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漢字為代表的表意文字與以英文為代表的表音文字相比較,哪一種更為先進和優秀?


文字不存在優劣之分。一切說漢字比拉丁字母優越(或者反過來)的都是在耍流氓。


瀉藥

為什麼有先進落後之分


因為表音字運用比較方便,所以世界使用表音文字非常廣泛,但是普遍跟廣泛就代表先進嗎?這裡我可以引入劣幣驅逐良幣這個概念,通常市場上最高端最先進最優秀的技術都不是真正普遍流通的技術,偏偏那些比最高技術差一層次的反而成為主流。(至於為什麼,我就不闡述了)

首先你要明白,文字是幹嘛的。

文字是記錄文明用的,借用樓上某位答主的一句話,記錄讀音有個p用。

這裡有人說了,文字是記錄語言的,那我想問下樓主,記錄語言跟記錄文明哪個更先進?

我認為是記錄文明的文字比記錄語言的文字更先進,基於這個出發點,我們才能展開討論。

其實表意文字分為兩種,一種是象形表意字,一種是符號表意字。

像漢字是象形表意字,很多偏旁部首都能找到象形的根源甚至是影子。

比如楔形文字,是符號表意字,它是由象形文字發展出來,中期轉變為純符號的表意字,其組成文字的符號的含義是人為規定的,並不具備象形意義。後期甚至轉變為表音字。

因為世界上大部分都是表音文字,所以很多人認為表音文字更先進,那問題來了,大家都知道美圖秀秀是從photoshop簡化而來的,但是photoshop只在專業領域應用,而美圖秀秀卻遍布全世界,按照「很多人」的邏輯,那麼美圖秀秀豈不是比Photoshop更先進?

這裡,我再引入一個概念,那就是文字跟語言不可混為一談。

表音文字的優點,簡單方便,易傳播。但是它的缺點卻更大,它只記錄語言,意味著所有使用該文字的人都必須按照它所標識的讀音去使用這種語言,這對語言發展來說是一種限制。因為人們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跟語境去發音了。哪怕你有創意,發現了某一個字的更優秀髮音方式,也會因為文字字典的規定而受到局限。

我舉一個我遇到的例子,而且還是中文例子:懟這個字,字典說是念「dui4」,跟對同音,結果我在日常應用的時候,聽到別人說「你dui他」之類的話的時候,我發現我根本沒辦法理解他說的到底是對還是懟,像是「你dui他」三個字,即可以理解成你對他(做什麼),也可以理解成你懟他(啊)。直到有一天,一個東北的小姑娘跟我聊天的時候,她把懟這個字念成第三聲,結果,這個字的意境完全被發揮的淋漓盡致,我才恍然大悟,這才是這個字的正確打開方式啊,字典什麼的都是騙人的。

這就是表音文字的危害,一旦語音發生衝突,就完全無法達到語言作為溝通工具的目的。但是表意文字根本沒有這個問題,因為它不受語音影響。樓主你說誰更先進?

表意文字,是表達含義的,所以它不受語言影響,歷史長河都無法埋藏它要表達的內容。

表音文字,是表達聲音的,所以它完全取決於語言,一旦語言發生變化,它所記錄的文字就會被埋藏消失在歷史長河裡。文字學者都有這樣的經歷,中文我們可以很輕鬆的解讀2000年前的文字,如果通過1個月的學習,甚至可以解讀3000年前的文字。但是表音文字超過1000年的,解讀起來會讓人發瘋。在歐美,當我們告訴他們,我們認識2000年前的文字的時候,他們都會很崇拜我們,認為我們了不起,因為他們要解讀幾百年前的文字需要藉助古文工具書,如果解讀1000年前的文字,他們會哭。

就這種現象我曾進行過了解。

我發現表音文字傳承根本沒辦法超過1000年,因為1000年的時間語言一定會發生變化,這樣會導致當時記錄的文字除了解讀古文獻之外,基本作廢。所以說表音字這種完全經不起歷史考驗的文字怎麼可能先進。

那麼有例外嗎?當然有,那就是古拉丁文,但是古拉丁文是以僅保留400個單詞,放棄發展為代價才流傳下來的。早就判死刑了,是死文字。而現在的通俗拉丁早就跟古拉丁不一樣了。

拿漢字跟英文為例,作為表意字的漢字十分穩定,從有漢字以來中文才20多萬字,淘汰掉生冷僻字後,就保留了56000字在用,而常用字不超過12000個,日常的話掌握3000字即可。基本上字典是20年編譯一次,而且除了元素周期表需要新造字外,基本不用再造新的字。

但是作為表音字的英文呢,美國建國300年,常用單詞20萬個,日常需求掌握5萬個單詞才能滿足正常交流,然而美國300多年來淘汰掉的英文單詞多達200萬個。基本上每年都要更新字典。這種不穩定的,只能以詞作為單位的文字,怎麼可能先進。

總結一下,至少,我認為所謂文字先進與否根本跟語言無關,更不應該成為限制語言發展的條框。應該從文字的功能入手,進行判斷。而文字的功能最先是人們用來記錄事物用的,其後才出現交流溝通的作用。然而關鍵是任何權威資料都不曾說過這些作用一定要跟語言結合在一起。

再次強調,不要把文語混為一談,我看過很多文章都在一個勁的想方設法把文字跟語言混在一起討論,這是不科學的。

表音的字母受語言影響倒是不大,但是表意文字的語言要是這樣混在一起影響就大了,因為表意文字跟語言是相互獨立的,比方說漢語跟漢字,漢字發展從甲骨文開始有3500年歷史,但是漢語其實跟字母語言一樣,現代漢語都沒有真正超過1000年歷史的,即使是方言,雖然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但是2000年前的古漢語依然跟現代的漢語差別很大,普通話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使用表意文字的語言存在這麼一種現象,那就是語言的文明程度跟不上文字的文明程度。這個時候語言跟文字一對比,就會存在很多缺點,如果把文字跟語言混為一談的話,會導致很多傻傻分不清楚的人把語言的缺點或劣勢,算到文字頭上。這是很多認為漢字不好的人的通病。 這類人的特徵就是經常爭論漢字的時候把漢語的缺點往漢字身上扯。


文字源於圖畫。最早出現的文字是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文字無法表達語言中的所有辭彙和概念。因而發展成表意文字。漢字從商代後期開始可以書寫漢語的全部辭彙。在這個發展過程中,發生了用同音字代替難以「象形化」的字的現象。也就是說文字有向語言靠近的趨勢。拼音文字完全依靠語音造字,是一種比象形、表意字較晚出現的造字方式。出現後取代了很多早期的象形、表意文字,具有一定的先進性。


來自轉載

大一的時候,我曾經給一個韓國人做家教,其實也就是陪他聊天,提高他的漢語水平。他告訴我,他們中學都要學習漢字,我不理解,韓國語里不是沒有漢字嗎。他對我說,他們的文字是幾百年前發明的,之前只用漢字,我很震驚以為是他漢語不好,說錯了,我認為文字應該是很古老的東西,古老到無法考證,怎麼韓國僅僅幾百年前才有文字?

  現在我知道,世界上沒有多少現在用的文字比漢字的歷史更加悠久了,不是每個民族都和中華民族一樣偉大的,文字在我們看來是理所當然應該有的,應該在原始社會就創造出來的東西,而對於有些民族,這隻能是夢想。

  我明白了漢語和漢字對周邊國家的深刻影響,我更加理解了中國文化對日本韓國的意義,也許當時的唐朝人對日本遣唐使不屑一顧,認為自己不過在開化蠻夷,可是如果他有機會站在今天繁華的東京街頭,面對這個陌生的世界,也許摸不到頭腦,但他一定會看到廣告牌,路標,文件上太多他熟悉的漢字,他會明白,自己當時的行為是如何深刻的影響了現在的日本和世界。我也明白了,漢字漢語的確是優秀的表達方式。

  說到這裡,我對現在很多人對漢語漢字的侮蔑感到很氣憤,強調漢語拼音化的人根本就是無知。漢語不僅是我們的母語,更重要的是它是優秀的語言。這樣都不懂得珍惜它,實在讓人同情和無奈。

  這些人說,漢語語法不嚴謹,怎麼說都行,歧義多。很多英語都不能翻譯成準確漢語。我真覺得可笑,你自己的表達有問題,你自己說不好話,卻侮蔑漢語不嚴謹。英語的確有嚴格的語法,比如過去時,過去完成時,現在進行時等等,通過改變動詞的形式來表達不同的時間概念,可是它的動詞變化多麼不規律,有多少特殊的動詞存在?對於這種情況,沒有辦法,只能靠背,這麼愚蠢的語言,靠著死板的人為限制來達到所謂嚴謹,有什麼好自豪的?這就是優秀語言嗎?漢語也根本不是沒有表達時態的功能,只不過漢語聰明的多,我們不變換動詞,我們只是在句子里加一個正在,就表達了現在進行時,比如我正在吃飯,加一個過了,表示過去時,比如我吃過了。如此規律,沒有例外,根本不需要多背什麼特殊情況。說漢語不嚴謹,更是侮蔑,事實上任何一個英語句子都可以嚴謹的翻譯成唯一的漢語句子,沒有任何歧義,如果你說你翻譯不出,那隻能是你水平問題.可是生活中,我們使用的句子似乎的確有很多歧義,這不是漢語的問題,而是我們為了圖省事,簡化句子的結果,但這沒有什麼不好的,人不是豬,人有腦子,人會判斷!比如我們聊天,我問你,人蔘吃過沒?你肯定理解成問你是不是吃過人蔘,而不是問你人蔘是不是吃過東西了。其實這個句子可以嚴謹的用漢語表達出來,那就是,你是吃過人蔘這種東西還是沒有吃過人蔘這種東西呢?可是我們不用這麼費力的表達,用簡單的幾個字就可以使得雙方都不產生誤解,同時提高了效率節省了時間,所以這恰恰不是漢語的弱點,而是漢語的靈活和優秀所在。可是英語呢,沒這麼聰明,不會省略,或者外國人就是笨吧,不會理解句子?所以什麼話都要說全了。結果還自吹嚴謹呢。

  英語對任何新事物都需要找一個新的詞語來表示,但這些新詞更多的不是描述,而只是定義,比如豬肉,它不說豬(PIG)肉(MEAT),而只說PORK,從這個PORK里我們看不出豬也看不出肉,但沒辦法,它就是豬肉的意思,你只能靠背了。為什麼呢?因為如果英語的所有詞都靠漢語的方式進行組合疊加,那他的詞就太長了,所以它只能定義新詞,而不能描述。所以英語詞語已經超過100萬,而漢語只有5000字足以。漢語是閉合系統,而英語是開放系統,漢語基本不必發明新的漢字,依靠原有的詞語組詞足以,而英語,則不得不不斷發明新詞,同時拋棄原來不用的詞。不說理論,再來一個例子,對比一下漢語和英語吧,公雞, COCK,母雞,HEN,小雞,CHICKEN。看得出公母,大小,和雞的意思嗎?可是沒辦法,這就是雞的一家子,彼此毫無聯繫。當然了,公狗,母狗,小狗,又是另外三個詞啦。媽的,真有點受不了,這麼愚蠢的語言,結果還想成為世界語?漢語的邏輯嚴密和整齊,已經很明顯了吧,只靠固定的規律組詞就可以了。很多意思都可以規則的表達,即使第一次看到這個詞,你也可以知道它的大概意思。比如,動脈硬化,好吧,我是一個農民,我只會種地,但是對於這個醫學名詞,我也大概可以理解,動脈硬化,大概的意思就是運動的管道硬了。呵呵,對了,這就是它的大概意思,如果你夠聰明的話,完全可以推出這是血管失去彈性的意思。可是在外國,醫學名詞律師就不明白,電子術語歷史學家就不明白,這個不明白不是說具體意思不明白,而是壓根可能就沒見過,壓根就不知道它說的是啥,完全沒有概念,因為他們各個專業領域都有各種稀奇古怪新發明的詞。沒什麼好說的,這種語言之劣等很明顯。

   有人說漢語不適合輸入,不適合編程,可惜現在漢語已經是輸入最快的語言了,而且已經在漢語編程方面進行嘗試了,有理由相信未來這方面漢語會有良好表現,更重要的是,未來語音輸入必然是趨勢,而這方面漢語也非常有優勢,因為漢語字正腔圓,簡單說吧,漢語是一個字一個字說的,所以也完全可以一個字一個字進行識別,這樣簡單方便的多,現在漢語也的確是識別率最高的,可是英語呢,是一串一串說的,人聽著都費勁,何況電腦。用個時髦的比喻吧,漢語是數字化的離散的語言,而英語是模擬的連續的語言。數字化是未來的趨勢,所以,看來漢語的價值將更明顯了。

  漢語還有一大優勢,就是漢字是表意文字,也就是一個漢字重要的是它的意思,而不是它的讀音,這樣就使得它是普適的,我國各地方言不同,甚至彼此聽不懂,可是寫出字來,大家都認識,也都理解,漢字甚至在外國,如韓國日本都是一樣的意思。這客觀上對於中國的大一統很有好處。而英語呢,是拼音文字,只要是會讀,就可以拼出一個詞來,所以歐洲碎裂成許多小國,因為每個國家都可以隨意的拼寫自己的語言。如果漢語拼音化,那陝西和湖南的語言一定是不同的吧。沒有統一的語言,何談統一的國家?

  有人攻擊漢語,說漢語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是古老的文字,所以是落後的。靠,這是什麼邏輯?古老就是落後嗎?語言沒那麼複雜,一個完整的語言體系一旦發展完成,就不必再做過多改動,事實上,漢語已經基本完成,也許以後幾萬幾十萬年都不會有大的變化,它會越來越古老,可是它不落後,如果有人不理解,我舉個例子來說明吧,我們現在的數字0123456789,是古印度發明的,很古老的,可是你看這麼多年了,它還有變化嗎?它還用變化嗎?它已經完善了啊,無論多大的數字都可以用這10個符號表示!無論小學的加減乘除,還是相對論,量子力學,用的也都只是這10個符號啊,難道還要再發明新的數字嗎?當然了,有人要說圓周率,那只是一個字母,不是數字,但其實圓周率也是3.1415926.....的數字表示的吧,用字母不過是為了簡化,好了,意思到了,不要狡辯了。所以漢語的意思也是一樣,漢字就那麼多就可以了,就可以表示所有意思了,已經基本完善了,以後也就是小修小補一下就行了,不用大的改動了。所以漢語古老怎麼了?就代表漢語落後了?就代表漢語要背淘汰?!

  另外還有就是漢語簡練,基本上一個意思翻譯成漢語都是字數最少的.因此用漢語表達一個意思也就更快.比如同樣數數,從1到10,用漢語的速度就要比英語快.而人類的一部分思維是基於語言的.比如,中國小孩,數到10的時候,他的腦子也想到10了,而英國小孩,也許這個時候只數到7,那麼他的腦子怎麼可以想到10呢?所以潛移默化的,說漢語可以提高思考速度.

  以上論據我想足夠說明漢語的優秀了,但是,也許大家心裡還有疑慮,世界這麼大,語言那麼多,漢語只是其中一種,即便比英語強,怎麼可以說就最優秀呢。這個問題應該這麼看,世界上,非洲的民族基本沒有什麼發達的文字體系,可以忽略了吧,剩下的國家,有韓國日本這樣依靠漢字發展的語言,不可能比漢語更優秀吧。還有就是英語,法語,德語,阿拉伯語等等這樣一大類語言,這些語言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是拼音語言,這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而以上我的比較並不單純是把漢語和英語比,而是把漢語和以英語為代表的拼音語言進行比較,所以在這個世界上,漢語的確是特殊的,甚至是獨一無二的,它是和英語以及其他拼音語言完全不同的一類語言,所以漢語的處境只有兩個,要麼是最優秀的語言,要麼是最劣等的語言(不考慮非洲和其他小部落的奇怪語言),通過以上和英語的比較,你們認為在這兩個可能里,那個更可能一些呢?

  我想基本會認為漢語比較優秀吧.

  但是既然作為象形文字的漢字是優秀的,為什麼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不使用象形文字,而是使用拼音文字呢?

  事實上,在早期的文明裡,比如埃及,兩河流域等等民族都是使用的象形文字.這並不是因為當時的人能夠意識到象形文字具有更大的優勢,而只是因為早期人類自然的利用畫畫的方式記述事情,由此發展來的也必然是象形文字.但是古代象形文字有一個缺點就是難學.很難普及.而由於埃及和巴比倫這樣的文明最終都被毀滅了,他們的文字自然也就是失傳了.而當地的人們生活是離不開文字的,怎麼辦呢?恰好這個時候,有人發明的拼音文字.也就是,我們用這樣幾個字母,把我們的語言拼出來不就可以了嗎??這的確是一個很投機取巧的想法.任何人,只要會說話,然後認識幾個字母,馬上就可以寫字了.比起象形文字來說,實在方便快捷的多.而由於當時,歐洲和中東又根本沒有成熟的象形文字可供借鑒,於是拼音文字迅速普及流傳開來.

  但是,有得必有失.拼音文字在獲得了方便簡單容易學習的優勢以後,付出了很多代價,就是上面我列舉的那些英語的缺點.因為拼音實在太懶了,只要一套字母和一個拼寫規則就可以寫字了.如此偷懶,怎麼可能產生有效率的文字體系呢?他們學習拼音時候省下的力氣,都要在以後背單詞,和發明新詞中浪費掉,甚至需要花費更多的力氣.

  而漢語正好相反,我們每一個字的來歷都是經過幾千年,甚至上萬年一點一點發展來的.由最初的複雜的和畫一樣的字,慢慢簡化簡化到現在,這是很難的,沒有一個人可以發明出來所有漢字,好像發明拼音那樣.漢字是中國人,甚至還沒有中國人的時候,從那些原始社會的部落人中一點一點創造磨礪,經過時間的梳理,才漸漸成為今天這樣一套完整科學方便的文字體系.每個字都可以表達一個確定的意思.而不論它讀什麼.人們可以通過字的形象而不是讀音來判斷意思.

  所以,我們發明漢字,一直到漢字成為成熟的文字體系是花了很大精力,經過很長時間的.我們費了這麼大力氣得到的一套文字,價值是什麼???價值就是我們不用去背單詞,我們不用去創造生僻的新字和新詞.我們可以根據字的意思去推測一個你沒見過的詞或者你沒見過的句子的意思,甚至去讀古文,去看日語.這就是我們語言的好處.漢語能有以上說的很多方便之處,在於,我們的祖先已經付出足夠的努力.所以我們今天使用漢語的人可以享受到如此的便利.

  而英語,投機取巧的發明一套規則,然後大家都照著學,不用思考,用最笨方法去拼寫他們的語言,結果就是看來他們得了便宜,而實際上是吃了大虧.

  的確,現在我們中國的孩子,要經過幾年的小學語文課程,來學習幾千個漢字,而其他國家的孩子可能幾天幾個月就學會了他們的拼音.可是中國孩子小學付出的這幾年的努力,所取得的效果是他們以後一生的方便.古代,不可能有系統的學習,所以很多古人是文盲,只有地位和家庭環境好的人才能知書達理認識漢字.但是今天這種問題已經不存在了.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很容易的學到小學課程,從而掌握漢字.

  因此,不得不說,在未來,漢字應該作為世界上最科學的文字,漢語應該作為世界上最科學的語言來推廣.

  可是這個世界並不是這麼思考問題的,推廣那種語言不是看它是否科學,而是看使用它的人是否有力量.

  所以我們不得不去學習英語,儘管英語和漢語比是那麼的笨絀,可是我們還是要學.但我只是想讓大家明白,我們自己的語言才是最好最科學的,引用一句著名的話:

我們現在學習英語,是為了將來讓全世界學習漢語。


文字之創製,表音極易而表意則極難!如英文這樣用26字母及其字母組合來準確表示出基本的48個元輔音之音素,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而像表意漢字這樣高度智慧的精神瑰寶,則基本捨棄了表音之便利,走上了字形表意的道路,漢字字形之複雜繁麗顯現了我們偉大的祖先在建構文字體系時的宏圖大願,儘可能在字形表意上表示出大千世界裡紛繁的萬物萬事。

中國上古哲學易經中「萬物類像」哲學正是漢文字創製一以貫之遵循的原則,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五行之金、木、水、火、土和心字旁等近百個表意形旁構成的數萬漢字正是「萬物類像」這種中國上古哲學智慧的結晶。

總結:漢文字是高度智慧、高度進化的人類所有文字中的珠穆朗瑪峰,而不成體系的由古日耳曼語、古挪威語、古法語、拉丁語加殘存的古英語雜糅起來構成的所謂英語,到近現代更是變本加厲、兼收並蓄,將人類幾十種拉丁系甚至別的體系的多種文字辭彙囊括進其現代語的辭彙中,這種濫交的文字和人類文字珠峰的漢文字比起來,充其量是個小土丘。

中國的愚民傳統和填鴨式教育制度,導致大多數國人毫無創造力和獨立的思維能力。文字不過是一個工具而已,撇去「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神話色彩。隨便用moitdasdits ist等四五千個字母組合轉換現在較常用的四五千漢字,那麼這種字母漢字就遠比現在漢字易學易用得多,立馬成為人類最易學易用的文字系統。這樣一來,被習慣拼音文的東西洋人貶稱為魔鬼文字--表層石質式的漢字就有了點美玉的質感了。漢語言文字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最好的文字系統,是人類社會最偉大的精神文明成果,但是有幾個人能明白這道理?

當然漢字轉換成拉丁漢字決不能如此簡單粗暴,漢字最大的優點是字形表意,現代通用的漢字90%以上是形聲字, 形旁表意、聲旁標音。事實上,拉丁字母遠比漢字的筆畫、偏旁、部首這種構字方法更契合漢字,一個字母就可以起到一個形旁的功用。下面簡單闡述一下,不帶有根深蒂固成見的人應該都能看明白下面的文字。

「一般認為,組義法源於亞里士多德的一段論述:為了定義一個概念,比如『人類』human可以先定義一個更廣泛的,包含它的『族群』genus的概念,這樣,『人類』這個概念只是該『族群』中的一個物種。其次,亞氏認為:還應該指明它與『族群』中其他物種的區別。亞氏認為:人類的最大特點是有理性,如果把『人類』放在動物ani-mal『族』中,那麼,對其他動物而言『人類』的定義應該是『理性動物』這樣『人類』一詞便可以取消了,我們稱它為『棄名』。現在輪到『族群』本身的名字了,它是一個更廣泛的辭彙(如『物』)中的一個成員,於是,它也可以被取消而換成另一種表達方法。依此類推,我們便能找到一個最高級的『族群』--『超族』 summum genus,亞氏稱它為『本原』substance如果我們能夠想辦法嚴格地區分這個『超族』中所有的,曾以某個『棄名』命名的成員,那麼,我們可以從自然界中直接得到所需要的辭彙和語言,它將更為真實、系統和有用。亞氏的設想主要是希望將它運用到詞法上。他希望將所有辭彙從「本原」引出。如果站在拼音文字的立場上,人們很容易感覺到亞氏的這種設想是無法實現的,因為,區別每一級物種時,至少要使用一個符號,如果從『本原』到這個特定的單詞有八十級的話,這個詞至少有八十個符號。把一個詞搞得這樣複雜,違背了單詞在語言中的意義。教育家Jeremy.M.Angelin認為『單詞』就是一種儘可能簡單的為了某種目的而忽略其他細節的符號;或者說是概念與表達的媒介。」不難看出,亞氏的這種方法很像漢語中辭彙的組織方法。我們假定『馬』代表某一族的物種,那麼,海馬、野馬、斑馬、蒙古馬和洋馬都可以看做它的成員。瑞典博物學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1-1778)將亞氏的設想應用到生物學上對生物界進行了從新分類,並給出了它們更為簡單的名稱。

目前生物學家認為,僅熱帶雨林中的生物種類就有幾百萬種。隨著科學研究的需要,如何對這麼多種類的動植物命名就成了人類必須解決的問題。 LINNAEUS提出了『雙名法』BINOMIAL NOMENCLTURE。他將每類動、植物選成出一個代表作為『類』名,當命名任一品種時,先標出類名,然後,再在類名下進行比較。現代生物學的分類法更為詳盡,如灰狼GREY WOLF分成:

KINGDOM(界): ANIMALIA 動物界 PHYLUM(部): CHORDATA 脊索部 SUB-PHYLUM(門):VERTEBRATA 脊椎門 CLASS(綱): MAMMALIA 哺乳綱 ORDER(目): CARIVORA 食肉目 FAMILY(科): CANIDAE 犬科 GENUS(屬): CANIS 犬屬 SPECIES(種): CANIS LUPUS 犬豺種 」[1]

虎:食肉目貓科豹屬的一種。有10亞種:孟加拉虎、印度支那虎、華南虎、華北虎、西北虎、東北虎、黑海虎、爪哇虎、蘇門虎和巴厘虎。

獅: 食肉目貓科豹屬的一種。體型、重量均與虎相似;雄獅的頭側、頸部直至肩部有黑或深褐色長鬣毛。

豹:食肉目貓科豹屬的一種。又稱金錢豹。廣佈於亞洲和非洲各地,在中國幾乎各省都有分布。世界有20多亞種,中國有3亞種:華南豹、華北豹和東北豹。

狼: 食肉目犬科犬屬的一種。外形和狼狗相似,但吻略尖長,口稍寬闊,耳豎立不曲。

豺: 食肉目犬科豺屬的一種。又名豺狗,全身赤棕色,亦稱紅狼。體型比狼小而大於赤狐。

貉: 食肉目犬科的一種。中等體型,外形似狐,但較肥胖,體長50~65厘米,尾長25厘米左右,體重4~6千克。

狐:毛皮動物哺乳綱食肉目犬科。人工飼養的有狐和北極狐兩屬。狐皮毛細而絨厚,柔軟光滑,板質輕薄,結實耐用,是優良的裘皮原料。

實際上按照LINNAEUS(林奈)提出的『雙名法』對這些數以百萬計的動植物進行命名是最科學最有利於人腦記憶的方法。我完全可以在動、索、椎、乳、肉、犬、豺……的逐層分類中上下的數個環節中的取兩三個細目或者說是環節來構成動物的名稱,完全沒有必要把所有種類的信息都包括進來,這種構詞方法可以應用到所有的科學領域,如:化學、物理、地質礦物、醫學、生物、地理……

如虎、獅、豹等都屬於食肉目、貓科、豹屬,具體構詞時,如果我用L 表示動物, A可代表食肉目貓科、豹屬的動物,虎、獅、豹單詞的具體形式可構成lad laf lag;狼、豺、貉、狐都屬於食肉目、犬科, I可代表食肉目、犬科的動物,狼、豺、貉、狐單詞的具體形式可構成lid lif lig lit,最後表區別的字母可根據字頻表,使用效率高的字用字母表中順序靠前的字母。la就是表示食肉目、貓科、豹屬的所有動物的詞根,li就是表示食肉目、犬科的所有動物的詞根。再如:如果我假定開頭是b的新拼音字都是與水有關的,這些字可再具體分成十幾類,我只舉其中的一類:像江、河、湖、海、洋、灣、潭……等二三十個字,bi就是所有與江河等水面有關字的詞根,分別可構成bid、bif、big、bit…… 亞里士多德、迪卡爾、萊布尼茲等偉大科學家的偉大夢想,即基本只用幾百個義元(詞根)構成所有辭彙的理想是完全可以實現的,漢字正是現階段所有人類使用的文字中最科學的組義文字。


一般來說世界文字發展道路都是從符號-象形文字-音義文字-字母文字,逐漸抽象化,但是像楔形文字、聖書字、漢字這樣在音義文字階段就固化的也能形成完整的體系,優秀和先進上來說,其實漢語拼音方案就是個折中的辦法,把漢字編碼字母化了。

但是音義文字就沒有自己特色的東西了嗎,其實是有的,就是累死五筆和四角字母這種字形構字方案。

以上,挖坑慢更


老祖宗比現在的人不知高到哪裡去

想想如果中國使用表音文字,表達一句「幹什麼」,有人寫zusa 有人寫gaha 有人寫gaosazi,文字都不同,遲早鬧獨立。


英文啥時候有資格代表字母文字了?有資格的是拉丁文吧!


英文根本不配稱為文字;漢字才是文字。漢字必將成為世界統一文字

我一直覺得一套先進科學的語言文字系統,是語音與文字是既相關又相互獨立的完備系統。

即使歷經千萬年,人的發音有很大變化,但是用真正文字記錄下來的資料,應該有很強的可讀性。

所以英文根本不算完善的記錄語言的文字系統,只是一堆表音字母。漢字才是科學完善的文字系統。

漢語與英語的比較有很多很多比較細的方面,是從科學角度論證,有興趣去查,我不寫了。我這裡只簡單說幾個宏觀方面。

一,關於漢字的優勢

世界上先產生語言,然後人們對語言進行記錄發明了文字,算是一種編碼吧。漢字經歷幾千年,發展至今,已經是一套完整科學方便的文字體系,基本滿足人們所有文字記錄的需求。

0、漢字屬於自源文字

自源文字包括古中國的漢字、古埃及的聖書字、居住在古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人的楔形字和中美洲的瑪雅文字。這些自源文字中,只有漢字福壽綿長,至今健在。

借源文字是指借用或參照其他文字形體或系統而建立的文字,如日文是借源於漢字,英文、法文等都借源於拉丁字母和希臘字母,而希臘字母又借源於古埃及文。

1、表音又表意

大多文字既表音又表意,一個文字就像是一個二維圖案,人可以直接通過文字獲取信息。表音又表意,從繁體字可看出。如今大陸將漢字簡化後,書寫更方便了些。

2、學會常用文字之後,便可愉快運用。

每個人基本學會兩三千個常用漢字後,就可閱讀95%以上的書面資料,複雜不識的漢字從字形可略知其義。運用常用的文字,與他人交流也絲毫沒有問題,不用考慮英語中時態變化之類的複雜玩意。

3、便於統一,語言不同,也可使用。

漢字是一套完整科學方便的文字體系。每個字通過字形來表達一個確定的意思,而不論它讀什麼。幾乎所有的語言都可以用漢字這個文字體系進行記錄。比如中國有幾十種語言,但是都能對應同一種文字,日語,韓語也能用漢字記錄。漢字文字系統,幾乎適用於全世界所有語言的記錄,可以成為全世界統一的文字。

4、可以跨越時間

用漢字記錄的書面資料,即使歷經千萬年,不論當時怎麼發音,我們都可以理解它的意思,一個文字主要表達的意思,而不是讀音。漢字是與語言讀音既相關又獨立的完備體系。

【中國的易經現在拿來還能讀,因為漢字對應的意不是音】

二,下面說說所謂的英文的缺陷。

英文根本不配稱為文字,她幾乎不算文字系統,只是用一堆字母表音。

1、英語不是自源文字。而且借源又只得皮毛。

英文、法文等都借源於拉丁字母和希臘字母,而希臘字母又借源於古埃及文

從古到今,世界上很多地方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很多地方如如埃及,兩河流文明毀滅,文字失傳。這些地方的人們想用文字記錄語言,他們只能投機取巧用一些字母拼音把自己的語言拼出來。

2、英文不完善,只能時刻修改才能使用

英文文字系統偷懶到只用字母和拼寫規則就來寫字;必須要背數萬單詞;必須將每個單詞與事物聯繫起來;遇到新事物要發明新詞;普通人對學術性單詞簡直不知所云。由於文字是表音的,為避免拼寫過長不使用文字組合。 造成公雞 母雞 小雞 雞蛋雞肉等都是毫無聯繫的單詞,可讀性很差。【比如動脈硬化 中國人都懂 而arteriosclerosis 我呵呵了】

所以英文根本不算完善的記錄語言的文字系統,只是一堆表音字母

3、使用英語這類表音文字更容易造成分裂。

由於表音文字是與語言讀音直接相關的,所以只要各地語言讀音不同,就可以寫出自己的文字。

一個歐洲,就能分裂成那麼多國家。原來同屬於一個語系,但是卻可以分裂成法語,德語,英語,美國英語等。不論哪個國家發達了,都可以根據自己國人語音習慣重新規定文字規則,這根本不是一個完善成熟文字系統的表現。

4、使用英語這類表音文字不利於文明的歷史傳承。

由於表音文字是與語言讀音直接相關的,隨著歷史人的語音一直變化,千百年前人們記錄下來的東西只有鬼才能懂。因為語音文字與事物的意義無關,只跟它的讀音有關,古英語現代人基本只能讀不能懂。讀音本身沒有意義,對歷史來講,記錄讀音有個屁用。【中國的易經現在拿來還能讀,因為漢字對應的意不是音】

總結

在未來,漢字應該作為世界上最科學的文字,漢語應該作為世界上最科學的語言來推廣。

  可是這個世界並不是這麼思考問題的,使用那種語言不是看它是否科學,而是看使用它的人是否有力量。

  所以我們不得不去學習英語,儘管英語和漢語比是那麼的笨絀,可是我們還是要學.但我只是想讓大家明白,我們自己的語言才是最好最科學的。我們現在學習英語,是為了將來讓全世界學習漢語。


我認為字母文字也是受象形文字的影響,只不過字母文字後來這個分支更強調錶音,因此辭彙的發展中多義詞和假借、引申義的變化更趨於發散性。純表意的文字如漢字,大約需要更直線的辭彙變化積累。

因此詞語影響思維方式,但隨著發展這兩者的差異在縮小


表意文字單個位元組所蘊含的信息量和畫面感使得表意文字更易於擁有一種詩性。詩意往往是種非常輕盈甚至奇異的東西,有時候模稜兩可的負面特質,反而為詩意留下一絲空隙。中文詩翻譯成英文,往往會有一種扁平化了的感覺,就是因為翻譯的過程中,細節的大量丟失使得詩句更像是陳述而不是探詢。

當不認識一個詞的時候,表意文字傾向於用文字結構、偏旁等引發聯想,表音文字傾向於用音節的組合或單列展現讀音。一個是猜到含義但不會讀,一個是猜到讀音猜不到含義。

入手難度:表意文字&>表音文字(表意文字的字型檔往往龐雜得多)

排他性:表意文字&>表音文字(表音文字更容易與相近的語言融合)

單個位元組信息量:表意文字&>表音文字(表意文字更易於堆砌意象)

----------------------------

每種文字的特性不同,沒有優劣之分。思想和情感是共通的,文字只是一種載體或者說工具,只有用得趁手不趁手,僅此而已。


我先來講講幾個關於漢字的冷知識吧

⒈讀一下「唇」「齒」「喉」「舌」,你會發現這幾個字的發音重點就在那個相應部位上

⒉ 「火炎焱燚」 這其實是一個成語,形容火勢漸大的樣子

在互聯網時代,許多時候都要把字輸入在網上,相比較英文字母,一個漢字只需要兩個位元組,而大多數的英文單詞都是超過四個字母的,漢字比英文更省存儲空間。同時漢字的輸入速度也更快。

So English and 漢字 孰優孰劣!


記錄表達 明晰的簡單概念 且又不著急趕時間,那就是 圖畫示人唄。 例 壁畫漫畫。

但當表述複雜時,記錄的符號沒有技巧規律,那真是 浪費奢華的沒事找抽型!

所有的文字必定是 表意的,這是文字的必有項目! 不表意的還是文字?

你所謂的 表意應是 從字就可以直觀知道 字 記錄描繪的是什麼, 如 鳥 魚 水 月。。。等等。

若是這種 表意,漢字根本就不是什麼表意文字。 純粹就是 各種方塊符號 的大雜薈。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只有甲骨文演變為了現代文字?
為什麼英語有音變現象,而德語、義大利語等字母語言就沒有類似的現象呢?
為什麼數學中字母z有像「子」一樣的手寫體?

TAG:語言 | 字母 | 文字 | 語言比較 | 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