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拿破崙時期法軍能多次戰勝普、奧、俄軍,而對英軍(龍蝦兵)的勝率卻很低?

仔細研究以後發現拿破崙時期雖然法國軍隊打了一大堆勝仗,但是基本都是在普、奧、俄軍頭上刷的人頭,到面對龍蝦兵的時候,勝率低得可憐。西班牙在整個拿破崙統治期間都沒有被完全佔領,而威靈頓在西班牙也幾乎把拿破崙手下將帥全部打敗了。在英國拍的抗法神劇《沙普》中,也多次出現法軍被英軍擊潰的場景。是什麼原因使得龍蝦兵不像普奧俄的軍隊那麼好對付?


這個問題要分幾部分講

其一,英軍和拿破崙軍隊的直接交手很晚,是在拿破崙本人及其軍隊陷入衰減期之後才開始大規模交戰

眾所周知,拿破崙的軍事指揮最為巔峰的時期就是1805年-1806年這一段時間,三皇會戰、耶拿戰役,打得俄奧普三強的軍隊都十分慘烈,拿破崙及其軍隊也靠著這些勝利,得到了無以復加的名望。

而在拿破崙及其軍隊最為強勢的時候,英國人並沒有直接站出來和拿破崙交手,而是使用了金錢來收攏法國的敵對國,客觀上用他們作為炮灰和先驅消耗了拿破崙及其軍隊的銳氣(儘管這也許不是有意的戰略)。

從1808年之後,拿破崙的指揮能力和戰略眼光就開始進入直線衰退的下滑階段,甚至1809年的瓦格拉姆會戰都差點輸給了奧國人,只是靠著流更多血的蠻橫勁和一時的運氣贏得了戰役,之前的靈氣已經再也不見了,而1812年不成熟的遠征更加讓他在俄國人面前葬送了自己的帝國。

而之前法國軍隊裡面的百戰精銳老兵,也在這些年的戰爭當中逐步損失,法軍的素質總體上越來越差,所以,英國人在直接和法國大規模交戰的時候,撿了時間的便宜。1815年的滑鐵盧戰役時,法軍的質量早已經參差不齊,大量未經過嚴格訓練的新兵都被編入了軍隊,他們的素質差也是法軍滑鐵盧失敗的根源之一。

其二,拿破崙戰爭期間,英軍的指揮官十分優秀

恩格斯說「不列顛軍隊的損失、指揮的無能以及所犯的錯誤之多,在我們把這一切和在同等條件下的其他國家的軍隊的情況相比時,都使我們大吃一驚。」是參考了英軍在克里米亞戰爭時的表現,那場戰爭當中英軍的表現確實不如人意,但是在拿破崙戰爭期間,英軍的指揮官是十分優秀的,至少是盡職盡責的。

而當時的英軍統帥威靈頓公爵,更加是拿破崙戰爭期間最優秀的將星之一,他的指揮十分優秀,帶兵打仗從不含糊(而且長得也非常帥),在西班牙半島戰爭期間,包括馬爾蒙、馬塞納、蘇爾特三位元帥在內法國一大批著名將領,都或多或少在他手上吃了大虧。

也正是因為有他在指揮,英荷聯軍才有可能得到滑鐵盧戰爭的勝利,後人有人說他是只靠運氣撐過了法軍的打擊,靠等到了普軍參戰才贏,這是一種十分偏頗的看法,任何正經研究戰史的人都會承認威靈頓公爵的優秀。

其三,英國士兵在排槍時代確實非常出類拔萃

英國軍隊的訓練十分嚴苛,而且在輝煌的帝國時代,大不列顛的人民神經似乎確實比其他國家粗大一些,經常有「不知死活」的戰例,而這些在要求戰術紀律的排槍時代十分重要,因為排槍時代很多時候就是比拼誰的神經粗大,誰更能承受傷亡——而在勇敢方面,不列顛是不會落於人後的。

哪怕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人都有連續不停地對機槍鐵絲網陣地發動衝擊的戰例,曾經在索姆河戰役創造了開戰第一天傷亡五萬人的「神話」。

當然,嚴苛的幾率和盲目的勇敢帶來的反作用就是戰術不靈活、呆板,因此英國軍隊在現代陸戰的表現並不是十分好,這一點就是另外的話題了。


先看看法軍的戰術,原因就可略知一二。

拿破崙不是那種一招鮮吃遍天的人,相反,他是整個18世紀戰略戰術之集大成者。下面所有說歐洲人打仗只會正面硬杠不會謀略機動的自行去面壁。

腓特烈也好,拿破崙也罷,其指揮核心都是兵貴神速,要的就是靈活機動,打你個措手不及。法軍慣用的戰術在奧斯特里茨戰役中得到極大體現:

當時歐洲在腓特烈的影響下都喜歡斜形戰術,即在一側部署優勢兵力突擊,另一側以散兵騎兵滯敵,實現快速突破。法軍明顯繼承了這一戰術,在奧斯特里茨戰役中,法軍引誘敵軍出擊(廢掉聯軍的斜陣,讓俄軍集中的優勢兵力反被法軍以少量兵力死死拖住),在另一側集中優勢兵力發動迅猛的突擊(法軍非常擅長縱隊白刃衝鋒),一舉奪下制高點。

在這一過程中,線列步兵會在射擊後縱隊衝鋒,部署在周圍的散兵、尖兵則會在兩軍肉搏時不斷襲擾敵人,用精準的槍法不斷狙殺敵人。由於敵人的一側在這時有遭到突破的危險,其他陣地的敵人通常會回軍來救,這時敵軍的側翼往往會暴露出來。這時,炮兵集中火力猛轟敵人陣線,特別是騎乘炮兵,會配合騎兵快速迂迴至敵人暴露的側翼,實心彈側面轟橫隊非常爽。騎兵配合步兵衝鋒,逼迫敵人結成方陣,如果敵人結成方陣,步兵炮兵就會以優勢火力打活靶,敵人不結陣,重騎兵會直接撕裂敵人的陣線。

總之,以迅速打開缺口,然後將敵人分割包圍為目的。同時,這是一套非常精密的作戰體系,要求各兵種緊密配合,迅速機動。變化萬千,所謂兵無常勢,拿破崙掌握的很好。不過一般人很難玩的666。

拿破崙此前改革法軍訓練體制,重視射擊訓練和散兵素質的提升(法軍散兵素質最高時,退可分散襲擾,進可結陣肉搏),強化法軍的傳統「縱隊進攻」。而且,騎兵集群使用,而非和以前歐洲傳統的那樣分散使用,提高炮兵的訓練水平,卻保能準確的轟開敵人的陣線(後來炮兵素質有所下降,又將炮兵集中使用)。就是為了一個詞,突破,突破!

但這個戰術有個問題,那就是,如果你怎麼突擊,敵人就是不動,死守陣地,你突破了一點,其他陣地的敵人也不會急急忙忙來救,或者你壓根怎麼都突破不了,那就麻煩了(其實「堅守」這個特性可以剋制所有進攻戰術,只要你真的能「堅守」)

而英軍恰恰就是一隻能堅守的部隊,再加上威靈頓這個老油條,法軍就算是遇到對手了。

英軍實行募兵制,由於是島國,對陸軍實行精兵政策,雖然軍隊數量較少,但是個個作戰技巧嫻熟,士氣高昂,紀律嚴明。當時歐陸普遍認為,英軍普通步兵的素質足可以與歐陸國家的近衛軍比肩。滑鐵盧戰役中,英軍普通步兵的作戰能力都在法軍青年近衛軍之上。相比之下,法軍的新兵明顯不行,而且越到後期越不行(萊比錫會戰中,法軍近1/3的傷亡是來自己方的誤傷……)

英軍的戰術仍然是傳統的橫陣,以求最大限度的發揮火力,炮兵,騎兵也都是如傳統一般分散使用。也就是說,英軍是一隻很保守的部隊,他的靈魂在於嚴明的紀律和極強的單兵能力

但這不能當飯吃,前期英軍在機動靈活的法軍手裡也一樣栽了……土倫戰役之後,英軍很久都不去歐洲大陸和法國陸軍正面對杠,而是到處扇陰風點鬼火……

所以,如果去對付極盛時期的法軍,英軍贏面真心不大,更何況大多數指揮官各種冒進,非常容易著了拿破崙的道。

直到威靈頓這廝從印度回來。

威靈頓很擅長排兵布陣,英軍的優勢在他手裡得到極大發揮,既然英軍很保守,那就保守到底。

英軍在半島戰爭,滑鐵盧的經典打法是這樣的:

如圖,軍隊非常均勻的部署,密不透風。

任憑你法軍怎麼集中一點猛攻,我就是不動,只要不倉皇去增援,陣型就不亂,陣型不亂你就一直沒破綻。

就這麼簡單嗎?

威靈頓是個地形狂魔

只要有個小山包,他就能給你變成萬里長城那種。

英軍佔據在半島,滑鐵盧都是這樣,佔據制高點,將大部隊隱藏在山脊之後(不僅能避免法軍炮兵的轟擊,而且敵人始終觀察不到你有多少預備隊),各橫隊組成交叉火力,居高臨下對著法軍的縱隊就是一通啪啪啪……(還是以單兵能力和紀律為基礎,因為如果素質不佳,法軍一個衝鋒奪下山脊,等於把制高點拱手讓人

特別是滑鐵盧,聖讓山本來不是很險要,在威靈頓手裡變得處處是坑,威靈頓在山下的房屋,灌木里部署大量散兵。利用法軍師團縱隊通過複雜地形,出現脫節的時候,散兵炮兵集中火力往死里擼,然後騎兵衝鋒,一波帶走。而且,無論戰線的壓力如何大,威靈頓始終不會移動其他陣地的部隊去增援,法軍數次進攻,都無法打開缺口。正如電影里的台詞(拿破崙:「威靈頓打起仗來屁股都不會挪一下,我要讓他動起來」)

估計威靈頓偽退時,內伊集中全部騎兵無腦豬突,有被氣瘋了的因素……(此處被雨果極大誇大,事實上法軍騎兵衝鋒只是攪亂了英軍的陣線,英軍損失相對十分有限,只有兩個雜牌軍方陣因彈藥耗盡而崩潰,而法軍的騎兵幾乎一次性全部喪失戰鬥力……)

直到最後,拿破崙派出最後的預備隊進攻時,威靈頓手裡還有冷溪近衛軍和一個龍騎兵團作為預備隊,當法國中年近衛軍(擴編後的幾個老近衛軍團因為素質不及正牌的老近衛軍,被稱為中年近衛軍)衝上山脊時,埋伏的冷溪近衛軍突然出現,一陣陣排槍將法軍打得屍橫遍野,一露頭就打。正好普軍已經攻到法軍側翼,法軍遂全軍崩潰。

可見,威靈頓的戰術從頭到尾就一個字,,四個字,損到家了。法軍傳統的縱隊戰術在威靈頓手裡被克制的一點脾氣都沒有。普通將領碰見威靈頓率領的英軍通常都是被直接虐殺。只有拿破崙親自出馬時,尚可挽回顏面。

當然,英軍能在法軍猛攻下,始終巋然不動,靠的還是過硬的紀律和單兵能力,因為你如果紀律和單兵戰力不行,一側會被迅速突破,這種均勻布置的戰術和送死沒什麼區別。而正是英軍士兵能力過硬,加上威靈頓指揮若定,很難解。

當然,代價就是英軍的進攻能力會因機動力不足,而比較平庸(不是差,畢竟單兵素質在那兒),所以,英軍在拿破崙戰爭中的經典勝利多是防禦作戰。

與之相比,普魯士軍隊雖然名震歐洲,單兵素質冠絕歐陸,但是,腓特烈二世死後,他的後繼者沒有領略到他斜線戰術,靈活機動和擅長使用騎兵的精髓,片面強調嚴明的紀律和整齊劃一的隊列(和亞歷山大死後繼業者王國的情況非常像)。最終在耶拿會戰中,普軍排著整齊的隊伍去躲在籬笆房屋後的法軍散兵那兒接受槍斃(注意,英軍雖然也死板,但不會死板到主動排隊送死)。 而且普魯士受腓特烈二世的影響,比較輕視炮兵的運用。

至於奧地利,萬年小受誰都知道。不可否認,德意志步兵和胸甲騎兵紀律嚴明,匈牙利有最好的擲彈兵和輕騎兵,克羅埃西亞出產歐洲最好的散兵。奧地利每樣拿出去都很牛逼,這幾樣捏在一起就是一坨語言不通,無法指揮的垃圾。更何況,克羅埃西亞等國對奧地利實在缺乏感情,作戰沒啥積極性。

古斯塔夫二世,腓特烈二世,拿破崙等一票名將表示,奧受太好打了,剛出道就打他,刷經驗神器。

而且,奧地利的指揮官,在卡爾大公出道前,個個七老八十,老眼昏花,敵人都看不清,。純貴族軍隊,一群養尊處優白白胖胖生下來就是中層軍官的貴族,連地圖都看不懂……還有個毛的戰鬥力。你指望這種軍隊對抗法軍……奧受對抗歐陸各國,勝利是偶然的,失敗是常態,見怪不怪了都。

歐陸最有威脅的是毛子,毛子雖然士兵訓練很差。但是戰鬥意志極為堅韌,而且戰術靈活(一輪排槍就衝上去拼刺刀,絕對不像傻x普魯士一樣排隊和散兵對射)。蘇沃洛夫,庫圖佐夫,巴格拉季昂,本尼格森等將領都是身經百戰老奸巨猾。

所以,拿破崙對俄軍的戰役,大多打的異常艱苦。俄軍也是可以做到堅守的。典型就是艾勞會戰和博羅迪諾會戰。艾勞會戰中,繆拉率領一萬重騎兵發動集團衝鋒,一口氣撞破俄軍兩道防線,但俄軍被衝散後居然自行集結了起來,將法軍騎兵包圍(換奧地利,看見這架勢,基本不用交手就全軍崩潰了),拿破崙隨後派出自己的近衛擲彈騎兵增援,近衛騎兵一口氣撕破俄軍三道防線一路殺到俄軍炮兵陣地,結果俄軍步兵被衝散後,再次集結(夭壽啦),把近衛騎兵也圍了。無奈,法軍出動獵騎兵再次衝鋒,總算將俄軍衝散,救出被圍法軍。俄軍陣亡八千人,法軍騎兵也報銷三千多。

因此,拿破崙不止是和英國打的比較艱難,和俄軍打的也不是很順。

1807年以後,曾經被教做人的普魯士和奧地利也學習了法軍的戰術,奧地利卡爾大公橫空出世,普魯士的布呂歇爾也掌握了指揮權。兩位名將整編了軍隊,也將軍隊鍛煉成了一支靈活機動的整體。

所以1807年以後,拿破崙很難和以前那樣順風順水了,因為敵人已經學會了法軍的體系,而且敵人的素質有了明顯的提升,而法軍的素質卻由於連年戰爭,在下降。

而且,拿破崙人生第一敗,便是1809年的埃斯林會戰,敗於奧地利卡爾大公之手,還真不是英軍。此處應注意。這個時候,法軍對歐陸國家普遍都比較吃力了。

此外,法軍和英軍直接交手時,法軍整體素質已經有比較明顯的下降。

拿破崙不太喜歡給將領們自主權,獨當一面的將領不多,只有拉納、達武等少數幾個人,繆拉內伊是兩個有勇無謀的,蘇爾特戰略能力拙計,貝爾蒂埃是個好參謀但根本不能做指揮,貝爾納多特早已證明其行動過於謹慎遲緩(而且忠誠度可疑),不一而足。導致,沒有拿破崙的地方,法軍對付英軍實在是很難創造奇蹟的。


與其說法軍對英軍勝率低,不如說半島戰爭中法軍面對威靈頓帶隊的英聯軍勝率低,這和第二次反法同盟戰爭中法軍面對蘇沃洛夫的俄奧聯軍勝率低可以說是一回事。革命-拿破崙戰爭中英軍在低地表現並不好,半島戰場若是威靈頓未能親臨,也有若干失利或平局(當然威靈頓親臨的布爾戈斯之戰也是攻城不下一退千里)。就威靈頓來說,他本人指揮能力和英軍戰鬥力固然是一方面,半島特殊的交通、補給條件和法軍投入力度也與此密切相關。

威靈頓很少面對像1809年的法軍步兵那樣優秀的步兵,而且,即便是那時的法軍步兵,也很可能已過巔峰。

——羅里·繆爾(Rory Muir)napoleon-series論壇發言,正好這幾天series在討論英法步兵問題,於是借花獻佛。繆爾也是目前考據最為過硬的威靈頓傳記《威靈頓:勝利之路》(Wellington The Path to Victory 1769-1814)作者。

事實上,繆爾這話的背景是1809年的塔拉維拉(Talavera)會戰,此戰乃是威靈頓(他戰後獲封威靈頓子爵)少數具備兵力優勢的半島大戰之一,即便如此,用繆爾在此書第339頁的話說:

代價實在是太高昂了,這樣的勝利是(英軍)不能頻繁換取的。

——————

順便一提,這本《威靈頓:勝利之路》後浪出版已簽,中拿論壇Abercomby負責翻譯。


該問題的答案指南

還是吐槽一波。為什麼不直接回答答案?因為回答這個答案需要援引大量戰史,不寫一篇詳細的文章是無法闡述清楚其中的細節。

底下的回答會一輪輪吐槽,這事情並不需要花費太長時間,因為槽點都太明顯了。

1、關於 @於幸平的答案

1)關於奧斯特里茨

當時歐洲在腓特烈的影響下都喜歡斜形戰術,即在一側部署優勢兵力突擊,另一側以散兵騎兵滯敵,實現快速突破。法軍明顯繼承了這一戰術,在奧斯特里茨戰役中,法軍引誘敵軍出擊(廢掉聯軍的斜陣,讓俄軍集中的優勢兵力反被法軍以少量兵力死死拖住),在另一側集中優勢兵力發動迅猛的突擊(法軍非常擅長縱隊白刃衝鋒),一舉奪下制高點。

作者:於幸平

鏈接:為什麼拿破崙時期法軍能多次戰勝普、奧、俄軍,而對英軍(龍蝦兵)的勝率卻很低? - 於幸平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奧斯特里茨會戰,法軍的主要目標並不是廢掉聯軍的斜形優勢,而是引誘聯軍左翼下普拉岑高地。拿破崙的想法是後發制人,包括他之前做的戰略部署、外交佯退,都是緊緊圍繞這一點展開的。從答主自己的圖上面,我們就能夠清楚的發現,聯軍的主力實際上是布置在普拉岑高地的,也就是說,聯軍擁有防守的優勢——而如果拿破崙不採取外交、戰略上的佯退,聯軍大可以一直守高地,法軍的進攻就會顯得相當被動,而且如果這個時候,從普拉岑北面的平原上開來援軍(很有可能,因為俄軍還有巴格拉季翁),骨頭沒啃掉,左翼還被打了,這不就是一筆虧本的買賣了。

那麼拿破崙的意圖已經很明顯了,引誘聯軍下高地。之後他想幹什麼?反客為主,聯軍下來了,自己就去搶佔高地,這樣就有防守優勢了,同時左翼協同挺進,就算北面來了一波援軍,但法軍總體的戰線是統一的,聯軍則被撕開來,無法相互呼應。接著,只需要集中優勢兵力先行擊退一股,那麼基本上這場會戰就贏了。

法軍引誘敵軍出擊(廢掉聯軍的斜陣,讓俄軍集中的優勢兵力反被法軍以少量兵力死死拖住),在另一側集中優勢兵力發動迅猛的突擊(法軍非常擅長縱隊白刃衝鋒),一舉奪下制高點。

而答主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搞清楚整個戰事。所謂「讓俄軍集中的優勢兵力反被法軍以少量兵力死死拖住」,和「在另一側集中優勢兵力發動迅猛的突擊(法軍非常擅長縱隊白刃衝鋒),一舉奪下制高點」這兩件事情,都是發生在法軍右翼、聯軍左翼同一側的事情,一張圖大家就會很清楚了:

很明顯,拿破崙把他的賭注幾乎都壓在了右翼,蘇爾特突擊高地,首要目標是賺取普拉岑村;達武在極右翼實施掩護,同時跟進蘇爾特(達武會戰當天將近早10點才抵達戰場)——而且需要注意的是,這裡有個時間順序:俄軍某部下高地→蘇爾特進攻→交戰→達武抵達戰場旋即展開戰鬥。這個圖達武的位置不是太準確,他們的位置應該是在Sokoetnitz到Tilnitz之間。

所以這裡不存在什麼斜形戰術的問題,倒是有斜形戰術精髓——兵力的配置要集中有重點,進攻要有階段性——這也是弗里德里希大王、馬爾伯勒公爵,乃至於可以追溯到古二爺時期,用兵未必貴在快,但是用兵必須在於活。

在這一過程中,線列步兵會在射擊後縱隊衝鋒,部署在周圍的散兵、尖兵則會在兩軍肉搏時不斷襲擾敵人,用精準的槍法不斷狙殺敵人。由於敵人的一側在這時有遭到突破的危險,其他陣地的敵人通常會回軍來救,這時敵軍的側翼往往會暴露出來。這時,炮兵集中火力猛轟敵人陣線,特別是騎乘炮兵,會配合騎兵快速迂迴至敵人暴露的側翼,實心彈側面轟橫隊非常爽。騎兵配合步兵衝鋒,逼迫敵人結成方陣,如果敵人結成方陣,步兵炮兵就會以優勢火力打活靶,敵人不結陣,重騎兵會直接撕裂敵人的陣線。

作者:於幸平

鏈接:為什麼拿破崙時期法軍能多次戰勝普、奧、俄軍,而對英軍(龍蝦兵)的勝率卻很低? - 於幸平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這句話上來就是錯的,奧斯特里茨會戰中幾乎所有的將領採取的戰術仍然是縱隊行軍、之後展開成橫隊持續交火。至於縱隊衝鋒,那也得看情況。接下來的幾段話讀者當作假設看就行了。

重點吐槽:

當然,代價就是英軍的進攻能力會因機動力不足,而比較平庸(不是差,畢竟單兵素質在那兒),所以,英軍在拿破崙戰爭中的經典勝利多是防禦作戰。

而英軍恰恰就是一隻能堅守的部隊,再加上威靈頓這個老油條,法軍就算是遇到對手了。

英軍實行募兵制,由於是島國,對陸軍實行精兵政策,雖然軍隊數量較少,但是個個作戰技巧嫻熟,士氣高昂,紀律嚴明。當時歐陸普遍認為,英軍普通步兵的素質足可以與歐陸國家的近衛軍比肩。滑鐵盧戰役中,英軍普通步兵的作戰能力都在法軍青年近衛軍之上。相比之下,法軍的新兵明顯不行,而且越到後期越不行(萊比錫會戰中,法軍近1/3的傷亡是來自己方的誤傷……)

英軍的戰術仍然是傳統的橫陣,以求最大限度的發揮火力,炮兵,騎兵也都是如傳統一般分散使用。也就是說,英軍是一隻很保守的部隊,他的靈魂在於嚴明的紀律和極強的單兵能力

但這不能當飯吃,前期英軍在機動靈活的法軍手裡也一樣栽了……土倫戰役之後,英軍很久都不去歐洲大陸和法國陸軍正面對杠,而是到處扇陰風點鬼火……

所以,如果去對付極盛時期的法軍,英軍贏面真心不大,更何況大多數指揮官各種冒進,非常容易著了拿破崙的道。

直到威靈頓這廝從印度回來。

威靈頓很擅長排兵布陣,英軍的優勢在他手裡得到極大發揮,既然英軍很保守,那就保守到底

如圖,軍隊非常均勻的部署,密不透風。

任憑你法軍怎麼集中一點猛攻,我就是不動,只要不倉皇去增援,陣型就不亂,陣型不亂你就一直沒破綻。

就這麼簡單嗎?

威靈頓是個地形狂魔

只要有個小山包,他就能給你變成萬里長城那種。

英軍佔據在半島,滑鐵盧都是這樣,佔據制高點,將大部隊隱藏在山脊之後(不僅能避免法軍炮兵的轟擊,而且敵人始終觀察不到你有多少預備隊),各橫隊組成交叉火力,居高臨下對著法軍的縱隊就是一通啪啪啪……(還是以單兵能力和紀律為基礎,因為如果素質不佳,法軍一個衝鋒奪下山脊,等於把制高點拱手讓人

作者:於幸平

鏈接:為什麼拿破崙時期法軍能多次戰勝普、奧、俄軍,而對英軍(龍蝦兵)的勝率卻很低? - 於幸平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從威靈頓的角度看看英軍是否是因為堅守才打的過法軍

我們來看看威靈頓的在半島幾場著名勝戰:Roli?a、Vimeiro、塔拉韋臘、布薩科、薩拉曼卡、維多利亞。粗黑字體表示威靈頓有地形加持的防禦會戰,其他是進攻戰、遭遇戰。(另一方面說明威靈頓是相當會打進攻的,在印度的成名一戰,阿薩耶,告訴你什麼叫做英國莽夫)

而且塔拉韋臘的地形、戰事,我也不說什麼了,直接上圖:

順便一提,這個山脊曾在前晚給英軍造成很大的麻煩。

布薩科只能說和馬塞納打了個平手,不過一般認為這是勝仗。最終結局可以給你們類比,好比湘北打完山王,英軍沒有能力繼續乘勝追擊了,而且法軍還有一戰之力,所以英軍繼續撤退進入葡萄牙。

半島可以這麼說,英軍的進攻戰打比防守戰還有多那麼一點。光威靈頓那幾場著名會戰,2/3都不是防守戰,更何況整個英軍呢?乃至於被教做人的尼德蘭,也是進攻打得多,騷遍全場、一波捅穿。

&<2&>英軍出兵歐洲次數的問題

但這不能當飯吃,前期英軍在機動靈活的法軍手裡也一樣栽了……土倫戰役之後,英軍很久都不去歐洲大陸和法國陸軍正面對杠,而是到處扇陰風點鬼火……

這句話也是扯淡,尼德蘭遠征(1790s)、那不勒斯遠征(1805-06)全被吃了。1806年的Maida會戰把法國人打趴下了,這個怎麼沒有提到?

順便說一下,我不認為英國普通線列團能夠對剛剛的過別的國家的近衛軍,尤其是毛子。人數上就有差距,更何況去面對「打仗和公牛一樣」的毛子近衛軍呢?

這句話里還有很多細節是扯淡,不過我實在是吐槽不起來了。

3)滑鐵盧的大騎兵衝鋒

估計威靈頓偽退時,內伊集中全部騎兵無腦豬突,有被氣瘋了的因素……(此處被雨果極大誇大,事實上法軍騎兵衝鋒只是攪亂了英軍的陣線,英軍損失相對十分有限,只有兩個雜牌軍方陣因彈藥耗盡而崩潰,而法軍的騎兵幾乎一次性全部喪失戰鬥力……)

首先,面對英軍某些營部的後撤,奈伊並沒有扔出所有的騎兵,只有兩個胸甲騎兵師。

其次,英荷德聯軍一個方陣都沒倒——就算一共得有4次騎兵大衝鋒。

4)關於中近衛軍衝鋒

直到最後,拿破崙派出最後的預備隊進攻時,威靈頓手裡還有冷溪近衛軍和一個龍騎兵團作為預備隊,當法國中年近衛軍(擴編後的幾個老近衛軍團因為素質不及正牌的老近衛軍,被稱為中年近衛軍)衝上山脊時,埋伏的冷溪近衛軍突然出現,一陣陣排槍將法軍打得屍橫遍野,一露頭就打。正好普軍已經攻到法軍側翼,法軍遂全軍崩潰。

作者:於幸平

鏈接:為什麼拿破崙時期法軍能多次戰勝普、奧、俄軍,而對英軍(龍蝦兵)的勝率卻很低? - 於幸平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威靈頓的底牌

就說中近衛軍進攻的路線上,步兵的底牌尚且還有兩個近衛旅(兩個擲彈近衛營,一個冷溪近衛營、一個蘇格蘭近衛營),至少兩個步兵旅,騎兵至少有三個團。所以說只有冷溪近衛是相當偏頗的。

&<2&>中近衛軍是怎麼潰?

中近衛軍先朝英國近衛軍的方向挺進,近衛軍開火一輪後,直接上刺刀衝鋒;同時這批中近衛軍的左翼有英軍第52團的包抄,並且52nd持續輸出;還有一個龍騎兵團朝中近衛軍衝鋒。英近衛軍打的那一下,中近衛軍並沒有倒,但是被刺刀騎臉、外加側翼暴露被持續輸出,中近衛軍就徹底倒了。

該答主剩下來的部分你們就當做笑話看看就行了,除了有關普魯士的(然後時間設定在1813及其之後也是笑話)。

====================================================================

所有的答案全部忽視了1790s-1806年時期所有的英國陸軍軍事行動,一群人自說自話意淫罷了。

英國在尼德蘭被打成那種屌樣都沒人提,知乎難道全是威粉、英粉?

還有1808年的約翰·摩爾遠征,也是一樣,英國人直接被拿破崙拿破崙教做人。

包括問題也是給所有的答主們下了個套子,難道法軍真的對英軍勝率很低么?

1743起到1815年,但凡有拼刺刀的戰鬥,法軍勝64場 英軍方勝60場

French British Wars and Battles : Rivalry : Which are the best soldiers ?

真是考證都不願意考證,光看看這些答案,全是不堪入目的。

====================================================================

題主忽視了一個問題,除了普魯士之外,實際上奧地利和俄羅斯和法國打的也是有來有回。


孫子曰:「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

道:拿破崙最輝煌的1805-1807年,揮師東征,連續取得烏耳姆、奧斯特里茨、耶拿、弗里德蘭幾次大勝,靠的是法軍高昂的士氣和強烈的使命感,他們相信,他們的統帥拿破崙將帶著他們,把大革命的三色旗插遍歐洲,取得無上的榮耀,獲取無限的財富,將所有封建帝國變成歷史。1808年開始與英軍作戰時,他們迷茫於拿破崙對西班牙的無端侵略,厭倦了無休止的戰爭。

天: 拿破崙最輝煌的1805-1807年,大多在氣候溫和的中歐作戰,取得重大勝利的著名戰役。1815年敗於阿瑟·維爾斯利的滑鐵盧戰役,戰前天降大雨,戰場泥濘,炮彈殺傷力下降。

地: 拿破崙最輝煌的1805-1807年,大多是平原作戰,利於大軍團的進攻作戰和側翼包抄戰術的使用。1808年以後的西班牙戰場,地形複雜,且多由英軍先選擇地形,法軍再客場進攻,滑鐵盧也是如此。

將: 拿破崙最輝煌的1805-1807年,拿破崙處於精神狀態的巔峰時期,名將盡出,而奧軍卡爾大公不在主戰場,普軍布呂歇爾尚無全軍指揮權,幾個著名參謀人員也人微言輕,俄軍庫圖佐夫意見不受重視。在西班牙和後來的滑鐵盧,與英軍交手失敗的大多不是智勇雙全獨當一面的名將,馬塞納算個人物,可惜他老了,絮歇好像很厲害,但是好像沒和維爾斯利打過。滑鐵盧時,疾病纏身的皇帝已不再是奧斯特里茨的太陽。

法: 拿破崙最輝煌的1805-1807年,法國的動員制度和戰術體系較其他大陸國家更加先進,但士兵的訓練程度卻較低,大多是靠實戰積累經驗。在西班牙遇到實行精兵政策和不同戰術體系的英軍之後,訓練不足的問題在比較中突顯出來,大開大合的進攻戰術面對英軍穩紮穩打的防守反擊也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Aug-Dec 1793 Toulon -FRENCH Victory-
6-8 Sep 1793 Hondeschoote -FRENCH Victory-
17-18 May 1794 Tourcoing -FRENCH Victory-
22 Aug 1798 Killala Bay -FRENCH Victory-
27 Aug 1798 Castlebar -FRENCH Victory-
5 Sep 1798 Callooney -FRENCH Victory-
8 Sep 1798 Ballinamuck -FRENCH Victory-
19 Sep 1799 Bergen Op Zoom -FRENCH Victory-
6 Oct 1799 Casstricum -FRENCH Victory-
16 Jan 1809 Coruna -FRENCH Victory-
27 June 1809 Casa de Salinas -FRENCH Victory-
July-Dec 1809 Walcheren -FRENCH Victory-
16-24 May 1810 Siege of Mequinenza -FRENCH Victory-
10 July 1810 Barquilla -FRENCH Victory-
24 July 1810 Coa River -FRENCH Victory-
11 Aug 1810 Villagarcia -FRENCH Victory-

27 Sep 1810 Bussaco The Brit-Portug. repelled
the assaults of French troops but were nevertheless forced to withdraw.

13 Oct 1810 Fuengirola Polish-FRENCH Victory-
April-May 1811 Blockade of Almeida -FRENCH Victory-
April-May 1811 1st Siege of Badajoz -FRENCH Victory-

16 May 1811 Albuera British commander Beresford thought he was defeated by the French. Wellington*s reaction to Beresford*s account was: "This won*t do. Write me down a victory".

May-June 1811 3rd Siege of Badajoz -FRENCH Victory-
June 1811 Operations around Almeida -FRENCH Victory-
22 June 1811 Elvas -FRENCH Victory-
25 Sep 1811 El Bodon -FRENCH Victory-
29 Dec 1811 Membrillo -FRENCH Victory-
11 April 1812 Villagarcia -FRENCH Victory-
11 June 1812 Maguilla -FRENCH Victory-
18 July 1812 Castrejon -FRENCH Victory-
11 Aug 1812 Malajahonda -FRENCH Victory-
Sep-Oct 1812 Siege of Burgos -FRENCH Victory-
23 Oct 1812 Venta del Pozo -FRENCH Victory-
25 Oct 1812 Villa Muriel -FRENCH Victory-
28 Oct 1812 Tordesillas -FRENCH Victory-
17 Nov 1812 San Munoz -FRENCH Victory-
June 1813 Siege of Tarragona -FRENCH Victory-
24 June 1813 Villafranca -FRENCH Victory-
25 July 1813 Roncesvalles -FRENCH Victory-
25 July 1813 Maya -FRENCH Victory-
July-Aug 1813 Siege of San Sebastian FRENCH-Allies Victory -
26-28 July 1813 Sorauren FRENCH-Allies Victory -
July-Aug 1813 Blockade of Tarragona -FRENCH Victory-
2 Aug 1813 Lizaso -FRENCH Victory-
13-14 Sep 1813 skirmishes at: Ordal and Villafranca -FRENCH Victory-
7 Oct 1813 Vera -FRENCH Victory-
16 Jan 1814 Molins de Rey -FRENCH Victory-
Feb-April 1814 Siege of Bayonne -FRENCH Victory-
8 March 1814 Bergen op Zoom -FRENCH Victory-
17 March 1814 Daunia*s Raid -FRENCH Victory-
19 March 1814 Vic-Bigorre -FRENCH Victory-

10 April 1814 Toulouse draw
The FRENCH call it their victory.
They lost only 3.200
The British call it their victrory.
The British-Spanish casualties 4.500

14 April 1814 Bayonne -FRENCH Victory-

16 June 1815 Quatre Bras draw ? victory ?
The French stayed on the battlefield.
They lost only 4.000
Wellington retreated after battle.
British-German-Dutch casualties 4.800.

17 June 1815 Genappe -FRENCH Victory-

拿戰時期法軍擊敗英軍的戰例,以上


我認為是容錯率不一樣!反法聯盟輸了一場又一場戰役,而拿破崙只輸了一場滑鐵盧就輸沒了。我只想拿破輪經濟基礎沒有對面雄厚,沒有打持久戰的資本。


英國在特拉法加海戰後奪取了制海權,在海外搶佔了大量法、西、荷等國的殖民地,打出了經英國本土—直布羅陀—好望角—印度和英國本土—直布羅陀—馬爾他—蘇伊士地峽—印度的兩條貿易路線,再加上實行了自由貿易,拿破崙的大陸封鎖體系根本不能拿英國怎樣,而且英國本土已經開始工業革命,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資助歐洲各國進行反法戰爭,英國陸軍很少動手

同時英國陸軍的特點是少而精,並不是人們想像的那麼渣


大炮轟,騎兵沖,近衛軍上


有幾方面原因,在拿破崙傳里提到,拿破崙指揮戰爭時的一個顯著特徵是不給將帥自主權,將軍們只是被動的接受命令,導致沒有拿破崙親自指揮,戰果就會遜色很多。而西班牙戰場拿破崙親自指揮打的還可以,後來交給手下之後,就遇到了後邊的潰敗。而對普奧俄,多是親自指揮。再者,開闢西班牙戰場戰略上陷入兩線作戰,兵力上分配上受到限制,而英國陸軍則依託艦隊和當地人的支持,可以獲得種種優勢,比如後勤上的便利,比如士氣。當然還有大意,法國人從來瞧不起英國陸軍,特別是拿破崙。勝敗之事,對一場戰役而言,有各方面因素,運氣也有,比誰犯錯更少;而戰略上,則比拼國力等等,對英國,拿破崙並沒有勝算,打到後來,拿破崙已經到了把一堆孩子們送上戰場,這就是軍事冒險了。所以拿破崙戰爭之後,法國除了面對英國和俄羅斯,還要面對新興的德國義大利,陷入四面包圍中,反而戰略形勢更惡劣,法國選擇的是不記前嫌,跟隨英國,與俄國結盟。


沒覺得低,相比而言有點低是真的。

大概是因為你只知道滑鐵盧、半島戰爭,而且還喜歡把半島戰爭當做一個戰役吧。


英鎊戰士,黃金堆出來的軍隊。歐陸國家軍隊主要是徵兆兵,英國常備軍募兵制


英國因為有大海作為天然屏障,所以陸軍歷來奉行精兵主義,即用錢堆出少量訓練和裝備高人一籌的部隊。因此,不可忽略英軍的戰鬥力,否則不會有細紅線戰術。

英國的歐陸戰爭中特點都是讓別人打的難解難分,自己再用精兵起到四兩破千金的作用,絕少吃虧。

即使如此,英軍中還有不少的蘇格蘭精選和漢諾威精選來提高部隊綜合能力。


在伊比利亞,韋爾斯利可不是一帆風順的,也有龜縮在葡萄牙的時候。

後來伊比利亞戰區被韋爾斯利慢慢打穿,一到會戰就用防守反擊擊潰法軍(馬塞納元帥和蘇爾特元帥都吃過虧)

英陸軍還是比較少的,Waterloo的時候跟低地國家一起才勉強湊出7W人,這樣的規模在1805左右的早期,在歐陸作戰根本不夠填大軍團的牙縫

英軍素質高但規模太小,也只有防守反擊的時候會對法軍有威脅(維多利亞戰役是個例外)

法軍和英軍除了在伊比利亞,就只在比利時交手過兩次:夸特勒布拉和滑鐵盧。Ney在夸特勒布拉跟韋爾斯利遭遇,沒討到便宜,雙方基本平手。

Waterloo的意義還是很重的,如果在比利時跟英國對峙,東部戰線的俄奧就會壓過來,打不贏的話百日王朝也就沒戲了(此時全國都在看戲,伺機而動)。也就導致皇帝在打的時候太急,就在英軍於聖讓山部署過佔盡地利時匆匆決戰。結果進攻梯隊組織混亂,騎兵預備隊過早耗盡,近衛軍衝擊被埋伏攔射,從哪個角度看法軍都是在一直失誤,根本不像正常的戰役進攻態勢,不失敗才怪


拿破崙的高機動,主要是改進了補給系統,可以脫離軍用補給倉庫的限制範圍,(當然,也不能太遠,但強於歐洲列強即行),由於歐洲普遍用的倉庫補給,註定作戰範圍受到了限制,而且也能預判對方的機動路線,從前期的北義大利攻略就知道,一口氣擊敗 博列厄,維爾姆測,阿爾文齊三個悲情老將。到後來的烏爾姆戰役,另外法軍較先進的炮兵,與靈活的散兵線都在戰術層面上略優於奧普俄。俄軍的大殺器獨角獸炮火力恐怖,但準頭太差。


按歷史課本上的觀點解釋,落後的封建主義制度無法戰勝新興的資本主義制度。


一個是接受了工業革命洗禮的國家,另一個則是軍事強人獨裁的國家,拿破崙自己都不得不承認,自己軍隊的軍服都是從英國進口棉布製作


自然.英?何為英!日不落耶!其地理之絕貌.屬世界之巔!?什麼是元兵?亦為世界之巔.縱嗎?其氣過大耶.阿爾佩斯山脈縱誇亞洲.缺無就地之物!?視為起源之恥難!!~如能橫掃巴羅馬.君何鼬?橫必勝.縱就誇.這是必然之場物.什麼是物?槍械也.雖橫有百物.縱而享有山川之要.可鼬?


推薦閱讀:

中國歷史上,如文天祥一樣為氣節而死的文人、名士有哪些?
印度在可預見的未來會發展成為工業化國家嗎?
外國歷史里有沒有開國後殺功臣的例子?
誰能有原因有結果的描述中國和周邊各小國的關係?例如柬埔寨,寮國,吉爾吉斯斯坦,馬來西亞,緬甸等等?
為什麼蘇北南通鹽城GDP都在全國前40,卻給人很貧窮的感覺?

TAG:歷史 | 軍事 | 戰爭 | 拿破崙NapoléonBonapar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