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古風文化的流行(類似於古風歌曲和漢服),是否可以看做是詩詞文化大眾化的趨勢?
近年來古風歌曲、漢服之類的古風文化流行擴散(不講小說,十里假花我服),使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譬如像我這樣的高中生與大學生)喜歡上了古風文化,雖然其中不乏水平低下、亂湊熱鬧、無病呻吟、界限混亂、自視甚高等問題,但是大規模的流行與受到普遍喜愛這確實現象。
這是否可以看做是一個降低門檻、詩詞文化大眾化的趨勢?
不可以。
我覺得真要說詩詞面向大眾的工作,也該算在義務教育的普及頭上。古風和漢服,跟古代文學,又哪裡扯上什麼關係了。不要默認大眾就是愚蠢的。不要默認人多就是大眾的。除了人數,還有時間歷史跨度,一群人一個時間段內犯傻,不能歸罪於大眾。
近年來廣場舞的流行,是不是也可以看成舞蹈藝術大眾化的趨勢?
不想答這個題,我就即興放幾張截圖。 然而 希望你們既不要覺得這些「傳統文化」門檻降低範圍擴大,也不要擔心就要斷絕了。從古到今任何時候,都有一部分人在做這些事。不少也不多。不用外人猜疑插手。【當然你隨時可以想辦法把自己變成內行。
認識一些自稱喜歡古典詩詞的同學。看他們天天聽古風歌什麼的,真正的詩詞集子,倒是幾頁也讀不下去,更不要說經史之類。
你就想想蘭州人對化隆蘭州拉麵的感覺吧………或者桂林人對天等桂林米粉的感覺………
私以為可以算。大凡不得意之人多有屌絲心理,抱著懷才不遇的想法,來做千秋大夢。再加上初生牛犢的勇敢,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什麼我不能涉足?什麼我不能精通?什麼我不能肩負?於是,各種畫虎不類的作品誕生。這就是所謂的大眾化。
古風是古風,詩詞是詩詞。
拋開一些讓圈裡人不舒服的話,我們先談談形而上的東西,也就是比較能達成共識的。
古風基於什麼?
脫胎於古代詩詞歌賦中通俗易懂的部分,二次加工融合成現代流行文化。這是快餐,不健康。
舉例:「執子之手,以子偕老」在現在已經從字面上不合理引申,完全脫離原本意義。
詩詞是什麼?
詩詞是一條河流,源遠流長,除了部分傳承,它是要有創新的。文創這種東西,是什麼人都能參與,但要入門說好,都是有標準的。
你不能說一樣東西它喜歡的人多,就錯吧玫瑰當牡丹,說到底還是兩種東西。
古風圈詞作玩來玩去,是在打圈圈。所謂創新,新不到哪裡去。
我個人理想,是寫出點能經過時間洗鍊的東西。說的文藝點,用筆尖抵達永恆。
所以啊,判斷古風這東西到底高明不高明,應看看能不能十年之後還這樣,百年之後亦如此。
詩用平水,詞參正韻。
幾百年了都這樣,這是傳承。規矩也多,也有人創新,這還沒死。古風也就在牆外看看熱鬧,連門都沒叩過。
(古風那些東西很好寫,別執念了,能批量生產不走心,忌)
也算是題主的邀請吧……誠惶誠恐畢竟自己只是一個略略喜歡詩詞的愛好者而已 ―――――――――――正文―――――――(手機碼字加粗)古風文化流行只能算是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甚至·連認同都算不上。 正如我之前和題主說的那樣,任何一種文化門檻都很高,而真正的文化,向來不會以一種花里胡哨的外表流行於世。就拿古風來說,現在的那些古風雜誌,古風歌曲,恕我直言,有相當大一部分,都是在誤人子弟。之前有一個問題,大致意思是說有哪些看起來精緻卻很噁心的的詩,回答中就貼了很多「古風」詩,它們嚴格的說不能稱之為古風,因為真正古風指的是古體詩。下面我貼一首(侵刪)
你說簾外海棠,錦屏鴛鴦;後來庭院春深,咫尺畫堂。
你說笛聲如訴,費盡思量;後來茶煙尚綠,人影茫茫。
你說可人如玉,與子偕臧;後來長亭遠望,夜色微涼。
你說霞染天光,陌上花開與誰享;後來煙籠柳暗,湖心水動影無雙。
你說彼岸燈火,心之所向;後來漁舟晚唱,煙雨彷徨。
你說水靜蓮香,惠風和暢;後來雲遮薄月,清露如霜。
你說幽窗棋罷,再吐衷腸;後來風卷孤松,霧漫山岡。
你說紅袖佯嗔,秋波流轉思張敞;後來黛眉長斂,春色飄零別阮郎。
你說暗香浮動,剎那光芒;後來玉殞瓊碎,疏影橫窗。
你說良辰美景,乘興獨往;後來紅塵紫陌,雪落太行。
你說賦盡高唐,三生石上;後來君居淄右,妾家河陽。
你說玉樓朱顏,飛月流觴迎客棹;後來幽谷居士,枕琴聽雨卧禪房。
你說高山流水,客答春江;後來章台遊冶,系馬垂楊。
你說錦瑟韶光,華燈幢幢;後來荼蘼開至,青苔滿牆。
你說天地玄黃,風月琳琅;後來月斜江上,雲淡天長
如果這樣能稱為詩的話,不好意思,我們已經沒有討論的必要了。這首詩很能代表現在的古風文化,光有花里胡哨的外表,絲毫無文化的核心。
那麼怎樣才算是真正像題主所說的詩詞文化呢?我覺得《唐詩三百首》是,《宋詞三百首》是,《楚辭》是,《詩經》是。因為這些作品是中華文化的精華,是兼具思想與審美的作品,讀了讓人神清氣爽,感同身受。
而題主所說的降低門檻,這是絕對沒有的事。文化的門檻從來就很高。更何況是詩詞。(懶得打字)先上圖
不好意思,這可能才算是詩詞的門檻的一部分。
有時間再更~~~~~~~~~~~~~~~~~~~~~~~~~~~~~~感謝大家的評論。我覺得要討論學習方法,可以私信去討論,畢竟在這裡要圍繞題主的問題討論。另外,如果有人覺得我貼出的這些書籍不是大家之作,你可以好好看看作者,實在不了解就問問相關的大佬,看看這些作者哪個撐不起詩詞藝術這面大旗,如果你覺得有,不好意思,這隻能證明你的無知。關於門檻1這些書只是我隨便拍了一張,我也說明只是門檻的一部分,不要斷章取義的說我脫離原作。2門檻我認為是學習詩詞文化的門檻,並非指創作。
3有的人指出要讀箋注,我覺得說的也有道理。回答和評論真有意思,首先不說你們舉的例子好不好。
一個班60個學生在上課,59個都在吹口哨,打撲克牌,玩手機,只有小明在認真聽講記筆記,這時候校長來檢查了,大法雷霆,說這個班風氣真差,我要把它評為差班。這時候隔壁班小明同學的迷妹小麗不高興了,跑過來說,這個班是個模範班級,你看小明可好了,其他人根本不知道哪裡來的,肯定不是這個班的。你們睜眼說瞎話的能力和小麗不相上下。
那些玩意已經和詩詞沾不上邊了,只能說是垃圾文化大眾化了。但是很多人還沾沾自喜,自認為自己是中華文化的繼承人,自認為很高端。但是也能體現進步的一點就是,古時候大部分人都沒文化,現在至少是有文化啦,垃圾文化也是文化啊,從無到有不容易,繼續努力,爭取創造更多垃圾。關於這個問題我先引申到文學作品,在這裡我引用一下我的現代文學史老師上課的一段話,大意是——「我發現一個越來越有趣的現象,就是很多作品先火起來的是影視作品,然後才驅使著一些人去看原著。當然一些經典作品屬於精英文學,比如五四時期的作品是面向知識分子的。而今天我們將一些經典的文學翻拍,比如《圍城》,反而掀起一股讀原著的熱潮。」
然後再談談古風,我認為目前喜歡古風的仍然以在讀學生為主外加一些受過一定教育的工作黨,所以一定程度上仍然屬於精英文學。比如我們現在隨便問一個文化水平處於小學階段的五十歲以上的農民,我想他對古風的認識停留在歷史劇,比如《大漢天子》之類的通俗影視作品,對於古風歌曲和漢服我想他們並不感冒,因為這些目前還是不屬於大眾文化的。
趨勢是有,如果再加上國家倡導的話,比如傳統節日提倡穿漢服(當然僅僅是想想)。個人覺得古風圈小眾,但又有擴大趨勢,但是仍然不及主流。這幾年或許比較流行民謠,可能恰好反映了當代人的精神需求,就像我們老師所說的一樣,「我還是有點不懂,你們這一代人為什麼喜歡張愛玲的不多反而喜歡三毛的多起來了,這是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三毛主要是以流浪文學為主,還有就是她《橄欖樹》風格與現在的民謠幾乎完全吻合。
再談談一些古風歌曲,大致我個人認為分為兩種:一種是完全的原創,一種是原創曲子加上以經典詩詞歌賦為詞。關於第一種我想大家的見解各有千秋。第二種我這裡說一下古代漢語老師的看法,他們覺得一些古代的詩詞歌賦,比如《詩經》它們本身是具有自己的曲調的,不過是一部分失傳了或者還埋在地下,但是曲調是現代的,兩者重疊會顯得不倫不類,他並不贊同如今把一些古代的詩詞歌賦用現代的曲調吟唱出來。詩詞文化大眾化。233大家都分得清平仄再說吧
不可以。門檻一直在那,怎麼可能因為誰水平不夠給降降。
古風歌曲不是文化。漢服的服飾史及其研究是文化。至於詩詞文化和古風文化請參考百科,這不是我寥寥數語能說清的。
別說,俺有起過親自操刀的衝動,只是有誰理會。 現代人寫的古詩普遍也low得很,五十笑百罷了。梵高言生命自腐土出,這玩意比中華新韻靠譜多了去。
依我之見,算是大眾化,但私以為大眾化並非什麼不好的,每聞他人說其喜歡的某個小眾歌手,歌曲趨於大眾便少了幾分歡喜,實為愚鈍,聽歌之人應當在乎的是其作品而非用其無人所知來沾沾自喜。不過古風也並非詩詞,就我個人而言,詩詞大眾化還是喜聞樂見的。
先說結論,不可以。
古風說到底是披著古典文化外殼的流行文化,而詩詞其實是古典文化(考慮到絕大多數詩詞愛好者還是寫平水韻的)。但兩者之間有沒有關係呢?當然是有關係的,否則題主不會這樣來問。
我認為古風歌曲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起到了一定的貢獻,有很多人是因為聽了一些古風歌,才起了了解古典詩詞的念頭,比如說我,比如說題主。在這其中把古風歌曲的功勞完全抹殺掉,是不公平的。
但為什麼古風文化飽受抨擊呢?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喜歡古風的很多人都只是葉公好龍,只是喜歡古風中風花雪月帶給自己的逼格感,覺得用了一些看上去古典的詞就無比高端大氣上檔次,復興中華民族文化。
但只盯著古風中的下等之作(我看著都臉酸的你說後來系列)和一些腦殘粉不放,也並非正確的做法。古人教我們要有兼容並包的心態,我們也大可以再給古風一些完善的時間。畢竟古風這種文化出現了才不過十年,而詩詞則有上千年的傳承。現代詩和白話文剛出現的時候,也飽受很多老一輩大家的批評,痛呼文脈已斷。現在看來反而是開創了一種新的文體。
不要急於給古風文化下定義,我認為最好的辦法是交給時間去檢驗,好的東西自然能留下來,留不下來就說明並不那麼好。
我們今天討論古風,也不要局限於歌詞。曲和編曲也是古風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佔據了更大的比重。在古代重視詞遠甚於曲,認為詩以言志,曲是樂工伶人才搞的東西,我們今天把樂工稱之為演奏家,伶人稱之為歌唱家,其社會地位比之過去已大有不同,這也造成了在歌曲的創作中是唱歌的那個人更受矚目。很多人聽古風歌,也不過就是聽歌罷了,詞是誰所作無所謂,曲是誰所作無所謂,編曲都算技術工種了。我也希望流行音樂里這樣的情況能改變,給我們詞曲創作者應有的重視。對詞作的不重視,跟詞作水平低劣是有直接關係的。這也是流行音樂存在的一個問題。
我很贊同@直江信綱 的觀點,即古風借用了很多古典詩詞中的意象,然後用現代的創作手法表現出來。(只可惜他的答案已經被踩到下面去了)但我認為舊體詩不會亡的,至今也仍有百萬級別的人在進行舊體詩的創作,甭管他是老乾體或是不講格律或是只用中華新韻,這都說明仍然有很多人熱愛它。
其實這裡也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即很多人認為古風歌寫了一堆跟自己八杆子打不到的意象,本身是脫離生活的,其實當代舊體詩的創作也存在這樣的弊病,即擬古之作很多,對於這個問題,知乎上也曾有過討論,感興趣的話也可一搜。
有個答案說古風文化是垃圾文化,我覺得說這樣話的人也就是個跳樑小丑,我祝他一輩子寫不出好的舊詩。比心。偷偷爆一張喜歡的詩人的照片。毛關係沒有。
綜合水平還不如唐詩三百首一半,附庸風雅的失敗產物,如果為此感動,只能說是境界太低格局太小了。
不可以。打個比方,古風文化可以說是從「古典文化」的後院偷跑出來的一個存在。
古風歌曲雖然有相當一部分借用了古典詩詞的意象,但是終究表現方式是現代的。真的沒見有幾個人寫出正經能匹敵古文的歌詞來。(可能…一隻手能數過來?)
誠然,由於古風創作的門檻相當低,導致作詞水平不高(這我承認,沒得洗)。但是有的知乎er總盯著幾個空間段子水平的東西(什麼「你說xxx後來xxx」之類的)硬說是古風,沒事就拿出來酸兩句,這算不算報道上出了偏差?好比有人拿網易新聞評論區來代表中國民意,你同意嗎?
絕大多數的古風作詞,是努力在「傳統意象」和「現代音樂」之間找平衡的,這個「界限」我們也在摸索。如果以古風歌詞沒有按著平水韻來寫,沒有完完全全以古語入詞來批評,我覺得和批評宋詞不是五七言一樣,是荒謬的。
至於自視甚高這種東西,我還是覺得批評者的自視更高一點。
攤手.jpg古風,可以成為了解傳統文化的一個途徑,但是絕不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有人聽了幾首歌就覺得這就是傳統詩詞之精華所在,我幫諸位懟他。
至於正經的詩詞,寫的人加上看的人,從古就是那麼少,沒轍。//關於生命力的問題,私以為古風就算比生命力,也不能跟古詩比,應該跟「現代人寫的古詩」比。如果十年後後者活蹦亂跳,前者半死不活,那我無fuck說。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歌手少司命?
※如何看待現在的古風文化?
※有沒有能夠體現中國古風的英文網名?
※如何評價王俊凱翻唱的《滿城花開》?
※古風歌手的人品重要嗎,是看才華還是拼道德?以及憑什麼這麼黑古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