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和家人打電話,和他們說些什麼呢?

從小爺爺奶奶養我長大的,初高中大學都在外面讀書,現在我剛畢業。

大學到現在每周都會給爺爺奶奶打一次電話,他們每次都要跟我說同樣的話,從大學到現在,重複的無外乎是 「去拜訪一下親戚,多和同學聯繫,吃好喝好,身體第一重要」,我知道他們是關心我,但是每次聽到他們又重複起之前說過無數的教導,我就會煩躁起來,心裏面非常的不舒服,我很討厭這種感覺。

我一直很害怕和他們打電話,有的時候我會連續兩周不主動打電話回去,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和他們溝通,我該怎麼辦?


說的事兒可多啦!怎麼可能沒話說哪?我每次打電話都聊好多的。打電話要多問,老人會很喜歡回答問題的,讓他們覺得有存在感。

別把打電話當累贅,沒那麼費事兒。

飲食、身體健康

奶啊,您挺好的吧?老毛病怎麼樣啊?吃的怎麼樣啊?少吃肉,全是膽固醇,多吃清淡的啊~balabla扯些當季的健康tip,交流一些養生心得。

問問老人業餘生活如何

奶啊,您的花兒怎麼樣了啊?死了沒啊?嘻嘻》《···問問老人有沒有發展什麼新愛好,或者看什麼電視劇啦?聽到什麼趣聞啦?

親戚問候、聯繫感情

最近家裡發生啥大事沒啊?我爸我媽沒打架吧?大姑、二姑挺好的嗎?大哥大姐給您打電話了嗎?他們有對象了嗎?跟我說說····

新聞時事類

奶啊,您知道那個%¥##吧?矮油。。我跟您說啊。。。balala(老人的話匣子就打開了,她就會和你發表觀點,你愛聽就聽,不聽拉到,關鍵是要老人

說說自己的事兒,老人聽了心安(不要報憂,說了老人也不明白,干著急)

我這挺好的,沒事,吃得好睡的著,也不出去,安全死了!學習不累~嗯,同學人都特別好~不用擔心,您和我爺好好過日子啊!

最好說下啥時候能回家

五一啊,沒一定呢~回不回我肯定提前給您打電話!我想您做的那個balabala了。(我奶成就感爆棚!)

實在沒說的,讓老人幫個忙,做個東西,說下次回家要 ,老人為孩子做東西,就可開心啦!老人有點事兒做,可有存在感啦!比如,鞋墊、椅子墊、隨便一些小玩意兒。

………………………………

以上全是我和奶奶或者爺爺交流的內容。3-5天一打,每次 3--5分鐘,不用天天打。

說實話,打電話不是因為真的想他們,而是覺得他們應該想我了。


難度好低啊,都是我爺說,我跟著嗯就可以了。


我有兩個姐姐,比我讀書早很多,我讀小學時,她們已經去外地讀高中了,我讀初中時,她們都在外地讀大學了,所以她們在外時,只有我一直陪在父母身邊,那時候媽媽較常向我抱怨,說姐姐們很少打電話回家,好像一點都不想家的。我感覺到媽媽在說這種話的時候很失落,就安慰她:也許她們很忙,也許她們是為了省話費呢(那時候我們三姐妹讀書,而爸爸只是普通公務員,家裡經濟比較緊張)。媽媽如此很多回問,我也很多回這麼答。但我心裡默默告訴自己:如果自己去外地讀書了,一定要經常給媽媽打電話。

後來我去了外地讀高中,開始了長達4年(高三複讀1年,慚愧)每周給媽媽打電話的習慣。我做事喜歡養成規律和習慣,比如除了特殊事情會臨時電話外,基本都固定每周六中午或者傍晚給媽媽電話,這樣一來媽媽也養成了習慣,在那個時間等我的電話,偶爾有一兩次意外沒能準時打過去,媽媽就會著急,想各種辦法聯繫到我。就這樣一直到上大學。

和樓主一樣,我那時其實也完全不知道自己在電話里要跟媽媽講什麼。一來因為媽媽從小教育很嚴格,年少的自己對她從心理上總有一點畏懼和距離,很難像有些女孩子一樣跟媽媽無話不談,尤其是情感方面。另外高中學習壓力特別大,我自己本身狀態一直很不好,還因為壓力過大生病,媽媽一直很擔心我,而我不想給她透露我不好的狀況。何況枯燥的高中生涯,也確實沒什麼可說的。但是我給自己定下了打電話的約定,就努力想做的好一點,免得電話接起來乾巴巴不知道說什麼就掛了,反而可能讓媽媽覺得更失落。於是我做起了功課。。

我會在電話前,就準備好我要在電話里跟媽媽說的內容。這個內容我是寫在小紙條上,分一二三提綱列出來,去電話亭電話的時候就攥在手裡。任何我覺得有點意義的,有點信息價值的,都會在電話里提及。比如:這次考試怎麼樣,競爭對手考的怎麼樣,什麼時候出成績,什麼時候可以回家,學校發生了啥大事,班級宿舍發生了啥小事;然後還會問問姐姐情況怎麼樣,再問問爸爸工作忙不忙,外婆身體怎麼樣,媽媽最近在忙啥,或者彙報給媽媽我缺衣服了缺鞋子了想周末去買等等諸如此類。。。基本上都是輕鬆無關痛癢的話題,但可以確定的是,從來沒有說過想她啊,想家啊等情感類的話題。

其實這些都是回憶性的總結,未必準確,但總之每周都能找到至少3個比較有價值的事件或話題,跟媽媽聊上5-10分鐘。但記憶最深刻的莫過於當時自己緊張又慎重的態度和準備工作。有時候發生一件比較重要的事,我會當時就記在小紙條上,提醒自己下次電話里要記得跟媽媽說,但大部分都是在電話前的上午,在小字條上匆匆總結一下。每次電話接通以後,我都是比較緊張的看著紙條的,就是特別擔心電話會無話可說卡殼的狀況吧。

到了大學以後,可能因為大學生活的豐富,以及自己心境放鬆了等各種原因吧,起初反倒沒能堅持每個星期都打電話給媽媽,很清楚的記得那個時候有一次在學生會值班,媽媽電話問我說,怎麼20多天啦都沒打個電話給她,我就笑說忙呀,還戲謔著說捨不得話費啊,然後媽媽就跟我說給我報銷話費。我就笑說與其報銷,那不如你打給我嘛。媽媽回復說那不一樣。於是我又開始恢復了每周給她電話的習慣。不過這次跟以往不同,我不再寫小紙條兒了,因為我學會了跟媽媽溝通感情,經常電話一接起來,就輕鬆戲謔的問她有沒有想我啊之類的,而且大學生活看到的聽到的更多,就多了不少話題跟她聊了,經常給她講些學校遇到聽到的奇聞異事,但是依然是一如既往報喜不報憂。那個時候我們的通話頻率基本上還是一周一次。也有些時候我太忙了或者忘了,她就主動在我們約定俗成的時間左右打給我。那時候我們宿舍有個小姑娘,每天都要跟父母電話1-2次甚至更多,有時候一天三頓飯都打,內容無非是,老媽啊吃飯沒,老頭子啊吃了什麼啊,我自己吃了什麼什麼。我今天買了啥,老頭子你好好吃飯嘛注意身體啊,老媽你在打麻將啊那不說了你玩吧。。每次基本也不超過2分鐘,我經常很佩服也疑惑。。這麼沒意義的聊天咋就能日日如此樂此不彼。。

大學4年很快樂。

工作後,先是和姐姐生活在一起,我更沒了打電話的責任心,經常就是姐姐電話後喊我說媽媽要跟我說話,一般是媽媽問,我來答,隨便聊幾句工作上的事情,媽媽再交代交代我和姐姐家庭相處等方面,或者關心我假期回不回家之類的,就沒什麼了,都很大而化之,感覺自己也比較應付。基本沒主動給她幾次電話,或者姐姐交代了,我才記得打。但有一點很明確,就是媽媽沒再要求我主動給她電話(也許,是幫我省話費吧。。。)

後來自己獨立生活了,媽媽給我的電話更勤了。關心我的工作、生活、飲食、身體健康、錢夠不夠用,並且總是鼓勵我對工作努力加油,心境要保持快樂,好好生活等等。或者跟我彙報一下大姐二姐的事情,家裡的事情等等。而我的回答依然是努力讓她感覺放心,不訴任何苦。比較好的是,能繼續跟她戲謔著說想她了之類的。到現在,已經基本約定俗成,沒有特別的事情,都是她主動打給我。

4年高中,4年大學,如今工作也邁入了第4年。12年,和媽媽12年的聚少離多,12年的電話故事。

媽媽是這個世界上,用自己的血肉全力愛著我的那一個,也許是一生之中唯一一個如此愛我的人,而我並不是一個總是順遂她心意的孩子,她一直對我有隱隱期待,卻從不勉強我任何。而我甚至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去很好的安頓她的老年和接受她最終的離開,我對她的愛也從未發自肺腑的向她表達過,我為她做的太少太少了。如果電話能成為她的寄託和撫慰,我願意4年再4年,無數個4年,繼續每星期和她通話。

——————————

一直習慣潛水,喜歡看不喜歡說,今晚偶然看到樓主問的問題,忽然勾起了自己的記憶。廢話較多,見諒見諒。


吃啥?身體好不好?缺錢花嗎?

張三李四有啥八卦不?

過節來看你們喔。


首先建議搞清楚電話的目的。

一般情況下家人也不期待這些常規電話能帶來多大的信息量,主要目的在於:

1 搞清楚我家的崽是否健在,有沒有被綁架勒索嫖娼被抓,有沒有被毒殺砍殺姦殺等等,別笑很多家長腦子裡經常會有這些小劇場,各種騙子的老手段。

2 實時監控我家的崽的生存狀態是否符合預期,有沒有揮霍生活費,有沒有好好上學,有沒有被同學欺負等等。

3 找存在感,努力證明自己的存在還是對自己的崽很有意義,這條主要針對退休眾,所以盡量不要討論他們插不上話地話題,免得他們努力發表謬論的時候聽的太痛苦,盡量選擇他們熟悉的領域讓他們評論。

至此可以肯定地是,定時打電話不需要有太大壓力,通常表達出自己活著,而且活的比較好並且仍然願意受到他們地指點就可以了。

其次,打電話的過程,本來日光底下就無新事,多聽幾遍呵呵就行了不要追求新話題,而且年紀大了的人上次說沒說過他未必就記得,不用太驚訝。事實上你用一樣地回復再講一遍人家也不會太介意。沒什麼好尷尬滴。

最後,所謂獨立,就是家長的意見開始只是意見,生活還是你的生活,最後反正拿主意的是你,淡定點就好了。


講講你最近都在幹啥,要只撿好的說。

他們嘮叨的時候你只用嗯嗯就好,反正電話里也看不到臉色。

我也常常覺得跟我媽沒什麼可聊,但,父母在,不遠遊,既然你已經不可避免的遠離他們了,就盡量多在言語上彌補彌補吧。

記得每次都要問問他們最近身體怎麼樣。


我來分享一點兒小經驗。

題主這個問題應該是很多中國家庭都有的問題,感覺和家裡無話可說絕不是一天兩天的問題,而是幼年時期原生家庭溝通的缺乏或方式不當,導致成年後在脫離原生家庭時,父母和孩子互相之間都無法做出更深入的溝通。

家裡人噓寒問暖的電話,讓題主心裡存在著抵觸又困惑的矛盾心情,自己也想說點什麼又無從說起。這很明顯的顯示出一個問題,你和家人其實都在期待能和對方有更深入的交流,但因為多年來的缺乏交流讓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繼續往前走一步。

健康的家庭溝通很少會出現無話可說的情況,你最近的感受、最近的收穫、你的朋友、你的工作中各種事情、各種喜悅委屈都是可以有非常多和父母能交流的,但童年時期家庭溝通的缺乏,讓你和家庭溝通的能力沒有很好的成長起來。

我已經持續了幾個月的心理諮詢,我也在這個問題上和題主有一樣的體會,家裡打來的電話來來回回就是那幾句關心的話,我對和家裡溝通這個事兒也一直是抱著一種類似不屑的態度,每次通話都是草草了事,一旦有再深入溝通的跡象大家都會習慣性的馬上停止再向前一步。

但很明顯,我們內心最真實的需求並不是不希望和父母交流,否則我們也不會因這個問題煩惱困惑,到處找尋解決之道,我們內心對於和父母進行深度情感交流的渴求從未減弱。只是因為童年時期家庭里各種不當的溝通模式,造就了我們現在的交流障礙。

你或許是羞於說出自己的感受,或許是懼怕說出自己的感受,這些情緒感受可能都是由於童年的你在數次暴露自己情感需求時,從父母那得到的回應是忽視、貶低、誤解,你慢慢的開始用減少暴露情感需求的方式來保護你自己,這也逐漸固化成了你們獨有的溝通模式。

但是,你內心希望從父母那裡獲取到關注、理解、無條件的愛的需求是沒有消失的,只是多年來你所形成的這套情感溝通模式,讓你選擇性的忽略你內心的聲音,但是它從未消失,甚至比別人更強烈,時不時的會跑出來讓你不知所措。

如果你能靜靜的傾聽、接納你內心的這份需求,不再忽略、否認、打壓它的存在,對它不再有羞恥、不屑、恐懼的負性認知,嘗試去理解父母為什麼在你童年時期對你的情感需求會有種種不太正確的回應方式。你一定會對和父母溝通、自我認知上有更好的理解,你也一定會慢慢找出你們之間的一條健康溝通之路。

謝謝,大家共勉


謝謝各位, 我是lz.

一直不懂如何與長輩相處, 怎麼說話, 後來我是用這個方法克服的.

在看哈弗幸福課的時候有一個啟發, 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 用僅有的意志力全力做一件想做而逃避的事情, 把它變成習慣, 再用節省下來的意志力培養新的習慣.

在手機里設置一個每就周重複的提醒事件, 提醒我每周五中午給家裡打一個電話.

有的時候心情不好, 不想和人溝通, 更覺得家人煩.

後來發覺家人說什麼不重要, 只要克服住自己, 邁出第一步, 把電話打出去,

不想說不會說的時候就聽, 不想聽了就把電話的時間變短一點.

我已經把每周一個電話變成了我的習慣, 最近把電話頻率升級到每周兩次了.


其實跟家人打電話就像寫一篇議論文。先是寒暄幾句以破題,接著引出各個中心論點,然後是各種論據及事例鋪天蓋地,其實無他,無非是努力學習、飲食規律、不要熬夜以及多和別人說話幾個中心論點。

每次通話我都會準備好一杯水,一支筆來慢慢積累論據素材,掌握鄰里動態,了解家鄉發展。剛才又是兩個小時的通話,藉機翻著一本書,聊有所感。

所謂「人情也,有所喜也亦有所惡」。我雖然有時遇到自認不合理的論據會抵牾力爭,聽到枯燥的說教會期艾應聲。但我不會什麼都同意,什麼都充滿熱情來與之交談。「人情」的人,有人情的一面,對家人就是最真實的一面,該聽則聽,該吵則吵,有交流,也有敷衍。是所謂「有同欲焉」,真真實實的表達縮小了挂念的距離,也留住了「人情」本真而也許不太圓滑的自己。

水喝完了,電話也該掛了,多簡單的事。


學校里你可以和他們聊同學的八卦。社會裡你可以與他們聊工作的八卦?


不明白題主為什麼沒主動和爸媽溝通吧,在我看來,家人是永遠會在你身後支持你幫助你的,如果你把自己的難處和情況告訴他們的話,我相信他們也會在你的角度幫你來出謀劃策的。對於我來說,每周周末都會有一次或者兩次和家人的聊天,除非周末都排滿了,否則應該是不會變的。從內容上,簡直是千變萬化。。。而正是因為他們,在孤單的德國,即使平時是一個人,也會感覺到有遠方的關心。

1. 敗家

因為和老爸有非常相同的愛好,買攝影器材,買耳機等等等等。比如說,ebay上有哪些東西拍賣價格很便宜啦,怎麼勸老媽打錢買相機鏡頭啦blabla,怎麼年底的時候坐飛機帶回來啊,還有今年哪個廠出了什麼產品啦,是不是值得買等等等等。

2. 電子產品售後服務

這個很明顯,比如說,微信怎麼群發啦,安卓手機怎麼裝軟體啦(現在已經統一讓他們上iphone,省心省力),電腦怎麼清理加速啦。雖然說也佔用一定的時間,但是讓他們覺得孩子就在身邊,也讓自己覺得幫得上忙。

3. 學習方面

在德國讀工科的博士,爸媽總是覺得自己是走上人生巔峰,迎娶白富美,實際上是加班屌絲博士狗,買個皮夾子都要三思好幾天。爸媽經常會說:哎呀,什麼時候寫學術論文啊?什麼時候開學術會議啊?以後就是國際學者啦,到處飛來飛去五星級酒店,上台做報告帥到不行。。。。其實就是一個長材料的。。。

4. 感情方面

他們感覺還挺開放的,感情的事情我也不會去隱瞞。基本覺得可以就一五一十的和他們說的

父母:

女朋友有了嗎?平時自己做實驗會感覺孤單么?

要是實在憋不住了快找一個,否則壓力太大沒法排遣,我們都是過來人,懂的。。。。

什麼?太忙?太忙女朋友總要找的呀?要不我們同事的女兒挺好的呀,等你回國一起吃個飯?

啊?什麼啊?不想找?不想找就隨便你,別影響我看《非誠勿擾》

於是臉上就三條黑線了。。。。

綜上,其實父母沒有那麼難相處的,你把他們當成朋友,他們也把你當做朋友。


基本上,天天和老奶奶通電話。

首要環節,兩問:吃了沒?在幹啥?

最後,天南地北瞎聊幾句。

這已經成了生活的一種習慣,儘管沒什麼要緊事,但還是要通一通電話。


廢話多的說不完

問今天幹嗎 剛才幹嘛

睡覺好嗎 做了什麼夢啊

吃了什麼 買了什麼 想吃什麼

身體怎麼樣

爺爺奶奶怎麼樣

姥姥姥爺怎麼樣

上班怎麼樣 平時累不累

家裡有什麼事 巴拉巴拉發表感想

說半個小時不成問題 雖然有時候也吵架吧

PS:不在家的每天都和父母通電話 從上大學到出來工作 還是話很多


吃了沒有,吃的啥?好不好吃?我吃的啥,好不好吃,明天打算吃啥,好不好吃,你現在幹嘛呢?累不累,想不想我,………


其實我每天都往家裡打電話,就像好朋友沒事閑聊一樣,總是有話說,有時候只想聽聽父親的聲音,心裡就很暖和很踏實。


我不但知道奶奶要給我說同樣的話,而且也知道我該怎麼回答,其實給老人的電話,主要還是親情上的羈絆,讓她知道有個晚輩無論多忙都記得在關心她,而且,總有那麼一些時候,你也是很慶幸可以還有機會還有時間簡簡單單地和家人們說說話的。


我會問爸媽工作上的問題,盡量問詳細一點,就算他們說的我不懂也沒關係。這個過程中他們就會跟我說他們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我還會問親戚和他們朋友的近況,特別是老人的健康。這幾年舅舅家一直都有人生病,所以我蠻擔心,他們也蠻擔心。這個過程中就分享也分擔了他們的憂愁。也表示我會注意自己的身體,也讓他們放心。

我還會問他們今天都去哪兒啦,未來一周有什麼計劃。然後下次打電話的時候就會問起上次提到的那件事兒的結果或進展。雖然他們工作上的事情我其實不是很關心,但很關心他們在工作中是否感到順心,滿足。

和爺爺奶奶打電話的大概內容呢和以上的差不多,但他們都已經不工作,所以聊的事情都是他們生活中「每天必做」的事情。比方說到親戚家串門啊,去菜場買食材包包子啊(一想到家裡的包子我口水就留下來),還有學習高科技玩意兒——安卓手機啊等等等等,怎麼會沒有話題呢?!

當然我們也會聊起我的生活。以前學業壓力大,打電話都帶著「戾氣」,他們囑咐的那些學業上的事情我都用」嗯,曉得了,再說嘛」來回答,也很少聽進去。但漸漸的開始在電話里跟他們扯,「你不知道啊,其實blablabla」,然後就發現雖然他們對我所學的所接觸的一無所知,但給的建議(雖然寬泛)很中肯。最重要的是,我在很多事情上得到了他們的理解、支持和鞭策,這種力量使我每次原地滿血復活。

和長輩溝通,被嘮叨是難免的,既然理解他們,為什麼還會有不舒服的感覺呢?直接用「嗯,知道了」應承下來不就行了。還可以直接嘗試溝通,「嗯,知道了。我已經長大了啦,知道自己照顧自己的,不要太擔心」。然後試著找新話題,「對了,你上次跟我說的某某親戚的事兒怎麼樣了?」

總之我覺著吧,那些嘮叨都已經成為和長輩打電話的「流程」的一部分。長輩必須以之開始或結束。這是他們表達關懷的方式。而為了使這通電話更具有我欣賞的價值,我會在開頭和結尾的嘮叨中塞進一些東西,讓它在我眼裡不只是一個殼而已。

其實這種讓這種溝通有愛的唯一方式是:謙虛地分享。分享愛,分享生活。


基本每天都打電話的飄過。剛畢業那會兒是一個星期打一次,後來兩個星期打一次的時候爸媽就給我打電話說怎麼還不打電話過來呀呀呀?說什麼,我覺得就隨便問問就行啊,說下今天幹了什麼,有什麼不滿意的,晚上準備吃什麼之類的,每天都不會重複的。


聽母親的"嘮叨"


情況相同,在北京快十年了,我只想聽聽聲,家人也一樣吧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包括同齡段的年輕人認為靠玩遊戲養活自己屬於不務正業?
遇到這種未來丈母娘該怎麼處理關係?
有家境不好去歐洲留學成功的嗎?
孝順是不是美德?
如何反駁「給了你生命,就理應幫父母完成夢想」這種想法?

TAG:家庭 | 溝通 | 交際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