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曾可達?


每一部影視作品都會有一些人物,以線索的作用把全劇串起來。在《北平無戰事》中,曾可達無疑就是這樣一個人物。從開篇起,本劇想要展現的國民黨在其統治末期所進行的,諸如反貪腐、戡亂救國、反共等舉動,都由曾可達一一引出來。而篇末,隨著其生命的終止,國民黨的這些行為也都到了尾聲。

與片中大多數,或生於名門望族,或有外國人「支持」的人不同,出身於寒門的曾可達,所依仗的與其說是自己的能力,不如說是建豐同志的支持。在劇中,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當建豐同志給予他的支持足夠有力時,他說話的底氣也足夠強。所以,雖然年紀最小,資歷最淺,他卻可以在五人調查小組裡,發出最強的聲音。他甚至可以提前做主讓方孟敖釋放馬漢山,並聲言由他去彙報。然而,當建豐同志的支持不夠有力時,他的無助乃至彷徨都溢於言表。為什麼他最後擅賣軍糧的行為讓人心疼,因為那一刻曾可達已經沒有任何人的支持,他只能以這種孤軍奮戰的死諫來讓人看到自己微弱的力量。

曾看到過一個關於《西遊記》最精彩的評價,說「有背景的妖怪都被神仙領走了,沒有背景的被孫悟空一棒子打死。」想想方孟敖的桀驁不馴,也許有其性格的原因。但是,如果沒有那個做北平分行行長的爹和與司徒雷登大使交好的准丈人,他真的敢沒有命令就擅自駕機升空嗎?同理,如果不是因為方孟敖足夠強大的背景,崔中實也不會揮金如土地去救他,因為就算是拿出金山銀山也不可能救下來。毋庸諱言,背景本身就是一種力量。所以,有背景的人活得更硬氣。所以,方步亭既可以向蔣經國提出讓方孟敖去美國做武官,也可以向共產黨提出讓方孟韋去香港。

但是,原本沒有任何背景,只在可憐的時間裡曾經有過建豐同志這個貌似強大的靠山的曾可達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因為,所有背景中,唯有血緣這種背景最強大。所以,方孟敖口中的那個「只是一個孝子」的蔣經國不會背叛他的父親。所以,當鐵血救國會曲終人散之際,蔣經國甚至提出不想再同曾可達見面。不是蔣經國對曾可達薄情,而是這個沒有任何背景的曾可達對於他已經沒有什麼作用,已經焦頭爛額的蔣經國更無暇顧及到他。蔣經國能在最後還不忘與曾可達通電話,也許已經是仁至義盡。這一點,曾可達也心知肚明,所以他才會感激涕零。

一個忠心耿耿於自己的「朝廷」與「主子」的人,最後竟被自己的「朝廷」所不容,被自己的「主子」所放棄。曾可達除了死還能怎樣?我們常說死有輕於鴻毛,有重於泰山,這兩點對曾可達都不適用。他就是一隻曾經被蔣經國插上翅膀的老鷹。只是當他想要飛得更高的時候,他的翅膀又被蔣經國生生地剪去了。「要麼飛,要麼墜落」,這是今年《中國好歌曲》中劉歡組一個隊員做的歌,沒想到用在曾可達的身上竟這麼合適。

對於這個頗喜歡曾文正公的人,我突然很想稱呼他一句曾公可達。因為比起那些仍然苟活的人,曾可達無疑是「敵方陣營」里最讓人敬佩的人,他贏得了包括方孟敖和我們這些觀眾在內的所有人的尊重。劇中,曾可達曾對方孟敖說過,希望他能做個見證,即國民黨中也有「好人」。他的目的達到了,因為這一點,我們都是見證。

轉自——青島客家人


12集曾可達向蔣經國這一段彙報非常精彩,簡直就是危急時刻做工作彙報的典範。

要注意到蔣經國的態度,一開始非常生氣,幾乎是用嚴厲的語氣指責曾可達抓小放大。曾可達怎麼做的呢?

1.立刻承認錯誤,自我檢討。

2.詢問蔣經國是否可以彙報自己這樣做的原因

3. 接下來他說的那些話基本都是空話、廢話、背文件。但傳達的是,自己很認真的在揣度聖意。同時他說這些空話的時候也大腦也在拚命運轉,為自己想轉機(汗都出來了)。

4.中間他停下來問蔣經國,自己是不是彙報的太羅嗦了,的確很羅嗦,但這時候蔣經國聽了他對自己政策的倒背如流已經氣消了,所以蔣經國示意他,想到什麼就說什麼。

5.這時候曾可達自己也理順清楚了:查共黨是多麼重要的事,蔣經國竟然不在意,還明確制止他去查,這說明,蔣經國並不是不懷疑方孟傲是共產黨,而是不在乎。就像他說的,信任的人要用懷疑的人也要用。不管他是不是共產黨都要用、不得不用。所以他馬上表示,自己領悟了這層意思,一定會用方孟傲(我會按領導的意思去做),但為了以防萬一,還要切斷方孟傲對共產黨也就是崔副主任的信任(我還會去考慮領導沒有考慮到的細節)。

6.說完這些話以後,他請蔣經國給他」明確指示「,蔣經國說,你想的如此周全我已經不需要明確指示了。等於是對曾可達的肯定和讚賞。

7.聽到蔣經國的肯定,曾可達大舒一口氣,偷偷喝了一口水,竟然嗆到了。之後的對話很妙。蔣經國問:是不是病了,曾可達停頓了一下說沒有(我是病了,但是我決定不說,不讓領導擔心。),然後又補充了一句,可能是沒睡覺(雖然病了,我一直在努力的工作,覺都沒有睡。)

到這裡,曾可達一個電話已經完全平息了蔣經國的怒火,重塑甚至提升了自己在領導心中的形象。

上面可以說曾可達在戰略上是個豬一樣的隊友。但是人家三年就從贛南的副官做到國防部上將是有原因的。


編劇讓他姓曾,並取名可達,恐怕是別有用意的。劇中在多個場合出現的曾文正公語錄也並不是閑筆。無論在國民黨意識形態還是在政治組織中,曾國藩都有很高的地位。

曾國藩推崇「誠」,就是表裡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於世,當然在黨國那裡,就是對上司開誠布公,不加掩藏。可以參看曾可達不小心摔碎蔣經國讓他轉送方步亭的茶杯,他的下屬們想替他頂罪的時候他所說的一番話。這也是為什麼他會被被判死刑的那個共產黨所感動。

曾國藩推崇「敬」,敬畏,內心不存邪念,持身端莊嚴肅有威儀。劇中電話機是真正的主角,接電話的場景無數,而只有曾可達在接建豐同志電話時,是真正肅穆莊嚴一絲不苟的。

曾國藩推崇「恆」,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僅如此,還要做「日課」,這是很多儒家知識分子都推崇的必修課。曾可達每日打拳,嚴格控制作息時間,連廚師什麼時候做飯、什麼時候吃飯,他都要親自過問。有人說這是迂腐,而實際上,這恰恰是他作為曾國藩的信徒,對自身的嚴格要求。

曾可達就是這樣一個修身、立言、做人,事事都模仿曾國藩的人,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那樣腐朽到根子的環境里想要做成大事,無異於羊入虎口,最終落了個吞槍自殺的結局。因為他忘了最重要的一件事,建豐同志也忘了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他們與曾國藩相比,沒有軍隊,沒有地盤,沒有實權。因此曾可達所依靠的太子,既不敢,也無法去忤逆他的父親。儒家的修身之道在失去實力的支撐之後,不免落個累累如喪家之犬的結局。

另外,從曾可達的身世來說,出身贛南農家的他不會不知道共產黨在贛南所做的事情。內心深處,他對耕者有其田的社會是嚮往的(某一集中似乎有很長的一段關於此的對白),但是他受舊學影響太深(可以想像,他宋明理學、陸王心學的底子一定不錯),雖是目睹時局之亂,成為了堅定的改革派,卻始終脫不開君君臣臣父父、修齊治平的桎梏,還是寄希望於能從修身出發,最後達到平天下的境界。新的時代沒有了君父,他就找了一個建豐同志這樣一個集改革派與君父身份為一身的人,作為效忠的對象。新的時代不再單講個人的修齊治平,而是講民族國家、政黨鬥爭,他就試圖將個人的身份與鐵血救國會的身份統一起來。

突然想起崔中石來。曾可達與崔中石是同源卻不同流的兩個人。這兩個人出身相似,內心都至真至誠,手段都高超漂亮,都有為了理想赴死的決心和勇氣;可是信奉的主義、走的道路卻完全不同。黃泉路上他們若是有機會碰面,想必會相見恨晚的吧。

他們都是真正的聖徒。


曾可達是我最喜歡的人物,如果董勇在早期發揮得更好一點,不要太像傳聲筒干念台詞,我會把他排第一。

曾可達總給我一種父親的感覺。他和我的父親一樣,都來自於農家。他也和我的父親一樣,愚忠。劇中的曾可達就像是蔣經國的傳聲筒。什麼事都要請示「建豐同志」。他的確沒有處理危機的能力,對社會的認識也不是很深。反腐是有度的,聖人養貪而治貪。在人治社會,天子要將自己的特權分一部分下去,以聚攏起一個擁護自己的特權階級。因為可以小規模的貪腐斂財,這個階級會很有工作積極性,統治也會比較穩固。但是一旦超過一個度,腐敗就會使民怨四起,影響統治,這時,聖人就要治貪。曾可達不知道這個道理,只知道是建豐同志讓自己去反腐,於是他就要一反到底,最終逼得狗急跳牆。

也正是他的一根筋,讓蔣經國覺得他是一個可用可棄的人。真正能不折不扣執行上級命令進行改革的是這種人,在關鍵時刻沒有絲毫判斷力的也是這種人。這種人雖然有原則,但是關鍵時刻也是死忠。比如當本該上法庭的馬漢山拿出了曾文正公的筆跡,托他送給蔣經國時,他在驚呆了後說:「你肯定不用上特種刑事法庭了」。他知道蔣經國一定會喜歡。

到了本劇的後半段,董勇在熟悉了劇情後演得越來越風生水起。他的性格立刻立體了,他終於有了情緒的宣洩。幣制改革失敗後,他將軍糧賣給無糧可買的老百姓。這是對百姓的彌補和對沒有下文的反貪腐的一個交代。死之前還在希望方孟敖能給他說句公道話。在這個不公的世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他死在了飛機跑道邊,也正是因為一生「直如弦」,臨死只能把自己的鋼筆送給副官,不像馬漢山還有十幾根金條給崔家母子。

這個人物設定是蔣經國贛南新政時期提拔的副官,在本劇開始時已經有少將軍銜。他的農家背景讓他形成了忠厚、正直、清廉、愛民的品性。也正是因為家裡窮,他的life chance永遠不允許他了解一些上流社會的事情,比如范大生的紫砂壺,四杯壺便可倒出四杯,六杯壺可以倒出六杯。在打碎了一個杯子後還編了一個如此荒唐的故事,可見鑒賞力不如馬漢山。

他和方孟敖被重用體現了蔣經國的用人特點——用人唯忠。一個沒有判斷力的人肩負起了反腐敗和改革的重任,一個國軍王牌飛行員當了經濟稽查大隊的隊長。再到後來的馬英九。。。。也許在蔣經國眼裡,值得信任的人都是人品好的人。


曾可達,午夜單車控,人送外號電話狂魔。

口頭禪:幫我接建豐同志。

建豐同志估計設置了自動回復:我是建豐,可達同志,先談談你的理解。


轉一個我看到的最棒的人物解析。

曾可達。 我對這個穿針引線的人物,從最初的無感,發展至反感,直到結局換來我無限感慨,變化之多,寫兩句發泄發泄。

這個角色在最開始就像個木偶,蔣經國在背後遙控指揮,他有一些自己的判斷,但沒有太多自己的情緒。隨著劇情的發展,他似乎連最開始的判斷也沒有了,只有突發情況下方陣大亂,不停的給蔣經國報告。而他的悲劇,似乎從王蒲城的出現就慢慢有了暗示。王比他更有腦子,懂得揣測上司的意思,在徐鐵英和蔣經國之間遊刃有餘,博得兩邊的好感和信任。王雖然左右逢源,但真正能堅決執行上級命令衝鋒打頭陣的,只有曾這種死忠一根筋的人。蔣深知這種人在關鍵時刻可用可棄。曾和蔣的聯繫也從直接單線漸變成由王從中傳話。蔣對王一副你辦事我放心的態度,是伏筆蔣最後對曾的徹底甚至是故意設計下的放棄。他活的像個機器,不懂表達自己的方式。從杯水車薪私自賣軍糧開始,曾可達在行將結束之際顯得立體了起來。他的情緒終於有了一定程度的宣洩:因為一無所獲,因為一無所有,他沒有魄力打開糧倉賣給老百姓。區區十車軍糧不過為了表達自己的憤懣,彌補自己對老百姓的愧疚心情,給自己的北平之行一個交代。

在我看來曾是全劇最悲劇的角色。幣制改革失敗後,蔣讓他服從安排,實指遵守違抗軍令後的處罰;蔣說不要再見面,曾淚流滿面,深知自己已被狠狠拋棄。和同樣堅定自己信仰的謝培東比,謝看到了最終的勝利;和一起從南京出發執行命令的方孟熬比,方依然有飛機有任務有飛行大隊可指揮;和同樣結局的崔忠石比,崔有組織對他的高度認可;和同為鐵血救國會的梁經綸比,梁脫去軍裝有自己的學問可做;和同為效忠蔣經國的王蒲城比,行動失敗無損蔣對王的信任;甚至是和直接對手徐鐵英比,徐還有被一擼到底後滿血高調空降北平的機會。唯獨曾,幣制改革失敗後竟無處容身,作為改革排頭兵卻一人背負了所有失敗的代價。曾心思純粹,憂國憂民,臨死連自我的肯定都沒有,還在尋求方對他評價。方的回答沒有認可,對他毫無預警的拔槍自殺沒有同情。墓碑上江西人三個字草草代表了他的一生,而他的所有心思執著努力隨著一聲槍響灰飛煙滅。


天真,幼稚,看整部《北平無戰事》,我唯一一次痛陳就是曾可達同志自殺的一刻,天真,天真啊!不智!他不僅是那個時代國民黨一部分孤臣孽子的縮影,也是那個時代躊躇游弋的所有人的縮影!


君不密則失臣,

臣不密則失身,

機事不密則害成。


「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這是曾可達被建豐同志懷疑之後說的話。他在那一刻的心情,我們大多數人都或多或少有些感同身受。辛苦付出,忠於職守,正義凜然,到時候卻被誤解甚至於拋棄。在他給方步亭沏茶的那一刻,忽然有一種逼上梁山的感覺。作為新生活運動的堅定支持者,不吸煙不喝茶。黨內這樣表裡如一去遵循的沒有幾個。但是被懷疑被拋棄之後,心灰意冷的他也不管什麼新生活了。從一開始的決意跟隨建豐同志大幹一番,到最後的飲彈西去,竟無一個可說話之人。念之心痛又有些悲憫。其實曾可達應該是體制內鳳凰男的一個典型代表。出身寒門,無任何背景。可以說靠自己的能力,也可以說靠貴人的一時相助,一步登天。對於建豐同志的此番恩德,忠厚仁義的他必是湧泉相報。然而或許是過於追求對伯樂的回報,在外人眼中就有些趨炎附勢甚至狗仗人勢的感覺。徐鐵英之流,更是這樣認為。因為他們體會不到曾可達的那種心境。而同樣是鐵血救國會成員,王蒲忱顯然在與建豐同志的關係上把握的就恰到好處,至少在外人看來是如此。這也導致了曾可達只對建豐同志一個人忠心耿耿,其他卻再無一人可深交。雖然總體評價,曾可達有能有才,也是黨內為數不多的「好人」。但是,更多時候我們需要的是這種「好人」嗎?他最多只是手持好人卡的好人而不是對自己對黨國對歷史有大作用的真正的好人。曾可達最後的結局雖然悲慘地有些出乎意料,但分析其性格中的缺陷與其飛出寒門的鳳凰這一事實,其最後的下場也在情理之中了。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民國為可達。


昨晚追完了整部劇,曾可達這個人物是最讓我動容。

最初是討厭。一根筋,迂腐,唯建豐馬首是瞻,說得難聽點是雞犬升天狗仗人勢。

後來漸漸地不討厭還頗期待他在各種衝突場景裡面的果敢忠勇表現,希望他能力挽狂瀾潔濁揚清。這部劇面,表裡如一,至誠至真,坦坦蕩蕩,一心為公,一身正氣,那也只有曾可達了。且不論他的信仰是對是錯,他信仰的人是對是錯,他對信仰的真誠和堅定,就像他的眼神和語氣一樣黑白分明果敢勇決。

只是最後他與陳方那一段我不是很理解,按說他是建豐個人的堅定追隨者,不是如梁經倫一樣的純粹理想主義,為什麼會忽然拋棄信仰,要說此前混亂局勢里很多抱大腿上位機會多得是也不見他動搖。

除了那一幕以外,他這個人可以說是完美信仰主義者的表現,真正的孤臣逆子,信仰拋棄了他,他終於看到了信仰的盡頭原來是一場不可為,自裁是唯一的出路。

如果不是唯結果論,他的作為遠遠大於方孟敖梁經倫,但這世界就是這樣,成王敗寇,中庸為上,渾水摸魚,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就是曾可達既可笑又可敬的原因,因為普通人很難做到啊。

劇中各路人馬對曾,其實是打心底鄙視的,瞧不起,不服氣,尤其是方家,何嘗不是孔家之外另一種既得利益者的傲慢姿態?


電話狂人!午夜單車控!


感覺他比主角更主角。

離看完北平無戰事已經一年多了。

曾可達是沒主見的人嗎?不是,副官和營長才更像是沒主見的人。送給行長三缺一的茶具,有意讓梁經綸慷慨激昂地質詢徐鐵英,不能說他沒有小聰明。但是他沉不住氣,情緒控制也做得不好。從他半夜給建豐同志打電話彙報工作,上躥下跳地監控發糧現場,到他一槍爆頭,到處是大寫的用力過猛,有一集他忙裡偷閒練了一套匕首操,依舊是慢動作,深發力。

我同意前面的答案。這是一個徒勞的故事,知道自己使命的人徒勞,不知道自己使命的人也徒勞。各人的執著在形勢面前無能為力。

「可達」一種美好願景,最終還是破滅了。他以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在爭民心,所以最後無法明白建豐同志的用意。孔雀東南飛是主線任務,爭民心和反貪腐都是支線。美援物資始終未斷,貨幣改革推行之後,方大隊和梁教授的作用已達到。


一個理想者

一個虔誠者

一個被騙者

一個孤獨者


愛單車 愛電話 最愛建豐同志 我是可達鴨 我為自己代言


曽可達自殺的時候,槍聲一起我心一緊……

我很佩服劉和平的劇本、孔笙導演的攝製以及董勇的表演……

雖然整部戲我是抱著吐槽的心態去看的,不過還是覺得這樣的一個人死了有點可惜……

莫名其妙地有一種《團長》里李晨飾演的那個張立憲的即視感……

都是信仰破碎了的人吶……很心疼很心疼很心疼


曾可達生動詮釋了什麼叫做蠢。身為屬下,一再懷疑上級決策,耍小聰明,上級聯繫不到就擅自「找」了個上級(陳方),蠢到了極點;對待互不統屬的同僚,吆五喝六,動不動拿上級壓人;對待不同系統的人也是動不動就用建豐同志和「反貪腐」的正義大旗壓人,自己手腳不幹凈還被方步亭拆穿。其實他心裡比別人都清楚蔣經國如果不是太子別人根本不會給他好臉色,而他也應該清楚,預備幹部局解散後他回南京會死的很快,自殺成了「保全名譽」的最後辦法。這樣一個蠢人,不斷耍小聰明,不斷挑戰各方的底線,最後連自己的上級建豐同志都煩他了,我只能說他活該。他出現的場景,智商都被拉低了。


"曾可達是一位穿著軍裝的文人,有一顆赤誠為國的忠心。當他發現自己奉為神的建豐落下神壇,對救國有心無力,對信仰灰飛煙滅。對國無法盡忠,對人民無法盡責,對軍人再無尊嚴。哀莫大於心死,心死無須再強留一副皮囊在世間。這是文人的骨氣,這是軍人的尊嚴,這是匹夫之責,所以,他選擇自裁以祭奠逝去的信仰和無法企及的抱負。理解同情這個沒有私心的軍人文人"


小事精明,大事愚蠢


是一個經典戲劇形象,就像《悲慘世界》里的沙威一樣。是舊秩序的體現,沒有個人的過錯。

面對新秩序就只能自殺了


推薦閱讀:

《教父》三部曲中,導致兩代教父維托和麥克最終命運大相徑庭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如何評價斯派克·瓊斯的電影《她》?
關於電影《菊豆》,談談觀後感?
如何評價電影《大聖歸來》?
本傑明巴頓奇事(返老還童)中,為什麼會有貫徹全片的風暴來臨預警?

TAG:影視評論 | 北平無戰事電視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