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記」一職,是如何演變為「一把手」的?

總統,主席,一看就是一把手。但是書記這個詞,看起來就沒有那麼霸氣。求問,這個詞是怎麼演變成共產主義政體中的一把手代名詞的?


題主感覺「書記」這個詞聽上去不霸氣、不像一把手,這是對的。

因為「書記」這個詞是這麼來的:

在西方現代科層制官僚系統中,「書記」(Secretary)一職屬於最低的事務級、辦事級人員

從馬克思、恩格斯開始,馬克思主義政黨採用了這一稱呼,將黨組織負責人稱為「書記」,其中重要一條就是強調公職人員不是人民之上享有特權的官老爺,而是「人民的公僕」

列寧則提出要使公職成為「無利可圖但是光榮的位置」。

中國共產黨1921年成立時,從俄語翻譯中選擇了「書記」一詞,顯示出了區別於歷史上一切剝削階級政黨的鮮明態度和為民做事、不做官僚的決心

「書記」這個稱呼一脈相承、延續至今,體現出對權力本質和黨群關係的深刻認識。

(出自:中國紀檢監察雜誌)


從另一個角度回答這個問題:實際上,不光是天朝政治體系里的「書記」逐漸演變成了「一把手」,「秘書」這個職務在西方很多國家也逐漸演變成了「長官」。

在英格蘭,從中世紀後期起,國王就在宮廷中設置了書記官(King"s Clerk)一職輔助自己處理政務。後來,這個職務的名稱歷經變化,被稱為「國王秘書官(King"s Secretary)」、「首席秘書官(Principal Secretary)」,到了都鐸王朝時期終於完全固定下來,稱為「國務秘書(Secretary of State)」。而隨著絕對主義王權在都鐸王朝的確立,國務秘書由於接近國王、經手最高層政務、受到國王信任,實際上成為國王的首席大臣,在政府中架空了古老的大法官(Lord High Chancellor)等職務,主持政府的日常事務。伊麗莎白一世時期,威廉·塞西爾爵士(Sir William Cecil)連續擔任此職長達14年,獲得了巨大的權力和影響。到1660年王政復辟以後,國務秘書一職由於工作繁重,被分割為分管部分內政和外交的北方事物秘書和南方事物秘書(Secretary of State for Northern/Southern Department),並成為新出現的內閣的兩個重要職位。

1782年,這兩個國務秘書又被重組,劃分為外交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Foreign Affairs,簡稱Foreign Secretary)和內政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Home Department,簡稱Home Secretay),分別領導外交部(Foreign Office)和內政部(Home Office),並一直延續至今。國務秘書的職務到此時終於演變成現代意義上的「國務大臣」,從君主的秘書變成了政府重要部門的首長。此後二百多年裡,隨著政府職能的擴展,英國政府又仿照這兩個職務不斷設立新的國務大臣職務,比如蘇格蘭事務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Scotland,1926)、國防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Defence, 1964)、教育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Education, 1964)、衛生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Health,1988)、司法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Justice,2007),參加內閣,領導政府部門。

1789年,新興的美國在成立聯邦政府時,也直接借鑒了英國的成例,以secretary作為行政機關各部長官的名稱,比如國務卿(Secretary of State)、財政部長(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國防部長(Secretary of Defense)。今天,英國人提起Foreign Secretary,或美國人提起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沒有人會把其中的secretary理解為「秘書」,而是會直接理解成領導一個部門的政府首長。在法國、德國等很多國家,secretary of state雖不是各部的長官,但一般也是各部僅次於部長(minister)的二把手。這些secretary的源流是宮廷里服務的「秘書」,但經過幾百年的演變,已經變成了各種各樣的「長官」。

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也很好理解。與天朝政治體系中的「書記」一樣,「秘書」剛開始時雖是位卑權輕的辦事員,但全天候處理自己所服務對象的事物,對日常工作熟悉、有把握,又能和服務對象(組織、君主)保持經常、直接的接觸,深獲信賴(依賴),因此比任何人都更容易被自己所服務的對象賦予越來越大的權力,最終由秘書轉變為首長(斯大林作為蘇共中央總書記掌握大權也是這樣一個過程)。

實際上,中國古代官僚體系的演變已經很能說明這個問題了。明朝的內閣大學士、清朝的軍機大臣,最初都是皇帝的秘書,很快就憑著上面說的兩點掌握了大權,成為實際上的宰輔。


再補充個角度,成熟政治體系里權力是怎麼來。

古今台外政治體系里極其重要的兩個主導權,「召集/主持會議權」和「發文件權」。

即使是古代,我們知道大事正事,不是皇上金口一開自動就語音生成「聖旨」了。一個真正的聖旨、詔書(最高位階的官方文書)無論在哪個朝代都有一套程序,比如我們歷史課都學過的「三省」,什麼尚書省起草詔命、中書省怎麼著、門下省怎麼著(註:此處有誤,以評論區為準),什麼宰相副署什麼的。上面這裡影響和干預發文件的權力是所謂「相權」制衡「君權」的重要王牌。這也是為什麼歷史書上說清朝設立軍機處「跪受筆錄」為什麼這麼牛,成為君主專制高峰——等於君權徹底完全掌握了發文件權。這也同樣可以解釋,咸豐「顧命八大臣」最後失敗的根本原因——太后和皇帝掌握著讓上諭生效的「御賞」和「同道堂」印,八大臣雖有遺詔顧命之名,終究單獨發不出聖旨。(不考慮非法政變因素)

而召集/主持會議權,古今事總要「議」,議就是開會。比如我們知道明朝皇帝故意連續多年「不上朝」、雍正王朝里(雖然是戲說)當八爺黨總逼宮的朝會進行到對雍正極其不利的時候,李德全(太監總管)趕緊問雍正,「要不要先宣布退朝?」。當然還有三國里最後曹丕指使總逼宮、要獻帝禪位,獻帝從朝會上「逃回」後宮,被夏侯惇等人「揪回來」。都是皇帝對會議召集/主持權力的使用。

那麼我們拿蘇共/俄共(布)舉例,書記是如何演變成為一把手的:

列寧時代,由於俄共(布)長期不設黨主席,黨的領導核心是中央委員會(成員約15人實際上體量相當於今天的政治局),後隨著工作複雜化,分化出處理日常事務的政治局(5人,其實相當於今天的政治局常委)、組織局(5人)。而政治局會議的主持者/召集人是列寧,列寧以什麼身份呢?以人民委員會主席(總理)的身份。

而蘇俄政體類似於總理實權制/議會制。這樣其實不難看出,俄共早期,列寧這種「政府首腦」兼任執政黨最高領袖(反過來說也行),與西方大多數國家地區,政黨黨首作為政府首腦(候選人)比如日本執政黨黨首任首相(候選人)、台灣地區幾個政黨黨主席為「總統」候選人,本質上是一致的。

最能證明這一點的就是列寧病危階段,代替主持政治局會議的,不是其他人,而是列寧在政府的副手,人民委員會副主席加米涅夫。

總書記是如何上位的呢。

在斯大林以前,中央書記(處)是一個很弱的機關,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秘書機關,而且辦的不好。斯大林主持書記處以後(嚴格來講讓斯大林、莫洛托夫這樣的「大佬」加入充實書記處這樣是俄共有意為之)書記處逐漸掌握了「為政治局會議準備文件」(等於間接控制了政治局會議的節奏)、「上傳下達中央文件」(向下可以以中央名義發布文件,下級文件上傳也要先經手書記處)的權力,特別是以中央名義發文件的權力,是墜厲害滴。列寧去世以後,長期黨內鬥爭的最後,斯大林又最終取得了召集/主持政治局會議的權力。這樣完成了對全黨的掌控。真正對俄共二十年的黨內鬥爭感興趣的(不算無腦林黑或托派)「托季聯盟」最後的一連串慘敗的戲劇性就在於此——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等等這些人都是政治局委員、中央委員,還身兼一大堆高級職務,加起來看似陣容特別特彆強大可觀。但是很不幸他們一不掌握髮中央文件權,二不掌握政治局會議主導權。光有人數做算術題是沒用的——說到做算術題,更經典的例子就是「莫洛托夫反黨集團事件」,在政治局(當時叫主席團)里,莫洛托夫馬林科夫一派已經掌握了7:4的決定性多數,決議免除赫魯曉夫的職務。但是最後,莫洛托夫命令《真理報》發布相關內容(文件),真理報表示按照黨章他們只服從中央書記處和第一書記。失去發文件權的莫洛托夫集團 從此功敗垂成。(當然後面力挺赫魯曉夫的緊急中央全會等於部分的推倒了法定的政治局/主席團的中央全會會議召集權,但屬於特例——朱可夫的坦克車擺在邊上呢)。

蘇俄的故事說完了。再說中國。

大家知道不知道為什麼建國後「Z書記」職務以及書記處本身經歷了廢立,知乎精神領袖為什麼要廢除軍委「秘書長」?

看過《人民的名義》就知道,這部片有個地方很有意思。張豐毅在劇中真正第一次正面行駛「一把手」的權力就是決定召開「常委會」——常委會何時開,怎麼開,甚至突然插入了一個陳岩石黨課搞成「常委擴大會」且「只擴大到陳岩石同志一個人」——全程都是沙瑞金一個人定。而這樣一來,無論會上是不是最後按照民主集中制投票表決「班長也只有一票」,沙瑞金只要節奏上不犯錯,總能全程掌控常委會,無疑會後發文件也在書記手裡掌控著。而隨著新世紀,地方上副書記數量的縮水(只有政府一把手和專職副書記兩個人)書記辦公會的逐漸式微。「正書記」對常委會的掌控力等於實際是加強了。所以「專職副書記」高育良才會在後面又一次常委會(擴大)上感覺到自己因為不是一把手被「圍攻」、「吃力」。

同一位作者十幾年前的《絕對權力》里齊全勝(市委書記)一句好啦散會!常委會就宣布結束。這就是召集/主持會議權的威力。當然,對於地方大員的權力,中央的決定權也是很重要的。

如果高、李緊密團結,能在以沙為首的中央清洗中保存原來的政治團體嗎? - 知乎

而到了中央,按照黨章,政治局會議的文件準備(實際上就是會議說什麼事)、文件的下發(中發紅頭文件,中央辦公廳主任歷來由書記處書記兼任——歷史上中辦主任可以不是政治局委員,但無一例外是書記處書記)都在書記處和總書記手上。書記才能成為真正的一把手。

一句話,古今政治正常運行狀態下(不算政變、政權失序、地方割據),開會權、發法定效力文件權是最重要的兩個權力。

題目大部分答案都沒說的一個問題是。歷史上有過一段總書記上面還有主席的時期。那為什麼最後書記能成為一把手呢。

那個時候啊,總秘書小賢和他的好夥伴小秘書小尚,潤爺的副手小黃啊,和潤爺的關係特別特別好,經常合起伙來給潤爺開一些善意小玩笑哄他開心,比如怕潤爺太勞累幾個人擅自開趴不讓潤爺參加啦,背著潤爺用官方ID發帖啦,下面彙報到小賢這裡的情況不轉給潤爺啦,或者潤爺找大家開趴都沒人去啦。後來潤爺爺也知道了大家都是好意,為自己好嘛,感到特別高興欣慰,也把好意回饋給了幾個小夥伴,讓他們也好好休息休息。

對小黃、小尚破壞規矩擅自以發帖的批評(一九五三年五月十九日)


我補充一下,我們古代也是這樣,掌管機密文書的官最後變成了最大的官。

古代最高官職之一的尚書,其實來源不過是一個很小的部門。當時,國家有高級幹部三公九卿,九卿中有一個職務叫少府,是皇帝的管家,少府旗下有尚書、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幾個職位,合稱六尚,主要是管皇帝日常衣食住行的。

但是,因為尚書是管文書的,相當於皇帝的私人秘書長,因此對皇帝來說十分重要,所以,這個官從合管衣櫃澡堂廚房的官裡面獨立出了,越升越高,最後成了宰相。

隋唐三省六部制裡面,門下、中書、尚書三個省的最高領導都是宰相,除了尚書是從秘書演化而來之外,中書也是,最早也是給皇帝管文書的,只不過中書是由宦官擔任罷了。然而,這個職位也越來越為皇帝器重,後來改由士人擔任,後來也成了宰相。

一般來講,秘書這個職位,是積攢經驗最快的。上級領導的所有要事都要從秘書那裡過一次,秘書如果聰明肯干,非常容易被提拔。《人民的名義》裡面的秘書幫,不是偶然的。

其實全世界都是這樣,前面很多人說了英國和蘇聯,其實美國的白宮辦公廳主任,日本的內閣官房長官,性質都類似,都是極為關鍵的要職。

接近權利核心的人,本身的權勢也是不小的。


多年前,聽過一笑話。

阿姆斯特丹有一300斤噸位摩洛哥妓女,見到來紅燈區觀光的中國成年男子,常含笑用中文招呼「書記書記」。

這是她掌握不多的中文辭彙,也許她也會說發票,但這不新鮮。

也許,她見過成群的中國男子,眾從者稱呼為首者書記,她認定書記二字是尊者的意思。

至於是什麼級別的書記,不重要。


任何民主集中制都面臨一個問題,革命領袖的私人辦公室會填補被打倒的舊官僚的職權空缺,最終形成一個巨無霸權力機構。從希特勒的辦公室主任馬丁鮑曼,到各國共產黨的書記。

其實案例不就在身邊嘛?原本,是黨領導就中國的行政機構,所以黨的各級書記是行政一把手(學校除外),結果各級書記自己官僚化了。反而黨主席自己一世而亡,為天下笑(背鍋)


一直就是

某某長這是行政職位,某某書記這是黨內職位。作為黨員,難道不應該在黨內服從上級領導嗎?比如某市長是市委這個黨組織的一員,但是他按照慣例並不能當這個黨組織的一把手,因此他在黨內要聽市委書記的。只有部分基層組織會讓黨組領導兼任行政領導。這是保證在共產黨領導下人民民主專政的重要措施。

其實這不是共產主義國家才有的。只不過西方往往是由某一級的黨魁出任該級最高領導人罷了,但是同級下面的各種長,要麼是黨內下級,要麼是關係密切的專業人士,看起來某某長就是最高領導而已。

雖然有時候執政黨如果優勢不明顯,有可能會和其他黨派聯合組閣,但就算是聯合組閣,也是找個自己政治觀點相近的,比如美國的巨頭政治中,民主黨就絕對不會找共和黨組閣,因為都是大黨而且第三方勢力弱小,但是在多黨派比較明顯的德國,基民盟就和基社盟合作,一般合稱聯盟黨。

但不管怎樣,東西方的政黨制度核心都是一樣的,把本黨的政治觀點通過控制關鍵職務,貫徹到治國理政當中。

這題有送命嫌疑……


聯合國秘書長微微一笑很傾城。


「中國共產黨把黨的領導人稱為書記,始於黨的「一大」。「一大」選舉中央局作為黨的領導機構,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二大」、「三大」選舉陳獨秀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與此同時,基層各級地方共產黨組織和青年團組織的負責人也採用了書記這個稱謂。1925年1月黨的「四大」黨章規定:「中央執行委員會須互推總書記一人總理全國黨務」。這是中共中央設立總書記一職在黨章中的最早規定。「四大」和1927年「五大」選舉的總書記是陳獨秀。」

霸不霸氣都是個人主觀感受,但是「書記」這個職位做什麼事情,才是重要的。


一個有趣的例子是好像有人曾經試圖把遵義會議書記員解釋成大家認為的書記。


其實這個就和英國的內閣秘書,常務秘書和財政秘書一樣,實際上真正控制這個國家的喜歡掌握真正權利,而不是一個總統,首相,大臣一樣的頭銜,而且他們最後還能獲得更好的頭銜甚至赤裸裸的貴族地位,例如大巴斯勳章獲得者漢弗萊爵士,而權利來自於信息的不對等,能記錄並利用這一切的人才是真正的統治者,黨鞭聽著多雅,但是安德伍德黨委書記或者紀委書記就感覺有了一點點鋒芒,如果直接翻譯成內部監聽記錄和清洗執行總司令呢。


我之前在一家軟體公司做技術人員

程序員開始時地位很高

後來設置了專門負責老總和程序員之間溝通的職位,大概類似需求分析。

經過兩年的演變,這個職位的薪水和地位全面超過了程序員


至少在中國共產黨,從一開始書記就是一把手啊,21年建黨時陳獨秀就被選為中央局書記……當然有一段時間曾經有黨主席。

其實主席這個詞也不霸氣,原本指的是會議召集人的角色。總統、總裁、總理這些職務名稱倒是很明確的表明了總攬大權、總攬政務的意思。

個人理解,之所以黨的一把手用「主席」、「書記」這樣的詞,大抵是因為執政黨在理論上堅持民主集中制,各級黨組織均以委員會作為其權力核心(中央委員會、地方黨委),第一的位子自然落在委員會的召集人、首席的身上。如屋大維就有一個尊號「第一公民」,很長時間為羅馬帝國皇帝們所沿用,其原本含義就是元老院首席的意思,也是因為當時屋大維並未赤裸裸的稱帝,而是在元老院的偽裝下搞了元首制,形式上保持了共和國的體制的緣故(羅馬帝國的正式名稱仍然是SPQR,意為元老院與羅馬人民)。

當然,在實際的政治運作中,集中往往高於民主,一把手無論叫什麼,權力難以被制衡,那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從蘇聯繼承來的,很早之前省裡面有很多書記,最高的叫第一書記,和蘇聯加盟共和國邊疆區州裡面的叫法完全一樣,後來就變成了書記一個,好幾個副書記,然後現在就兩個副書記。不過負責日常事務的中央書記處還有很多書記,和蘇聯不同在於蘇聯的中央書記很多都是專職,權力非常大


你可以想像成大家在開會,討論完總要記錄,根據記錄大家來執行。

書記就是那個寫記錄的人,你要怎麼寫就怎麼寫..


這個只能去問總設計師了。老毛的時候,老毛是黨主席,設計師是書記處書記。改革開放以後,黨主席就再沒有人叫了,書記就變成最大了。


大臣們來了又走,只有公務員巍然不動。平均11個月就要換一個大臣,而公務員卻要干到退休。那些沒有經驗的大臣們來來回回對部門裡的事情知之甚少,最後天下依然是公務員的。而公務員頂上那個就是 Secretary 。

An honourable vessel.


可以引述黨史資料

中國共產黨從四大開始,由中央執行委員會或中央委員會選出總書記一人。1943年3月2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調整中央機構。會議推選毛澤東任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中央書記處的主席,並決定主席對中央書記處的決議有最後決定權。從七大到八大期間,沒有設總書記。八大黨章規定中央委員會主席為最高負責人,同時設書記處書記及總書記之職。主席制和總書記制是兩種不同的制度。黨的九大、十大、十一大隻選舉產生黨的主席和副主席,沒有設總書記一職。1980年2月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決定重新設立中央書記處,並選出總書記一人。黨的十二大將黨的中央委員會改主席製為總書記制,並不再設主席、副主席。這是黨的中央組織制度的一個重要改變,有利於加強黨中央的集體領導。總書記制一直沿用至今。

1982年9月「十二大」通過的黨章中關於中央組織制度有一個重要變化,即:黨中央只設「總書記」,不再設「主席」、「副主席」。關於為何出現這個變化的問題,1982年9月13日胡喬木就此回答新華社記者時指出:「總書記是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成員之一,負責召集政治局會議,召集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主持中央書記處的工作。很明顯,召集和主持的作用是不一樣的。這樣,個人過分集權和個人專斷的現象就很難再發生。主席制度和總書記制度如果同時存在,在國內外實踐的結果表明,往往或者總書記有名無實,或者主席有名無實。因此,同時實行這兩種制度是沒有必要的;當主席和總書記由一人兼任時,這樣就更沒有理由了。」十二屆一中全會選舉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至此,「總書記」作為黨內最高領導人的職務正式確立起來,這一制度延續至今,並不斷完善。

我黨一直重視強調和實行集體領導;「總書記」雖是黨內最高領導職務,但並非黨的最高領導機關

從以上我黨組織架構發展變化的歷史軌跡可以看出,我黨實行的「總書記」制度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和鮮明的中國特色。這裡特彆強調和說明以下幾點:

其一,從歷史上看,黨的最高領導人基本上都是經過選舉產生的,而且多與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緊密相關。特別是在黨的早期歷史上,黨內最高領導人都由大會直接選舉或決定,陳獨秀就是這種情況。當然,在一段歷史時期內也出現過黨內最高領導人的產生與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關係不大的情況,如瞿秋白、博古、張聞天就是如此。此後,隨著黨的中央領導機構和組織制度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總書記」最終成為黨內最高領導職務,並都須經過選舉產生。對此,黨章明確規定:「黨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中央書記處和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由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選舉。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必須從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中產生。」

其二,1956年9月召開的八屆一中全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委員會主席」,###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這樣就出現了「主席」與「總書記」並存的狀況(後來又曾出現過這種狀況),但這時的「總書記」並不是黨內最高領導職務。事實上,八屆一中全會設立「總書記」是根據毛澤東的提議決定的。毛澤東說:「中國的秘書長就相當於外國的總書記。他建議由擔任總書記,說秘書長改當總書記,就是中國話變成外國話。」因此,###擔任的「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實際上相當於過去黨內的「中央秘書長」,負責處理中央的日常工作。

其三,「總書記」雖是黨內最高領導職務,但並非黨的最高領導機關。我黨是根據自己的綱領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組織起來的統一整體,一直重視強調和實行集體領導。黨章明確規定:黨的最高領導機關是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它所產生的中央委員會。因此,「總書記」並非凌駕於黨的中央組織之上的最高機構。從「十二大」起的歷次黨章都對「總書記」的職權作了明確規定,即「負責召集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並主持中央書記處的工作」。在黨的歷史上,由於毛澤東在民主革命時期形成的歷史地位和所發揮的歷史作用,因此在他擔任黨內最高領導人期間,一度出現了個人過分集權、個人專斷和個人凌駕於黨的中央組織之上的狀況,產生了個人崇拜的不良風氣,給黨內民主帶來嚴重的影響和危害。鑒於這一深刻的歷史教訓,從「十二大」以後歷次黨章中都寫明:「黨禁止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要保證黨的領導人的活動處於黨和人民的監督之下,同時維護一切代表黨和人民利益的領導人的威信。」(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中國共產黨歷任任最高領導人

歷任總書記/黨最高領導人

姓名 上任時間 離任時間 備註

中央局書記

陳獨秀 1921年7月中共一大 1922年7月中共二大 周佛海代理書記{1921.8--9}

中央執委會委員長

陳獨秀 1922年7月中共二大 1925年1月中共四大

中央執委會總書記

陳獨秀 1925年1月中共四大 1927年7月 1927.5 中共五大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27.7陳獨秀被撤換。

張國燾 1927年7月 1927年8月八七會議 主持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委會工作

瞿秋白 1927年8月八七會議 1928年7月中共六大 中央臨時政治局負責人

向忠發 1928年7月中共六大 1931年6月 1930.9 前實權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宣傳部長李立三掌握。1930.9--1931.1 實際主持工作的是中央政治局常委瞿秋白。到1931年1月六屆四中全會後實權則由國際派陳紹禹(王明)等人掌握。1931年6月,向忠發被捕後遭處決。

陳紹禹 1931年6月 1931年9月 頭銜為中央政治局常委。

秦邦憲 1931年9月 1935年1月遵義會議 秦邦憲接替1931年9月赴蘇聯任中共駐第三國際代表團長的陳紹禹,成為中國共產黨實際最高領導人。

張聞天 1935年1月遵義會議後不久 1943年3月 張的頭銜為「負總責」。毛澤東在遵義會議上出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成為中國共產黨實際最高領導人。

中央委員會主席

毛澤東 1943年3月2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 1976年9月9日 毛澤東於任內去世,是中國最後一位終身制最高領導人。

英明 1976年10月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 英明是在1977年7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上被追認為中共中央主席的。1981年6月去職。(看清楚是追認啊!!!追認追認!!!!!!!!!!重要的事說三遍)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開,選舉產生了黨的第一個中央領導機構——中央局。當時全國只有50多名黨員,相關事務甚少,各地方組織也不健全,因此,一大決定暫不成立中央執行委員會,只設立中央局作為中央臨時領導機構。大會選舉陳獨秀、張國燾、李達組成中央局,陳獨秀為書記,張國燾負責組織工作,李達負責宣傳工作。為什麼將黨的最高領導人稱為「書記」?因為書記是當時最小的官職,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文書、秘書。這表明了新政黨與舊社會決裂,決不當官僚、決不做老爺欺壓百姓的決心。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開時,黨員增加到近200名,因此大會選舉出中央執行委員會。把中央領導機構命名為「中央執行委員會」,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效仿蘇共。「一把手」陳獨秀的稱謂相應改為「委員長」。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廣州召開,在中央執行委員會的基礎上進一步產生了中央局。1925年1月在上海召開的中共四大上又將「一把手」的稱謂改為「總書記」。

1927年4月至5月在武漢召開的中共五大對中央領導機構進行了具有重大意義的一次調整。當時,全國黨員已超過5萬人,「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央局」已不足以有效統領全黨,於是,五大把中央執行委員會改為中央委員會;中央局改為中央政治局;同時增加一個領導層級,即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這是在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委會,由此形成中央四級領導體制——全國代表大會為中共最高領導機關;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中央委員會為中共最高領導機關;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閉會期間,由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行使中央委員會的職權;其中,政治局常委會是領導核心。在五大上,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由陳獨秀、張國燾、蔡和森組成。

1928年6月至7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開。六大在中央領導機構方面最明顯的變化是注重領導成員的工人成分,典型體現就是碼頭工人出身的向忠發被選舉為中央政治局主席兼政治局常委會主席。這是在對中國國情缺乏清晰認識的情況下照搬蘇共經驗的結果。從六大開始,稱黨的最高領導人為「主席」。

1945年4月至6月,在六大召開17年後,中共七大在延安召開。此時的中共已今非夕比,黨員發展到121萬人,出席大會的代表共計755人。七大再次確認了中央四級領導體制,不再設政治局常委會,改設中央書記處,選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為中央書記處書記,毛澤東為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書記處主席。

1956年9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共八大是中共成為執政黨後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此次大會上,中央領導機構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調整:一是政治局和書記處分設,中央書記處在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會領導之下,處理中央日常工作,其第一負責人稱謂由「主席」改為「總書記」,被選為中央書記處總書記。由此,中央決策機關——政治局和領導日常工作的機關——書記處分立。二是中央委員會在設立主席的同時,第一次設立副主席,且副主席有多名,並規定中央委員會主席和副主席也是中央政治局的主席和副主席。三是恢復政治局常委會,並規定它是黨的核心領導,由主席、副主席、總書記組成。

1969年4月中共九大在北京召開時,「文命」正當高潮,此次大會是在極不正常的情況下秘密舉行的。中央領導機構在此次大會上的變動包括:一是廢除了八大有關中央書記處、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的規定。二是第一次由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選舉中央軍委主席,由此成為定製。三是中央文革小組這一實際職權凌駕於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書記處之上的特殊機構,在此次大會後停止活動,被新選出的中央政治局取代。四是在一系列不正常因素的作用下,隨後召開的九屆一中全會選舉出的新的中央領導機構中,中央委員會主席為毛澤東,林成為唯一的副主席。

1973年8月召開的中共十大,是在發生林事件的特殊背景下提前召開的。中央領導機構在此次大會上沒有大的調整,但在極「左」思潮泛濫的情況下,集團重要成員全部進入中央政治局,其中,王洪文當選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地位僅次於周恩來。

1977年8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大對党進入歷史新時期具有過渡性意義。大會對中央領導機構的調整主要是重設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紀委始設於1949年,1955年改為中央監察委員會,九大上曾被取消。


事實上書記不是一把手,他只不過是一名黨務工作者而已,只不過強勢的書記會通過他的影響力對政府的決策、人事施加影響,最後成為所謂的一把手。


實質大於形式的一次最佳體現


推薦閱讀:

土耳其人是古代柔然人這一言論是正確的嗎?
歷史上姓林的有哪些了不得的人?
如何看待最近娛樂節目抵制台獨、港獨藝人的行為?
世界上真有「文化侵略」這回事嗎?
假如秦滅沒有統一六國,對比歐洲史,人類是不是可以提前幾百年到達現在的文明程度?

TAG:歷史 | 政治 | 官員 | 黨委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