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如文天祥一樣為氣節而死的文人、名士有哪些?

原題為「方孝孺」,因歷史描述出入巨大而存爭議焉,故改為更有代表性者文天祥。某謹書。


賈秋壑(似道)柄國時,浙漕朱浚深源,每有札子稟事,必稱某萬拜覆,時人謂之朱萬拜。

深源,晦翁(朱熹)之曾孫也。

元兵入閩,執建寧朱浚,欲降之。曰:「豈有朱晦庵(朱熹)後,而失節者」,遂自殺。其即此朱萬拜耶!

——宋稗類鈔

聽朋友說了這麼一個矛盾的朱熹後人,印象深刻。


看圖,不多說,連她的遺言都怕貼上被和諧。

現在的我終歸是沒有這樣的氣節,連說話的勇氣都沒有。

不過,不多說,多留一會兒,讓更多的人(可能)認識她,也許更好吧,我也只能這般安慰自己。

ps:有人說百度百科有她,就把我黑了一氣,然而我說的明白,「論述就會被刪,百度百科有的人多了」。怕某些人看不到,還特意置頂了評論,裝看不見的我就不回應了。

相關回答

如何評價朝鮮主體思想?


如何看待文章《共青團中央:義和團做的,只是他們當時唯一能夠做的》?

中國哪些人獲得了諾貝爾獎? - 知乎

如何看待北大醫學部強制女生穿超短裙跳集體操這件事?

如何看待微博上一名男性自干五發帖控訴自己被強制結紮?

————

為什麼這種答案都會撕逼,我以為他們只敢甩鍋,沒想到居然有人對此理直氣壯,驕傲的不行呢。


氣節如果拿到今天,或許會稀缺而廉價,但古代不少文人、名士卻為了守護它,付出了生命。雖然這些人往往會被貼上「」愚忠「」不識時務「的標籤,但他們只是堅守一直以來被灌輸的」忠君愛國「的信念或者自身對於理想的理解,可說是忠於自己的信仰和內心,因而即便刀兵加身或受高官厚祿之誘惑,也能面不改色,泰然自若,安然的堅持自己的選擇,雖文人、名士多文弱,然而其錚錚鐵骨確讓人欽佩。而令人感動的是,在中國曆朝歷代,都能湧現出這樣的人傑,令人激賞。

············································分割線(從春秋時起)············································

首先閃亮登場的是介子推,「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
唐代詩人盧象這首《寒食》詩,所言即是寒食節的來歷「子推綿山焚身」的故事。相傳此俗源於紀念春秋時晉國介之推。當時介之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饑。文公復國後,之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堅決不出山,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屍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為清明節。

而接下來就是你每次在端午節吃粽子時需要念叨的人,屈原。在其主楚懷王死於秦國之後,他見楚國朝堂上群佞亂舞,悲憤難抑,又不願同流合污,故投江而死。

可以說以上兩位在朝秦暮楚、禮樂崩壞的春秋戰國,仍然一根筋,將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是那麼難能可貴。

秦國勉強達到這個標準的就是蒙恬了。胡亥篡位之後,對處事公正、勇毅正直的蒙恬大為忌恨,因而派使者欲處之而後快。 使者對蒙恬說:「你罪過太多,況且蒙毅當死,連坐於你。」蒙恬說:「自我先人直到子孫,為秦國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統領著三十萬大軍,雖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勢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應守義而死。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不敢辱沒先人的教誨,不敢忘記先主的恩情。吞葯而死。

而到了漢朝,這類跟別人和自己死磕的主兒多集中在東漢末期,尤其在」黨錮之禍「期間。主要代表人物是李膺,他滿腹經綸,為官清廉,是當時的大名士,可惜生不逢時,在宦官弄權的東漢末年,自然招人忌恨,在宦官羅織罪名要逮捕他下獄時,有人勸他逃走。李膺回答說:「臨事不怕危難,有罪不避刑罰,這是做臣子的氣節。我年已六十,死生聽從命運,往哪裡逃呢?」他自動赴詔獄,被拷掠而死。

而在三國時期的代表人物就是陳宮了。其為呂布的頭號謀臣,曹操的死敵,在呂布兵敗後,至死不降,終被誅殺。曹操欽佩其氣節,一直供養他的家人。

晉朝中最有風骨的就推大帥哥嵇康了。嵇康不喜為官,平時以打鐵為樂。大將軍司馬昭曾想聘他為自己的掾吏,嵇康堅守志向不願出仕,離家躲避到河東。嵇康原本與東平呂巽呂安兄弟為友。呂安的妻子被其兄呂巽姦汙,呂安原本準備休妻並起訴呂巽。呂巽請嵇康從中勸解,並發誓不會惡人先告狀,於是嵇康勸說了呂安將這件事平息下來。但是之後呂巽害怕呂安反悔,於是搶先告呂安不孝。嵇康義不負心,寫信與呂巽絕交,並出面為呂安作證,因此也被收押。鍾會勸司馬昭乘此機會除掉嵇康。嵇康入獄後,立刻激起輿論的不滿,許多豪傑紛紛要求與嵇康一同入獄。經有司勸諭後,眾人一時遣散,然而最後嵇康和呂安卻被判處了死刑。行刑當日,三千名太學生集體請願,請求赦免嵇康,並要求讓嵇康來太學做老師。這些要求並沒有被同意。

  臨刑前,嵇康神色不變,如同平常一般。他顧看了日影,離行刑尚有一段時間,便向兄長要來平時愛用的琴,在刑場上撫了一曲《廣陵散》。曲畢,嵇康把琴放下,嘆息道:「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於今絕矣!」說完後,嵇康從容地就戮,時年四十。

隋唐時期的代表人物為顏杲卿、張巡。這兩者都是在安史之亂時,舉義兵抗亂黨的名士。可惜最後都因寡不敵眾而身陷敵手,但卻毫無懼色,反而怒目大罵亂臣賊子,分別被殺。

宋朝時期的文天祥也是一位我們熟知的民族英雄。這位文狀元在抗元兵敗後,至死不降,並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感人詩句。

元朝略過,沒覺得這是屬於我們民族的朝代。

明朝時期的黃子澄與方孝孺同是堅定的建文黨。」靖難之役「後,其被俘不屈,被肢解。並被誅十族。

另一位則是史可法。率領明軍拒清軍與揚州,清軍曾許以高官厚祿誘降,其至死不降。城破,清軍屠城十日。

清朝不敘述。

民國時期,大軍閥吳佩孚。因不願與日軍同流合污,做日本人的傀儡,反而戳穿日本人此類把戲,最後死於日本人之手(有爭議)。

所謂」「疾風識勁草,板蕩識誠臣」,每每在各個朝代混亂的時期,或是中華民族的危亡關頭, 總能有這麼一群人前赴後繼,為自身的堅守而笑看生死,雖九死而其猶未悔(賣弄下,premier wen,九在這裡是虛詞,代指多次,而非您說的九次,您確實得改改愛吟詩作對的毛病了)。


看見有一個答主提到了朱熹的後人。我想到了被東林黨黑出翔的大奸臣馬士英,他在東林黨筆下簡直跟蔡京,賈似道沒什麼區別,可是當弘光朝覆滅後他卻堅決不降最後壯烈殉國。

而被勘定為逆賊的李定國,在大明最後的幾年連明抗虜,兩蹶名王,威震西南,差一點復盤。然而,最近被某無良電視劇把頭髮剃了,潑了一身污水。

反倒是千古留名,讀書人典範的東林黨們,爭相恐後投降新君。

水太涼,頭很癢,可笑可笑。


正氣歌裡面寫的啊,元之前的都齊了: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礡,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陰房闃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

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王守信

1980年2月8日,在被宣判死刑後,王守信大喊:「我是為真理而死!你們都是修X主義分子,我至死也不服你們!共產黨人是不怕死的,共產黨會替我報仇的,總有一天會為我平反……」

堵住嘴防止繼續「放毒」呼喊口號

王守信不肯跪下,但被法警踢在腿彎處被迫下跪。

記者趨前 搶拍鏡頭

王守信:名不副實的「文革最大貪污犯」-水煮百年

雖然按照某些標準她未必是所謂「文人」、名士,但是以今天文人標準之低來看也不一定喔。

成千成萬的先烈,為著人民的利益,在我們的前頭英勇地犧牲了,讓我們高舉起他們的旗幟,踏著他們的血跡前進吧 ——毛澤東

知乎年輕朋友們,好好學習,努力奮鬥,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應當比別人做的更好、更努力、更優秀,因為共產黨人要繼承先烈的遺志

替我報仇

-------------------------------------------------------------------------------------------------

有「左派」類似「無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之事」的朋友,可以問自己,
「馬列主義的書」讀了嗎?
「五篇哲學著作」看懂了嗎?生活中學習中能分清什麼是唯物論、什麼是唯心論,能讓哲學成為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武器嗎?
「儒法鬥爭」的歷史理解了嗎?
「列寧說為什麼要實行專政」這個問題搞清楚了嗎?
「紅樓夢讀三遍」了嗎?
「《水滸》投降派」是怎麼回事?
「資產階級法權」翻譯錯了嗎?
面對當今眼下的社會潮流怎麼做到「五不怕」,敢於「反潮流」心裡有準備嗎?
……
如果沒看過,沒想清,請拿起書本,冷靜思考,積極實踐觀察;不必急於和知乎「左派大V」攀比,看他們互相咬好了。你自己做到了,弄通了,他的苦心就沒有白費,那一年以來社會付出的「代價」就沒有虛擲,歷史上無數「他們」~那些「卑賤的奴隸」千百年來的夢想就還有未來~

誓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的中國共產黨黨員,要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
——《中國共產黨章程·總綱 (1973.8~1977.8,已廢止)歷次全國代表大會資料庫

加油噢*^_^*編輯於 2017-01-05

前排左起第一人為毛澤東同志,右起第一人蔡暢同志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1 孫承宗

孫承宗,萬曆三十二年進士,天啟木匠的老師。經略遼東期間,孫承宗發揮了他卓越的戰略眼光,締造了關寧錦防線,不但使明朝在關外穩住了陣腳,還收復了關外四百里土地。在職遼東期間,還為明朝提拔培養了包括袁崇煥在內的一批人才,使之成為之後遼東抗清前線的主力。因為他的存在,後金始終沒有大舉進攻。後受到閹黨彈劾離職,於崇禎二年清兵入侵北京時被重新啟用,孫承宗穩定軍心,指揮各路部隊反擊,趕跑了清軍。之後孫承宗又被派往遼東,恢復關寧錦防線,但卻因為大凌河的失守而再次受到指責,不得不告老還鄉。

崇禎十一年,清兵再次大舉入侵,並且攻擊了沒有守軍,沒有糧草的孫承宗的老家高陽城。面對清軍的勸降,孫承宗的選擇是帶領全城軍民上城抵抗,但最終依然難阻城破,孫承宗全家老小全部殉國。孫承宗的死去,使明朝少了一個戰略家,也使清朝少了一大對手。

2 盧象升

盧象升,天啟二年進士。他飽讀經書,兼習騎射,可謂文武雙全。雖然是文人出身,但盧象升打仗時卻勇猛異常,身先士卒,奮勇向前,這也鼓舞了他帶領的士兵。再加上盧象升對軍隊約束嚴格,不隨便擾民,使得盧象升的部隊與其它明軍大有不同。在與起義軍的戰鬥中,盧象升屢戰屢勝,被起義軍封為「盧閻王」,以致於當崇禎九年,盧象升被調往京師拱衛時,各路義軍都鬆了一口氣。

崇禎十一年,清軍再次入侵北京,盧象升名為總指揮,但卻始終沒有掌握足夠的兵力,自己的部隊又被監軍太監高起潛分走一部分,因而沒有大的作為。在得知高起潛沒有配合的意願後,盧象升自帶五千兵馬與清軍決戰,陷入清軍包圍。盧象升依舊勇往直前,帶領明軍左衝右突,給清軍帶來重大損失。但畢竟敵我兵力懸殊,而且滿洲騎兵戰鬥力不差,所以這註定是一次有來無回的血戰。盧象升和他的部隊火炮,箭矢用盡後,全部殉國,無一生還。盧象升死時年僅三十九歲。

3 孫傳庭

孫傳庭,萬曆四十七年進士,明朝末年鎮壓農民起義的又一個得力幹將。在陝西,孫傳庭組建「秦兵」,並組織屯田,發展經濟,自給自足,對發不出軍餉的崇禎來說簡直是不能更好了。同時,「秦兵」也是明末戰鬥力數一數二的明朝正規部隊,在孫傳庭的領導下,秦兵在子午谷大破高迎祥,將其俘虜並送往北京處決。初次之外,孫傳庭和洪承疇還相互配合,使李自成幾乎全軍覆沒,僅剩18人逃走。

崇禎十一年,孫傳庭進京勤王,崇禎十二年因病請辭,卻被崇禎誤認為推脫而入獄,直至崇禎十五年李自成圍困開封時才被放出重新啟用。但此時農民軍已經十分壯大,「秦兵」卻已經不復當年。孫傳庭希望修整訓練,準備好後再出戰,崇禎卻不斷催戰,之後孫傳庭在柿園之役和郟縣之役中先後落敗,並最終在渭南戰死。孫傳庭的戰敗,使得明朝再也沒有力量抵抗農民軍,其滅亡已經不可避免了。

明朝末年的文官給人的印象不是朝堂上的黨政就是各種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言官,但孫承宗、盧象升和孫傳庭這類人的存在,讓我們看到了文官身上真正的家國情懷。為了國家,為了他們心中的認定的價值,他們甘願奉獻一切,即便事有不順,但他們依然沒有放棄,直到生命的盡頭。作為文人,他們雖然沒有太多詩詞散文傳世,但他們依然值得尊敬。


啊哈,我的建議被題主看到了,挺開心(^_^) ,佔個坑,有空會再做些氣節人物的整理,原建議如下

—————————————————————————

提個建議好了,題主用文天祥做代表可能比方孝孺好很多。畢竟方孝孺在史料記錄上有出入。清人修的明史有誇大抹黑的成分在,一些事迹可能並不是真實的。相比之下文天祥的事迹更具代表性。


方孝孺跟氣節沒什麼關係,一分錢關係都沒有。破城殉節您方大忠臣幹什麼去了,等到永樂登基,你也活的好好的。登基七天之後才殺的齊泰、黃子澄、方孝孺。明史,尤其是四庫版,就當架空小說看吧。


其他朝代不說,光明朝好多。明朝中後期吏治是比較黑暗的,但卻出了好多有氣節的文人。對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兩楊——一個是楊繼盛,另一個是楊漣。

楊繼盛以死諫彈劾嚴嵩,後失敗被嚴嵩害死。其實楊繼盛跟嚴嵩的衝突完全可以避免,但他為了心中的理想和正義用自己的生命去同嚴嵩決裂。他的死也激起了群臣的憤慨,是嚴嵩集團覆滅的開端。

嘉靖時期韃靼南侵,大將軍仇鸞率軍迎戰,一敗塗地。仇鸞請開馬市,向韃靼俺答屈辱求和。楊繼盛以十不可五大謬上疏諫阻,竟為仇鸞及把持朝政的嚴嵩誣陷而下獄遭貶。死劾嚴嵩,列舉嚴嵩十大罪五奸,但終因朝政昏暗,再次被誣下獄,備受嚴刑摧殘。
他在詔獄期間,曾接受了廷杖一百的處罰。一位同僚實在看不下去了,他託人送給楊繼盛一副蛇膽,告訴他:用此物可以止痛。 然而楊繼盛再次表現了他的無畏與勇氣


「我楊椒山(楊繼盛號椒山)自己有膽,用不著這個!」

廷杖打折了他的腿骨,腿肉被打掉,一片血肉模糊,已經昏迷的楊繼盛被拖回了牢房,沒有人給他包紮,在蠅蟲滋生,骯髒陰冷的空氣中,他的傷口開始惡化感染。
在詔獄,楊繼盛干出了一件聳人聽聞、挑戰人類極限的事情。
廷杖之後的一個深夜,楊繼盛十分安靜地坐在詔獄一角,他低著頭,手中拿著一片破碎碗片,聚精會神地刮著腿上的肉,那裡已經感染腐爛了。他沒有麻藥,也不用鐵環,更沒有塞嘴的白毛巾,只是帶著一副平靜的表情,不停地刮著腐肉,碗片並不鋒利,腐肉也不易割斷,這是令人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然而楊繼盛沒有發出一點聲音。
他平靜的等待著死亡的到來,只求一死。
嘉靖34年(1555),楊繼盛依然在獄中頑強地堅持著,這一年,嚴嵩終於達到了他的目的——除掉這個動搖自己權位的人。世宗下詔將楊繼盛處死。
10月27日,楊繼盛被害於北京市刑場,年僅40歲。人們聽說楊繼盛要處斬,四城百姓蜂擁趕到西市,為楊繼盛送行。沿街人山人海,哭聲震天,晴朗的天空突然天昏地暗。楊繼盛臨刑,神態安詳,昂首挺胸,視死如歸,當眾放聲吟誦絕命詩(臨刑詩):
(一)浩氣還太虛,丹心照萬古;
生前未了事,留與後人補!
(二)天王自聖明,制度高千古;
平生未報恩,留作忠魂補!(

楊漣也是用生命去彈劾魏忠賢,但被魏忠賢陷害。在獄中受盡折磨,最後慘死。

天啟五年(1625)四月,汪文言被害於獄中,他始終沒有屈服。
  同月,魏忠賢的第二步計劃開始,楊漣、左光斗、魏大中等東林黨人被逮捕,他們的罪名是受賄,而行賄者是已經處決的熊廷弼。
  受賄的證據自然是汪文言的那份所謂口供,在這份無恥的文書中,楊漣被認定受賄兩萬兩,左光斗等人也人人有份。
  審訊開始了,作為最主要的對象,楊漣被首先提審。
  許顯純拿出了那份偽造的證詞,問:
  「熊廷弼是如何行賄的?」
  楊漣答:
  「遼陽失陷前,我就曾上書彈劾此人,他戰敗後,我怎會幫他出獄?文書尚在可以對質。」
  許顯純無語。
  很明顯,許錦衣衛背地耍陰招有水平,當面胡扯還差點,既然無法在沉默中發言,只能在沉默中變態:
  「用刑!」
  下面是楊漣的反應:
  「用什麼刑?有死而已!」
  許顯純想讓他死,但他必須找到死的理由。
  拷打如期進行,拷打規律是每五天一次,打到不能打為止,楊漣的下頜脫落,牙齒打掉,卻依舊無一字供詞。
  於是許顯純用上了鋼刷,幾次下來,楊漣體無完膚,史料有云:
  「皮肉碎裂如絲」。
  然「罵不絕口」,死不低頭。
  在一次嚴酷的拷打後,楊漣回到監房,寫下了《告岳武穆疏》。
  在這封文書中,楊漣沒有無助的報怨,也沒有憤怒的咒罵,他說:
  「此行定知不測,自受已是甘心。」
  他說:
  「漣一身一家其何足道,而國家大體大勢所傷實多。」
  昏暗的牢房中,慘無人道的迫害,無法形容的痛苦,死亡邊緣的掙扎,卻沒有仇恨,沒有憤懣。
  只有坦然,從容,以天下為己任。
  在無數次的嘗試失敗後,許顯純終於認識到,要讓這個人低頭認罪,是絕不可能的。
  栽贓不管用的時候,暗殺就上場了。
  魏忠賢很清楚,楊漣是極為可怕的對手,是絕對不能放走的。無論如何,必須將他殺死,且不可走漏風聲。
  許顯純接到了指令,他信心十足地表示,楊漣將死在他的監獄裡,悄無聲息,他的冤屈和酷刑將永無人知曉。
  事實確實如此,朝廷內外只知道楊漣有經濟問題,被弄進去了,所謂拷打、折磨,聞所未聞。
  對於這一點,楊漣自己也很清楚,他可以死,但不想死得不明不白。
  所以,在暗無天日的監房中,楊漣用被打得幾近殘廢的手,顫抖地寫下了兩千字的絕筆遺書。在遺書中,他寫下了事情的真相,以及自己坎坷的一生。
  遺書寫完了,卻沒用,因為送不出去。
  為保證楊漣死得不清不楚,許顯純加派人手,經常檢查楊漣的牢房,如無意外,這封絕筆最終會落入許顯純手中,成為灶台的燃料。
  於是,楊漣將這封絕筆交給了同批入獄的東林黨人顧大章。
  顧大章接受了,但他也沒辦法,因為他是東林重犯,如果楊漣被殺,他必難逃一死。且此封絕筆太過重要,如若窩藏必是重犯,推來推去,誰都不敢收。
  更麻煩的是,看守查獄的時候,發現了這封絕筆,顧大章已別無選擇。
  他面對監獄的看守,坦然告訴他所有的一切,然後從容等待結局。
  短暫的沉寂後,他看見那位看守面無表情地收起絕筆,平靜地告訴他:這封絕筆,絕不會落到魏忠賢的手中。
  這封絕筆開始被藏在牢中關帝像的後面,此後被埋在牢房的的牆角下,楊漣被殺後,那位看守將其取出,並最終公告於天下。
  無論何時何地,正義終究是存在的。
  天啟五年(1625)七月,許顯純開始了謀殺。
  不能留下證據,所以不能刀砍,不能劍刺,不能有明顯的皮外傷。
  於是許顯純用銅錘砸楊漣的胸膛,幾乎砸斷了他的所有肋骨。
  然而楊漣沒有死。
  他隨即用上了監獄裡最著名的殺人技巧——布袋壓身。
  所謂布袋壓身,是監獄裡殺人的不二法門,專門用來處理那些不好殺,卻又不能不殺的犯人。具體操作程序是:找到一隻布袋,裡面裝滿土,晚上趁犯人睡覺時壓在他身上。按照清代桐城派著名學者方苞的說法(當年曾經蹲過黑牢),基本上是晚上壓住,天亮就死,品質有保障。
  然而楊漣還是沒死,每晚在他身上壓布袋,就當是蓋被子,白天拍土又站起來。
  口供問不出來倒也罷了,居然連人都干不掉,許顯純快瘋了。
  於是這個瘋狂的人,使用了喪心病狂的手段。
  他派人把鐵釘釘入了楊漣的耳朵。
  具體的操作方法,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這不是人能幹出來的事情。
  鐵釘入耳的楊漣依然沒有死,但例外不會再發生了,毫無人性的折磨、耳內的鐵釘已經重創了楊漣,他的神智開始模糊。
  楊漣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了,於是他咬破手指,對這個世界,寫下了最後的血書。
  此時的楊漣已處於瀕死狀態,他沒有力氣將血書交給顧大章,在那個寂靜無聲的黑夜裡,憑藉著頑強的意志,他拖著傷殘的身體,用顫抖的雙手,將血書藏在了枕頭裡。
  結束吧,楊漣微笑著,等待著最後的結局。
  許顯純來了,用人間的言語來形容他的卑劣與無恥,已經力不從心了。
  看著眼前這個有著頑強信念,和堅韌生命力的人,許顯純真的害怕了,敲碎他全身的肋骨,他沒有死,用土袋壓,他沒有死,用釘子釘進耳朵,也沒有死。
  無比恐懼的許顯純決定,使用最後,也是最殘忍的一招。
  天啟五年(1625)七月二十四日夜。
  許顯純把一根大鐵釘,釘入了楊漣的頭頂。
  這一次,奇蹟沒有再次出現,楊漣當場死亡,年五十四。
  偉大的殉道者,就此走完了他光輝的一生!
  楊漣希望,他的血書能夠在他死後清理遺物時,被親屬發現。
  然而這註定是個破滅的夢想,因為這一點,魏忠賢也想到了。
  為消滅證據,他下令對楊漣的所有遺物進行仔細檢查,絕不能遺漏。
  很明顯,楊漣藏得不好,在檢查中,一位看守輕易地發現了這封血書。
  他十分高興,打算把血書拿去請賞。
  但當他看完這封血跡斑斑的遺言後,便改變了主意。
  他藏起了血書,把它帶回了家,他的妻子知道後,非常恐慌,讓他交出去。
  牢頭並不理會,只是緊握著那份血書,一邊痛哭,一邊重複著這樣一句話:
  「我要留著它,將來,它會贖清我的罪過。」
  三年後,當真相大白時,他拿出了這份血書,並昭示天下。
  如下:
  〖仁義一生,死於詔獄,難言不得死所,何憾於天,何怨於人?
  唯我身副憲臣,曾受顧命,孔子云:託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持此一念終可見先帝於在天,對二祖十宗於皇天后土,天下萬世矣!
  大笑大笑還大笑,刀砍東風,於我何有哉!〗
  他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不知道死後何人知曉,不知道能否平反,也不知道這份血書能否被人看見。
  毫無指望,只有徹底的孤獨和無助。
  這就是陰森恐怖的牢房裡,肋骨盡碎的楊漣,在最為絕望的時刻,寫下的文字,每一個字,都閃爍著希望和光芒。
  拷打、折磨,毫無人性的酷刑,制服了他的身體,卻沒有征服他的意志。無論何時,他都堅持著自己的信念,那個他寫在絕筆中的信念,那個崇高、光輝、唯一的信念:
  〖漣即身無完骨,屍供蛆蟻,原所甘心。
  但願國家強固,聖德剛明,海內長享太平之福。
  此痴愚念頭,至死不改。〗
  有人曾質問我,遍讀史書如你,所見皆為帝王將相之家譜,有何意義?
  千年之下,可有一人,不求家財萬貫,不求出將入相,不求青史留名,唯以天下、以國家、以百姓為任,甘受屈辱,甘受折磨,視死如歸?
  我答:曾有一人,不求錢財,不求富貴,不求青史留名,有慨然雄渾之氣,萬刃加身不改之志。
  楊漣,千年之下,終究不朽。

後來楊漣冤案平反,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謚號「忠烈」 楊漣不求家財萬貫,不求出將入相,不求青史留名,唯以天下、以國家以百姓為任,甘受屈辱,甘受折磨,視死如歸,有慨然雄渾之氣,萬刃加身不改之志。 楊漣,千年之下,終究不朽!

註:有些段落我摘自《明朝那些事》


楊慎 楊文憲!

孟子曰: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對於楊文憲而言,他的義就是懲奸除惡,是維護國家正統,是維護禮法不被破壞,是: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

正德十六年(1521年),朱厚照駕崩。因朱厚照無子,經張皇后及楊慎父親楊廷和商議,便由其堂弟朱厚熜繼位,是為明世宗。

朱厚熜繼位後, 已判死罪尚未誅殺的佞宦張銳、於經等人,由於大肆行賄,朱厚熜破例赦免了他們的死罪。 楊慎見狀,便在在經筵講課時,向 朱厚熜勸諫: 「聖人贖刑之制,用於小過者,冀民自新之意;若大奸元惡,無可贖之理。」 朱厚熜聽後很不高興,常常借故停止講書。

當時朱厚熜是以「兄終弟及」的方式登上皇帝寶座後,按照皇統繼承規則,朱厚熜要承認孝宗是「皇考」,享祀太廟;自己的生父只能稱「本生父」或「皇叔父」。朱厚熜即位後第六天,就下詔令群臣議定他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為「皇考」按皇帝的尊號和祀禮對待;這樣,皇統與家系就成了當時內閣大臣紛爭的議題。當時,張璁、桂萼等新貴為迎合上意,攀附權奸,主張在憲宗與武宗之間,加入睿宗(興獻王朱祐杬),德高望重的楊廷和父子和許多大臣堅決反對。為此,楊廷和被迫辭官歸里,楊慎一再上書辭職,不願與張、桂等「無恥小人」同列共事。對此,剛愎自用的朱厚熜非常生氣,他一意孤行,正式下詔改稱生父為恭穆皇帝,楊慎「又諧學士豐熙等疏諫。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順門力諫」,朱厚熜更加震怒,使用暴力鎮壓,「命執首八人下詔獄」。消息傳出,群情激憤。楊慎約集同年進士檢討王元正等二百多人,激動地說:「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於是,在金水橋、左順門一帶列宮大哭,抗議非法逮捕朝臣,聲徹宮廷。「帝益怒,悉下詔獄,廷杖之。」楊慎於七月十五被捕,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復甦;隔十日,再廷杖一次,幾乎死去,然後充軍雲南永昌衛

雖然說,楊慎最終靠著命硬撿回了一條命,但我相信,在當他說出:「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這一句話的時候是沒準備活著回去的,為了他心中所堅持的「義」他願意捨去他的「生」。


鄺露,廣東南海縣人,是明末廣東著名詩人;生於世代書香之家。鄺露工於詩詞,鄺露還通曉兵法、騎馬、擊劍、射箭,又是古文物鑒賞家和收藏家。還精於駢文;又是篆、隸、行、草、楷各體兼擅的有成就的書法家,其草書字跡勁秀,師法王羲之而自成一格。南明唐王時任中書舍人,永曆帝時出使廣州,清兵入粵,鄺露與諸將戮力死守,凡十餘月,城陷,不食,抱琴而死。

崇禎十五年(1642年),供職於史館。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陷京師,明王朝覆亡。接著,清兵入主中原,南明政權相繼更迭。鄺露懷抱復國大計,隻身遠赴南京上書獻策。誰知抵達九江時,聞南京失守,悲憤南歸。

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1646年),廣州首次淪於清兵鐵騎之下。鄺露長子鄺鴻(字釗孟,工詩,善擊劍)親領北山義軍千餘人,與清兵激戰,壯烈戰死於廣州東郊。

次年(永曆元年,1647年),鄺露應召入朝,被南明永曆政權任為「中書舍人」。

永曆四年(清順治七年,1650年),鄺露奉使還廣州,遇清兵圍城。他把妻兒送回家鄉,隻身還城,與守城將士死守達十個月之久。是年十一月,西門外城主將范承恩通敵,導致廣州城陷。此時,鄺露已將生死置之度外,恢複名士風度,身披幅巾,抱琴外出,適與敵騎相遇。敵軍以刀刃相逼,他狂笑道:「此何物?可相戲耶?」敵軍亦隨之失笑。然後,他慢步折回住所海雪堂,端坐廳上,將自己生平收藏懷素真跡和寶劍等文物,盡數環列身邊。撫摩著心愛的古琴,邊奏邊歌,將生死置之度外,絕食,最後抱琴而亡,死時年僅四十七歲。

後人有《抱琴歌》挽之:「城陷中書義不辱,抱琴西向蒼梧哭」。

嶺南三忠,是指陳邦彥、陳子壯、張家玉三位抗清民族英雄。1644年明朝滅亡之後,內憂外患的漢民族繼續遭受著天災、農民起義、滿清入侵的聯合摧殘。嶺南人民在南明政府的領導下湧現了眾多可歌可泣的忠烈之士,嶺南三忠便是其中的代表。

陳邦彥,嶺南三忠之首。字令斌,號岩野,漢族,生於1603年,逝於公元1647年。廣東順德龍山人。早年設館講學,為當時
南粵碩儒名師。明亡,年屈四十的陳邦彥疾書《中興政要策論》萬言書,並參加南明廣東鄉試,中舉人,擢升兵部職方司主事,派往贛州參與軍事。

公元1647年,與陳子壯密約,起兵攻廣州,連戰清軍。後大戰清軍於清遠,寡不敵眾城破被執,慘遭磔刑。臨刑時,慷慨寫下《獄中五日不食臨命歌》:「天造兮多艱,臣之江也滸。書生漫談兵,時哉不我與。我後兮何之?我躬兮獨苦。崖山多忠魂,先後照千古!」歌罷,從容就義。

陳邦彥就義後,永曆帝贈邦彥兵部尚書,謚忠愍,廕子錦衣指揮

陳子壯(1596年11月13日—1647年11月6日),明末抗清將領,民族英雄,與陳邦彥、張家玉合稱「嶺南三忠」。字集生,號秋濤,謚文忠。漢族,廣東南海縣沙貝村(今屬廣州市白雲區金沙洲沙貝村)人。[1] 萬曆四十七年(1619)探花。歷官編修、崇禎年間累遷禮部右侍郎、南明弘光政權禮部尚書、永曆政權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起兵攻廣州,兵敗,慘被鋸死。

1646年(隆武二年),廣州城陷,陳子壯和弟弟陳子升毀家紓難,捐資募兵,在南海九江舉旗誓師,南明永曆帝授他以東閣大學士,封兵、禮二部尚書的官職,領上方寶劍,總督廣東、福建、江西、湖廣軍務。他和陳邦彥、張家玉等義軍,在廣州城郊、增城、清遠、高明一帶互為犄角,狙擊清軍。他們又會集舟師六千餘乘戰船進攻廣州,可惜因城中內應失誤,謀泄事敗。這一仗,陳子壯長子陳上庸壯烈捐軀。後來清軍分兵攻打九江及高明城,陳子壯退至高明,率全城軍民晝夜登城防守,清軍屢攻不下,便偷掘地道入城,放炸藥引爆。城破,張家玉、陳邦彥犧牲。子壯、上圖父子二人率餘下的五百義勇軍浴血奮戰,結果全部戰死。

1647年(永曆元年)11月6日,清廷鷹犬兩廣總督佟養甲以殺害陳的幼子相要脅,妄圖逼他變節。陳子壯卻寧死不屈,說道:「權操手,不在子壯」。佟養甲逼降不成,老羞成怒,想了一條殺一儆百的毒計,將陳子壯處以慘無人道的「鋸刑」,即將人從頭頂向下,鋸成兩片。但因人的軀體晃動,無法鋸下去。據說,這時陳子壯對劊子手高喊:「蠢才,界(鋸)人需用木板也!」劊子手才領悟用鋸行刑的方法。至今「界人須用板」的典故,仍在廣州父老當中流傳。行刑時,佟養甲「遍召廣州諸紳,坐堂上觀其受刑以懼之」,還兇惡地問道:「諸公畏否?」可是陳子壯依然罵不絕口,慷慨吟下絕命詩:「金枝歸何處,玉葉在誰家?老根曾願死,誓不放春花。」其弟陳子升攜母匿藏深山,其母知子壯已死,自縊死。子壯之妾張玉喬被李成棟納為內寵,常思反清復明,不久自刎死。

永曆帝追贈陳子壯為番禺侯,謚號文忠,封蔭兒子陳上圓為錦衣衛指揮使

張家玉(1615—1647),字玄子,號芷園,漢族,廣東東莞萬江鎮人,南明抗清將領,嶺南三忠之一,愛國詩人 。

張家玉於明崇禎十六年(1643)考取進士,授為翰林院庶吉士。翌年三月,農民起義軍李自成部攻入北京,張家玉主動投書給李自成,表示願為起義軍效力。旋因李自成部被清軍戰敗,張又改投在南京即位的南明弘光帝,但因被指為曾變節投降李自成而被逮捕入獄。

弘光元年(1645),清兵攻入南京,張家玉又逃至福州,被南明隆武帝委為監軍督部援救被圍在江西撫州的南明軍隊。 翌年,清軍攻陷撫州,張受傷戰敗後率部退回福州,隨即被任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廣信。

隆武二年(1646)正月,在保衛福州新城的戰鬥中,張家玉中箭墮馬,摔斷了手臂,幸得都司林雄冒死把他救回。後受命到廣東潮、惠二州籌餉招兵,被委為新軍「監督總理」,他在潮惠招降農民軍十餘萬人,選取其中精壯萬人組成五個營。不久,隆武帝在汀州被殺,剛建立起的新軍,因大勢已去,又缺糧餉,只好解散,他於八月回到東莞家鄉。十二月清軍攻破廣州,清朝兩廣總督佟養甲多次派人到家玉家勸降,均被他嚴詞拒絕且與陳邦彥、陳子壯等相約聚兵廣州附近為牽制。永曆元年(1647年)正月,清軍入莞,到處燒殺搶掠,引起東莞人民強烈反抗,水鄉一帶人民紛紛組織起來抗清,道滘首領葉如日派船迎張家玉,尊為主帥。他精選驍勇鄉兵五千餘人,誓師抗清。三月十四日,張家玉率義軍攻入莞城,活捉清知縣鄭鋈,任命原明朝東莞儒學訓導張珆為知縣。布置停當後還師道滘,為收復廣州作準備。三月十七日,清廣東提督李成棟率大軍攻莞城,家玉率義軍先後與之大戰於萬江租和道滘,不支敗走西鄉。其祖母陳氏,母黎氏及妹石寶俱投水自盡;妻彭氏被執,不屈而死。後來,張家玉的義軍不斷得到補充,曾先後攻克新安、博羅、連平、長寧、歸善、增城等地。十月,李成棟集中大軍撲向張家玉駐地增城,雙方大戰十天,張家玉身中九箭,身負重傷,不願作俘虜,遂投塘而死,壯烈殉國,時年僅33歲。次年(1648年),南明永曆帝贈封他為太子少保、東閣大學士、吏部尚書。不久,又加贈太保兼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增城侯,謚「文烈」。


說個笑話,方孝孺罵賊而死··

還是說靖難,谷王和李景隆開門獻了城,不久皇城起火, 王艮(字敬止,建文二年榜眼)與妻訣別,飲毒而死,殉了朱允炆。話說朱允炆還對不起他,本來王敬止被點為狀元,但長得不夠帥(肯定不是丑,因為在考舉人的時候就會對樣貌評測,丑的和身體有殘的人不許考鄉試做官),朱允炆覺得他的同鄉胡廣更帥就提為狀元。王敬止被降為榜眼。

朱棣進城時御史連楹與董鏞攔路,連楹正氣凜然地道:「以臣篡君,可謂忠乎?以叔殘侄,可謂仁乎?背先帝分封之制,可謂孝乎?既曰靖難,竊據主位,名分紀法蕩然無存,這不是逆賊嗎?」

董鏞大罵跪迎百官: 不效忠於本朝者!二人被燕軍斬於城下。

得知南京失陷,募兵回京的黃觀(黃六首,科舉第一學霸。六層考試全部第一)及王叔英散了勤王之兵,投江自盡。

這才是忠臣義士。先不說他們對朱允炆的愚忠是否有價值。但起碼這種死給你看,不食周黍的精神是值得後人敬仰的。

方孝孺就是被後世酸儒包裝起來,刷了一層金粉的大便而已。

————————————————————————————————————————

黑明帝都黑沒邊的《明史》(包括清初第一版和乾隆胡編亂造的四庫版)並無誅十族一說,方氏被屠873人(也有847說,未免糾結,咱們往多說,我才不給朱老四洗地呢)。而方長子改母姓何,得活。幺子德宗因九歲,得活。被方孝孺好友魏澤收養,並記於《松江府志》。被殺者多為方孝孺父系的兄弟家庭。誅九族都算不上,何來誅十族?

再談 明史 清初第一版記—— 「丁丑,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並夷其族」 只有十五字。

乾隆四庫時這件事增加了字數—— 「丁丑,召方孝孺草登基詔,孝孺投筆,且哭且罵。帝大怒,泰、子澄亦抗辯不屈。遂與孝孺同磔於市,皆夷其族」。

高潮點來了。怎麼第一版沒有的事,又過去幾十年忽然變的清晰了。我們彷彿看到了,一個剛正不屈的大臣,面對弒君篡位之人,怒罵其惡行,然後慷慨就義畫面。

然而········ 己巳日永樂帝就已經登基稱朕了。朱老四瘋了,己巳登基然後是 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到了丁丑日,都登基七天了才想起來要自己起兵發布的奸臣榜頭號奸佞給自己寫登基詔書?而且不僅僅朱老四瘋了,朱老四身邊的文武大臣都瘋了,滿朝翰林,大儒都不記得登基是要詔書的。然後七天後又集體恢復記憶求皇上讓方老闆補充一個?

刷金粉,也講求點原則性好不好。

而把誅十族寫的活靈活現,生動盎然,甚至對白都你一句,我一句。比小說都精彩三分的是《明史紀事本末》,著書之人谷應泰。提醒下諸位看官此人順治年間人。如何把明初的事情寫的 跟親眼見到一樣是個問題。


楊靖宇。

他不算是所謂「文人」,但也請文人們不要忘記對楊將軍大書特書。


遇羅克。

太靠近太陽的人會被燒死,比如伽利略;

在那個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的年代,《出身論》的閃光雖然短暫,但足夠明亮。

髫齡便已定熊雄,血統塵囂最上層。將相王侯咸有種,蛇神牛鬼更無聲。

憐生孤憤君投匕,待死猶歌我動容。天下未肥人俱瘦,誰知索命是周公。


縱觀中國古史,有氣節之士燦若星河。

史官:

齊國太史兄弟,還有更多籍籍無名但為氣節直筆就義的史官

董狐

司馬遷

刺客:

曹沫

專諸

豫讓

聶政

荊軻

高漸離

武將:

岳飛

文人:

屈原

文天祥

方孝孺

聞一多

頗有戲說成分的人物:

眉間尺和黑衣人

公孫杵臼、程嬰

漁丈人

列舉起來,不免掛一漏萬,而我知識也相當淺陋(我都不能保證把這些人準確地按時間排序,除非一個個去搜一下,這需要一些工作,但不影響大體)。把更多這樣的人物整理出來,讀讀他們的故事,卻是極有意義的。怒髮衝冠、蕩氣迴腸、捶胸頓足、仰天長嘆……

史官之氣節當居首,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一點,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堅持氣節但不死的,在歷史上是少見的。其前提是,正氣之士在社會中較為普遍,因此表現出正氣並不一定帶來劫難,而面對的反面人物,事實上可能並非那麼反面。董狐是個例子。齊國太史兄弟被殺兩個,第三個被留下來了,也差不了太多。看,晏嬰還去哭齊莊公,齊國第二十五任君王---齊莊公呂光(春秋戰國)。這也有點主角光環的感覺,比如董狐的政治地位並不低。金庸武俠中的情節多半只在這種社會環境中才可能發生。這樣的社會曾經存在過,已經是一件讓人欣慰的事。崔抒的後輩可沒有這麼簡單,比如朱棣。

能支撐氣節的,除了類似金庸武俠中的主角光環,便主要靠犧牲了,其他的可能性實為不多,因為氣節多是在危難時才能體現出來的,而現實又不似童話。所以,歷史中體現出氣節的人物多半是要被殺害的。但是我覺得下面的人物也是高風亮節之士,相較不差。這是我能想到的第三種可能,就是隱退。隱退雖然也有犧牲,但是委婉了許多。

介子推

伯夷,叔齊

莊子

陶淵明

嵇康

為了不這麼出世,我認為,入世者的美德譬如秉公執法,剛直不阿也應算作氣節,考慮到現實複雜,官場黑暗,而人心難測,因此就有下面一些代表性人物。

包拯

海瑞

類似的能被挖掘出來的人物應該很多。不過更多有氣節之士被抹殺了,譬如你可以想像一下,在當今社會,做出什麼樣的舉動的人算得上是有氣節的。國內那樣的人,寫在這帖子裡面,估計這帖子也就發不出來了。國外那樣的人,跟那些跟諾貝爾和平獎沾邊的會有點像,比如斯諾登。既然肯定有很多有氣節之士被抹殺,那麼上面那些有氣節之士,可能也被歷史美化了那麼點,不過總體上他們應該不愧作為古今優秀人物的代表。

從另外一個方面講,社會環境變複雜之後,人也不會那麼純粹了。比如三國,我們看慣的是陰謀陽謀,明爭暗奪,其中氣節,多止於各為其主,本質是利益紛爭。類似人物在春秋戰國有太多太多,但是又遜於同時代的屈原,其區別在於陰謀殺孽和胸懷天下之間的區別。如果用前者來代表「中華民族歷史中有氣節的人物」,我覺得不太恰當。如果不在意這一點,那麼三國中也可以舉出很多例子,比如諸葛亮,關羽,張飛等。當然,歷史人物都有戲說成分(現代人物也是吧,他們做了什麼事,反正我大部分不清楚)。以上評價,好像從我的角度講,故事簡單的人更有氣節一些。而前面列舉之人之所以故事簡單,是不是更多的跟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或者被寫進歷史之後人物就扁平化了?春秋筆法之於演義小說,即便是用來描寫同一個人物,面貌也會大不相同。沒辦法,這些人物只存在史書或者文學中了。後人毀譽的,也只是這些形象。

這個帖子主要討論死節,但是一時屈節的人也有很多很厲害,比如勾踐卧薪嘗膽,伍子胥助吳攻楚,范雎死裡逃生,韓信胯下之辱等。他們體現的,可以看做是一種另類的氣節。不過如果說之前的提到的大部分人物的品質都是純金,這幾個人的品質中混雜的雜質可能會比較多,韓信例外。單是這幾個故事本身表現出的品質是可貴的。「冤冤相報何時了」,「被仇恨蒙蔽了雙眼」等用來形容除了韓信以外的幾人,都很貼切。可惜啊,這唯一「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辦法的幾個代表性人物都太複雜了,這難道是說,除了「臨難勿苟免」,就不太有辦法啦?從另外一方面來說,另外幾人遭受的是滅國之災,滅門之災和生死之災,而韓信遭受的是胯下之辱。程度不一樣,要斬斷這種仇恨的鎖鏈的難度也完全不一樣。一死了之當然也是個辦法,但是除了懦弱無能,什麼都體現不了。韓信可以優待使他受辱的屠夫,後世贊其胸襟,但是前面幾種怎麼破?「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再假如被侮辱的不是他,而是漂母,韓信能放過屠夫?只怕他縱然自信日後必為人上人,當時也衝上去死在那人劍下,做了一個無名之鬼。綜合以上,就事論事地講,我認為前面幾人在其事中體現的是氣節,只怪歷史蹂躪了他們。

因為社會環境不同了,所以我覺得應該進一步泛化這個主題——危難時的氣節和非危難時的美德都是極為可貴的品質,而不一定非得跟上面大部分人物一樣被捲入政治的漩渦,比如見義勇為啊,比如把垃圾扔進垃圾桶啊之類的,都是很好的。

再就是,氣節一事,斷不可成沽名釣譽的手段。懷此心思者,不配在列。而無名死節者,才最是氣節的典範。他們可能沒有文治武功,地位財富,軼事名言等,但他們是氣節最樸實的踐行者,最不愧。比如聶政殺俠累後自刑,如果不是被他的姐姐聶榮認出,即便載入史冊,也是無名氏。聶榮的一席話,「士固為知己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絕從,妾其奈何畏歿身之誅,終滅賢弟之名!」亦為壯哉。上面提到的黑衣人和漁丈人同此。

基於以上討論,我大致將有氣節之士分為以下幾種情況,並不嚴格,而且會有重疊,不排除爭議。

(1)堅持氣節但沒死,如董狐。

(2)死節,如屈原。

(3)出世,如陶淵明。

(4)入世且堅守操行,如包拯。

(5)有條件的氣節,如諸葛亮。

(6)受辱的氣節,如韓信。

(7)漏掉的名士,下面有補充,覆蓋面依舊很低。

(8)無名,這才是有氣節的人的絕大多數。

網頁摘錄

以下摘錄自網路,大部分屬於第(2)種。雖然百度,360等網站某些方面不及知乎,下面網頁文字排版都很混亂,但是提問、回答、點贊的人都挺多的,可見大家都很關注這個問題。這也不失為一種可愛。我把隨手可及的一些網頁上的人物都摘錄了,會有很多重複,但是重複數目越多,證明此人的認可度越高吧。某些我個人覺得有明顯爭議的,便剔除了,比如陳勝,吳廣,蔣介石,毛澤東,周恩來,李小龍,鄭成功,張獻忠,項羽等。這個問題好像弄一個投票比較好,至少可以選出網民心中最有氣節的一批人。

氣節_360百科

朝聞道,夕死可矣——孔子

鞠躬儘力,死而後已——諸葛亮

英雄生死路,卻似壯遊時——夏完淳

齊國太史兄弟

董狐

張儀

諸葛亮

范縝

玄奘

范仲淹

岳飛

文天祥

蘇武

屈原

辛棄疾

丁汝昌

論氣節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臨財勿苟得,臨難勿苟免——禮記

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禮記

《正氣歌》——文天祥

正氣歌 (文天祥詩作)

中華民族古代有氣節的人及事迹

齊太史兄弟

董狐

張良

蘇武

嚴顏

嵇紹

張巡

顏杲卿

管寧

諸葛亮

祖逖

段秀實

民族氣節 _百度百科

程硯秋

吳佩孚

楊讓德

梅蘭芳

中華民族有氣節的人物_360問答

文天祥

于謙

史可法

一名有氣節的人物有氣節人物的事迹

蘇武

我們中華民族出了哪些有氣節的人物

屈原

蘇武

文天祥

陶淵明

鄭板橋

陳然

方誌敏

劉胡蘭

岳飛

誰知道歷史上有民族氣節的人物?!?

岳飛

文天祥

蘇武

魯迅

聞一多

狼牙山五壯士

梅蘭芳

朱自清

中華民族歷史上有氣節的人物名字

屈原

岳飛

司馬遷

文天祥

諸葛亮

黃漢升

左權

劉胡蘭

有誰知道兩位中華民族歷史上富有氣節的人物

岳飛

文天祥

蘇武

屈原

辛棄疾

丁汝昌

中華民族史上最富有氣節的人物,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他們的事迹。

這個鏈接裡面把當今的企業家都扯進來了。點名批評。他們厲害,但是無關氣節。可能在亂扯吧。

你能列舉出兩個中華民族歷史上富有氣節的人物,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他們的事迹

文天祥

江竹筠(江姐)

列舉出中國歷史上富有氣節的人物,並在10句話之內概括他們的事例

文天祥

譚嗣同

于謙

中華民族有氣節的人的事迹 只要一兩句話!

史可法

關天培

陳玉成

文天祥

蘇武

譚嗣同

中華民族的一位有氣節的人物,把他最感人的事迹用一兩句話寫下來

文天祥

朱自清

段德昌

聞一多

中華民族有氣節的人物把他們最感人的事迹用一兩句話說出來

伯夷、叔齊

嵇康

陶淵明

李白

鄭板橋

魯迅

朱自清

梅蘭芳

蘇武

文天祥

趙一曼等抗日英雄

蘇武

張騫

文天祥

于謙

屈原

蘇武

淘淵明

朱自清

文天祥

鄭成功

鄭板橋

陳然

方誌敏

劉胡蘭

于謙

史可法

中華民族有氣節的人物把他們最感人的事迹用一兩句話說出來

于謙

文天祥

朱自清

劉胡蘭、江姐等抗日英雄

中國有氣節人物事迹````````````必須是抗日戰爭的_360問答

王鳳閣

我們中華民族有哪些有氣節的人物,他們有哪些英雄事迹 重複太多,我就不一一寫了

鄧世昌

黃繼光

董存瑞

邱少雲

八女投江

狼牙山五壯士

岳飛

秋瑾

劉胡蘭

中國歷史上,如方孝孺一樣為氣節而死的文人、名士有哪些? - 木非的回答

@木非

介子推

屈原

蒙恬

李膺

陳宮

嵇康

顏杲卿

張巡

文天祥

黃子澄

方孝孺

史可法

吳佩孚

補: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豫讓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

要離

侯嬴

360百科或者百度百科中的詞條「氣節」裡面的人物應該是很有代表性的。雖然摘錄了很多網頁,但是重複率太高,覆蓋面太低,應該有很多很多需要補充的。這些列舉,可能更適合問題:中華民族歷史中有哪些有氣節的人物。

爭議

不少人認同田中芳樹的觀點——「崖山之後,已無中國」,原因主要是因為氣節的喪失,因為文化上的斷續更多應該去關注禮樂崩壞、焚書坑儒和文化大革命等事件吧。關於這個話題,我的態度是辯證看,不該極端。這個論點本身包含一部分事實,但是又過於極端,所以大家一直在爭執。日本人確實重氣節。比如武士道精神可以看做是氣節的一種具象化,體制化,雖然有那麼些變態。聖鬥士五小強也是很有氣節的,不過我作為小孩的時候沒有領悟到保衛雅典娜這種意識形態的重要性(這直接導致我現在覺悟也很差),只是隱約覺得,精神力量這種東西,是可以用來開發自己的潛能的。嗯,就是所謂的燃燒小宇宙,讓自己熱血沸騰起來。

網上看到另外一句話,「自宋以降,仗義死節之士遠軼前古,論者以為程朱講學之效」,不過這只是出現在一個語文題目中。感覺這句話應該是在宋朝的時候講的吧,不然太幽默了。而它這裡講的「仗義死節」,是不是主要指滅人慾的婦女為貞潔而死呢?

關於董狐的爭議:「在晉董狐筆「之類,真是令人噁心。是有誹謗,但也有辯駁,而董狐的觀點「遵循著當時的君臣之義,體現了不畏強權,堅持原則的直書精神」,這值得後世學習。

關於方孝孺,故事這麼講:成祖暗壓怒火說:「即死,獨不顧九族乎?」方孝孺用更大的聲音答道:「便十族奈我何?」滅十族 _百度百科 我個人認為,氣節是私事——方孝孺忠烈,但是誰知道他被夷的十族都是哪些人呢?小說里都會寫「一人做事一人當」,而不是被威脅就開口「你有本身就殺我全家」。後一種做法剝奪了別人選擇的權利。你忠義赴死是個人的選擇,但拖家帶口這種事實在應該能避則避。即便別人願意為你死,那也得別人自己開口說出來,那也可以證明他或她是一個有氣節之人,而不僅是給你陪葬的。如果別人給你報仇而死的,那又是另外一個精彩的故事了。有氣節的人如果都像方孝孺這樣被夷族了,劣勝優汰,這隻會給其他有氣節之人以打擊,給其他無氣節之人以借口,不應該如此。當然,我只是說能避則避。魔鬼怎麼想的,你是無法揣測的,也難逆轉的,除非出現主角。而方孝孺也是歷史中絕無僅有的被夷十族的人,那句話可能是一時熱血上腦,正好跟朱棣這種人一拍即合。

司馬遷,他體現著受辱的氣節,這種氣節同時是作為一個史官來實現的。雖然跟齊太史兄弟和董狐作為史官直筆的氣節不太一樣(至少表面上吧),但我不認為應該把他跟我所列舉的其他受辱的有氣節之士並列。

岳飛,論文治武功,古今罕有。氣節當然是有的,但倒成他光輝一生中不太起眼的部分。

將刺客作為有氣節之士,這是要拉仇恨的節奏。不過對於我來說,我所體驗到的那種震撼人心的精神,最初也是最強烈的來源便是刺客的故事——《史記·刺客列傳》,電視劇《路客與刀客》。跟其他人物遭遇劫難選擇堅守氣節(或屈節)不同,刺客多半並不曾有難,而只因「士為知己者死」,便挺身赴難,為此還千方百計,幾十年如一日!個中苦難……簡直是對自己無所不用其極啊。其強大的心態,遠非能承受酷刑的人所能比。更讓人叫絕的是,他們還不為青史留名,比如聶政「所擊殺者數十人,因自皮面決眼,自屠出腸,遂以死」,這麼做只是為了讓人無法辨識,從而不禍及他人。動畫片裡面的光速拳、絕對零度拳、第七八感都是瞎吹的,聶政刺俠累之事,我沒目睹,也不敢相信,但是他做到的事情,絕對是真正的人類極限啊。其他幾位俠客亦是如此。

刺客別名恐怖分子,刺客 (中外刺客人物),但我覺得有幾點應該釐清。第一,古代刺客得到的讚譽是極高的。世事紛亂,除了打仗還是打仗,還有什麼恐怖之說。得到史官、世人及後世的高度評價且不說,乃至有刺客得到被刺殺的人的極度讚賞,如豫讓之刺趙襄子,要離之刺慶忌。第二,刺客所刺之人,多是梟雄,殺孽自然不少,因此刺客可能只是在展現「布衣之怒」而已,這也是唯一的一種可以實現平等對話的途徑。美國不是宣傳人人平等么,那麼它就不應該為類似911的事件驚訝了,除非「人人平等」只局限於美國公民。被美國弄死的人不能還魂來報仇吧,那麼恐怖分子自然可以替天行道,而報仇這事,也沒辦法精確對等。我們國家嘛,類比。這是個冤冤相報何時了的事,也不免被各種勢力利用,因此具體事情可能很複雜,我只是從這個角度來說說。第三,除以上情況的刺客,確實有名副其實的恐怖分子。這樣的恐怖分子,想必即使在古代,史官也難寫出一個好的故事來讚揚其氣節吧。其實我覺得要離是個恐怖分子,《史記·刺客列傳》里不包括他,不過《戰國策》里唐雎將他跟專諸、聶政相提並論。

武俠中常用的詞,上刀山下油鍋、粉身碎骨、肝腦塗地、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等,最沾邊的,應該都是刺客。《廣陵散》彈奏的是聶政刺俠累的故事。我也是不小心看了一點《笑傲江湖》,其中提到這點,所以來寫這個答案的。

2014年12月3、4日

2014-12-4 14:34:32

如下是先賢之言,以上所說自然無足輕重。

《論氣節》——朱自清,1947年4月13、14日作,論氣節(朱自清)

《論氣節》——陳然,1947年《彷徨》新五期《小論壇》,陳然:《論氣節》

哈哈,我說的倒也跟他們說的,在有些觀點上是一致的。他們二人雖在同一年發表同名文章,估計沒有碰到一起過。如果碰在一起,必然是要爭辯的。在朱自清看來,陳然所謂氣節是消極的;而在陳然看來,朱自清把氣節大卸八塊,做出種種解釋,這種氣節自然是不純粹的,當揚棄的。我作為朱自清的「年輕代」的N次方,N約等於4,大概也同意他關於「正義感」的說法。換句話說,價值觀多元化總是一件好事的。另一方面講,金子純度自是越高越好,陳然說得也有道理。

2014-12-4 15:28:12

考慮到每個時代都有很多有氣節之士,關於第(1)類人,我說數目少,可能也並非如此。像崔抒那樣斬草留根的自然少,但是可能類似董狐那樣的例子也有罷。只是表現了氣節但沒死的人,很難像董狐那樣得到廣泛的讚譽,因而大家並不知曉。董狐的產生,有樹榜樣的作用,我個人覺得。從另外一方面講,這樣的人也不能自己宣揚自己,而見證的人多半也是弱勢群體,讓施以威脅的人去讚頌,可能性也不大。再則,我可以說,包括董狐在內,在類似情況下一個人的生死多半並不是由他表現出來的氣節如何來決定的嗎?這個問題好像有點難回答。但是如果換做一個等價的問題,氣節比屠刀硬嗎,那就好回答了。電視裡面經常會有這樣的情節:嘍啰問,為什麼不殺掉他?答曰,殺了他怎樣怎樣。或曰,此人留著有用。把這些考慮進來,這就很複雜,很難分析了。當然,這只是單方面的。表現出氣節的人如果心地單純些,且敢於冒死挑戰權威,守護信念,那當真也是勇士。反之,如果自知有籌碼在手,可以一戰,嗚嗚,那是高手過招,另當別論了。類似論述在上面也出現過,好像在我印象中,只有純粹的人才能談得上氣節。這就牽扯到另外一個話題,就是氣節往往跟執著乃至迂腐、蠢笨脫不了干係。即便是吧,人無完人,能堅守氣節的,當尊為人上之人。也必然如此,因為另外一個極端是,一個人無所不能,這種情況下還會有什麼危難呢,還需要什麼氣節呢?難以想像。不然的話,你能力所不及的地方,就是需要節氣來彌補的。誠如孟子所言,「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2015-1-27 15:47:58

看了《萬曆十五年》之後,我對上面的寫的東西的看法又有了不同的認識。簡單地說,明朝的文官集團乃至於皇帝都是飽讀四書五經,以最高的道德標準為理想的人;氣節、精神力量這些東西,簡直被他們當飯吃;所謂「學而優則仕」,也就是說,飽讀經書的人需要肩負起解決天下所有問題的重擔,真正試圖去做的話,那麼其依靠的自然多只是氣節、精神力量這種東西……非常可怕的朝代,所有人都是籠中之鳥、砧板上的魚肉。沒有了文藝復興,沒有了啟蒙時代,沒有了現代科技的開端。這種慣性一直延續到下一個朝代的末年,直到國門被炮火轟開,關都關不住。當然,這些也並不能否定仁義、道德、氣節、精神力量等東西的價值,只是以此來構造一個一元價值觀的社會是極不合理的。回到題目,我想可以這樣說,方孝孺類似的人物,至少在明朝不是特殊的(我看過的歷史,記住了的,實在太少),事實上在明朝是非常非常普遍的。不是笑話,明朝真的有很多人,他們想盡辦法罵皇帝,乃至於誹謗,目的就是想被他殺了以博得忠臣的名譽從而揚名後世。如果沒被殺掉也好,忠臣這種名譽足以讓他們在仕途上輝煌騰達,而且這是在以「德」為國本的這個朝代里其他任何手段都無法企及的。這也就是我上面所說的不配在列的沽名釣譽之徒。只是,一個諍諫之臣,他就究竟是將整個帝國的榮譽看得更重要,還是將個人身後的榮譽看得更重要,只怕是很難弄清。弄清的辦法也不是沒有,那就看言行是否一致。海瑞就是個正面的例子。只是在那個精神與物質,理想與現實脫節得相當遠的時代,要求人人都如海瑞這樣,必然是苛求,於國本都無益。再回到方孝孺,敢問看官,你覺得方孝孺的「便十族奈我何」在滅九族的基礎上是增加了帝國的榮譽,還是增加了他個人的榮譽?我倒是不在意這種疑問可能構成的誹謗了,因為他所獲得的榮譽實在已經太高了,不是我能拉低的。我之前直覺上就認為,「只有純粹的人才能談得上氣節」。多了解一些東西,這個道理愈發明顯了。所以談氣節的話,年代越古老的提名者整體上應該也越靠譜。飽讀詩書的人多半就算了,因為他們能做的,最好也只是一種惟妙惟肖的模仿,無外乎是利弊權衡後的選擇。因此,放手吧,讓氣節和有氣節之士一起,在歷史翻滾的大潮中,離我們遠去吧。這麼高尚理想的一個話題,也被現實複雜化成這樣。好吧。放手後去抓什麼?這個可以考慮考慮。比如切·瓦格拉的名言,「讓我們面對現實,讓我們忠於理想」。

2015-3-26 18:26:24

關於氣節,下面這篇文章值得一讀,跟我上面所說有點像。

資中筠:方孝孺和布魯諾之死_共識網 資中筠:方孝孺和布魯諾之死


楊繼盛

「初,繼盛之將杖也,或遺之蚺蛇膽。卻之曰:「椒山自有膽,何蚺蛇為!」椒山,繼盛別號也。及入獄,創甚。夜半而蘇,碎磁碗,手割腐肉。肉盡,筋掛膜,復手截去。獄卒執燈顫欲墜,繼盛意氣自如」

可能離題了,但並不影響

補充一個吧

「大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大史盡死, 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

當時看到這段還是挺觸動的,我想要是古代史官個個都有不畏死,秉筆直書的品質,那當今也就多了很多的真相,少了很多的污衊


《閻典史傳》

禮失求諸野,有時候草民的氣節比肉食者高太多倍了。


文革里一堆堆的……


氣節 ?方孝孺也配說?

上佐天子 4年時間 在中央有壓倒性優勢情況下讓一個只能直轄市地盤的藩王翻盤了………

城破 建文自焚 大勢已去 忠於建文或與建文綁的太深的文人就直接自盡了 就他(閉門不出)和黃子澄(散兵跑路)還在掙扎

就他們和明朝藩王的仇 放過誰都不會放過他們(方孝孺 黃子澄 齊泰 鐵鉉)


推薦閱讀:

外國歷史里有沒有開國後殺功臣的例子?
誰能有原因有結果的描述中國和周邊各小國的關係?例如柬埔寨,寮國,吉爾吉斯斯坦,馬來西亞,緬甸等等?
為什麼蘇北南通鹽城GDP都在全國前40,卻給人很貧窮的感覺?
中國歷史上有皇帝是妻奴嗎?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中國文化 | 歷史人物 | 中國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