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已經漸入寒冬,銀行基層從業人員該提前做好什麼準備?如何轉行?
利率市場化、融資渠道不斷豐富、競爭加劇、經濟下行導致不良貸款上升,以上種種因素,每個銀行從業人員應該都感到了一絲寒意,背景:基層員工(市分行層面的法人客戶經理),業內幹了五年,僅僅考了CFP,有兩年多對公經驗。
曾是一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市分行對公客戶經理,四個月前辭職跳出銀行,現在為融資性擔保公司項目經理,所在公司兼營資產管理業務及創業投資業務,看到題目有感而發,僅代表個人觀點。
跳出銀行,說後悔的確是後悔,所在銀行在業內待遇方面屬中上,當然壓力也是在業內數一數二的,但終歸而言銀行還是一個好的工作單位。說不後悔也是不後悔,畢竟已然跳出來了,心態還是要調整。
隨著經濟下行,這一兩年銀行業普遍待遇下調,不良率上升。居於經濟形勢,銀行對授信條件的要求不斷上升,且業務傾向於大型國企、大型民營企業以及小微型企業,對於中小企業多持謹慎態度。而這也給客戶經理造成了巨大的業績壓力,同時隨著銀行輕資產經營模式的轉變,銀行向新興業務大力發展,如投行及同業,而這樣也帶來了對創利、中間業務收入等方面的業績考核指標上漲,無形之中等於變相地降低客戶經理的工資收入。
所以很多客戶經理寒了心,再加銀行對行業限制越來越多,授信越來越難批,身邊同事出不良後的下場,讓人拓展業務時心驚膽戰,就總覺得在銀行越來越沒有意思。但一旦你跳出來了,你會發現經濟下行期對銀行的影響還不算太大,外面所受的影響才是真的大,將面臨比銀行更難熬的現狀。
金融行業本身經營的就是風險,收益越高自然風險越大,也許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以及其他融資渠道的興起,銀行業務也受到市面上其他各種渠道、通道的挑戰,也許儲蓄存款及公司存款會出現大量的流出,讓人開始嚮往其他金融行業,如券商、投行、信託、基金、資管、配資、孵化器、風投、創投、創客、新三板、期貨、現貨、保險、擔保、保理、融資租賃、諮詢、財富管理、P2P、眾籌(這麼多的概念也許有重複,還請指正),甚至會計事務所等。但,這些行業目前真的好的不得了?一般企業首選的融資渠道就是銀行,所以要意識到信託、資管、基金、擔保等投融資渠道基本是挑銀行剩下的骨頭在啃,真的好啃嗎?當在銀行習慣了中大型客戶之後,面臨一堆充滿各種槽點的企業,你是否還能淡定?可打聽一下信託及基金目前的現狀,一個尿性,甚至因為不良而焦頭爛額。
至於股權投資及其他行業,抱歉,銀行出來,沒有一定的行員級別、客戶資源及行業經驗也許就代表從頭開始,你願意嗎?另外,以上這些行業,多數還是繞不開銀行,銀行再怎樣,總能分到一羹粥,甚者銀行話語權依然較高。所以在經濟下行期以及目前銀行業嚴酷的現狀下,在銀行要沉得住氣,重點在於業務儲備,如客戶資源以及業務知識儲備,還有新興業務的學習和歷練,謹慎而行,不求業務猛增,但求不出不良,接下來就是熬了,每個人之間拼的就是耐力了,誰熬過去了誰就贏了,熬過了冬天,春天還是會來。當然若有其他隱情,或逼不得已的原因,建議還是在銀行待著。
除了那些人往高處走的,在銀行熬不住跳出來的人,多數(注意我講的是多數)還是離不開寒冬,還是要面臨繼續熬的窘狀,而春天來的時候,再想回到銀行,就沒那麼容易了!不要生活過得像圍城那樣,各種後悔,卻又將自己置於十分尷尬的境地!總歸一個字——熬!
當然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懇求指正,但請輕噴!個人感覺,如果你不是高層而且已經在銀行混的時間不短,辭職前務必考慮好。
1、認清自己的位置。銀行本身去能力化,不見得你有能力就一定能混起來或者說你的能力不見得是在這個體系內混起來所必須具有的。但是混到一定層級後,所擁有的人脈和能夠調動的資源很大。很多情況下,跳槽的時候新東家看的不是個人能力而是你所能調動的資源,一個小兵是沒獵頭在意你的,而有句老話叫上趕的不是買賣,你確定自己跳槽出去不會浪費自己之前花費的時間么?自己創業道理一致,不再贅述。
2、認清銀行在我國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到底是什麼。四個字:主導地位。這個是國內金融抑制的體系導致的定位,單個銀行在銀行業中不壟斷,但是銀行業壟斷了金融流通中合法渠道的話語權。國家有打破這種情況的想法,比如前陣子的金融管制放鬆,為的是打破企業融資渠道只有銀行的單一模式,然而放鬆的結果是融資渠道沒創新,影子銀行高利貸從地下轉到明處,p2p各種跑路絕大多數只能被稱為非法集資,稍微有點想像空間的互聯網企業小微企業信用貸款在收益覆蓋風險的前提下來了個年化18%,最後場外配資和擊穿監管搞出一次漂亮的股災收尾。而目前對這次金融管制放鬆的報復性反彈已經到來,近幾年銀行地位應該還是不會動搖,至少需要熬過這段時間再說。
3、認清楚銀行目前寒冬的原因和程度。由於銀行業本身的壟斷性地位和單個銀行在銀行業中的競爭,造成了對好企業的無限制追捧,也就是你所說的競爭壓力大。然而銀行畢竟是可以有挑選餘地的,你在這個體系內所感受到的其實只是漏進來的風雨,真的出了門所感受到的狂風暴雨就不是站在屋裡看屋外那麼簡單了。
4、認清銀行目前自身改變的趨勢。這個其實更多的體現在各家銀行的分化以及整體的轉型上。前面說了近幾年銀行地位應該還是不會動搖,然而並不代表永遠不會動搖,國家也在引導銀行逐漸適應而不是突然放開導致金融動蕩,你所說的利率市場化就是引導的手段之一。從被動負債轉變到主動負債、批發業務利差縮小而轉向重視零售業務等都是被引導的方向,不跳槽的話這些都可以考慮個人的轉型。
5、跳槽不是目的,個人的未來從業方向才是需要決定的。想明白自己是否適合這個體制,自己是更喜歡闖蕩還是求安穩,自己的家庭情況是否允許能夠拼搏,自己的能力是不是適合在其他環境發展,都考慮好了再做決定,畢竟銀行出去了再進去沒那麼簡單。
當然,說了這麼多不代表不能出去闖,只是你上班5年本就是個尷尬的歲數,行內發展還需要幾年時間提拔期(既然想跳槽我默認你不是特彆強力的人士),家庭應該是剛結婚或者尚未結婚,人脈和資源的積累還不夠深厚,銀行里學習的東西在非銀行行業中能用到的也不多,出去和新人能比較的就是你的職業感,最好多發展幾年再出去,畢竟你不是資本,你的未來升值潛力要比資本大,資本現在可以趁著經濟不行出去抄底,你不能。銀行不是不行了,而是以前太行了,現在稍微有點波折,大家就覺得不行了。
.
村裡有幾個大戶,最闊氣的叫金大戶,家中良田千頃,長工百人,過去十幾年趕上風調雨順、政通人和,糧食產量年年攀升,增長均在30%左右。
村裡的其他幾家大戶,產量也不錯,但加起來也比不上金大戶。
這麼多年以來,金大戶家的長工每個月拿十塊大洋,其他大戶家收成不如,長工們只能拿五塊。
可是這兩三年,鬧了災荒,大家收成都不好。
金大戶底子厚、田畝肥、管理好,沒怎麼辭退長工,把薪水降成了九塊。其他大戶家,辭退了一部分長工,留下的人薪水降成了三、四塊。
村裡人都盯著金大戶,說金大戶家不行了。金大戶家的長工也覺得收入降了,活難幹了。其實大家都不行了,金大戶家情況還好一些,只不過金大戶體量大,長工多,闊慣了,偶爾一緊褲腰帶,就成了大家的話題。
.
這麼多造成銀行寒意的原因里,最根本的就是經濟下行。估計在內地做對公的都能感受到,實體經濟確實不行了。而銀行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性行業,在這個過程中不受影響是不可能的。銀行不行反映的是整體經濟的不行,是其他行業的萎靡甚至衰亡。
數落數落現在還差不多的行業,力量還太弱小,帶不動大盤子。還有實力的就是房地產,不過去年以來也只在一線城市和周邊興風作浪,二三線城市都快指望農民工進城消化庫存了。萬科上半年銷售過兩千億,恆大今年目標超三千六百億,但是他們的盤有幾個是在二三四線城市呢?(房地產的槽,我吐三天都吐不完,有機會新開貼再說。)
現在中國經濟的活力就在北上深,在這些城市的少數行業的。結構調整的代價是巨大的,像山西這樣的省份,再怎麼招商引資也不會有機會了,煤炭、鋼鐵只可能留下主動轉型的一小部分。
經濟下行、結構調整的代價誰來承擔,一是政府,其次就是銀行,特別是賺錢不要命,見好不收的銀行。這兩年這麼多的不良給了銀行一個教訓,希望這批銀行家過了這波之後能夠常常憶起今天的痛。
.
結構調整的機會也確然存在。
從趨勢上來講,就像一朋友說的,現在進券商是個好時機,雖然工資少點,但是現在只有三千點,人要有點理想的,要相信早晚有一天會重回六千點甚至衝上萬點。
現在的局勢對銀行來說也是個低點,一方面可以趁機做一下調整,把產能過剩淘汰出去,把脂肪減下去,在夏天露出腹肌,在冬天的時候就可以遊刃有餘地捕獵。
另一方面,現在銀行不行的部分大都位於內地新興產業發展不好的地方,還體現在傳統公司信貸業務萎縮。新陳代謝不僅是自然界的規律,自然界也是如此,北上深的高科技、生物、文化產業,始終存在著取之不盡的機會,新興產業越來越有錢,投資機構更是肥的流油,資本市場機會頻頻,走出去、走回來的企業數不勝數,一些之前商行想都不敢想的大單頻頻出現,這一類機會做一筆可以吃一年。
.
領導告誡我,只提問題,不提解決措施,是耍流氓!我的觀點始終是,總的來說,銀行未來的方向無非兩個:一是零售業務,特別是在信息技術和管理系統牛逼以後,中低端客群實現批量經營,越來越有錢的居民部門將會帶來更多的利潤。二是投行與金融市場業務,商行投行化已經是個老話題,現在的問題是商行可以培育出投行的能力,但尚不具備投行的機制,長此以往,對商行對員工都是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歸根結底,銀行發展成什麼樣子,還得看中國經濟發展成什麼樣子。相對而言,融資脫媒、利率下行這些因素的影響可能沒那麼大。
其實說實話,無論銀行業是否進入寒冬,銀行基層網點的員工都很難干。
經濟好的時候,基層網點員工要搞「旺季大營銷」,周末還要加班加點干,但是工資卻沒多拿多少。
經濟差的時候,基層網點那些掙錢的業務就少了,周末也不用出去營銷了,但是對個人業績的考核更嚴了,東邊缺的西邊來補,員工得充分發揮個人能力去拉業務了。
再說銀行業進入寒冬,其實離開銀行業,你會發現外界已經進入冰河時代了,銀行業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銀行業都下滑了,外界行業下滑的更快。
所以從銀行業跳槽出去的,基本上還是在金融行業內部換工作,很少有跳出金融行業去做別的工作的,一般都是跳到別的銀行、證券公司、基金公司。
至於銀行基層員工應該怎麼辦,上個星期我陪同領導去基層網點檢查工作,和網點主任聊了一會,滿滿都是負能量啊。
我們行現在給基層網點下發的營銷任務,光是產品就有四十多種,還都有考核指標,基本上每個月都完不成,那就只有扣工資了,此外還有其他各項任務指標,這個網點主任告訴我已經快得抑鬱症了。
櫃檯上還有一些老員工,頭髮都花白了還在坐櫃檯,看著真令人心寒。
所以各位在銀行基層網點的,趁年輕多學習、多考證,CFA、CPA、FRM,考上了以後跳槽都方便,在網點一直待著只能是消耗,你的專業技能很難得到提升。
早走為妙,遠離櫃檯。寒冬期,就是冬眠期,就不要東跑西跑,離開銀行,更加寒冷。
抓緊時間,多學習,多儲備能量吧,等開春了,擼起袖子再猛干吧。
…更多文章請到信貸風控手記-知乎專欄
…更多回答請看H-Howard
「危機」總歸要分開看,既然有「危」,則必然伴隨著「機」。不良貸款驟升,是不是意味著核銷不良資產的專業人士需求增加了?你夠格嗎?利率市場化來了,是不是意味著市場風險量化控制人員需求增加了?你夠格嗎?實業不好做了,你能大浪淘沙,在裡面選出優質企業放貸嗎?夠格嗎?我的感覺,底層普通員工人員剩餘而業務精尖人才又奇缺。問題來了先別想著逃避,仔細想想,有什麼機會。寒冷的冬天,屋子裡外還是有溫差的,而且,一旦通暖氣,還是屋子裡暖和。
以上。
第一次回答,因為從銀行辭職出來剛好一年,所以很有興趣回答這個問題。
考慮是否從銀行跳槽的問題,重要的從來不是銀行業未來如何、發展怎麼樣。
一個成年人做任何一個選擇和決定,原則都應該是哪一個選項對自己最有利。
應該問自己的是:1.你現在能有什麼選擇 2.每個選擇各自的利弊 3.你自己最看重最需要的是什麼 4.你是否能承擔選擇所帶來的風險
從銀行跳槽出來時差半年滿26歲,我跳槽出來這一年,考過了CPA專業階段,從券商專做營銷的分公司調入總部承做的投行團隊。看起來一切正在步入正軌,看起來也收穫很多。但相比當初在銀行時,心理壓力明顯要大很多。總會覺得自己一旦掉以輕心就會被淘汰。所以,總是主動地讓學習和工作擠占生活。也會有抱怨和想不通,但是這是自己的選擇,而且現在工作帶來的成長和持續積累帶來的一技之長才是我對於一份工作而言最看重的東西。所以每次壓力大、每次有不滿,我就會提醒自己不要忘了最初的目標。
銀行未來會怎麼樣?雖然我已經從銀行出來,但我也不會一味地說銀行壞話。銀行未來幾十年仍然是金融業的主導,不管是銀行業的體量、規模,還是銀行業所佔有的資源,都仍然會穩坐金融業老大的位置。但如果你是一個沒有關係、沒有資源的基層員工,這一切與你何干?銀行快速發展得10年,得益於這個行業的擴張,這個過程中會設立很多機構、出現更多領導崗位,因此也有很多人在這十年的銀行業中實現了屌絲逆襲。但今非昔比,銀行如今要轉型、要奮力保持住原有的蛋糕,你們想一想,你們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的是什麼角色,需要付出的是什麼,又能得到什麼呢?
一個人的命運是時代的縮影。銀行再也不會有過去10年的黃金時代。在銀行的艱難時期,沒背景、沒資源的人逆襲而上的概率微乎其微。
我之蜜糖,人之砒霜。也不是每一個人的人生都要奮勇向前。銀行業對於個人的發展而言沒有絕對的好壞。關鍵是你擁有的資本是什麼、你看重的是什麼、你能夠選擇的是什麼?想明白了這些,你才能去問自己應該做些什麼準備。
以上。
本人在香港從事金融相關工作,14年到15年目睹了眾多內地人士到香港來做離岸資產保障,利用美金資產來對沖人民幣資產風險。在8月份人民幣匯率暴跌的現實背景下,那些提前做好離岸美元外匯儲備的人,我覺得他們行為非常明知且具有前瞻性。我的一位客戶就是招商銀行的經理,他已經號召了不少他的同事前往香港做資產保障。以我在香港的視角,我想我能為這個問題做出一點建議
首先,題主問的是銀行從業人員如何做好銀行業寒冬的準備。其實任何人,在都需要為自身的生活作出合理保障性規劃,不僅僅是對職業環境的改變做準備,所需要做的保障比如
財富保障:穩定性收益的保障理財產品,養老金
人身保障:重疾險,意外險,社保
職業保障:不斷學習,增強自身工作技能
而銀行從業人員和公務員等類似職業都能提供穩固的上述人身保障和財富保障,所以普通人對這些職業才趨之若鶩。當這些工作職業進入寒冬時,我們就該自己備糧過冬,提前做好那三項保障。
我想主要講一下第一個財富保障
財富保障:當內地整個金融業蕭條的情況下,首先要對沖人民幣資產風險。近期人民幣匯率的下跌,股票的走低,中小企業難以維持的各種事實,很明白的告訴你,大量擁有人民幣資產,在未來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而就近去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做離岸外匯儲備就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全球範圍投資,合理配置個人資產。題主在內地銀行工作,應該了解內地根本沒有好到投資渠道,之前有房產這個強心劑支撐,而現在連銀行自己都找不到靠譜的投資項目。
不是有錢人才理財,是你有錢就需要理財。
當自己還具備穩定收入能力時,預先選擇優秀的理財項目做好個人養老金和儲備一部分失業應急資金十分必要,在香港一般5年就可以完成儲備。現在個人有外匯管制限制,每人只可攜帶5萬美金出境。做外匯儲備可以選擇投保香港美金保單,走銀聯通道不會受額度限制,安全且有保障,具有穩定收益,其資產保障性超過持有內地房產。
另外,香港保單現金價值取用也比較方便,第六年開始便可以開始提取紅利至終身,但不建議過早提取會影響未來收益。可根據資金用途,選擇不同的收益能力保單,比如後期收益高作為養老金,前期收益高的作為失業應急金。
人身保障:不建議做太高保額的長期個人重疾險和意外險,保額做到個人現在收入水平的3倍即可或更低水平,即保證自身如若出現重疾能維持3年內生活不受改變。因為題主對銀行未來工作預期看低,所以投保過高額度的個人重疾險會帶來經濟壓力。
工作保障:不斷學習提升,使自己在現有崗位上保持競爭力和保持自身不幸失業或辭職時有能力快速再度工作。因為本人對銀行工作所需知識不甚了解,就不便多做建議。
就像其他知友回答的寒冬就不要東跑西跑,離開銀行,只會更加寒冷。做好現有工作,保持穩定收入,做好上述個人保障,遇上再大的風險或者寒冷的冬季你也可以安然度過
所有行業的基層都進入了寒冬,
又不是只有銀行業。70後天之驕子霸著好位子雷打不動,
80後行業混子見肉就吃絕不測漏,90後畢業姍姍來遲只剩殘渣,去哪找新的蛋糕給你分
去哪找新的蛋糕給你分你到是說說,去哪找新的蛋糕給你分?還轉行……不管拉不拉屎,你先保住自己的坑位再談別的比較好啊。十八線國有銀行櫃員。幹了三年只有個AFP。前些天看到言論說處在寒冬行業要麼去象牙塔里躲一躲,要麼去朝陽行業試一試,要麼就熬著,自己還得不斷進步。從剛進行開始,一年年福利遞減,招收的大學生越來越少,業務拓展速度越來越快,所以我們一個人能當三個人用。忙的要死還不容易掙錢。我有時候都想我工作是為了糊口還是為了拚命呢。當然我的見識只是最底層員工的level,沒了這個工作,我除了會微笑服務,還真沒練就其他技能。早跳槽應該比耗到三十歲好吧?
不是寒冬,是轉型升級。其中蘊藏著大量的機會。至少像題主這樣尋思轉行的人騰出空來,別人就有機會了。你看,去網商的去微眾的去p2p的銀行高管,他們不走,下面的人升不上去。
像題主這樣覺得一個行業寒冬了就想跳出去的,很有可能一直趕在行業的寒冬。這種感覺就好比聽牌單釣將,總覺得手裡這張釣不到,想換一個,結果給別人點炮了。「冬天已經來臨,春天還會遠嗎?」話雖不錯,但問題是我們不知道這個冬季有多麼漫長,在挺過漫長冬季之前,有些人或許已經等不到明媚的春光了。因此,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在冬季生存的技巧。以你來說,可能最緊要的,是把握好風險控制與完成業績指標的平衡。中國銀行業,其實全球的銀行業都處於轉型期,銀行員工也處於轉型過程中,轉型完成後,有些會成功,有些會失敗。直接融資將取代間接融資成為金融業發展趨勢,中國的商業銀行長期做間接融資,近些年也在介入金融市場相關的直接融資業務,但遠遠不夠專業化(全能銀行是個不切實際的命題)。很難說清在銀行工作好還是跳出銀行好,關鍵在於你對行業趨勢的判斷、對服務機構的認可、對自身能力的清醒認識,根本上取決於你到底想要什麼。是為建議,供參考。
別辭職,除了躲到體制內,否則現在出去,哪裡都是寒冬。看看今年公考和考研人數,就知道這不是銀行的問題,這是全行業的問題……
首先,不是銀行業的寒冬;是全行業的寒冬。如果你覺得銀行業蕭條的話,別的行業不會好到哪裡去。其次,瘦死駱駝比馬大,銀行再蕭條還是能保你溫飽,熬過這一輪蕭條,儲備力量,就有翻身的機會。再者,寒冬時期,不是跳槽的好時候;銀行要跳信託,券商很容易;但是其他非銀行的金融機構要跳銀行就難了。要賣,也要把自己賣個好價錢,對吧?最後,越是寒冬,越要抱好大腿,改革開放這麼多年,政府真正拿出真金白銀救過的行業也就兩個,一個是房地產,一個是銀行業。以上拙見,供參考。
我覺得銀行是一個非常狹隘的行業。我時常問自己,我有沒有一技之長,答案是沒有。銀行基層人員不是一個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即沒有一手除銀行業之外就對的上口的技能,時常感覺自己失業了就找不到工作了,所以,且做且珍惜。
銀行以前掙錢太容易了沒辦法。。。國內銀行國營體制很嚴重,很多銀行守著全國最好的資源干出最傻的事也是很正常的。但是讓他們轉型也困難。一次和某位股份制銀行領導聊天,他說的一句話特別有代表性,國內銀行的領導都是國家任命的,干幾年就走人,只要不出事,一年年薪能保住還有不少利益相關的收入,所以叫他們創新也好改革也好十分的困難。其實如果銀行可以從小規模的實驗範圍做起,嘗試一些新穎的金融服務項目要比市面上那些金融服務公司強的多。而中國的銀行還有一個問題是很多銀行人員冗餘嚴重,而且越是官僚主義嚴重的銀行人員越多,相對來說,擴大營業範圍是十分安全的撈取政績的方式。對於基層員工,我覺得最大的危機就是機器的替代化。我相信很多官僚體制嚴重的銀行,小員工大學辛辛苦苦讀下來在銀行做了三五年還是個什麼都不懂的小櫃員,而客經的業務水平和世面上的保險、法律、海外投資類金融企業相比又弱智的多,所以自我的知識積累是重要的,另外一些跳槽的人中很多是帶資源走的,當然這又牽扯到他們本人的家底了。。。
地方性的農商行。體制內的這種地方,只要不是被抓進去,基本上都是只進不出的,薪水還是非常好的。怎麼說,這是一個拼關係的地方,也就是拼資源的地方。像自己這樣的小櫃員還是得等待,不管如何,只是一個月的收入能買得起一平米的房子。突然覺得自己好勵志,完完全全靠自己和女朋友買房呀。自己和女友攢錢要把房買了。一個小三線城市,均價8000呀。寒冬來了,但還得努力,跳出這裡……其實,不喜歡這裡…為了生存,還得堅持,遲早,還是要離開…
雖說我是個知乎的職業銀行黑,但是我不會刻意的去唱衰中國銀行業,即便到現在。
說實話,在寒冬之前銀行業的情況,我甚至不想用春天這個詞,因為整個行業充斥著的是非理性繁榮。光景好的時候,績效獎金瞎比發,支行發、分行發、省行發、總行發,各種沒有緣由的獎金入賬簡訊開始轟炸手機,連分行新行長上任都一人發了幾千塊的不知道什麼錢。獎金髮的沒頭沒腦,員工們拿的也毫不含糊,莫論一疊疊的面值五百到兩千不等的購物中心的消費卡了。但是那個時候有人捫心自問過這些錢拿的是否言正名順,自己是否配得上這樣的收入嗎?這背後諱莫如深的是,各個支行大佬在充當著資金掮客,年入七位數,對公賬戶資料從不整改,留下一堆歷史遺留問題,從基層到樓上,授信業務的貓膩更是不用說了。所以到了現在,吃肉的時候貪得無厭,吃屎的時候連熱乎的都吃不上了。不良積壓,賬戶整改不力,承兌無法兌付,一系列問題積攢到一起不出事情才怪,所以現在把業績放到次位,整改合規才是重中之重,不下大刀闊斧,有些問題就永遠如同電腦磁碟裡面的壞道和冗餘數據無法消弭。所以收入跳水是理所當然的,前些年一個櫃員一年還能拿個十幾萬,當現在支行分管個人金融的行長和我們透底他14年一年就拿了17萬的時候我差點沒笑岔氣。待遇起起落落,其實總會趨向於一個合理價,我認為我們的收入也許不會恢復到前幾年狂飆突進的水平,但是也會比現在殷實。在國內這種體制和國情下,銀行業再冬天也不大會冷死人,相比商海血腥激烈的叢林法則,銀行員工多數更像是圈養的,現在飼主喂得不如以前多了,膘貼不起來了,但是也沒餓著瘦著不是?在經濟大環境下行的情況下,不同的銀行的對策策略是不同的,有的合規整改,屬於銀行自身凈化。清楚歷史遺留問題,使運營更加合規,至少我覺得我們這裡諸多的潛規則不再適用,金融風險的睨牆也扼殺在搖籃里,個人認為,在陣痛期過後,合規經營後的銀行面貌談不上煥然一新,但是不會像現在一樣捅一堆簍子。而一些城商銀行和地頭蛇性質的農商行,背後多有當地政府和實力企業的影子,抱團取暖再合適不過了,批量發卡,信用卡提額,刺激消費,小微貸、卡分期刷起來,它們的盤子異常牢固,想進來分蛋糕相當困難,這個月人民醫院的2億的授信項目,我們只搶到了五千萬。面對互聯網金融的衝擊,很多銀行的領導不知道是深謀遠慮還是腦門一拍,也搗鼓出類似於支付寶一樣的平台。雖然界面醜陋、圖形工口、代碼混亂、體驗奇葩、營銷推廣如同擺地攤,入駐商戶只有兩家就敢上線投入運營,但是至少這幫領導是有這個心了。伴隨著網點智能化,配合這些個手機應用,這些銀行也能找准切入點,大搞社區金融,基本上就是手機客戶端上交交水電費、周邊優惠商戶享受優惠啥的,雖然我覺得沒啥競爭力,但終歸,聊勝於無吧。言歸正傳,銀行業是比以前落魄了,想走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我覺得務必要考慮身在銀行時專業能力荒廢化與職業認同感的問題。如果你想跳槽去別的銀行或者金融機構,還是比較容易的,就看自己可以帶給新主多少資源了。如果對銀行沒啥認同感,想徹底轉行,如果還年輕,單身,沒啥阻力,我認為提前三個月進行階段性恢復是很有必要的,把自己在學生時代的專業知識技能溫習一遍,讀個在職或者全日制研究生棄號重練,回爐洗點也是一個很好地選擇,如果年紀大了,我是說超過30歲,有家室有事業的,我建議還是觀望為主。題主是同行前輩,見識、眼界、層次應該都高於我,所以我紙上談兵,前輩姑妄觀之!我tm一定要熬到開春。。
銀行的人思想果真頑固不化
推薦閱讀:
※如何成為一個牛逼的人?
※退伍後該何去何從? 退伍2年了比較迷茫
※在工行95588接電話是一種怎樣的感受?未來職業發展怎樣?
※消費金融風控崗位的發展如何?
※如何讓自己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