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方言的語言豐富性大於普通話嗎?

比如方言中有的時候出現的一些動詞似乎在普通話中不存在,或者不經常用,或者從來沒有學到過


普通話只是一種方言。

如果你拿一種其它方言來跟普通話比,不一定誰更豐富。

但如果你拿所有其它方言來跟普通話比,那必然方言完勝。這跟「外國」比中國好一個道理。


恰恰相反,語言的豐富程度和使用者的人數,交流密度有直接關係。

普通話作為10多億人的通用語,在網路普及的今天,每天都有大量的新辭彙被創造。而方言不僅使用人數少,而且方言使用者每天還有很多場合不能使用方言,導致辭彙量增長是非常緩慢的,缺乏活力。

如果題主問的是普通話剛剛確立地位時的辭彙豐富程度的話,可以參照本題中 @王贇 Maigo 的答案


在口頭表達方面,方言確實比普通話豐富,普通話畢竟是一種半人造語言,因此辭彙比較偏向書面。作為普通話母語者,我自己有時候跟人聊天時必須夾雜北京話或東北話的口語詞才能準確達意。


普通話等於京韻大鼓加京戲崑曲加話劇加先鋒劇,方言等於各種地方戲的合集。


不太贊同普通話是方言這一說法啊。北京話是方言,普通話是共同語。

(問一個北京人,他一定會吼著告訴你北京話和普通話差很多的好嗎!普通話一甲的,我問你「額樂金格」是什麼意思?)

普通話是「民族共同語」,它與方言的不同,是一種人造的語言。

「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這是現代漢語課本上的定義,這也就說明了普通話是有標準的,是一種官方語音,不像我們自然形成的語言(比如各種方言)本質上是一種約定俗成。自然語言是沒有成文的標準,且隨時在變化。用錯一次是錯了,用錯十次神馬的,神馬就對了……

換句話說方言是自然進化來的,普通話是人造的。雖然普通話是在自然語燕的基礎上創造的,不像世界語這樣,是在實驗室里合成出來的,也算是袁隆平的水稻吧……那是雜交還是轉基因?文科生不懂……

嗯,方言是右派自由主義,世界語是左派民粹主義,那普通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所以說到豐富性,普通話當然要差。它適用於比較正式的場景,扯淡就比較難,口語創造新詞也比較難。畢竟精英的智慧再牛逼,也牛逼不過廣大勞動人民的創造力嘛。但基於普通話的基礎都是成熟的自然語言,而且本身發展的歷史也很長(因為發展過程一直和政治有關係,所以也不能說說是自由發展…)所以豐富性也並不那麼差就是了。基於現在的使用的比較多,豐富性也在增強吧。

但是,如果考慮到方言在消亡這樣的問題,考慮語音活力的問題,普通話到是大有未來。這也牽扯到「官方語言」和「通用語言」是否可以劃等號的問題了。是否可以這樣說,做為「官方語音」的普通話,豐富性是有限的;但作為「通用語言」的普通話雖然目前的豐富性不比方言強,但有廣大勞動人民的來參與創造了,它的前途是光明的?換句話說,普通話(官話、國語等)由於歷史上與生活脫節,僅僅作為官方語言存在,所以豐富性差。而現在,它正成為日常交流的必須,因此豐富性會有大大增強的希望。

順便說簡單兩句普通話的歷史吧。基於我們國家一直要追求大一統,啥都是皇帝一家的,各地的官員的話一定要皇帝聽得懂,彼此聽得懂啊。秦始皇書同文之後,大家寫字是能彼此能明白了,可是朝堂上陝西話對河南話,東北話對福建話的,想想還是比較恐(gao)怖(xiao)的。所以科舉都要用唐韻,你不能更皇上說你家裡就是這麼說的……

基於語音是一種很容易變化的東西,通用語的語音也一直在變化。從唐韻到廣韻,記載還是不少的。不過那時候人到底是怎麼說話的,也只能靠猜了。(順便提醒想穿越的,還是想好了,可能到了那你聽見的都跟外國話似的…清穿還算安全,唐朝就比較危險了…)政治中心在哪兒,對通用語的影響也比較大。比如朱元璋老爺子就用的是南京音當官話,清朝的皇帝都是北京人,官話也就是北京音了……

民國的時候推行國語,標準音爭了很久,很久,很久……最後還是訂成北京音了。到了五十年代新中國推廣普通話,就有了「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規範,恐怕到現在還有很多南方人在不爽……(你們給家裡打電話我們啥也聽不懂,超炫酷的好嗎!)

最後說一句……其實五十年代推廣普通話和漢語拼音還有下面一步的目的:廢除漢字,使用拉丁字母,變成的拼音文字……對此……


就我所知,在語音語義上,普通話都是稍劣於方言的。

普通話會有明確的定義與規範,聲調組成並沒有方言那麼隨意。

在方言中,擬聲詞可以隨意發出。比如duang,在我的家鄉已經不知道用了多少年了,口口相傳,不需要有字對應。但在普通話裡面這種聲韻組成是非法的,也沒有對應的寫法,更別提是什麼意思。

在語義表達上,方言多用省略詞。例如「恁」、「甭」,這種省略詞往往也具有多種意思。

普通話出於書面表達的需要,更講究通用。方言出於生活的需要,更講究意思準確。

生活中所需要表達的意思往往比書面要表達的意思豐富而複雜。與普通話比較接近的方言和相差較大的方言出於感情的需要,往往會拼出明顯不符合普通話標準的句子,而在方言中也能被正確理解。例如:吃了沒您? —— 你吃過飯了嗎?

就當前來看普通話似乎比方言不知道差了多少,但在普通話的普及過程中,由於普通話簡單易學,很可能已經被方言吸收。方言卻由於複雜難學,不易被普通話消化,所以會顯得方言語義更豐富(這一段都是我的無端猜測-_-||)。

歷史上「普通話」也曾大量吸收「方言」。縱觀歷史,普通話是朝著越來越簡單、越來越通俗的方向發展的。秦統一六國,強行使「普通話」發揚光大,在發揚之中必定要帶著吸收。元曲大量使用口語,使得「方言」也能登上大雅之堂。

普通話不斷壯大才有了現在的體量。縱使方言再豐富,沒有規則依舊只能割據一方,而普通話卻能主宰戰場,使方言逐漸式微。但方言隨意組合、意思更準確這一點普通話依舊無法替代。

(以上僅為個人無理由無證據猜測,不作為任何理論及參考依據,本人不對由此以及由此引發的各種後果承擔任何責任-_-z)


推薦閱讀:

中國哪個地方的語言最接近普通話?
「講普通話,做文明人」是否歧視方言?
漢語拼音字母 ü 的幾個問題?
如何評價網上出現的張學良(中文)演講?
漢語普通話有多少個音節?

TAG:方言 | 普通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