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與思科相比有哪些差距?

吳軍老師在《浪潮之巔》中表示對華為的前景看好,並認為其可能成為思科公司的有力競爭者。

試問,華為目前和思科相比還有怎樣的差距?

從市場規模、產品線、技術研發實力等方面來看~


謝邀

這個問題問的方式很好,範圍是明確的。

不過還是要吐個槽,題主你劃得這三個範圍都足夠出一本調研報告了。很多信息網上都有,比如產品線看官網就行了,營收可以看財報…我只能根據自己的經驗給出一點私貨了。

----------------------------------

歡迎討論,不過不歡迎帶著民族情緒的非行業小白來撕逼。打臉歡迎,不過最好別是無根無據的道聽途說,不然我只能點舉報不友善了。

----------------------------------

產品線:

目前華為的產品線寬度和思科比起來,要更豐滿一點。

思科到現在公開給自己的定位是IT公司,產品線比較聚焦——企業級網路/協作/伺服器。小眾的產品線也不是沒有,比如思科做機頂盒,做多媒體運營,做安防。在浪潮之巔裡頭也提到了,思科喜歡收購公司來增強自己的產品線,比如轉賣掉的linksys就是對於家用路由器的嘗試。總結一下就是,思科的產品線依然是以「網路」為中心的產品線設計,很多新產品線/邊緣產品線也都是為了增加網路流量提升市場空間而出現的,比如機頂盒,比如安防。

華為就比較百花齊放了,通信的老本行還在,企業網產品也在興起,伺服器也做,協作產品也做,存儲也做,浪潮之巔的時候華為還沒有做手機,也沒有花粉這種群體;說起來,華為在通信行業做的時候對於民眾來說是一個比較低調的公司,聽過一個有趣的調侃,華為沒做手機的時候,大家以為他是個牛逼的TP-Link,現在華為做手機了,大家都以為他們就是做手機的。

市場規模:

很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對於思科和華為的恩怨認知在於思科03年對華為的一場官司,和浪潮之巔裡面的描述,想當然的就帶入了情感覺得這倆公司是你死我活的關係了,但是實際可能沒有有些人說的那麼慘烈。

首先要解釋一下,通信設備和網路設備不是一個東西。

在通信市場有一個非常有名的組合「阿諾愛中華」,這個領域思科並沒有多少份額,這個領域要說華為競爭思科,那就是說笑,反過來還差不多。

手機和終端市場,思科不做這個,也沒有什麼說頭。

網路市場要細分一下,在運營商市場,思科確實被華為侵佔了不少的份額,不過主要發生在國內,這也導致了思科的全球份額增速放緩。全球市場中,思科的競爭對手不只是華為,還有Juniper,這個領域裡頭華為作為新人比較生猛是大家的共識。現在的市場其實很尷尬,中國思科進不來,北美華為也過不去。不過考慮到華為的銷售手段一流,以後市場開放了真能掀起浪來,也不是不可能的(根據經驗此處會撕逼)。

不過說歸說市場規模吧,圖實在找不到了,直接說吧,在全球範圍,在全球範圍,在全球範圍,重要的事情重複三遍:

  • 運營商路由器和交換機市場,思科依然領跑,後面是華為和Juniper,不過三家份額越來越近了,目前比較穩定(上下游已經穩定了,掀不起什麼腥風血雨)。

  • 企業級路由器和交換機市場,思科依然領跑,份額依然在80%左右,華為的企業BG剛起步,利用成熟的渠道,發展勢頭還是很猛地,離顛覆尚遠。

  • 協作市場,Polycom/微軟和思科等領跑,華為初起步。

  • 伺服器市場,Dell/HP/IBM/思科領跑,華為剛起步。

以上信息均可以在IDC/Infonetics等渠道上收集到,Google亦可,不要百度思科不然出來的全是培訓你們懂的。

技術研發實力

這個是最容易撕逼的地方哈哈。

不過我只打算講一個點,發展方向,純私貨。

之前說過思科的定位很清晰的。IT市場現在就是第一梯隊玩概念,第二梯隊玩配置。在企業網路市場,從雲到BYOD到SDN到IOT,思科一直是概念的提出者,牽著市場走。這點也反應到他們的產品線上,比如勇於和HP撕破臉做伺服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現在UCS的成功也在SDN的推廣上推波助瀾了。

華為嘛就有點看不懂了,感覺就是競爭對手做什麼華為就做什麼,畢竟概念上落了後手。當然現在華為有錢捨得投入研發是值得肯定的,這沒有什麼黑的地方。而且在通信領域也已經開始去牽頭了(不過這又不關思科什麼事兒)。這個角度來說,華為銷售和保障做的是真牛逼啊,馬上雙十一了,估計又有不少小夥伴要通宵保障網路去了吧,祝好。


謝邀

吳軍的《浪潮之顛》,在成書前寫在google中國的google黑板報上,大約是07-08年。這麼多年過去,思科的市場不斷萎縮,華為一路高歌,事實說明,吳軍的看法是正確的

從產品線看,華為的能提供端到端的網路產品族(勉強能說端到端的解決方案,勉強),從數通到無線,從核心網到終端,從傳輸到伺服器,從運營商到企業網到DC到園區到家庭到手機……全方位,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設備製造商。但再細挑出來,就有說道了

思科的主要產品線在企業網和核心路由器等數通設備,在技術和產品上都極其牛逼,能提供數通領域的全套解決方案。思科的企業網設備在全球範圍是壟斷地位,現階段,華為的企業網還很是小弟。企業網市場利潤很高,華為很眼紅(惠普戴爾這些IT公司都眼紅已經進入),專門成立了獨立的企業BG,但從技術到市場到渠道到經驗還在彎路上摸索,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很曲折。所以在企業網領域,華為企業網各方面差距都很大。

這個其實是有原因的,華為摸爬滾打這麼多年,經驗都是運營商領域,一個國家主攻3個運營商就行,企業高層路線+技術+招標金額+進場技術支持……;而企業網,是做渠道,是做行業,是做市場營銷(而不是3家營銷),是要面對N個渠道子渠道 * M個客戶,是做市場級的售後。這也是為什麼華為終端走了一年多彎路,因為市場和做法完全不一樣。

華為的核心路由器技術上已經號稱趕超思科,但穩定性還需要加強,總體說來差距不大,已經在逐步蠶食思科的市場,但仍低于思科的份額。

華為的優勢在於,吃苦耐勞,多艱苦我都去,比如西方人不去瘧疾非洲不去伊拉克,華為去。比如利比亞打仗日本地震,別人跑了華為繼續留守。

華為另一個優勢在於,響應客戶需求,所以會有各種定製的特性版本(當然內部研發苦逼是苦不堪言),思科我就提供一個版本,不會針對某個客戶做特殊版本,但質量好,穩定。

華為的服務好在於拼人,客戶那常駐10個工程師,有問題立馬解決。思科的服務好在於東西質量好,問題少,出了問題不好意思小地方沒有駐廠人員。

所以技術流很喜歡思科,尤其大學老師,尤其運營商總部,尤其技術型會議,思科粉眾多,技術好啊,RFC都是思科的啊,產品穩定啊。技術上說,還是有差距。

但作為產品來說,質量只是一部分

類比來說,華為產品的質量有思科的80%,現網上大小問題會比思科多一些,但價格便宜一半,駐廠支持人員是你的3倍,你是客戶你怎麼選?

就整體的銷售總量上講,華為已經超過了愛立信,思科,阿朗,但單比無線低於愛立信,單比數通低于思科(所以愛-思聯盟了?),還是有差距

思科的幾大問題:上市要看華爾街眼色;市場佔有率壟斷;多樣性少。這幾點其實吳軍的書里都有詳細的闡述,我就不過多展開了

華為能容忍當年數通10年不賺錢,能容忍現在企業網依然在虧錢,能容忍終端當年N年虧錢(差點被賣掉)……這些都是上市公司做不到的。上市公司,虧?趕緊裁,裁人不行就裁產品。(祝愛-思聯盟後愛家做IP的兄弟們好運)

當一個企業在市場上佔了70%以上的份額,那麼你的市場只能等著被新人蠶食,思科的企業網和核心路由器都會是這樣。這些年思科的併購不少,也想擴大產品線,但實際賺錢的不多。

還有一個關鍵點,政治。因為政治,思科依靠美國以及日韓加澳……還是很爽的,真的很爽,要知道美日的流量和設備需求,佔全球的xx%

這一點壁壘破了,思科的市場就呵呵了

突破遲到會突破的,可能是1年,可能是10年,政治這事,不好說

華為其實不用著急,可以繼續練內功,搞質量。技術上,高手過招,技術上95分和99分的差別就是成功和失敗的差別。企業網,華為需要學習經銷商模式,學習技術合作和利益共享,這方面和思科的差距還是很大的。

研發實力來說,思科還是很強的,IP領域整個就是思科引領著的,這一點未來相當長的時間也不會有太大變化,美國高校、企業、NSF的產學研能力是世界頂級的。

任正非是曾經說過,華為沒有原創發明。這句話要辯證發展著看。當年說這句話是2007年,這麼多年過去,華為在光網路、無線(4G/5G)、晶元領域已經有了不少核心發明和專利。比如,即使在交叉許可之後,蘋果是給華為交不菲的專利費的。

而IP和無線還不太一樣,IP領域實質上的革新其實很小,我們還在用35年前的IPv4,20多年前的IPv6還算不上完全普及——可以對比一下,無線2G/3G/4G/5G的差異有多大,有很大文章可做(摩托的死,諾基亞的死,其實很大一方面是因為摩托到了2G時代後沒有專利,諾基亞到了3G時代後沒有專利。專利代表著研發投入和研發實力)。扯回來,即使在現在,SDN、NFV、DC等各個新興領域,美帝的研發實力和落地實力一直很強大。在IP領域,華為在很多方面也有很多創新的想法和技術,但前沿的東西需要技術營銷,需要技術落地試用,需要技術說話,這一點上華為的IP人還沒有光網路和無線那樣的領袖級專家團隊,也沒有那樣的技術積累和客戶認可度。

還是那個例子,華為產品的質量有思科的80%,現網上大小問題會比思科多一些,但價格便宜一半,駐廠支持人員是你的3倍,你是客戶的話,在購買設備怎麼選?在下一步新技術的方向上又會怎麼選?

華為儘管還有人力成本優勢(已經越來越少了);但華為的人均銷售額很低,低好幾倍。這個優勢和劣勢其實是對等的。國內人賤(哈哈,某地方言,表示東西便宜),所以可以雇更多的人,尤其是研發人員(這個優勢是中國企業都有的,只是很多企業做在金山上不思進取不願加大投入研發),但平均效率就差。所以任正非一直說我們的敵人是自己,是自己的惰性和自大,要提高效率,提高人均貢獻率,提高管理能力。寫到這裡,我發現華為和思科相比,華為人一個人是一條蟲(單人相比思科單人能力有差距),卻擰起來成了一條龍。

總結一下,華為和思科的差距,主要在於產品的穩定性、技術前沿的領導力、人均生產率和銷售量,在企業網還差在經銷商和以及技術集成合作能力。

題主在問「華為目前和思科相比還有怎樣的差距?」,所以多說問題,就不再扯別的了。

禁止轉載


問思科:XXX功能是否可以支持?

思科答:不支持,等明年發下個版本看看吧。

問華為:XXX功能是否可以支持?

華為答:不支持,但是明天就能支持。


謝邀。華為目前還是「端管雲」里的「管」為主。華為有無線產品線和解決方案思科沒有,華為目前的終端也搞得風生水起,尤其是手機終端。思科只有有線的終端,路由器交換機。思科有的華為倒都有。華為的傳輸設備,在國外不如思科響亮,經常是搭著無線產品做地面。在國內,思科主要玩國際出口和省間骨幹網。華為則能給運營商配齊一張完整的網,而且便宜。

上面說的是運營商市場。企業網市場,華為目前產品不錯,但是解決方案還沒有跟上。這一點上思科遠遠領先。雖然銀行金融等重要領域華為都有了收穫,但基本上還是搞不過傳統的IBM,思科。

當前的另一個熱點,「雲」,思科和華為都有解決方案,但都還沒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和目標,感覺起來就是要有,但不知道該長什麼樣。這是IT和CT的交界,將來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可能會超過移動網路市場。在這個戰場上贏了,才有未來。

華為不如思科的還有一個經常被忽視的,就是服務。華為的服務作為產品目前還基本局限於華為自己部署的解決方案,還沒有代維其他公司的。思科的服務很賺錢,華為趕不上。

最後還是美國市場。北美市場每年通信基礎設施投資差不多佔到全球投資的小一半。沒有這個市場,華為就要碰天花板了。或者,在其他領域發力。目前,企業網,終端,雲都是朝陽產業,新戰場。

回答比較亂啊,見諒。


謝邀。

開放美國市場,華為分分鐘教思科做人。

乾死思科以後,我們就可以隨便做規划了,再也不用等思科發布再說了,oh yeah!

到時候:這200個特性做哪個好呢?全做吧!


是不是應該瀉藥?

思科產品,在美歐還有很大市場的,原因是以安全的名義拒絕華為。

思科在協議的制定,標準的制定,專利的授權上還是有很大優勢的。

思科在國內核心設備還有很多的,當然,這些設備在換代的時候一般都會選擇華為或者中興。

總所而言,華為在國內是非常有優勢的,思科比不了。在美國自然是思科的天下。

要說貿易保護,誰也別說誰,大家都一樣,不過華為的服務做的還是很到位的,思科比不了,至少在國內比不了。


既然邀請了,我還是勉力回答下吧。Ted X同學的回答已經從產品、市場、技術幾個方面回答了這個問題,鑒於上述都不是我的強項,我還是用我一貫的做法,換個角度來答這個問題吧,題目我覺得可以用我以前寫過的一篇文章的標題,挺貼切,叫《卧薪嘗膽之後怎樣》。

卧薪嘗膽的成語大家都看過,說的是越王勾踐被吳所敗後,卧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然後打敗了吳王夫差,成了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但,可能很多人都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勾踐卧薪嘗膽,成功逆襲之後發生了什麼?

華為現在面臨的問題,就是越王勾踐逆襲後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就是解答華為和思科最深刻差距的一把鑰匙。

我記得,華為教父任正非曾經在一個內部講話里說:過去,華為一直是一個追趕者,跟在思科、愛立信的後面苦苦追趕,但華為很快就會成為通信業的世界第一,成為世界第一之後怎麼辦,我們不知道。(原話記不太清,沒找著,大概意思是這樣)。

所以,我丟出自己的一個判斷:華為和思科真正的差距,就在於華為從未做過領跑者。

思科不僅長期是世界第一,而且,在無人能敵的那些年裡,思科從未停下過自己發展的腳步,雖然他知道所有人都已經在他的身後,但他依然有自己發展的方向,更可怕的是,還一直保持著發展的速度;而華為,就像是馬拉松長跑,一個輸在起跑線但從未放棄的選手,一路上,他看著思科衝過一個有一個路口,接受無數人的掌聲和歡呼,賺取無數的利潤,自己卻只能遠遠的跟著,學習別人怎麼跑步、怎麼呼吸、怎麼發力,在他和思科之間,那時候還有阿朗、索尼、愛立信……

華為追趕了很多年,直到有一天,他突然發現,自己已經超越了過去那些看起來遙不可及的對手,現在自己成了世界第一,再也沒有領跑的人站在前面供自己學習,下一步怎麼走,成了擺在面前最大的問題。

我還記得,任正非在創業20周年的時候,曾說過這麼一段話:華為在過去每年堅持投入銷售收入的10%以上用於研發,尤其是最近幾年,有超過2.5萬名員工從事研發工作,資金投入都維持在每年七八十億元以上,經過多年艱苦奮鬥,至今為止,華為沒有一項原創性的產品發明。

每次看到這個地方都有一種莫名的喜感,就好像郭德綱講的,過去他們有一千多條相聲段子,經過後人的傳承和不懈努力,現在流傳下來的大概有三百條。

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事實,基本上這也就承認了,過去二十多年裡華為的快速發展,在研發上核心的能力就在於快速模仿、快速本土化的能力,模仿的對象是誰,不言而喻。(華為和思科還因為這個原因,打過一段時間難解難分的專利戰)。思科在世界第一的位置上,他不用模仿別人,依然能保證每年大量的原創性技術發明,華為靠著模仿學習,也獲得了不錯的發展,現在輪到華為領路了,雖然目前通過雲管端的戰略謀劃,通過無人匹敵的人海服務戰術,保持相對競爭優勢,但華為的名字是什麼,是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不是華為服務公司,技術是華為保證未來能繼續生存發展的唯一憑籍,如果華為解決不了無人模仿就不會原創的問題,可能遲早會跌回追趕者的角色。

這就像是一個牌局,思科每出一張牌,華為都說,我跟。

思科說,跟你妹啊,勞資不出了,你牛你先出。

華為,大家都等著看你怎麼出牌呢。

(抱歉,乾貨不多,私貨不少,我本身並非華為員工,只是回答了一個關於華為的高票答案,被邀請來回答這個問題,與以往一樣,我只是希望,給大家換一個角度來看問題。以上。)


有兩個offer擺在畢業生面前,一個C 一個H,80%選擇哪個?這就是軟實力 不是銷售額能比的。


電腦行業沒有5年前的故事。

去查查看兩家銷售,思科已經落後華為了。

2015年華為大概在700億usd,思科大概不到500億 。

另外,如果不是美國政府保護著,讓華為能夠進入美國市場競爭,

思科至少70%的市場會被華為搶走。


工作至今一直在甲方,沒在任何廠商呆過,所以說下自己感受,還算公正:1、華為現在已經不能定位成一個網路設備廠商,啥都賣,所以比銷售額沒啥意義。

2、其實華為數通產品還行,性價比不錯,如果產品很垃圾的話,國家保護,1元競標這種場外因素也是沒用的,華為企業網的東西用了幾年,感覺也沒出現過什麼大問題,小問題打打補丁也就解決了

3、技術上華為肯定和思科有差距,不過這幾年被sdn搞的,我覺得思科現在產品也挺混亂的。這波感覺大家都沒啥好的產品出來。。。

4、最後吐槽下華為,華為過度宣傳挺讓人反感,經常動不動就業界第一,還在研發的產品就包裝出來宣傳了,明明這個技術自己還沒有實現,非要說友商這個技術有什麼什麼缺點,麻煩尊重下甲方的工程師們,我們也是懂技術的,ok?


我司是(嚴格)遵守勞動法的企業,在取得了勞動保障部門備案後,適用不定時工作制,在此工作制下,加班時間將不受支付加班費的約束。

思科行么


2010年左右,我還在珠三角某城市混IT。有次去某運營商機房配置核心交換機,品牌是X為的。故障現象是數據高峰期會無故重啟。

檢查過配置、散熱、電源問題,最後替換了同型號的路由器。都未解決。換了思科同參數配置的。問題解決。

當然,那是6年前。

本人還是喜歡華為的。因為它叫中國華為。


謝邀。雖然近幾年 在中國區 華為在IP交換機 增長遠超思科 但仍然差異巨大。一句話:思科在全球有ip產品的定價權 華為沒有。怎能有定價權的?ip技術。有了定價權做什麼?暴利 暴利做什麼?以 繼續 定義和推廣ip標準。思科賣的貴 大家用互聯網越方便。 因此 思科有暴力是好事。

對ip的理解 華為不如思科。

忍不住吐槽 國內核心銀行 海關 軍隊 部門使用思科設備 怎麼不考慮網路安全問題。

最近思科和愛立信聯手以對抗華為的威脅, 我拭目以待


華為跟思科的差距,我覺得最直接的體現是在產品,但是折射出來的是團隊的態度。

以前有個段子,說同級別的產品,思科的能用5年,華為的大概也就3年,但是華為的比思科的價格便宜一半,於是華為的銷售就跟買方說,你可以買2台,用6年,還賺一年的成本。

這當然是一個段子,但是它也從某一面折射出了國人目前做IT的態度。———— 能省則省,壓縮成本,短期投資,講求回報

基本上當你用過思科的設備之後,你很難再去想到用華為的產品替換他,因為確實是穩定。華為的產品不是生產技術不行,而是生產者對於這件作品的用心程度不夠。

能用就行———是IT界最大的毒瘤。科技是一種需要不斷更新探索創新的東西,滿足於能用的想法迫使很多能做好的事情沒有做好,這就是常說的:「全力以赴」與「儘力而為」。

有朝一日,華為對於產品的態度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才有可能真正在技術,產品領域全面比肩思科。依靠國家保護,政府扶持,價格優勢壟斷而打下的江山,真沒啥好說的。


說說自己的感受吧,小單位,運營級設備沒接觸過,之前用華為商務體驗級路由器接外網。

某日,網內有點繁忙導致路由器負載變大延遲超高,於是登錄路由器看看情況,嘗試把外網介面shutdown一下,結果。。。路由器跟著一起shutdown了,起初還覺得不科學啊,以前TPLINK都沒這種情況,不信邪,重啟再試。。。。。呵呵

領導問怎麼回事,才買的新設備啊!哎,有苦說不出啊!!!

事後,還是找個由頭換了cisco,新設備的指標的確比華為那款要高,不黑華為有一說一,然後在高峰期玩了同樣操作,沒有重啟放心了,華為扔給分部去了,總之不能跟自己找不自在不是?

所以,硬體方面不敢說誰比較耐操,但是軟體這方面,確實有差距。。。自己這種三流網工都玩出了bug,當然也可能是自己水平有限,不知道這或許是華為的保護性重啟吧。。。


思科就像intel,引領網路界的發展,很多公有網路協議都是由思科主導定製的,比如當下運營商不可或缺的MPLS、正在超大型數據中心發力的VXLAN,還有些乾脆就是從思科的私有協議轉變的,rstp中就使用了思科私有的優化stp的portfast等技術。華為華三等就像04-06年的AMD,跟著思科確實做出了同樣算得上接近一流的高性價比的網路產品,並且對思科構成了很大威脅。但跟AMD還是不太一樣,這些公司都是偏軟體的,思科以前好像還是自己設計晶元,而華為華三交換機的核心硬體的爸爸是美國Broadcom,用的都是人家的晶元和硬體架構,能出現32埠40G交換機這種性能怪獸完全是因為Broadcom牛X。軟體這個確實是自己在linux底層上寫的,穩定性和優化上比浸淫多年的思科有差距。但對於行業的貢獻還是不能跟思科相提並論的。注意這裡說的只是華為數通設備不包括傳輸、移動通信等


添一張圖,充實一下高票的答案。

來源C114


從產品線角度還是有些區別,華為在運營商市場來說更加針鋒相對的我覺得是阿朗,接入網設備(DSLAM OLT)、傳輸網設備(SDH OTN)、核心網設備(SS IMS)、移動網設備(3G LTE)、城域網業務控制設備(SR BRAS)、核心路由器(這一層級阿朗號稱有,可能實際使用的很少)等,思科實際上主要還是路由器方面的競爭,另外一個國內的競爭對手中興總體來說無論是產品性能還是市場都要弱一些。企業市場方面阿朗基本不行,競爭更為激烈,相對來說傳統上是數通為主,目前可能伺服器等還是幾家IT設備廠商更主流一些。

說這些主要是覺得純粹拿華為去跟思科最強的核心路由器比是不太公平的,而且因為骨幹網建設時間的問題,GSR CRS的佔比會比較高,NE5000E並沒有那麼多,或許現在再建議張新的骨幹網產品比例就不會是這樣(即便不考慮所謂國家安全戰略而對CISCO Juniper的謹慎使用)。

當我看到幾乎每一個產品線上都有華為,而主要競爭的廠商各不相同的時候對這家公司還是很佩服的。


愛立信已經要和思科戰略合作來對抗華為了。。。。


Ted X已經說的挺全的了。

從市場規模、產品線上看,不是華為目前和思科相比還有怎樣的差距,而是思科和華為相比還有怎樣的差距。從技術研發實力看,華為和思科的差距在原創性上,華為習慣採取跟隨策略,等思科在前面領路。

補充個新聞吧,愛立信和思科已經開始抱團取暖了。

愛立信與思科全面合作,預計2018年創10億美元收入


推薦閱讀:

網路工程師的前景如何?
網路工程師如何轉型雲計算?
思科交換機如何跨多個設備,實現不同埠上電腦劃分到同一VLAN,具體操作方法?
大家都是怎麼看網工的,就這麼看不起網路工程師么?
如何看待思科交換機模式切換按鈕會被網線的保護靴誤觸從而導致設備重置的問題?

TAG:通信 | 華為 | Cisco思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