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到底教了我們什麼又應該教我們什麼?

作為一個走過高考沒幾年的大學生,突然想吐槽之前的語文課。某作者為什麼在第一段寫藍色的窗帘,又為什麼在文中提到那兩棵棗樹。明明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題目還必須有得分點。。。語文老師面對各種同學的質問有時都無從回答,盛傳上輩子殺了人這輩子教語文。語文課到底教了我們什麼?還有語文課應該教我們什麼?我高中時的語文老師的設想是總共分兩塊,一部分叫現代漢語,一部分教古代漢語,考試就寫兩篇作文了事。您怎麼看?


語文是我以前最愛的科目,不知道有沒有之一。

我眼中的語文教學大概如下吧:

小學語文:

教你認字,閱讀,遣詞造句,甚至基礎寫作等等基本功。

中學語文:

教你進一步領悟文字背後所要表達的含義,教你更加準確、優雅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抽象起來,語文教的就是更好(準確、生動、愉悅、優雅等)地聽說讀寫。

而這些,都是較主觀的感受。

但是作為高考科目,本來評判標準就不能完全量化的語文考試為了迎合公平,於是便有了標準答案範式,標準作文模板等等。看題主的問題描述,槽點應該就在這裡。

但,這是語文的錯?我不覺得。

語文課應該教我們什麼?如上提及,能教我們更好地聽說讀寫就好了,剩下的修為就看個人了。至於何為更好?這個也因人而異,難以量化。

不敢設想理想中的語文教學,因為就目前來看,語文不作為高考科目顯然不現實,但是作為高考科目又難以避免「評判主觀性」和「客觀量化標準」的折中造成的對語文的誤解。

贊同@poem 語文教學難以通過灌輸的方式來掌握,看到這扯遠一點。

由於中學教育簡單粗暴的文理分科現象,現在很多學生眼中,普遍承認以下兩個事實:

①語文屬於文科;

②文科需要死記硬背。

於是,就推導出:語文需要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或者觀點)。

若學生繼續持有「語文需要死記硬背」這個錯誤觀點的話,是無法真正學習語文的。


(一)

先說作文。

數學老師講奧數題時,同學們基本不會,那好,老師為你們解一道,你們體會一下思路;音樂老師教唱歌時,同學們調子不準,那好,大家跟著老師唱,你們唱得跟我一樣就過關;體育老師教三級跳時,先怎樣邁步後怎樣邁步,然後完整地給同學們示範一遍。語文老師教作文時,幾乎所有老師都不會自己下水寫作文。不信,你從小到大經歷了那麼多語文老師,你們見過他們寫過多少作文?其實,語文老師不寫作文是可以原諒的(作文寫夠了吧);但是語文老師不僅不寫作文,而且其他什麼文章(論文,博客,日記,散文,讀後感,書評,影評……)都不寫,還教別人如何寫好文章,便有點奇怪。告訴同學們要起承轉合,要首尾照應,要情感真摯,要多用修辭,要引經據典,要情景交融,要借用別人精彩開頭和結尾……反正方法我都告訴你了,至於你寫得怎麼樣,那就看你的表現了。Hey,看你的表現!老師來給你打各種等級,做各種點評!

讀書和寫作文,這應該成為語文老師的愛好,也應該融入其職業生命。但是由於各種具體原因(如應付各種勞心勞力而又沒有多少實際意義的檢查等),一些語文老師成了課堂上那個生硬地講解和輔導語文的老師,而不是那個追逐文學、熱愛讀書、躬身作文的文藝青年。

遇到不滿意的老師,給自己孩子調班也不太現實。如果是一個病人,他可以選擇的醫院和醫生範圍是比較大的,中國那麼大,世界那麼大,有錢還是有點用的。然而,一個家長,他能為自己孩子選擇的學校和老師的空間就小得多了;即使他是個十足的關係戶,也很難三番五次地換老師。所以,遇到一個好老師真是福氣。但是,從統計學來講,大多數學生遇到的大多數老師水平是差不多的。但是,「大多數的學生」作文卻有可能大相徑庭,那麼,排除老師的因素,影響他們作文水平的還有哪些原因?

一定會有老師難以把控的因素客觀存在的。

1.學生的見聞。

寫篇旅遊的作文,旅遊過20處全國各地名勝的學生,比只有一兩次旅遊經歷的學生,寫出的內容可能更精彩一些;因為內容更精彩,那麼更可能激發他的寫作熱情,於是乎棋高一著技高一籌。這個見聞,說得更大一點,就是經歷。豐富的生活經歷,可以為作文提供真實的豐富的素材,這是語文老師給不了的。

2.學生的家庭環境、家庭教育。

有的孩子,爹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談吐不俗,文采斐然,娃兒再調皮,有時耳濡目染,在作文當中也會冒出幾個金句;反之,爹地媽咪天天在麻將桌上戰鬥,學生搜索枯腸出來的也只是幾個市井俗語。家庭啊家庭,這是孩子選擇不了的。

3.閱讀量。

語文老師有責任引導、鼓勵和督促。但是又需要家長的支持和配合,還需要娃娃有自覺心,能夠一頭扎進書海里。讀足夠的書是極其必要的,同樣,背誦足夠的經典也必要!我十分尊敬的經濟學家張五常先生,沒有接受過任何寫作訓練,但是寫的文章卻得到很多大學中文系老師的推崇。原因是他青年時背誦了足量的古詩古文經典。中文是碼字的功夫,前人碼字的無限經驗和氣韻,只有在大量背誦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習得。對語言敏銳的感覺,不知對寫作和表達何等重要。這種感覺要從讀書和背書中積聚,不能完全由語文老師給予。

4.學生的智商。

雖然某些理論說,一個班98%的學生智商都不相上下,但我們都是從小到大經歷過很多班級的人,對智商的事實差異很難視而不見。

綜上,生活經歷,家庭教育,語言積累,智商,對學生的作文水平影響都不可小覷。有時我們真有這樣的感慨:學生作文寫得好,不是我們教的;學生作文寫得差,也不是我們教的。

當然不能將語文老師的職責完全抹除。在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自覺積累,給予學生基本的寫作技能,帶領學生一起窺探語言的秘妙,實實在在地點評、修改學生的作文等方面,語文老師任重而道遠。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學好作文,要尊重老師、尊重課堂,但是啊,這還遠遠不夠。汝果想學詩,功夫在詩外。

(二)

現在說說閱讀。

七十年代的老師有七十年代老師的教法,九十年代的老師有九十年代老師的教法,現在的老師有現在老師的教法,將來的老師有將來老師的教法。北上廣深的老師教學流派不一樣。即便同一個學校,不同的語文老師教學風格也迥然相異,你能說誰好誰壞?各種教學理念自立山頭,你能說孰優孰劣?

數學領域,祖沖之發現了π=3.1415926……,到任何時候任何國家都適用。可是語文閱讀,制定教學目標,七八十年代是一種方式,後來又是三維目標,大學學得紮實得不得了,再後來,又有一種聲音說三維目標過時了!

有一種提法是,語文教學不要承載太多其他的東西,地理知識交給地理課,歷史知識交給歷史課,科學知識交給科學課,情感價值觀交給思想品德課,語文要有自己的自留地,語文要研究語言的表達形式。是的,語文要研究的是一種言語形式。其他的所有內容交給其他學科。可是,形式能完全脫離內容嗎?如果不能完全脫離,怎樣的程度才叫合宜?

我的導師給我講,你們這些搞教育學的,研究教育學幾十年,出過幾個真正的大家?我當時聽了挺震驚的,也有些不服氣。後來看了很多中國當代名師的教學專著,終於有種朦朧的感覺,把這些書全部捆起來,也比不過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一本《給教師的建議》。我們國家,專家確實多,大家真沒有。

專家確實多,而且有些專家還相互掐架。

有這樣一位語文方面的教育專家,姑且叫他Y老師。他一輩子兢兢業業,筆耕不輟。工作期間,沒有請過一次病假,節假日也極少休息,連續20多個春節都在爬羅剔抉,撰寫論文。今年(2017),他將迎來70歲生日。截至目前,他已發表論文1500餘篇,出版教學專著14部。他在八九十年代發現了語文界大眾化教學設計研究的空白,通過長期大量訂購語文教學專業雜誌,提煉、梳理,做了大量卡片,最終形成了自己的「板塊式、主問題、詩意手法」的閱讀教學體系。目前是「活動充分,積累豐富」教學流派的代表人物,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力。

「開宗立派」,夠厲害了吧?

可是,他在王榮生教授(官方公認的語文教育研究方面的權威,其著作《語文科課程論基礎》有點像憲法)的書里,不知道被刺得有多深。

大家都學過初中課文《安塞腰鼓》。Y老師的教學設計(後求證,是另一老師對Y老師的模仿,風格相近),看起來精彩紛呈,結果被批得體無完膚。下面是書中內容(《聽王榮生教授評課》,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P90、P91)

Y老師介紹了許多對教材解讀的方式,在全國形成了很大的影響力。

在對《回憶我的母親》這篇課文進行解讀時,余老師用了「理讀法」。不錯吧,知識點整理得很清晰。可是,如果篇篇課文都採用類似拆解的方式來學習,語文學習將是一個什麼味道?這種難以回答的味道卻在不可計數的課堂上大行其道,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都要聲討語文教育、語文課堂的原因了吧!我比較認同的一句話是,「閱讀的核心是理解」;如果閱讀成了屠夫割肉的技能,那世間成千上萬的優美篇章將黯然失色。

王榮生教授講,「語文課出現的一些問題乃至錯誤,是集團性的、長時期的、大面積的。」「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出現的集團性的問題乃至錯誤,一定不是教師個體的素質問題,一定是語文課程研製、語文教材編製上的問題乃至錯誤。」

說到這裡,你是不是要懷疑從小到大接受的語文教育了?

我們傳承了幾千年的讀背經典的國文教育,在語文教材上出現了現代文之後,已經被弱化到一個相當的程度。語文老師們還在繼續熱心地研究如何上好教好語文。如何教好呢?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即使有人認為有,也沒有被得到廣泛地承認和普及。

(三)

回歸正題。

關於語文課應該教什麼,國家已經制定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制定嚴謹翔實但略感乏味。以下為摘錄:

1.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2.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同時,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

3.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

……

最後,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教學內容大致是這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按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9年級四個階段分別提出了相應的標準,學習的內容為「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第一學段為「寫話」,第二、第三學段為「習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

以上。


語文教兩件事:理解和表達。

考題概括起來也就這兩部分,閱讀理解和作文。

我覺得這是生活中很基本又很重要的技能。


看到這個問題想到汪曾祺《徙》中一段描寫,覺得能回答你的問題

高先生要求「隨班走」。教一班學生,從初一教到初三,一直到送他們畢業,考上高中。他說別人教過的學生讓他來教,如墾生荒,重頭來起,事倍功半。教書教人,要了解學生,知己知彼。不管學生的程度,照本宣科,是為瞎教。學生已經懂得的,再來教他,是白費;暫時不能接受的,勉強教他,是徒勞。他要看著、守著他的學生,看到他是不是一月有一月的進步,一年有一年的進步。如同注水入瓶,隨時知其深淺。他說當初談老先生就是這樣教他的。

  他要求在部定課本之外,自選教材。他說教的是書,教書的是高北溟。「只有我自己熟讀,真懂,我所喜愛的文章,我自己為之感動過的,我才講得好。」他強調教材要有一定的系統性,要有重點。他也講《苛政猛於虎》、《晏子使楚》、《項羽本紀》、《出師表》、《陳情表》、韓、柳、歐、蘇。集中地講的是白居易、歸有光、鄭板橋。最後一學期講的是朱自清的《背影》、都德的《磨坊文札》。他好像特別喜歡歸有光的文章。一個學期內把《先妣事略》、《項脊軒志》、《寒花葬志》都講了。他要把課堂講授和課外閱讀結合起來。課上講了《賣炭翁》、《新豐折臂翁》,同時把白居易的新樂府全部印發給學生。講了一篇《濰縣署中寄弟墨》,把鄭板橋的幾封主要的家書、道情和一些題畫的詩也都印發下去。學生看了,很有興趣。這種做法,在當時的初中國文教員中極為少見。他選的文章看來有一個標準:有感慨,有性情,平易自然。這些文章有一個貫串性的思想傾向,這種傾向大體上可以歸結為:人道主義。

  他非常重視作文。他說學國文的最終的目的,是把文章寫通。學生作文他先眉批一道,指出好處和不好處,發下去由學生自己改一遍,或同學間互相改;交上來,他再改一遍,加總批,再發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謄一遍,留起來;要學生隨時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文章。他說,作文要如使船,撐一篙是一篙,作一篇是一篇。不能像驢轉磨,走了三年,只在磨道里轉。

  為了幫助學生將來升學,他還自編了三種輔助教材。一年級是《字形音義辨》,二年級是《成語運用》,三年級是《國學常識》。

  在縣立初中讀了三年的學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識豐富,他們在考高中,甚至日後在考大學時,國文分數都比較高,是高先生給他們打下的底子。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欣賞文學——高先生講過的文章的若干片段,許多學生過了三十年還背得;他們接受了高先生通過那些選文所傳播的思想——人道主義,影響到他們一生的立身為人,嗚呼,先生之澤遠矣!


所有語文都是社會工程學的入門


語文到底教了我們什麼呢?從我們牙牙學語到出口成章,如果沒有語文的教學我們如何能夠識字認字?如何能夠表情達意?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如何形成我們的社會?

"語文"是葉聖陶先生把「國文」和"國語"結合而提出的。對於語文的概念現在比較普遍的解釋是語言和文字,狹義上的語言和文字指識字寫字,廣義上指書面語的書寫與表達。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是一門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

對於語文的課程應該教什麼?我們剛開始對於這個語文課程的內容的定義並不像數學、化學等一些學科那麼明確,而且語文在學生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目標,沒有辦法具體的定義。後來我們乾脆用語文學科發展的總體目標來確定語文學科的內容。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繼而提高學生的基本素養,從而培養學生的精神風貌。

所以語文的學習是對語言的學習,對文本意義的理解,到體驗情感,且能表情達意,最終形成文本。

老師主要教的語文內容首先是對學生德育的培養,並且突出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增強教學的可操作性。老師對於學生的寫字、閱讀、寫作進行指導, 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


對於語文課,得分兩種人,一種是嘻嘻哈哈處在生活之中不會入戲太深的人,一種是語文成績好寫的一手漂亮作文經常感慨寫文章的人。

前者只會把語文當成一門學科來學習;後者卻把語文融入了生活,已經上升到心境和那些作者保持共鳴的地步。

想來語文都教會了我們哪些呢?以前學的那些詞和語句:我們在同情作者憤懣的、懷才不遇的、窮困潦倒的心情,我們也在批判那些圓滑世故、見風使舵、庸俗勢利、趨炎附勢,我們瞧不起像孔乙己那樣有書生的清高,瞧不起溜須拍馬。

語文書(嚴格一點應該是語文老師)會指出,魯迅只是說了句晚安,就說「晚安的『晚』點明時間,令人聯想到天色已暗,象徵著當時社會的黑暗,而在這黑色的天空下人們卻感到「安」,側面反映出人民的麻木,而句末的感嘆號體現出了魯迅對人民麻木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過度解讀可見一斑。

上述的第二種人,更傾向於變得敏感,用各種隱喻來表達自己的不快,瞧不起現在的見風使舵、只是帶有「長點心」性質的拍馬屁,很明顯跟現實社會格格不入。還記得當時看紅樓夢的時候,曾經討厭過薛寶釵嗎?理由是寶釵撲蝶那章把她的心機表現出來了,很多學生就鄙視她,覺得她是個心機婊。我相信很多語文教輔都會批判她不純潔,林黛玉簡直就是聖母瑪麗蘇再世。

人沒有一點點不害人的心機怎麼活下去?

不否認你可以當一個內心純潔堅持自己觀點的好公民,但是那些教我們鄙視趨炎附勢和溜須拍馬的人,他們難道自己和上面說的幾種不好的行為一點都不沾邊嗎?語文課里教我們批判圓滑世故,出了校門就被扇了狠狠一巴掌。我們的教育是沒錯的,或許有錯的只是這個複雜的社會。


我覺得所有有用的在小學語文課上就都學完了,中學到大學語文課都沒怎麼聽過都當閱讀課上的……


教會你思考,的確是仁者見仁

還有個最基本的,小時候語文課最起碼教會你認字吧?


語文課教會了我們怎麼遣詞造句,讓我們最核心的思想在各種場合得以精準,或者藝術性地表達。不然文化怎麼傳承,教科書怎麼寫,人與人之間如何交流,語文作為一個民族文化最基本的載體,存在就是意義。


語文即說話

語文即準確地說話

語文即準確地說服別人

想必小學教的僅是說話吧

這個問題我好心寒不造為什麼 可能我矯揉造作了……


自從語文課不講語法知識後,也就變成閱讀欣賞課了。


推薦閱讀:

如何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2016北京大學暑期學堂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如何看待北電攝影學院以宋靖、吳毅為首的教授潛規則和貪污受賄的事件,後續的發展會是什麼樣的呢?
假期怎麼才能充實?怎麼才能克服懶惰?
我國為什麼不把邏輯學納入九年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必修學科?

TAG:教育 | 語文教育 | 語文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