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哪些豪門巨族?現代又有哪些呢?
以前在書上看到過一句話:三代而知衣食。
我很好奇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哪些三代以上的豪門巨族(非皇族),而現代中國又有哪些三代以上的豪門巨族呢?給豪門巨族下個定義吧:家族龐大,人口眾多。同時擁有較大的政治和經濟資源,在某一個或者幾個行業和領域內擁有首屈一指的影響力。
要列舉中國歷史上的豪門巨族,我們先做一個劃分,豪門巨族這四個字在不同時期也改一改。東漢到唐末為第一階段,我們稱他們為門閥士族,或者高門;五代白馬之禍到清末是第二階段,我們稱他們為名士望族;清末到現在是第三階段,我們稱他們為著姓高族。
之所以稱第一階段的這些家族為門閥士族,門閥二字表示他們的對政局影響力,士族二字表示他們所代表的中國古代貴族精神。之所以稱第二階段的這些家族為名士望族,是因為這些家族依靠家族裡的名士構成家族的名望,而名士的產出很不穩定,他們一般是階段性的地區望族。第三階段之所以稱他們為著姓高族,是因為他們的影響力比起前兩個階段還是明顯下降了。
第一階段門閥士族的形成與漢武帝「獨尊儒術」有關,兩漢時期選任官員有三個路子:察舉制、徵辟制和任子制,以察舉製為主,察舉制就是由郡國舉孝廉。無論哪種選任官員的方式,都是懂經學者為主。之所以用經學取士,是因為經學的研究是透過不可更動的文本,來闡發可以更動的注釋,非常適合用來作為處理政事的準則。經學不易學,而且當時沒有造紙術和印刷術,學習經學的成本非常高昂,往往只有有錢人家才學的起,而且經學難以理解,需要有人教授,經學大師往往只會將自己的見解傳授給自家子弟,所以選出來的官往往是郡國裡面的官家子弟。東漢時期有「遺子金滿盈,不如教子一經」的說法。[1]朝廷以經學取士,而經學又代代相傳,累世經學而至累世公卿,逐漸形成了名門望族,門閥觀念也漸漸形成了。
東漢時期:
1、汝南袁氏,累世專攻一經《易經》,世傳《孟氏易》,東漢初期家族興起,號稱四世三公,代表人物袁紹、袁術。2、弘農楊氏,累世專攻一經《尚書》,先祖楊敞西漢昭帝時即為丞相,號稱四世三公,代表人物楊震、楊修。3、平輿許氏,漢靈帝時許敬為太尉,與其子許訓、其孫許相一起,三世三公。代表人物許慎、許劭。4、桓氏,傳為齊桓公後代,沒有郡望,累世專攻《歐陽尚書》,代表人物桓榮,東漢明帝時封關內侯。後世有譙國桓氏。三國魏晉及南朝:
1、潁川陳氏,燦若星河,後世直到南朝陳家,代表人物:陳寔、陳紀、陳群、陳泰。潁川荀氏,代表人物:荀勖、荀彧,劉宋元嘉末年衰亡。潁川鍾氏,代表人物:鍾繇、鍾會。2、中原曹氏、江東孫氏,新興的寒族勢力,不要懷疑,當了皇帝還是寒族。3、琅邪諸葛氏,代表人物: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諸葛瞻。琅邪諸葛氏世系圖4、河內司馬氏,代表人物:司馬懿、司馬昭。世說新語中的一級氏族。
5、琅琊王氏,代表人物:王導、王羲之、王獻之。一級氏族。列三公者二十八人,列九卿者五十六人,列刺史、郡守者四十一人,封公侯者二十五人。6、陳郡謝氏 代表人物:謝安、謝玄、謝靈運。一級氏族,王謝就是高門的別稱。列三公者十一人,列九卿者十二人,列刺史、郡守者二十四人,封公侯者八人。7、陳郡袁氏,王謝同時期的頂級門閥,他們家政治中立,和汝南袁氏是同宗,代表人物:袁宏。8、蘭陵蕭氏,南齊、南梁都是他們家建立的。新唐書中,王謝袁蕭是四大僑姓。9、譙國桓氏,代表人物:桓溫、桓玄。後世桓彥范為初唐武則天朝御史中丞,後與韋後合族。10、吳郡朱氏、吳郡張氏、吳郡顧氏、吳郡陸氏,孫吳之後江南當地名族,號稱「吳四姓」。吳郡陸氏代表人物:陸遜、陸機、陸雲、陸贄(唐德宗年間宰相)。顧氏也有唐朝宰相。王謝兩家衰敗是因為侯景之亂,南梁梁武帝太清二年,因梁武帝打算用侯景與東魏進行交換被俘獲的梁宗室子弟蕭淵明,激怒了侯景,駐守在壽陽東魏降將侯景(太清元年才投降)反叛,攻入建康。侯景曾向蕭衍求婚於琅琊王氏、陳郡謝氏兩家,蕭衍認為王謝門第太高而無法答應,說:「王謝門高非偶,可於朱張以下訪之。」侯景恨道:「會將吳兒女以配奴!」侯景深深記恨,一進入建康後,屠殺王謝兩家最慘,幾乎亡族。侯景之亂歷時長達三年零八個月,南朝士族遭到沉重打擊,南方社會造成極大破壞,六朝古都建康「千里煙絕,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據顏之推《觀我生賦》自註:「中原冠帶,隨晉渡江者百家,故江東有《百譜》;至是,在都者覆滅略盡。」[2]這個《百譜》是永嘉之亂五胡亂華後,晉人衣冠南渡時候帶的貴族譜牒,相當於貴族資格的官方認證。這個毀了,也把南朝門閥士族那一點渡江後中原望族的浪漫的幻想給毀了。後世還有一次毀士族族譜,那是三百年後的白馬之禍。
北朝至隋唐:
北朝高門出自北魏鮮卑人漢化。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命令鮮卑人說漢語、改漢姓。以河南郡為郡望,鮮卑貴族搖身一變,成了河南元氏、河南長孫氏、河南宇文氏、河南於氏、河南陸氏、河南源氏、河南竇氏。
隨著北魏政權的分裂,郡姓分裂成兩支:一支為經東魏到北齊,仍然保持漢代講經學、重儒術的傳統,叫做山東郡姓,以太原王氏、范陽盧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滎陽鄭氏為大姓。在唐朝,此七族合稱七姓十家。
另一支是經西魏到北周,再由隋而唐,在宇文氏的以關中文化為本位政策下,漸趨胡人化的士族,就是所謂關中郡姓,以京兆韋氏、河東裴氏、河東柳氏、河東薛氏、弘農楊氏、京兆杜氏為大姓。
1、河南長孫氏,代表人物長孫無忌、長孫皇后,後人分布在陝西永壽縣,待考。
2、太原王氏,先祖追溯到王翦,代表人物:王允、王維和王之渙。2、范陽盧氏,先祖追溯到東漢末年盧植,娶了三個北魏公主,唐朝出了八位宰相。4、清河崔氏,北魏時崛起,唐代出了十二位宰相。5、博陵崔氏,崛起於前燕,唐代出了十五個宰相,被視為天下士族之冠。6、滎陽鄭氏,崛起於北魏,唐代出了八個宰相。7、京兆韋氏,自南北朝以後,京兆韋氏發展為關中郡姓首族,唐朝出了宰相十七人。8、京兆杜氏,漢朝時期就有俗諺稱京兆韋氏和京兆杜氏為「城南韋杜、去天尺五」,唐代出了宰相十人,代表人物:杜佑、杜牧。9、河東裴氏,裴氏家族公侯一門,冠裳不絕。正史立傳與載列者,600餘人;名垂後世者,不下千餘人;七品以上官員,多達3000餘人。據《裴氏世譜》統計,裴氏家族在歷史上曾先後出過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中書侍郎14人,尚書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節度使、觀察使、防禦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與皇室聯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駙馬21人,公主20人等。興盛八百年。代表人物:裴度。
裴氏宗祠所在地是山西省聞喜縣裴柏村。10、琅邪顏氏,始於曹魏時的顏斐、顏盛,興盛於唐,代表人物:顏真卿。琅邪顏氏世系圖11、河東柳氏,崛起於南朝劉宋柳元景,唐代出了三位宰相。代表人物柳公權、柳宗元。12、京兆獨孤氏,代表人物獨孤信、貞懿皇后獨孤氏,他們還有一個旁支河南獨孤氏。京兆獨孤氏世系圖,他們家直到晚唐還有皇后嬪妃,晚唐還有節度使獨孤損。隋唐以來,皇族都想削弱門閥,但是士族有功於朝廷,所以用的是比較溫和的辦法。
一是重新判定氏族等級,唐太宗下令以當時大臣品位高低訂定等級,重新判定《氏族志》。結果改定唐朝皇族宗室李氏為第一等,其次是皇后外戚長孫氏,民間聲望最高的崔氏被降為第三等。[3]
二是在科舉制度中提升進士科的地位,進士科比較難考,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所以主攻明經科的士族影響逐漸衰微。所以唐代出現了由明經科的李黨,也就是山東士族官員,與牛党進士科新銳形成的牛李黨爭。[4]
《新唐書杜兼傳》記載,唐文宗欲以公主下嫁士族時,猶感慨地說:「民間脩婚姻,不計官品,而上閥閱。我家二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中國士族世系圖列表
晚唐士族的衰敗是因為黃巢之亂,經濟凋敝,士族大量傷亡,士族不像兩晉在經濟上並沒有很大的控制力。而且士族長期把持朝政,造成寒族讀書人的不滿,階級對立情緒嚴重。比如杜牧少年登科,就和他出身名門,而且又是宰相子弟關係密切。
白馬之禍,是一個黑暗殘暴的歷史事件。
天祐二年(905年),朱溫在親信李振鼓動下,於滑州白馬驛(今河南省滑縣境)一夕殺盡左僕射裴樞、新除靜海軍節度使獨孤損、右僕射崔遠、吏部尚書陸扆、工部尚書王溥、守太保致仕趙崇、兵部侍郎王贊等「衣冠清流」三十餘人,投屍於河,史稱「白馬之禍」。
李振在咸通、乾符年間屢次不第,由是痛恨門閥。後對朱溫說:「此輩自謂清流,宜投於黃河,永為濁流。」朱溫笑而從之。白馬之禍和侯景之亂是敵對集團有計劃地消滅門閥士族的行為,白馬之禍死的都是前面我們列出來的郡姓大家。五代戰亂期間北方士族引以為傲的貫冊族譜也流失,戰亂散落各處的士族也忘記了祖輩共有的傳承。五代戰亂的這次貫冊族譜的流失和侯景之亂南朝《百譜》的毀滅效果是一樣的,不僅從肉體上消滅了門閥士族,而且精神上也消滅了。
朱溫、李振和侯景都是對這些門閥士族有強烈的不滿,他們的這種情緒可能代表了相當一部分人對門閥的不滿情緒。舉個例子:
高宗時宰相李義府門第寒微,曾和山東士族攀婚,被拒絕,因此懷恨在心,上告高宗,慫恿高宗下詔,禁止七姓十家自以為婚姻。為鞏固關隴統治集團,唐高宗下令,此七姓十家「不得自為昏(婚)」,但這實際上沒有達到效果,「男女皆潛相聘娶,天子不能禁」。
門閥士族這麼受人惦記,與他們所享有的特殊利益有關,一開始寒族想攀門閥的高枝,門閥長期不領情,時間久了,對門閥就不是羨慕了,就是憤恨了,社會流動性的缺乏也制約經濟發展的。世事變化,人心也在思變,一種社會構造是沒有辦法一勞永逸的。
兩宋時期:
經過唐末和五代近百年戰亂,第一階段的高門衰落,兩宋和明清產生了一些地區性的精英家族,但他們在政治影響力和民間聲望上再沒有達到第一階段的程度。有歐美漢學家將第一階段稱作中國歷史的「中古」時期,第二階段稱作中國歷史的「近古」時期,並且認為中古中國實行的是貴族政治,近古中國實行的是精英政治。
1、真定韓氏,也稱相州韓氏,家族奠基人是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宰相韓琦。其子韓忠彥為徽宗朝宰相,曾孫韓侂胄為南宋寧宗朝宰相。南宋王明清所著《揮麈前錄》將真定韓氏列為本朝望族之首。
2、東萊呂氏,家族從宋太宗時開始顯赫,呂蒙正曾任太宗朝和真宗朝宰相,其侄子呂夷簡任仁宗朝宰相,侄孫呂公著為哲宗朝宰相,後人呂祖謙、呂祖儉是南宋大儒。
3、河內向氏,家族從向敏中開始振興,向敏中為真宗朝宰相,向敏中的曾孫女嫁給了神宗,得蔭庇,宋一代後人為官頗多,但是再沒出現宰輔級別的大臣。4、兩浙錢氏,宋代編纂的《百家姓》將錢姓排在第二,因為五代吳越國向宋納土稱臣,吳越國國君姓錢。這一族宋代並不顯赫,做到宰輔的就一個南宋寧宗朝錢象祖,但是錢氏人丁興旺,後世又大作為。5、春明宋氏,代表人物:宋綬、宋敏求,均為北宋著名文學家,家族並不顯赫,但被王明清列入望族之列。6、臨川王氏,王安石家族,子嗣旺盛,南宋時有兄弟三人同榜進士及第,稱「三桂王氏」。7、兩范氏,范仲淹家族,其子范純仁哲宗朝拜相,《宋史》立傳多人。8、澶州晁氏,代表人物:晁迥、晁補之,宋代仕宦世家,晁補之與呂夷簡、曾鞏、陸遊是姻親。9、南豐曾氏,代表人物:曾鞏,曾鞏弟曾布是徽宗朝宰相,曾鞏的妹婿是王安石弟弟,北宋四朝十九進士,家族後世顯赫,終宋一朝,中進士55人。10、寇準、司馬光子嗣都很少,卻比上述任何一個宰輔歷史評價要高。寇準澶淵之盟挽大廈將傾,後世做出類似事情的,唯于謙一人,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鑒》,功在史家。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望族太多,可能是因為時代並不久遠的原因,墓誌碑刻、私人文集、譜牒等非官方史料比較豐富,所以導致明清望族研究興盛。明清望族和近代的著姓高族有很多淵源。
1、長洲申氏,興起於萬曆首輔申時行,申時行的前任是張居正,申家直到民國還是望族,諸多民國官吏和商界名流,越劇《玉蜻蜓》被禁就和他們家有關係,申家後人認為影射申時行,官司一直打到民國。
2、杭州橫橋許學范家族,許學范是乾隆年間進士,他有七子,七子登科。也叫杭州高陽許氏,現代名人「許氏三兄弟」許寶駒,許寶騤、許寶騄是他的後人。歷史小說家許儒鴻,筆名高陽,許寶蘅也是他的後人。也叫錢塘許氏。3、崑山徐氏,康熙年間從徐乾學開始振興,徐乾學是康熙九年探花,他有兩個弟弟,徐元文是順治十六年狀元,徐秉義是康熙十二年探花。衰落也在康熙一朝。雍正八年,徐乾學幼子徐駿,自己書中有兩句:「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自己寫了「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3、毗陵庄氏,康熙年間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王熙說:「大江以南,山川秀美,人文薈萃,毗陵庄氏家世尤盛。毗陵庄氏,其世澤之綿長、功名之顯赫、學問之宏深、道德之崇尚,名人之輩出,府第之輝煌,六者集於一族,是世所罕見的。明清三十五人進士及第,狀元榜眼各一位。4、餘姚王氏,王陽明家族,王陽明孫子王承勛是明朝最後一位漕運總兵。餘姚王氏5、蘇州彭、宋、潘、韓四大家族,清朝時候有這種叫法。6、明代武進唐氏,八人進士及第。唐英年是這支唐氏的後人。7、吳縣潘氏家族,四代七人進士及第。潘承弼是吳縣潘氏的後人。8、吳江葉氏家族,明清八人進士及第。現在依然是名流。9、長洲彭氏,明清是十四人進士及第。清朝嘉慶、道光年間祖歲狀元。
10、太倉王錫爵家族,祖上太原王氏,王錫爵曾任萬曆年間內閣首輔,明清十人進士及第,一門三榜眼。清初花壇「婁東派」領袖王時敏是王錫爵孫子。11、太倉王氏,琅琊王氏的余脈,三代三品九卿,四代甲科,一門九進士,代表人物:王世貞。12、華亭徐氏,代表人物:徐階、徐光啟,徐氏對上海的影響非常深遠。13、古徽州,也就是新安郡的望族,程、汪、吳、黃、胡、王、李、方八大姓。徽州修譜之盛天下第一,徽州譜牒資料豐富,黃山博物館館藏一百七十餘種。徽州入舉者,明代二百九十八人,清代六百九十八名。中進士者,明代三百九十二名,清代二百二十六名。婺源縣坑頭潘村,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明代進士及第四十餘人。這一階段的名士望族相比起第一階段的門閥士族有這麼幾個特點:
一、出現了一些因學術昌盛而躋身望族之列的文化世族,以風雅相傳。五代之前都是累世公卿而成高門。
二、出現了一些先祖是行醫經商之輩的望族。五代之前都是耕讀經書傳家。三、政治影響力下降,依賴家族裡偶爾出現的名士,衰落也快,大多數不過一百年。唐代高門壟斷宰相的局面沒有了,門閥士族一家興盛四五百年的局面也沒有了。
四、士風墮落,讀書人不像五代之前崇敬高門一樣崇敬這些望族。有些望族有勾結官府、魚肉鄉民的負面影響,明清尤甚。
關於唐末高門衰落,這段時間整理資料,自己分析了下有這麼幾個原因(排名有先後且互相關聯):
一、科舉制度的變化,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皇族貴族地位是世襲的,名門望族的身份地位是自己努力奮鬥去爭取維持,晚唐開始科舉制度重進士科而輕明經科,門閥士族所擅長的經學在科舉中地位衰落,高門科舉致仕者減少。
二、地方基礎薄弱。因北魏均田制,門閥士族在地方經濟、軍事上的影響力減弱,唐代高門士族都遷徙至東西二京之間,除了科舉致仕沒有退路。
三、君權擴張,相權萎縮。錢穆提過中國政治制度史有一條主線就是君權和相權的此消彼長,相權自唐以後處於持續的衰落之中,也就是從宋開始君主集中制加強。這一點詳細說一說:
五代以前可以看作國家治理結構是二元的,君權和相權之間的權力分界線是非常明顯的,如果君權簪越會受到群臣的非議,「權相」也是做宰相最怕受到的評價。如果君主不夠賢明,但是有個好宰相,國家治理也不會出大問題。君權和相權的劃分給國家上了個保險,比起好皇帝的出產率,好宰相的出產率是較高的,好皇帝依賴於一條遺傳曲線,好宰相是才能和聲望俱佳的人臣才能當,依賴於官僚集團的選拔機制。五代以後中國歷史的發展軌跡是君權擴張,相權萎縮,但是好皇帝的出產率很不穩定,所以整個朝廷昏庸的時候多,清明的時候少。如果五代之後發展軌跡是君權萎縮、相權擴張,說不定能發展出來君主立憲。相權萎縮意味著整個士人階級地位的下降,士族最大的榮耀是拜相,而不是當皇帝。宰相從宋開始漸漸變成了皇帝的僕人,天下士人的信仰被破壞掉了,所以士風墮落。
四、知識傳播的便利。造紙術的發展和印刷術的發明讓書籍不再是稀缺資源,寒族也可以讀書致仕。這也依賴於對科舉制度進士科的側重。
五、被有計劃地屠戮、譜牒流失。參見侯景之亂、白馬之禍和五代戰亂。
近現代:
近現代不好說,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1、紹興周氏,周樹人、周作人,紹興近現代名人太多了。
2、吳越錢氏,宋代兩浙錢氏的後裔,千年名門。代表人物:錢謙益(清)、錢穆、錢鍾書、錢玄同、「三錢」。3、海寧查氏,代表人物:穆旦、金庸、查良鑒。海寧近現代名人也多。4、績溪胡氏,代表人物:胡雪岩、胡適。5、曾氏家族,代表人物:曾國藩、曾國荃。不可小覷,自家可能名人不多,姻親名流眾多。同鄉葛氏、王氏也得蔭庇。6、山陰俞氏。7、宋氏家族。8、修水陳氏,代表人物:陳寶箴、陳三立、陳寅恪。9、蔣氏家族,宜興蔣氏的後裔。10、梁氏家族,代表人物:梁啟超、梁思成。11、桕墅方家,民族資本家族。12、榮氏家族,民族資本家族。13、譚氏家族,代表人物:譚鍾麟、譚延闓。14、李鴻章家族、盛宣懷家族、孫寶琦家族、餘姚斜橋邵家,是姻親故放在一起。15、袁世凱家族,周馥家族。袁世凱子嗣極盛,北洋名流多與其是姻親。從中國歷史上的豪門巨族興衰,也許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文化和社會資本的代際傳遞比物質資本的代際傳遞更重要。明清徽州地區能科甲不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宗族文化,很多族規裡面規定對於家貧而資質佳的孩子進行資助,讓他讀書科舉,從而振興宗族。思想觀念的代際傳遞比物質財富的傳遞重要的多,徽商的興起說明了徽州望族能夠順應時代發展,有些家庭沒有條件讀書科舉,就轉而經商,出賈眾多而資財雄厚,張賈獲利後又延師課子,以科舉相繼最終躋身名門望族。
同時我們也看到中國的社會流動性並不高,一族興起和衰落往往要幾百年之久,這是歷史規律的必然,有人坐轎有人抬轎,坐轎的總是會想法設法多坐會。文化觀念和財富一樣可以世襲,比如建國後雖然地富反壞右受到了很多的歧視政策和打壓,但是在正常的社會流動性恢復後,後代還是可以回到原來的社會地位和教育水平。所幸,城市化、全球化、信息化會讓代際關係的粘性沒那麼大。雖然現狀並不令我們滿意,但也不必得出一個悲觀的結論,比之十年前、二十年前,社會並未更偏離「公正」,反而有了明顯的進步。如果你期望更好的世界,那就儘力,讓你的存在使更好的世界離你更近。
[1]經學[2]侯景之亂[3]氏族志[4]士族 (中國)貧富不均:風水輪流轉?參考書目:《揮麈前錄》《明清江南望族與社會經濟文化》《北宋士風與儒家名節觀》《中國的長期社會流動性,1645-2010:姓氏方法》《伊佩霞 博陵崔氏個案研究》2014年8月27日-評論中, @趙一鳴 補了一個鏈接,Category:世族 ,在此致謝。 @離小洛 補充了明清無錫的幾支望族:秦氏、華氏、薛氏。明清以後望族為人所知的比較多,答案本意不是求全,如果有人有興趣補充的,可以放在評論里。2014年10月8日-修改了兩處錯別字。勘誤一處,王安石屬臨川王氏,治過青州,青州王氏不太清楚,就不寫了。有些世家我只說了幾句,但是歷史上影響很大的。比如清河崔氏,陳寅恪寫過《崔浩與寇謙之》,而且中古士族世家的研究也是陳寅恪想專門研究而沒機會研究的。有一篇論文介紹了陳寅恪在一些書稿中對於士族文化的觀點,《陳寅恪論士族文化世家及其意義》,華中師範大學近代史研究所林濟寫的,可以一看。2014年10月29日-列幾個不常聽說的高門著姓:
太原孫氏,北地傅氏,渤海刁氏,中山邢氏,高陽許氏,廣平游氏,高平郗氏,巨鹿魏氏,范陽祖氏,河內司馬氏,潁川庾氏,琅琊顏氏,濟陽江氏,東海徐氏,汝南周氏,陳郡殷氏,南鄉范氏,陳留阮氏,泰山羊家,河南褚氏,譙國桓氏,廬江何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
某梅縣出身葉家。廣東第一大家。
-電力李家
東晉王家應該是蠻有名的……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就算了。
直到清朝人寫《桃花扇》,南京城破的景象里都還有一句:「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台棲梟鳥。」三代以上的豪門巨族,現代的最多。
誰敢全部寫出來???49年之後的大陸豪族,基本上都在78年之後還有職務的中央委員和部長中。。。求摺疊
績溪胡氏代表人物是先帝爺嘛。龍川胡48代傳人。明代的一門兩尚書。只因為先帝爺,胡宗憲就變成正面人物了。至於高票答案提到的胡雪岩胡適,兩個都是李改胡。
不用捨近求遠。咸陽嬴氏,長安劉氏,洛陽劉氏,這麼找多省事
山陰俞氏近代第一大族,家族史就是一部近現代史
興化李氏家族名士顯宦考述
興化李氏家族的遠祖為商代李利貞,祖籍福建邵武,北宋中葉李賡由邵武遷至無錫,奉太保公李賡為一世祖,忠定公李綱(抗金名將)為三世祖;第十四世李旺一由無錫遷居句容,第十六世李秀由句容遷居興化,為興化李氏始遷祖。自儀支19世裔孫、狀元宰相李春芳崛起之後,興化李氏家族由此人丁興旺,科甲鼎盛,人才輩出,福澤綿延,成為東南地區的一大望族。
李春芳有8子,23孫,曾孫輩58人以上,加上其弟李齊芳5子,繁衍至今,已有20多代,後裔達萬人,分布在興化、句容、揚州、高郵、鎮江、丹徒、鹽城、南京、無錫、廣州、上海、天津、北京和台灣等地。據康熙二十三年(1684)知縣張可立重修、王岩纂修的《興化縣誌》(《張志》)載,李春芳「子孫曾玄五世,男女數十百人,官至尚書、卿寺以及知府、知縣者十數人,而布衣、諸生以詩文名於世者數人」。 李氏不僅是人丁大族,亦是科甲鼎族,文化望族,連續九代有人官居一品,「一門五尚書,四代九進士」,「通儒達士,先後並出」,後輩中不乏詩文名家和藝苑奇才,湧現出的文化名士近百人,現當代又出現了李繼侗、李德平父子「院士」,名門望族,實為罕見。
九世一品
興化城中央四牌坊上有「九世一品」之匾額,是為旌表明清兩朝的李秀、李旭、李鏜、李春芳、李茂材、李思誠、李祺、李楠等九人位列一品高官而立。
李春芳(1511—1585),第十八世李鏜之子,字子實,一字石鹿,別號華陽洞天主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廷試鼎甲第一,高中狀元。歷官翰林院修撰、學士、太常少卿、禮部侍郎、禮部尚書等,經六次升遷,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加贈太子太保兼武英殿大學士入閣拜相。隆慶年間,累加少師兼太子太師,授柱國光祿大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繼徐階後任首輔,史稱「狀元宰相」。《明史》稱他居官恭慎、廉潔,持論平允,不事操切。他位極人臣,德高望重,深得時人稱讚。因屢受奸黨誣告,他深諳「貴不如安」的為官之道,多次引疾請疏歸養,隆慶五年(1571)允准致仕歸。卒後賜葬揚州西山,贈「太師」,謚「文定」,祀鄉賢祠。著有《貽安堂集》10卷、《宗藩條例》2卷,編有《明雋》10卷。《明史》有傳。一說《西遊記》的合作者和校定者「華陽洞天主人」,即李春芳。
李茂材,文定公春芳次子,字仲達。穎敏過人。明隆慶庚午副貢,因子李思誠而蔭封尚寶寺丞升太常寺少卿,累贈中大夫、太僕寺卿、光祿大夫、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官至一品。崇祀鄉賢祠。
李思誠,李茂材第二子,文定公春芳孫,字次卿,一字碧海。萬曆二十六年(1598)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累官至禮部尚書兼太子太保,一品銜,清高正直。天啟間羞與魏忠賢同朝,為魏所忌,誣贓奪官歸,建棗園于海子池西南。崇禎初平反未仕。崇祀杭州報德祠。著有《真懶齋集》,參修《神宗實錄》。《明史》卷193有傳。
李長琪,李思誠第二子 文定公春芳曾孫,字維修。幼時與邑人解學皋並有「奇童」之稱。厭制藝,喜奇書。丙夜苦讀,咯血不止,早逝,年方廿九。後以其子李清贈封刑科給事中;至清康熙年間,又以其孫李楠追贈九卿左都御史。著有《葉聞齋集》。李清請倪元璐撰志,並請王鐸親書「千載貞徽」於「七峰完峻」坊表西側。
李 楠(1647-1704),李清子,文定公春芳六世孫,原名李葉,字倚江,號木庵。康熙十二年進士,由翰林院檢討歷官內閣學士,工部、戶部侍郎,直至左都御史,位列九卿,掌管天下御史,故謂「萬邦總憲」。參與平定三藩之亂;隨康熙視察黃淮,所提理水方略為康熙稱善頒旨允行;為孔尚任《桃花扇》作序並設金斗班演唱,轟動京師。卒後賜祭葬,奉旨入祀鄉賢祠。著有《大清律集解》、《大遠堂文集》、《葯圃詩鈔》等。清史《名臣傳》有載。
李清 ,因其子李楠顯貴封蔭,誥贈光祿大夫,追贈一品。從第十九世李春芳到二十四世李楠,連續六世一品。春芳之父李鏜、祖李旭、曾祖李秀皆因春芳富貴封蔭,追贈少師,位列三孤,皆為極品,謂之「極品封君」。這樣,從明後期到清前期,興化李氏家族中連續九世位居一品。因而,城中央四牌坊上懸有「九世一品」、「狀元宰相」、「極品封君」匾額,旌表李氏家族的顯赫。
科甲鼎盛
自明萬曆中至清初的100餘年,尤其是至明亡前的50年間,李氏裔孫的功名達於極盛,從第二十一世到二十五世,五代共有進士九人,舉人十一人,貢生十多名。
除上述李思誠、李清、李 楠登進士外,其餘登進士的6人是:
李嗣京 李思聰第二子,文定公春芳曾孫,原名長華,字少文,號嘉錫,明崇禎元年(1628)進士,授南昌府推官,後擢浙江道御史,官至福建巡按,多惠政。明亡後,杜門著述,絕意世事。卒後崇祀杭州報德祠。著有《冷香齋集》、《滕王閣續集》、《匡山吟集》等多種,參定江西王國琦所刊《冊府元龜》1000卷,其《滕王閣續集》入《四庫》。
李長倩 (1589—1646) 李思敬子,文定公春芳曾孫,字維曼,晚號瞻麓。明天啟丁卯舉人,崇禎甲戌(1634)進士。性伉爽, 以忠義自許,喜周人急。累官至右都御史,殉節閩疆抗清,被南明政權追贈戶部尚書、太子太保。工詩,著有《奏疏》一集、《存懶齋集》。
李喬 李思聰第三子,文定公春芳曾孫,嗣京之弟,原名長喬,字世臣。亦穎敏,風采玉立。萬曆戊午舉人,己未(1619)進士,累官至陝西巡撫,以劾罷,與長科、嗣京兄弟相唱和,稱「淮南三鳳」。 著有《淮南三風文鈔》。卒後崇祀河南祥符報德祠。
李長鯨 文定公春芳曾孫,字更生,號次石。清康熙癸卯武舉人,癸丑(1673)武進士。精於水利,著有《治堤議》。
李為霖 李齊芳五世孫,原名淥,字倉水,號楚湘。清順治戊子舉人,己亥(1659)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康熙癸卯廣東正主考,累官雲南按察使。李浩慶的《無錫錫山李氏人物小志》將其列為李思誠孫,誤。
李炳旦 李棟子,文定公七世孫,字震男。康熙五十四年(1715)進士,讀書教習館中,是科留京候大考,炳旦未預試而歿。平遠山水,直追王維,詩宗蘇、陸,書類趙孟頫,人稱「三絕」。
取得舉子功名的有:
李思敬 李茂材長子,文定公春芳孫。明萬曆十九年舉人。
李長敷 李思誠長子,文定公春芳曾孫。明天啟辛酉(1621)舉人。
李長似 李思明第二子,文定公春芳曾孫。明天啟丁卯(1627)舉人。
李長詐 文定公春芳曾孫。崇禎己卯(1639)舉人。
李 淦 李長倩之子,文定公春芳五世孫。順治乙酉(1645)在福建應南明唐王鄉試為舉人。
李 瀅 李長馥之子,文定公春芳五世孫。順治乙酉(1645)舉人。
李 汴 李長煒之子,李齊芳春芳五世孫。順治五年戊子(1648)舉人。
李儒琛 李瀅之子,文定公春芳六世孫。康熙乙酉(1669)舉人。
李國宋 李瀚之子,文定公春芳六世孫。康熙甲子(1684)舉人。
李 棟 李滾之子,文定公六世孫。康熙壬午(1702)舉人。
李 鱓 李朱衣之子,文定公七世孫。康熙五十年(1711)舉人。
另取得貢生功名的有(不再細列年份):茂中、思明、思謨、長開、信、長科、長盛、長煒、瀚、沆、漢、浦、湘,等。
文化望族
李氏家族不僅科甲鼎盛,是顯赫的縉紳家族,而且文人眾多,著述宏豐,又是重要的文化望族。李審言在《李氏族譜序》里也說,李氏一門「自先文定起家,綸閣科第,蟬嫣踔越,兩朝通儒達士,先後並出,海內公然見推,無敢有異辭者。康雍之後,視先世稍遜,然潛修之士,蓄德不耀者,代有其人」。李氏子弟中,工詩文,善繪畫,精醫道,懂科學者,代不乏人 ,而且湧現出一些忠良之士、詩文名家和藝苑奇才。
李淦 字若金,號季子,又號滄浪水樵。父抗清死難後,隱匿山中。清兵搜索,李淦蓬首披麻與之抵抗。足跡半天下,後輾轉歸興化,隱居曼園。博學工詩文,與宗元豫、魏僖、孔尚任、王仲儒等交。著有《礪園集》、《燕翼篇》、《鴻硯齋詩集》等多種。
李瀅(1618—1682 )字鏡月,一字鏡遠,又字鏡石,號劬庵。中舉後絕意仕經,肆力詩古文辭,出遊名山大川,精通經史百家之書,撰述甚富。著有《敦好堂集》、《春秋纂義》、《雪崖偶筆》、《懿行篇》、《經濟考》、《廬山志》等。《國朝耆獻類征》卷423有傳。
李清(1602—1683) 李長祺第二子,文定公春芳五世孫,字心水,號映碧,晚號天一居士。明天啟辛酉舉人,崇禎辛未(1631)進士。崇禎朝任刑、吏、工科給事中,弘光朝官至大理寺左丞。明未清初的著名史學家、法學家、文學家,並被奉為全國明遺民領袖。國變後不忘故明,拒仕清朝,隱居邑中棗園,杜門著述凡三十八年,著作等身。著有《南渡錄》、《三垣筆記》、《澹寧齋集》、《折獄新語》、《南北史傳》等書數十種,其中《南渡錄》和《三垣筆記》分別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江蘇省珍貴古籍名錄。著有小說《檮杌閑評》和《女世說》。卒後崇祀杭州報德祠。《清史稿·明遺民列傳》首列李清之傳,乾隆修《四庫全書》亦首禁李清之書。
李沂(1616——1697)文定公春芳五世孫,字子化,別字艾山,晚號壺庵。清初詩壇上重量級人物,明代遺民的代表詩人。他隱居不仕,但詩名很高,與堂兄李沛等相唱和,主張詩學盛唐,摒棄竟陵詩風,於詩壇獨樹一幟。史稱當時「江淮南北言詩派者以陽山為正,而陽山之詩醇雅典則以沂為依歸。」他不與當道合作,甚至拒絕同一切擔任清朝官職的人往來。全國詩壇領袖王漁洋司理揚州時,至治下的興化邑門請謁,因辭不見,顯示其真正的忠良之士和文人氣質。孔尚任為寫《桃花扇》到興化採訪壺庵道人,當時其雙目失明,仍「破戒」 接待,為他講述前朝遺事。他還是傑出的音樂家,每作一歌,必擊節歌詠,反覆吟唱,因此將居室取名為鸞嘯堂。他用[北般涉調·耍孩兒換頭]曲牌寫作道情十首,拍打漁鼓演唱,深受人們喜愛,該作品幸得鄭板橋手書加跋傳世,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起著承先啟後的作用。著有《鶯嘯堂集》、《秋星閣詩話》,《鶯嘯堂集》入選《江蘇省珍貴古籍名錄》,《秋星閣詩話》被收入《清詩話續編》。過去很多學人不知道李沂是李驎的從叔,,如張慧劍的《明清江蘇文人年表》和北京燕京出版社出版的《興化歷代名人》都以為是父子,顯誤。
李長祚(1598—1671),字延明、廷初,號完石。舉人,戲曲家。父亡後隱居不仕,前後縣令踵於訪之終不睹見,順治五年(1648)被迫為僧,生平多厚德。著有《四書正訓》、《客炤草堂集》、《梅雪緣》、《千祥記》、《翠煙記》、《紅葉記》、《金雀記》等多種。李浩慶的《無錫錫山李氏人物小志》將其科名列為進士,不確。
李 驎(1634-1710)李沂之從子,文定公春芳六世孫,字簡子,號西駿、虯峰。歲貢生,兼通詩詞文史、琴棋書畫,尤精於作曲。李驎是遺民情結很重的人,成年後因生活窘困,從興化遷至揚州居住,終生不仕,授徒為業,其與石濤和尚為莫逆交。一生窮困潦倒,死後沒有子嗣,也沒有遺產。李驎在創作上很努力,留下的文字近50萬,與從叔李沂、族弟李國宋享譽詩壇,合稱「三李」。 康熙三十六年(1697)為王仲儒定《西齋集》,後因文字獄「《虯峰文集》反詩案」遭戮屍。他的作品生前由朋友集資刻印,著有《虯峰文集》、《楚呤集》、《楚呤外集》、《虯峰雜述》、《讀易臆譚》等。除《虯峰文集》傳世外,其餘均散失。
李國宋(1636-?)字湯孫,號大村。弱冠以詩文名江淮間,王士禎司理揚州,每舉詩文會,李國宋輒冠其首。詩以老杜為宗,多及時事,詩凡八集識者謂其多工。孔尚任在興與李氏諸俊彥如李沂、李淦、李國宋時有酬唱過從,與艾山、湯孫交往甚密。孔在《清暉亭詩稿》曾言及湯孫,「交其人,談其書」,所讀之書為《螺隱居集》。其著述甚豐,有《螺隱居集》、《大村集》、《珠塵集》、《大村易藝》等。康熙丁卯(1687)與父李瀚《嚴庵稿》合刊。
李國梅 李瀚女,文定公春芳六世孫女,字芬子,一字韞庵,解舉鼎妻,是有名的才女。幼年即愛詩,出手不凡。她的詩構思精巧又直抒胸臆,在 那「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更顯卓爾不群,引人矚目。李驎和李國梅是從兄妹,李驎多次表示「韞庵獨深知予」, 他以古語「芳蘭所生其草皆香,美玉所積其山有光」來概括家族文化傳承現象。從叔李清為李國梅詩集作序,認為其可與南朝女詩人劉令嫻比肩而立。著有《林下風清集》,入《國朝閨閣詩鈔》。
李 鱓(1686-1762)字宗揚,號復堂,又有懊道人、木頭老子、墨磨人、苦李諸別號。「揚州八怪」中最早成名者,多才多藝的詩畫名家。生平愛好詩畫,師從叔祖壺庵道人、堂嫂王媛和魏凌蒼、蔣廷錫等,又得高其佩傳。學識廣博,精通詩文,工藝超群,深為諸家欽佩。受康熙詔選,侍奉內廷書畫三載,為南書房行走,後轉山東臨淄、滕縣知縣,忤大吏罷歸後僑居揚州賣畫,喻行中外。自幼與板橋為摯友,晚年住浮漚館,與板橋之擁綠園、顧於觀之秋吟閣相鄰而居,嘯詠以終。其畫稿存世較多,《李復堂花卉墨跡》、《李復堂寫生冊》分藏故官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處。《桐蔭論畫》、《墨林今語》、《板橋集》、《國朝畫徵錄》有載。
理昌鳳 字南橋,亦字南樵。本姓李,幼孤貧為僧,復為道,晚年還俗。原為李氏宗族後裔,受李氏族權者歧視,侮為不肖子弟,晚年不畏權勢對族權威駁斥,憤然易李為理。為板橋弟子,工書畫,宗法懷素,擅畫蘭竹,久之精妙,蒼莽之氣溢於褚墨。《墨香居畫識》、《清朝書畫家筆錄》有載。
李 詳(1858―1931)李春芳八世孫,字審言,中年又字愧生,晚號輝叟。清末民初著名學者、藏書家、「揚州學派」後期代表人物,國學大師。1876年被江蘇學政取為第一名秀才。其博覽群書,自學成才,工詩文考證,以博雅通識著稱,其駢文、選學、箋注、金石、目錄、子史、方誌、詩賦等方面均有顯著成就。曾先後就聘 「江楚編輯官書局」幫總纂、「江蘇通志局」分纂、東南大學(今南大)國文系教授,與魯迅、胡適等同為中央研究院特約著述員。著述豐富,主要著作18種已結集《李審言文集》發行。胡喬木為之題籤。
李氏後裔中,德高文重者比比皆是,城中央四牌坊上所懸匾額,旌表明清「詩畫名家」十二人,其中就有上述的李沂、李鱓,還有李恢、李光國等。其他有文名者還有:李齊芳、李茂功、李茂業、李思敬、李思謙、李思聰、李思訓、李長敷、李長科、李長琨、李瀚、李挽河、李潛、李渷、李澶、李浦、李沛、李法、李漢、李汝儉、李棟、李東櫰、李朱紱、李士歅、李炳石、李朝光、李名顯、李鳴、李馭坤、李培源、李跱、李福祚等;女子中亦有李妍、李婧、李似似、李貞、李夢星、王媛、季嫻、徐幼芬等,他們皆有著述問世。
父子院士
在李氏家族現當代子弟中,湧現出一對父子中科院院士,這就是著名植物學家、教育家李繼侗先生和著名輻射物理、輻射防護與核安全全專家李德平先生。
李繼侗 (1897—1961) 前清秀才、日本宏文學院留學生李元宰之子,文定公春芳第十五世孫,字希哲,是我國現代著名植物學家和教育家,我國植物生理學、植物生態學與植物群落的主要奠基人,也是享有盛譽的林學家。
解放前,李繼侗先生歷任金陵大學、南開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教授及南開大學、清華大學生物系主任等職。解放後,任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植物教研室主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學部委員(院士)、常委、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兼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編譯出版委員會委員、中國《植物生態學與地植物學叢刊》主編。1957年,為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和科學事業,他帶頭響應黨的號召,不勞周總理登門,不顧年高病患,毅然奔赴內蒙,任內蒙古大學副校長(烏蘭夫兼任校長)、內蒙古自治區科委副主任、科協主席,併當選為第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後因病勢加劇,逝世於呼和浩特,享年64歲。
三十多年來,李繼侗先生始終堅守生物教學和科研工作崗位,他品德高尚,學識淵博,刻苦鑽研,勇於開創,甘於奉獻,為我國培養了一批第一流的生物科學工作者,在科研上取得了顯著成就。《人民日報》曾發表通訊《當代昭君》,高度讚揚李繼侗等人獻身邊疆的革命精神。他是我國老一代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也是家鄉人民的光榮和驕傲。
李德平(1926—),李繼桐之子,文定公春芳第十六世孫。生於北平,194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研究員、名譽院長,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科技委高級顧問,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核學會常務理事,國際核輻射防護委員會委員。現任中國核安全專家委員會副主席,環保局顧問與核環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是中國著名輻射物理、輻射防護與核安全專家、我國核工業輻射防護事業的主要奠基人,為建立中國的輻射防護科學研究和輻射監測體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建立了中國核工業輻射防護研究和監測體系,指導了中國初期放射性實驗室計量科研及建立實驗室的工作。在從事輻射探測器研究中,參與中國首次研製鹵素計數管強流管及穩壓管的工作。在電離室方面,指出當時蘇式堆控硼壁電離室設計參數的缺點,並推導出普適的電離電流體複合損失的新公式,發展了用細束照射研究探測器性能的方法,證明近滕等人的精細工作仍與實際不符。所著《球形電離室特性》有助於平息關於中心是否隨源距離前移的爭論,較完整地改進了核工業職業照射危害最大的氧及其子體的測量中的問題。作為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主委會成員,參與制定輻射防護基本標件ICRP1990年建議書,並參加審議國際勞動組織(IL0)的職工輻射防護規定。
在國際上他參與指導和推動輻射防護原理與實踐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在輻射防護和保健物理領域的傑出活動和貢獻得到了舉世公認,曾1985~1997年連任三屆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ICRP)主委員會委員、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UNSCEAR)中國代表、主代表,國際原子能機構(LAEA)核安全諮詢組(INSAG)成員。著有《氡子體α潛能的快速測量》,主編《輻射防護手冊》等。
君可知晉室衰微,王與馬共天下,司馬偏安,掌權桓謝臾王,三國孫氏,倚者顧陸朱張。吳越錢鏐傳家遠,近代一門多俊傑。能源電力李老大,高祖尤復嘆新宇。
兩會
各路諸侯大到全國,小到地方能上的都不是凡人孔家和張家,兩大千年世家。
紅色資本家,榮氏家族!
嶺南葉家。南霸天懂?
琅琊王氏、太原王氏、清和崔氏、陳郡謝氏、河內司馬。。。。從東漢後期到李唐初年,士族門閥的力量都相當強大,所謂的豪門巨族並不鮮見
浙江錢家,對,就是錢學森,錢偉長,錢穆他們家,我覺得應該讓他們家多生幾個孩子,哈哈哈哈~
江浙錢氏家族,由吳越國國王錢鏐發源下來。近代以來錢醒名人來自江浙地區基本上都是在族譜上找得到l來源。
補充一個,「江南第一家」浙江省浦江鄭義門鄭氏家族。
「鄭義門」意為「鄭家一門孝義」,是元代皇帝對鄭氏家族的旌表,到了明代,鄭家又被明太祖朱元璋封為「江南第一家」。
浙江有一個從南宋初年延續至今的大家族,870年來,這個家族一直因道德風貌出色而著稱,代代出清官,朝朝皆良民,只有佳話連篇,從無醜行記錄,創下了3000人同住15世而禮法井然的「東方奇蹟」。
歷史上,鄭義門這套嚴格的家規,自北宋徽宗至明英宗,執行了十五代,共經歷四朝28個皇帝,直至1459年,鄭義門失火後分了家。這342年里,鄭義門出過173個官員,沒有一個因為「贓墨(即貪污)」被罷官。
推薦閱讀:
※先秦時期的姓與氏到底有什麼關係?
※唐朝安史之亂肅宗為什麼去靈武?
※為什麼南京大屠殺遇難人數是三十萬整,不多不少?
※如何評價晉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無功掌權 驕奢淫逸、被外族滅國的王朝?
※三年解放戰爭殘酷還是八年抗戰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