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現金流量凈額多年持續大額為正,同時投資現金流量進而多年持續大額為負,很大可能是財務造假嗎?
財務表現造假的表現之一:經營現金流量凈額多年持續大額為正,同時投資現金流量進而多年持續大額為負。(很多造假公司的現金流量表都具有這一特徵,如著名的達爾曼。 為什麼說這個表現會很大可能是財務造假?
這個應該是你看「十個常見財務造假表現」看到的吧,這個東西隨便看看就是了,財務造假手段萬萬千,對應的報表表現千千萬,有明顯特徵的都不是好的造假......
至於這個「經營現金流量凈額多年持續大額為正,同時投資現金流量進而多年持續大額為負」,只能算是在一種特定前提下進行特定造假手段而可能導致的表現,更重要的是,反過來說,就更不成立,不能一看到「經營現金流量凈額多年持續大額為正,同時投資現金流量進而多年持續大額為負"的cash flow就先判定公司有造假嫌疑。先看看什麼情況下會在現金流量表裡面出現這樣的表現:
一、經營現金流量多年為正,這說明公司的主營業務做得很好,銷量、利潤率和應收周轉都做得很好,是cash cow。二、投資現金流量多年持續為負。說實話投資性現金力量這一塊是負數的可能性挺大的,劃作投資性現金流出的大部分都是中長期的金融工具或者股權或者固定資產投資,除非處置,不然流入的都是分期並長期的,相比投資時的一次性大額流出,最後形成的凈額為負的確很正常。
如果這是個沒有造假的公司,那麼從現金流量上我們可以說,這是個處於高速發展期的公司並且在一個好的行業,有很好的經營狀況,一邊從主營業務里大把大把地賺錢,一邊用利潤繼續投資擴大規模。這樣的公司有沒有?雖然不多,但是顯然是有的。
如果這是個造假的公司,從這兩個表現你能不能就說它造假呢,肯定不行,還要聯繫其他的外部證據。你長年經營現金大把大把進賬,銀行流水應該配合得上吧,調出來看看。銷售這麼好,開工情況和運輸什麼的,都應該很繁忙啊,看看水電費,框一下成本和人工,檢查一下個人所得稅代扣繳數,給運輸公司,或者抽一批客戶發發函(但是現在造假的,連客戶都是偽造的)...... 還有要關注一些不合理的事情,比如你提到的達爾曼,丫年年貨幣資金餘額大大超過公司周轉所需(這還是假造了投資流出,不然賬上會更多),同時在有這麼多現金的情況下,又大舉向銀行借債,這節奏完全不對嘛......
審計的方法萬萬千,就不一一舉例了,中心思想就是,財務造假沒有code,表現在財報上也沒有固定的模式,從統計上講,有些表現具有比較高的造假風險,但是也只能作為一個疑點,經過評估後,結合公司的內控,再採取進一步的實質性程序去收集證據,完善邏輯鏈,最後才能得出判斷。「經營現金流量凈額多年持續大額為正,同時投資現金流量進而多年持續大額為負」,只能說是某些財務造假手段在財務報表中的一種反映。
會導致這一現象的財務造假,最常見的就是通過虛構的資本開支向外套出資金,再虛構交易收入流入公司、虛增利潤。典型的案例比如當年的北生葯業,以預付工程款的名義向關聯方支付1.6億,作為在建工程和投資性現金流記賬;再轉到多家第三方經銷商,通過經銷商把錢收回來,虛增收入和經營性現金流。這種造假手法由來已久,也是相對比較粗糙的;現在稍微「講究」一點的,通過對外股權投資或收購隱性關聯方,一次性可以轉出更多的資金,又不會造成長期在建工程掛賬、進而引發審計師懷疑。總之目的就是以投資的名義將資金轉移到外部,再以收入的名義轉回內部,構成資金閉環的同時也虛增收入和資產,粉飾報表。
收入造假歷來是出現頻率最高的一種(我在 Wifs P:2016 年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財務造假」事件? 這個回答里也提到過,將近2/3的證監會處罰案例涉及收入造假)。要虛構一筆收入就要同時虛構相應的對價,常見的無法三種手法:一是在往來科目掛賬、虛增應收款 —— 但長期掛賬的應收款容易引起懷疑;二是從體外輸血,大股東、關聯方墊錢 —— 短期輸血可以,長期輸血不太可能;三是以其他名義從體內把錢套出去,再以收入名義打回來 —— 套出去的錢可以是投資名義,也可以是經營名義(預付款、其他應收款)。
但是如同 @Alex YU 的答案里所說,這個表現只是一種「果」,不是「因」,不能由此反推一定存在財務造假。任何一家在上升期、擴張期的企業,投資性現金流大概率是負數,否則擴張從何而來呢?假如一家業務模式健康、經營性現金流能夠自給、也有融資能力的企業,投資性現金流卻常年保持為零、或只有少量投資流出,恐怕這家公司早被投資者和分析師噴得生活不能自理,管理層也早被董事會解僱一萬次了。不會花錢和不會掙錢一樣要被資本市場唾棄 —— 有時候前者更甚。不用舉其他例子,看看大名鼎鼎的亞馬遜,如果經營性現金流為正、投資性現金流為負就一定是造假,那Amazon早就被SEC罰到褲衩都不剩了。
再看阿里巴巴,也是相似的情況,投資性資金流出常年超過經營性現金流入或基本持平。
實際上不管是現金流還是其他任何財務指標,單純依靠財務報表上的數據、比率,想坐實財務造假行為完全是天方夜譚。財務報表可以從某些方面提示一些可疑的跡象、引導進一步挖掘的方向;也可以在通過其他證據判斷存在財務造假行為後,作為邏輯上驗證這一結論的手段,看看財務數據上表現的結果是否與自己的判斷一致。但財務數據與背後的業務行為大體上是一種一對多的關係,幾十上百種不同的業務行可能帶來相似的財務結果,重要的是數字背後的成因,而不是數字本身。
在之前的一場Live的第二部分里,我也提到過一些涉及現金流的財務造假行為及影響,可供參考
財報迷霧:初探財務造假
結論是很有可能!
開創這種財務造假先河的是新大地,為了保持現金流量表的總量不變,新大地在虛增收入和經營活動現金流入的同時,偽造了投資活動和融資活動的現金流出。其現金流量表如下:
新大地是一家主營業務為良種油茶苗的培育與推廣及油茶精深加工系列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其通過體外資金循環的方式成為了創業板歷史上財務造假第一股並載入中國財務造假案的史冊。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從事食用油加工業業務的企業除了西王食品和金健米業的毛利率維持在22%和15%左右之外,其餘的企業毛利率均在6%上下波動。
然而我們故事的主角新大地,茶油09年至11年的毛利率分別為60.66%、43.50%和36.19%,有機肥10年和11年的毛利率分別為25.11%和41.92%,三年平均綜合毛利率維持在40%左右。這高的離奇的毛利率背後是體外資金循環虛增的收入和成本核算的異常。
從下列表格可以看出,茶油的收入佔據了新大地總收入的一半以上,而有機肥在10年和11年的銷量漲幅以及收入佔比的增速都高的驚人:
作為一家擬在創業板上市的公司,其產能不足湖南金浩、江西青龍高科等龍頭企業的十分之一。而新大地主打的品牌「曼陀神露」的商標09年10月至11年初才註冊生效。此外新大地除了11年在廣東梅州成立的銷售公司外,在外地沒設任何分支機構並且70%的經銷商均來自廣東梅州。以上證據都不足以支持新大地銷售量和營業收入的爆髮式增長。
此外,對於像有機肥這樣新推出市場的產品,企業為了迅速將產品打進市場並且短期內獲得較快的市場份額增速,一般都會採用「滲透定價法」,即犧牲較高的毛利率而增加銷售量,進而產生顯著的成本經濟效益,使成本和價格得以不斷降低。但是新大地的情況卻恰好相反:
從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有機肥在10年進入市場的時候毛利率是25.11%,而在11年其毛利率提高至41.92%。而在10年至11年期間,有機肥的銷售量完成了281.52%的增長,這已經不能用經濟學常識去解釋的了。試想一下,商家為了擴大市場份額把價格壓低打進市場,但是新大地的有機肥在完成驚人的銷售量增長同時,還保持著高額的毛利率和毛利增速。說這個違背經濟學常識,是因為適用於撇脂定價法的商品一般都是受專利保護、需求價格彈性小的產品,而有機肥顯然不滿足以上條件。
對於銷量增長如此快的企業,其銷售費用占收入的比重卻不足3%,不禁讓人對其銷售增長產生懷疑:
那麼新大地又是如何矇混過關的呢?答案是體外的資金循環。
新大地將銀行貸款、私下的股權轉讓協議收到的資金和以採購原材料和在建工程的名義耗費的資金轉移至其關聯方和控制的賬戶,把自有資金轉移至體外。然後再通過銷售的名義,把體外的資金匯入本公司,虛增利潤。這種財務造假手法高超的地方在於,現金流量表的總量是不變的。也就是說,審計師在對銀行實施函證程序的時候,並不能發現異常情況。但是對於現金流量表的內部結構而言,則是完全打亂。新大地以在建工程的名義把自有資金轉移出體外和把銀行貸款的錢轉移至體外,再通過銷售的名義把資金匯回本公司,在這個過程中,投資活動和籌資活動的現金流入減少,但是經營活動的現金流入增加,最後的結果是營業收入增加而現金流總體沒有發生變化。
無獨有偶,今年3月份爆出的輝山乳業的造假案,用的也是同樣的手法,虛構投資活動現金流出,來讓高的離譜的毛利率看起來合理。
輝山乳業的主營業務是奶牛養殖業和液態奶的生產和銷售。對於奶牛養殖業來說,飼料開銷佔了成本的百分之六七十,而其中最主要的飼料就是苜蓿草(Alfalfa)。苜蓿草能夠提高奶牛的產量和蛋白質含量,但是苜蓿草的供給大量依賴進口且價格不菲,一頓要400美元左右。然而輝山乳業聲稱其提高毛利率的方法在於通過自己生產苜蓿草的方式,把苜蓿草的成本從每頓400美元降低至每頓92美元。營業成本降低了,自然毛利率就提高了。
然而經過渾水長達數月的明察暗訪之後,他們發現輝山乳業苜蓿草並不完全是自己生產,而是從Anderson Hay Grain這家公司大量進口。
但是問題來了,進口苜蓿草的價格比自己生產高這麼多,多花的這部分現金怎麼才能在報表上隱藏起來呢?答案就是通過資本支出(Capex)。
在渾水的做空報告裡面,渾水估計輝山乳業14年至16年間的資本支出大約為8,900萬人民幣,而輝山乳業16年的資本支出大約虛增至1億7百萬人民幣。
輝山乳業和新大地的財務造假都一個共同之處,就是保持現金流量表不變,只不過兩者的方向不同。新大地是先把自有資金移出體外,再通過虛增收入的方式把體外資金匯回本公司。而輝山乳業則相反,由於虛減成本導致公司體內的現金流不足,於是通過資本支出的方式,讓這部分「消失」的現金流反映在資本支出裡面。對於新大地來說,其把投資活動和籌資活動的現金流入轉移到了經營活動的現金流入中。而輝山乳業則是把經營活動中少了的現金流轉移到投資活動現金流出當中。
個人微信公眾號「理性的博弈」(ID:doggy-capital)
不要這麼死板好嗎?
比如A基礎建設投資公司:目前A公司的全部資產:
1條高速公路的30年收費權未來每年A公司的經營現金流就一定是正數
公司不滿足於只有一條高速公路收費權,就每年都用在原來高速公路收費來的錢投資修建更多高速公路
如果未來10年它一直都不停的擴張業務,那麼未來他的投資現金流就是負數。有什麼不合理的嗎?經營現金流為正,在99%的公司來說都是好事兒,投資現金流持續負數說明公司在不停的用賺來的錢再投資,和財務造假有什麼關係按題主所說的情況,我完全可以想像到一個欣欣向榮的公司場景啊,目前產品供不應求,新的廠房在日夜趕工。
要證明對方是造假,你得有更多的證據
這種,你要去看看人家的廠房,找司機拉拉家常看有沒有多召員工和加班,看下新的生產線有沒投產了,在按底稿核查程序查一下銀行流水,按這結果,去反過來調查下客戶,最後再去研究下行業,在這個行業這樣擴張靠譜與否。
樓主剛開始看財務吧。
經營活動現金流入為正說明企業經營活動能正常產生現金流,而投資活動現金流凈流量為負說明企業正在擴大生產規模(增加對內投資)通過長期股權投資等方式對外擴張,如果沒有別的企業財務狀況惡化的特徵說明這家企業正在高速發展。市面上推薦給小白看的財務報表分析類書籍很多以偏概全,如果樓主想系統性的學習財務報表分析推薦:
對外經貿的財務報表分析(編者是張愛華,張新民老師)來自一隻准審計狗的建議。還是得與幾大報表看看勾稽關係,然後看看銀行流水和應收賬款才能下結論吧。
1)投資現金流。投資現金流當然是用於投資的啦,所以最重要要看投資是否有效率,而不是規模的大小,這個效率體現在能否轉化為更多的營業收入,經營現金流和利潤是否能同步提升,能否保持合理的凈資產收益率。
1/ 舉幾個反面栗子,有些公司只能叫投資沒有效率。
比如聯通吧,經營現金流是十分穩定的,但是你看看每年的投資現金流就沒有投資它的想法了,每年的投資沒轉化為營收和利潤,這裡既有承擔了國家的義務(在經濟不發達地區投資電信基建,響應國家的號召升級4g 5g)的原因,也有聯通本身比較爛的原因。
比如華能國際,經營現金流也十分穩定,但是你看看投資現金流也十分頭痛。這幾年電力增速變慢,而且國家電力能源使用偏鼓勵清潔能源,火電建了也不讓發。這時候如果是個頭腦稍微清醒了私人企業家,就不會再大規模投資火電了,但是華能不,還是一個一個的投,資本開支不減,這些投資說白了能掙回貸款利息就不錯了,但是還是投。
2/ 有些公司真的就是作假。
雨潤食品。雨潤在2011之前一直是大牛股,經營現金流穩定,但投資現金流也不少,說句不好聽的從財務上真的很難看出是老千,也是不少價值投資者趨之若鶩的投資標的。單從利潤表和現金流表是看不出問題的,這時候只能看負債表了,只能說雨潤每年這麼好利潤這麼多分紅,流動資產的質量卻越來越差,負債越來越多,這不符合邏輯吧。
2)好的公司。真正優秀的公司的三個現金流,經營、投資、融資, 應該是穩定長期 正 負 負 的;即你每年經營回收了足額的現金,用這些現金進行一些再投資,分紅回饋投資者,還上一點以前的負債。
比如港股的維他奶、安踏,a股的茅台,有心的可以去看看他們的現金流表。
推薦閱讀:
※財務管理課上為什麼老師說沒有負債的公司是危險的?
※催收貨款如何有效?
※資本支出為什麼包括折舊攤銷?
※如何通俗易懂地解釋零息債券?
※女朋友花錢沒節制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