還沒斷所知障。
他們若是入滅盡定不出來,灰身滅智,那麼他可定八萬四千大劫。但是在一些大乘經中,佛就勸這些已證得四果的阿羅漢們,不要得少為足,要回心向大,捐舍小乘,上面還有可修的,就是修大乘佛菩薩道。這就是《法華經》《楞嚴經》中講的「回心向大」。
這個大乘法佛對凡夫弟子沒有講,因為怕他們會害怕要大量度眾生,還有時間要那麼長,怕他們退失信心,故對凡夫弟子沒講,對凡夫弟子先講了一半,講了小乘羅漢道,因為證羅漢道比較容易,有些上根弟子在開法會的當下就證悟了,有些回去修幾天或幾月或幾年就證悟了羅漢道。當證悟羅漢道後,佛才對他們講大乘法,勸他們再向上修大乘法,要發大菩提心,要大量度眾生,要經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成佛才是終極目標。此時那些羅漢弟子一般就會不怕。因為一是對佛更加增強了信心,二是自己已經有了較大的神通和智慧,能隨意上天入地,能知五百世的宿世因緣。故一般就不會怕,就會繼修大乘法。從大乘經中可知,大乘經聽法的對象都是四果羅漢,天人及大菩薩長者龍天護法等。
當然經中也講,也有一部分羅漢腦子轉不過彎的,不信大乘法就去入滅盡定了,灰身滅智,那就只能等八萬四千劫以後再說了。這個就叫有餘涅槃,證佛果後叫無餘涅槃。
但你也不要怕,誰也不知你已經修了幾個阿僧祗劫了,也許你已經修了二個半阿僧祗劫了,也許你就差那麼幾年了。所以你對自己要有信心。還有個概念分段生死,到七地遠行地不退地後才能真正了「分段生死」,進入「變易生死」,此時你才有能力不去投胎。若沒修到七地不退地前,你生生死死投胎轉世 由不得你。亦有說慧性菩薩到一地歡喜地就有能力不去投胎,悲心菩薩要到八地才能不去投胎。以後就能意生身化身起用度眾生了。其實就是禪定功夫修得好的話就早具備這個不投胎的能力,定功差一點就晚一點。
人死後前七識全部斷滅歸零,僅剩一個第八識最後離開身體,藏密法中的中陰成就法,就是利用死後前七識全滅,第八識顯露的這一段不長的時間,教導眾生在此時認取第八阿賴耶識佛性,安住於佛性中如如不動而得成就。第八識藏識離開後才算真正死亡。他離身後又會生出一個中陰身,這個中陰身最多只有49天就去投胎了,故在這49天中民間有許多風俗,做些法事來助他去投個好胎。去投胎時中陰身就死了,第八藏識第一個去投胎,然後再漸漸生起前七個識,又成了一條好漢。故知我們真正主人是這個阿賴耶識,他永遠不生不滅,沒有生死永遠存在。你能證到他也就沒有生死了。但你又不要認為他是一個實體,他具有空性。
人死後雖然前七識全部歸零,你這一世學的做的想的,全部滅了,你不知道了。但是你此世所有學的做的想的,在你做的當時就已作為種子全部收藏進了第八阿賴耶識藏識中了。這個藏識的「藏」字就是收藏的意思。阿賴耶識譯成中文義就是「我」之意。他具有收藏性,到你投胎後下一世,那些藏識中的種子會自動不斷流出來,第七末那識他「恆審」,他總是將第八識這些種子執為我,加個「我」字,然後交給前六識,第六識意識就會分別及造作。將合意的就愛,不合意的就恨就討厭。並且會指揮前五根去造作現行造業。他又會被第八識亦叫阿陀那識藏識作為種子收藏進去。睡覺時前六識斷了,只剩第七第八識還在,故你夢中還是有個我在活動,他不需要休息。故知煩惱痛苦及輪迴的根本就是這個第七末那識的我執和第六識意識的分別造作造成的。故我們在做功夫時要滅掉這兩個識就會成功開悟解脫一切苦厄。只要第七識我執識他還在起作用活動,那麼他收藏的種子都是屬污染的,不管是作的善業還是惡業都屬污染的,因為被第七識加了一個「我的」故被污了,你會被這些種子牽著去輪迴,善業就上天堂,惡業就下地獄。故知你若不除滅第七我執識,你雖修善業也是輪迴之因。故佛法中去除「我見」是始終一貫的,從一開始就要你除去我見,身見就更要不得了。
所以你懂了這個理,就知道一些外道修禪定氣脈打通了,他會感覺到身體空了,他就會覺得天人合一,印度教就說有個大我等等,他只要不滅除這個「我見我執」,那麼他禪定功夫修得再好也是世間定,他還會去投胎輪迴,脫不了輪迴。世間禪定最高是非想非非想定,你修成後會投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你若持「無我「」五蘊皆空」的見地去修禪定就是佛法的禪定,修成後就能出輪迴。【這個「我」是五蘊組成,色受想行識。】因為佛陀智慧高,他看到眾生生命中的第六識意識是造善業惡業的關健,第七識是輪迴不輪迴的一個關鍵,滅掉就能不輪迴,滅不了就只能被他牽著去輪迴。而第八識如來藏識、阿賴耶識是成佛的關鍵,他不生不滅,他恆而不審,故他永存而又不分別是非痛苦幸福,故是涅槃寂靜的,這是佛的境界。但你又不要執為有個實體我,那又成了外道見了。他具有空性,非空非有。非空非有的境界你要修禪定修到差不多時你才真懂,凡夫你不要去瞎想強猜,你能想出來的都不是真的,你只要知道有這回事就行了,等你修到差不多時一想起來馬上就懂了。
這裡你要注意哦,修道起手一般從六根中隨取一根入手起修,但最終都是要滅掉第六第七這兩個識,才能滅苦,才能脫輪迴。即要滅除第六意識和第七識意根未那識我執識。佛給我們講了許多方法修道,都是符合這個大原則的,不會違背這個大原則。一個是要不起妄念意念,另一個是要有無我、五蘊皆空的無我觀而修,除我執和法執。
第六識意識心,它常常被外境牽著動,起分別執著妄想,有時不跟著外境跑時,又會自己在心裡開會說話,一個個妄念會自動冒出來。
這個第六識怎麼滅除它呢?佛陀教我們用守戒六根清凈和專一禪定,即修止,這樣以一念代萬念,修成後再將這最後一念也舍掉,這樣就能除滅第六識,修到第四禪舍念清凈,這個第六識就滅除了。而那個第七我執識非常微細,非常難除,看不見摸不著,感知它的存在都很難,其實我們通常講的潛意識就是它。凡夫因為智慧不高,故無法明白它他的道理,不知道它就是輪迴的關鍵,認為人人都有我執自我意識很正常,這個觀念就叫無明,亦叫所知障,由於你的這個錯誤觀念,使你千萬年輪迴永遠無法解脫。佛陀他智慧高,知道這個是解脫輪迴的關鍵,故教我們要除滅這個第七識「我執」。佛陀教我們先持「無我見」觀念,再教聲聞觀四念處法除,教緣覺觀十二因緣法除,辟支佛是自悟自觀世間一切無常,包括自我也是無常。但小乘法只是除了身見,及煩惱障,對我執只是伏住壓伏,根子還在。大乘法主修五陰皆空和萬法唯心如幻,身心萬法皆唯心、如幻,無自性是空,持這個觀念來修禪定就會證悟大乘法空。在除第七識我執時要先除身見事障煩惱障,再除理障見思惑我執。在此同時佛陀也教我們去除法執,小乘觀緣起性空,大乘觀萬法唯心而成,如幻如影,空無自性。這樣就去除了「我執法執」。這樣一層層的去除、捨棄,事障煩惱障、理障見思惑一層一層剝除,第七識漸漸伏住,第八阿賴耶識就會顯露而開悟。開悟後第六識第七識有時還會冒出來,故要修保任法,保持不讓第六識第七識冒出來作怪。這樣修到第七遠行地第八不動地時,這兩個識就再也不會冒出來了。修到此時就剩下一個第八阿賴耶識了,此後你只要等阿賴耶識中的污染種子漸漸流出流盡就能成佛了。此段污種流盡的功夫才是真正的轉識成智。這些所有的禪法都要在禪定的基礎上,在禪定的境界中,去觀修才能修成。故你要先修成禪定,再在禪定的禪界中止觀雙修。 這是禪法的原理。修到七地八地不動地後,第六識第七識這兩個識滅除了,此後阿賴耶識就再也沒有被此二識污染過的種子收臧進去了,只有流出原來的污染種子而沒有收進污染種子,直到污染種子全部流盡,就轉成眾生人人本有的如來藏識,轉成大圓鏡智,就成佛了。
生命的真相就象江河水一樣,種子不斷流出來,再加上你現世六根的造作攀緣分別思考及現行,就形成了今世的所有際遇命運。同時這些際遇再加上你的六根攀緣執著分別思考造作現行,這些又會被藏識作為種子收藏進去,作為以後的果報。眾生的生命過程真相,其實就是這些種子不斷的流出收進的過程。就象長江水一樣,你看長江好象永遠沒變,其實它裡邊的水時刻在流,上一分種和下一分鐘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我們現實的世界及萬事萬法,其實就是六識七識對藏識中流出的種子不斷執取處理的過程,全部是虛幻的。佛陀知道了這個真相後,故給我們講萬法唯心,萬法唯識,如幻如影,真空妙有,空有不二,色空不二。也就是《心經》中描述的一樣。再進一步講,萬法唯識,轉識成智,成就三身四智。
這個唯識學理論性很強,專用名詞多,有一個專用名詞你不了解定義的話,你就看不下去了。故很難學,他是將生命真相展開來分析,非常複雜。故一般都說唯識學講「有」,般若經講「空」。關於唯識就講這些,再講有人會看不下去了,會暈。對做功夫及了解生命真相,有以上這些知識也差不多夠用了。
這個唯識學佛陀在經中講,他怕眾生「執為我」,故對凡愚不開講,只對高智慧的大菩薩才講。解深密經頌曰:「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你若看懂了我上面介紹的內容,再去看心經,般若經,那麼你一看就懂了,就會感覺無比親切。懂了就叫解悟,不能受用,只有修禪定功夫證到那個境界才叫證悟才能受用。
還有個概念叫法報化三身,也叫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
法身自性身,是生命真正的本源,本自具足,無始無終,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恆常清凈,能生萬法,不會斷滅的第八阿賴識,也叫如來藏識。其他七個識都會斷滅,這個識他永遠不滅,但你不要執其為實體,他亦具有空性。亦即「心經」中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心即佛心,因無明遮障,故不能自見清凈法身。其能生萬法而不執取,恆常清凈,前七識都由它生。我們修道就是要證悟此法身,證悟了就叫明心就叫開悟。證悟後再修就能較容易成佛了。
報身受用身,就是果報身,報應身,自作自受各人不同。我們現在每個人的身體就是報身。化身變化身,是禪定功夫修到很高時,才有能力化千百億化身去度眾生作佛事。以上就是講的三身。三身四智都已經介紹了。常有人問佛涅槃後到那裡去了?
佛永遠與我們同在。佛經中說,他來教化我們的「化身」,雖然示涅槃了,但他的「法身」無處不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大乘入愣伽經》經中說,佛的「報身」在色究竟天。《華嚴經》說:「佛示涅槃後,彼佛身,入不動三昧,究竟安住,盡未來際,隨宜化度一切眾生,未曾失時」。有些人說羅漢和佛涅槃後就徹底滅了,沒有了,這是外道的斷滅見,你不要相信,他們雖然示涅槃,但還在,永遠長存,不會斷滅的。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神通」。
你若修好了禪定功夫,那麼一定會有神通,他是屬於智慧的一部分,人人本自具足,眾生因業障而無法啟用,你修到一定程度自然會有五神通,最後一個漏盡通只有成佛後才有。這個神通就如小孩長大後自然會說話走路一樣自然,你沒有神通是因為你還沒修到那個層次。但有了神通你不能常常去玩神通,會影響你繼續進步的,偶而玩一兩次也沒事。我國古代叢林中規定不許顯神通,是為了保護修行人能順利修行進步。有些人說修行證到什麼什麼境界證到什麼什麼果位不一定有神通,那是因為他只懂「修性」而不懂「修身」的原理,或是禪定功夫不紮實,他身上的脈輪沒有完全打開,身上脈輪若打開則一定會有神通的。在無「我見,身見」的境界中也可以修身的。修身功夫不到位,那麼他的那個境界也很容易退失。
這些過程講起來,寫起來非常麻煩,可以寫幾本書,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天天一邊度眾講經說法教徒弟,這就叫隨緣度眾生。一邊還能時刻保持在禪定中。
如果你還不能做到動靜都能在禪定中的話,那你就盡量少出去,少見人,禁語,閉關打坐修定,除了吃飯睡覺外,都要保持在定中,最後連吃飯睡覺24小時都要在定中。這樣禪定功夫日日增高,經過一定的時日,從量變到質變,就會進入一個新的境界,進入一個更高的境界,這樣層層遞進,功夫境界在不斷的提高,微細惑在不斷消除,智慧在不斷提高增大,直到成佛。沒什麼複雜的,就做這二件事,隨緣度眾和楞嚴大定。如果在山裡閉關也是這二件事。你功夫高了一些非人也會來跟你學的,所以在山裡也是這二件事。若是再要展開講詳細一點,那麼禪宗達摩祖師的「二入四行」歸納得非常精練簡潔。
二入為理入和行入。「理入者,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能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於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此「理入」即是修禪定,修楞嚴大定。「行入者,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
何等為四?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前三行較易理解,那什麼叫稱法行呢?「稱法行者,性凈之理,目之為法,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達解三空,不倚不著,法體無慳,於身命財,行檀舍施,心無吝惜,但為去垢,稱化眾生而不取相,復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而,餘五度亦然,修六度而無所行,是為稱法行」。此「四行」即是隨緣度眾生。大乘佛法佛陀千講萬講,講了許多修法,一般都在達摩祖師歸納的這個「二入四行範圍內」。
經中講,「理可頓悟,事要漸除」。
就是講,「道理」你可以一下子就明白,如你看到一段經文,或聽到善知識的一句話,可能一剎那就能明白,開悟可一剎那完成,而這個禪定功夫及除「事障」是要靠長期積累,沒有捷徑可走的。在此過程中其實就是禪定功夫不斷提高,智慧不斷開發的過程。其中心核心就是禪定功夫,故知修禪定功夫才是真正的主課,修禪定功夫才是硬道理。若沒有這個禪定功夫,那麼你嘴上說得口吐蓮花,還是只益戲論。多知為敗而已。
我這樣子用口語講,你們對大乘小乘的關係應該清楚了吧!
並且對整個佛法的框架和修行次第也應該清楚了吧!羅漢,菩薩,佛是三種修到不同層次的聖人,他們都證到了空性,但層次不同。名字不同當然有區別啰,否則佛何必這樣麻煩,直接叫他佛好了。
學南傳小乘的人不要以為證得羅漢就到頂了,如果真到頂了,佛為何不印證他證得佛果了?而是印證他證得羅漢果呢?
這裡「戒「」定「慧」主要從如何實行角度講了一個輪廓。大乘慧複雜難懂,小乘定慧簡單易懂,你自己去看書讀經學習吧。
重點是要找到你「自己如何修」這個關鍵。我今借這篇答題文為基礎,又添加豐富了一些內容。旨在建立一個框架和修行次第,這個框架沒有幾十年的專心學習和悟性,很少有人摸透。並想把一些錯誤的觀念扳正。否則一些沒有能力去研究經律論的人就會被誤導,努力了精進了卻修不出成績。
此文內容只是將「經律論」中的一些資料進行梳理,從實修角度把他簡單的表達,並非我個人創造。雖然會有許多人有異議,但有緣人看後自會得益。
我們佛教內部不要諍來諍去,都是見地不清啊,成績又修不出來,弄得都象心靈雞湯,聽聽很有道理,到用時發覺用不上。努力了多年也沒成功,壞了多少人的信心啊。
修戒定慧才是主課,才算正修,修禪定功夫開智慧才是硬道理,其它都是輔課為此作準備而已。這一點你腦子裡要始終時時清楚警醒驚醒。
不要學了許多高深的理論,忘了實修功夫,急著去當老師,去看別人這裡對了,那裡錯了。那就成了「畜聞成過咎」,「多知為敗」「說食不飽」「只益戲論」,結果是空入寶山,一場空。
宗教的影響力在於實證,在於修出聖人,你修出聖人了自會有千百億信徒來跟你學。
佛法是實證學科,不是心靈雞湯。佛弟子在當年證果是非常快的。我們見地正確也能很快證果。歷史上印度中國都有許多大成就者通過實證,證明佛法是完全可以通過實修來實現的。若是見地錯誤的話則就很難啰。古代禪宗祖師對來參學的和尚非常重視見地,因為見地正確後,你回去慢慢用功總是還有希望的。
下面再來講一講年輕人學佛如何取捨。是入世呢?還是出世呢?
第一種,年輕人你若是不結婚童子出家修行,那是功德無量。恭喜。第二種,若是在家獨身不結婚修行,則肯定要工作,一邊工作一邊修行那也很好,不過恐怕父母不會同意。第三種,先結婚傳種接代,同時守居士五戒再加修好十善業,多修福報,正淫也盡量少做。然後到一定機緣時,完全斷淫,或出家修或在家修。這部分人應該是學佛人中的絕大多數。此中出家的就不談了。若是在家又想修行,要想完全斷淫恐怕不容易啊!此種人也可分三種情況。一,大福報人。這種人在家裡言重如山,誰敢說個「不」字。說斷就斷。二,男女雙方都學佛,傳種接代後都願斷淫修行,那也算是大福報啦,不過很少。第三種,這種最多,即一方想修,對方不同意。那怎麼辦?沒辦法啰,這是你的業障你的情債,只能先 「了業 」 啰。以後再找機會吧。你可以這樣做,先持居士五戒修好十善業,多做善事多修福,正淫也盡量少做。為以後作準備。福報大修禪定止觀會更加快。
那以後什麼時候有機會斷呢?
等到四五十歲更年期了,此時是一個機緣。但現代人學洋人的觀念,恐怕也不容樂觀。那還有最後一個機會一定能斷。就看你自己想不想修了,就是等身體生病了,或是老了六七十歲了。但此時修會慢許多難許多。若是福報修得好,見地又清楚的話還是可以修的。越年輕修越容易成就。所以越早越好。因為年輕人福報還沒耗用多少。當然也有可能,你哪一天突然想明白了:「人生是苦,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你毅然決然地揮揮手走出圍城,奔向崇山峻岭,去修菩提大道。那絕對是大丈夫所為。我敬佩我隨喜。即使你沒有找到機緣修禪定,你也不至於墮落到三惡道,最起碼死後可往生到欲界天,因為你持了居士五戒和十善業道。
印度古代婆羅門族有個風俗,傳種接代把小孩養大後就出家修行。
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中有多位是中晚年始修而成就的。古代道家六七十歲始修的,也有成就者。以上道理全部表完,其中包含:為什麼要修,修什麼,大乘與小乘,世法與出世法,入世與出世,在家與出家,如何修戒,斷欲與不斷欲,修福報與修禪定,世間定與出世間定,外道與佛菩提道,羅漢 菩薩 佛,初修到成佛的功夫次第等。
諸位如何取捨你自己決定吧。望能修出一大批大菩薩來! !!!!!!!!
再補充幾句。
前文主述從凡夫到成佛的次第。下面再摘一些有用的資料,望能有助於初修者跨過最難跨過的淫漏夢漏這一關。男子初修行有夢漏這一關很難闖過去。而女子修行則沒這一關,女子淫漏時比男子漏失的菩提(能量)要少許多,這也是女人普遍比男人壽命長的主因。故她們即使有夢漏也漏的很少,並不影響進步。故女子初修時比男子更容易入定。
但是她們初修時有經血這一關要過。即當老朋友來時,可能會出血過多。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你可以這樣,當老朋友來時,你用「放空法」,即山河大地房屋身體都放空沒有了,腦子裡啥也不想,就這樣放空傻坐。到幾天後老朋友過後再用原來的修法繼續修。不管你用何法修,若碰到出血,要立刻用放空法,一用此法即能正常或止血。對於女人初修者,從會陰部到肚臍這個小腹部位是禁區,千萬不能把意念放在這個範圍內,否則會大出血。特別是修意守法的女修要特別注意哦!!!還有修道家法的女修們,不要看了道書就意守丹田,那是對男修講的,女修要守只能守臍上二三橫指處腰中。!!!女修你這個常識要知道。修到未到地定後一禪後,這個出血問題就解決了。另外修法不能串修,修佛修道只能修一門,不能腳踏二條船。
這是因為,一是有法脈流不同,二是上面無法給你演化,三是有護法不同,四是最後歸宿不同等。故不能串修。另外不管男女,要修到一禪後才能真正解決淫慾對生理上的壓力,剩下的是思想及習氣,思想問題可多讀傳統文化書多讀經解決,要知淫慾之危害。解決習氣要修四念處中的不凈觀及人空法空慧觀。
即除淫慾要從理障事障兩方面同時下手才能徹除。事障要靠禪定功夫才能消除。理障是明理轉心,較好解決。除習氣就更難更深了,一要禪定,二要轉心,三要時時反省檢查,慢慢改過改成好習慣。但是不管是何種八十八結使煩惱習氣,身見我見貪瞋痴慢疑常見斷見邪見邊見戒取見等事障理障,只要修到五陰解脫,證得大乘法空,證得萬法唯心,萬法唯識,則可一齊掃空。故《心經》中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修到菩薩地七地八地,則可全部拔根。此後才能對境無染,才能萬無一失,才能保險,才能不退,才能不再六道輪迴,才能不投胎。但你化個身去投個胎玩玩也沒事。這裡再摘一些比較有用的關於四禪八定的資料,省得大家到處找。
定即攝心歸靜之義,色界,無色界各有四定,故云八定。
不管古代還是現代,一般都是從二甘露門入手起修,最容易入,即守入出息和白骨觀起修。我這裡給你們講一個更加殊勝的入門方法。一般白骨觀入手,經典中先觀左大腳指半節白骨入手修止,觀到心口發暖後再往上觀。修安那般那修出入息此法最易成就。一般不管古代現代,從此入手且成就的最多。先意住鼻端守入出息,或用數息法或用隨息法,這樣修到能入定,然後再結合白骨觀或不凈觀修「身,受,心,法」四念處,再加四無量心即可成就。這個具體次第安排,你可參閱《達摩多羅禪經》。這部經的譯者佛陀跋陀羅,跟禪宗祖師達摩是遠房師兄弟,因為他們的師傅是同門師兄弟。這部經是從佛陀一直傳承到他們從來沒斷過的,有傳承的一個系統的入手修法、小乘修法。他們雖然都是大乘行者,但起修都是先修小乘再修大乘。此經是一部按照實修有可靠傳承且有次第的系統的一部修持法。小乘法中有許多法,如何安排,你可按這部經中講的次第來安排。但是現代人用眼用腦較多,平時身體能量都提於腦部,你再用這個意守鼻端也是將體能提於上部,那麼這個能量耗漏就很大,不利於聚能,你若是真能做到六根清凈,那麼這樣修也很好。但問題是一般人很難做到六根清凈。並且你若常常意念放在頭部,對於下元虧損身體虛弱的人來說會容易出偏且進步很慢。
故我今天跟你們講一個更殊勝的法門。
在《禪秘要法經》中的第二十觀中,佛講了一個數息觀法,經文曰:
「復當繫念,住意在臍中,或在腰中,隨息出入,一數二隨。……復當繫念在腰中脊骨(白色)大節上令心不散」。「此數息法,是貪淫葯,無上法王之所行處,汝好受持,慎勿忘失。」這段經文中有兩個法,一個是「住意臍中,或在腰中隨息出入,數息」。另一法是「繫念腰中脊骨大節上,令心不散」。這兩個法都可以作為初修者入門的初修法門。
這個法其實跟道家的意守丹田法是一樣的。意守丹田法你不要以為佛當年沒講過。
道家入手用意守丹田法,此法在民間流傳很廣,且在家人都有一大批人能修出小成就,氣功師大多都是以意守丹田法起修。為什麼流傳廣泛?因為此法殊勝,非常容易修成。特別是治淫方面有特效,這一點佛在經中已明確指明。
修道者你能把淫漏堵住了,這是個入門的門坎,跨過去是聖人,跨不過永遠是個凡夫。但這個門坎很難跨過去,特別是除夢漏。這個除漏之法,在各門各派中都是所謂的天機口訣,是真傳,六耳不傳,是最隱秘的。在各門各派中都有許多除淫漏的方便法門,不得真傳一般人是不知道的。
就這個法門而言,在佛家和道家裡都是公開的。但這個法門在學佛人中可以說是知之甚少,更不用說知其在治淫方面有特效。
一般人只知修安般守息法是意住鼻端,守下腹好象是道家的是外道法。這是我們學藝不精,見地不廣啊。其實佛當年也講了這個「意守臍中腰中、意守腰中脊骨」(白色)之法,且指明其殊勝性。現代人修這個「意守臍中或腰中隨息數息」,比意守鼻端守息數息更易成就。特別是對於那些虧損嚴重、下漏嚴重、中老年人、福簿人、身弱、病者來說此法尤為重要,可以說對這些人來說此法必修,否則他去修其它法很難修成或是很慢。這二個法亦可說是補虧之法,用此法修到能入定,那麼就算是補足了。但是女子只能守臍上二三橫指處,且要注意老朋友來期間血過多時要用前文所述的「放空法」。我們學佛人要修「住意臍中腰中隨息法」,你要接佛法法脈流,不要接道家法脈流。你可以先把《禪秘要法》經的第二十觀這段經文多看幾遍,對這段經文有個深刻印象,然後在剛上座時你要想經中的這幾句經文,不要去想是「意守丹田」,用詞不同則法流信息就會不同,一般連續修一百天,法脈流信息就較穩固了。這一點你要注意哦!
另外修佛法你要用佛法的觀念來指導修行,要淡化「身見,我見」,在這一點上佛法與道家是不同的。不要認為這個身體是「我」,而要將身視作你的一個工具,他只是你的一個修道工具而已。這個要注意。另外,你若是中年四十以後的修行人,你別指望每天打坐二三個小時就能出成績,你已經耗漏了幾十年,快耗漏光了,你要把這些虧損補上才會出成績,故你不能性急,你得勇猛精進,每天坐五六個小時以上才差不多,靜靜的坐,靜靜的積累,這個積累是無法逾越和速成的,必須日積月累。故你千萬不能性急。但若是你人雖坐著而心裡卻在忙,靜不下來,那也不能算數,效果要打折。
但是,你若是久坐都無暖氣,如寒灰枯禪,則是福報已經很少了,則要去多修幾年福報,印經供僧,放生救貧救苦救病,造廟造像造橋修路,去化錢也可以,最好是自己去做,拿出收入的百分之十是最起碼的。
還有一修福報簡法,就是盯住一個與自己喜歡有緣的佛菩薩像,每天對其像叩大頭,即如藏地人叩頭一樣的大禮拜,全身撲地的大禮拜,十萬個大禮拜為基礎,能拜一百萬個大禮拜那福報就差不多了,但注意要盯住一尊拜。此法人人可修。沒有錢的人可多修此法。這是一種」上傳業障,下傳福報」的方便法門。但此法年輕時體強易修,年老時只怕吃不了這個苦。故要在年輕時就要注重修好十善業及福報,且要惜福,更不要將福報耗用在淫慾上,這個淫漏耗福是最快最快的!若福報不夠,年紀大時就很難修了。這個大禮拜法非常殊勝方便,可能會有人修,我就寫詳細一點吧。
你拜哪一位佛菩薩,可以按你修什麼法來定,即若你修釋迦牟尼佛的法,就拜釋迦佛,你若修觀音菩薩的法就拜觀音菩薩,你若修凈土法的就拜阿彌陀佛,你若修藥師佛法的就拜藥師佛,你若修文殊菩薩法的就拜文殊菩薩,你若修地藏菩薩法的就拜地藏菩薩。以此類推。你若什麼法都還沒修,那你可以選一尊與自己最有緣最喜歡的佛菩薩作為禮拜對象。盯住一尊拜,這樣容易與這個佛菩薩相應,「相應」是一種成就,就是真正和他接上了。你把佛菩薩的塑像或畫像請到家裡,或列印出來,在家裡供養。每天燒香、供水、供燈、再加供盤水果,水果可七八天換一次,其他隨心,只供素的。每天早晚燒香供水供燈,也可早上供一次。燈為了安全,點了一會兒可以滅掉,可在香燃完前滅了。燈油要用可食用的素油,色拉油雜質少煙少,濃質油燈芯不易上油,可用玉米油等。然後對著這尊佛菩薩像進行大禮拜,要盯著一尊拜,這樣容易與他相應。你可以去買個野外旅遊的防潮墊或瑜伽墊,或弄一塊三夾板,或買幾塊幼兒園地上墊的三公分五公分厚的拼接墊塊,然後手上帶雙手套或做個掌墊就可以拜了。以下以拜釋迦牟尼佛為例。你若拜觀音菩薩,只要將佛名改成「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即可。
拜前先燃上香,一根三根都可。再點亮油燈。不點燈也可以。然後:
(1)唱香贊:
爐香乍熱,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那麼雲來集菩薩摩訶薩(3稱)(2)合掌念誦(三遍)那麼本師釋迦摩尼佛!(3)祈請(三遍)今有弟子某甲我,為願十方三世眾,速證無上正等覺,故我一心誠祈請,本師釋迦牟尼佛,慈悲降臨於此處,接受弟子某甲我,所做如下之禮拜!(4)念三遍後開始大禮拜,禮拜數量越多越好,少也沒關係!(5)禮拜畢,合掌念一遍:弟子某甲,恭送本師釋迦牟尼佛!然後再拜一個小禮拜,再將油燈蓋滅,退出拜處!香讓它自然燒完。按此拜完可以不迴向,也可迴向,因為祈請時已經迴向發願過了。
(以上這個拜佛的儀規是宣化上人的弟子吉祥果居士傳出的。)(6)拜時動作:
我這裡給你們講一個非常好的禮拜動作。(一)當胸合掌。(二)兩手下垂至小腹前分開至胯兩側,伸直從身兩側上抬至頭頂,伸直在頭頂上方合掌,手指向上。(三)再將合掌之掌根觸頭頂頂輪,再將合掌觸眉間輪天目,再將合掌觸喉輪,再將合常降直胸前,合掌之掌指始終向上,(四)然後兩手分開撐地向前滑動至全身撲地,五輪觸地,雙肘雙膝及額五輪觸地,(五)然後雙手合掌觸頂,再兩分開撐地起立,站直再胸前合掌。這樣一個大禮拜就做完了,再繼續第二個第三個……。
藏地大禮拜細分有好幾種,但這個禮拜的動作對初修者來說是最好的。其有開通督任兩大脈的密義,你在斷夢漏之前用這個動作拜可以比較容易開通督任兩大脈,容易斷除夢漏淫漏。常聽人說拜十萬個大禮拜有斷除漏失菩提之功,各位可以一試。
在斷夢漏前你可用上述拜法,到了斷除夢漏淫漏後,你可直接胸前合掌,再合掌上頂觸頂,再合掌降胸,再分手撲地再合掌,再撐地起立合掌。
吉祥果居士說,他們那裡有個尼姑,一個小時就能拜上千個大禮拜,她在廟裡若是碰到下雨天不出坡幹活,一天拜上萬個大禮拜是常事。故知有心人行行出狀元。你不要每天拜了一二百個就以為了不起了。十萬個打底,一百萬個就福報來說差不多了。
但你專修這個法就最好不要中斷,再忙也要早晚拜十來個,百萬個拜完後也不要中斷,早晚還是要拜十幾個,要終身拜以保持相應。這個大禮拜法你可不要輕視,他可以說是基礎修法中的一個大法,其可以積夠福報資糧,其可「上傳業障,下傳福報功德」,能與佛菩薩相應,能開通氣脈,能斷除淫漏夢漏,只要你不主動去淫漏去接觸黃色的東西,那麼就用此一法就能斷除淫漏夢漏,當然你若不守好五戒十善,則還是不會穩定會退的,五戒十善是一切善法的基礎。
此大禮拜法就修福報來說是人人能修,不管窮人富人,許多修福報法都要化錢,沒錢的人不容易修。而此法特勝。宣化老和尚也曾說,若要想發財,要多拜佛。
還有造佛塔造佛菩薩像非常殊勝,你可去研究實行。還有一種方法是你能找到一位禪定智慧功夫修得很高的師傅,那麼你只要對他好,對他尊重虔誠,讓師傅高興,你只要當他就是佛菩薩的化身,認為他功夫跟佛菩薩一樣就可以了。你對他尊重虔誠,讓他高興且修好他教的法向他請教就可以了。這個就是「上師相應法」。」虔誠」是一種相應大法,是一種打開心門的技巧,每個宗教宗派都會用到他、修他,你對那個對象虔誠,就會和他「相應」。但是有這種機緣福報就更難了,這種大善知識,一般人到哪裡去找啊!
現在人修行,一般會有以下一些問題,我在這裡作一提醒,你去研究避免。
1).串修。即幾個法脈一起修。初學者不能串修。一法修完後修好後才可換修他法。怎樣是串修呢?你去搞清楚。2).頻換法門。對一個修得已經相應的法門,你要終生修。一換則前功盡棄。3).中斷。修法不能中斷的。再忙也要抽出一段時間來修,或者少睡一小時覺來修一會兒。4).對內景陰景魔境不知如何處理。5).對整個修行次第不清楚。6).同一系統內的法,不知何時要換法。7).碰到障礙或冤親業障不知如何解除。8).不守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是一切善法的基礎。9).不知道與自己有緣較相應的法是什麼法。每人都有自己有緣的法,修起來較為相應,容易成就。10).修行中每個階段的目的及關鍵是什麼。11).對自己修得的境界及感應不得炫耀講給別人聽。只能講給師傅及智者聽。也不能去爭勝第一。12).現在人還有個比淫漏還要傷身的問題,就是熬夜,現在許多年輕人喜歡熬夜,抵不住手機電腦及遊戲的誘惑,子時不能入睡,這個比淫漏還要傷身,你再怎麼忙,半夜十一點一定要睡覺,你可以少睡只睡四小時五小時,但子時一定要入睡。你若能入定,那你可以用入定來代替睡覺,但到子時也一定要入定去,否則嚴重傷身。這個熬夜就等於你把人能「生生不息」的功能砍了一半。13).若是施主供給佛、僧人、寺院三寶的財物供品,你都不能用不能拿,連一張紙都不能拿,供佛的瓜果點心你不能吃,你供給出家人的東西,你就不能再享用了,辟如你供養給僧人三個水果,若他再分一個給你,你都不能要了,因為你已供出去了,它已成了三寶物,你享用了是還不起的,供佛的水果瓜子等,若有回送分享,你千萬不能拿,那個僧人他也沒權利將供物分送別人的,是不如法的。
寺院里的臘百粥你千萬別去吃。三寶之物,你一個在家人若亂享用,你是還不起的,他是屬十方三寶的物品,不僅僅是那個寺的。若是不如法的享用,則是盜,會下地獄的。這個在《大集經.日藏經》中有講到。你若能把以上這些問題都理清了,那你的見地就差不多可以了,可以去實修了。實修時要放下一切,以一念代萬念,「龍銜海珠,游魚不顧」。
現在念咒的人很多,但在釋迦摩牟尼佛講的大小乘顯教範疇內,咒法是度眾生時用的方便法門,要先修好「體」才可起「用」,體就是戒定慧,先要修好戒定慧,然後度眾生時才用咒法,也就是使喚天龍八部護法咒神等助一把力。
故在初修時,在小乘法中,釋迦佛是不允許弟子去修咒法的。到大乘經中才偶爾有一些咒出現,其屬雜密,是度眾生用的方便法,是「用」。故知你若修釋迦佛的大小乘顯教法,主課是「戒定慧」,修好了戒定慧,要用時、要做佛事度眾時,有時才用咒法。在顯教中,咒法和戒定慧是「用」和「體」的關係,是「術」和「法」的關係。是「輔」和「主」的關係。凡是顯教大乘經中出現的咒都屬雜密範疇。「戒定慧」是一切修行法脈系統中都要主修的、必修的共法,主體法。不管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都必修戒定慧。你若是修藏密和唐密,那是屬純密範疇了。他不屬釋迦佛所傳的大小乘顯教法脈,是毗盧遮那佛的傳承法脈。是密教法系。當然釋迦牟尼佛也有密咒法傳承,在密法經典中也有釋迦牟尼佛親講的密咒經典。純密的咒,要有師傅傳承指導來修,沒有具資格的師傅的傳承及指導,自己念可能會招來障礙和麻煩。修密法也必須結合修好戒定慧才會有大成就。戒定慧是共法。
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咒非常特殊殊勝,他原屬唐密,藏密也有,顯教也常修他用他,他的特殊在於,一般人學佛或不學佛,初學或老修行都可修他念他,而且只有益處,不會帶來障礙,你按照經書或出家人的錄音自學都可以。這是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願力所致。他是屬觀世音菩薩法系中的一個大法。這個大悲咒誰都能念能修,不會有障礙。你一念一修就與觀世音菩薩結上了緣,就會得到觀世音菩薩和天龍八部護持。而且他還有許多妙用,如消業去障、結界、灑凈、治病、去邪去障,助定開慧等。
你若修大悲咒,他就是一個大法,你就不要串修其他咒,就專修此法,但最好結合戒定慧這個共法一起修,才能真正修好此法。咒音你按顯教的或是梵音都可以,但是念到有感應後你就不能改動了。你專精念此一咒,不要串修其他咒,不要中斷,再忙也要每天念個三遍五遍七遍,不要換法。念到能隨時隨地不念而念,自然任運,這是一種定境、心專一性的境界,再結合打坐念,守戒念,閉關念,這樣專一念他五年七年十年,那麼觀世音菩薩一定會來保護你加持你引導你,在夢中或是定中或是平時,會得到觀音菩薩的指導引導,指導你修行,且會開發一些功能,特別是治病解災方面的功能。再往上可證聖果。要真正修好此法必須持好五戒十善。具大悲心。若是修到得到菩薩指導,叫你加修同一法系內的其他咒法,那時你也不能中斷,也要同修,只是要分主次而已。要終身修。另外,要知開口念傷氣,默念傷血,念時要閉口,舌頭稍有彈動即可。我此文中所述內容,都是釋迦摩尼佛講傳的大小乘顯教法系。是「戒定慧」共法。
以下我再給大家摘一個非常實用的五戒的自授儀規。
這個五戒自授儀規是宣化上人的弟子吉祥果居士整編的一個自授儀軌。
五戒一般情況下必須到持戒的出家和尚前去受戒。但是若是找不到持戒的出家僧人怎麼辦呢?這個問題在《占察善惡業報經》和《成實論》中已講到了。他說你若是找不到持戒僧人或是疑心,你可在佛菩薩像前恭敬供養自誓受戒。另外,戒律亦可以一條一條受,你能做到二條戒你可先受二戒,你能全部做得到,那你就全部受,故知戒律可拆開來受,這一點對許多人來說非常實用。你能做到幾條戒就先受幾條。
但是你不能全部受則不名得戒,不可叫得戒居士。這點你要注意,不要受了二條戒就對別人說你是居士,那就成了大妄語了。另外儀規中的「滿分受戒」你就要改成「部分受戒」『,這個你在受戒時要注意。這個自誓儀規中的五條戒律,你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改動。如「妄語戒」這一條一般要出去賺錢的人一般做不到,那你可先受「不大妄語」,你可盡量去做到不妄語,但大妄語絕對不說。至於什麼叫大妄語,你可去看楞嚴經中的「四大清凈明誨」,經中有解釋。你若不能全斷淫慾,那你可先受「不邪淫」,至於什麼叫不邪淫,那你要學習去看五戒簡介等書弄明白,然後去守好這一條。
既然發誓受了戒就不能馬虎,堅決做到,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你要知道,天下所有有天眼天耳他心通的智者都會知道你的發誓,所有的佛、大菩薩、天人,聖人都會知道你的誓言,你破戒他們也全知道。心中若升起犯戒的念頭就要制止,身口決不能做,身口去做了就是破戒了,心裡起念就已是違犯,但還能懺悔補救。你可自說忓悔文。也可多念以下懺悔偈。【】懺悔偈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你可先把下面的儀規,根據你自己的情況,能受的幾條改寫好,然後在自家佛像前或寺院佛像前先放幾盤供養的水果乾餅凈水等隨心供養,然後上香燃燈,然後恭敬讀一遍你已改寫好的儀規即可。若是自家有佛壇,你可連著三天自誓受戒。然後每隔一二個月可做一次,儀規又不長,很方便。
受戒後,開始時要時時注意常常檢查不要破戒,時間長了習慣了就好了。這個儀規非常實用,故我把他講細了。◎五戒佛前自受儀軌
吉祥果居士(2010-03-)(一)唱香贊:爐香乍熱,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那麼雲來集菩薩摩訶薩(3稱) (二)請聖(以下各三請三拜)弟子XX一心奉請: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西方接引阿彌陀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唯願不違本誓,降臨法壇,證明受戒。弟子XX一心奉請:大小二乘,毗尼律藏,五篇三聚,解脫木叉,十二分經權實教典,離欲清靜,甚深法寶,謹運一心,歸命請禮。弟子XX一心奉請: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清靜海眾,諸大菩薩,律藏會優波離尊者,西天東土,歷代祖師,傳南山宗諸大律師,中興律祖,慧雲馨公大和尚,唯願不違本誓,證明受戒。弟子XX一心奉請:光明會上,寄位諸天,梵釋四王,天龍八部,伽藍土地,護戒神王,金剛力士,幽顯靈祗,唯願不違本誓,監壇護戒。(三)懺悔
(跪下說三遍,三求懺悔,每說一句一扣首) 弟子XX,今於佛前求哀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3次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懺悔。3次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罪根皆懺悔。3次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也亡,
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3次(四)自受三皈依。
弟子XX,至心歸依佛,至心歸依法,至心歸依僧。(跪下三說三受三叩首)。 弟子XX,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跪下三說三受三叩首)。我從今時發凈信心,乃至坐菩提道場,成正等覺,誓歸依佛,兩足勝尊,誓歸依法,離欲勝尊,誓歸依僧,調伏勝尊,如是三寶,是所歸趣,唯願一切佛菩薩眾,攝受於我。一(跪下三禱告)。(五)自受五戒,稱辨戒相
(跪下自誓,念3次,禮拜3次) 弟子XX,從今日今時,發起無上菩提道心,願依《優婆塞戒經》,於優婆塞(女念:優婆夷)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五條戒律滿分(部分)受持,【註:也可部分受持,如說明一下:「不妄語」這一條只少分受持,只受持「不大妄語」。】復依《占察善惡業報經》及《成實論》,因不識善好戒師,是故今日祈請十方諸佛菩薩為做師證,弟子XX,今於佛前自誓滿分(部分)受持優婆塞(女念:優婆夷)五戒:1、如諸佛盡形壽,不殺生。弟子XX,願從今日今時起,盡形壽不殺生,持不殺生戒。2、如諸佛盡形壽,不偷盜。弟子XX,願從今日今時起,盡形壽不偷盜,持不偷盜戒。3、如諸佛盡形壽,不行淫。弟子XX,願從今日今時起,盡形壽不邪淫,持不邪淫戒。4、如諸佛盡形壽,不飲酒。弟子XX,願從今日今時起,盡形壽不飲酒,持不飲酒戒。5、如諸佛盡形壽,不妄語。弟子XX,願從今日今時起,盡形壽不妄語(不大妄語),持不妄語(不大妄語)戒。 弟子XX,於優婆塞(女念:優婆夷)五戒滿分(部分)受持如上5條戒律,祈願十方一切諸佛菩薩、天龍八部、護戒神王、慈悲證知。(六)發願迴向(跪下一說)
受戒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密。【註:若按此自受戒儀軌自受五戒,則是人生中非同小可的大事,受後要每天認真檢點,不可破戒,守好了則功德無量,破戒亦罪過無量。若非滿分受持不名得戒。故要訓練自己能早日滿分持戒。然後若能找到具戒比丘再到具戒比丘前受戒。】
以下為四禪八定和滅盡定的資料。
一:初禪:叫離生喜樂。有尋有伺。阿含經曰:初禪言語止息。此離是「離欲、惡、不善法」,離開了情慾淫慾、惡不善法而生起了喜樂,進入了初禪。攝尋、伺、喜、樂、心一境性五支。遠離欲愛,心寂靜而能審慮,有尋有伺而住喜樂之狀態為初禪。初禪謂人於欲界中,習定時忽覺身心凝然,運運而動,如雲如影,遍覺毛孔氣息出入,入無積聚,出無分散,是名初禪天定。二:二禪:叫定生喜樂。阿含經曰:覺觀止息。攝內等凈、喜、樂、心一境心四支。已離尋伺,無尋無伺無覺無觀。離尋伺,信相明凈而在喜樂中的狀態為二禪。既得初禪,心厭初禪覺觀動散,故攝心在定,澹然澄靜,覺觀即滅,乃發勝定之喜,如從暗室出日月明,朗然洞徹,是名二禪天定。三:三禪:叫離喜妙樂。阿含經曰:喜心止息。攝行舍、正念、正慧、受樂、心一境性五支。行舍是舍前之輕安,住不苦不樂。正念正慧是說住於正念正知而又耽於喜樂,欣求上地勝法。三禪是對治二禪的貪喜、踴躍及定的下劣性四障。已離喜樂,正念正知,住於妙樂。既得二禪,又厭離二禪喜心涌動,定不堅固,故攝心諦觀,喜心即謝,泯然入定,綿綿之樂,從內心發,樂遍身中,於世間樂最為第一,名三禪天定。四:四禪:叫舍念清凈。阿含經曰:出入息止息。攝行舍、念清凈、非苦樂受、心一境性四支。四禪是對治出入息與三禪的貪樂,樂作意及定的下劣性五障。己脫離身心之樂,住於不苦不樂而極清凈。於此地則能離三災八難而不動。既入三禪,覺樂法擾心而不清凈,一心厭離,加功不止,即得安穩,出入息斷,空明寂靜,如鏡離垢,湛然而照,萬象皆現,絕諸妄想,正念堅固,是名四禪天定。以下是四空定。
五:空無邊處定:既得四禪,猶厭色身系縛不得自在,乃加功觀察己身猶如羅谷,內外通徹,一心念空,惟見虛空,無諸色相,其心明凈,無礙自在,如鳥出籠,飛騰自在,是名空處天定。六:識無邊處定:六識處天定,識即心也,既得空處天定已,即以識心遍緣虛空,而虛空無邊,以無邊故定心復散,於是即舍虛空,轉心緣識,與識相應,定心不動,現在過去未來之識,悉現定中,與定相應,心不分散,此定安穩清凈寂靜,是名識處天定。七:無所有處定:無所有處天定者,謂離上空處識處故名無所有處。得識處定天定已,以心緣現在過去未來之識無量無邊,能坏於定,唯有無心識處,心無依倚,乃為安穩,於是即舍識處,專繫心於無所有處,精勤不懈,一心內靜,怡然寂靜,諸想不起,是名無所有處天定。八、非想非非想處天定:謂前識處是有想,無所有處是無想,至此,舍前有想名非想,舍前無想,名非非想。蓋此天既得無所有處定已,又知此處如痴如醉,如眠如暗,以無明覆蔽,無所覺了,不可愛樂,於是一心專精,即於非有非無,常念不舍,則無所處定便自謝滅,加功不已,忽然真實定發,不見有無相貌,泯然寂絕,清凈無為。三界定相無有過者,是名非想非非想處天定。此定是世間定中最高之定境。九、滅盡定:滅盡定者,唯聖者有,由止息想受作意方便能入。證果是斷除八十八結使,斷貪瞋痴慢疑,身見我見常見斷見邪見邊見戒禁取見等見思惑結使。若能修到四禪以上,再能把八十八結使大部分去除,一小部分伏住,即可證羅漢果,四空定不一定全都要修。沒有證果之人或外道只能入無想定,無法入滅盡定,只有四果羅漢以上的聖者才能入滅盡定。無想定也是諸心心法滅,也是壓制動念一切心不起。其區別在於羅漢證得了「無我智及緣起性空智」。滅盡定與死有何不同?佛答:舍於壽暖,諸根敗壞,身命分離,名為死。滅盡定者,身口意行滅,不舍壽命,不離於暖,諸根不壞,身命相屬,此則命終入滅正受差別之相。一旦行者出滅盡定時,則本身具有的功能即可隨時恢復,故羅漢平常也可常常入滅盡定,只要他入定前預設出定時間即可。如決意入定九天九夜後出定,這樣想一下後再入定,到時就會自動出定。滅盡定是滅盡三界煩惱不起,除盡煩惱障,所知障去除一部分,證羅漢果以上的聖者,才能入滅盡定。又名滅受想定。滅盡定還有入定出定。十:楞嚴大定是沒有「出定入定」的,他是動中靜中時時都在定中,是大菩薩修的定。
開悟後才能真正入楞嚴大定,開悟前只是在修這個定,是一個相似的定而已。其實修大乘佛法,前面的四禪定必修,修到四禪穩固後即可按楞嚴經修楞嚴大定,銷落諸念,先要看懂《楞嚴經》前半部經,知萬法唯心,觀「妙明真心」,然後再修五陰解脫,色,受,想,行,識,五陰全部解脫即是大乘開悟。
注意哦!這可以說是修大乘菩薩法的捷徑。先修到第四禪,四禪有個特徵就是呼吸停止了。修到四禪境界較穩固後馬上轉入修楞嚴大定,觀「妙明真心」,修到五陰全部解脫即是大乘開悟。這是修大乘法的捷徑,因為證悟「法空」後,證大乘般若智後,自然能使八十八結使見思惑漸漸拔根除盡。開悟後再修保任法,能於動中靜中任運不加功用而住於佛性中,能任運不造作而對境無染,如如不動,則是第七地遠行地不退地,八地不動地,到此楞嚴大定已穩固,八十八結使已全部拔根除盡,只剩一些微細惑亦叫塵沙惑。此後就永遠不會退墮了。然後可出山發大願廣度眾生,雖一邊廣度眾生,又能保持在楞嚴大定中,如如不動,直到成佛。
這個就是「如來禪法」。如來禪是佛經中講的禪法,他是修禪定功夫一步一步扎紮實實修上去的,不搞捷徑。
「祖師禪」是指禪宗的禪法,他是先在一個較淺的禪定狀態中先開悟了,然後再到山中去閉關補這個禪定功夫,所以他叫悟後起修。通過破三關,初關明心,重關見性,牢關任運,這三關,破牢關後就能任運對境無染,就是第七地遠行地不退地,破牢關後才可出山廣度眾生。直到成佛。這是如來禪和祖師禪的不同。凈土法門是我佛慈悲為沒有能力和條件修的人開了一個橫門,先到凈土去,到了凈土後還是要在那裡修的。
其實修凈土人若能結合「戒定慧」一起修,那麼他就是一個很好的」三根普被」的方便法門,則往生的品位會很高。其實佛在《觀無量壽經》《佛說般舟三昧經》已經講過了。只是現在許多人撿簡單的學而已,難一點的他不願學。但學簡單的,成功率也會打折。最後我再用佛說的話來驚醒大家:
佛說人身難得,得人身如盲龜穿浮木之孔;「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所以你不要說:現在別人都這樣做,我不這樣是不是太不合群了?如果你要合群跟現在世間大多數人一樣,跟現在世間大多數人學的話,那麼你失掉人身墮落的機率可能是百分之九十以上。你要以佛說的、聖者說的為標準,以他們為榜樣,認真實行,才有希望再得人身或解脫痛苦,或證聖果。此文通遍口語,沒有抄經摘文,是想簡潔明快,讓人一看就懂,旨在建立一個從凡夫到成佛的修行次第。讓一些有條件實修的人,不要把太多的時間化在完善「見地」上,讓他們能騰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實修。並且想提供一些佛法資料,有助於大家跨過最難跨過的淫漏夢漏這個重要的門坎。
願能修出一大批佛菩薩來。我只是將佛法經、律、論、及成就者傳記實修中的許多資料作一個簡單的梳理,並非我個人創造。
只有一個「修禪定夢漏都不行」 ,這個觀念是我看了許多實修者的實修體會後才得出的結論,因為事關重大,必須明確提出,這也更加說明淫戒的重要性。各位可以自己去體會驗證其對錯。文中把禪宗祖師講的「向上一路,千聖不傳」的路都給說明了。願能修出一批大佛來。此文是實修者的法寶綱要,請珍惜。
(————大海 文)2017.10 原創勉強一答
個人價值你隨意取向。這僅是自我反應的一種形式吧,和哪一家信仰有關係么。話說是劫數。
王陽明在尋找做聖人的路徑上,儒釋道三家都做過嘗試和比較,最終瞭然頓悟,自創心學。然,自此之後心學之傳承流派從生,爭議不斷。但實為一種方式,或許陽明本為聖人,需要一個機緣,劫數和方式。
曾國藩是後期正統大儒,不也是在前期的試錯和後面死磕自己成其自身大功業了。
有說不著二邊見,中庸大道,世事皆明卻不以世故待人。可見有人說這世故不好了么。
佛家是讓人消極,但個人成長首要解決的是動力問題。一輛跑車,動力十足,可剎車不行,你不敢上。只有剎車,你不會買。那動力問題,還得你自己解決。
求福報?做好事先~
有機會去了解一下,馬雲評價對他最有幫助的書中有三個,《道德經》《論語》《佛經》。
佛陀對對於不同的人,不同根器說不同的法。
佛陀不再苦行時表達過「弦太緊易斷,弦太松無聲」
佛陀教法小乘為滅煩惱求解脫,大乘六度濟世度人。
為達到絕對真正道,佛表達了其實目標只有一佛乘
八正道裡面,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和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是相通的。
對於佛教是求死的說法,佛經在很多地方都描述過,求死也是執著,不貪生不求死才是正見。
禪宗的「明心見性」與 「依佛不如依法,依法不如依己」
若認為認為「苦」諦是消極的,那麼初禪境界就能不借外力「輕安」,就已經不那麼苦了。
後面就不多說了,一部《金剛經》看懂了都絕不會這麼嚴重的斷滅見。沒理解的人講的話沒有參考意見,這說明他學了四年也沒學到(體證)精髓,消極或是積極屬於五蘊中「識」的範疇,五蘊都空了,還談什麼消極和積極。
偏執的信某種宗教或某種學說的人,一般都是現實生活中出了大問題,現實中得不到足夠的支撐。人有了現實的支撐,然後也會去探究更無垠的世界,在此基礎之上的,才有可能是健康的。這個人的過去和現在,都是有問題的。
其土薄且瘠矣,焉長大樹。推薦閱讀:
※佛教叫不二法門嗎?原因何在?
※成為佛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巴哈伊教為什麼在伊朗被打壓?
※佛菩薩厲害還是自然規律厲害?
※十字軍東征詳細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