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朱九思?

著名教育家,原華中工學院老院長朱九思,於2015-6-13 18:09 去世。沉痛哀悼。


作為華科一名大三學生,突聞噩耗,心中萬分悲痛,謹寫此文,以追憶先生往事。

先生帶給了華工什麼,新聞里寫道他為今天華科的崛起做出了特別重大的貢獻,到底什麼是特別重大,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武漢炎熱的夏天,華科校園裡綠樹如茵,80萬棵樹木構成了天然的遮陽傘,中國大學獨一無二的存在,被譽為森林式大學,而華科建校時一片荒涼。廣為流傳的一個故事是,老校長看到學校里哪裡的樹木植物被人損壞,馬上就給學校綠化委員會打電話投訴,華工每砍一棵樹都要校長親自簽字的傳統從他當校長時就定下了,如今的華科愛樹如命。

我只知道,今天的華科校園面積7000餘畝,數年內不用考慮校園的空間問題。即使不算同濟校區,不算東校區,只算主校區單體校園也有5500+畝,單體校園這麼大何其罕見。當別的大學為新校區建設焦頭爛額的時候,華科可以集中精力進行發展。而這一切,很大部分來自老校長高築牆的戰略,用圍牆圍出了華科的校園,幾十年前眼界就可以開闊,華工幸甚。(這部分是和老教授聊天聽到的,當時隔壁地大也搬來了,旁邊各種項目要地,老校長覺察到土地資源的重要,於是廣築牆。當時(文革)的戰略是這樣的,廣集人,高築牆,深挖塘。)

我只知道,華科建校時只定位於區域性工科大學,而現在已隱隱有綜合性大學之態勢。建校時師資力量非常薄弱,一級教授為0,二級教授也很少。老校長的努力奠定了華科的今天。他曾經在「牛棚」門口堵著,看見一位優秀的教師出來,便邀請他去華科工作。就這樣,朱九思招集了600名新教師(此為廣集人);他曾經親赴北京請大佬創辦華科建築系,如今華科建築華中第一,被譽為建築領域「新四軍」;他曾經許諾讓位與錢偉長,邀請其來華科工作,雖然錢偉長最終沒來,去了上海大學,也成就了上海大學,可老校長赤心可鑒;他更創辦了工科院校里第一個新聞系,提出華科要成為綜合性大學,如今華科新聞 公管全國前五,社會學甚至教育學都全國前十,對於一個國家支持並不給力的工科學校,文科辦成這樣,包含了老校長多少心血。就連前一段時間剛批的建設資金9億多的重力測量重大基礎設施,也來源於老校長克服各種困難創建的引力中心。華科今天的學科布局,老校長傾注了太多,華科有此,何其幸甚!

我只知道,當我騎車路過眼鏡湖時,我會感謝老校長,因為這是當年他帶領人挖的(深挖塘);我只知道,當我爬山經過世界引力中心時,我會想起老校長為建引力中心的樓而四處奔波;我只知道,老校長90多歲高齡時,還為華科的發展出謀劃策......華工有這樣的老校長,何其幸甚!

自己短短的描述,寫出的只是老校長巨大貢獻之毫釐。自己蒼白的語言,怎能描繪出老校長對華工影響之巨大。歲月無情,斯人已逝,歷史必將銘記,先生千古!

6.14凌晨於喻園紫菘宿舍

。。。。。。。。。。。。。。。。。。。。。。。。。。。。。。。。。。。。。。。。。。

貼幾個教育圈的人的評價吧,這樣的評價華科很難有校長再有了

華中科大原校長黃樹槐

朱九思同志把學校建設與發展的框架搭好了,基礎奠定了,方向明確了,我們沒搞什麼新的,只是添磚加瓦、調整鞏固、充實提高而已。

華中科大原校長周濟

正是由於九思同志的高瞻遠矚和深謀遠慮以及他所領導的那次全校教育思想大討論,我們學校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就能夠搶抓機遇,實現了一次超常規的跨越式發展,對學校後來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華中科大原校長李培根

華中科技大學差不多把朱九思當做校父看待。九思先生是當代中國高等教育屈指可數的教育家之一。今日之華中科大,除了醫科之外,理科、人文社科之發展的基礎,都是在九思時期所奠定的。

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丁烈雲

在華中科技大學學者雲集的背後,更有以朱九思老院長為首的歷屆領導者,用遠見和膽識,為教師營造出了潛心學術、自由探索的寶貴空間,為學校構建了結構合理、師資雄厚的學科體系,使華中科技大學擁有了騰飛的活力。

武漢大學校長李曉紅

朱九思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教育界的老前輩,在高等教育管理方面有著很深的造詣和見解,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華中師範大學原校長章開沅

我曾與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前院長朱九思多次深談,發現他對於外界新理論與新信息都能及時掌握,而且對中國高等教育現存弊端與改革走向頗多真知灼見。

原中組部常務副部長李銳


個多世紀以來,九思全身心地投入華中工學院,為華中工學院的創辦、崛起和綜合性、研究型發展,為華中工學院進入全國一流、國外知名,他孤心苦詣,殫精竭
慮,貢獻了自己的全部執著、聰明和才智,也為中國高等教育事業作出了難能可貴的貢獻。他的成就表明,他是當代中國理論與實踐兼具的教育家。

《朱九思評傳》作者王炯華

朱九思幾十年如一日,一門心思辦華工。特別是,改革開放後,他在高等教育界率先改革,獨領工科大學綜合性、研究型發展潮流,為華工的崛起、躋身國內一流和世界知名大學作出了功不可沒的貢獻

一生鞠躬盡瘁,身後得此評價,值得!


第一天,你來到了這裡,荒野,荒野,無盡的荒野。

你說,要有樹。有點像上帝創世紀第一天在黑暗中喊出,要有光。

當然,你不是宗教人物,或許也沒有讀過聖經,沒有遇到過神跡,一揮手便萬木生長。

你只能像普通老農夫一樣,扛著鋤頭,帶著學生,一點一點挖坑,一棵一棵載苗,一罐一罐澆水。

布滿老繭的手才知道勞動的艱辛,親手栽樹才會懂得樹的寶貴,帶著點熊孩子的傲氣,你對眾人說,此樹是我栽,要想先砍樹,還得我簽字。

一如當年美國西部開發,跑馬圈地。荒野中樹圍起來的就是你的疆域,你的試驗田。

樹木,也和這座校園的將來密不可分。

你曾經是一個戰士。

解放區中的戰士,靠的是熱血和勇敢。

在逆流中堅守的戰士,靠的更是成熟和堅決。

安得廣廈千萬間?洪水滔天,寒士遍野。

你只好悄悄建起一個避難所, 讓有才之寒士取暖。

聽說光谷廣場被政府征去了,要建立商業圈呢。

這可怎麼辦?你可是不願意讓學生去繁華商業世界的,否則怎麼踏實學習。

嘿嘿一笑,於是你把大部分的學生搬到了東校區去,

幽靜的森林公園真是一個好去處,

出校門也要走二十分鐘,才能上公交車,自習室離得還近一些,

想想都有點小激動呢,

於是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當然,其實我並不認識你,你也不認識我

僅有的聯繫還是大二那年去康復科挂號時看到你的消息,得知此時此刻,你在另外一個校醫院

身邊的人都在為你擔憂,希望你能堅持。

你總是以一個豐碑的形象出現

像是校園裡的教父

高大,偉岸

但我更願意把你想像成一個老頑童

或許是像費曼,或許是像波什

調皮,搗蛋,像一個活生生的頑童,生活在我們之中

去年暑假,在北航偷宿

蘇式老教學樓間,有一座小雕像,還有一位老婦人牽著小女孩,擺放著鮮花,然後在訴說著什麼

或許他曾生活在人群中間,或許他還讓人留戀

之前,當追悼的蠟燭在網上傳起

我還埋頭在48小時的製作馬拉松中

抬起頭來才發現錯失了好多東西,若有若失,頓覺惆悵

這是一封拖欠了許久的悼文吧

我想說,謝謝你

建立了這樣的一所校園

容納著我以屌絲工程師的身份去自嘲

再找到一群踏踏實實的人一起幻想天際,一起努力學習,嘗試

我喜歡這所學校的性格,彷彿看到了另一個的我

我在這裡生活了三年,還會有一年

真的謝謝你了


沒有九思先生,華科學子的夏天溫度至少高三度!!!!


80年代早期華中工學院根本算不上一流的大學。

它是建國時拆分了許多學校工學院的師資力量拼湊起來的。它沒有多少歷史。

很多文章沒提到的是,除了九思校長招來的「右派」外,它還有很多教員是工農兵大學生,還有很多教員因為政治的緣故遠離了教學科研多年。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老師在2000年後才拿到博士學位,而他們已經年過半百的原因。

它還有很多很多的缺點和不足之處,以至於如果現在「華中科技大學」是一所普通211學校的名字,也許你並不會感到奇怪。

九思校長給我的最大啟示是,一個人和一個學校可以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改變很多很多客觀事實,超越很多客觀條件的束縛。

九思校長享年百歲,應該算是安得善終了。共產黨人不言鬼神,只希望我的母校和我自己能把這樣的精神繼承下去。

另轉先生的訃告:

朱九思同志遺體告別儀式定於6月17日(星期三)上午9點在武昌殯儀館天元廳舉行。校內的同志們可以在喻園超市、西邊高層、東校區醫院、八號樓等學校的車。希望有空的同志們可以去參加


尊重老校長,不敢言評價,朱老時代離我們太遠。但是心中存有一份對老者的敬畏,對他做的貢獻有一份敬意!附上朱老生平


朱九思是華中工學院之父。沒有朱老先生,就沒有現在的華科。可惜一批撐起華科的老先生都仙逝了,希望他們之後,華科後繼有人~~~

在《朱九思全集》中他自我評價:「我當校長時創造性的工作主要是兩件半事情:一是提出了發展新思路,『走綜合化道路』和『科研要走在教學的前面』;二是採取超常規的辦法廣攬了一大批人才;半件事是植樹造林。 正是這兩件半事,奠定了華中大這些年快速發展的基礎。

貼幾篇12年60年校慶的時候自己整理的文章~~最近電腦硬碟壞了有些找不到了好遺憾~~

文革後大學改革的先鋒

在一次普通的對話中,時任華中工學院黨委書記、院長的朱九思和人事處長曾得光談論著這樣一件事情:在湖北隨縣汽車改裝廠車間里勞動的一位數學系畢業生,刻苦鑽研,用泛函數方法研究非標準分析很有成果,在廠里卻是用非所學,人事處費了很大力氣也沒有能把他調到學校來。朱九思立刻要求人事處再同省機械局商量,向他們說明辦好高等學校的重要性,請他們支援。不久,這位青年同志就被調到了學校任職。這類故事,在當時的華中工學院還有很多。

華中科技大學是上世紀50年代初期進行大規模院系調整的產物,從1952年開始籌備,1953年10月正式成立,迄今為止整整60年。從80年代初開始,學校開始由一所純粹的工科大學轉變為一所綜合性大學,這是60年歷史中的一次重大轉折。

為了辦好學校,朱九思老校長帶領學校領導,愛才如命,求賢若渴。在70年代初期,知識分子被極左路線肆意摧殘的黑暗時刻,剛剛恢復工作的朱九思,只要聽說有大學教師被下放到某地勞動,就派工作人員前往聯繫,爭取調來我校。他反覆對學校的領導們講,中國不是知識分子多,而是太少,大學要辦下去,要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知識分子來。就是這樣,從1972年到1979年10月底,華中工學院共調進625名教師,他們來自20多個省市的五百多個單位。許多被壓得直不起腰、用非所學的知識分子,在這裡受到信任和重用,有了為國家貢獻力量的崗位。

這些重大措施,在「四人幫」時期曾被人諷刺為「廣積人」,有的人甚至把這作為朱九思的罪狀之一,說他是比「走資派」還厲害的「跑資派」。然而,正是這一大批教師力量的補充,給華中工學院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基本的條件。華中工學院的專業由「文革」前的18個增加到了38個。一系列反映科學最新成就的新專業迅速地建立起來;許多老專業或擴大口徑,或適當合併,以適應四化的需要。七十年代初期調來的幾百位教師,已經成為了教學和科研當中的重要力量,其中有不少人走上了學校的領導崗位。文革結束時,國家百廢待興。大多數學校忙著撥亂反正,有的還在繼續文革。教師隊伍的充實和加強,使得華中工學院在1979年辦起了力學系和經濟管理工程系,這是朱九思校長多年來想把學校辦成理工結合併向綜合性方向發展的一個良好開端。

朱九思校長的改革在華中大歷史上,是一個重大的轉折;在全國高教界,則開風氣之先,到上世紀90年代至世紀之交,許多純工科大學,包括一些歷史悠久的名校老校,也都紛紛向綜合性大學轉變。

80年代初,教育部開展了一個學校評估。在十五項指標中,我校十二項全國第一,可謂一鳴驚人。靠著這次評估,在1984年前很少有人聽說過的華中大,一躍成為了國務院第一批批准設置研究生院的22所學校之一。

華中大 60年征程(一)

一個有根的國家,是富有希望的國家;一個有根的民族,是意氣風發的民族;一個有根的校園,是源遠流長的校園。而歷史,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校園而言,就是根之所在。

儘管沒有千百年的歷史,華中大在近六十年的時間裡,已經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現代化重點大學之一,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縮影」。它近六十年的發展歷程便是「華中大」的歷史,彌長而悠遠。

從華中工學院到華中理工大學,再到如今的華中科技大學,其中蘊藏著光輝燦爛的校史——既有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來校視察,也有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丁肇中來校講學;既有老院長查謙等創校元老的豐功偉績,也有前校長朱九思、楊叔子等歷任領導頗具特色的治校辦學思想;既有裘法祖、張培剛等著名學者的斐然成就,也有遍布海內外傑出校友的豐碩成果……

在並不久遠的的歷史裡,秉持著「明德厚學,求是創新」的校訓和「育人為本,創新是魂,責任以行」辦學理念,「華中大」憑藉其嚴謹的學風榮獲了「學在華工」的美譽。

從建校初到「文革」前,學校在一片田野上創建了一座大學城,培養了大批人才,為經濟建設作出了較大貢獻,同時也完成了學校的第一次大發展。1960年,華中工學院被國家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

「文革」期間的「華中大」得天獨幸.1966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給黨和國家帶來災難,而科教文化戰線又是這場災難的重災區,華中工學院同樣深受其害。但是,學校的廣大幹部和師生員工在經過「文革」初期的混亂局面之後,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為辦好學校而奮鬥,並且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時任華中工學院院長的朱九思獨具慧眼,他用發展的目光看待學校的發展, 招聘了很多在「文革」時被其他高校打倒的教授,大量吸收人才。從1972年到1979年一共收留了全國各地被批鬥被掃地出門而無家可歸的專家教授六百多名,,為改革開放後學校的大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當時學校軍宣隊指揮長劉崑山執行政策也比較穩定,帶領在校師生積極抵制了「左」的錯誤,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教師和幹部受到了較少的傷害。

朱九思老校長被認為是華工的締造者,被譽為 「華工之父」,對「華中大」的發展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貢獻。1970年6月,他從農村回到學校,他分析了其中的弊端,做了深刻的思考。1979年他帶領教育部派出的高等教育考察組,到美國、加拿大、日本三國考察了許多著名大學,得出了「大學的教學工作和科研工作並重」和「幾乎所有的著名大學都是綜合性的」兩個結論。促進了華工由以工科為主向理、工、文、醫、管等綜合性大學的轉變。在這最動蕩、最艱難的十年,華中工學院逆流而上,完成了填補我國空白的《高溫真空拉伸疲勞試驗機》等25個項目。

老校長還十分重視學校的環境,看到學校里哪裡的樹木植物被人損壞,他會馬上就給學校綠化委員會打電話投訴,華工每砍一棵樹都要校長親自簽字的傳統從他當校長時就訂下了。

回首過往,你一定記得那些令人魂牽夢繞的校園時光,立足今日,你一定還會為母校未來的發展而牽掛心頭.60年歷程, 承載著華中大人的光榮與夢想。六十年成就,屬於每一位華中大人;未來的輝煌,需要我們共同的智慧與力量!

華中大 60年征程(二)

一個有根的國家,是富有希望的國家;一個有根的民族,是意氣風發的民族;一個有根的校園,是源遠流長的校園。而歷史,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校園而言,就是根之所在。

儘管沒有千百年的歷史,華中大在近六十年的時間裡,已經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現代化重點大學之一,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縮影」。它近六十年的發展歷程便是「華中大」的歷史,彌長而悠遠。

從華中工學院到華中理工大學,再到如今的華中科技大學,其中蘊藏著光輝燦爛的校史——既有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來校視察,也有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丁肇中來校講學;既有老院長查謙等創校元老的豐功偉績,也有前校長朱九思、楊叔子等歷任領導頗具特色的治校辦學思想;既有裘法祖、張培剛等著名學者的斐然成就,也有遍布海內外傑出校友的豐碩成果……

在並不久遠的的歷史裡,秉持著「明德厚學,求是創新」的校訓和「育人為本,創新是魂,責任以行」辦學理念,「華中大」憑藉其嚴謹的學風榮獲了「學在華工」的美譽。

「文革」後「華中大」開始了自己的
改革之旅.華工有著「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天時」,即「文革」已結束,由於學校受的內傷較小,就有可能充分佔有1977年以後的一段時間來謀求學校的提高和發展。「地利」,即學校的校區條件在全國是少有的,處在武漢之郊、東湖之濱,有山有水,校域遼闊,郊而不偏、靜而不僻,歷經二十幾個春秋的建設,歷代華工人披荊斬棘的奮鬥,已成為園林式的學府,而且仍留有發展的餘地,直至2007年,學校仍有數千畝開發迴旋的空間。「人和」—— 1952年建校,集中中南地區五校工科方面的機械、電機、動力和基礎課教師200餘人,以後逐步發展,人數已是當年的十倍,而且以團結著稱。1971年11月又與武漢機械學院合併,仍然是東西南北渾然一體,沒有派別之爭,這都是極為難得的人和條件。

從1977年開始,學校發出了暑假不放假的通知,組織了720多名教師利用暑假對國外一些著名大學的教學、科研情況進行一次廣泛深入的調查,查閱了大量資料,寫出了近60萬字的調查報告。這次調研打開了教師們的視野,使大家對國外科學技術發展的狀況和著名大學的教學、科研動向有了大致的了解,為進一步辦好學校打開了思路。

對這一時期的工作,朱九思在1977年給黨委常委的一封信中作了概括「我認為這幾年增設了若干專業,不僅是經過批准,而且是必要的、正確的,加之大搞教育革命,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增加相當的人力物力。因此,我們調進了若干教師,通過科研增加了設備,所有這些都是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我們適應了這種規律,也應該適應這種規律。」他認為中國不是知識分子太多了,而是太少,我們的大學要辦下去,要培養一批又一批知識分子,擴大教師隊伍。

改革開放後華中大的新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學校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新階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學校提出了一些重要辦學思路:「科學研究要走在教學前面」,「把學校辦成以理工為基礎的綜合大學」,在這個指導思想下,學校在加強基礎理論,採用最新技術成就改造傳統工科專業的同時,積極開拓新的專業。設立了激光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一批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理工結合的技術學科專業;創辦了系統工程、建築學等綜合性和邊緣性學科的專業。還先後設立了工程力學、應用數學、應用化學和應用物理專業。大膽突破文、理、工分家的辦學模式,在全國工科大學中率先創辦文科,陸續設立了中國語言研究所、哲學研究所、經濟學研究所和社會學研究所等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機構,1983年,設立新聞學專業;1987年,設立漢語言文學專業。1979年,成立管理工程系;1983年設立技術經濟專業,成立經濟系。

到1984年底,學院已設有包括理科、文科、工科和管理學科的45個本科專業,形成了新型綜合性大學的基本輪廓,初步實現了以工為基礎,理、工、文、管相結合向綜合化發展的目標。

1988年1月,國家教委批准,華中工學院改名為「華中理工大學」,時任院長的黃樹槐從此成為了黃樹槐校長。「華中大」公管學院陳海春教授說:「如果說朱九思搭起了學校大廈的框架,黃樹槐則將房子蓋了起來,使房子更像個房子。」期間,華中工學院完成了學校由單純的工科向理、工等綜合性方向的轉變。

回首過往,你一定記得那些令人魂牽夢繞的校園時光,立足今日,你一定還會為母校未來的發展而牽掛心頭.60年歷程, 承載著華中大人的光榮與夢想。六十年成就,屬於每一位華中大人;未來的輝煌,需要我們共同的智慧與力量!


很偉大!!

利益相關:華科學生

只說一點:因為他,現在華科的每一棵樹的砍到都需要校長親自的批示,所以現在的華科才有了森林大學的美譽,每一個華科的學生都真真實實的從此受益。


作為一名華南理工大學的學生,曾經聽一位年長的老師上課說過,華科的朱校長是中國為數不多的校長。默哀,走好。


夏天的華科比武漢其他地方低兩度就是因為他老人家為華科種下的每一顆樹


九思讓華工從職業技術學院變成985,完畢。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 此八字感觸最深!!


永遠值得我們懷念的好校長。


我媽是華工80級的,她說當年上課時學校的老師們都是一口一個九思校長九思校長的。文革的時候朱老先生竭力保護學校的老師,所以當時老師們都是無比感激朱老先生的


本人華科大三,今天上黨課剛剛聽我們院書記講到朱校長,上完課後趕往百盛園聚餐,歡送大四的學長學姐們(然而並沒有學姐),然後我說:這第一杯酒,讓我們敬朱九思老校長吧。

首先說明——朱九思不愧為華科之父! 朱九思不愧為華科之父! 朱九思不愧為華科之父!

簡單概括一下,老校長主要做了以下幾件對華科影響深遠的事情:

1.70年代敢於頂住各方面壓力,站在牛棚前請回受迫害科研人士600餘人,保護他們不受傷害,而正是這一批人,在華科80年代後飛速發展的時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2.高瞻遠矚,在華科周圍還是一片荒地時,築起了圍牆,保護了在校師生安全的同時,獲得了足夠的土地資源,為以後華科的擴建發展奠定了基礎,杜絕了可能出現的紛爭(可對比目前的東九周邊),我大華科校園面積7000畝誰與爭鋒!

3.還是高瞻遠矚,國內第一批提出要建設綜合性大學的人,當然現在是個大學都在說要建設綜合性大學,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才是值得尊敬的,沒有朱老校長早早的重視,華科的公管,新聞等專業不可能取得現在的成就,華科又如何在綜合性大學中排名前列?

4.樹。這個應該不用多說,華科人都懂!個人覺得清晨走在去圖書館的路上,看著陽光從樹葉間傾灑下來,呼吸著武漢最新鮮的空氣,是最大學的時刻,也是我最愛華科的時刻。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以上任何一點做到都可獲得人們巨大尊敬了,更勿論四點俱備,感謝朱九思老校長,您一路走好!


敢於競爭,善於轉化

——朱九思


別的不說,就說在那個知識分子被「批鬥」被「踐踏」的年代,九思先生能夠廣致那麼多賢才,奠定華中科技大學今天的實力,值得每個華科人敬佩!


華科之父,當之無愧


了解不多,這幾天百度了一些關於他的資料,教育界牛逼之牛逼人物,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大肆招被打成右派有才能的知識分子,眼光高有氣魄,中國多些這樣的校長人物,何愁大學不成大學樣(如今大學,包括些高校名校,搞得和營利機構)。

最感覺他做的挫比的事情就是,辭職校長。(個人觀點)否則,我敢說,華科比現在更牛


沒有他,我估計不會來華科了。

PS:當時選學校是看到排名靠前+地方大+樹多


09級本科生在此表示沉痛哀悼。

園有梧桐千百,先生昔日所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先生去也,桃李滿天下。吾輩惟願繼承先生之風骨,寄情於才,不忘初心。


推薦閱讀:

為什麼美國的大學沒有「班級」這個概念?
EE轉CS是一種什麼體驗?
請問澳洲留學的優勢在哪?
仰恩大學怎麼樣?
在齊齊哈爾大學就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人物 | 教育 | 大學 | 華中科技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