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於 2017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預測是什麼?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2017 諾貝爾獎巡禮,更多「諾貝爾獎」相關話題討論歡迎關注。

2017 年不出意外應該是引力波獲獎的天命年,你贊同這種說法嗎,請寫出你的預測名單和獲獎理由。

相關問題

你對於 2017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預測是什麼?

你對於 2017 年諾貝爾化學獎的預測是什麼?

你對於 2017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預測是什麼?


如果在天文學方面頒發,那麼目前看來引力波還是一個大熱門。引力波發現補上了廣義相對論的一塊重要拼圖,同時開闢了一個新的天文觀測窗口。這兩個方面任一都是值得一個諾貝爾獎的(可以參考higgs粒子發現,X-ray空間望遠鏡這兩個既往的例子)。

不過,我覺得如果沒有頒發給引力波也合理。因為畢竟才發現了2年不到,最好還是給引力波天文界幾年的時間,積累更多的證據。想像一下,如果那年BICEP2「發現」原初引力波得了獎,那會面臨很尷尬的情景。

另一個可能也許是頒給「黑洞發現」,考慮到現在加上引力波的證據,引力波,高能觀測,雙星觀測都傾向黑洞的存在。也許諾獎考慮先把黑洞的獎給補上。特別是,引力波如果確定是真實的探測,那麼它探測到的黑洞合併就應該算是黑洞存在最直接的證據了。

有人提到Sunyaev,但是我不看好他得諾貝爾獎。總的來看,諾獎發獎的原因是針對某一項特定的發現,研究,而不是針對某個人研究生涯中系統性的貢獻。比如索末菲,大概是歷史上提名最多次但是最後沒有得獎的。大家都知道他對物理學的貢獻可能超過很多同時代的諾獎得主,但問題是任何一項貢獻單獨拿出來,都距離諾貝爾獎標準稍微差點。

Sunyaev最主要的研究成果有兩個:SZ效應,揭示了微波背景輻射中CMB光子和前景天體結構中電子的相互作用,開闢了一個研究宇宙學,星系團,宇宙大尺度整體流(bulk motion)的工具;SS disk,一個廣泛應用的吸積盤模型。 但是,SZ效應雖然很重要,宇宙學裡同樣量級的研究有很多,引力透鏡,重子聲速震蕩,ISW效應,都和它的重要性差不多甚至超過。至於SS disk則是一個應用型的理論近似模型,和諾貝爾獎調性不太符合。Sunyaev其實更適合獲得邵逸夫獎。和Sunyaev類似的, Simon White, Frank Shu 可能都不太容易得諾獎。

地外行星發現獲得諾獎的呼聲也已經好幾年了。從重要性上,這毋庸置疑,當然是諾獎級別的。但是地外行星探索本身是否算作「物理獎」可能還有爭議。但考慮到去年音樂人可以獲得文學獎,我覺得物理獎頒發給地外行星也未嘗不可。


我也猜是引力波。今年七月的全球華人物理大會的諾獎得主論壇上,Barry Barish跟四位諾獎得主同台,氣場也不輸諾獎得主,有胸有成竹的感覺。


酌參個人研究 https://zhuanlan.zhihu.com/p/29838756

得主蠡測:物理學獎

背景:毫無懸念,完成「愛因斯坦最終習題」的LIGO重力波實驗必獲獎。本年度諾貝爾委員會(物理)委員背景依次為:Nils M?rtensson(代理主席,專長金屬及同步加速器輻射技術)、David Haviland(奈米結構)、Olga Botner(實驗基礎粒子物理)、Mats Larsson(分子物理)、Thors Hans Hansson(理論物理)、Gunnar Ingelman(亞原子物理)。

  始自戶冢洋二的「蝴蝶效應」後,除了相鄰年度「領域不重複」之外,物理學獎已無嚴密的「領域周期律」。有鑒於希格斯玻色子「2012年證實、2013年授獎」的前例,重力波「2016年證實、2017年授獎」完全有可能。再加上2015年的中微子震蕩屬於「天文」「粒子」2領域之交叉,時隔2年返回天文領域亦不太牽強。

排除:由於2014年南極BICEP2團隊撤回其「一度發現」的早期宇宙重力波原生B模偏振(primordial B-mode polarization),因此古斯(Alan Guth)及佐藤勝彥(Katsuhiko Sato)尚難依憑宇宙暴脹理論(inflation)獲獎。

  綜上,可推測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結果如下:

A. 唯一選:重力波實驗

I. 魏斯(Rainer Weiss)、索恩(Kip Thorne)、巴利(Barry Clark Barish)

「開發並運用重力波觀測裝置LIGO觀測重力波」


今年斗膽三組名單,和其它答主重複度會很高,畢竟今年有點眾望所歸

1、Kip Thorne和Rainer Weiss

不多說,引力波的大熱,不出意外基本板上釘釘,有點像2013給higgs玻色子,天命所歸。

2、Alan Guth 和Andrei Linde 以及 Sato Katsuhiko(佐藤勝彥)

宇宙暴漲,乘著東風和年齡(大)的優勢

3、Fujio Masuoka(桀岡富士雄,東芝公司)

快閃記憶體技術

感覺還是天體物理學概率大一點。不過Sunyaev那一批猛人感覺還是玄。

要麼時隔八年,再給一次應用技術。


不是我吹牛比,我在3年前,《星際穿越》剛上映的時候就預言了Kip會拿諾貝爾。那時引力波還未被探測到。

以下是貼吧鏈接:

http://tieba.baidu.com/p/3461998747


謝邀。

獲獎:引力波探測。

得主:LIGO的兩位發起人吉普·索恩(Kip Thorne),雷納·韋斯(Rainer Weiss),以及LIGO項目主任巴里·巴瑞希(Barry Barish)或者對數值相對論做出巨大貢獻的Pretorius。

註:LIGO的第三位發起人羅納德·德雷弗(Ronald Drever)已於今年的3月7日去世。


很多人都預測引力波獲獎,我覺得引力波探測獲獎的概率還是很大的,主要原因是近些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規律(規律1):

單數年一般是粒子物理或天體物理獲獎;

雙數年一般是凝聚態物理獲獎。

這一規律在2010年開始延續至今。但巧合的是,在2009年以前,上述規律是正好相反的。從2001年至2009年,諾貝爾獎的規律是(規律2):

雙數年一般是粒子物理或天體物理獲獎;

單數年一般是凝聚態物理獲獎。

由此可以看出,諾貝爾物理學獎比較傾向於輪流頒發給物理學的兩大領域,2010年是一個轉折年,因為這一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和2009年一樣,都頒發給了我凝聚態物理領域的成果。為什麼在2010年轉折呢?個人認為當年獲獎的石墨烯太過重要,儘管2004年才被發現,但是已經到了非頒獎不可的地步了。

綜上所述,如果2017年繼續遵循規律1,那麼獲獎成果將在粒子物理領域誕生。縱觀近幾年粒子物理學的成果,貌似比較出名的也就引力波的發現和中微子相關的幾個實驗了。中微子剛剛在2015年獲得了一次諾貝爾獎,近期獲獎概率不大,因此引力波的發現將成為獲獎的最大熱門。

如果引力波的發現獲獎,是否是眾望所歸呢?個人認為爭議還是比較大的,雖然引力波的發現是物理學乃至整個科學界極其重要的成就,但目前還存在著一定的爭議,並且粒子物理成果偏向於頒發給理論家,而實驗家獲獎的相對較少。加之諾獎獲獎人數最多三人,而粒子物理實驗一般是國際大合作的形式,往往有成百上千人參加,如果頒獎給其中的一兩個項目領導,難免有點「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意味。

最後扯點題外話,有人可能會問,上面總結的規律還能延續幾年呢?個人認為,上面的規律就像摩爾定律一樣,估計過不了幾年就要打破了。在可預見的未來,凝聚態物理的獲獎者很可能會佔據統治地位。原因有二:一是從事凝聚態物理的人數遠遠多於從事粒子物理的人數,每年取得的成果數目也比較多;二是粒子物理實驗的周期很長,很難在短時間內出成果。因此,如果在未來20年內粒子物理領域沒有明顯的突破的話(像上世紀初那樣),諾貝爾物理學獎很可能成為凝聚態物理的天下。


快給Aharonov和Berry發一個吧。感覺等不起了啊……

拓撲相得獎那年我就覺得,是不是委員會把Berry忘了,還是記錯了誤以為Berry已經得過了?


每年我都預測AB效應和Berry位相中的Aharonov和Berry(Bohm已經去世了),今年依然這麼預測,總有中的一年。


凡偉老師


今年授予引力波的可能性不大

1.引力波是近兩年的一大熱門科學發現,但按照諾獎的慣例,一般不會這麼快速的把獎盃送出去。

2.諾獎授予最多的兩大領域是粒子物理凝聚態物理,這兩大領域基本上平均3-4年有一次。七八十年代以前粒子物理更多,八十年代之後凝聚態物理稍多。然後第三大領域是天體物理,差不多平均五六年一次,還有兩大方向是以量子物理為代表的基礎物理(2005如光學相干量子理論、2012單量子操控)和應用物理(比如2014藍光二極體、2009光導纖維)。引力波屬於天體物理,06,11,15都是純天體物理或者相關的,所以諾獎委員會不會這麼頻繁的照顧天體物理。

今年最有可能實在應用物理或者上面提到的五類之外的一個冷門

Phaedon Avouris(上)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研究員、美國紐約約克鎮高地Thomas J. Watson研究中心納米科學與技術小組組長美國紐約州約克敦海茨

- 以及 – Cornelis Dekkerei(下)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科維理納米科學研究所主任荷蘭代爾夫特

- 以及 – Paul McEuen康奈爾大學物理系物理學John A. Newman教授美國紐約伊薩卡市

獲獎原因:對碳基電子產品做出了重大貢獻

Mitchell J. Feigenbaum洛克菲勒大學數學物理實驗室Toyota教授美國紐約

獲獎原因:第一個發現了非線性和混沌物理系統並確定了費根鮑姆常數

Rashid A. Sunyaev1995年至今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主任和科學會員,研究天體物理學;1982-2002年擔任莫斯科俄羅斯科學院空間研究所高能天體物理系主任,並於1992年開始擔任首席科學家;2010年擔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訪問教授俄羅斯莫斯科

獲獎原因:他幫助人們認識了宇宙的起源、星系形成過程、黑洞盤吸積以及其它宇宙現象


我也給出我的5組預測名單吧,雖然中微子振蕩屬於粒子物理與宇宙物理學的交叉研究,但上一次宇宙物理學真正獲得諾獎應該是6年之久前的2011年,因此,我的這份預測名單重點預測這一領域。

Group 1 Gravitational waves (引力波)

影響力不言而喻,引力波三劍客年初已經去世一名英國科學家,著實遺憾,或許Barry Barish有希望替代他的諾獎位置,不過,針對引力波國際社會應該還存在一些爭議,又或許太早,總之答案10月3號見分曉。

§ Kip S. Thorne US § Rainer Weiss US or+ § Barry Barish US

~~~~~~~~~~~~~~~~~~~~~~~~~~~~~~~~~~~~~~~~~~~~~~~~~~~~~~~~~~~~~

Group 2 Extrasolar planet (系外行星)

這也是拿獎拿到手軟的方向了,京都獎,年初的沃爾夫獎,以及邵逸夫獎或許預告了系外行星獲諾獎只是時間問題,不過引力波的阻截是不是讓Mayor教授心涼了一截呢,畢竟這次錯過再等四年。Marcy教授由於醜聞(性騷擾)已經辭去了美國大學教職,今年沃爾夫獎名單上也沒有他,諾獎委員會自然不會忽略這一點吧。

§ Michel Mayor Switzerland § Didier Queloz Switzerland

or+ § Geoffrey Marcy or Aleksander Wolszczan or William Borucki

~~~~~~~~~~~~~~~~~~~~~~~~~~~~~~~~~~~~~~~~~~~~~~~~~~~~~~~~~~~~~

Group 3 Cosmic inflation (宇宙暴脹(理論))

最初由Guth教授和日本東京大學的佐藤勝彥提出的這一理論徹底顛覆了人們對宇宙的認知,不過獲獎人選上會比較有爭議。

§ Alan Harvey Guth US § Andrei D. Linde US

or+ § Paul Steinhardt or Katsuhiko Sato

~~~~~~~~~~~~~~~~~~~~~~~~~~~~~~~~~~~~~~~~~~~~~~~~~~~~~~~~~~~~~

Group 4 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y Probe (WMAP) experiment

(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試驗)

他們領導威爾琴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MAP)實驗,使其能夠精確測量宇宙學基本參數,包括宇宙的幾何、年齡和組成,而且對證明宇宙暴漲理論至關重要。人選上沒有爭議,不過歐洲航天局發射了更為精確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探測器「普朗克號」,並進一步精確了WMAP的數據,不知道諾獎評委會怎麼權衡,畢竟是一群歐洲人當評委阿。

§ David N. Spergel US § Charles L. Bennett US § Lyman A. Page Jr. US

~~~~~~~~~~~~~~~~~~~~~~~~~~~~~~~~~~~~~~~~~~~~~~~~~~~~~~~~~~~~~

Group 5 Multiferroic materials(多鐵性材料)

很久以前的研究成果,在全世界掀起了材料學科的新一次熱潮,日美科學家做出了先驅性貢獻

§ Ramamoorthy Ramesh US § Yoshinori Tokura Japan


引力波天命年

P.S.據說LIGO很受質疑但是在國內天文學界我並沒有聽到有關言論,另外去年的邵逸夫天文學獎基本已經宣告了今年的諾獎

P.P.S.很期待今年會不會為倒在黎明前夜的羅納德·德雷弗破例


已經宣布,引力波獲獎


剛剛看了一些科學網站的討論, 集中在一點,就是用的數據處理方法。 各種filter,確實可能產生Bias. 9月27號剛剛宣布探測到了另一組引力波,三個探測器在毫秒級的時間差探測到的。 Virgo 的信號較弱,但是也不能算non-significant. IT"S OFFICIAL: Gravitational Waves Were Just Detected With The Greatest Precision Ever

最好奇的是他們的數據處理方法。 要在這麼大的噪音里過濾出這麼小的信號,是怎麼保證不混入artifact。

看起來引力波還需要更多國家的探測器獨立的探測和分析多方確認才行, 畢竟可能改變以後幾百年人類認識探索宇宙的軌跡。

--------------------------------

還是Berry吧,老先生撐著不容易。 老索還能再撐幾年。說笑了。 其實引力波這種百年一遇的發現, 再等個十年左右,等到觀測數據更多, 研究更深入更廣泛再頒,會更穩一些。


今年的已經不敢預測了。

往後什麼時間給發獎也預測不了。那就是改變物理語言,把已經走向歪路的探索扶正的人,應該獲得諾貝爾獎。

繼承所有前人的工作,僅僅把超導體內載流子最小單位從「庫珀電子對」修改為「自由單電子」。

提醒「自由電子與晶格碰撞會把能量轉移給晶格」是一句沒有條件的語言。應該附加條件是:只有自由電子轉變為非自由電子,才會把能量轉移給晶格。這麼說的理論根據是:不躍遷就不交換能量。

也能夠用比喻說明。魚從魚鉤旁邊經過,只有被鉤住的魚才能帶著浮漂遊動,繼而可能把釣魚人拉下水。而那些沒有被鉤住的魚仍然暢遊無阻。

這個比喻是為了說:正在承載電流的自由電子要麼和原子實綁定成一體,要麼兩個自由電子組成不能載流的滿帶電子,只有滿足兩者之一,才能把電源賦予的那份能量傳遞給晶格轉變成熱能。


Y.Aharnorov

M.Berry


2012年,JQI做個一個問卷調查,看今後諾貝爾獎的人選。

Physics Nobel Prize Poll 2012

裡面列出了一個列表,可以說代表了學術圈很多人的看法。到現在5-6年過去了。很多上面方向都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包括量子信息/糾纏方向,Higgs boson,LED那個發給了藍光LED。當然,那時候引力波還沒有做出來,因此不在上面。碳納米管那個,由於石墨烯獲獎了,所以大家認為不會再發了。

都猜引力波就沒意思,那我猜表中第一個,量子非局域測量。


引力波時間還是太短,還需要實驗驗證,需要人們廣泛深入的理解,覺得再過幾年可以。


我怎麼總覺得世界還欠Jim Peebles一個炸藥獎呢…老人家歲數也不小了…


推薦閱讀:

納米材料為何有那麼出色的力學性能?
怎麼理解熱力學中的可逆過程?
如何用科學的姿勢玩陀螺?
電場和磁場是怎麼統一起來的?
我理解的半導體 pn 結的原理,哪裡錯了?

TAG:物理學 | 諾貝爾獎 | 粒子物理學 | 諾貝爾物理學獎 | 2017年諾貝爾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