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消費金融領域的布局如何,在開展個人消費貸款的業務上有哪些需求和痛點?
包括風控,獲客等
本題已經收錄知乎圓桌商業銀行職業進階之路,更多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我從事銀行消費金融業務1年多,從事資產業務3年,為總行的消費金融書籍撰寫過一章內容,我想從我所接觸和了解到的消費金融談談對它的理解。
目前銀行消費金融業務主要集中在汽車,裝修,車位,家庭日常消費,出國留學,旅遊,保險,手機等場景消費中,也有少部分銀行將住房按揭業務劃入消費金融部門中,但是我個人認為商品房嚴格意義上不屬於消耗品,而始終帶著投資的意義,所以我把它除外。目前多數銀行的主要消費金融業務以信用卡分期的方式開展。
汽車消費是目前所有消費金融業務里開展的最早最廣泛的,應該說絕大部份商業銀行都有開展,因為汽車消費場景真實,流程易於控制,風險容易化解,貸款資金一般不會被挪用,申請人更願意提供資信材料供貸前審核,貸後管理容易實施,出現風險相比之下容易化解。
目前銀行車貸配合多車商或擔保公司開展,多是受託支付形式,銀行同上述兩者一般是合作關係,在客戶簽單,資料收集,貸款審批,驗車提車,辦理抵押,保險指定受益人,貸後催收,結清註銷登記證書整個流程中,車商和擔保公司都可以為銀行提供諸多便利,幫助控制風險,所以銀行只要有條件做,願意做,一般來說汽車消費金融的業務都是發展的一個重點,基本穩穩噹噹賺錢,我們分行這個業務目前沒有不良,逾期率在3%以下。當然,也有少部門車商或擔保公司夥同客戶騙貸,偽造資信材料的,可能會構成大規模的系統性風險。對於銀行來說,選擇合作夥伴是一個比選擇客戶更重要的話題,因為好的合作夥伴會幫助甄別客戶群體,而差的合作夥伴可能會內外勾結給銀行造成損失。裝修貸也是目前銀行做消費金融業務的一個主力產品。裝修貸相比汽車消費,都具有大宗消費的意義,對銀行來說,是屬於可以支撐業務規模,快速提成產能的重點發展對象。但裝修貸棘手的問題是如何確保貸款用途真實,即消費場景是否真實存在?
部分銀行為驗證是否真實裝修,需要對每個客戶進行上門調查,甚至對裝修過程進行全程跟蹤,但是這明顯是非常耗時耗力的工作。有的銀行為客戶指定了裝修公司,將貸款資金直接受託支付給裝修公司,同時委託裝修公司對消費過程進行跟蹤和反饋,但是目前大部分裝修公司經營管理模式簡單,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給銀行反饋的信息無法保證質量,更有甚者,夥同客戶惡意騙取銀行資金。所以部分銀行為客戶提供自主支付模式,即將裝修款放到客戶本人賬戶,客戶可根據自己的意願決定選擇裝修公司,裝修團隊,或裝修模式。但選擇自主支付的客戶,其貸款資金後期因無法監控,極易被挪做他用,所以銀行一般更多關注客戶的資信信息,即還款意願,還款能力,以及徵信記錄,而較少對其消費場景進行追究。車位消費也是銀行開展多年的消費金融產品,即為有購車位需求的客戶提供分期或按揭類產品。
車位消費項目一般是需要樓盤已竣工交付,車位產權清晰,可供交易,開發商多是業務開展行的開發貸款或者按揭貸款的客戶。車位消費產品一般放款條件都有抵押車位給銀行的條款,但長期存在的問題是:車位產權證辦理速度慢,可能已經交房5.6年了還無法辦理產權證,部分甚至沒有產權證,在消費時銀行工作人員在甄別所購車位是否具有產權證上存在困難,可能出現貸款已結清還落實不了抵押的情況,這在銀行的風險管控系統中,屬於典型的操作風險。因為沒有確權就可能被開發商利用辦理假分期,假按揭,變相為其融資,而後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所以車位消費項目,最後實施過程中,銀行著重點還是在關注客戶資信問題上。手機消費類業務部分銀行也在開展,有的是同當地手機城,手機專賣店合作,有的是部分銀行自己有購物平台,類似於京東和阿里,總的來說,大多都是利用信用卡的額度來辦理,只是將信用卡的卡戶分期或者普通消費分期的用途明確化罷了。但是手機分期這種業務,在我們行開展緩慢,原因是單筆額度小,不容易起業務規模,客戶資質不易把握,費時費力卻難處成績。
銀行還有其他消費類業務信貸產品,如旅遊,出國留學,保險,醫療,結婚,家庭日常消費等等,均存在普通裝修消費,車位消費的問題,即考究消費場景真實性存在費時費力的問題。所以,銀行最終還是落腳到客戶的資信問題上。
總結來說,只要有消費的需求,只要需求合情合理合法,銀行就會推出相應信貸產品提供支持。痛點就是如何確保客戶的還款意願,還款能力,確保消費場景真實,避免欺詐,或者說風險如何把控,如何使用有限的人力物力,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迅速發展業務規模,提升業務效益。
目前銀行的主要消費金融目標群體特徵是:1.擁有房產(本行房貸客戶)2.有穩定的工作收入來源(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繳存公積金客戶,本行代發工資客戶,大型企業的正式員工)3.資產充足(本行財富客戶,理財客戶,私行客戶,證券客戶)4.本地戶口5.徵信良好雖然目前旗幟性的互聯網金融機構均在消費金融業務中有自己的一套成熟的業務模式,比如為解決風險問題,阿里推出的芝麻信用;為解決消費場景問題,京東推出的白條;為解決消費便捷問題,阿里推出的花唄……而且在大數據時代,消費金融業務通過線上平台發展應該說是時代的趨勢,前景廣闊,但是我個人認為,目前的情況下,銀行做消費金融業務相比互聯網金融機構應該說整體上更具有優勢,主要原因在於客戶群體,如同騰訊的經營原則,先爭取客戶,拉攏客戶,再推出產品。人都是情感性動物,都需要交流互動和情感寄託,誰會認為同冷冰冰的電腦交流,體驗會比到銀行網點同專業人士交流更好?誰會對淘寶客服或店小二表示情感寄託?主流銀行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均擁有一批忠實的客戶群體,無論是因為客戶更願意相信看得見摸得著的物理網點,能面對面和讓人信賴的客戶經理進行交流,還是是多年來對銀行系統形成的信任感,銀行在本身擁有大規模客戶群體基礎上,獲客來源的問題就能輕易解決,就可以有效對潛在客戶進行甄別,從而在發展消費金融業務中佔據主動。目前部分銀行已開始積極推廣向線上消費金融產品,但是速度和力度遠不如互聯網金融公司,未來的消費金融市場到底是逐鹿中原還是群雄並起,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消費金融從支付類型來說有兩種,一種是受託支付;一種是自主支付。
受託支付就是所申請的資金不通過客戶的賬戶里,直接到賬至經營商家賬戶的支付方式。自主支付就是資金直接到客戶的賬戶里,由客戶自主消費的支付方式。受託支付基本上都是垂直領域的消費金融(套現除外)。花唄就是離我們最近的消費金融服務。目前消費金融在各個消費領域都已完成布局,從治病整容到念書旅遊,從吃飯購物到出行住宿;消費金融都已經融入其中。從幾塊錢到幾萬、幾十萬,消費金融都能滿足客戶的需求。所以簡單的來說,有消費,就有消費金融的需求。接下來說一說消費金融的痛點。
最為核心的一條就是風險! 也就是風控。個人理解金融行業最核心業務就是風控及服務。
也就是資金風險及獲客來源。無論是多麼優質的服務和多麼嚴苛的風控條件,都不可能完全避免壞賬率的存在。從資金成本的角色來說,消費金融公司的壞賬率控制在5%以下就有足夠的盈利空間。那麼5%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工商銀行貸款的壞賬率必須控制在1%-2%;平安銀行的壞賬率也保持在1%左右。消費金融公司用兩倍的銀行基準利率將銀行所拒絕的客戶吸納進來,必然承擔著更高的風險。但是利率與壞賬率的一個係數我並沒用,但是能承受越高利率的客戶,其風險必然是越高的。畢竟風控與利率是站在天平的兩端的。對於獲客這一方面來說,消費金融其實跟著互聯網金融的東風就能做大做強。各家銀行,消費金融公司除了費率的比拼,更多的應該是放在對於客戶體驗,客戶服務的競爭上。無論是APP,公眾號還是網站的服務優化,還是線下的信貸專員,面簽專員的1to1服務上,都應該以最優質的服務區接待每一個客戶,畢竟好的產品也需要好的運營好的服務來共同推廣。傳統金融業的消費金融產品包括了銀行的消費金融貸款及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的分期。到了互聯網金融時代,消費金融的產品則延伸至P2P平台的信用貸款,以及京東、阿里等互聯網巨頭推出的消費金融產品,如「白條」和「花唄」。
反欺詐是突破難點
芝麻信用的一組數據表明,去年公測期間,接近10%的消費金融的客戶是欺詐,遠超信用風險,欺詐人次已達850萬。
風控是整個業務的驅動器而不是剎車。相對來說,電商系在場景反欺詐方面具有「先天優勢」。黃金老稱,大型的消費金融公司都有一個方法,就是通過登錄密碼+支付密碼+驗證碼,能解決絕大部分的欺詐。
作為小額信貸做消費金融的搶灘者,91信生活風控總監表示,反欺詐或者信用評審沒有一招斃命的,通過對大數據充分的挖掘發現一個定律:利息越高,理論上獲得的客戶樣本越差,逾期率大大提高;申請的體驗越差,獲得的客戶越差。
消費金融一定依賴於高度集約化、智能化的大數據基礎。所以從業者應思考用什麼樣的技術手段實現消費金融業務規模化。
真正通過徵信賺錢很難,防止用戶信息泄露
傳統金融機構的徵信方式雖然覆蓋面窄,但相對謹慎的方式可以避免將錢借給「不對」的人,而互聯網時代的大數據徵信,可以讓更多以前可能在傳統徵信體系下借不到錢的人也能得到更多融資。社交數據、支付數據和安全數據。出於安全性的考慮,數據開放需要反覆檢驗,以保證不會造成用戶信息泄露。
銀行在互聯網消費金融的「銀行的優勢就是資金成本低,因此可以佔據了風險低、收益低的客戶群。憑藉資金優勢,也能促成和其它消費金融機構合作的機會。」看到消費金融,我就想到前公司北銀消費,垃圾中的戰鬥力。
等我辭職了有時間了,我慢慢來談談我的看法
其實產業鏈已經劃分的很清楚了,有資金端,比如: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理財等機構等,也有資產端,就是所謂有獲客能力的那些,最好的是自己有場景的,比如電商或者線下商場或者美容機構,大家各自賺取利潤,關鍵是如何規避風險。
我想加入消費金融公司做門店,有那渠道
優質客戶的獲取
謝邀
好大的一個問題。。。
容我三思,先佔坑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