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廣告公司受資本市場歡迎么?

互聯網廣告行業發展快速,尤其以DSP業務為導向的公司近兩年爭相籌划上市,請問這行業會受資本市場歡迎么? 國外有哪些類似公司受到資本青睞?


謝邀。

利益相關:答主所提到的億瑪的產品負責人;

直接說我的結論:

1. 互聯網廣告公司是否受資本市場歡迎?

這一行拿到的融資數量並不少,可以說,是受資本市場青睞的。

但這一行,國內目前沒有完全獨立IPO的廣告公司(如果算上新三板的話,有幾個,當然大家都知道,新三板目前只是一個準二級市場,與A股完全無法比);

2. 為什麼沒上市?

原因很複雜,一般來收,之前拿融資的通常都是美元基金為主,基本沒有人民幣基金,所以通常以美股IPO為目標,但是在中國,做到一定規模的廣告公司都會有代理業務,代理業務的問題是會產生較大的銷售費用,這種費用帶來的高毛利低凈利的模式在美股通常大家看不懂;沒有代理業務的純技術型公司,受制於產品技術的高投入,毛利和凈利都不高,而且,中國的整體網路環境還是資源導向的時代,純技術公司的成長速度和難度較大。

3. 為什麼這兩年會想上市?

美股不待見,資本要變現,A股歡迎回來但是要排隊,正好有了寬鬆度較高的新三板。

另外,上市只是變現的一種手段,更多的公司賣掉了。(易傳媒、多盟、mediaV等等,哦,對,忘了賣了好幾次的好耶,那就一隻手不夠用了)

4. 國外有哪些類似公司受到資本青睞?

不少,Criteo、Rocket Fuel、Adway、linkshare、cj等等,N多。

不要把國內市場等同於國外市場,國內的區域網廣告和國外的互聯網廣告環境差別非常大!!!

不要把國內市場等同於國外市場,國內的區域網廣告和國外的互聯網廣告環境差別非常大!!!

不要把國內市場等同於國外市場,國內的區域網廣告和國外的互聯網廣告環境差別非常大!!!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分割線——————————————————————————

這是一個龐大的話題,從業四年以來,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淺的想法,若有不準確,歡迎拍磚。

以下這部分完全是發散的。

互聯網廣告並不是近年來發展迅速,而是整體發展速度一直都很快;但互聯網廣告發展迅速,並不代表互聯網廣告公司發展迅速。

為什麼這麼說?先定義一下互聯網廣告和互聯網廣告公司的區別。

1. 先說一下互聯網廣告,廣告本質上是互聯網流量的一種變現手段。因為從互聯網盈利模式來說,遊戲、電商和廣告(借鑒自吳軍《浪潮之巔》),廣告是最容易想到的,也是相對最容易實現的,所以依附於廣告而生存的,不僅僅是互聯網廣告公司,大多數公司都在依靠廣告生存,如做媒體的新浪、做電商的阿里、做搜索的百度甚至做安全的360。我們不能把百度、阿里和新浪都稱為互聯網廣告公司,他們是給用戶提供服務,進而通過互聯網廣告變現。就像我們不能因為騰訊以前靠增值服務和遊戲服務做用戶變現,就把他們稱為遊戲公司一樣。

2. 再定義一下互聯網廣告公司,這類公司,通常是指沒有自身流量,而是服務於流量變現或者服務於流量投放的第三方公司。題主在樓上評論中提到的好耶、億瑪、品友等,都屬於此類公司。

定義完互聯網廣告和互聯網廣告公司區別之後,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中國互聯網這麼多年來,沒有一家獨立在二級市場上市的廣告公司,而是紛紛被併購。當然,併購也是一種出路。但是作為一種行業而言,沒有出一家獨角獸類公司,是不是有點遺憾?

從互聯網廣告的黃埔軍校好耶(1999年創立)被分眾收購開始,眾多表示想衝擊IPO的廣告公司紛紛被拍在沙灘上,最接近的應該是易傳媒,在喊出IPO提交材料之後,又叫停。而在DSP行業做的較為出色的media V,在高歌猛進之後,也最終選擇了分拆出售。去年則是一個頂峰,多盟、璧合、易傳媒、新好耶等等,紛紛被各種併購。當然,併購也是一種不錯的變現選擇,從市盈率來說,大多數廣告公司在不賺錢或者略虧的情況下,還賣了一個不錯的價錢。但是,作為一個服務型公司來說,為什麼會沒利潤?這裡就要涉及一個很重要的點:廣告公司靠什麼賺錢?

作為流量——廣告主的中間商,正常的模式是賺差價或賺服務費。BUT,在中國,對服務這種軟性的東西,除非你有強硬手段或者搭售入IT系統之中,否則一般正常情況下是收不到的,而同時,以中國人的創造性和獨立自主能力,只要自己做大了一定會甩開第三方服務商單幹,無論是流量方還是廣告主方,所以,差價成了正常的選擇,低價買媒體,高價賣給廣告主,而低買高賣,是由信息差產生的,如何通過這種信息差實現低買高賣,隨著時代的不同,信息透明度的不斷變化,操作方式並不一樣,但本質上,廣告公司都是通過挖掘流量價值窪地,實現低買高賣,當透明度=0或者廣告主有能力直接找流量的時,廣告公司就只能say goodbye了。

可以看一下,每一波崛起的廣告公司,都是在流量有巨大變化或者震蕩的時候出現的。好耶為代表的代理型公司,億起發為代表的CPS平台,聚效為代表的程序化購買平台,多盟為代表的移動CPA平台,都是在流量在轉移或者出現新的流量價值窪地的時候出現的,當價值窪地結束,市場恢復正常的時候,往往就是廣告公司最難受的時候。

所以,對於傳統廣告公司來說,難點就是如何持續的挖掘流量價值窪地,保障高毛利,以保證銷售費用(正常來說,只要是涉及甲方的,都會有銷售費用,只是不同的公司不一樣,一般來說,代理型公司最高,技術型公司最低)和研發費用(互聯網廣告公司好歹也是科技公司)。

——————————更新的分割線——————————————————

從資本的角度拆分下互聯網廣告業務

代理型業務:

代理型業務又存在不一樣的地方,分為流量型代理和客戶性代理;流量型代理指得是類似SEM、廣點通等,你主要是去做某種流量的變現代理;而客戶型代理,指的是你能夠代理某一客戶某一部分的全部預算;第一種是媒體導向型,第二種是客戶導向型。第一種的特點通常是價格戰,拼的是媒體返點(為了安全,媒體也會給不同公司做代理,當然也會有獨代,但很多巨型媒體或者叫剛需媒體的獨代需要付出的成本廣告公司也hold不住),比如說SEM,最後可能都演變成拼盤子之後的價格戰,為了拿最高的返點,不停的尋找客戶拼盤子。第二種客戶導向型的話,基本就是吃准幾個客戶,去把客戶的需求去尋找供應商或者自己做(類似於4A的角色),拼的是服務(回扣,官方稱銷售費用,通常也是服務的一部分)。

以這兩種類型的業務為主來進行業務發展,通常會導致一個問題:銷售成本過高,或者說受上游渠道限制過於嚴重,得不到米國人民的認可。

技術型業務:

因為廣告行業涉及產業鏈較長,所以會存在較多的公司切入。比如說專門做數據監測的、專門做廣告系統(ad server)的等等做系統服務的業務平台,不涉及流量的直接變現,只是提供技術型服務;另一種,則是直接涉及變現的,比如DSP/SSP/ADX,以及之前的廣告網路/網盟。

在行業前期,因為基礎設施不具備,所以技術型服務業務會切入得特別快,比如說移動上的友盟等,但隨著行業的發展,要麼是大平台方會切入這一塊兒,以免費或者更穩定的服務來cover掉市場,擠壓你的生存空間,要麼就直接收購,成為自身服務體系的一部分,所以,技術型服務公司在流量轉移前期的時候會過得比較滋潤,但是後期會相對滯漲。 這一類技術業務,通常都無法成為行業中具備話語權的一環。

另一類業務,直接涉及變現的,則會比較有意思。在之前沒有講人群精準,更多的是基於媒體投放的時候,不存在特別明確的技術型網盟/廣告網路,因為本質上有一頭(流量或者客戶)有一定優勢,都能活得還不錯,所以,網盟/廣告網路在講人群精準之前,基本還是類似於代理型業務,技術只是一個相對輔助的產品,在技術含量上,更多體現的是內部預算的動態平衡(因為流量和客戶都是自己的,如何讓客戶把錢都花出去,如果讓庫存最小化,是最核心的問題,雖然也很難,但因為匹配量本質不會特別大,人工經常能解決大多數問題)

在講人群精準之後,找人要比找媒體複雜很多,同時,可獲取的流量一下子出現了指數級的增長,原來用在網盟上的堆人精細化運營戰術就不太夠用了,技術的地位一下子就上升了。所以,出現了願意以技術解決問題的公司,但是,精準營銷是一個相對複雜的體系,準確的時間,準確的地點,給準確的人,投準確的廣告,要在這四個維度上都做的准,需要投入的力量是較大的,互聯網熱不是一天兩天了,人力成本又成為一個巨大的挑戰;而且,如果沒有足夠的數據獲取、挖掘、應用的積累,精準的粒度就會極大下降,甚至會不如網盟的媒體精準。所以,技術型公司會面臨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人力成本的前期投入,並且需要預算來進行數據的閉環驗證。

這一類技術公司,會在前期投入的時候碰到較大的問題,只能依靠資本去支撐,但如果自身的成長速度比不上行業的成長速度,基本上都熬不到最後的時刻就掛掉了。

可以看出來,面對資本市場,幾個核心問題點,是互聯網廣告公司不得不面對的

1)做代理有毛利,但是國外資本市場不看好;

2)做基礎服務切入比較快,但後期比較苦逼,價值會不斷被壓縮;

3)做網盟,其實大多數時候本質上是個代理;就是從批發到零售的區別,也是資本市場的問題;

4)做精準服務(DSP),技術投入太高,沒有毛利,壓力很大,需要不斷去扛。

這只是檯面上的,檯面下還會碰到很多問題。比如說,流量的作弊問題、運營商的劫持問題等等,這些都是這個行業黑產業鏈的一環。

所以,從規律上來看,走的較遠的互聯網廣告公司通常會這樣玩。

第一個階段:發掘流量價值窪地,如果發掘不到,下面就不成立,就只能去紅海里拼一碗飯吃

這個階段,流量價值窪地尚未被發覺,這個時候,誰有流量誰就有發言權。

這個階段的核心: 發掘流量價值窪地,在流量價值低估的時候,切客戶或者切流量,攫取第一桶金;

這個階段,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拉資本入伙。這個事情做得好,還是壞,決定了你能走多遠。如果能拉到資本入伙,我們可以進入第二階段;如果我們拉不到風投入伙,那就別擴大發展了,踏踏實實賺錢,把這個業務當成一門生意來做,核心目的就是賺錢。

第二個階段:綁定大客戶,積累數據,做深某個行業。

這個階段,流量價值窪地已經被發現,這個時候,誰有客戶就有發言權。

這個階段的核心:客戶的需求是根本,流量只是基礎,客戶的需求會逐步影響流量,進而導致流量的分層或變革。(比如說微博廣告,經歷了微博內容廣告——微博banner廣告——微博信息流廣告的三個階段,基本都是客戶預算分配導致流量的自我進化與調整);

在第一個階段融到的錢,目的不是養業務團隊,而是開始做基於流量變現/營銷優化的產品技術團隊,做大概念,對於代理業務本身的優化和對於自身營銷價值的擴大化,都會對自身的估值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只做代理很容易被流量掐死,只有擴大覆蓋面,才有可能做大。

產品技術團隊要開始做基於客戶需求/行業需求的營銷優化積累,即圍繞『四個準確』來進行相應的積累,至少要在某個行業做的出類拔萃,能做出別人做不出的東西,便於第三階段的突破。

第三個階段:擴大再發展

這個階段,流量價值窪地已經不存在,基本行業對於流量的競爭已經處於紅海,客戶對於流量認識也足夠,那麼這時候拼的就是產品技術基於流量的深度優化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正向循環。

其實能挺到這個階段,要麼有自己獨特細分的流量認識,要麼有自己獨特的行業投放經驗,基本在某一方面已經相對有話語權了,在這個階段,已經具備一定的資本價值。

所以,到這個階段之後,就可以考慮出售變現/抱大腿或者上市了。

一般來說,以國內的併購環境,基本上被併購就很難有獨立發展了。所以,併購肯定是要尋找最合適的買家,比如說可能在估值上最不利的代理業務,因為也是互聯網,所以會被國內的A股傳統公司所需求,做大概念和估值(這樣你就能理解為什麼去年國內很多的廣告公司會被什麼水泵公司之類的收購了吧);比如說某些垂直領域的業務,你的積累恰巧是某些巨型公司所不具備的能力,那就有空間了,怎麼賣個好價錢,看怎麼談了,嘿嘿。當然,本質上是彼此的需求程度了。

上市的話,其實之前也說過,能熬過這個階段的公司不多,而中國的環境也確實比較複雜,從目前來看,純互聯網廣告公司在這個行業中本質都是依附於上下游的一個中間環節,而在國內資源高度整合的趨勢情下,互聯網廣告公司確實會過得比較累。

——————————————————總結——————————————————————

互聯網廣告公司由於發展速度會比較快,能有比較靈活的變現方式,在利潤上對於資本市場有獨特的價值;

而由於處於變現的前沿,在某些技術積累上,比大公司更靈活,也會具有一定的價值。

但因為沒有用戶這一互聯網估值中最核心的資源,同時也是依附於各個環節而存在的中間環節公司,所以在中國這種資源整合型互聯網環境下,相對發展得沒那麼順利。

end……

P.S. 在知乎回答問題基本都是不斷打臉的過程,回過頭看看我幾年前回答的問題,經常出現對行業的認識不足而亂回答的現象,可能這個回答,很快也會被打臉:)


全文更新完畢,不過還是如蜻蜓點水,很多問題還是沒有徹底談透徹,但是廢話了那麼多,還是希望對業內業外的各位多少有些幫助。

===========================================

離開互聯網廣告業有半年左右了,算利益相關吧。

幾年以前,是看好。現在,自然是不看好, @楊歡歡 的回答中已經講了很多。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釐清幾個問題。

第一,最大的幾家互聯網公司的主要營收都是廣告,包括 google, facebook, 百度, 阿里,不過我們並不他們稱作互聯網廣告公司,而是說他們是搜索,社交,電商公司。這裡說資本看好不看好,自然說的也不是這些有2C產品的公司,而是說像Criteo, RocketFuel這樣的2B的廣告技術公司。

第二,互聯網廣告技術公司本身是有價值的,也是能夠賺錢的,但是從長遠來看,是難以擴張,缺少生存空間的,這個就是我所謂的互聯網廣告公司的「商業模型問題」。

第三,風險資本的目的,是通過資金,幫助公司快速擴張,並通過特定的壟斷地位,後續收到高額回報。但是廣告技術公司,是做不到這一點的,也就意味著,被併購,是風險資本投的廣告技術公司的最佳出路。

當然,還有一種出路,就是變得不那麼像廣告技術公司。

先寫個提綱,慢慢回答這個問題

理解流量,互聯網廣告的產業終局

各個互聯網廣告公司,在對外宣傳的時候,總是在說技術領先啊,處理大數據啊,但是互聯網廣告,和傳統的廣告業一樣,是個流量生意。廣告公司,廣告主,並不是跟著技術走的,而是跟著流量走的。報紙興起成為大眾傳媒的時候,廣告投到報紙上去;廣播能夠接觸到最多的聽眾的時候,廣告投到電台里去;電視進入千家萬戶,更是帶來了廣告業的黃金時代。 在我們討論互聯網廣告的各種技術優越性的時候,當我們使用廣告業最喜歡用的buzz word——"digital marketing"的時候,我們要明白,技術優越性並不是互聯網廣告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用戶在互聯網上花了越來越多的時間才是。

比起傳統的媒體比如新浪,或者傳統的門戶網站比如新浪,Google,Facebook和淘寶這樣的「媒體」中的互聯網廣告是一個更好的生意。他們完全沒有內容製作成本,內容是通過技術手段(比如爬蟲)獲取,或者乾脆是由用戶免費送給他們的(比如社交網路)。長期運營中不需要高額的內容製作成本,使得他們更像是「商業地產」這樣的生意,只要把系統搭建好,坐地收錢就可以了。而他們比之商業地產又有一個優勢在於,他們的擴張沒有土地成本,也不需要擔心壟斷問題,所有的人都只能去家附近的購物中心。而所有的人,都使用同一個搜索引擎,同一個電商網站。

所以互聯網公司爭奪的,叫做「流量入口」,這個才是互聯網廣告的核心戰場,而這個戰場,是巨頭們的戰爭,而不是各個獨立互聯網廣告公司的戰爭。而依託於流量入口,各個巨頭會進一步建設各自入口之外的廣告網路,好似古代門閥豪強兼并土地一般。這場戰爭中,獨立的互聯網廣告公司毫無勝機,因為他們手上的牌太少了,這個和「努力」,「技術」無關,這個是戰略層面的差異,沒有任何機會可以彌補。接下來,我們就可以基於對於「流量」的結論,來看看互聯網廣告公司的商業模型問題。

互聯網廣告公司的商業模型問題

說道互聯網廣告公司的資本價值和商業模型,那麼有幾家公司是繞不開的,第一個是1998年已經上市,但是在2007年被Google以31億美元收購了Doubleclick。Google以後者為基石構造了自己的展示廣告網路,並在整個廣告營收中佔了相當可觀的份額,算是相當成功的收購案。第二個是2010年,Google又以7.5億美元收購了AdMob,將其變成了其移動廣告網路,而AdMob成立於2006年。最後一個是2013年上市的專做retargeting的Criteo,目前市值25億美元。而大量的新的互聯網廣告公司,其實都是以這三家為標杆的,特別是Doubleclick和AdMob。

Doubleclick和AdMob在收購前的路徑非常清楚,就是在市場早期跑馬圈地,並在市場上佔據了足夠多的份額之後,賣給市場上的支配者Google。Doubleclick成立的1996年,Netscape還如日中天,上市的1998年,第一次的互聯網泡沫還沒有破裂。在AdMob成立的2006年,iPhone都還沒有上市。

Doubleclick和AdMob的商業模型,是一個典型的廣告網路(AdNetwork)的模式,在流量端,儘可能接入多的媒體,在客戶端,儘可能接入足夠多的廣告主。通過先發或者資本層面的優勢,儘早獲得規模效應。由於相對於單個的媒體,由於能夠接觸到更多的廣告主,使得媒體端的流量變現能力更強。

這個模式看起來非常清楚漂亮,不需要在媒體端經營內容,輕資產。但是,這個模式有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在於沒有「複利效應」,或者說,即使經營地不錯,也很難挖出一條深深的護城河。

2C端的互聯網公司,成長過程中,累積的忠實的用戶,是他們最深的護城河,2B端的軟體公司,通過深入嵌入到企業的內部運營流程中,鎖定了終端客戶,這也是他們最深的護城河。

然而對於單純的第三方互聯網廣告公司,流量並不真正在自己手裡,而在媒體手裡,所以在C端沒有忠實的用戶,而在B端,客戶是跟著流量走的,廣告系統並不會嵌入廣告客戶的日常運營流程,所以始終不能真正鎖定B端的客戶。而更加尷尬的是,本來以為可以通過儘早進入市場而佔有的規模優勢,當市場上真正出現C端的巨頭的時候,完全不值一提。市場上任何一家獨立的DSPAN的收入,都不到百度搜索廣告的1/10,而客戶數量,恐怕連百度的1/20都沒有。

所以當和巨頭去競爭媒體流量的時候,獨立互聯網廣告公司是沒有任何機會的。無論多麼優秀的人才,殫精竭慮,也只是減緩自己在媒體端不斷被巨頭擠壓的過程。而最後的好出路,就是出售給某一個C端的巨頭,成為其業務線或者產品團隊的補充。

回過頭來看,互聯網廣告公司的商業模型,由於在B端和C端都沒有足夠好的辦法鎖定客戶和用戶,仍然更像一個專業服務公司,也就是傳統的廣告代理公司,這也是為什麼大量的互聯網廣告公司,通常都有廣告代理業務,並且常常以廣告代理業務起家。

所以不少在市場上做得不錯的互聯網廣告公司,通常都在特定的垂直領域薄有聲名,比如有些成長於B2C電商大發展的時間,有些專註於遊戲客戶的流量採購,有些專註於為4A品牌代理提供服務,他們可以隨著技術和產業鏈的變遷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但是從百度在2005年上市之後,成為一個壟斷公司的戰略機遇就已經失去了。

而作為一個專業服務公司,互聯網廣告公司又會遇上一個新的問題,就是「人走茶涼」的流水和GMV。

誤導人的收入

對於行外人來說,不同於那些2C的產品,任何一個獲得投資的互聯網廣告公司在很早期,都會有嚇死人的收入。成立一年的公司,有個幾千萬營收根本不是個事兒,成立兩三年的公司,有個幾億的收入,也不鮮見。如果按照頭幾年的營收增長速度,這些互聯網廣告公司怎麼也應該是個獨角獸啊。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為什麼國內一家獨立上市的互聯網廣告公司都沒有呢?

因為,這些互聯網廣告公司在最早期,就把最容易「變現」部分的收入變現了。而這個,也是大量依託於人的專業服務公司會遇到的問題。而這些變現的收入,卻不是「利潤」,也沒有成為這家互聯網廣告公司的護城河。

通常,互聯網廣告公司快速獲得的營收,往往來自少數大客戶,這些客戶或許因為廣告公司優秀的專業服務,或許因為廣告公司管理層個人的情面 ,或許因為特定時期人無我有的廣告產品,選擇了某一家互聯網廣告公司。但是,這些營收,通常只能是賬面上好看,由於廣告公司本身並不能「控制」流量,通常這些收入對於廣告公司來說,只是過一過賬面罷了,實際真正獲得大量收入,是對應投放廣告的媒體。更糟糕的一點是,由於廣告投放還存在一個賬期和應收賬款問題,對於大客戶,廣告公司常常要為客戶墊款先付款給媒體,然後才能從客戶拿到最終的廣告費。好不容易從風險投資手上融來的錢,都扔到這些墊款里了,大大優化了客戶公司的現金流,做了一回雷鋒!

事實上,由於媒體成本對於廣告公司來說是基本沒有優化空間的,只可能一年比一年貴,看收入對於互聯網廣告公司是沒有意義的,看毛利才有些作用。而因為 「吐返點」這個奇葩的中國特色的存在,帶來了財務報表上高額的銷售費用,某種程度上,看毛利也看不明白公司的業務,到底是健康增長的,還是只是賬面上的一個數字。畢竟,如果資本只是對收入有壓力,大可以讓本來廣告主直接採購包斷的媒體流量,走一下我們這個專業服務商的賬么。媒體的收入沒有變,廣告主的支出也沒有變,但是通過廣告公司走一走,廣告公司的營收數字不就上去了么。然而,實際上這些收入又創造什麼價值呢?

即使上面的這些問題互聯網廣告公司都小心謹慎地避開了,他們還面臨一道檻,就是是否仍然可以以早期的成長速度繼續擴張。如我在前面所說的,互聯網廣告公司的本質是一個「專業服務公司」,意味著對於客戶來說,重要的是你的「專業服務」。而相比於會計師事務所,互聯網廣告「專業服務團隊」對於公司品牌的依賴並不大。這就意味著,自立門戶對於從業者來說,始終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選項。如果說在早期團隊通常還是互相信任的老夥伴,同時資本的投入讓大家都還能看到Cash out的誘惑的時候,這個矛盾並不突出。那麼當團隊規模逐漸擴大,而獨立IPO有看不到希望的時候,「分行李」就不是說說笑笑的故事了。

所以,早期的快速增長的營收,到最終許多人自立門戶,市場讓大家看到不止一次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

黑暗面和出售信用

這一部分其實和正經的互聯網廣告無關,但是又始終是一個無法避開的話題。

作為一個專業服務公司,隨著公司的成長,從不知名到知名,從少數幾個客戶到大量客戶,實際累積得到的複利是什麼呢?是一個非常抽象的「信用」。每一次為客戶服務廣告投放的時候,我們從這個「信用」的池子裡面借了一些東西出來,如果我們服務得不錯,客戶滿意了,我們得到了一些收入,並且能夠重新給池子裡面還上更多的信用。如果我們搞砸了,我們也許還是能夠收到廣告投放的費用,但是我們借出來的信用,就不翼而飛了。然而,如同前面所說的互聯網廣告公司不掌握流量的尷尬境地,好好為客戶服務其實不是個「來錢快」或者有「爆發性增長」的行業,所以,「原力的黑暗面」應運而生了。

既然不掌握流量, 那就去「偷」一點,於是,電信彈窗式的流量劫持大行其道,連壟斷流量的2C的互聯網公司都不堪其擾,換成HTTPS。如果效果不好,也不妨去「偷」一點,於是,替換入站來源的訂單劫持也大行其道。如果流量不夠,那不妨去「生產」一點,於是,虛假流量和點擊到處都是。如果想要真實流量,還有更高級的「廣告位隨機部分流量替換」這樣的高科技技術呢。

這些事情,對於純粹是以賺錢為目的的「黑產」來說,是賺到了錢。但是對於以累積「信用」為長期經營之本的專業服務公司來說,卻是一件得不嘗試的事情,通過這些手段,也許你掙到了更多的錢,卻是以永久地出賣掉了一些「信用」為代價換來的。而「信用」本身,可並不便宜。

事實上,無論是虛假流量,還是流量劫持,都是互聯網廣告商的大敵,因為一不留意,你的「信用」可能被他們賣了而不自知。無論你是AdNetwork,DSP還是CPS聯盟,這些問題都是不可迴避的。黑產們掙到了錢的同時,你可是當作真實流量採購的,客戶們罵的可是互聯網廣告公司,消失的「信用」也是這些互聯網廣告公司。

反作弊始終是互聯網廣告公司必須去做的一件事情,但是反作弊是有成本的,比不得一本萬利的流量劫持,這也始終是整個行業的一大痛點。如果不多抓幾個運營商中高層進去個10年20年,我看,互聯網廣告業還是洗洗睡吧。

鎖定客戶,不做「廣告公司」

最後一部分,來談談互聯網廣告公司的出路問題。如果你不希望像DoubleClick和AdMob一樣賣身(這其實是一條很好的出路哎),也不喜歡只是搞吹流水扯淡,而是要做一個"decent"的公司,其實也是有很多辦法的。

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忘了靠壟斷,靠信息差去賺大錢,不要寄希望於像巨頭一樣,站到媒體端去依靠流量賺錢。任何技術和戰術上帶來的短期優勢,也完全無法彌補在由於不掌握流量在戰略上相對於媒體和巨頭的劣勢。依靠技戰術來賺取收入是沒有問題的,寄希望於靠技戰術來作為公司基石是完全不可行的。

第二點,既然不可能站到媒體端,也不可能站在媒體和廣告主的中間作為壟斷平台謀取利潤,那麼,就要堅決地站到廣告主那一端去,服務好客戶,是廣告業的生存之本,說到底,作為一個輕資產的「專業服務公司」,只要服務好一兩個客戶,就生存下來了,多服務好幾個客戶,日子就過得不錯了。

當然,只是做好「專業服務」,仍然有一個問題,在於這樣的公司,其實並不太需要大量的資本介入,幾十個人的小團隊也許獲得更舒服。而且,這樣的服務公司,對於做技術和產品的人來說,也沒有什麼吸引力。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回頭去看一看,在這麼多廣告技術公司中,獨立上市,並且過得不錯的Criteo和其它人有什麼不同?

Criteo符合我前面說的兩點,他本身不是靠壟斷流量來賺錢的,雖然他自己通過各種方式,優先搶佔了大量的優質流量,但是並沒有壟斷任何媒體,他也是徹底地站到了廣告主那一端去,靠retargeting這一個產品服務所有的客戶。更進一步地是,他越來越不像一家廣告公司,而更像一家CRM的SAAS公司,Remarketing這個產品是只服務於存量客戶,而不是增量客戶的,而Criteo自己除了Remarketing的廣告產品,還有Dynamic Email的EDM產品。並且,如果你仔細研究過Criteo的Dynamic Remarketing產品,他們是配合了廣告客戶,針對客戶的行業特性,在客戶端,做了定製的落地頁的。不要忘了,在互聯網時代之前的軟體時代,軟體公司的商業模式的優越性就在於"Lock Down"客戶,當客戶使用了你的軟體系統之後,就被你的軟體系統鎖定了,資料庫產品,ERP產品,以及電信產品不都是這麼掙錢的么?如果說作為廣告代理公司,雖然有著輕資產的好處,但是由於單個客戶流水金額大,可替換性強。任何大客戶層面的風吹草動,都可能搞垮一家廣告公司。Mad Man裡面Lucky Strike對於SCPD的重要意義,是有著現實生活中的原型的。

Remarketing本身不是一個獨一無二,別人都做不了的功能,現在哪一家互聯網廣告技術公司做不了Dynamic Remarketing? 只有依靠超高的續約率(據說90%以上),才是Criteo不斷擴張和高額利潤的基石。

如果廣告技術公司的服務,能夠嵌入到客戶公司的日常運營中去,就像Oracle和SAP一樣,會是一個更好更長久的生意,這個,也是我認為的數字營銷公司的最好的出路。


資本市場歡迎一切能夠為資本市場帶來資本積累的模式和企業!

所以與其說互聯網廣告公司,你不如更加務實一些,是你的廣告公司的模式!


概念好 數據都不準 一堆大忽悠 嘿嘿


當然啊,廣告是互聯網公司變現的重要渠道啊!

拿大家熟悉的滴滴打車來說吧!

你真以為他們現在能從打車上賺到錢?賺的還不夠補貼給用戶呢!

但是你每次打開滴滴打車的那張廣告海報,可是有公司花真金白銀買下的啊!

很多做大一點的互聯網產品或者互聯網平台,廣告都是他們很重要的收入來源哦!

有關注大數據歡迎加我信微:idacker 純手打!不玩複製粘貼。


主要是不缺錢,幾十號人,銷售佔大半,現金流可以過冬,也就沒去找投資


當然受歡迎,BAT三家本質上不就是廣告公司嘛,你覺得如果允許投資人們穿越回那個互聯網黃金年代,他們會怎麼樣?

未來應該注意的是廣告模式的顛覆,相信我,現在的廣告模式一定不是移動互聯網廣告的盡頭。信息流的頭條、效果類廣告平台薪客、程序化購買品友互動等等,未來在各個領域指不定會出什麼大事情哇。


沒有壟斷就只有服務,壟斷的可能性較低,服務又有大部分看在和廣告主的關係上


水一下:引入第三方檢,對廣告商測不做假;搭建流式計算平台為下游提供實時數據;將remarketing做到很高的續約率,這是不是一個較好的出路呢


受歡迎啊。乃是被併購的佳品啊。行業正快速增長,標的知道花無百日紅,願意賣。賣家也想來吃甘蔗最甜的一段,反正你能管三年就行。有點類似前兩年的手游。


阿里巴巴名副其實也是家廣告媒體公司


推薦閱讀:

關於大數據時代的職業規劃?
利用大數據進行決策,是否有效可行?
千萬數據 group by,union,group by能否做到秒查?
機器學習如今是否取得了「巨大」的進展?
如何評價昨天刷屏的「滴滴大數據丨2016年最「狠」公司排行榜」中,各個公司的加班現象?

TAG:互聯網 | 資本市場 | 互聯網廣告 | 大數據 | 大數據營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