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微軟 Surface Book 2?


cpu和顯卡分開散熱的優勢在輕薄本上逐漸凸現,或者說,從book1出performance base時就能有感受了。


*NBC已經做了初步評測:

1. CPU散熱崩了

2. 15寸版供電不足,GPU會降頻

3. 屏幕與上一代採用相同的面板,有拖影問題

感覺新一代Surface Book終於在實質上威脅到了MacBook Pro了,可喜可賀。

15寸Surface Book的出現意味著微軟終於在高性能筆記本上豎立起了自己的標杆。而且這一代定價還挺良心的,i7+1060+16G+1T $3299,終於不是和蘋果錯級競爭了(上一代性能碾壓13寸沒錯,價格也是到了15寸了,而且性能並沒有15寸的強,略尷尬)

1060作為遊戲本都不會失格,更不用說Surface Book還如此輕薄,僅僅15-23mm,2kg。XPS 15應該會受到極大的衝擊(戴爾:???),如果品控能更好(我知道質變可能性不大,但畢竟也有這麼多代產品的經驗積累了),這個級別上PC陣營里多半是沒有對手了。(雖然實質上威脅到了MacBook Pro,但macOS畢竟對於部分用戶是剛需,以及Apple logo,衝擊倒不會很大)

有幾點補充一下。

1. CPU基本確定可以跑滿20W

沒有一點點防備!!!微軟Surface Book 2 快速上手(視頻最後有彩蛋!!!)

性能估計可以超過i5-7300HQ了。跟MacBook Pro還是沒法比啦,如果想打標壓i7需要差不多的功耗,屏幕估計會燒掉。但差距不再是碾壓性的了。

2. Clipboard里沒有風扇。

感覺13寸沒有風扇來壓一個i5-7300U應該是問題不大,new Surface Pro應該算是給出了不錯的答卷。

根據 @到處挖坑蔣玉成 對模具的分析,應該13寸的i7版本也有風扇。畢竟有出風口。

3. 三倍性能感覺很懸。

這個供電(95W全部)只能是1060 Max-Q(60W),那麼有1050 Ti+30%的性能,就算1050 Ti比1050強50%吧(實際根本沒有),1050大概比Pro 560強10%-20%,就算比低端的那款,Pro 560比Pro 555強30%,這麼算才剛剛好三倍。而1050 Ti是個什麼貨色大家都知道……

那又怎麼樣!這特么可是1060!

4. Type-C只支持USB 3.1 Gen1(3.0)。

這也是沒辦法的,低壓CPU就12條PCIe通道。拆分1x4, 2x2, 1x2+2x1 and 4x1。顯卡和SSD佔掉以後完全湊不出Thunderbolt的帶寬……


更新一下畫畫的體驗

第一感覺就是軟體終於對surface的奇葩解析度有了不錯的支持。雖然我的線條一如既往的爛,但是我感覺軟體的加持還是讓我自己很享受畫畫的過程,覺得線條還是挺飽滿的。

----------------------------------------------------------------

剛剛充值了信仰,入了surface book 2 澳洲版13寸+i7+16GB+512GB。

開機後的第一感覺就是,活過來了。優秀的屏幕比例,讓我吃驚我還能打這麼快的鍵盤,巨大的掌托,順滑的office使用體驗。嗯,我再也不想用我的MacBook Pro了。

後續更新

用了上一代的Surface Pen體驗了一下(結果如下)。感覺這代的屏幕沒有那麼軟了,書寫上比SP4好,也比ipad pro好。下面的實驗結果幾乎沒有用到橡皮,比較流暢就寫出來了。

oneNote筆記體驗(無縮放)

應評論區的要求,我試了一下PDF的注釋。我使用的是drawboardPDF試用版(為收費軟體)。可以看到drawboardPDF有著類似Microsoft Dial的操作界面。藍色的字體是在當前縮放比例的情況下我能寫出的最小字體。紅色和綠色字體是逐漸放大後寫出的更小的字體。可能需要點擊高清大圖才能看到效果。

我覺得整體書寫體驗drawboardPDF不及oneNote,對筆畫的定位不那麼准。其他的體驗還不錯。

PDF論文注釋例子


微軟在兩年前首度推出 Surface Book 這一全新筆記本系列產品時,定位就已十分明確:作為一款能夠全面展示 Windows 10 系統的最佳移動計算平台。其擁有的高性能配置,相對輕薄的外觀和獨特的平板與底座的二合一分離設計,使得 Surface Book 的出現無疑在市場中讓人眼前一亮,也幫助微軟在圍繞 Windows 10 的新一輪軟硬體生態布局中邁出紮實的一步。

兩年前,微軟負責硬體設備業務的副總裁 Panos Panay 就在發布會上表示,微軟的幾款設備都是對各自所處的產品類別進行了「定義」的產品,例如 Surface Book 系列定義了筆記本,Surface Pro 系列定義了二合一電腦,當天發布的 Surface Studio 無疑也是有資格定義一體機的一款產品。

17 日,微軟對外正式發布了第二代 Surface Book,在第一代 Surface Book 的基礎上,全新一代 Surface Book 在延續 Surface Book 產品線定位的同時,其成為全能型移動終端平台的設想隨著性能的全面提升而更進一步。

第二代 Surface Book 在第一代僅有 13 寸版本的基礎上,新增加了 15 寸版本,而 13 寸低配版也直接取消了內置風扇,這些是新一代 Surface Book 直觀上最顯著的變化。

「這實際上是一台台式電腦。」微軟硬體設備部門副總裁 Panos Panay 舉著第二代 Surface Book,對在場的媒體這樣說。他想要強調的是這款產品的強勁性能。

(微軟設備副總裁 Panos Panay 介紹第二代 Surface Book)

我們在 10 月初受邀參加了微軟舉辦的一場小型媒體見面會活動,第一時間接觸到 Surface Book 第二代產品。

在見面會現場,Surface 產品項目管理總經理 Pete Kyriacou 在接受我們採訪時表示,相較於第一代 Surface Book 產品,第二代 Surface Book 主要有四大改進:一是新增了 15 寸高性能版本,二是整體性能較第一代提升 3 倍 ,三是取消了低配版本的風扇以及對連接上部平板與下部底座的鉸鏈的改進, 四是電池續航時間延長到最長 17 小時。

首先從整體性能提升來看,Surface Book 二代在不增加整體重量的前提下,總體性能較第一代提升 3 倍,採用第八代英特爾二核及四核處理器,高端版本塞入了英偉達 GTX 1060 圖形處理晶元,圖形處理能力更為強大,最高為第一代 Surface Book 的五倍。

其次,新增的 15 寸高性能版本,讓其屏幕顯示的表現力更加突出。15 寸版本屏幕解析度為 3240 x 2160,13 寸版本屏幕解析度為 3000 x 2000。

(第二代 Surface Book 屏幕表現力更為驚艷)

第三,對於第一代創新的用於上下部連接的鉸鏈設計,在第二代中有了更多的改進,Kyriacou 介紹說,第一代的 Surface Book 無法在放置在桌面上時,用一隻手將屏幕開啟,需要在抬起屏幕的同時,用另一隻手固定住底座。而第二代已經可以在不需要另一隻手固定底座的情況下,用一隻手便可以展開屏幕,與第一代相比,第二代的屏幕開合最大角度依然為 125 度。

(在延續了第一代外觀設計的基礎上,第二代 Surface Book 性能更為強大)

Kyriacou 說,Surface Book 的整體設計也是兼顧到性能、續航、尺寸重量等各方面的妥協的產品,他們希望能夠在硬體設計上找到完美的「甜區」(Sweet Spot),即各方面的均衡。

由於採用了二合一平板電腦的設計,決定了大部分計算處理單元都集中在上部平板顯示部分,將導致這部分重量過重,而下部底座則主要為電池區域,為了續航時間足夠長,電池容量也需滿足性能的需要,在上部平板部分重量相較底座較重又不採用類似 Surface Pro 系列的支撐架設計時,就不得不通過鉸鏈的方式,將重心通過鉸鏈的延展轉移到下部底座部分,使得整體在重量不過重的情況下,又能實現機身整體開合的穩定美觀。

微軟方面稱,第二代 Surface Book 將於 11 月 16 日在美國及其他十個市場正式發售,11 月 9 日開放預訂,起始價格為 1499 美元。

(15 寸高端版本配備英偉達 GTX 1060 高端顯卡)

第二代 Surface Book 無疑傳承了第一代 Surface Book 做全能型移動終端平台的定位,在追求便攜性、性能和續航三個方面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產品的應用在真正落實到消費終端層面,或許又是另外一回事。

雖然無可否認 15 寸高配 Surface Book 2 代已經在結合便攜性、性能、續航方面做到了業界領先,Kyriacou 在接受採訪時也演示了將 Surface Book 上部平板反扣在底座上,合平後實現圖形處理能力強大的平板電腦的功能,他表示,你甚至可以一隻手將其當成畫板,另一隻手使用觸摸筆在屏幕上進行創造,但這樣的應用場景真正能被多少用戶使用是個很大的問號,畢竟,高端 15 寸 Surface Book 的重量並不輕,單手握持時間長了會略感吃力,或許對於大多數用戶來說,使用 15 寸高端 Surface Book 最多的使用場景是放在桌面上當成一台桌面工作室使用,其圖形處理能力已經媲美目前市面上主流的高端遊戲電腦,多數用戶可能依然會將其當作一台遊戲娛樂電腦來對待。

當然就 Surface Book 產品線的定位來看,其本身就是想做一款將輕薄、性能和續航集合於一身的高端筆記本產品,且能夠滿足幾乎所有的應用場景,包括桌面型電腦、傳統筆記本、平板電腦等,Surface Book 在這方面無疑是集大成者,可以說微軟在 Surface Book 產品線方面已經在朝著全功能型移動終端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by 紀振宇 來自矽谷


無機評測沒意義,但是看到 Surface Book 很想分享一個小故事:

某一個品牌的一群青年工程師突發奇想,在很久遠的年代之前搞出來了一個原型機,那還是在現代 PC 平板二合一出現之前的時候,所以整體還是傳統筆記本形態。

這個原型機有什麼特點呢?機身部分採用了一個當時非常高性能的配置,但是工程師們希望盡量便攜。

那麼矛盾已經很明顯了,做得輕薄會讓散熱和續航不過關,做厚重了不便攜還丑。

所以他們乾脆做了兩個版本的分體式機身。

在筆記本電腦的機身部分可以通過卡扣和一系列的精密機械結構實現無工具拆卸,類似於今天我們拆開筆記本底殼。

拆開卡扣可以拿下來的部分在這我們把它叫做底座,不同於今天的是,兩個版本的底座可以互換。

就和你所想的一樣,兩個版本的底座一個較厚,裡邊設計了很多風扇和輔助散熱系統,並且有更多的介面。另一個版本的底座相對較薄,主要是電池。

後來其實還有一個也很厚,但是電池更大一些的底座版本。

可惜這個項目因為成本太高,一些技術難點不好解決和擔心客戶接受程度不夠的原因,最終被砍掉了。

不過這些工程師們都一直記得這個想法。

看到 Surface Book,我覺得他們當初因為技術的想法算是真的被實現了,這不就是我們對科技著迷的原因嗎?

實際上 Suface Book 也可以算成一種模塊化產品,需要顯卡性能,就買有顯卡的「底座」,需要更長的續航,就買一個內部空間都留給電池的「底座」。完全可以適應不同需求的人群。

這可能就是未來 PC 產品的一種「路徑之爭」,我認為 Suface Book 目前的路徑是非常值得重視的一條。

因為它可以打破傳統意義上性能產品和輕薄便攜產品的邊界。


應該提前打好預防針,別盲目樂觀:

1. 微軟這幾代sp品控都一般,第一批各種小毛病都有,軟體硬體各種搞事情。買首批要慎重。

2. 微軟的東西啥時候便宜過

3. 看著配置這麼高,別指望著真的能滿載不降頻,為了你的使用體驗,用起來也涼快一點。1066 maxq的幾率很大。

官方的宣傳片,怎麼這麼燃。。。

樣子沒什麼好說的,外形貌似變化不大。15寸也算是放大版,沒有數字小鍵盤。加一個type c,不過不是雷電。電源介面是走pcie的,怕是沒有足夠的信道了。

各家廠商在13寸輕薄本紛紛使用mx150低功耗版的情況下,微軟毅然決定高配上了一個8650U gtx1050。然後15寸上1066,底座雙風扇。這波666

給微軟跪了,就等著看散熱表現了。

以及,微軟終於開始在最低配上用8 256這種空間不那麼少得蛋疼的組合了。。。代價是,筆要自己買,728一根。

反正我是買不起了。

在此處查看 Surface Book 2 規格

微軟官網的規格頁面

一年保修

我個人倒是覺得13寸無獨顯的鹹魚配置版本還是有點意思的,價格可以穩定在11k以內的話,可以和X1C、rmbp13比比看。


完美解決了回國不能打hitman和開發GacUI的問題。不過我仍然會考慮一下是不是要買razer blade,因為據說只要你能忍受更重一斤,可以換來幾倍的性能的提升。


挺好,真正的生產力工具

唯一需要擔心的是品控問題

性能方面

13"是7300u+1050(目測散熱水準大概也就965m那個樣子,或許有改進。。。

15"是8x50u

無腦口胡是20w-25w左右的TDP,表現。。。7300HQ等級吧

那個1060,大概MAX Q,60w也許真的行

續航,官方17hrs

刀一半8H,足夠一天了

總之,現在問題還是品控。。


軟狗表示很心動 ?

激動點:

  1. 性能!這個要感謝AMD,讓 Intel 在 8 代酷睿上多擠了這麼多牙膏~

    在13.5 英寸的 Surface 這種變形本上也能擁有如此強大的性能!8代四核+GTX1050,不輸同尺寸常規本兒了

    btw,原本還在YY MacBook系列啥時候能用上8代Core,沒想到我軟下手這麼快,棒棒噠!

    (有大神表示可能7代、8代酷睿介面通用,感覺很合理)
  2. Surface Pen 看介紹,新SP的 21ms 延遲的新款筆,也要全面普及了,21ms 真的就是幾乎感覺不到延遲了~ 但是客觀求是的說,和新 Apple Pencil 的整體使用感應該還是有差距(畢竟iOS的優化這麼吊)
  3. Surface Book 的底子本來就優秀:

    那個高分屏,200%縮放很爽,很Retina(日常使用的APP都適配了,當然鄙人是文字工作人者,雖然這些東西寫的一坨屎 &>_&<)!

    CPU/GPU分體+鉸鏈+2in1,這種2合1挺創新的;CPU GPU估計是用雷電連在一起的(btw能給個雷電讓用戶自己外接就更優秀了)

    筆記本形態還是更實用一些,把Surface Pro放腿上用就知道多尷尬了-_-|||

再說說缺點:

  1. 平板模式略尷尬:

    可能是我自己的使用場景的問題,Windows 10 的平板應用不多、而且大部分粗製濫造,也就網易音樂和微軟自家的比較優秀了;

    但是平板模式下最常用的看視頻,好像沒發現哪家視頻網站的 Metro APP 做的好的,反正我基本就只用嗶哩嗶哩的平板版了~
  2. Windows的缺點:

    首先要承認Windows 10 越來越優秀了,Surface 系列也是和 Windows 10 搭配的最佳硬體,但是……和 macOS 相比在一體性、精緻性、穩定性 和 使用體驗 方面都或多或少的還存在差距;當然 Windows 的歷史包袱畢竟太多,可以理解~

先寫這麼些吧,看到大家寫的好的了我再「抄襲」 ~


背景音樂居然是fly me to the moon. 買一台,在Office 上寫人類補完計劃。


唱個反調吧

各項指標都挺好

唯一擔心的就是品控...

微軟的品控真的...

第一批就是就是問題機吧...

以及windows的軟硬結合問題...

ID設計完全沒變化...微軟是覺得現在這設計完全沒問題了?太偷懶了吧

btw看到13寸集顯的SB2 感覺surface pro這條產品線壽命差不多了

btw2 納德拉是真的不打算好好做消費市場了


中規中矩,基本上就這樣

不過我突然想起一個事——兩年前大家還在YY初代SB有四核i7和960M……

結果兩年後的今天居然都TM成真了233333

八代低壓i7現在也是四核了,性能至少(15W TDP)也有7300HQ的水準,1050更是把960M直接打爆……


各位,1060就算降成狗也是吊打1050啊,微軟真是絕了,我tm買爆!


更新一句:據Reddit網友,本周五至下周中Microsoft Store即將有展示機。有想上手測試的內容可以評論留言,到時候我會去酌情測試。切記展示機沒有管理員許可權,能測的內容有限。

10月17日有新產品發布的消息我最早是從知乎看到的。Reddit的Surface板塊的人今天好像嚇了一跳,因為他們並沒有期待今天有除了Windows 10 Fall Creators Update之外的新東西。反倒是YouTube上冒出來一大批各家媒體的上手視頻,明明是已經試用了幾天的樣子。

誠如所言,中規中矩,沒有什麼太大的突破,倒是也多少解決了些問題。當然,我無法認可Panos Panay在發布博文里寫的「no compromise」。

工業設計上和之前保持一致。菊花軸見仁見智,我個人是談不上喜歡這個轉軸帶來的額外厚度的,從compromise vs feature的角度來說我認為這是個compromise。如果有更好的解決方案,未來還是解決了的好。很多做上手視頻的媒體都表達了「這個筆記本相對性能和體積而言輕的出奇」,所以我個人也是很好奇15寸的clipboard究竟會手感如何。

配置方面的妥協反倒是比較小的。拋開裝樣子的i5入門版不談,四核8代i7-U系列的性能據說逼近之前的HQ,可以好好期待一下。nSP的降溫限頻應該是比之前的SP3/4有所進步的,希望SB2能夠發揮這顆4核i7的實力,而不是全程被溫控搞的太監。根據Windows Central的信息,13.5寸里的i7限制在15W,同時clipboard沒有風扇,而15寸版的同樣的CPU功耗限制在20W,clipboard里有風扇。總的來講還是很好奇處理器的具體降溫限頻表現。

SSD方面,說實話對貴軟的哪怕NVMe M.2 SSD的寫入性能都不抱什麼期望了。

顯卡算是還不錯。可以說在13.5寸的本子里塞一個1050,15寸的本子里塞一個1060,已經不能算對不起觀眾了。重點還是具體降溫限頻時候的表現。

介面方面,終於上了USB Type-C,但是沒有雷電3的支持。Reddit上看到的一個說法我覺得有一定可能:Type-C只能放在底座,TB3支持需要在主板上有對應控制晶元;同時,TB3如果走Surface Connector通過底座連接Clipboard,帶寬可能吃緊。雖然有一定道理,但是無論如何這在我眼裡都仍然是一個嚴重的妥協。比如,能不能做到接eGPU的時候屏蔽獨立顯卡,來提供帶寬呢?

當然,無論如何SB2已經是目前最好的替代SB的產品了。我應該會在店裡有展示機的第一時間去上手體驗一下,也幾乎可以確定會入一台13.5/i7/16G/512G/1050的機器。

想了想估計還是買15/512/1060的吧。。

最後,給沒碰過微軟硬體的朋友:不要對微軟的品控有任何期待。如果在美國,買一個Microsoft Complete能大幅提高你的安全感。


也許,只是說也許,把USB C介面做到平板部分,可能可以上TB3,並且順帶讓平板部分有獨立的充電和視頻輸出的能力。也不佔太多空間。


半年前買的surfacebook基座增強版,國行首批機子,目前沒發現品控問題,半年來使用體驗是愉悅的,今天登知乎知道了這個消息,內心是複雜的,唯一的安慰是,,,,,外形沒有什麼變化。。。。233333


新到手的15寸,這是和老的surface pro4 大小作對比。

初步體驗就是精緻,設計感非常強。這點我只在macbook上感受過。用觸屏的話,屏幕晃動感比一代少很多。

散熱的話目前只看了電影和打了lol。看電影沒有注意風扇,但是整體溫度不高。打擼啊擼最高配,fps穩定在120左右,風扇會轉但是聲音很小。

電池續航和其他細節等我多用兩天再來補充。

補充1:

平板部分,用的推薦的電池方案。看了大約一小時的YouTube。用了30%的電量,手能感受到後面溫度但不高,完全可以接受,風扇沒轉。

個人覺得USB type3借口有沒有雷電影響不大。我買了surface dock。除了不能外接顯卡,其他的介面都有,而且用的是磁力鏈接,插拔比type3方便些。

補充2:

用 best performance 打遊戲電池確實會掉電。風扇聲不小,但是底座溫度不高,完全不燙手。調整電池方案後風扇很快就降下來了。

補充3:

paint 3D經常會自動在後台運行,必須從任務管理器關掉才能分離屏幕,有點鬧心。這應該是個軟體問題,希望微軟能早日修復吧。


更新,hp剛剛發布了zbook x2

8650u+帶quadro m620(gtx750ti)的顯卡鍵盤

同時具備雙雷電3,。所以微軟不上雷電3的原因可能是外接鍵盤的原因,,

============

關於雷電3不能上的猜測原因

查詢了下,低壓系還是少通道,直連只有12條,標壓為16條,低壓模式 1x4, 2x2, 1x2+2x1 and 4x1。標壓模式Up to 1x16, 2x8, 1x8+2x4。pcie 3.0 x4對於1070以下顯卡確實不會造成瓶頸,但是缺少雷電可用的北橋通道,可能是因為低壓系不能從南橋引出pcie通道導致低壓獨顯不能上雷電

=========

根據8550u的測試來看,15w級功耗發熱可以達到7300hq的性能,25w級功耗發熱約為6700hq級別的性能

看實際測試到底是給的15w功耗還是25w功耗來對比性能,不過我覺得平板25w散熱估計燙出翹屏了吧

參考筆吧孤獨鳳凰戰士的測試

可以認為是有一定工作能力和性能了,而且8550u最高單核4ghz睿頻不再是瓶頸了。可以自行和6700k比較一下

至於15w有多熱?上一代就是15w(i7 6600u),這一代只會更清涼一點點(存疑

1060 6gb基本上就是1060 maxQ,預測性能為功耗55w 比1050ti略高30%左右吧。秒殺980m?

可以在1080p下中特效比較流暢吃雞了233

依然參考筆吧孤獨鳳凰戰士測試。這裡的主視角給的maxQ1070 功耗85w。

理論上sb這個厚度暴力塞5熱管和暴力風冷可以裝入這個比m1060還要強31%的顯卡,能極大提升遊戲體驗(笑

「回顧一下3款MAX-Q顯卡的表現:

MAX-Q 1060,高出M1050Ti約31%,比M1060低14.8%。

MAX-Q 1070,高出M1060約30%,比M1070低12.5%。

MAX-Q 1080,高出M1070約4.2%,比M1080低19%。

對比一下即可發現,MAX-Q 1070的情況最好,相比同型號標準版損失最少,和低一檔型號的標準版顯卡拉開了一定的差距,而MAX-Q 1080最不理想,損失最大且拉不開差距。「

詳細測試如下

【新卡測試】MAX-Q 1060顯卡性能評價(分享自知乎網)https://zhuanlan.zhihu.com/p/27876456

筆吧評測室 - 【新卡測試】MAX-Q 1070顯卡性能測試分析評價(分享自知乎網)https://zhuanlan.zhihu.com/p/27896314

顯卡的散熱來說,965m就是50w功耗,55w應該問題不大的,別總鐵板燒啦

提供的電源是95w,算下來25w+55w=80w差

不多合適。基本可以認為是入門級性能本子了吧(笑

然後就是有了type c,依然沒有雷電3,加個控制器這麼難么,怕是賣surface拓展塢咯

拆機的油管的 hands on

平板和鍵盤全部是雙風扇?

鍵盤部分1060用的是一根較扁的熱管連接2個風扇,實際散熱能力不明,,上兩根不串聯熱管風扇只連一個不好么,,如果雙串聯熱管全部連風扇說不定還能maxQ1070吶。

電池還是78wh,emmmmm,依然算是續航比較好的,制霸


MacBook Pro(Radeon Pro 560):我不是,我沒有.jpg

殘血降頻的560拿頭和1050/1060打?

評論裡面也是有趣,我和你講GPU,你和我提故障率和CPU


Surface Book 2與2017款Macbook Pro配置與美元價格對比:

*1499的MBP為無觸摸條版。

【更正】MBP 15寸底配顯卡為Pro 555,並不存在Pro 550。

(個人感覺性價比最高的是16+256 2499刀的15寸版,對比隔壁就知道僅僅硬碟加到512是不值400刀的。另外1999的13寸版也不錯。)

前年的Surface Book只能跟13寸MBP打成互有勝負,15W低壓U打不過28W准低壓U,940MX亮機卡勝過無四緩的Iris。

去年的965M加強版,定價上已經開始跟15寸MBP對標,但其實配置是有較大差距的,965M對北極星11也只是差不多水平,CPU則是遠遠不如四核標壓i7。

今年的Surface Book 2 13.5寸版,綜合配置已經超過對位MBP,15W四核(13.5寸好像無風扇?)與28W雙核就算互有勝負吧,1050秒Iris是一點壓力都沒有的。

15寸版跟15寸MBP實現了互有勝負,CPU即使放開到20W也打不過標壓i7,但1060即使Max-Q也不是北極星11能比的。CPU和顯卡,各取所需。

以上只討論了鎖定內存與硬碟大小,CPU與顯卡的比較,未考慮觸摸屏、雷電3等因素。

總而言之,Surface Book在配置上,從一代的打平小MBP不如大MBP,進化到了二代的勝過小MBP打平大MBP。

Surface Book和MBP的目標群體,比較專業的那部分可能是不相交的。一直使用Mac OS或Win的開發者和設計師、觸摸屏或雷電3的依賴用戶,都不會在乎兩者的配置區別,而OpenCL和CUDA玩家也是「聊不來,走了.jpg」。

而在相交的那一部分目標群體中,Surface Book 2的競爭力變強了。屏幕素質、軟硬結合的一體感、外觀設計的逼格都不輸,配置也追上來了,尤其是顯卡優勢明顯。

PS 一代把940MX引入輕薄本後,這個GPU成為獨顯輕薄本的標配(現在進化到MX150)。二代跨越兩檔(MX150、傳說中的1040)直接到了1050,不知會不會再引領一波輕薄本進化的潮流,很是期待。


推薦閱讀:

為什麼都說iPad的是娛樂型平板,我一直覺得surface pro才是玩具?
Surface 和 MacBook 推薦?
如何評價 Surface Book 變形式筆記本電腦?
如何評價Surface Book 的GPU?
Surface Book 的筆和壓感如何?在 Adobe Photoshop 等軟體下表現如何?

TAG:微軟Microsoft | MicrosoftSurface | SurfaceBo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