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中國古代的著名城市如今已經消失了?

某天突然想起了「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瓜洲已經沉沒江底,所以想看看還有哪些古代著名城市如今已經消失,集思廣益。(貌似大宋的大名府在元以後也見不到了,不知現狀如何)

鏡像問題在西方發展歷史中,曾經輝煌一時卻最後消失的城市有哪些? - 文明 - 知乎


更新了幾個新圖。

在世界上,古城的「消失」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在某一區域內衰落後的重建,如果這麼來看,西亞的巴格達、泰西封以及更早的巴比倫城就是這麼個關係,他們基本都選擇在了兩河流域下游密集的水網區、而秦咸陽、漢長安、隋大興、唐長安也大致相當於此他們同樣都是在被稱為「關中」的渭河谷地中,土地肥沃的區域。往往在這種地方的城市,就算是因為戰亂亦或是王朝的崩塌而破敗毀滅,然而一旦嶄新的王朝出現,擁有關鍵戰略位置的此地依然會死而復生,我們來看一下圖——

圖 擁有特殊環境的東西方兩大城市圈,分別處於兩河沃土和渭河谷地(關中),擁有著東西方最著名的幾個帝國的首都。註:巴比倫城(巴比倫)、泰西封(安息、波斯薩珊)、巴格達(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

然而另外一種消失,是指的一種徹徹底底的消失,然而在人類歷史上,每一塊適合生存的地方都有著大大小小的城市,消亡城市周邊也很有可能出現新城,很難說出現方圓幾十里出現無城區的情況。我們所謂的徹底消失,就比如很多人提到的「鄴城」,雖然百姓基本遷入隔壁安陽,但此城市的歷史地位卻徹底崩塌,在隋文帝楊堅焚毀鄴城後,所謂「銅雀春深鎖二喬」——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的首都或陪都,從此失去了地區中心的地位,我們也在這裡大致說下鄴城的故事。

圖 以前做的一個圖,南北朝時期幾個大區塊(勢力)的劃分。

圖 曹魏鄴城平面圖。

我們會發現,上面提到的所有政權,除了前面的曹魏很多人都不咋熟,其實這幾位都是活躍在號稱「三國兩晉南北朝」這個大時期——割據「北方東部」的政權,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北方的核心區一直都是上面提到的關中以及東邊不遠的洛陽一帶,這個區域都是背山靠水土地肥沃並且易守難攻,是極好的定都之選,所以周秦漢的霸業也全都在這裡奠定。

反倒是目前擁有廣闊平原的河北,或者說所謂「冀州」的周圍區域,在春秋時期甚至都擁有著大量的無人區,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裡處在黃河下游黃泛區,經常變道的黃河使得這裡並不安穩,還有著大量的鹽鹼地,可以說在西漢之後這裡才逐漸富庶起來。然而不富不知道一富嚇一跳,這個廣闊的區域比起過度開發狹小的關中,擁有巨大的產糧能力,這也就有了後來佔據冀州的袁紹成為割據軍閥最大一股勢力的原因。

所以幹掉袁紹之後的曹操,處在黃河故道、河北中心、太行東麓的鄴城就成了他霸權的核心區域,他修建的著名的銅雀台也就成了個浪漫主義傳說了。然而很多人都知道司馬炎統一了三國,卻有不少人不知道僅僅37年在北方亂搞一通的司馬們就被胡人趕到了江東孫吳的地盤上。

東晉和五胡十六國的產生,使得「正統」的漢人政權大力發展相對落後的江南,而這麼一來靠近江南的北方東部就更成了霸業的中心,再加上五胡政權中,既有征戰河北的羯族首領石勒(後趙)來自東北的鮮卑慕容部(前燕後燕),又有和這兩個政權對立的制霸西方、以關中為核心的——氐族(前秦)、羌族(後秦)、匈奴鐵弗部(胡夏)等等,所以以鄴城為中心的東方割據勢力的都城,全面制衡以長安洛陽為基本盤的西部政權。

後來隨著鮮卑拓跋部的北魏統一北方、劉裕篡了東晉的權建立了南朝宋,南北朝開始。然而不久之後,因為孝文帝遷都漢化——曾經地位高貴的邊防軍北方六鎮眼看著鮮卑貴族跑到中原和漢人士族吃香喝辣,因此造成了基本造成北魏滅亡的「六鎮起義」。混在六鎮起義軍而出現的高歡宇文泰分別成為了控制河北的軍閥以及西北關隴的老大,這哥倆又一次撕裂了北方,分別以鄴城、關中控制傀儡皇帝撕碎北魏,最終他倆的兒子篡權建立了北朝最後的北齊北周

然而本身富庶佔領東方的北齊,卻在幾個不成器的後生中越來越慘,反觀先天不足的北周卻吞併南朝控制的巴蜀並進行了一系列政治革新,還獲得了新興政權突厥汗國的支持,最終攻破北齊首都鄴城,統一北方。

圖 北周滅北齊戰爭。

然而武功赫赫的北周武帝宇文邕早死,留下了大權在握的權臣楊堅吆五喝六,最終楊堅篡權北周建立隋朝,本來北周派去把守鄴城的尉遲迥被楊堅打了個大敗虧輸,楊堅知道鄴城這個地方絕對是留不得的,作為一個長期作為河北割據政權的中心城市,對以關中為基本盤的隋朝十分不利,因此一把火燒了鄴城,把大量百姓遷往不遠處的安陽,至此鄴城這個北方「六朝古都」徹底崩塌。

圖 如今的鄴城遺址,除了夯土台已經成為一片農田,在邯鄲臨漳縣西南。

隨著隋滅掉南朝陳,徹底結束分裂狀態統一中國,嚴格來講南京作為王朝首都也就基本結束了(不算南唐還有明朝短暫的定都),然而南方已然逐漸逆襲,溝通南北的隋朝京杭大運河避開了鄴城,運河沿線不斷發展,鄴城更無重建的可能。而長安雖然地盤狹小不如秦漢的地位,然而大一統王朝的建立取得了對突厥作戰的巨大勝利,絲綢之路的空前繁榮讓長安有了世界中心的地位,使得長安、洛陽也可以強勢壓制富饒的東方沃土。雖然隨著唐朝的崩潰,長安的定都史也成了絕唱,北宋時期溝通京杭運河的開封成了首都。然而長安作為一個區域中心城市,命運可就比鄴城好太多太多了。

隨著宋朝發生了著名的黃河大改道——奪淮入海事件,曾經流淌在河北大地的黃河,直到清朝才歸為回到山東如海,這樣古鄴城的周邊也就更加失去了戰略價值,鄴城的命運可以看做是中國的政治勢力變遷以及經濟中心向東南移動的一個縮影。

  • 然而我下面要說的幾個,可就是徹徹底底的遺迹廢城了。

隨著宋同遼金的對立,那個在五代十國割讓出去的邊疆重鎮——幽雲十六州成為了北方民族通往華北平原的窗口,也成了北方政權逐漸崛起并力壓中原王朝的利器,而這一區域的中心城市——如今的北京,就成了中國新時代的戰略要地。

然而北京的城區規劃同西安一樣,其實也不是一直如現在一般,我們來看一下——

圖 明清京師為如今的北京市二環。而元朝大都、遼國「南京」、金朝中都也和現在的北京並不一樣。

元大都的南城牆是目前的北京長安街,而西邊北邊也就是現在北京人熟知的,那個三環外的——西土城、北土城。然而遼、金的首都就更偏,大部分位於現在北京的丰台區。

然而我們經常說北京坐北朝南有個中軸線,非常規整,然而你仔細一看會發現,北京的中軸線,其實是歪的——

圖 北京中軸線。

你說古人是不是在設計的時候給搞出了偏差,然而這種大新聞可是要殺頭的,實際上我們順著這條線一直往北你會發現——

圖 順著北京中軸線一直往北,會到達一個神奇的荒蕪地區,這個地方歸屬現在內蒙的錫林郭勒盟。

然而正是這個地方,擁有著地位並不次於元大都的元朝都城——元上都,讓我們放大一下。

圖 仔細看一下,能夠發現這片荒地中間若隱若現的城市遺址,這個就是已經廢棄的元上都。

然而除了元上都,還有一個較為次要的都城,在如今的張家口,屬於河北和內蒙的交接地帶——

圖 元中都的位置以及遺迹概況。

當然了,北京中軸線偏移的說法還是眾說紛紜的,前面說的這個也有爭議,然而蒙元的這種都城設置倒是確實存在的,這裡一方面屬於游牧民族的特質,另一方面也是和他之前的外族政權金、遼一脈相承的,金、遼都擁有著被稱為「五京制」的首都制度,而其中金朝繼承的是遼朝的制度,遼朝擁有——

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

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

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

南京析津府(今北京)

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這麼五個首都。

圖 遼宋對立以及遼的五京,品紅色地區就是五代後晉割給契丹的「幽雲十六州」,至此北方游牧民獲得了寶貴的中原邊界,而中原王朝也就門戶大開。我們可以看到,遼的五京正好分別處於白色虛線分割的「北方游牧區塊」、「東北漁獵區塊」以及「中原農耕區塊」的分界進行鎮守,而至此之後三個區塊的矛盾,也造就了幽雲十六州的核心——北京逐漸登上中國政治中心。

前面已經說了遼朝的南京,而遼的核心區域——上京臨潢府,位於現在的內蒙赤峰巴林左旗,同樣也是一個巨大的廢都——

圖 遼上京臨潢府遺址。

而遼朝承襲的制度,又是一個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北方強國——「渤海國」的五京制,渤海國的建立民族為「粟末靺鞨」(讀音墨盒),其實他們同金朝的建立者女真(黑水靺鞨)本就是一個民族,算是東北漁獵區塊的土著了。只不過這個族群本來是和東北強權高句麗混在一起,在唐朝滅掉高句麗後,收編不少遺產,並以唐朝附屬的名義建立渤海國,這個國家的地位比較偏遠,屬於現在俄羅斯、黑龍江、吉林、朝鮮一帶,他們仿照唐朝(北京太原府、東京河南府、中京京兆府、南京成都府、西京鳳翔府)的制度設立了——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牡丹江附近)、東京龍原府(今吉林琿春附近)、中京顯德府(今吉林和龍附近)、南京南海府(今朝鮮咸興附近)、西京鴨綠府(今吉林白山附近)。這個有著「海東盛國」之稱呼的渤海國,文化幾乎是唐朝的翻版,他們的核心上京龍泉府,也是完全按照長安設計的大型都城,規模是遠遠高於同時期的日本奈良的,然而隨著歲月變遷,遼朝摧毀了這個北極王朝,如今的這個上京龍泉府已經成為——

圖 渤海國大致範圍以及渤海上京龍泉府。

圖 各種制度、文化幾乎全盤山寨唐朝的渤海國概略圖。(話說回來,蒙古就屬於旁邊那個室韋的一部分。)

當然,其中最為好玩的,還是承前啟後的,渤海國的同胞——女真(黑水靺鞨),這個渤海國曾經看不起的未開化的女真部落,在渤海國被遼國滅亡後,卻看見這群兄弟從白山黑水崛起,滅掉自己的統治者契丹,建立了東北帝國大金國,甚至滅了北宋成為了東亞帝國,金朝後來也搞了五京制,簡單點說,就是東京遼陽和西京大同沒變,而遼的中京成了金的北京,遼的南京成了金的中京,北宋首都開封成了金的南京,也就是——

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南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北京大定府(今內蒙寧城)、中京大興府(今北京丰台),金朝在海陵王完顏亮之後的核心,基本就屬於中京——也就是現在的北京,而金朝也是第一個以北京為核心都城的大型王朝了。

然而我記得我上中學的時候,我老媽和我說「我小時候聽《岳飛傳》,義憤填膺,覺得這個「金兀朮」的什麼鐵浮屠拐子馬,那得是是個多麼野蠻的地方來的人啊,搞了半天是咱家這邊。」

金朝從建國開始,僅僅10年出頭就吞遼滅宋,在岳飛和金朝戰鬥期間,金朝的首都仍然是他們的龍興之地——金上京會寧府,這地方可以說是中國古都里最為偏遠的一個了,然而它們就在離我的故鄉哈爾濱1小時車程的阿城縣(現已改為區)。

這個廢都在海陵王強行遷都之後被廢止燒毀,而千年之後,一個因為鐵路而興起的「東方莫斯科」,卻幾乎是個完全的漢人移民城市,所以嘛,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很多朋友回覆以下城市多為「沒落」而非」消失「;雖然我盡量傾向「消失的城市」,但始終有一點無法迴避:像鄴城、瓜州那種消失後就再無發展的城市真是太少了。

而例如:

像漢長安城在之後的幾百年間,也化為灰燼,楊堅重建大興城也是新選址,唐長安城經歷之後的戰亂,現在的西安城又為明清時期重建;所以在一定意義上,漢長安城、隋唐長安城,已經消失在了歷史的滔滔長河中,今天我們看到的西安城,是以明清西安發展而來;

所以糾結於沒落/消失,要看以怎樣的角度來分析;

漢唐長安城,已經消失;明清長安城,現在依然存在;

一個城市沒落到荒廢,再經歷一些年月,不就正在消失嗎?

================

經過幾天蛋疼的查閱,發泄一個人找太麻煩,大家可提供一些消失的城市,我儘力去找城市的範圍

另外,感謝 @惘然夢斷@瀏菁@江江 等朋友提到的城市名稱,其實我剛開始只想到了汴梁等知名城市,無奈對宋朝之前的歷史比較生疏,南北朝應是城市頻繁建立、消失的時期,再次感謝提供靈感,我會盡量根據大家提供的資料對城市進行大致的描述;

========

北宋首都

汴梁城

這是內城的範圍,同今天開封市區的護城河基本一致

然後是外城的範圍,據說當年金兵攻城登上外城的城牆,站在外城牆上被汴梁的規模嚇成呆B。

如果,我們把外城的範圍疊加到現代的開封市地圖上,於是就有了

因為規模太大,所以對比現代的衛星圖稍有混亂,至於北宋東京城有多大,大家自己感受下

=================

洛陽城

然後是洛陽

唐朝洛陽城

然而,現代的洛陽市相比她也不過爾爾

========

長安城

大家好,我現在叫西安

鑒於西安本身在西北依然是第一大城市,所以現代西安的規模還是要大於歷代西安城的

黃邊:漢長安城

紅邊:唐長安城

藍邊:明清西安城

========

南京城

大家好,我是難京

黃底紅邊為明朝南京城

一片屎紅色的是東晉建康城範圍

==================

消失的城市系列

大名府城

您好,我是沒落城市代表之一,我的名字叫大名,大宋朝的北京,就是花花真定府,錦繡太原城那句話裡面不包括的大名府,閃著金邊的就是哦。

我以前還有宮殿哦,西南角那一坨明清大名城是什麼鬼?

鄴城

城市規模令人震驚,地址大概在河北邯鄲市臨漳縣三台村

具體大到什麼程度,可以參考右上角的明清臨漳縣城

然後是晉陽城

在北宋初年被廢,當時是一座很大的城市

瓜洲

齊國臨淄城

楚國郢城

========

統萬城

位置

N 38.00.00 E 108.51.00

===========

曲阜城與魯國故城

西南角紅線為明曲阜城城牆,現有城牆復原;

外圍紅線為魯國國都城牆

===

興慶城

據《寧夏通志》記載,興慶府的城市設計,直接受到唐代長安與北宋東京建設布局的影響。城內有居民估計在20萬上下,城呈長方形,「東西倍於南北」,「相傳為人形」,周長18餘里,護城河闊10丈。河水環繞古城流淌,形成水抱城之勢,城內外駐軍達十幾萬人,興慶府可謂固若金湯。南北各有關城、兩門,東西各一門(東曰清和,南曰南薰,西曰鎮遠,北曰德勝;西南曰光華,西北曰振武)。

今天的銀川保留了很多古地名,城門稱為社會名字,所以比較容易的找到了各大城門的位置

然後根據其他一些資料參考,經過測量,城牆長度剛好9KM,也就是周長18里

=============

上京臨潢府

話說契丹人是所有外族入侵者裡面我最喜歡的一個了,想當年大遼國,哎。。。

赤峰市巴林左旗縣城東一大片空地就是上京的北城,河南是漢城

8/25

經網友 @周瑞浩提供

泗州城


來看看我們新疆的。都不需要框圖,看的賊清楚。

交河故城(新疆吐魯番市古城)

高昌故城_百度百科

唐輪台遺址_百度百科 下圖是較為公認的烏拉泊的那個

樓蘭遺址_百度百科 這個卻真的在衛星圖上看不清楚了。給張宏觀概念圖:

下面的「大耳朵」是羅布泊湖床。藍色的那個人工湖是羅布泊的製鹽廠。孔雀河故道基本是沿著上面那個山麓過去的。


11.5 修訂:一些知友回復了部分廢為區縣的情況。我把統計出的府城廢為鄉鎮的情況也放在文末了。府州演化為區縣實在是太常見了,這個叫消失的話我不大讚同。

============原答案及補充↓==============

中國太大了,中國古代太長了。這樣的城市不知道能數到幾世年更。不過,在一個特定朝代下,定個標準,做個表格數一數,還是能感受一下這樣的城有多少的。

我今年上半年寫畢業論文無聊的時候,統計了一下清末(1908年)二級政區駐地(即府、直隸州、直隸廳城)以上的城,如今所含於的城鎮的行政級別。省城變為普通地級市駐地、府州廳城變為縣甚至鄉鎮駐地的,不勝枚舉。與題意更貼切的,我覺得應該列一列如今已經無鄉級以上建置府(直隸州廳)城

共有4個,由北向南依次是:山西蒲州府、河南陝州直隸州、湖北鄖陽府、廣東連山直隸廳。

一、蒲州府城(即永濟縣城)

蒲州城有千年的建縣史。先秦建縣;明為平陽府蒲州;雍正二年(1724)升直隸州;「因地處三晉咽喉,直隸州不足以彈壓」,雍正六年升蒲州府,置永濟縣附郭。清代,分守河東道駐之。

府城遺址位於山西永濟市蒲州鎮西側的黃河東岸。1959年因三門峽水庫建設,城內居民全部遷出,城磚剝揭幾盡,但城坦土胎輪廓幾乎完整保存,城內鼓樓及南、西、北門遺構清晰可見。城址可以在高德地圖是搜索「蒲州鼓樓」周邊即是,但是城牆已經難以分辨。

紅框中為蒲州城大致位置,紅框東側的南北向集鎮是如今的蒲州鎮區。

二、陝州城

位於蒲州下游不多遠的陝州老城,相比於已經徹底轉變了土地利用類型的蒲州城來說,要幸運得多。陝州城位於三門峽市湖濱區城區西側黃河岸邊。半個世紀前同樣是由於三門峽水庫的建設,陝州老城幾乎拆光了一切,擇址另起了新城。

陝縣是一座兩千年的老縣城。建縣於先秦;明代為河南府陝州,洪武十一年(1378)弘農衛駐焉;清雍正二年(1724)升直隸州,雍正十三年(1735),置分巡河(南)陝汝道駐之。

不過,由於三門峽市區的快速發展和擴大,陝州老城現如今已經成為一個市郊公園和幾個酒店的綜合體。在這四個「廢城」的結局中來說,也許也算是一種幸運了。

紅框中即為陝州老城的大致位置,灰藍色線條大致為豫晉省界

三、鄖陽府城(即鄖縣城)

鄂西重鎮鄖府城,建縣於西晉,開府於明成化十二年十二月(1477年),同時置湖廣行都指揮使司駐焉。建司之初,原湖廣荊州、襄陽、德安及四川夔州境內衛所俱歸行都司統轄。另,為管理湖廣、陝西、河南等司交界處流民,成化元年(1453年)析設荊襄巡撫治鄖縣,後改鄖陽巡撫。清代歷為分巡、守道治所。

摘自《中國行政區劃通史(明代卷)》

儘管由成化至明末,鄖撫置罷無常,但是作為一個曾設置過「省委」【撫治】、「省軍區」【都司】而僅僅缺一個「省政府」【布政使司】就可以被稱為「省城」的五百年老府城來說,稱其為重鎮一點不為過。

圖中的「鄖縣」實為今鄖陽區城區

但是這麼一個假的「省城」,在1958年同樣因為一項國家重點工程——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在浩淼的煙波里化為烏有。遺址部分位於湖北十堰市鄖陽區南側插入漢江的楔形陸地上,部分位於水下。

四、連山廳城

圖上註記有偏移。圖左道路岔口的集鎮是太保鎮區。

圖中的四角星(沒有註記)是連山直隸廳城;橫向六邊形(注「連」)是連州直隸州城,今清遠連州市。

位於廣東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太保鎮舊城村。太保舊城曾是明清兩代的連山縣、廳治所,是一座五百年量級的老縣城,嘉慶二十一年(1816)升直隸廳(連山綏瑤同知)。舊城面積不大,僅能容納一到兩百人居住。但其功能齊備,有城門樓四座,四周圍有堅實的城牆,且立於一座小山頂,臨山環水,地勢足稱險要。近年仍留有一個城門樓,以及舊縣衙、城牆遺址。

1946年,由於分連山縣、連縣和陽山縣的部分瑤區設連南縣,舊縣城不再位於全縣的中心,便遷縣治到交通相對便利的永和鎮(後再次遷治),太保舊城遂廢。

【一座城真的消失,可能是:歷史清晰地記載它消失了,但是任何關於它的具體信息都已經無考】

附:今廢為鎮級駐地的清末(1908年)府級政區駐所列表


統萬城!

統萬城!

統萬城!

作為十六國腦殘粉,看到這個題目的第一個反應,就是統萬城。

  統萬城,始建於大夏鳳翔元年(公元413年,晉安帝義熙九年),真興元年(公元419年),統萬城內大多數宮殿建成,大夏真興六年(公元424年,晉恭帝元熙元年),為統萬城四門命名,正式竣工。赫連勃勃取「一統天下,君臨萬邦」之意,將新都命名為「統萬城」。城池的東南西北四扇門分別命名為招魏、朝宋、服涼、平朔,以示大夏要統一天下。

  統萬城仿製長安和洛陽,由外廓城、東城西城組成。外郭城呈現刀把形,周長13865.4米,面積7.7平方公里。東西兩城均呈長方形,相互之間由一道城牆分割開。

傳說大夏天王赫連勃勃在無定河畔的契吳山登高遊玩時,發現這個地方依山傍水,命人在此築城建都。

  朔方縣有契吳山,赫連勃勃北游登之,嘆曰:「美哉斯阜!臨廣澤而帶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馬嶺以北,大河以南,未有若此之善者也。」

  具體負責新都建設的是鄙人鄉黨(延安人)叱干阿利。簡單介紹一下此人(也只能簡單介紹一下,作為胡夏重臣,他在歷史上最重要的事迹就是督建統萬城)。在鮮卑拓跋部滅絕鐵弗部劉衛辰一門時,只有後來的赫連勃勃(劉勃勃)在外打獵逃過此劫。赫連勃勃投奔當時盤踞在膚施(今延安)的叱幹部。叱幹部首領不願多惹事,打算將劉勃勃獻給拓跋部,就是這個叱干阿利悄悄放了劉勃勃,讓他投奔後秦。也因此,叱幹部也被拓跋部族滅。

  從這簡單的小事也能看出,叱干阿利是如此敬愛赫連勃勃,犧牲自己全族也要拯救赫連勃勃。赫連勃勃交給他這麼建造都城這麼重要的任務,他當然不會讓他敬愛的赫連大人失望。

  大夏建國已屬十六國末期,經過連年戰亂,民生凋敝,為了完成好大夏天王交予的這項任務,大夏國還是徵發十萬餘眾來修建此城。當然光有人數是不夠的,還要講求工程質量。於是有了可能很多人熟悉的情節:拿錐子鑿城牆,如果鑿入一寸,這段城牆就要返工了。返工場面較為血腥,因為工頭會被一起築在城牆裡。不過仔細想想,這可能也是古人樸素的世界觀指導下,行之有效的一種杜絕豆腐渣工程的方式。史籍記載,統萬城「蒸土築城」,具體方式沒有流傳下來,今人多認為其實就是把白石灰,白粘土攪拌灌注,傳說的邪乎一點的還說有人血混合灌注。(考慮到那些倒霉的工頭工匠,這也不算是傳說吧)

乃赦其境內,改元為鳳翔,以叱干阿利領將作大匠,發嶺北夷夏十萬人,於朔方水北、黑水之南營起都城。勃勃自言:「朕方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可以統萬為名。」阿利性尤工巧,然殘忍刻暴,乃蒸土築城,錐入一寸,即殺作者而並築之。

  統萬城正式竣工後,天王赫連勃勃命秘書監胡義周執筆作贊文。

乃遠惟周文,啟經始之基;近詳山川,究形勝之地,遂營起都城,開建京邑。背名山而面洪流,左河津而右重塞。高隅隱日,崇墉際雲,石郭天池,周綿千里。其為獨守之形,險絕之狀,固以遠邁於咸陽,超美於周洛,若乃廣五郊之義,尊七廟之制,崇左社之規,建右稷之禮,御太一以繕明堂,模帝坐而營路寢,閶闔披霄而山亭,象魏排虛而岳峙,華林靈沼,崇台秘室,通房連閣,馳道苑園,可以陰映萬邦,光覆四海,莫不郁然並建,森然畢備,若紫微之帶皇穹,閬風之跨后土。然宰司鼎臣,群黎士庶,僉以為重威之式,有闕前王。於是延王爾之奇工,命班輸之妙匠,搜文梓於鄧林,采綉石於恆岳,九域貢以金銀,八方獻其瑰寶,親運神奇,參制規矩,營離宮於露寢之南,起別殿於永安之北。高構千尋,崇基萬仞。玄棟鏤榥,若騰虹之揚眉;飛檐舒咢,似翔鵬之矯翼。二序啟矣,而五時之坐開;四隅陳設,而一御之位建。溫宮膠葛,涼殿崢嶸,絡以隋珠,綷以金鏡,雖曦望互升於表,而中無晝夜之殊;陰陽迭更於外,而內無寒暑之別。故善目者不能為其名,博辯者不能究其稱,斯蓋神明之所規模,非人工之所經制。若乃尋名以求類,蹤狀以效真,據質以究名,形疑妙出,雖如來、須彌之寶塔,帝釋、忉利之神宮,尚未足以喻其麗,方其飾矣。

  如果你懶得看這段文字,我可以替你概括一下,大意就是這城修的各種金碧輝煌各種氣勢磅礴and so on。

  公元424年,赫連勃勃在統萬享受了幾年舒心的晚年生活後(比如進行些看哪個人不順眼就在城牆上挖個眼削個鼻砍個腦袋之類的休閑娛樂活動),心血來潮想要廢掉太子赫連璝,改立酒泉公赫連倫。保密工作沒做好,赫連璝率兵先下手為強做掉了赫連倫。赫連璝還沒來得及開心太久,太原公赫連昌黃雀在後,做掉了赫連璝。赫連昌率兵八萬五千餘人回到統萬,傳說赫連勃勃很高興,立赫連昌為太子。公元425年,大夏天王赫連勃勃死於統萬城永安殿,赫連昌成了統萬城的新主人。

  好日子不長,公元426年,太武帝拓跋燾率兵第一次攻打統萬,雖有勝績,但赫連昌逃回統萬固守。城池的質量太過硬,拓跋燾無奈撤兵。來年夏天,拓跋燾再次來攻,赫連昌沒來得及跑回城,統萬群龍無首,這才被攻破。

  從此統萬城改名統萬鎮歸屬了北魏,為夏州駐地,經過北周,到隋時被改為朔方郡駐地。隋末,梁師都割據統萬稱帝,建立梁國,已突厥為後援,不斷騷擾唐。後來直到貞觀二年,突厥大亂,太宗李世明才以此為契機一舉攻破統萬。

  唐朝末年,統萬又成了党項族的根據地。因在安史之亂與黃巢亂軍的平叛中立有大功,,唐僖宗遂封拓跋思恭為定難軍節度使、夏國,党項族從此屯駐統萬城,執掌銀、綏、夏、宥四州軍政大權。

  拓跋思恭,這個人可能部分同學不太熟悉,他被賜姓李,李思恭,還不熟悉的話,他有個後代李元昊大家就熟悉啦。

  五代時期,統萬城遠離中原,作為党項族定難軍的大本營也算是發揮了自己應有的貢獻。北宋淳化五年,因定難節度使李繼遷投遼,宋軍強攻統萬城。在攻下統萬之後,宋太宗命人毀掉統萬城。還是因為建築質量太過硬,在毀掉外城郭后,就放棄這項工程了,將居民遷往綏州和銀州等。

  從此統萬一步一步走向了毀滅。原本水草豐美的統萬城因過度開墾已經慢慢被沙漠吞噬。經此一劫,雖然後來西夏再次攻下統萬,並作為西夏夏州的州治,但是統萬再也無法恢復到大夏天王時期的繁榮景象啦。

  西夏乾定三年(1226年)10月,蒙古東路軍攻破夏州,統萬城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從此慢慢就在地圖上消失啦,只留下了些許遺迹。


有啊,渤海國都城上京龍泉府

據考證其位置在黑龍江省寧安市境內,牡丹江畔,最先由清代流放東北的犯人們發現,清代流人張賁的《東京記》載:從道中遠望上京故城「其上常有雲氣變幻,如樓台宮闕狀,稍近之,鬱鬱蔥蔥,又如煙並廬舍,萬家屯聚,即而視之,無有也。」看來直到當時這座古城還有宮闕的氣象。

先po下周邊地形,這座古城距離今日邊境很近。

我得先解釋下這是個什麼國家,它不是環渤海經濟區被天津人民佔領後獨立的產物。這是一個由滿族先祖靺鞨族建立的國家,其疆域遼闊,包括現在東北大部,朝鮮北部,以及俄羅斯遠東沿海地帶,圈出來大概是醬嬸的。其主要人口是粟末靺鞨也叫白山靺鞨,跟北邊那個黑水靺鞨雖是同族但時有衝突,此處不提。

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李白「力士脫靴」的牛逼典故大家應該都知道。據說,據說啊,當時就是渤海國送來了一封國書,朝中無人識其文字,有人說陛下我給您推薦一個人,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上炕認識娘們下炕認識鞋,他那麼會玩應該認識。誰啊?李學士李白啊。玄宗大喜,召至,李白不出意外又喝多了,說我認識這個我能來,但是你得讓楊國忠替我捧硯磨墨,高力士替我脫靴,玄宗答應他了,形勢所迫你就是讓撿肥皂玄宗估計也得答應。後來李白還真認識,就刷刷刷運筆如飛給回了一封,幸好他認識,不然估計出不了這明堂了……只是戲言,真假不知。

說正經的,正是由於地理位置優越,龍泉府在公元八世紀到九世紀之間很可能是亞洲最大的都市之一,當時不僅是渤海國的百城之首,而且是東北亞地區的貿易樞紐,把遙遠的長安和日本連成一條經濟通道。同時這個國家本身經濟又十分發達,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紡織業在中原十分有名氣。《新唐書渤海傳》中記錄的渤海國名貴特產有「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柵城之豉、扶余之鹿、莫頡之豕、率賓之馬、顯州之布、沃州之帛系 ,龍州之幺由 、位城之鐵、盧城之鐵、盧城之稻、湄沱湖之鯽,果有凡都之李、樂游之梨。」被稱為「海東盛國」。

渤海國別看地方不行,但絕對跟蠻荒之地扯不上關係,這個國家曾湧現出一大批才華橫溢的文學家、詩人和書法家。渤海人的文字和書法曾被日本人譽為「筆下雕雲」、「毫含松煙」,溫庭筠曾經讚譽說:「盛勛歸舊國,佳名在中華」。可惜這些浩如煙海的文章也都湮滅在戰火中了。

大概說完這個是多發達的國家,各位應該能想像它都城的形制絕對不可小覷了。

我來引用下百度百科對於這座城市的介紹。

上京城的建制和規模完全仿照唐都長安城,分為內城、外城和宮城三部分。全城平面呈長方形,外城周長為17.5公里,城外有壕溝。城門四面共辟有10座城門,城內街道縱橫交叉,將全城劃分為許多規整的長方形區域,其間設居民區。內城在外城的北部正中,宮城位於內城的中央,宮殿區在宮城的中央,現存有五處宮殿基址。宮城東側為禁苑遺址,其南部還有一個面積近2萬平方米的池塘。北面為宮城,南面為外廓城。宮城為長方形,四面宮牆均為石砌,各有一門。宮城前部為官衙,後部為王宮。宮城內部被南北向牆分隔為東、中、西三區,各區內部又以縱橫牆垣分成若干部分或院落。各院落都有宮殿房屋遺址。環宮城東、西、北三面是禁苑等附屬部分。南面的外廓城,由坊、街道、市場及城牆、城門等部分組成。城牆用石塊砌築,厚2.4米,外有壕溝。共設10個城門,東、西垣各2門,南、北垣各3門。城內街道共發現9條,南北向5條,東西向4條,以縱向全城的「朱雀大街」最為典型,它將全城分為東、西兩部分。坊呈長方形,四面築牆,坊內有若干院落,有大小二種。東、西二市尚難斷定具體地點。此外,在渤海都城內外還發掘佛寺若干處,其規模都較大。如東城西起第一列北數第二坊西部寺院遺址佛殿,由主殿、穿廊和東西二室三部分組成,三者台基連為一體。主殿東西23.68米、南北20米。東西室為方形,台基每邊9.23米。佛寺面積佔據半個坊區,且數量較多,反映出渤海國佛教盛行的景況。有「海東盛國」的美譽。

這座城市總面積約為16.4平方公里,大概只佔了唐長安五分之一,真的不小了。余秋雨在文章《脆弱的都城》中還提到一個有趣的細節

人們從一個簡單的比較就可推斷出當時這座城市的繁華:這座都城西部和北部的牡丹江上竟密密地排列著五座跨江大橋的橋墩遺迹,而今,附近很大的一片土地上數萬人的現代繁忙生活,只一座橋就綽綽有餘,想一想,當日該是一副何等樣的景象!

嚴重缺乏史料的我們確實難以想像

現在的舊城遺址是這樣的,啥都沒了,但是東北真的好風光啊

考證出來的地圖是這樣的

這是它宮城的地圖,大概長這樣,我也看不大懂是怎麼回事,而且也並沒有找到直觀的沙盤圖,地方太偏了

這是後來出土的文物們

金佛

金印

鐵盔

抽象派銅馬

以及殘留的建築,這個是燈塔

這個是最著名的八寶琉璃井

感受完畢,我們來說下這個國家是怎麼沒的

簡言之是兵災

公元926年,契丹人入侵,佔領上京,大家都知道契丹人從不負責戰敗國的建設。所以他們劫掠一番之後放火焚城,這座當時的東北亞第一大城就此消失,連同幾乎所有與之有關的史料,記載,詩詞,藝術品,甚至還有記憶。直到1997年發掘時還能發現磚塊,瓦片這些不會熔化的東西竟然被燒得黏結在一起,巨大的路石也因被火燒烤而斷裂,火勢之猛烈恐怕是連月不熄。而且這裡畢竟不是吳哥窟,東北的曠野中能有什麼秘密,那些所有沒被燒掉的小物件都被後來附近的居民們清乾淨了,能用的能賣的都被拿回去,各處散落,已不可考。

再後來渤海國南遷,人民四散逃亡,幾代之後連同關於這個國家的記憶也一同消失了。

就這麼沒了。

鏡泊湖看著渤海國,渤海國看著上京城,曾經的人聲鼎沸都是繁華一夢,那座夢幻之城,那場浩劫之火,說起來也已經過了一千年了,都是歷史的塵埃啊。


上海的前身之一--康城,於南宋海嘯之後沉海,導致金山衛從陸地划出。

一. 上海人的構成

說起上海真正的原住民,人們總是會習慣地說是上海的浦東人,其次是寶山、南匯、嘉定等地。其實這些原住民的構成是多方面形成的。學界最容易忽視的是現在上海金山消失740多年的古康城。

自公元前2200年開始,上海地區的金山先後歸屬夏、商、周三代王朝統治。周朝第三代國王康王姬釗巡視東南,到了大金山一帶,見其地鹽業發達,人口眾多,居民富庶,大、小金山又是天然的海防屏障,地勢險要,就命令部下呂尚尤在山下修築了一座城堡,名為康城。這是上海歷史上第一座城市。公元前221年,杭州灣北岸「海濱廣斥,鹽田相望」,鹽業生產已達一定的規模。鹽業是當時國家賦稅的主要來源之一,經濟地位突出。因此,秦始皇統一中國的當年,就在杭州灣北岸設置了海鹽縣,隸屬會稽郡(郡治蘇州),管轄今金山、平湖、海鹽等一大片區域,縣屬設在康長城北25里的禹官亭東側,即今張堰鎮舊港村一帶,這才是上海歷史上的第一個縣治(松江此乃後話)。公元前92年,會稽郡太守重修康城,使康城面積約達12平方公里(達京城面積的三分之一),足見規模之大。新康城建成後,朝廷派車騎將軍王延忠率水陸兵丁2000餘人鎮守康城。

早在公元951年,五代廣順年間,上海古金山已是「煮水為鹽,植蘆為薪,地饒蔬茹,水富魚蝦,舶貨所輳」富甲一方的富庶之地。人口繁密,商賈雲集,行船走馬,熱鬧非凡,不亞於交趾府(廣州)。南來北往的通商口岸,也給金山餐飲文化帶來了廣泛的交流與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據《三國志·吳志·孫權傳》記載,公元230年,東吳在康城大造兵船,向海外拓展,首批帶回2000多名台灣人和大量珠寶;公元234年,太叔申又奉命出航柬埔寨、新加坡、馬來半島、印尼等國,帶回1000多人;公元236年,守將黃端又遠航東南亞,帶回2000餘人。據唐朝天寶11年(752年)註冊,康城已有居民9538戶,41673口人。還有至正十四年甲午(1354年)冬十二月,年僅二十二歲的金山名將方鳴謙(人稱方少帥)已擁有水師萬餘人,分布在浙東沿海及其島嶼。曾有龜尾島大酋松桑鞠,其父松日輝是日本武士,曾糾集日本浪人2000餘人,在琉球大島外海作亂,強搶民船,作惡多端,被方鳴謙巡海時一舉剿滅。此後,方揮師向南洋拓展,每年都從海外帶回幾千人。海外人口到金山從事農耕、製鹽、商貿等業,促進了經濟發展。同時,海外人又與當地人的長期交融,形成了上海金山地區人口的雜交優勢。長年的安定,上海地區形成了以金山最繁華的康城為經濟、文化中心,並向內陸輻射的格局。

二.康城的消失

康城罹難發生於公元1184年,即南宋淳熙11年(甲辰),金山南部地區發生了震驚四方的「甲辰海難」。這年中秋剛過,農曆8月20日這一天,狂風大作,暴雨如注,晝夜不息。第二天風雨依舊,金山居民紛紛湧入城隍廟、關帝廟、地王廟等廟宇燒香求神保佑。8月23日,風雨尤甚,晝黑如夜。雞鳴狗吠,黃牛哭叫。西平街孟和尚家中如小豬般大的老鼠四處亂竄,城隍廟山門前兩棵大銀杏樹突然一起倒伏,全城百姓和管兵無不恐懼。城內居民扶老攜幼,肩挑包袱,紛紛外逃。僅文官武將堅守崗位,日夜巡邏。24日上午辰時(7~9點鐘),風雨未息,只聽遠處轟隆隆巨聲傳來,瞬間,海嘯劈天蓋地驚天而來,康城及其附近26000餘頃良田頓時成為一片汪洋,守軍和留城居民5270人均遭海難無一生還。自此,金山康城與陸地脫離,成為人跡罕至的海島(也就是我們今天在金山海邊隔海相望6公裏海面上的大金山、小金山、烏龜島)。

從此,一部分出逃的康城難民選擇了上海浦東等地,並與原住民融合,繁衍生息,從事鹽業和貿易的營生。從此,在浦東這部分群體被人稱為「舢板人」。

大凡了解這段歷史的人們,都為古康城的罹難惋惜不已,倘若留存今日,必定是超現代版的上海國際大都市。

話說上海人與「老八樣」

古代金山及康城


當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鄴城。

東漢末年,曹操擊敗袁紹,佔據鄴城,營建王都。鄴城先後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居黃河流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長達四個世紀之久。

建銅雀台、冉閔殺胡都發生在這裡,慕容燕國和高齊帝國的宮廷風雲也以此為舞台。鄴城是中國三到六世紀黃河流域的政治中心。

後被楊堅焚毀,從此河北勢力再也無法和關隴勢力抗衡。鄴城之後,再無鄴城。


蒲州城,就是小學課本里那個浮力法打撈黃河大鐵牛的地方,蒲津渡,舜都蒲坂,唐朝短暫的中都,柳宗元的籍貫所在,著名的河東的治所。

建國後因為位於三門峽水庫庫區內被完全廢棄,並從行政區划上併入下一級的永濟縣。官方歷史也混淆視聽,成為並不直接同源的永濟縣史的一部分。諷刺的是,由於著名的三門峽水庫的問題,在降低蓄水高度後,不久重見天日,如今廢墟上自主回遷的居民們形成聚落,成為了永濟下面的一個鎮,並重建了一個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統萬城


金上京會寧府

北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稱帝,國號「大金」,年號「收國」,定都於此。

金上京城仿照北宋都城的規模建築,城市布局與汴京(今開封)基本相同,規模宏偉,雄渾壯觀。由毗連的南北二城和皇城組成。南城略大於北城,二城均為長方形,平面上一縱一橫相互銜接,連為一體,二城整個外圍周長為11公里。雖經800餘年的風雨剝蝕和戰爭破壞,其夯土版築的城垣仍高達3~5米,頹垣基闊7~10米。城牆斷面處,夯土層痕迹依然清晰可辨。外垣平均每隔70~120米築一馬面。在全城5個城角上各構築角樓一處,為城牆上的重點防禦工事。城門9處,其中7處帶有瓮城。城外及二城間的腰垣南側,均有護城壕。皇城則建於南城偏西處,周長近2.5公里。自南向北有五重宮殿基址整齊地排列在皇城南北中軸線上,東西兩側還有迴廊遺址。皇城南門兩側有兩個高約7米的土阜,對峙而立,稱為闕。兩大土阜間又有兩個小土阜,各高約3米。大小土阜間是皇城南門的3條通道,中為正門(午門),兩側為左右闕門。皇城布局規整、嚴謹。

金太宗天會二年(1124)始建南城內的皇城,初名為會寧州。金太宗建為都城,升為會寧府。天眷元年(1138)八月,金熙宗以京師為上京,府曰會寧,開始有上京之稱。皇統六年(1146)春,仿照北宋都城汴京的規模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擴建,奠定了南北二城的雛形。貞元元年(1153)海陵王遷都於燕京,正隆二年(1157)削上京之號,並毀宮殿廟宇。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七月,又重新恢復了上京稱號,成為金朝的陪都。大定二十一年金世宗復建上京城。兩年後,又內外砌青磚。清初,此城磚石砌築的城牆外表保存尚好,後「城之樓堞」為阿勒楚喀副都統拆運去建築阿城,遂毀。

現在哈爾濱市阿城區郊外有遺址


不贊同部分寫鄴城的答案,準確來說安陽是鄴城的繼承者,鄴被焚毀之後原居民遷往安陽城。並且在這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安陽也被簡稱為鄴。正如洛陽城在歷史上不只有一個城址,安陽亦此。只不過了解不透的人容易被一條不到一百年的省界搞迷糊。


古代象雄王國的都城「穹隆銀城 ??????????????????」藏語稱瓊隆兀卡爾。它是西藏古象雄王國的都城,位於海拔4400米的卡爾東山頂,面積10餘萬平方米。

?????瓊在藏語里是一種神鳥的名字。

????就是地方,藏語里故鄉也成「隆巴」。

?????就是銀子。

????就是碉堡的意思。


黑水城。

挨著居延海,就是王維所說的「屬國過居延」。如今在內蒙古額濟納旗的某片沙漠之中,正在消逝中…


尼雅古城,古代絲綢之路南道沿線的重要城市,精絕國故地。

從漢代到唐代,絲綢之路一直是古代中國與西亞、西方文明交流的主要通道,是同西域地區民族融合的交通要道,從長安出發,途徑今天甘肅、新疆一代,一路上路過的著名城市不在少數,西域三十六國——如精絕國、黑水國、樓蘭國、高昌國、車師國、若羌等當時著名獨立政權的城池,大都已經埋沒在黃沙之中,尼雅古城就是其中之一,因為靠近新疆民豐縣北境古代尼雅河尾閭地帶,故被稱為「尼雅古城」。

圖片來源於互聯網

尼雅古城更確切的位置是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是漢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在大約公元3、4世紀突然消失,留下了待解的歷史之謎。

圖片來源於互聯網

1901年,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發現了這處遺址,同時在這一區域還發現了8支價值連城的漢木簡,後被證明是當時精絕上層統治集團彼此饋贈禮品時使用的木簡,木簡文字是十分精妙的漢隸,同時還發掘出大量佉盧文簡牘。

斯坦因

央視《國寶檔案》圖

雖然,尼雅不像樓蘭那麼出名,但是在這一帶出土各種完好無損的絲毛織物、漆器、銅鏡,還有大量具有健陀羅風格的木器傢具;附近散布的大量佛塔、寺廟、城牆,足以見此處曾有過多麼輝煌的文明,一度被稱為「東方的龐貝」。

央視《國寶檔案》圖

昆崙山上的雪水是尼雅地區賴以生存的基礎,在尼雅古國,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是重要的主導產業,幾乎家家都掌握了機釀酒技術,這裡是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中國葡萄酒文明的發源地,從一些簡牘文書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關於當時葡萄園買賣、轉換、抵押和酒稅管理的記載。

千年古葡萄架 圖片來源於「探尋尼雅神秘之旅」

《漢書·西域傳》有記載:

精絕國,王治精絕城,去長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戶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

從史料上來看,精絕國規模並不大,但卻是絲綢之路上南道的重要城邦國家,地處東西方交流的要道。

那麼,《漢書》中所說的「精絕國」,是否就在尼雅這個地方呢?

1931年,斯坦因再次深入尼雅,從廢墟中又挖掘出26枚漢代木簡,這是當時中原王朝通用的書寫形式,木簡中有一塊寫著「漢精絕古王承書從……」這7個字,直接肯定了木簡出土的廢墟確實就是漢精絕王的駐地,尼雅,就是《漢書·西域傳》的精絕國故址。

(圖片來源於互聯網)

精絕國小民寡,沒有自己的文字,為了適應絲綢之路交通和內部管理的需要,中原的漢簡、印度的佉盧文(公元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期的文字,公元4世紀中葉消失,19世紀才重新被解讀成功)先後在這裡出現,精美的木雕,奢華的飾品,訴說著2000年來的輝煌。

東漢末年,絲綢之路上另一個重要的國家鄯善逐漸強大,兼并了周圍的小國,精絕被其征服,成為下轄的一個州。公園5世紀,鄯善滅亡,精絕也隨之滅亡。

唐朝玄奘曾來到過此地,但他看到的已經是一片廢墟,《大唐西域記》中有言:

澤地熱濕,難以履涉,蘆草荒茂,無復途徑。

自玄奘後,中國的史料中再也沒有與精絕有關的記載。

1995年,中國新疆考古所所長王炳華聯合日本小島康譽先生,組建了一支中日聯合科考隊,深入尼雅地區,這是繼斯坦因之後又一次大規模科考,這次考古發掘出土了眾多佉盧文殘片和「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等眾多漢地絲織物,以及各類文物,被稱為20世紀十大考古發掘之一。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護膊

關於尼雅的消失有很多猜想,有人說毀於戰亂,因為,在已經破譯的佉盧文木牘中,精絕國人們當時最擔心的是來自東南方蘇毗人的攻擊,于闐王國的威脅,但是,在遺址中,各種林立的房屋不僅沒有燒毀、砍砸等認為破壞的跡象,也沒有橫屍遍野般的戰爭痕迹,相反,沒開封的佉盧文書還封存在屋內,儲藏室的米也沒有帶走,種種跡象表明,此地沒有大規模的戰亂。

還有一部分人猜想是與水源短缺有關,塔克拉瑪干本意為「進去出不來的地方」,尼雅曾發生過特大的風災,一夜積沙3~4米。水源短缺,沙漠侵蝕,在佉盧文文書中有這樣的記載:

砍伐活樹,罰一匹馬,砍伐樹杈,罰母牛一頭。

精絕國用法律手段遏制砍伐,側面證明了尼雅地區的生態在當時已經開始惡化,精絕國的消失與自然條件有很大關係。

不論是何種說法,戰爭和自然環境在古代都是最重要的影響。

戰爭會導致行政系統破壞,在西域國家,如果行政性系統遭到破壞,水利灌溉系統將無人管理,這裡依賴一條流量不大的尼雅河,一旦缺乏對水利系統的行政管理,很快就會失控,難以為繼。

尼雅古城曾經因為絲綢之路而繁華一時,如今,在沉寂的黃沙之下,一個具有數百年文明的精絕國已經掩埋在黃沙之下,只有發掘出的精美的藝術品靜靜地訴說著這個國小民寡卻輝煌一時王國的沉浮。

讓閱讀變得有趣~

歡迎關注知乎機構號掌閱讀書 - 知乎


說一個不算太古的,滂江。

民國時曾是內外蒙通道上的軍事重地。但鐵路修通後完全消失了,就剩個小村子,連地名都沒留下來。反而瀋陽當時以它命名的那條滂江街留了下來,比真正的滂江更出名。


必須是建州啊,現在就沒落成小縣城了...

歷史作業總是說:某某某從建州到長安blablabla……然後估計就有人問建州是哪裡?估計我能說的只有:建甌光餅建甌光餅建甌光餅建甌光餅建甌光餅了


臨淄。

可考的建城歷史便有3000多年,自春秋開始便是華夏地區最繁華的城市。

「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如雨。」——蘇秦

直到西漢仍是天下五都之一,劉邦長子劉肥被封齊王,建都於此。

「齊臨淄十萬戶,市租千金,人眾殷富,巨於長安,此非天子親弟愛子不得王此」。——主父偃

但自公元後因戰亂頻發並且是黃河水患重災區,當年的古臨淄城便基本已經消失了。


泗洲城,康熙年間沉入洪澤湖


廢都臨淄

因為海岸線和河流的變化,經濟地位下降。


推薦閱讀:

怎麼看待「星辰大海之後殺你全家」這種想法?
中國能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主要靠的是什麼實力?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否阻礙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為什麼中國人在國外不團結?

TAG: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中國 | 古城 | 中國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