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的水果與維生素片,其中維生素能否全部被吸收?人的個體吸收率差異如何?

水果總體能吸收多少東西,排出的又有多少,大概值就可以了!感謝


謝@Mon1st邀。

個人認為,這兩種來源的維生素在吃進肚子之後的吸收率上不會有什麼多大的差別,不要小看我們人類強悍無比的消化系統~

(此處一個更新:樓下@紫霞狼 查找到文獻指出,對於天然和合成的維生素C的生物利用率,雖然人體試驗似乎沒有差異,但動物試驗中出現了差異。雖然具體差異大小隨著各個研究變化比較大,但這個現象仍然值得關注)

但是我倒是覺得,通過水果還是藥片來獲取維生素,作出選擇的評價標準當中,生物利用度是其次,膳食平衡的問題才是最重要的。

這是因為,從膳食營養平衡的角度來看,如果缺乏微量營養素是膳食水果攝入不足引起的,那麼通過吃水果獲取微量營養素的確要好於靠複合維生素片直接補充。

以下是原因。

我們考慮膳食營養問題不能獨立地著眼於一種或幾種營養素,因為膳食是無數種食物再拼合而成的一個整體,而食物的營養素含量情況並非是均一的,需要取長補短,平衡搭配。

因此,如果我們發現膳食中存在某一種營養素的缺乏,往往也意味著其他幾種營養素的缺乏/過量。

比如說,一種缺少碳水化合物的膳食模式,如果要吃到同樣的總能量攝入量,那麼必然意味著脂肪和蛋白質的過量攝入;再比如,膳食中缺少維生素C,多數時候指示著水果和蔬菜的攝入量不足,這樣的膳食往往還存在著礦物質缺乏和三大產能營養素攝入過量的問題。

下圖是營養學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對平衡膳食模式下各類營養素的食物來源的分析。大家可以看到,不同類別食物所富含和缺乏的營養素都是不同的。如果某類食物過量引起相應其他某些類別食物攝入不足,很可能會造成營養素攝入的失衡。

(圖片來源:中國營養學會.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 [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6.)

如果這些維生素是以新鮮水果來源攝入得話,那麼你在吃水果的時候其實還吃了水果中的膳食纖維和花青素等植物化學物,並且如果是飯前吃水果,還可以佔掉一部分胃口,從而幫助你更好地控制總能量攝入量。而使用維生素片就不能達到這些目的了。

所以,對於這個問題,我建議題主先結合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RIs)2013版,確定自己的能量攝入水平:

(圖片來源:中國營養學會. 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速查手冊 [M]. 北京; 中國標準出版社. 2013. )

然後根據這個能量攝入去查找中國居民膳食寶塔中對應的能量攝入的推薦,仔細思考一下自己為什麼需要補充微量營養素,是不是膳食結構不均衡。

(圖片來源:中國營養學會.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 [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6. )

如果是膳食結構中水果、蔬菜太少導致的,那麼糾正這樣不良的膳食結構是首要重要的。個人認為,用複合維生素片處理營養素攝入失衡的問題,相當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合理膳食結構帶來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攝入不合理的問題,仍然會存在,長期下去可能增大多種慢性病的患病風險。

—————————————————————

ps:文中圖片均是為了本篇回答需要,我自己掃描了自己的書,嚴格來說其實是未經許可再次使用,所以嚴禁二次轉載。如果大家覺得有用,請大家務必購買正版圖書!

DRIs非常便宜,十塊一本,亞馬遜鏈接:《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速查手冊(2013版)》;

膳食指南也不貴,一厚本只要四十,也就兩場live的錢,乾貨絕對能比二十場live都多,亞馬遜鏈接:《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

pps:營養學會的各位老師,看在我幫你們宣傳膳食指南和DRIs幫忙吆喝賣書的份兒上,可不可以就不要據我掃描這些表格貼上來的行為跨省查我水表了呀 _(:3」∠)_ 蟹蟹!!


這種事情不查文獻,聽大V吹比有用?

隨手一搜:

Synthetic or food-derived vitamin C--are they equally bioavailable?

摘要:

Vitamin C (ascorbate) is an essential water-soluble micronutrient in humans and is obtained through the diet, primarily from fruits and vegetables. In vivo, vitamin C acts as a cofactor for numerous biosynthetic enzymes required for the synthesis of amino acid-derived macromolecules, neurotransmitters, and neuropeptide hormones, and is also a cofactor for various hydroxylases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gene transcription and epigenetics. Vitamin C was first chemically synthesized in the early 1930s and since then researchers have been investigating the comparative bioavailability of synthetic versus natural, food-derived vitamin C. Althoughsynthetic and food-derived vitamin C is chemically identical, fruit and vegetables are rich in numerous nutrients and phytochemicals which may influence its bioavailability. The physiological interactions of vitamin C with various bioflavonoids have been the most intensively studied to date. Here, we review animal and human studies, comprising both pharmacokinetic and steady-state designs, which have been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comparative bioavailability of synthetic and food-derived vitamin C, or vitamin C in the presence of isolated bioflavonoids. Overall, a majority of animal studies have shown differences in the comparative bioavailability ofsynthetic versus natural vitamin C, although the results varied depending on the animal model, study design and body compartments measured. In contrast, all steady state comparative bioavailability studies in humans have shown no differences between synthetic and natural vitamin C, regardless of the subject population, study design or intervention used. Some pharmacokinetic studies in humans have shown transient and small compara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synthetic and natural vitamin C, although these differences are likely to have minimal physiological impact. Study design issue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discussed.

靈魂翻譯一下:

維生素C(抗壞血酸鹽)是一種重要的水溶性微量營養素在人體,通過飲食,主要來自水果和蔬菜。體內,維生素C作為輔因子為許多生物合成所需的酶的合成氨基acid-derived大分子,神經遞質,激素和神經肽,也是各種羥化酶的輔因子參與基因轉錄的調控和表觀遺傳學。維生素C在1930年代初首次化學合成和此後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合成和天然的相對生物利用度,休維生素C。Althoughsynthetic和休維生素C是化學性質相同,水果和蔬菜中富含大量營養和植物化學物質可能會影響其生物利用度。維生素C與各種生物黃酮素的生理作用是迄今為止最深入研究。在這裡,我們審查動物和人類的研究,包括葯代動力學和穩態設計,已進行調查比較生物利用度的合成和休維生素C,維生素C或孤立的生物黃酮素的存在。

總的來說,大部分的動物研究顯示不同的相對生物利用度ofsynthetic與天然維生素C,儘管結果不同根據不同的動物模型,研究設計和身體測量的小隔間里。相比之下,所有穩態相對生物利用度研究在人類並沒有表現出差異合成和天然維生素C,無論人口,研究設計或干預。人類一些葯代動力學研究表明瞬態和小比較合成和天然維生素C之間的差異,儘管這些差異可能最小的生理影響。研究設計問題和未來的研究方向進行了討論。

結論就是動物實驗有差別。人類臨床試驗也有差別;如果不考慮人群、干預和實驗設計,那就沒有差別。

多說幾句,如果現在科學發達到所有的營養成分都研究清楚了的話,我情願吃合成維生素和合成食品,我不是吃貨,我對吃飯沒啥興趣,我只要維持生命的營養。

可惜呀


同意高贊答主 @KellyWeaver 的觀點,不過理論邁向現實可有不小的鴻溝。

比如通過日常飲食分析,我每天的熱量攝入水平和三大營養物質的結構都很合理。可一些必要的微量元素卻難以兼顧,通過查表,我發現有兩種改進措施,一是改變飲食結構,增加多種水果和蔬菜的攝入,可面臨的問題就是,要大量增加時間成本,經濟成本和有些就是不愛吃。二是補充複合維生素片。既然答主提到維生素片吸收率和蔬菜水果差不多,而我的熱量攝入和三大營養物質攝入也比較合理。我覺得吃維生素對我來說還是最明智的選擇。


1.人造的和自然的 在結構上 沒啥區別 人造的VC和自然的VC沒有差別 沒有差別 沒有差別 說有差別的 都是賣保健品要收智商稅編的

2.正常吃水果 想湊夠湊全 挺難的 而且 如果湊全了 你確認你吃的掉?真吃掉了的話 那得運動多少才能把多餘的糖分消耗掉? 而且 得多少錢呀。。。

最重要的是 不是所有的維生素都能從蔬果里湊到的 甚至用蔬果湊維生素可能會導致礦物質吸收的困難 比如菠菜白菜神馬的 礦物質的天敵有木有。。。

天然的 不一定是最好的。。。


謝邀....

這個數據我也沒有啊....


食用的維生素片一般包含脂溶性維生素如VitADE和水溶性維生素如VitB族和VitC。正規廠家生產的維生素片中各種維生素的含量都是經過科學配方,在人體所需的推薦攝入量範圍之內,基本都可以被吸收,但因個體差異,個人的飲食習慣的不同,體內所含的維生素量不盡相同,在額外攝取維生素片時,會造成某種或某幾種維生素吸收率有差異,不用擔心的是,所攝入的水溶性維生素的量即便超過個體所需,會隨尿液排出體外,而脂溶性維生素的量,因為是在核定的安全範圍之內,如超過個體所需,也不會對人體造成負擔。需要注意的是,每個人對自己的飲食結構要有所了解,大致知道平時所吃的那些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的大致組成,且要遵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倡導的原則:(1)食物多樣,穀類為主;(2)吃動平衡,健康體重;(3)多吃蔬果、奶類、大豆;(4)適量吃魚、禽、蛋、瘦肉;(5)少鹽少油,控糖限酒。


兩個東西就是一樣的,人工合成的和天然的是同一個東西,從水果蔬菜中提取的也要靠化學試劑進行提取,所以如果藥片的話,天然不會更好,體內維生素含量很少,而且處在攝入排出同時進行的裝態,所以很難計算,也沒有必要,特別是水溶性的,特容易排出體外,而脂溶性的排出較慢,過量攝入會導制中毒


像維生素C這類水溶性維生素,在清洗水果時,維生素就已經溶於水了一大部分,所以,沒等吃,就已經吸收不完全了……


肯定是水果的維生素吸收率高啊,理工科的都知道,生物吸收不可能是100%,而且一般情況下,含量越高的吸收率越低,水果中維生素的含量基本比維生素片低,所以水果的維生素吸收率高,當然,可能有特殊情況例外


我身體對維生素b族吸收有障礙,無論b族含量高的東西吃多少,嘴照樣乾的起皮,後背起痘痘(脂溢性皮炎),舌頭經常少一塊舌苔。之前一直不知道什麼原因,後來才發現是b族吸收有問題,於是開始吃複合b族,現在好多了。


哪個吸收效率高我不清楚,不過可以肯定人造的吸收量多,畢竟人工合成的維生素片含量比日常食用的水果蔬菜里高太多了。人造和天然的維生素兩者本質上沒有差別,硬要說的話人造的純度更高。。。


推薦閱讀:

TAG:健康 | 食物 | 營養學 | 生物學 | 吸收消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