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界怎麼評價人才?
01-01
有沒有什麼指標?學術權威或者學術新秀這種評價或學術地位從何而來?如何評價一個科學家的學術貢獻呢?
正常學術界:
- 無硬性標準。主要靠同行評價人才。你文章少,不要緊,同行一看就知道你這一篇也是高水平。你找工作、申項目、評獎,全是同行在評議,都是一樣做科研寫paper混出來的,誰厲害誰是水貨看看對方的工作大家心裡就一清二楚了。
2X學術界:
- 靠影響因子、文章數量、專利數量、得獎數量評價人才。所謂「權威指標和評價」,都是硬編出來給外行看的。沒辦法,因為領導、專家(沒錯,就是審項目申請的「專家」)全是外行,不給他量化了,他們搞不懂誰厲害誰是水貨。
會寫paper,能給導師帶來利益,你就是人才呀,編碼方面不是特別看重,主要是看寫paper的能力,在中國是這樣的。
SCI, SCI, SCI...
自從學術量化以後,就很難再有什麼真正的人才了吧。另外各種平權主義,認證機制,加上資金的限制,學術屆早已不如上世紀了。今年那個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不就是靠著古方提取有效成分來獲獎的嘛。知識和智慧是兩回事,推動人類發展的肯定不是學術。學術和商業是密不可分的,你如何看待商業呢?
推薦閱讀:
※發現自己閱讀英文文獻的能力很不足,辭彙量不夠,閱讀時不能集中注意力,如何才能有效提高這方面的能力?
※科研雜誌、學術期刊怎麼賺錢?
※如何評價前北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郭紅衛?
※本科階段就發sci或者ssci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參與學術界的論戰是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