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對你影響最大的書是什麼?
1,阿德勒的《生命對你意味著什麼》
這本書換過好多次名字,現在好像叫《自卑與超越》。大二時看的,當時的我有明顯的強迫症,看完這本書我從強迫症中走出來了,它影響了我的思維。曾經買過很多本這個書送給我認為關係不錯的朋友,我覺得對大家會有幫助,但大家都不是很喜歡,覺得有點莫名其妙。 其實我現在已經完全不記得裡面的內容了。2,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與被損害的》
這本書我只看過一遍,不忍再讀。這種書其實是有毒的,對人性和苦難的描述太深刻。其實人世間哪需要那麼多的深刻?有時麻痹一點,對自己和身邊的人更寬容一點或許會更好。性情刻薄之人不宜看此書,就好比我。
3,《論語》
很多人問我怎麼學八字,有哪些書介紹。我都會先推薦《論語》。不僅僅是道德之學,從安身立命的角度來說,其智慧無出其右。即便我們愚鈍,理解不到其中的智慧,能記住一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足夠了。4,火影忍者
這不是書,是一部日本的卡通。它告訴我們,這個世界,屬於那種不斷犯錯還一往直前的傻逼的。5,《教父》 「很多人稱之為「男人的聖經」,其實言過其實了,因為暴力手段不可能長久,稱之為「智慧」本身就是荒唐的。但裡面有個觀點對我觸動很大。「即使再卑微的人也有他自己的世界,也有他的尊嚴。不要輕易拒絕一個向你開口的人。」 我很後悔沒有踐行這句話。白岩松:
我經常會面臨這樣的一個問題:「請問對你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什麼?對你影響最大的一個人是誰?」我的答案永遠是標準的:「對我影響最大的一個人是我媽,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新華字典》;沒有我媽就沒我,沒有《新華字典》我不會認識那麼多字,看那麼多書。」
其實,人的生命就像一條奔騰不息的江水,總有很多分支不斷地給你注入新的能量,一本又一本的書就是如此。但是突然有一天,有一個提問很殘忍——哪本書最重要?手心手背難以割捨,怎麼去回答呢?
或許只有《新華字典》是一個標準答案。
《記憶與印象》,史鐵生的一本散文集,寫了他的幼年,他的親人。我反覆讀過很多遍。 摘錄一點,是一篇名為《老家》的,史鐵生的優點在於,他的文字「起勢」起得特別棒。我看著母親出嫁前住的那間小屋,不由得有一個問題:那時候我在哪兒?那時候是不是已經註定,四十多年之後她的兒子才會來看望這間小屋,來這兒想像母親當年出嫁的情景?1948年,母親19歲,未來其實都已經寫好了,站在我46歲的地方看,母親的一生已在那一陣喜慶的嗩吶聲中一字一句地寫好了,不可更改。那嗩吶聲,沿著時間,沿著陽光和季節,一路風塵雨雪,傳到今天才聽出它的哀惋和蒼涼。可是,19歲的母親聽見了什麼?19歲的新娘有著怎樣的夢想?19歲的少女走出這個院子的時候歷史與她何干?她提著婚禮服的裙裾,走出屋門,有沒有再看看這個院落?她小心或者急切地走出這間小屋,走過這條甬道,轉過這個牆角,邁過這道門檻,然後佇足,抬眼望去,她看見了什麼?啊,拒馬河!拒馬河上綠柳如煙,霧靄飄蕩,未來就藏在那一片浩渺的蒼茫之中……我循著母親出嫁的路,走出院子,走向河岸,拒馬河悲喜不驚,必像四十多年前一樣,翻動著浪花,平穩浩蕩奔其前程……
謝邀
紅樓夢目前為止,是《明朝那些事兒》。這世上沒有貪贓的楊漣。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還有我在學校定的報刊《格言》
陳二狗的妖孽人生。雖然是個網文,但是確實對我影響特別大。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上高二,在一個很小的縣城裡。受周邊的親戚朋友影響理想是高中讀完上個大學然後考個公務員,當時每天生活是和幾個朋友打打籃球,逃課去網吧,然後就是看看網路小說。不經意間看到這本小說,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這個世界好大,人可以過的這麼精彩,作者關於風水,關於人生,關於權力的平衡,關於私募基金,關於隱忍,關於努力,關於愛情的描寫和知識的普及,對於一個縣城裡上學懵懂的高中生真的很震撼。從那時,我覺得人生不能這麼大的一塊天地,必須去看更大的世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還有了一些所謂的野心。但首先,必須得考出去。從此,坐下來努力學習,從班級最後一年時間到了班級第五,並考上了對我來說還湊活的大學。目前在一家私募基金工作。現在回頭看,這個書三觀略有一點不正,文筆其實也沒有那時感覺的那麼好,但是是對我人生影響最大的一本書。
《毛澤東選集》從頭到尾徹徹底底改造了我的思想,不再怨天尤人,不再虛言浮誇,不再頹廢不前。相信憑藉著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嚴謹,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態度,實踐論作為方法論,我的未來是光明的!!!
傲慢與偏見
白岩松在《白說》里說,所有讀過的書都像不斷匯入江河的娟娟細流,幫助你慢慢成長,變得壯闊、深遠。我們是無法知道哪一條匯入的溪流讓黃河成為黃河,讓長江成為長江。同樣的,每本書都對我們有過影響,正是一本本書的積累,我們才是現在的模樣。所以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影響最大的書。以上。
《做最好的自己》——李開復,影響比較壞。
不黑他,實事求是的說:這本書現在看來,太過於理想化,脫離實際。本書的受眾:青年,大學生,高中生。
如果沒有足夠多的社會經驗,和對現實的認識。年輕人很容易被書中的激昂的文字鼓動。然而,這本書幾乎完全脫離當前社會現實,忽略了個體差異。如果年輕人僅僅憑著一腔熱血,不考慮自身條件(能力,性格,出生),就如書中所寫一般:「follow your heart,追隨你的心」,而選擇將來職業發展的方向,是極其不理智的和錯誤的!這本書批判中國一元價值觀的社會,讚揚多元社會的美好,同時傳達一種「鼓勵年輕人不要懼怕未來,年輕人當勇敢追求自我,淡化金錢名利」的價值觀。並且舉出了不少個留學生和精英白領在「思考人生」後,放棄高薪,做出巨大職業轉變,然後成功實現自我價值的例子。而這正是這本書最大的問題。
1,例子嚴重缺乏普遍性和代表性,屬於極少數優秀人才的個例。事實上,不僅僅是大學生,我們身邊的能看到的幾乎每個——人,一輩子可能都不具備這種以「通過極端追求理想,從而實現自我,達到精神成功」的能力。
2,多元化的社會是一種良性社會,這毫無疑問。但是書中倡導的價值觀,可以說是鼓動每個當代年輕人「以自己人生的將來作為代價,去推動多元化價值觀社會的形成和發展」。李老師,你太高看普通的大學生了。
基本上,如果當年你是遵循著這本書去follow your heart,那麼現在你應該過得比較很慘。
那年這本書很火,火爆得過了頭,可以說影響了當時整個一代的大學生。
李老師也「一寫成名」,演講、採訪在那段時間幾乎就沒有停止過,被人尊稱「人生導師」。那年的年輕人,你們現在在哪裡仰望。東野圭吾的《紅手指》。
那是我讀的第一本東野君的書。不是他最為著名的,確是令我感受最深的。
我十三歲時讀的,那時第一感受就是真實而可怕。越往後看越覺得震撼。然後就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他的書。
他真的是把人性中的惡寫到了極致。先答一發,等我活過了考試周再寫 = =
-------初中、小學
《生活的藝術》林語堂《心與物游》沈從文
《城門開》 北島(可能和青燈搞混了…回去再確認一下)(「寫散文的詩人是不會瘋的」)--------高中
《挪威的森林》(我在「我」身上看到了我…)《反與正》加繆 (這本反而是他最不出名的,但是開頭的大海意象,給我的觸動和感慨卻極深)《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TUT感覺自己也像多崎作…不過腹內空空的容器,飛鳥夜裡到來,白天離去。好像看到了平行世界的自己)《生活在別處》米蘭昆德拉 (敏感的高中時代順利地在「詩人」身上發現了自己…這本書對我影響很大)------大學
《荒原狼》 (大一某天在文圖意外看的,書不厚,但是看完之後整個人被擊中了)
辛波斯卡的另一本詩,好像有這麼幾句「我的靈魂,樸素如梅子的核。我從未使用過絕望,儘管它的確為我所有,我被賦予了絕望,只為妥善保管」
僅憑影響肯定漏掉了好多,但是小學初中時喜歡的書影響的是我的審美趨向以及三觀性格(古今一奇葩)
高中影響最深的幾本書,基本有一個共性,就是能夠照見自己;而當時一時興起讀的許多哲學類書籍,雖然讀的過程中不乏觸動,事後感觸卻沒有那幾本小說散文之類的深刻,可能是時機未到
大學是自我被打破而慢慢生長的時期,有些書行打破之用,有些書又幫我構建。
挺喜歡這個問題的,我覺得個體間差異之巨,也許可以通過不同時期對書籍的不同興趣進行觀察:)我們從二叉樹列第一個岔口就走向兩邊,最後卻可能在後來因為志趣相投而會合。此時此刻達到的共鳴,背後卻是兩套自洽的生命體系,多有趣啊!《活著》
在遇見史鐵生的那本《在家者說》之前,這個問題可能會真的讓我考慮很久,但是現在我會直接給出這個答案,我不能去說這是我見過最好的一本書,但它真的告訴了我很多東西,他讓我知道生死、疾病、性愛、愛情、平等、信仰會有一種別樣的方式去解讀,因為作者自身的境遇問題他不會說教你怎樣人定勝天激勵你去與世界抗爭,而是慢慢地告訴你生命里你會在很多情況下無能為力,卻又能說服你去積極的面對生活,讓你接受這個不完美的世界。 我的描述是無力且蒼白的,它的精妙我是不能表述的,我只能說說我是怎樣對待它的,一直特別喜歡看那些快意恩仇的小說,只為了心中能夠爽快,所以散文悲劇什麼的很少去碰,無意中翻到的這本《在家者說》卻讓我有了耐心,看兩三頁歇兩三天,拉拉扯扯了將近兩個月才看完,也少有的做了讀書筆記,不是不想一次性解決它,而是根本不能,讀的急了理解不了,理解了的給的震撼太多又承受不了,只好那樣慢慢地挨,所以這本書根本就是我苦挨下來的,挨下來之後又在準備去挨第二遍。 也許這本書根本不是什麼好書,它只是對了我的胃口。 也許史鐵生根本不是什麼好寫作人(沒有喊他作家,是因為他書中特意說了自己不是也不喜歡作家,他更喜歡說自己在寫作,在寫自己想寫的),他只是說了我愛聽的話。 我不推薦你去看這本書,我只祝福你能夠在茫茫書海中找到一本自己的心頭好,在大眾嘲笑它的不知名與不成功時,你能倔強的說一次「那又怎樣,我就是喜歡」。
史鐵生《命若琴弦》,讓人思考活著的目標和意義
小王子小時候我媽當童話書給我買的 它也的確是本童話書 然而在我那個年紀並沒有看太懂 後來初高中做摘抄的時候 又把它拿出來看
【這些大人們就愛數字。當你對大人們講起你的一個新朋友時, 他們從來不向你提出實質性的問題。他們從來不講:「他說話聲音如何啊?他喜愛什麼樣的遊戲啊?他是否收集蝴蝶標本呀?」他們卻問你:「他多大年紀呀? 弟兄幾個呀?體重多少呀?他父親掙多少錢呀?」他們以為這樣才算了解朋友。 如果你對大人們說:「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磚蓋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戶上有天竺葵,屋頂上還有鴿子……」
他們怎麼也想像不出這種房子有多麼好。必須對他們說:「我看見了一幢價值十萬法郎的房子。」那麼他們就驚叫道:「多麼漂亮的房子啊!」】
【我們整天忙忙碌碌,像一群群沒有靈魂的蒼蠅,喧鬧著,躁動著,聽不到靈魂深處的聲音。時光流逝,童年遠去,我們漸漸長大,歲月帶走了許許多多的回憶,也消蝕了心底曾今擁有的那份童稚的純真,我們不顧心靈桎梏,沉溺於人世浮華,專註於利益法則,我們把自己弄丟了。】【只有用心靈才能看得清事物本質,真正重要的東西是肉眼無法看見的。】現在看來也是很有意義的一本書《牛虻》五年級看的書,連看六七遍。好書看過很多,這本不能算特別好的。但是有時候某本書只是因為裡面的一句話敲中了你,而且敲得你驚醒。我小時候性格很軟,什麼都讓別人決定,自己盡全力做到什麼都優秀,對別人溫柔,願意寬恕一切人,可是就是沒有主見,不敢自己決定什麼。那時候不懂什麼社會背景,也不懂這本書描繪的什麼矛盾啦之類。我只是在這本書里描述的,被嘲諷的教士形象中看到了自己。牛虻那句:至少我們可以自己做決定,並且承擔自己的決定帶來的後果。(大意)讓我印象很深。所以我要決定自己走什麼樣的路,並且決定之後便不會後悔,也不再根據別人意願而活。肯定也有很多書影響我很深的吧,是很多很多書把我變成了現在這樣的我,只是我印象最深的只有這本,一定是因為我看這本書的時候算是比較小的緣故。
《夏洛的網》EB懷特
居然沒有人提 《五年高考,三年模擬》道德經 不錯。
推薦閱讀:
※即將上大學 有哪些書應該看看?
※如何評價《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如何構建各專門領域的知識體系?
※通常正常格式的 PDF 用什麼電子書閱讀器看最好?
※如何專心地讀完並了解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