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大排量摩托車有些什麼技巧?

我一直很喜歡摩托車,一直都有一種想買一台的想法,在朋友的介紹下才了解到機車,這樣的摩托車,一發現就愛上了,目前正在與家人溝通,希望大家可以介紹些技巧,只要是摩托車的都行!


謝謝各位的捧場,沒想到會有這麼多的朋友關注摩托車駕駛。各位有什麼關於摩托車培訓的可以諮詢我,我把我自己的微信號二維碼放到文章下面。但是至於各位要買什麼車的就別問我了,現在諮詢發達,有辣么多公眾號每天介紹各種不同的車型。所以,各位要買車的話找度娘搜搜就知道了。

————————————————華麗的分割線—————————————————

騎車難不難?

騎車很難,是你把騎車想得太簡單了。

你們可以自己看看車的後輪,有多少是只有中間磨而兩邊都是嶄新的?

那些騎車還不帶護具的摔了秀傷口的人是什麼心態?國內的摩托車已經被妖魔化了很多年,求你們別再雪上加霜了。

說正事兒

到底怎麼才算是摩托車駕駛技巧,可能很多的車友都有自己的看法。太難的我也不講,講了也沒用,我就說點基礎的。

首先我們要知道摩托車是兩個輪子在一條水平線上,汽車是四個輪子。所以平衡性是我們首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要解決平衡性的問題首先要讓車動起來,等後輪有了抓地力,才會給車提供穩定性。

所以,在我的課程裡面我會先教平衡性。這是一個慢速技巧,慢到可以讓摩托車的速度和正常步行差不多。

這是我16年初做的培訓照片。

在做平衡訓練的時候開始糾正姿勢,就是身體各個部分的位置。

從下往上講:

腳掌:腳掌要平行車型,和腳踏呈現十字形,不能外八字。外八字看起來不光是丑,如果壓彎的時候是外八字的話,腳就可能受傷骨折。MOTOGP裡面車手過彎角度小,腳都是腳尖踩在腳踏上面的。

看看小馬的腳,要是這個角度外八字就骨折了。(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膝蓋:膝蓋要夾住油箱,人坐在車上就是靠膝蓋夾住油箱來固定人和車。不夾也可以,無非就是沒騎多久手就累了,轉向不靈活了。過減速帶被彈飛起來人車分離摔了。

大排量摩托車,除了美系巡航,其他的車在郵箱上都設計了一個凹進去的地方,那個地方就是拿來夾的。不然你以為是來幹嘛的?

看看我框出來油箱上是不是有個凹進去的一塊(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手:手要放鬆,必須放鬆,必須放鬆。

從肩膀開始就要放鬆,到肘部,到手腕,到手指。手直直的頂在手把上不光會疲勞還會影響轉彎。降低車輛的靈活性和操控性。

握油門的手也要放鬆,捏太緊容易造成手部疲勞,還會使得油門不受控制。所以,輕輕握住就要。

看看猴王的手你就知道了,總體呈現一個"L"型的狀態。(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看了文章別說這是賽事,和街道不一樣。如果這樣以為你就錯了,基礎的不管賽道還是街道都是一樣的。

還有一點,只要騎車,就一定要穿戴齊全裝備!夏天有夏天的裝備,冬天有冬天的裝備,什麼戴個頭盔手套就出來的我給你說這叫作死,一個LOW SIDE下去直接用皮膚摩擦地面可以想像一下後果。要裝逼請裝全了,別半吊子的。

另外,在市區騎一定一定要遵守交通規則,國外的汽車都知道讓著摩托車,國內的開汽車的人都自覺是大爺。所以,遵守交通規則。

另外,控制右手這句話我就不講了,一個成熟的摩托車騎士是不會拿自己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去開玩笑的。

就這些,吃飯去了。


裝備什麼的不用多說了,日常逛街買菜(是的我會騎車買菜)頭盔手套是一定要的。要上山或者出去浪建議建議之前護膝護肘戴上,否則後果如下。

朋友騎R1在我面前Low side摔了,原因不熟悉山路太快進入一個連續彎,當時他袖子就是這樣摟起來的不然手肘也不至於擦傷。

從來沒騎過大排的話也不用害怕,我從沒騎過真正的摩托就提了Z1000,還是在外地提的好哥們騎了5個小時幫我騎回來的。回來在小區里轉了20分鐘就基本摸清了(前提要會開手動擋的車),因為回家的時候已經很晚了路上也沒車了我就手賤騎出去了。結果就是在一個紅綠燈快停住的時候龍頭往右了,然後我左腳正要放下來,沒抓住平衡車子已經要往右倒了。這個時候要說一下,新手上大排一定要把重量考慮進去,不要以為管住右手就好了,低速的時候能不能掌握平衡才是關鍵,400斤的車要倒真的是拉不住,只能一點點慢慢的把車放地上。

心疼的傷痕

騎行起來完全談不上大排有多難騎,扭矩足在任何一檔位說走就走不遲疑。要注意的有3點:1 管住右手 2管住右手 3 管住右手。對於大排摩托最重要的不是不要有和人斗的心,而是要有畏懼心。車要弄死你分分鐘你就死了,所以在車還沒想弄死你的時候你就不要自己去作死了。

關於選車

我不會和其他人一樣上來就說從300或者250開始,因為我不是這樣開始的。我也不會說直接上公升,因為那樣屬於無腦。如何選車完全取決於你知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我從一開始要的就是帥,和騎摩托兜風的感覺,所以我沒有猶豫的提了Z1000,我能管住我的右手,我不追求彎能壓多低,因為我就不想去壓彎。另一種訴求是性能,想要做一個Street Rossi?這種情況下直接上大排就是自殺,因為你沒那個技術去掌控它,就是給你一台公升車你也騎不過別人300騎的6的。想要提升自己能力就得配上正確的坐騎,能力低的就入門開始,不要逞強,沒必要。

不放圖我買這麼帥的車幹嘛?


摩托車技巧有很多,連騎車時的穿鞋穿襪戴眼鏡都有相關技巧,你具體想要了解些什麼?很多基礎知識不用上知乎問,百度一下或者逛逛摩托吧論壇可以直接看到教學帖經驗帖。

具體的初步建議是三點:考駕照,買護具,從小排玩起

還有什麼想問的請把問題具體化

祝玩得開心,注意安全


龍兄修訂版

大排量的機車是非常沉的,如果騎機車不是特別熟練的話建議先從小車練起,因為太沉了,萬一摔了很容易受傷,而且修起來也很肉疼。車倒了的話不要只用胳膊去抬,要借著點腿勁,腰上要用上力,要繃緊,否則很容易扭到。除了偏高轉之外的大排離合器控制不好很容易竄出去翹頭的,有電子輔助的車在市區騎建議開電子控制,比較省心的,遇到挑釁的也不用管翹頭直接秒。機油一定要用好的。因為車比較沉,所以對於抓地力的變化是比較明顯的。挖個坑慢慢寫

感謝@龍兄


我主要只騎過250到900cc範圍之內的各種摩托車,看提問人如何定義大排量了。

嚴格意義上的公升車才算大排量的話我大概是沒資格回答,唯一摸過的是kawasaki 14R但也只是摸過,什麼騎行感受我不知道怎麼表述

以下內容主要是基於CBR500的騎行感受總結的一些點。

首相,你得有個駕照吧,考到駕照了基本的操控都能理解了,排量不同只是車子的制動,提速,轉彎半徑等等的車身動態不同,本質還是一部摩托車。CBR500作為一部雙杠車,本身馬力輸出在同級別500cc里非常垃圾的,基本也就是跟cb400差不多的水平,如果不考慮做工什麼的,你花4萬多買的國產春風650都完全可以用70匹馬力碾壓這部車。

畢竟排量是硬道理,500cc的雙杠機起步還是很快的,市區基本前4擋就可以完成所有路段的各種速度的騎行。油門在7000至8500轉就能夠輸出最大扭矩和最大馬力。對於這種排量的機車來說控制右手顯得尤為重要。

一部250cc的摩托車如gw250或川崎小忍在市區0到80的提速已經基本能夠完爆主流2.5甚至3.0自吸排量以內的家用車。當排量增加到500cc這一中量級後,提速顯得更加凌厲。像雅馬哈R6這樣的高轉機,一檔就可以破百了,但市區騎行低扭太差,實際感受可能對大部分人來說還是雙杠車更好騎。

無論你能騎多快,日常路段畢竟不是封閉賽道,一個好的剎車可以讓你更安心,250以上排量都建議選購ABS版本,對沒有經驗的騎手來說很多時刻這就是生與死的差別

控制右手,遵守交通規則,全套護具頭盔衣服什麼的,選擇靠譜的車行,最後,祝你好運,玩的開心!

有什麼不明白的歡迎留言,我有空就回

平日騎的和摸過的小排量,右邊基友的ktm390還是挺暴力的

泰國騎的cbr500,做工挺好,確實耐艹,就是輸出太弱了。。。同為雙杠機比不上春風650那種暴躁。(你們要是想吐槽那個半盔就吐槽吧,雖然安全性確實不咋地,大夏天慢慢騎還是挺涼快)

其他一些小貿車水車什麼的也摸過不少,圖就不再放了

最後這個是來打醬油的,完全不搭嘎的cg125改了個200cc的風冷,我到最後也沒看出來到底想幹嘛,手工勞動課吧。


管住右手,穿好護具


主要是國內摩托駕照考試太敷衍,許多國家都是分排量等級的,中國就一本駕照就可以騎完所有排量的摩托,這也是危險根源之一。至於那些玩大排水車的,摔幾次就懂事了。


八個字,量力而行,管好右手。


騎過一次R1,直接從125上的公升,以前從沒接觸過大排。

我個子太矮,才165,騎上去雙腳只夠得著腳尖尖。

公升車動力很炸,沒開過大排的我被嚇到了,三檔100多公里每小時,我的125天劍極限才80多。

騎行姿勢很累,可能個子小吧,雙手撐住手把久了真心麻,跑長途可以趴郵箱。

轉彎特坑,角度好小,速度快還好,原地調頭我特么轉了一大圈。

聲音真是騷,那種回頭率超高的。

不過以後不會接觸這種車,因為第一次騎給我留下了陰影,我騎這台R1遇到了鏈條斷這事,車速60左右,鏈條斷不知什麼零件或碎片打到我腳,開了條口子。

還是開我的小天劍比較舒服


帶好頭盔 管好右手


以前騎過250差點把人小孩給撞了,自己也摔了。


從like180直接跳到NC700D,

自我感覺大概熟悉了一下午,

然後騎了2個300km左右的小長途,現在覺得已經基本上適應了。

哦,1公升以上才叫大排……


倒下去,就打電話找人幫忙,想自己扶起來,很困難。小心閃腰。

很早以前,橫越鐵軌,倒了,扶不起來,十幾分鐘後遠遠望見火車了。拼了命,拖出鐵軌的。


推薦閱讀:

阿普利亞gpr150到底怎麼樣。?
為什麼電力機車和內燃機車的大小差距不大?
哪種中國的鐵路機車最「暴力」?

TAG:摩托車 | 重型機車 | 機車 | 暴力摩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