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普通話中的鼻尾音/n/在詞語中為什麼沒有產生連讀現象?

根據維基百科,普通話中an、en等字母的尾音標記為/n/,與英語中的/n/屬同一個音標。但是漢語在讀「仁愛」「辦案」等詞時為什麼沒有向英語中「an apple→a-na-pple」一樣讀成「仁nài」「辦nàn」?目前只見到感嘆詞「啊」在前面接鼻尾音漢字時變成「哪」如「天哪」「看哪」。


漢語的鼻音韻尾是不除阻的。北方口音這一點尤甚,連成阻持阻都不太明顯了,而且鼻音的發音位置會被下一個音節的聲母同化

零聲母開口呼的字位於詞中有兩種選擇:一種是保持它韻母前的喉塞音[?](所謂更標準的普通話),那麼就自然失去了連讀條件,辦案=[p?n???n?]、仁愛=[???n??a??],但是現實中很少有人會這麼說話(至少在北方);一種是捨棄它韻母前的喉塞音,看似為連讀提供了條件,但此時鼻音韻尾也會脫落,只變成鼻化母音韻尾,大概 辦案=[p?????n?]、仁愛=[??????a??]

這個鼻化母音韻尾,和普通的-i、-u韻尾,以及兒化韻尾(是有韻尾的兒化韻,不是所有兒化韻!)形式上大概沒什麼區別

(本答中所說北方口音,以北京-東北官話中零聲母開口呼聲母為[?]者為代表,冀魯、中原官話區的人講普通話的習慣應該與之差不多)


因為n在韻母前面和在韻母后面發音方式實際上不一樣,都標成/n/是為了簡便。

輔音發音時有三個階段:成阻、持阻、除阻。當n在韻母前面時,比如發「那」na這個音,n要經過上述完整的三個步驟。

但是當n在韻母后面,比如發「安」an這個音,n作韻尾時,發音只有成阻、持阻兩個過程,不除阻。

所以這是兩種不同的音,用嚴式音標標註是不一樣的,自然不會弄混。

PS:類似的,ng和m也有相同的發音性質,雖然前者在普通話里不作聲母,後者不作韻尾;清輔音作韻尾時,發音同樣是無除阻過程的,故粵語裡面-p/-t/-k三個韻尾都是不發聲的。

據說,英語裡面的n發音也是這個規則(不確定,求大神指正)

補充一點,有的答主已經提到了:


王志潔<英漢音節鼻韻尾的不同性質>

摘要:本文討論漢語普通話音節的鼻韻尾區別於英語音節中韻尾coda 的性質和特點,提出普通話音節的鼻尾是滑音而不是塞音。它在語音上表現為明顯低於音節首鼻塞音的鼻音度,在音繫上同普通話其他滑音韻尾一樣佔據緊貼韻核母音之後的音節位置。因此,本文建議將普通話鼻韻尾分析成韻核的組成成分而不是韻核之外的韻尾coda。這樣,普通話鼻韻尾就和其他滑音韻尾一樣同韻核母音組成前響二合雙母音,使普通話音節成為音系裡最普通的CV 音節。英語音節的鼻韻尾則在韻核之外,它能夠跟隨在雙母音之後,響度低於滑音,同後鄰音節開頭母音連拼,因而是典型的鼻塞音。

關鍵詞: 鼻韻尾 鼻滑音 音節結構 音節重量

在上述兩部分的論述中,我首先報告了一個關於普通話音節弱化的鼻韻尾的語音實驗,繼而探討了同實驗結果相關的一系列理論問題,包括弱化的鼻韻尾的性質,音系表徵方式,限制條件,以及由此引起的對普通話音節的重新認識,最後又針對同韻尾變化相關的音節連拼問題作了一點簡單的述評。

我的研究成果主要在於將弱化的鼻韻尾看成鼻滑音而不是鼻塞音,並認為這個鼻滑音同普通話的其他三個滑音韻尾一樣,是和英語音節韻尾不同的coda ,而是二分韻核的一個組成成分。這樣分析的結果使普通話的音節結構體現了同英語音節結構類型上的重大區別,這對有關音節結構和音節重量方面的音系理論發展會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我在文章最後所提到的普通話音節缺乏連拼的現象以及前面提到的尚未完成的關於英漢鼻韻尾的比較實驗是今後應該繼續探討的方面。

王志潔設計了多種特點的單、雙音節,用「口鼻分音器」(nasometer) 測量,發現鼻韻尾的鼻能量明顯低於鼻聲母的鼻能量,從發音角度解釋為鼻韻尾的口腔閉塞不足。王就音系學提出,鼻韻尾作為弱化鼻音,與鼻聲母同屬[+nasal][+sonorant],區別在於前者是[+continuant]。事實上普通話會「天哪」「好哇」,跟「海岸」「口岸」「報恩」等一般情形比算是特例。王視「天」「好」為音節有條件地增重。

這種鼻韻尾與常說的鼻化母音同屬於既有氣流從口腔持續發出又有氣流從鼻腔發出的語音,但用鼻化母音記音的人不多。或許將有比例比現在更大的學者,把普通話等部分漢語方言中韻尾的符號統一到同種口腔收緊度,比如一概用近音符號增減鼻化符表示,或者一概用母音符號增減鼻化符表示。當然情況更有可能是,記音人在有意識解釋了口鼻兩種韻尾的共同點之後,維持目前一些方言韻尾/i//u//n//?/全部不用附加符號書寫的傳統。


就我所知,莆田話福州話是有連讀的


強答一個,有錯誤請指出。

因為漢語中所謂「零聲母」的a、e、ai之類,都有聲門塞音/?/。


TIL這種情況是不連讀的

#我連中文都不會系列#


其實吧,標準漢語的鼻音韻母全部都是「鼻化母音」(舌頭不接觸上齶,不信你自己試試),不是不連讀,是連讀了也出不來「nai」那種「爆破」的效果,一般人感覺不到。


漢語的n是鼻化母音不等同於英語的輔音。

用人話來解釋就是,漢語n結尾漢字,比如飯,在說完這個字的時候舌頭維持在an的位置;英語n結尾單詞,比如fan,說完這個單詞的時候舌頭在即將發n音的位置(就是你說net最一開始舌頭的位置)。

所以,英語讀「an apple」,讀完an時舌頭要回復到自然位置才能發出apple,而直接連讀就成了napple。而漢語不存在這種現象,事實上,普通話並不存在真正的尾輔音,因而也就無連讀之說了。

漢語的「啊」的音變有可能是為了起強調作用。「啊」作為一個零聲母輕聲語氣詞,容易被忽略。其實口語中「哦」也有類似的音變,例如:「你好煩哦」→「你好煩no」。

順帶一提,黑龍江方言還強制「『連讀』」呢(a e前加n,如「親愛的」讀作「親耐的」;之前舉的這個例子可能會誤導讀者,注意:並不是只有鼻音後才加n,如「飢餓」讀「飢訥」;戲稱為連讀是因為流行開來的「親耐的」這種說法陰差陽錯地形成了偽連讀現象)。


複合韻an的特點是:an=a…+(an)+n。an的前面有 i 的時候,a趨向於(i)e; n是抵上顎的鼻化en; (an)是短促模糊的鼻化母音an。英式複合韻中間的鼻化an比較短促,聽起來接近a+n; 中式複合韻中間的鼻化an稍長,聽起來類似a-an-n。

鼻化韻an的特點是:(e a ai e^)+an+(n)。鼻化母音an是長而重的主體;它前面的(e a ai e^),是受輔音介音影響.不得不攜帶的.短促模糊的音前綴; 它後面的n, 是「收音」的時候.自然帶出的.短促模糊的音後綴。「音前綴.音後綴」短促模糊且不穩定,只能算是鼻化母音an的附屬,不能算是有必要記錄的母音。

英語的鼻音韻是趨近於二元性質的,前後的聯繫不太緊密,韻尾容易脫落易化成下一音節的輔音(韻尾n不等於輔音n)。漢語的鼻音韻是趨近於一元性質的(也有趨近於三元的),「韻尾」與主體音的聯繫緊密,不能脫落易化為下一音節的輔音。「天哪」…不是連讀,是把下一音節的零輔音,易化為舌位近似上一音節韻尾的弱或強輔音(n y w等),上一音節的韻尾並不脫落;這樣做,一方面是舌位無需做較大的變換.更順口,另一方面是通過強化輔音使前後音節也分得更清楚。但是,這種變化通常只適用於語氣詞。「天安門」…讀成「tian nan men」,是因為「安」在當地方言中經常念做「nan」,如:「nan安裝...」。

在殘留著入聲.捲舌兒化不成熟的方言里,可能比較多的是:以(中式)複合韻an做為標準。在入聲徹底消失.捲舌兒化比較成熟的方言里,比較多的是:以鼻化韻為標準。

普通話的鼻韻標準是什麼?從語言的發展趨勢和大部普通話區的語音事實來看,應該是:以鼻化韻為標準。但是,比較歷史.比較權威的文獻資料的解釋是:以複合韻為標準。其中,有人認為an是以非鼻母音a做韻腹.以鼻輔音n做韻尾,也有人認為an是一種二元滑音.n的阻塞性質不明顯。

感覺權威文獻有如沉甸甸的可以捻碎一切的巨石。只是不知道,作者們在他們的研究中,是否受到了母語的干擾,是否受到了洋文的影響。


漢語的連續性不體現在前一個尾音n連帶到後一個母音上,而是遇到第二個字母音開頭,前一個尾音n發音不在飽滿。比如"辦案"與單字"辦"相比。


我也想過,後來我怪茶自己的發音,發現但凡後面一個字是零聲母,前面的n?就都會變成近音,不知其他人如何。


只是口語上表達時為了節省時間而出現了叫 coarticulation 的變化。不同的語言也有類似的簡化


推薦閱讀:

為什麼幾乎所有羅曼語族語言的方位詞都借自古英語?
漢語拼音中的b和p與國際音標中的b和p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部分普通話讀「jie」的字在一些方言里讀「gai」?
為什麼印歐語系某些語言中「權利」和「右」是同一個詞?
為什麼日語中母音很少?

TAG:發音 | 語言 | 漢語 | 語音學 | 語言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