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本身有可能變成提高效率的手段嗎?

在 deadline 來臨之前效率好像奇高無比,在工作上是否可以考慮放著任務,拖延著不去解決,最後去利用它來解決自己平時工作低效的問題…?

這會是一個好辦法嗎 (ノ_<)


都是錯覺。

到了最後一刻,本以為死到臨頭了,居然奮力一搏、起死回生,在非常有限的時間內把工作做完了,或者在非常緊迫、千鈞一髮的時間內趕上了飛機或高鐵。這時人們通常會有很強烈的「賺到了」的感覺,這種感覺會有一種強烈的「獎勵」作用,會「激勵」你繼續重蹈覆轍,繼續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刻,繼續拖到不能再拖才出門奔赴飛機場或者高鐵站。甚至這種情況,還會給你一種錯覺,覺得只有到了最後一刻,效率才會很高。

可是,你真的只有到了最後一刻才有效率嗎?還是說,你只是到了最後一刻,才好不容易開始呢?

很多人並不是只有到了最後一刻效率才高,如果能夠讓他早點開始任務,效率也不低,但是他做不到儘早開始任務。其實他的效率其實一直不低,只是從來都是到最後一刻開始任務,於是,就有了「最後一刻效率最高的」錯覺。這種情況的應對措施是:想個辦法讓自己早點開始,不要把所有任務都安排在最後。

但這麼簡單的建議,顯然無法「服眾」。比如就曾經有一位寫論文的同學辯解說:臣妾做不到啊!也試過早點開始,但那樣花時間更多啊。畢竟,我不管什麼時候開始,任務都會自動填滿所有的可用時間:

  • 早開始的話,可能會用10天去做這樣一件事;
  • 晚開始的話,可能會用2天去做這樣一件事;
  • 最晚最晚開始,只用了3小時,居然也真的把這篇論文給寫完了。

這難道不說明拖到最後一刻最划算嗎?

對這種情況,我只有一句話——「你別騙自己了!」

你一直在意識里,騙自己說論文有那麼重要,重要到你似乎「應該」多花些時間。可你內心深處其實又很排斥它,排斥到再怎麼「應該」,你都還是在時間上當鐵公雞,不肯多拔一毛給論文。

我們的行為,永遠都比我們的意識更能反映自己內心的真實態度。我們有多麼重視論文,其實只需要看最後結果。如果最後只花3小時寫出來的一篇論文,你也能接受它,把它提交給老師的話,那一定說明你內心裡能接受的最低標準,就是3個小時寫完這篇論文。

既然如此,何不提前開始,只花3個小時把論文寫完,早點交上,還可以免除最後一刻的壓力。很多所謂「不求上進」的人就是這麼乾的,你可能還曾鄙視他們,但他們才是最拎得清的人。在大學裡,他們可能早早就看清了這個專業不適合自己。然後,能換專業就趕緊換,換不了就60分萬歲,起碼可以省出時間來,早為未來做打算。他們可比你爽快多了。多年以後,我們才發現,我們跟他的差距,是從大學時判斷力的高低,就能看出端倪的。

最起碼,他們能分辨損益,果斷止損。

大多數人則是另一個樣:多花時間寫論文吧,又不樂意;少花時間寫吧,又對結果不甘心。何必呢?不甘心,是因為你腦子裡有很多錯誤的觀念,一直對自己實施欺騙,一直以為論文這種雞肋有多重要。很多時候,我們都被老師、家長、領導灌輸的言論誤導了,以為論文真的是頭等大事。其實根本就不是。寫論文真的有那麼重要嗎?要是真的那麼重要,你會選擇以寫論文為生嗎?

除非你真的覺得論文至關重要,否則我都建議你先建立最低標準,低空飛行,通過即可。反正你也沒有那麼感興趣。省出時間精力來,做你真正感興趣的事,做你發自內心認可的事,那樣才值得。


我寫過一篇有關拖延的專欄文章,如下:(鏈接是:知乎專欄)

1.

這是一篇關於拖延的文章,也是一篇以乾貨為主的長文,仔細而完整的閱讀下來至少要20分鐘,閱讀過程中或有有不適,請做好心理準備。

如果您有拖延症,以本文的長度和閱讀耗費的時間所帶來的壓力,我相信您現在沒有時間、也沒有耐心閱讀全文,那麼不妨先轉發朋友圈,再收藏本文,待以後有時間、有耐心、更有心情的時候再去閱讀——這是拖延症患者的典型處理方式。

既然是拖延症患者,那就按照拖延症患者的方式去處理事情,不然你就不是一個合格的拖延症患者,你應該都不好意思跟人到處講你是拖延症重患。

當然,既然你已經閱讀到這裡了,不妨繼續的閱讀下去,拖延一下再關掉本文,這點拖延也無妨。

2.

最近做了一件近兩年來很少做的事情,那就是專註而快速讀書——花了兩三個小時讀完了《拖拉一點也無妨》這本書。

為何會讀這本書?因為我自己就是一個拖延症患者,甚至是拖延癌症患者。我努力的在尋找方法治療我的拖延症。

我糾結於徹底改變自己的拖延癥狀,能讓自己變成想到就做、說到就做的這類雷厲風行的人。我卻始終做不到這種「極好」狀態,做一些事情的時候,總是不想做這件事情,搞七搞八的做一堆無關的事情,拖到一定程度上,迫不得已才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有意思的情況出現了。我自認為自己的拖延症還是挺嚴重,但很多朋友卻認為我其實蠻高效的,總是能做很多的事情。我有些哭笑不得,自己眼中的自己和別人眼中的自己是如此的不同。一方面自己自知在各種拖延,另一方面在別人眼裡自己是一類高效人士,這是一種什麼狀態呢?

這種相矛盾狀態,讓我感覺非常不好,所以我謀求改變,至少要變得表裡一致。找了很多的文章閱讀,也跟一些戰拖牛人交流,更買了不少關於拖延主題的紙質書和電子書去研究。這本《拖拉一點也無妨》就是在微信讀書上找到的,是我第一本在微信讀書上花錢買的書。

我這幾年讀書其實是處於很散、很慢的狀態,這也是一種拖延的表現,比如上一本書,我是2015年9月份開始閱讀的,直到今年3月份才讀完,前後拖沓了半年多。可是,這本關於拖延的電子書,我一口氣花了兩三個小時就讀下來了,可謂是這幾年少有的事情。

為啥讀這本書我沒有拖延呢?這本書中作者的自我狀態的描述,簡直就跟我一模一樣,完全就是對我的狀態的描寫,而作者給出的狀態解釋和改善拖延的方法,也完全適用於我自己身上,甚至說我也早就用過的。

3.

我們讀書,一般有兩種模式。

一種模式是驗證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讀書的感覺一般是這樣:讀完一段文字,仰天長嘆——就是這樣,跟我經歷的幾乎一模一樣。

另外一種模式是學習新的知識和經驗,讀書的感覺則是:讀完一段文字,不太理解,反覆讀幾遍,拍案叫絕——我明白了,長見識了。

我讀這本《拖拉一點也無妨》,屬於第一種模式,就是驗證了自己已有的、對拖延的認知和理解,也讓我明白為何我自己覺得自己拖延的厲害而其他人覺得我高產高效,我在自覺不自覺當中運用了這本書作者在書中提到的方法。

說到這本書本身,說實話,我並不認為是一本很好的書,至少不是整本書都是。

這本書前三分之一,作者是一個睿智的拖延症患者,找到了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去改善自己的拖延癥狀;而書的後面三分之二,作者就變成了一個看似睿智的哲學家,講了一堆的或哲學或不哲學的道理和建議,但對別人借鑒的意義並不大。

所以,如果您要讀這本書的話,我建議您只要看這本書的第一章的序言、第二章的結構化拖延,這兩章基本上就夠了,夠掌握這本書的核心內容和方法。後面的內容,加了很多後續補充上去的文章,以及做的一些例證或者其他細節方法的思考,實在有那麼一點點狗尾續貂的感覺。

當然,你也可以不去讀這本書,只要繼續閱讀我接下來的分享即可。

4.

還是說回拖延症這個話題,這是那本書的主題,也是這篇文章的主題。

我搜索了下對於拖延症的定義,百度百科上給出的定義是:「拖延症是指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

從這個定義出發,我們先不管什麼拖延症是不是「自我調節失敗」造成的,但是拖延症的前提是「能夠預料後果有害」。也就說,基本上不會有什麼人覺得拖延是一件好事情,不會認為拖延會帶來好結果的。多數人的認知中,拖延是一種負面的、消極的行為,嚴重時可以看成一種病症,就是所謂的拖延症——這是我們討論拖延症的最為基礎的認識之一。

在工作生活中,我們能看到的拖延症往往會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拖延著不願意開始一件事情;二是拖延著不願意結束一件事情。這其中又以第一方面為主,就是不願意開會一件事情。對於多數開始的事情,我們總有各種辦法和緣由讓它以各種可能的結果來結束,哪怕是不結束,也是一種結束。

一件事情安排給了自己,有明確的結束日期;一看時間,還有很長時間呢,不著急做這件事情,先雜七雜八的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吧;時間過了一半,依舊不著急,還有一半的時間,依舊充裕著呢。

還剩下一天的時間,心中有些著急了,開始要去做這件事情了,先好好的做準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磨磨蹭蹭的耗了好幾個小時,準備工作也只進展了一半多些,再看時間,發現只剩了三五個小時,再不開始就交不了差了,於是各種神經緊繃、感官啟動,全負荷的投入到了事情當中,居然效率不錯,趕在截止日期之前還是草草的把事情都完結了,結果質量如何且不說,起碼是可以交差了。

以上的這種情境的描述,如果在你的工作生活中經常遇到,那麼恭喜你,你有很強的拖延症。拖延真是病,拖起來真要命!不過,也不要太有心理負擔,因為這個世界上你絕對不孤單,你有一大幫的拖延症的病友們,也包括我。他們跟你一樣,也天天在這樣拖延的輪迴中痛苦的掙扎。

現在網路上有各種各樣的戰拖的協會、社群之類的組織,裡面聚集了許多癥狀輕重不一、數量龐大的拖延症患者,比如在豆瓣上就有戰拖群組,是豆瓣上很大的一個群組。市面上也有各種各樣的戰拖書籍、戰拖的文章,教你如何去戰勝拖延的各種方法和經驗,成就一個高效、高產的自己。

只是,這些戰拖群組、戰拖書籍和文章帶來的效果如何呢?看到那些群組依舊規模龐大、人員活躍,還有那些戰拖的書籍和文章依然火熱,就可以知道其效果怎樣了。

5.

關於戰拖這件事情,我先給出一些經過我自己驗證而證明有效的策略和方法,隨後再討論戰拖這件事情是否靠譜。

一、2分鐘原則

一件事情到來,你稍作評估,認為這件事情2分鐘之內就可以搞定,那麼你就花兩分鐘的時間把這件事搞定,不要拖延到以後去做。

這個策略是能帶來非常明顯的效果的。帶來效果,並不意味著這個策略是有效的,因為這種2分鐘能搞定的簡單事情,往往是你用來拖延其他更困難、更重要事情的拖延理由。

你更願意做這種2分鐘就能搞定的事情,可以獲得即時成就感,以替代那些更重要、更困難、需要更多時間才能見到成效的事情。

二、5分鐘策略

前面說,拖延有兩種情況,其一是拖延不去開始某件事情;其二是拖延不願結束某件事情。這個5分鐘原則,適用於第一種的拖延不去開始某件事情。

一件事情到來,一番評估後,覺得這件事情比較困難、比較耗時,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做,這個時候,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開始去做它個5分鐘。這裡的5分鐘是虛數,泛指做個幾分鐘,表示開始去做一件事情了。事情一旦開始了,就會有莫名的情緒動力或者其他的推動力,推動你繼續的往前去做,做著做著就會發現事情不像事前自己想像的那樣困難,不知不覺間就可能把事情做完。

有個段子說,螞蟻啃大象,最難啃的是哪一口?答曰:第一口。只要啃了第一口,突破了心理的恐懼,啟動了慣性,那麼接著的第二口、第三口……都跟隨而來,啃掉一頭大象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而已。

5分鐘原則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比如把一些看起來難以啟動的事情轉變成很容易做的事情。舉個栗子,你要讀一本書,這件事情看起來很難,一想到厚厚的一本書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讀完,你就沒有行動的慾望;你把這件事情稍微轉變一下,變成你要把書打開,再進一步你要讀完第一段文章……僅此而已,要讓事情啟動時所需要的能量最小,啟動受到的阻礙最小,那麼你行動的可能性最大。

這個策略針對的是拖延不去開始做某件事情的狀況,是有些效果的。當然,也有它的問題,那就是不管是5分鐘,還是一秒鐘,對有些人來說是沒有區別的,他們面臨的問題是他們有「完美」情結,或者稱之為「完美」借口,不管是5分鐘,還是一秒鐘,他們覺得做不完美,那麼乾脆就不做,也就沒辦法開始。

這個策略,要跟下面講的另外一個策略一起去用可能會效果更大一些。

三、別無選擇策略

這個策略,既可以針對拖延不去開始做一件事情,也可以針對拖延著不願意結束一件事情,甚至於用於後者的情況更多。

我們拖延症犯病時,常見的表現是找個其他雜七雜八的事情去做,而不是去做當前的事情,尤其是在我們做一件稍顯困難的事情過程中,我們很容易跳出當前的事情,去上網、聊天、娛樂等,這些事情更容易去做。

我原來在諮詢公司的時候,參與一些項目的競標,在這個項目的競標團隊里負責一塊內容,這些內容我並不熟悉,需要好好的研究資料,請教專家,然後梳理相關的內容。你知道我經常做什麼事情么?先確定自己研究的細分內容,找了一些資料開始研究,研究來研究去,發現總是弄的不是很清楚,心理壓力比較大,就會想去網路上搜索一下相關的內容。打開瀏覽器,打開搜索引擎,剛開始確實在認真的搜索內容,隨後就想著稍微看看新聞,再看看郵箱什麼的……就這麼看來看去的看下去,意識回到要研究的內容,半天已經過去了。

別無選擇的策略,針對類似的這種情形,要求自己在特定的時間裡,只去做自己既定的要做的事情;如果不想做這件事情,也不能做其他的事情,哪怕是打電話、看新聞之類,只可以冥想或者發獃,保持一種類似事情空白、無事可做的狀態。

這種策略也是真實有效的,人們無論是拖延也好,還是拒絕做某件事情,不是因為他什麼都不想做,只是不願做當前這件事情。事實上,當一個人無所事事,處於一種空白狀態時,他的壓力是更大的,他一定要找些事情太擺脫這種無所事事、閑的發慌的狀態。

當然,這個策略也有問題,問題在於你真的能讓自己在做一件事情的特定時間裡,不願做這件事情的時候,能做到一種什麼都不做的而別無選擇的狀態么?如果你有拖延症,你往往有一個很強的特質,就是你大腦中自我欺騙、自我找借口的能力是相當強的。所以在別無選擇的狀態下,你往往會給自己一些選擇的。

四、差不多就好策略

有些人會有些「完美」情結,認為這件事情沒有準備完美、不能做到完美,寧肯不去做。你看,這是多麼冠冕堂皇而又完美的理由啊?

問題在於你真的是在追求完美么?還是以完美作為借口,去拖延不去做這件事情呢?如果是真的在追求完美,問題又來了,你真的能把這件事情做完美么?且不說哲學上講的完美,就是實際做事上的完美,在這個事情上,你是否達到了世界頂尖水平?是否有能力做到現實意義上的完美?

我相信,對於多數人來講,你根本沒有達到跟人拼完美的境界,你也沒有能力去做到完美。那麼,講什麼追求完美,都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借口。

你也許會講,我要去做到我自己能做到的最完美的狀態,這是我要追求的完美!你事情都拖延著不知道能否做成,何談什麼自我追求的完美?你在截止時間最後的幾個小時搞出來一個東西,難道還比你充分運用時間細心打磨的東西更完美?

不要再扯什麼完美的幌子了,一件事情要做,就馬上去做吧。開始做的時候,心裡要清楚做到差不多就好了。事情有開始、有結束,就已經算是成功了。在結束的基礎上,能做的更好點,那就更好了,沒有必要追求什麼完美。

事情,首先是去做,然後是做完,接著是做好,而後做的蠻好,最後才是完美。之前的步驟都做不到,後面的完美就是扯淡的事情。即使前面的做到了,對後面完美的追求,還要看二八原則、看性價比、看投入產出比,這才是有意義的完美。

這就是我說的差不多原則,在多數的情況下,對多數的人而言,事情做到差不多就足夠好了。

6.

上一部分提到的一些策略和方法,都是我以前使用過的,也都是在我身上起到效果的。但是,這麼多年下來,我還自認為是一個嚴重的拖延症患者,那些策略並沒有讓我戰勝我的拖延病魔。

幾年後,看網上的各種戰拖群組、社群依舊火熱,各種戰拖的書籍還是十分暢銷,可想而知,對多數的拖延症患者,戰拖的各種策略和方法,也許減輕了病症,但並沒有徹底治癒拖延症。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認為,拖延症是不可戰勝的,也是不可治癒的。所有那些說可以徹底治癒拖延症的戰拖的靈丹妙藥,都是騙人的。

拖延症,它不是一種生理上的疾病。生理上的疾病,只要能找到其病發的機理,就可以對症下藥,治癒這個病症。拖延症,是一種心理上的病症、性格上的病症,是一種很複雜的心理行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戰拖就跟要改變自己的性格一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所有涉及到人類心理行為的改變,都不是簡單的某一方面的改變。人,所有的性格和品質都不是像積木一樣一個模塊一個模塊獨立存在的,而是互相糾結成一張很複雜的關係網路,動一發而牽全身。

我們以「堅持」這個事情為例。要做到堅持,需要背後一系列複雜相關的其他品質或心理做支撐。我們想要堅持一件事情,需要怎麼去做呢?首先是把堅持的事情,例如跑步,要做一個合理的安排,讓自己能輕鬆的啟動起來,這裡需要你做事情要「有規劃」、「有條理」;事情啟動了以後,在剛開始的時間裡,你需要不斷的重複重複,要逐步的形成一種習慣,而要不斷的重複,你需要「意志力」或「毅力」的支撐;重複是一件很苦的事情,人性天生喜新厭舊,你得能「吃苦耐勞」並有一定的「堅韌性」,從而不會「輕易放棄」;重複到一定的程度後,重複成習慣,習慣成自然,才可能比較輕鬆的堅持下去。

這裡說的算是簡單的過程了,只是這麼簡單的過程,你就至少需要「有規劃」、「有條理」、「意志力」、「毅力」、「吃苦耐勞」、「堅韌性」等各種其他的好的品性做支撐了,這些品性的每一種也都不是簡單得來的,也是需求其他更多的品性支撐的,甚至於他們之間相互支撐,螺旋提升的。任何簡單的一方面的改善,都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可不是隨便一劑靈丹妙藥就可以搞定的。

戰拖所面對的就是這麼一種情況,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網路的改善,可不是一種簡單的策略就能徹底的解決的。把拖延當成一種性格的缺陷,參考類似性格改善的方法,先承認拖延、直面拖延,而後去逐步的改善拖延的癥狀,降低拖延帶來的壞結果,甚至合理利用拖延的癥狀,帶來一些好的結果。這樣拖延症不治也治了。

戰拖,意味著跟拖延症站到對立面,跟拖延症死磕,正如上面所說,我認為這是不靠譜的。相反,合理利用拖延,讓其產生好的結果,這是我所認可的。而這一點,正是《拖拉一點也無妨》這本書中表達的核心觀點。

7.

網上有句話叫「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產品經理界的專業人士站出來說,這話說的其實不靠譜。那麼在拖延界,我想說:人人都有拖延症,只是嚴重不嚴重而已。

關於拖延,有以下幾個事實:

第一、人會拖延,並不是想無所事事,無所事事更會讓人覺得不安或者有壓力;

第二、人們拖延,一般是借用做其他的事情,來避免做當下的這件看起來更重要、更有意義、更緊迫、更有壓力的事情;

第三、人們多數情況下知道自己會拖延,或在拖延;

還有,「江山易改、稟性難移」,這事兒大家也基本認同。

基於這些大家普遍認可的事實,《拖拉一點也無妨》這本書里,就提出了一種利用拖延這種消極行為而產生積極結果的方法,稱之為「結構化拖延」。

結構化拖延的方法,就是當你知道自己會拖延或在拖延的時候,設定一個自己不願意去做、會拖延的一個當下目標,然後去找一些看起來不那麼重要、不那麼緊急、不那麼有壓力的替代的事情,當然這些事情也是蠻重要的、蠻有意義的,甚至也蠻緊急的。你的拖延,讓你不願意去做當下那個既定目標,就會讓你選擇備選的其他事情去做,這樣你其實就做了很多其他的事情,而不是什麼都沒做。

利用這樣一種拖延心理結構,就可以跟自己玩一些心理遊戲。設定一座大山,自己害怕翻不過去;那麼自己就會去翻一些小丘陵。這些小丘陵,應當是你安排好的、更需要去完成的一些事情。

例如,讓你一個星期之內,要寫完一部10多萬字的書稿,這是一座大山,你覺得自己可能完成不了,或者完成起來壓力太大,你就會想去做一些其他相對更輕鬆的事情,你可以給你自己安排寫幾篇篇幅在一兩千字的文案。後者做起來輕鬆愜意,很容易就搞定了,也許後者對你的工作更重要一些。這樣,雖然看似對你來講,最為重要的事情你沒有做,但是你做了很多其他的事情,其效率和產能也還是蠻高的。

這就是跟自己玩的一個心理遊戲,那些必須要做的、優先順序高的事情,其實是沒那麼重要,也未必必須的,而重要必須做的,不妨做成可做可不做的級別。這樣,在不想做優先順序高、必須做的任務時,選擇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實際上也許就推動了那些真正重要事情的進展。通過這麼一種方式,讓自己對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做到: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

採用這樣的策略,也有些訣竅。訣竅就在於,要為優先順序最高的位置選對任務。最理想的備選任務有兩個特點:第一,它看似有明確的截止期限,但實際上並沒有;第二,它看似重要得不得了,但實際上並不是。幸運的是,這種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採用這樣的策略,你還需要一種很強的能力,多數的拖延症患者會具備的一種能力,那就是「自我欺騙」的能力。這裡所謂的「自我欺騙」不是真的欺騙,而是跟自己玩的一個心理遊戲,是真的安排一個「看起來重要」的事情,來促使「看起來不那麼重要」的事情的執行。否則,自己認為這是欺騙的話,自己是不會接受這種欺騙的。

這個策略還可以做另外一種變形,變形成推動當前想要做事情的進展的策略。這個變形策略很簡單。當一件事情,你不得不做的時候,你弄清楚其最後期限,你知道自己會拖延,你需要做的只有在最後期限之前找一件其他你更不願意去做的事情,這就是大山。當大山出現時,你就會願意做原來既定的不得不做的事情了。

所謂的「結構化拖延」,就是利用拖延這種原本消極負面的東西,帶來積極正面的效果。如此的話,拖延一點也無妨。

「有些時候,缺點也有額外的福利!」很多負面的東西,只要去合理利用,也可以產生一些正面的效果。這種理念可以嘗試借鑒到其他的地方,如何利用一件事情或行為的消極方面,轉變為有利的、積極的結果?轉換觀念,多數事情上都可以做到類似的效果。

8.

前面說,我在讀《拖拉一點也無妨》這本書的過程中,驗證了很多自己過去的經歷和知識,事實確實如此,舉一個例子。

書中提到了一個人,叫羅伯特·本奇利(Robert Benchley)。他在1930年為《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撰寫了一篇題為《成事要訣》的專欄文章,在文中他寫道:「只要某件工作不是某人當時本該做的事,不管工作量多大,他都能夠完成。」

對這句話,我深有感觸。

原來我使用日程表去規劃和管理我的事務,每件事務都安排在某天的具體的時間裡。結果發現,基本上在自己安排的那個時間裡,自己是不會做這件事情的,總是有其他的事情打斷,或者自己就是想先做其他的事情,回頭在做既定安排的事情。

從去年開始就不再怎麼用日程表規劃自己的時間,除了與人約談或者會議,這些不得不參與的,而且某種程度上是被動參與的事情上。因為我已經知道所有我當時應該做的事情,我都不能按照計划去做的。

從那時起,對於一天的任務安排,我只用todo list來管理,列出一堆的選擇,比如9個,允許自己只做到6個即可。剩下的就是自己在一天的工作生活中,選擇合適時間,找到恰當的心情和狀態,做到todo里9個任務的6個即可。這樣,對自己沒有什麼壓力,多數情況下,是可以做到的。

當然,除了這6個任務之外,會發現額外做了很多雜七雜八不在todo list的9個任務範疇里的事情。就是這裡說的,除了該做的沒做到之外,不該做的都做了。

這種方式對我而言是非常有效的,就是用這種方法做了很多的事情,被人稱之為高效、高產。

說的機械一些,我這是在摸索自己的使用方法,摸索我自己的使用說明書。我們每個人都沒有說明書,有說明書的都作古了或者即將報廢了。說的人性一點,我這是在自己跟自己死磕,自己跟自己玩各種心理遊戲,讓自己走向理性的自己想要的成果和未來。而感性的自己,從來都是一個長不大的小孩子。面對TA,你不能強硬,否則,TA的反噬更厲害;你也不能放棄,放棄的話,TA會任意生長,最後自己害死了自己。

從某個角度上講,這就是人性,這就是人生。

9.

內心中的這個小孩子,大概就是我們的天性。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認識到順應天性的重要性。

年輕一些的時候,我自以為有能力做很多事情,比如改變習慣和性格。最終各種嘗試下來,都沒有做到,或者沒有做到很好。

比如在時間管理方面,有段時間我很想要早起,做晨型的人,原因是看到好多文章說一些牛人都是早起的,並且早起有很多好處,比如有不間斷時間,自己可以完全掌控等等。堅持一段時間後,發現每天要早起真的是太痛苦了,還會讓自己的其他時間並沒有什麼效率,例如下午的時候,很容易睏乏,一整個下午都沒啥效率。

後來放棄了早起,嘗試針對自己的生物鐘狀態去安排事情。

例如睡醒後,我的狀態其實不是很好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比較清醒;我的狀態,上午的時候會很差,下午會比較好,傍晚前後最好,到晚上十點前後開始變差了。

根據這個規律,我嘗試在醒後還沒有完全清醒的時候,寫日記和其他的創作型的事情,睡眼朦朧,介於半夢半醒之間,頭腦沒什麼理性的禁錮,就可以天馬行空、信馬由韁的亂寫一通,往往會有些創意。

上午思維狀態不好,做一些常規事物性的安排、跟進,與人做各種溝通,必須要太多精密而費心的思考。

下午到傍晚,精神狀態好,就集中精力做一些需要較多時間投入和需要專註的事情上。

晚上十點以後,做些休閑或者讀讀書,或者做第二天任務的梳理,而後就準備睡覺了。

這樣順應自己的生理狀態,順應自己的天性,事情做起來就容易的多,也容易堅持下去,也就更容易取得成效。也可以嘗試改變,改的話,也只能是細小的微調,自己感覺不到,習慣後再調,慢慢的就會有很大的改變了。

10.

我不知道人有幾個自己,內在的、外在的?自我、本我?

不管有幾個自己,自己和自己都不是敵人,所謂的戰勝、克服、馴服……這些字眼都無法用到自己的身上。

我們只能接受我們自己的真實樣子,與自己妥協、與自己和解,與自己談心,與自己做朋友,順應自己的天性。

自己和自己是合伙人,是唯一伴隨自己一輩子生死的夥伴。


好吧 瀉藥了~~知乎首答

拖延到DL 會激發出潛力來完成任務,但是相應的差錯、失誤會增多~~

不怕再次修改什麼的,通常要拖著~~


真有心理學研究這個,拖延能提高效率,但也損失了長期的利益。

其實作者提的拖延是一個「稀缺」問題。而所有形式的稀缺,都會帶來一種「專註紅利」。 稀缺的情景自動將干擾和誘惑等因素推到一邊,使得注意力高度集中於任務,從而高效完成。

拖延的行為,導致原本充裕的任務時間越變越少,形成一種「時間稀缺」。而隨著deadline迫近,一旦大腦發現時間不夠用的現實變得無法逃避,我們就會開始集中精力,火力全開的完成。這其中起作用的就是「專註」,在緊迫的情況下,「稀缺」俘獲了我們的注意力,使得我們自動地專註於眼前事,注意力十分集中。(回想一下自己平時在趕dealine的時候是不是也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什麼都無法吸引走我們的注意力?而拖延時則相反,什麼都能吸走我們的注意力?)

而這種「專註紅利」是無法由人控制有無的,佯裝稀缺很難做到,只有真正的稀缺才能自動將其他事都推到一邊,讓你專註於任務(想一想自己擬定的假dealine是不是很難像真正的截止日期那樣起作用?)

而且研究者穆萊納森在實驗中發現,稀缺的影響超越了意識控制的範圍,其發生的速度以毫秒計。

這樣看起來拖延造成稀缺,稀缺帶來專註紅利,似乎是好的。然後話還有後半句:拖延形成的稀缺狀態,會損失長期利益。

簡單說,稀缺會產生「管窺」,也就是忽略其他事,視野因稀缺變得狹窄,只能透過「管子」看清少量物體,而無視管外的一切。

的確專註了,但是是以忽略、排除其他事情在注意力外為代價的。有的事被忽略後後果不重要,有的事被忽略後後果卻很嚴重

——「2005年4月23日晚上10點,美國阿馬里洛消防隊的Brian Hunton接到了他這輩子最後一次報警。」但Brian不是因為火災而死的,他是在去往火災的路上車子急轉彎時,因為沒系安全帶而被甩出車外摔死的。1984-2000年間,美國79%死於交通事故的消防員是因為沒有系安全帶。而安全培訓上,反覆強調、灌輸,每個消防員都知道在急駛的消防車上要系安全帶,卻還是有那麼多人忘記。原因就是消防員出勤時,直面的是時間稀缺問題——要在短時間內做好準備工作,他們收穫相應的專註紅利,卻也產生了忽略。

上面的例子摘自《稀缺》一書,是離日常生活較遠的極端情況了。但想一想自己拖延時候,的確最後很快就完成任務了,可總是漏掉一些事情、細節對不對?拖到最後一刻出門,及時趕到了,卻更可能忘帶鑰匙、忘記其他要做的事。

關於「管窺」的其他效應還有很豐富的研究,《稀缺》這本書集中了很多在此不展開了。

如果你看到了這裡,說明你真的很重視「拖延」這個問題。 點個贊再走!!好東西分享才好用嘛??

其實拖延還有一個後果,就是機會成本的喪失。簡單說,前面大把你拖延的時間,原本可以安排做其他事情,卻為了抵消拖延的罪惡感而用來消遣娛樂了。看似任務完成了,其實是以犧牲很多不緊急而重要的事為代價的。總有一天,它們都會回來找你 ……把你死死滴壓在deadline上

所以,要短期的專註紅利,還是要長期的利益和平衡的生活……少年……我們一起努力克服拖延

(本文的案例和概念講解均摘自心理學研究者穆森萊爾《稀缺》一書,推薦閱讀。稀缺是一種近幾年才由學者發現關注到的一種心理狀態,普遍而影響深遠,影響我們的認知和決策行為。貧窮是金錢的稀缺,孤獨是社交的稀缺,拖延和忙碌帶來時間的稀缺……真心希望大家去看書,獲取最新心理學學術研究的紅利,用心理科學研究造福自己的生活)


你不能把迴光返照,當成健康體魄。


所以為什麼不直接一口氣做完之後玩著靜等deadline呢?


「拖延」本身有可能變成提高效率的手段嗎?

拖延有可能把你逼到絕境,而絕境會造英雄。也就是你要不是天才要不有天賦,要不就激發你潛能,就像小說的主人公一樣。在我的體驗當中,不得不說,拖延帶來的刺激感大於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務,另外,拖延帶來的毀滅感也是,我不知道原因是什麼,我是不是在追求這種感覺,但是,「拖延」本身有可能變成提高效率的手段這件事,我覺得就是no zuo no die


謝邀。

這麼說吧,這周我把家裡一年來累積的雜事都做完了。什麼陳年的被褥翻曬,廚房的清潔除垢,就是馬桶都洗得可以舀水喝了=-= 有效率吧!

這是因為我至今不想翻開書複習下周的一場人生最重要的考試。而我半年前就該開始準備的。

每次提醒自己該翻書了,就會不由自主去做雜事了。比如現在,我來答你的題了。換了平時我大概構思著斟酌著就把這茬忘記了……

綜上,拖延症能讓主任務之外的事完成速率大幅提高,但是主任務只會撲街……

樓主看我這張晚期絕望臉,滿意嗎?


絕對不是!!?_?

拖延這種東西只會把人越拖越不上進,絕對不會因為deadline而變得有效率!!

剛開始你會因為deadline快到了而一鼓作氣的完成,幾次之後你就會依賴這樣的心理,以為什麼事情拖到最後都能靠這樣的「高效率」完成,可是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等哪次拖的讓你付出點代價了,到時就可以找個角落暗自傷心後悔去了!而且像這樣匆忙完成的事情一般都含金量很低。所以做事最好還是按部就班,不要耍小聰明。

別問我咋知道的!這都是血的教訓啊!

(??????? )

話說這邀請的真的是讓人家一點都不開森,人家已經在時刻提醒自己要改掉這個壞習慣了!看破不說破我們還是可以做朋友的好嗎!(。?ˇ?ˇ?。)


為什麼拖延?因為不喜歡做這些事,想延後再做。而且,潛意識裡面覺得再等等也沒事。(在追自己喜歡的漫畫和節目的時候,從不拖延..)

為什麼deadline效率高?因為知道效率再不高就沒救了。(雖然我不喜歡做,但我知道不完成任務不好啊啊啊啊...)

如何提高效率?自己制定deadline,並且強迫自己相信這個deadline。。。然而,這並沒太大卵用,因為你騙不了自己。(明明是後天可以的事情,今天就先愉快的玩耍吧~)

真正提高的辦法——讓自己喜歡上這個工作!然而,要達到這個境界,並不容易~因為懶就是忄


謝邀。拖延本無害。事情做不完做不好,過程中飽受焦慮,事後自責,拖延便成了禍害。

作為一名資深拖延癌,我也曾經試圖改變自己的習慣,效仿身邊事事搶先做提前做的朋友未遂。但是我的工作完成得並不比別人差,有時甚至更好。經過認真的自我觀察和反省,我發現之所以我們的大腦不受控制地一次又一次把工作拖延到deadline前還不知悔改,正是因為我們過去的經歷中嘗到了拖延的「甜頭」。這一次deadline前的狂趕做出的成果得到了別人的肯定,下一次的潛意識裡就會覺得,我再拖一會兒也沒關係,反正最後能做好的。如此反反覆復,成了拖延癌。也遇到了一些因為拖延而造成的小損失,比如聚會遲到了被朋友甩來嫌棄的眼神,比如電費沒交停了兩天電,總之一定是一些對於你個人來說並不算痛癢的「懲罰」。回想起來自己最後關頭的「高效」,再想想別人做了好幾天,還覺得自己挺厲害的。

看到題主的問題,想必是嘗到了拖延的甜頭。我本人也是常常拖延到deadline卻做出成果在中上游。但是我們是不是應該想想,造成高效的主要原因是拖延到deadline前嗎?

1. 為什麼deadline來臨之前效率好像奇高無比?例舉以下幾個我常見的情況:

1.1 是因為厚積薄發。我行動上看似無進展,實則在推敲任務要求,搜集信息,醞釀計劃,最後在deadline前開始有條不紊地執行任務。此條適用於面對需要一定思考的任務。例如做Presentation,其實單單是做PPT那幾頁的時間只要一個小時,而前期構思反覆推翻自己想法和確定內容的過程可能要好幾天。又例如創造類的工作需要靈感,不是早做就能更高效吧。

1.2 是因為這件事情還不夠緊急困難。我只是在用拖延A事的時間,去先做其他更緊急重要的BCDE事,最後再來做A。例如批閱試卷,慢改也是改,快改也是改。因為本身不難完成,加上deadline的緊迫感,我這種動作比較慢的人,便可以完成得比沒有deadline約束時更快。

1.3 是因為情緒會誇大我們對這件事所需要的時間和精力的預估。有些事我非常拖延是因為它是違背我的原則的事,或害怕的事,或因為未知而覺得非常難的事。這時候心理上覺得是非常麻煩的事,其實真到了deadline不得不面對後,只要完成了,不論完成得好不好,心理上都會有錯覺認為自己效率挺高的。

2. 在工作上是否可以考慮放著任務,拖延著不去解決,最後去利用它來解決自己平時工作低效的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能不能拖,取決於你的時間概念。因為不論你拖不拖,不論你有多麼高效,你要完成一件事,必須要有足夠的時間。你必須要對你接收的任務有一個最低所需時間的估計。例如學生,單元小考前一天狂背10頁書是有可能的,但是考研的前一天才開始摸摸十本複習資料,那你一定是天才。

你要了解你自己的身體和大腦。比如我早上和深夜大腦最清醒,久坐會腰疼。那麼如果這項任務至少需要5個小時來完成,我不會在deadline前五個小時才開始,因為我的身體條件並不能支撐持續五小時的工作。

你要熟悉自己的日程,為可能存在的風險預留應急的時間。想想還有哪些看起來不算什麼(其實也需要時間)的小事要做,這個工作中間包含了什麼也要額外耗時的小事。比如我讀書的時候遇到過的,7點是一份論文的deadline,我計劃5點開始做2小時完成餘下的結尾,確實我完成了。然而我忽視了列印這份作業的時間,更沒料到列印室今天竟然排隊,甚至好不容易排到我時印表機壞了。

總的來說,拖延癌的我堅決不鼓勵大家放著任務拖著不去解決,尤其不同意拖延是解決自己工作效率低的問題的良方。真正讓你高效的,是你自己在這件特定的工作上的辦事能力。deadline只是對懶惰者,畏難者,和習慣性拖延癌的催動劑。而我這樣的拖延癌,也不再試圖硬把自己「掰彎」成另一種人。因為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長線任務,要分成小任務,去為自己安排每個小任務的deadline。抵觸的事情,是不是給自己設定一個獎勵就可以讓自己動起來?畏懼的事情,是不是打個電話給朋友聽聽加油打氣就可以馬上有信心完成?只要我自己的能力,時間,和精力,確實可以允許自己在deadline前幾小時開始做並且做好,那我拖著這個工作,先刷一會兒知乎又何妨。


第一次被邀請好激動!謝邀!雖然我知道你是因為我拖延癌才要請我的……個人是非常不推薦把計劃推到最後的,效率變高只是人因為壓力而更加精神集中,但是管理好時間讓自己在工作和學習時更加專註才是更好的解決方式。雖然有點難。

把計劃推到最後可能會提高效率但在追求速度的同時準確率會降低,而面對漏洞百出的結果我們往往沒有更多的時間來完善了。同時也會讓我們完全沒有時間面對突發事件,絕壁會炸。


拖延 尚且認為它能提高做這件事的效率 畢竟v=s/t (裝作幼稚園物理數學很好的樣子)可重要的是它會降低其他事的效率 還影響其他事情的用戶體驗(o?д?)o

哪次不是一路拖 一路掙扎過去的

一路拖 一路掙扎過去的

一路掙扎過去的

看電影的時候 哎呀看個前半段就去幹活吧 算了也不差半部電影就看完吧

好不容易鑽進被窩想早睡 哎呀要不論文開個頭再睡吧 算了還有好幾天明天再開始吧

朋友約出去浪 邊玩邊想咦離deadline還有幾天呢 來得及么 哎呀肯定來得及到時候來不及也得來得及阿

……

內心os多到爆炸 滿心糾結地拖著每一件不想做的事 結果只能是 降低手頭正在做的事的效率和 嗯 影響用戶體驗


我在做創業準備,需要有一本宣傳冊和一個網頁做為銷售工具。但是,我只知道需要這些,而宣傳冊和網頁應該什麼樣的?有哪些具體要求我自己也毫無概念。所以無法和設計師溝通。

3個月以來,這事就一直拖著,我沒寫一個字的策劃。但心裡總在提醒自己,這事很重要,時間要來不及了,快點做吧!但做不了,腦子依然一團亂麻。於是,我乾脆懶的想了,只是隨時有空的時候琢磨一下,在出門的時候會關注有趣的東西,看書的時候也會冒出一些新奇的念頭,但都是毫無關聯的碎片式點子。至到前兩天某個時刻,我腦子裡一直盤旋的,但模糊不清的宣傳冊和網頁突然變得無比清晰。上面的每一個字,每個圖片,排版方式,字體大小,甚至連紙張的厚薄手感都似乎能觸摸到,而且如何定位宣傳冊,主頁和系統在客戶開發環節中的作用。如何把客戶從線下吸引到線上,如何用主頁內容激發客戶的好奇心,如何讓潛在客戶主動申請成為我們的客戶這一整條邏輯鏈也霍然貫通。我知道,這事成了! 我花了一小時把文案策劃寫好,東西都在腦子裡,我抄就行了。找到設計師,手繪示意了整個宣傳冊和主頁的排版文字圖案的位置方案,她只需要照樣做出來就可以了。某寶上找插畫師配圖,找印刷廠報價。全部搞好,用時一天。

我的故事講完了。從表面上看,我這是標標準準的拖延症!正常情況是,我應該先寫個草稿,即使是抄的,即使是垃圾,然後開始一輪一輪的修改,討論直至定稿。但這不是我的風格。我認為拖延不是絕對的壞事,特別是對創作性的工作,拖延還有個同義詞是醞釀。

以我這件事為例,如果我想到了馬上開做,那麼很可能我會隨便找個類似公司的宣傳冊做藍本進行修改。於是,我的主要思路就被限制,再也無法突破「本公司誠信至上……」「本公司竭誠為您服務……」的固有套路。而且我投入時間越多越無法突破思維束縛。最終我會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金錢得到一個泯然眾人的玩意兒。而我在醞釀環節雖然沒有直接做這事,但生活中會不經意的點亮整個體系中的一個節點,當整個鏈條被點亮的時候,自然就水到渠成。

所以萬事都有兩面,對創造性工作,適當的拖延是好事,但要有個時間限制。對日常工作,拖延症的弊大於利。這就是結論。


喂,靠近deadline完成效率比較高是種假象啊baby!

首先,在拖延的時候,心裡不是完全放得下工作,腦中會不自覺的進行模擬和推演,有助於最終的完成效果,並不是臨門一腳才爆發出來的能力值。

其次,因為是deadline,所以不管完成結果和質量如何,都得不到對比和驗證,別人慢工出細活不是沒道理的,長久以來就會抑制你真正的才華,無法深入打磨你的潛力,只有在著急時激發一點「急智」。

所以這個想法也只是你逃避改正自己拖延毛病的借口,也是在拖延完善人格。

拖延可以治療,方法有很多,我就不贅述了,最後送你一句:不真正的用心投入做一件事,你怎麼才能知道自己有多優秀?

ps:問題不好答我也拖延了半天:(



瀉藥

雖然我真不知道為什麼提到拖延的時候會邀請我哈哈哈哈

但是

我真的

就是實實在在的拖延人格

像是 下周一的presentation我會拖到周末甚至周日晚才會做

像是 考試前一周才開始看書

像是 列了一堆to do list然後放在枕頭底下繼續睡大覺

考證時準備提前三個月開始複習

複習第一天:還有90天根本不急嘛哈哈

然後倒計時到了20天: 開始慌了

沒事 還有兩個星期 半個月夠了

一個星期過去了

啊啊啊啊怎麼還有7天就考了

不行我要開始看書了

摔!這麼多書7天怎麼看得完啊!

到飯點了先吃飯去

吃完飯有點困先睡一覺

一天過去了

七天過去了

大學兩年快過去了

......

為什麼

這個問題我決定拖到等我戰勝拖延再來更

該睡覺了


我一般十一點準時睡覺。偶爾遇到傻逼老師布置寫文章,到deadline前兩天開始急,通宵達旦的瞎搞,整個寢室就看我一張大(美)臉黑暗中閃著光。第二天數學課上困成狗,你跟我講效率??雖然幾次趕完的文章都還不錯,但是我覺得我要是慢慢做,還能做的更好呢(傲嬌臉)。這就是每次在deadline前趕完作業的我。


謝邀,不可能


事實上,你最不能高估的,就是自己的時間、精力和決心。

當你有大把時間不知所用,無所適從的時候,你的內心便在不斷的暗示自我,「我還擁有大把時間,今日所懈怠必能以明日之勤奮所彌補、今日所滯後必能以明日之功而超前、今日懶極不知生而為何,明日必能從心而生振聾發聵之聲」。事實上,你太小看了「積重難返」這個詞,也太高估了「絕處逢生」的可能性。

但若你醒來了,在看到了積重難返而只有一線生機才可絕處逢生了,還需要繼續去拼嗎?顯然是必要的,因為你在可預見到事態發展會如此迅猛的今天,以往的你仍然選擇了讓你所面臨的困難不斷的發展到極為嚴重的態勢,這是你所必須為之付出的代價,也就是你要面臨人生遭遇極大的挫折的可能性,但是你又必須為之承擔責任,那就是即使你很有可能拚命也無法挽回從前的惰怠所帶來的惡果,你也必須義無反顧的向前走去,from now on,就從現在開始,然後努力到沒有任何時間去浪費時間。


推薦閱讀:

異地戀,如何正確地吵架?
有沒有什麼事讓你至今覺得後怕的?
為什麼人們要悼念死人?
痛苦感是如何產生的?
為什麼玩比特幣的都願意叫自己比特幣博士,比特幣女博士,比特幣教父,比特幣導師這類的,什麼心理?

TAG:心理學 | 拖延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