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的「三光」政策為什麼失敗了?

我只是想單純從軍事角度了解一下這個問題。

如果華北日軍從其他戰區抽調了兵力來執行三光政策,那麼如果這部日軍像犁地一樣把所有日軍佔領區以外的都過一遍,應該能達到他們的戰略目標。

畢竟當地農民是不能迅速逃亡的。而他們的戰鬥力也似乎不可能遇到任何阻力。

他們為什麼沒有能夠達成此目標呢?


二戰沒有任何軍隊可以在不依賴就地補給的情況下和當地軍隊長期對抗。

就連三光政策都不殺作為搬運勞動力的人。

三光是反游擊隊的下策,也註定了失敗的一個原因。


日本在台灣就成功了,不但殺光了所有有點骨頭的台灣人,還成功皇民化到現在都遍地綠營精神皇民。

中國東北抗聯也幾近全滅。

日本三光這種不得人心的做法,挑明了是不給多少停戰餘地了。那麼只有殺光所有有骨氣的人,和在此之前被打趴圈兩種選擇。大日本帝國手指揮腦,胃口太大,營養不良,油盡燈枯而死,變成了小日本。


「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殺光、燒光、搶光」絕非字面含義一樣簡單,答主想以三個成語來解釋三光政策的核心內涵:涸澤而漁、兔死狐悲、殺雞儆猴。

1、涸澤而漁

對游擊隊活動的村落全部實施徹底的「三光政策」,日軍能做到嗎?答案是肯定的。日軍會這樣做嗎?答案是否定的。

可以滅村,可以清鄉,也可以屠城,但日軍不是蒙古騎兵,只要有草原就能生存。日軍需要糧食、牲畜、煤炭和鋼鐵,這些資源僅靠掠奪是根本無法滿足要求的。日軍需要青壯年勞力參與生產,源源不斷的提供戰略物資,而非殺光他們。

涸澤而漁,不符合日軍以戰養戰的總體戰略。

2、兔死狐悲

或許有知友會說,日軍可以只在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實施三光政策。很抱歉,游擊隊本身就是兵民結合的產物,誰能確保哪裡是絕對的安全區呢?寧可錯殺三千,絕不放過一個的濫殺無辜,無助於日軍穩定地方統治。

況且,稍有反抗就滅人滿門的暴行,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大忌。三國曹操一怒而屠徐州,結果導致日後荊州百姓聞得曹軍兵至,扶老攜幼跟隨劉備逃亡。日軍若每至一地都片瓦不留,那麼無論根據地還是佔領區的百姓別無選擇,除了逃亡就是反抗。

兔死狐悲,將導致日軍在華統治的全面崩潰。

3、殺雞儆猴

因此,三光政策在推行中,日軍通常以摧毀根據地的基礎設施和生產能力為主要目標,沉重打擊根據地糧食生產,以經濟封鎖遏制抗日武裝的活動;同時,將黨政幹部和抗日積極分子及其親屬列為主要屠殺對象,震懾當地百姓,使之不敢同情和支持抗日活動。

日軍三光政策罪行累累,燒殺淫掠無惡不作,但通過屠殺製造大面積的無人區,並不符合日軍的侵華利益。

在三光政策的打擊之下,各根據地面積緊縮,部隊減員嚴重,糧食布匹奇缺,抗日形勢遭遇嚴峻挑戰。

各根據地被迫採取應對措施,經過艱苦奮戰最終粉碎三光政策:

1、各部隊開展大生產運動,提高糧食產量,改善生存條件;

2、通過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等游擊戰手段同日軍周旋,維持戰略空間;

3、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游擊隊和武工隊重點剷除漢奸、打擊偽軍,將日軍殺雞儆猴戰略化解於無形。


因為暴力對待民眾只能帶來暴力不合作,導致不但後勤成本大大增加,而且還會導致兵力無法大量用於前線,得用來後方清繳,然後又進一步會造成民眾的不合作和極力抵抗,進入對抗升級的惡性循環(與其被手無寸鐵的殺掉,反抗的死亡率反而會更低)。

殺光肯定是不合算的,以當時中國的基礎設施和日本的汽車數量,後勤的成本會高的難以復加,就算有那麼多汽車,中國當年可沒有中石化和中石油,路也是破的一團糟,別陷進去就不錯了,就當年日軍的後勤而言,能湊夠大規模戰鬥的彈藥就也已夠嗆,衣服,糧食肯定不能主要靠本國運過來。

美軍在越南的戰略村,滲透戰術為什麼失敗,也是因為這個,其實是一樣的,戰術上美軍總能打出勝利和高交換比,理論上消滅的人可不少,但實際治安情況反而是越來越差。


題主想到的是「三光」政策,

會使抵抗勢力

在物資上的供給和支持得到削弱。

但沒想到的一點是,

抵抗勢力在精神上,

卻是會得到極大的加強。

原因有二

1 仇恨。

當你作為一個軍人,

看到自己的同胞,摯友,

甚至是兄弟姐妹,妻兒,父母,倒在日軍的刺刀和槍口下,

那種恨已經不再是國破的抽象,

而是具體的,深入骨髓的。

一個人的念想和摯愛被狠狠磨滅時。

爆發出的能量是可怕的。

2 決死和潛能。

古語言,置死地而後生,圍敵必缺,窮寇莫追,都是這個道理。

「三光」政策,就是把抵抗勢力逼到一種境地。在這時候,人會拚死一搏。而不會坐以待斃。你想想一個人可能跑1000米可能平時不及格,但如果後面放一隻瘋狗呢?何況一個集體爆發出的潛能是個人的次方,不是倍數。

===============================

最重要的一點,跟地理環境有關,

華北不像東北的氣候嚴寒,自然條件惡劣。一被逼近深山就難以生存。

華北也不像台灣,人口集中於西側。本身又是島嶼。缺乏自由活動,反攻和休息的空間。很容易被壓縮。

華北的地理特點決定了,日軍無法有效地真正發揮「三光」政策的戰略目的。它還有西部,南部,北部可轉移周旋。

==============================

僅為拙見,歡迎交流。


陸軍馬鹿後勤渣渣,太依賴就地補給了。


這個問題很好

你田地里鬧老鼠,你乾脆不種地,餓死老鼠丫的,

那你也得餓死,

日本最大的問題在於本土無法供給統占區的維持,必須靠劫掠統戰區維持,

現在你懷疑每一個中國人都是八路,誰給你種地?你去本土拉人來種嘛,


1、人殺光了日本人怎麼持續獲得資源?沒有當地補給,光靠掠奪根本維持不了侵略統治。

2、殺光幾千萬人不太現實,聽說日軍實行三光的居民如果來不及逃亡,就只能拚死抵抗。


局部的戰術上的勝利無法改變大局的戰略上的失敗

消滅肉體(屠殺),永遠是解決問題的方案中最直接最有效率的方法。


因為需要就地補給

況且抗日主力是國軍


拋開人權道德,純粹軍事角度講,三光政策有其明確的軍事目的。

殺光,一是製造恐怖,讓敵占區人民不敢支持反抗軍,這種恐怖性屠殺可參見蒙元南下與清軍入關,抵抗即屠城,用恐怖瓦解抵抗者的信心。二是消滅敵方潛在的兵員與支持作戰的勞動人口,瓦解敵方的戰鬥力。

燒光,搶光與上段相同,摧毀敵方支持作戰的物質基礎,散布恐怖,從心理到物質上打壓敵方。

華北屯住軍的三光政策可以參考北宋末年的對西夏軍事戰略,即建城築堡,步步進逼;小股騎兵在秋收前掃蕩西夏,焚燒牧草與農作物,屠殺西夏農牧民,打壓西夏的物質基礎與人力資源,削弱其國力。當西夏面對掃蕩煩不勝煩時,常常傾全國之力反攻,宋軍就龜縮城堡,十天半月後西夏補給無力後退時,再用精銳追擊,如果拋開人道主義(屠殺無辜的西夏人民,焚燒農地)這一戰略戰術是非常成功的,如果沒有靖康之變,不出二十年,可亡西夏。

手機手打這麼多,只是討論下軍事策略,開篇講清楚了,拋開人權道德,輕噴

三光政策的主導者崗村寧次在任華中先遣軍司令時,曾槍決過犯強姦罪的日軍,並親自叮囑軍醫戰俘治病,那時他提出口號是:討蔣安民

可惜他帶領的第五第六師團在南京罪孽太重,不然討蔣安民的口號,應該能起一定作用。

另,據說崗村挺欣賞在長沙擊敗他的名將薛岳,戰爭歸戰爭,武將愛武將是他說的。

今天我為軍人,常常思考如何平疆亂,壓縮叛軍人力資源與物質基礎是核心,當然,可以不用屠刀,比如政治工作,比如文化教育,比如計劃生育


原因很簡單啊。錢不夠用啊,不要以為三光政策很省錢,軍事重壓,(順民)民生改善,移民填充。這些都極其費錢,何況三光期間生產是極難保障的。日本沒有這個實力在整個佔領區完成這個任務。


小日本自從織田信長死後,就沒有高遠見的戰略家出現了。

當時孫中山有個很好的想法,中日聯合共同抵禦西方殖民者,解放東部亞洲,當然,那個時候自然是日本當老大哥。

可惜日本沒有那個覺悟和遠見,也許是擔心將來中國必然做大吧。

所以,日本選擇在自己歷史最強時期,中國歷史最弱時期,同時也是西方殖民者歷史最慘烈內鬥時期,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博一下。

日本選擇侵華!

因為大前提錯誤,那麼日本之後一切的政策都是錯誤的,三光政策更是一種歇斯底里的發泄,而不能談為一項政策了。

如果殺人有用,那麼南京大屠殺之後,應該就知道實際起到了反作用。

有人說在台灣和東北,殺還是有效果的,可是別忘記了。

中國的主體是漢地!

東北和台灣是邊緣地帶,民族構成也有點複雜,大片聚居人群還未形成流傳淵源的宗族。

也就是說在相當於一盤散沙的地方,殺是有用的。

但是在漢地,尤其是南方,大家應該看到了,宗族力量是很強的,抗戰很激烈也很慘烈,很多地方日軍還不得不妥協。

所以三光政策本身就是談不上政策。

既然不是政策,也就沒有成功一說。


推薦閱讀:

二戰時期日本軍帽後面的帘子是做什麼的?

TAG:抗日戰爭 | 日軍 | 八路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