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人鼠之間這本書?


剛剛看完這本書,實在是太難受了。我就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印象最深的也是在文中重複過很多次的就是George說的,「Guys like us that work on ranches are the loneliest guys in the world. They got no family, they don"t belong to no place……」

這段話看得我真的很心酸。當時的農民是孤獨的。很少有人能和朋友一起去找工作然後完成他們偉大的美國夢。從描寫Candy的地方就能看出來,人們的玩伴在大多情況下是動物。他們沒有家庭,也不屬於任何地方,只是生在某個不為人所知的角落然後悄悄的生長,然後又在某一塊不知名的土地上安然長眠。這是他們的生活,是他們的命運;也是當時在大蕭條背景下許許多多的美國底層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充斥著絕望,又在隱約中追求著渺茫的希望。這種情感的交替無疑是折磨人而且痛苦的。

再來說一說書中的死亡。死亡在這本書中可以說是線索,貫穿了始終,引出了接下來整本書的結局。

先是Candy的狗的死。Carlson因為嫌棄他的狗的年老而尋思殺了它。而Candy,狗十幾年漫長生命中的主人卻沒有選擇權。他是為人所看低的,所以只擁有沉默權。在槍聲響起的那一剎那,Candy大概是顫抖的。他在抽泣,他捨不得那些個漫漫長夜和老狗的相擁而眠,他也捨不得在長夜過後迎來隨之而來的日出之時和老狗相伴的喜悅。大概是,只有和他的老狗在一起的時候他才不那麼孤獨吧。所以可想而知,在狗死後Candy將迎來怎樣孤寂漫長的日子。而農場中的強者對待Candy的老狗的態度也在暗示著Candy自己的結局。和他的老狗一樣,他太老了,也將終究會有一天無法再為農場幹活賣力,而這一天,大概也是人們容忍他存在的盡頭吧。

然後我想談談Lennie的死。

身為一個有著腦部疾病的人Lennie無疑是值得人同情的。他無意識的辦了很多壞事,也殺了人,他理應是遭到人唾棄的。然而作者卻把他描寫的十分讓人憐憫。

Lennie直到生命的盡頭潛意識中意識到這一點時,他回想起來的也僅僅包括兩個人。一個是他的至親aunt Clara,還有一個是待他如親兄弟的George。按理說,腦部有缺陷的人是不該記起很多事情的,他卻在死前像過電影一般把這些年來所收穫的所有的美好全部在眼前放映了一遍。這說明儘管Lennie是由智力缺陷的,他仍然知道周遭的善與惡,他是擁有自己的情感的。他也有著近乎偏執的想要守候的東西,他的偏執也是他最後的堅持和執著。

而讓我感到悲傷的,正是他死前所想到的。他的生活實在是太單調乏味了,直到死,也就只有那麼一兩件值得銘記的事。而這幾件事,就匯成了他短暫而且被人時常冷嘲熱諷的一生。

死前,Lennie念念不忘的是他的兔子;是他和George的夢想;是他心中所臆想出的天藍彼岸的美好。

我一直是相信Lennie是知道自己要被George殺死的。

Lennie問George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George告訴他,這個地方沒有痛苦,所有人都會對他很友好。

Lennie又說,那快點吧,我們快點去吧。

然後George麻利的開槍,他就在一瞬間死了。

毫無痛苦的死了。

死在他最信任最愛的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George手下。沒有讓別人去觸碰污染他的靈魂。他的靈魂還是那般純凈無暇,他大概也仍是那般明朗乾淨。

感覺他的死和之前被他自己所捏死的老鼠一樣。都是在龐大的勢力面前沒有任何抵抗力的。不能反抗。

而這種弱小的勢力以及埋藏在弱小勢力心裡的微不足道的希冀大概也就是這本書鎖在敘述的吧。

我想這也就是這本書叫《人鼠之間》的原因了。


Steinbeck的小說我個人感覺算是時代產物。上世紀美國的動蕩、勞動人民的不安、逐漸變成傳說的美國夢和分化的社會階層都能從《人鼠之間》里幾乎不到十個的主人公里看到。只能說Steinbeck對於上世紀美國社會、人心的把控實在是太到位了。諾貝爾文學獎也是名不虛傳。

對我個人來說,《人鼠之間》和《活著》有些相似,那樣的年代造就了那樣的故事,而脫離了時代的大背景,一切的人或事便都顯得站不住腳了。小說作者還寫過《憤怒的葡萄》和《伊甸園東》,《伊甸園東》是我最喜歡的英語老師推薦的,裡面對人性的拷問還有對宗教的討論也都非常有趣。

------------------分割線----------------------

貼一段最喜歡的對話,是文中主人公對美好未來的想像:

"Well, it"s ten acres," said George. "Got a little win"mill. Got a little shack on it, an" a chicken run. Got a kitchen, orchard, cherries, apples, peaches, "cots, nuts, got a few berries. They"s a place for alfalfa and plenty water to flood it. They"s a pig pen-"

"An" rabbits, George."

:「好吧,那塊兒地有十畝,」喬治說。「地里會有個小風車,有間小木屋,還有個雞窩。有廚房,有果園,有櫻桃樹、蘋果樹、桃樹、堅果,還有漿果。那兒有一片苜蓿草,有用來澆它的水,還有豬圈……」

「還有兔子,喬治。」

下面有點跑題

感覺這類書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翻譯,讀了《人鼠之間》中文版,感覺裡面有些髒話倒是都翻譯出來了,不過真正的當時勞動人民苦大仇深或是兄弟情深的意蘊卻感受不到。文學翻譯道阻且長啊。不止英譯中,中譯英有時候也是同樣的感受。《活著》主人公福貴,英譯版直譯成了Fugui,余華當時好不容易寫出來的這兩個字含義一下子就沒了。感覺能看原版還是看原版吧。


也許每個人都會做這樣的夢,擁有一塊自己的地,自給自足,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不用在別人的臉色下過活。但這一切想來只是憧憬,活在世上的一大原則就是要忍受孤獨,沒有誰會願意孤獨,孤獨會讓人生病。文中一直描繪著他們在自己莊園里的生活,愜意舒適,真實得讓我以為真的就快實現了,但最後一幕,喬治準備開槍的瞬間,我想起了坎迪和他的老狗,他說真希望是自己開槍殺的,不希望狗死在一個陌生人的手上,就像喬治知道萊尼必死無疑,心中大抵也是一樣無助和絕望吧,他按下扳機的同時,也是那個真實到虛幻的夢境破碎的時候。他知道,後來的他會用賺來的五十元去妓院,而不會繼續做夢了。也許萊尼不是人,是他內心堅定著卻被人嫌棄幼稚的夢,堅持一個孤獨的夢很累,所以才會創造出一個萊尼,可惜後來夢想破滅了...


平淡而無波瀾,唯有結尾的一聲槍響令我震驚。那一刻的喬治內心是有多無奈與不舍,但也可能是久違的舒服…

這本書看了一半的時候,都沒出現題目中的「人」和「鼠」,那這個題目到底在幹嘛?直到後來斯林姆的一句話「卑劣鼠輩」,我才悟得,或許文中的「人」和「鼠」可以這樣解讀:人上人和人下鼠。

處於社會上層的才是「人」,處於社會下層的才是「鼠」。

在當時大蕭條時期,背井離鄉艱苦勞作卻沒有固定住所,隨時為了一口飯而奔走逃竄的人其實跟老鼠一樣活著,它們同樣存在於社會最底層吧。

大個子萊尼最後的結局或許是幸福的,因為他終於到達那個心心念念的未來,那裡有一畝方田,種菜養豬,摸摸軟毛,做著簡單又喜歡的事情,不用流浪了,多幸福啊。現在有多少人像萊尼呢?也是得到那個世界才擁有心儀的一切。多少人終其一生都逃不過命運的捉弄吧,並不是悲觀的想法,而且覺得確實有像萊尼的鼠輩,喜歡摸軟毛,卻總是陰差陽錯將事情搞砸,最後喜歡的東西都毀在自己手裡。它們一直在追求,反而求不得,最後越追越遠,時運不濟,不管多努力,都是徒勞,最後一場空。不是說這樣就努力是無用功、依舊窮困潦倒,或許表面的樣子是努力後坐擁一些華麗之物,在他們看來是足矣,但他們自己才知道,並無法摸到心中所想的「軟毛」,無法擁有自己的一畝方田。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斯通納》?
外国人是否喜欢读中国的书籍?喜欢什么类型?
伊塔洛·卡爾維諾在中國的知名度怎麼樣?你最愛他哪篇?為什麼?
如何評價馬爾克斯的短篇《禮拜二午睡時刻》?

TAG:文學 | 外國文學 | 西方文學 | 約翰·斯坦貝克JohnSteinbe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