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秦滅沒有統一六國,對比歐洲史,人類是不是可以提前幾百年到達現在的文明程度?
首先要說一點,古代東方的歷史進程是略領先於西方的,比如東方從秦商鞅變法公園前四世紀開始進入封建社會,而西方是從西羅馬帝國滅亡開始的,領先幾百年。
下面進入正題,首先對比一下中國戰國時代和西方是十六十七世紀的相似之處。 戰國諸侯共尊周天子,公侯王位都需要周天子封賜。西方諸國皆奉羅馬教皇,國君稱王都要教皇加冕。並且東都周天子和教皇國教皇都並沒有什麼卵實際權利。戰國諸侯文化相似,文字差異也不是很大。西方各國當初基本也是這樣,慢慢的演化為現在的各國文字。即使現在西方各國文字也十分相似。 東西方都有一國通過改革或革命率先進入新的政治制度,並利用新政治制度中的先進生產關係率先富強起來開始稱霸。秦國通過商鞅變法率先從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秦國遠離中原,最初被中原諸侯視遠離中原教化的蠻夷之國。英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率先從封建社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英國遠離歐洲大陸,最初也被歐洲大陸各國排斥。 各國的政治結構基本類似,中央無法集權,領地主分權嚴重。東方各國國君無法實際做到集權,各國士族和士大夫分權嚴重,甚至有三大夫分晉和田氏代齊(士大夫分權過於嚴重,這也是秦孝公決心削弱士大夫兵權封地,重用商鞅進行加強君權的封建社會改革的原因)。西方各國城堡主、封地主權力很大,中央也無法做到對政治經濟軍事的集權(題外話,我感覺國君本來權力就弱這也是西方諸國進入資本主義君主立憲比較容易的原因之一,包括日本,本來國家權力就在幕府將軍手中,所以即使明治天皇推倒幕府以後,資產階級改革君主立憲受到統治階級的阻力並不大。而中國的戊戌變法沒有讓君主立憲實行,恰恰因為久掌實權的統治階級不願意放棄權力)。 文化上,東方百家爭鳴,哲學有道家,文學有儒家,機械物理有墨家,軍事有兵家,政治有法家,化學有陰陽家。西方開始文藝復興,從文學的但丁,到科學的牛頓。文化都很燦爛。 然而中國戰國時代和西方十三十四世紀不同之處,導致了我對這個問題的提出。 秦國富強,吞併六國,焚書坑儒;還有後來的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導致東方多元化的政治文化燦爛開始消失,物理化學工商業在中國社會的生命力慘淡。一家獨大的儒家失去其他門派的競爭,慢慢也失去創新和進取,變得窮酸迂腐,再也沒出過百家爭鳴時代的孔孟荀等大儒。 而西方,英國率先富強後,選擇的並不是吞併其他各國,而是選擇斂財發展經濟,但為發展經濟側面的結果卻是工業和科技的相互促進發展。保留了西方政治文化的多元化,保留了生命力,科學發展了起來,人類文明開始大步前進。 參考西方參考英國,多麼相似的歷史,卻因秦的統一,是東方科學(我說的是科學不是政治和文學)失去了為人類飛躍進步做貢獻的機會。人類進入現代文明晚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 假設,如果秦國富強以後,不吞併六國,秦國之後的齊韓變法也讓東方諸國富強起來,是不是百家會更好的發展,是不是科學可以在東方大地突飛猛進。秦國在最西,如果秦國選擇在當時開通後來的絲綢之路,作為世界上最早進入封建社會的國家,是不是可以把東方文明向西傳播。 如果按照上一段所說,或許東方的科學可以使人類提前來到現代文明,可以讓現代社會規則由東方文化主導。奈何秦選擇的是一統天下,秦統一華夏真的是有歷史貢獻嗎?非也!!
建議題主還是多讀書。
——————————————————
之所以讓題主多讀書,並沒有什麼諷刺的意思。題主這種觀點是初學者經常會犯的毛病,甚至一些研究者有時也會有這樣的認識。簡單的來說,對歷史了解不夠,史實掌握不足,看到表面的相似表現就認為兩者相同,尤其表現在對中國古代的某些事物與西方近代觀念的相似。例如大同社會就是古代的共產主義社會目標
墨家兼愛和基督教博愛的等同楊朱的「全性葆真」和現代人權思想的關聯黃宗羲的民主憲政思想古代中國的代議制民主
······
因為對兩者都不深入不了解,所以形成這種讓人啼笑皆非的觀點。
對於這種奇怪的認識,最為我們熟知的就是當年維新變法的康有為《孔子改制考》。當然,這本書的觀點是有其政治目的的,並不一定是對歷史的認識不足。這些觀點看似有些道理,但是只要深入了解其中的史實,就不難發現這是一種極其粗糙的嫁接,這並沒有什麼錯誤,我之前的答案也說過,對於史實的認識只要能夠自圓其說那就是我們能夠容許的,對史實的深淺認識不一,就會形成不同的觀點,這是無可厚非的,但如果只停留在表層的認識,就覺得自己的觀點無懈可擊,那就是故步自封,難有長進了。題主的觀點也有這樣的毛病,因而我建議題主多讀書,要深入了解當時的歷史狀況,相信會有自己的思考。——————————————————
既然題主已經看到了東西方兩次政治變革之中的生產力關係變革, 就應當明白兩個變革之間的生產關係是完全不同的。
西歐這一時期,從西羅馬帝國滅亡,日耳曼人國家建立,是從一種相對完整的奴隸制到原始的軍事民主制的倒退,也是奴隸制經濟的崩潰。而從日耳曼軍事王國到法蘭克王國,到查理曼帝國是日耳曼傳統,羅馬古典主義,基督教精神的融合階段,這一時期,建立在軍事民主制原型上以私有制為生產關係的政治結構逐漸形成。在鄉村,農村公社逐漸崩潰,農民依附貴族,在廣大農村地區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莊園城堡,莊園內自給自足,任何產品都是滿足自身需要,完全是一個封閉的自足經濟體。而擁有這些城堡的貴族,之中大部分不願意生活在鄉村,進入了城市。在城市,一些自由人開張商業活動,手工業生產,貿易發展,形成了一個個商業城市,這些城市的掌握著往往是某些貴族,但是城市一般處於自治狀態,由公會、商會壟斷產品的生產權,掌握城市的權力。在上層政治結構中,國王並不具有更高的地位,國王也只是一個領主。而貴族和國王之間,也是一種基於原始軍事民主會議下的契約關係,國王的權威並不來源於自身血統,而是來源於和貴族之間的契約。
反觀中國,從西周到東周,整體政治結構是上層宗法氏族關係的消亡,而到了春秋戰國是血緣政治秩序的崩潰,是地主階層的崛起。而整個過程伴隨的是井田制的逐漸消失和小農經濟的成長。
雖然說表面上諸侯分封和貴族自治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從內部來看,各個諸侯內部不斷加強政權對國家的控制,軍事貴族逐漸取代血緣貴族。貴族自治下貴族領地內依舊是大大小小的封地,並沒有權力集中的趨勢。而雖然西方中世紀和中國古代都叫做自然經濟,但整體表現形式是完全不同的,所謂的「自給自足」,在西歐是莊園經濟內部的自給自足,在中國是小農經濟下整個社會的自給自足。這樣的生產關係就會形成不同的政治結構,在西歐莊園是獨立的個體,而中國則必須保證社會的整體性,這需要的是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因而在政治上,兩者之間的區別,在於民主傳統,在於政治結構,在於生產關係。
另外,題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從西歐的分裂到英國的崛起,之間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在整個中世紀後期,西歐進入君主專制社會,到英國崛起已經是十八世紀的事情,超出了題主討論的範圍。
到了最後,題主提出作為最早的封建國家帶領科技技術飛躍發展,先不討論封建社會一詞是否恰當,西歐的科學技術正是在專制主義封建社會崩潰的同時飛速發展,而不是在封建社會建立之初,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先秦諸子百家都是政治學說,非要扯上什麼哲學有道家,文學有儒家,機械物理有墨家,軍事有兵家,政治有法家,化學有陰陽家
這是就是完全的信口胡言了。
——————————————————
最後還是一句話。
多讀書。——————————————————另附評論區討論題主:首先感謝答主的耐心解答。
其次容許我闡述一下我的不同看法。我研究的不是從西羅馬帝國滅亡和日耳曼民族國家崛起的歷史,我闡述的歷史階段是從文藝復興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後英國強大這二三百年的歷史,我在第二段對時間有闡述。
再者,你所說的「雖然說表面上諸侯分封和貴族自治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從內部來看,各個諸侯內部不斷加強政權對國家的控制,軍事貴族逐漸取代血緣貴族。貴族自治下貴族領地內依舊是大大小小的封地,並沒有權力集中的趨勢。」是拿封建變革以後的東方諸國和資產階級革命之前的西方國家做對比。如果拿戰國時期的封建變革和西方的資產階級革命做對比,則應該比較的是雙方同在變革前或者變革後吧,拿變革之前的體制類比變革之後的體質略有不妥。還有「貴族自治下貴族領地內依舊是大大小小的封地」,戰國前中期,諸侯各國內各士族士大夫都有其領地,士大夫領地內也繼續分封給自家族內子弟。這是西周分封制的延續。最後,我在先秦諸子百家都是政治學說這一點上也存在自己的看法。的確大多數學派都有自己的政治主張,並且通過各國的重用發揚光大,比如法家、儒家,但是比如已論辯著稱的名家,以陰陽五行為宗的陰陽家等等歷史上並沒有明確記載他們的政治主張。還有真的能忽視道家在哲學、儒家在文學、陰陽家在原始化學 天文學,墨家在原始機械物理學方面的貢獻嗎
回復:
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之前題主所限定的時間是十四到十六世紀,那麼我的討論範圍也在中世紀早期到中期。
從1689年光榮革命到1765年的工業革命,之間雖然是短短的不到百年,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經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工業革命的前提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巨大的原料來源和市場,開放的政策,發達的工商業以及具有僱傭關係的手工工場這是工業革命發生的必要準備。那麼秦朝呢?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剛剛確立,不具備市場,不具備原料,個體農耕佔據主導,還有官方壟斷的手工生產和壓制的商業。如果僅僅從生產關係的變革來看,一個是從自然經濟過渡到資本主義,一個是從所謂的奴隸制經濟到小農經濟,這是根本上就不同的變革,完全不具備可比性。至於你所說的名家和陰陽家的觀點,我不做評價,還是那句話,下論斷之前還需要多讀書。
——————————————————
題主所提到的如果換一種問法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
這就是一個非常值得討論的問題,也就是歷史上很有名的「李約瑟難題」。
「李約瑟」難題的回答可以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哲學、體制等等很多角度,也限定了討論範圍,近代中國。
從工業革命發生以來,東西方的歷史學者們都在討論這樣一個深刻而巨大的歷史變革產生的原因,其中有各種各樣的觀點,但無論是哪種觀點,都無法否認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變革之間的緊密關係。——————————————————
現代歷史解釋的整體氛圍,相對於傳統的起源學解釋,更偏向發生學的解釋方法。
一個歷史事件的發生,並不僅僅限於簡單的時間線上的起源,而在於整個系統內部各個因素的綜合,換到歷史的角度,就是指整個歷史背景的各個因素綜合作用,如果運用唯物歷史觀的話,那就是除了經濟基礎,生產力等因素外,還有其他各種因素的作用,而這些作用可能並不是在事件發生前才出現,可能遠早於事件產生,甚至可能在系統形成時就已經產生。當這個事件在醞釀著發生時,一切可能的推動因素都會發生作用。那麼我們換一種宏觀的角度來看,中華文明和西歐文明就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文明系統,雖然具有文明的發展相似性,經濟,政治等發展具有普遍性的特徵,但隨著系統的不斷發展,其內部獨有因素組合拆分,又受到不同外部系統的影響,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也許工業革命能在西歐文明發生真的是不可複製的,正是西歐文明內部種種特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對整個人類歷史來說,這是一個「巧合」,但對西歐文明來說,這是必然。這正是歷史的幸運,卻也是歷史的不幸。幸運在於各個獨立的文明共同形成了一個世界文明;不幸在於,原本可能在各自的歷史上獨立發展的文明被迫中斷了自己的發展過程,開始痛苦而艱難的學習西歐現代文明的過程。一個假設,如果任由中華文明相對獨立的發展,會不會產生另一種「現代」文明呢?
然而,歷史不容假設,以往已成必然,今人只余嗟嘆。建議李碩來回答
這個觀點從根子上就不成立,歐洲沒有統一不是因為他們腦殘到要保留什麼政治和文化多元性,而是因為他們打了上千年最終沒整出個勝負來,從古羅馬到拿破崙再到吸特樂,打算統一歐洲還少么,英國沒打其他國家的注意是因為有更好對付的海外殖民地,如果他們像中國一樣沒有向海外新大陸擴張,只在自己的大陸發展,你看英國會不會選擇幹掉其他歐洲國家一統江湖。
沒有多少相似性:1、中國傳統上就是農業立國,西歐海洋貿易的比重一直很大;2、中國自武丁射天以後就是王權獨大,歐洲是兩元制;3、春秋時中國已開始走向郡縣制,歐洲是軍事貴族是封建制,兩者的動員能力天差地別;4、中國周邊基本沒有什麼同等文明可資借鑒,而歐洲歐亞非多種文明交互激蕩;5、中國學術的指向是人道,西方是技術流。就是說,沒有可比性。中國一定是大一統,因為中國是農業國,中原的地理條件又不像希臘是破碎山國,組織動員能力又遠超西歐的軍事貴族封建制度,一旦沒有足夠的中央權威,那就是打的血海肉山的。就算如五代十國那般,這種平衡也很容易被打破,不象西歐那樣征服起來很困難
集權統治的根基無一例外最本質有一條「愚民」,無論古今中外概莫例外。所以集權統治和科技本質是對立的,科技需要開發民智。
集權統治的最大死穴是第三方國外勢力的威脅和競爭,暴君從來不是亡國的必要條件。國與國之間的競爭長期看是科技生產力的對決。沒有第三方勢力的競爭,任何一種社會模式都可能陷入長期震蕩的穩態模式,三千年、五千年可以幾無變化。而一旦引入了國與國的競爭,穩態模式就在被不斷的突破、升級,形成協同進化。這兩條綜合起來,對題主的答案是:幾乎是肯定的。既然是假設,當然要從假設條件來推,怎麼能光說諸子百家,儒教云云,儒教是統一之後統治的需要,如果沒有統一,也不會有儒教啊。質變總要量變來積累的,人們假設歷史的時候總會忽視極端情況對結果的影響,老說什麼沒有希特勒會有東特勒,好像什麼都是天註定,但沒有愛因斯坦呢,同時也沒有了奧本海默呢,牛頓什麼的都沒有呢,東西南北特勒了半天還是無法磨滅半分傑出人物對歷史的影響。說得好像出生在戰國的諸侯之家就可以混吃等死了,反正其中總有一個最後能統一。儒教確實有功勞,但為什麼儒教被選擇而且被選擇了這麼長時間?因為科技所限,在沒有電話沒有高鐵飛機的設定下,統一的集權國家超過一定半徑管理接近失效。即使是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有無數沒有「王法」的小山村,何況秦始皇。人際關係中的悲劇很多時候都源於超出能力的控制欲,你養了一隻鳥,可以栓條布繩在手上,當時的繩子太笨重,鳥一多站著不動胳膊都受不了了,更別說打個雷往四面八方亂竄。歐洲人太笨,搞了一下放棄了,中國人聰明,把鳥的翅膀都折了。。。。。。
題主需要多看書.在題主眼裡政治學是一切學術的基礎.希臘和中國的技術發展思路就完全不一樣,中國人的數學走不完全歸納,而希臘人發展出了形式邏輯走了演繹.不完全歸納可以實現很高的計算技術,但是永遠走不到現代數學的門檻.一個沒有點出邏輯學的文明,能發展出現代數學?沒有現代數學,一切的近現代科學是無法發展起來的.帝國時代設定中國文明發展不出數學-&>彈道學,是有歷史依據的.
經濟歷史學家曾拋出一個問題,歐洲何以在工業化方面跑第一,其他社會跟歐洲也在同一個軌道上並行,結果率先觸線的卻是歐洲?
國人也同樣困惑於這個問題,首先,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文明要比歐洲文明進步,歐洲的印刷術、造紙術、火藥、羅盤以及運河的水閘,皆是直接或者間接從中國傳來的;其次,中華文明從未中斷過,並燦爛發光於春秋戰國,那也是一個科技突破和知識大量釋出的時代,好比是歐洲的文藝復興;
可最後產生的現象卻是,世界上第一波穩健的經濟發展首度發生在歐洲,代表現代的代議政體現和人權觀念,也發生於歐洲,而中國是繼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開始了長達2000年的皇權專制。這一切是為何?
不是所有東西都歸國王所有
歐洲的歷史演進從奠基的那一刻便已註定,政府對人民毫無掌控能力,他們必須去爭取到人民的服從,而不是爭奪,若想爭取到更大的勢力,必須提供良好的政府服務,這不像亞洲以及中東地區的帝王,一切皆帝王家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由於高度依賴擁有土地的重要臣民,君主勢必處於弱勢地位,處處受限制。除了要爭取底層的人民支持,還要和以下三個勢力作鬥爭。
和貴族爭權勢
在羅馬帝國滅亡之後,西歐再也不曾出現一個統一大片疆土的強大力量。
古羅馬在遭遇日耳曼的入侵之前,國力已經日益衰退,此後,在僱傭的一個日耳曼將軍自稱為王之後便土崩瓦解。彼時西方不在是一個統一的帝國,而是並者的一個個由不同日耳曼民族所創建的小王國。
日耳曼民族雖善戰,但治國乏力,他們毫無治國安定的經驗,四處求援,終於從羅馬的地主階級和各區的主教得到了幫助,作為交換條件,大地主可以得到封地,從此在長久以後,土地便成了領主的私有財產。
領主雖服從國王,但他們大可違抗命令或者置之不理,他們擁有私人武裝力量,可以被國王所徵召為國效命,也可以用來對抗或者刁難國王。國王和領主之間依賴於個人的盟約作為約束。因此,雖然歐洲國王的權利日增,但不曾演變了專制君王。
由於立足點薄弱,國王必須徵詢權勢人事的建言。在做決定以前,要聽取這些人的意見才可以拍板定案,否則就可能被對著幹了,好心酸。這要是在大清國,敢有叛逆之心,斬。
和商賈爭支持
商賈在古羅馬時期也是平民的一種,不過他們是財力雄厚的自由民,在後期的城鎮發展中他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國王為了平衡貴族權利,讓他們忠心的俯首稱臣,就不能太刁難他們。可是國王也想擴大自己勢力範圍啊,獲得更多的控制權,這一切都需要錢,怎麼辦,城市裡的商賈、貿易人士和金融家可以提供。
一來需要靠這些人提供貸款和人力才能維持官僚系統,二來這些人的財富還可以被課稅。那在此情況下,國王重視經濟發展和新興科技也是不得不然的行為,雖然科技主要用於戰事,但收效甚大,比如後期帝國主義擴張,北美殖民地的發現,為此提供了大量的金山銀山,讓國庫充盈。
到中世紀之後,城鎮日益擴大,君主允許城鎮自治,交換條件是必須服從君命,上繳稅收。每個城鎮選出議員,然後再由議員選出市長。
民選出的議會和市長可以管理自己的市政。雖然國王不願意看到這些權力中心過於太大,前期會派出自己的人馬去管理,但隨著商賈、金融家的荷包日益豐滿,尋求權力能力也越來越大了。國王上有在鄉間做大的貴族,下有自治的城市中產階級威脅,處處收到牽制,苦不堪言,而後者的威脅遠比貴族所棘手。
和教皇爭威望
即使在今天,教皇依然擁有它的個人領土,梵蒂岡城。在8世紀的教皇不願臣服於倫巴底人的統治,他向東羅馬帝國求援,而東羅馬正在應對入侵的穆斯林,無暇顧及教皇,於是教皇轉而寄希望於查理大帝。
查理大帝於是平定了倫巴底人並將羅馬周遭一大片土地留給了教皇,讓教皇全權所有。之後隨著疆土多次變更,才縮減為目前的方寸之地,但他依然是教皇的個人領土。
教皇和國王的權利增長,彼此都有推動之功。國王一直是教皇的地位捍衛者,在保護教皇的屬地方面舉足輕重。偶爾也會插手羅馬教務,以免投機人士坐上教皇寶座。教皇則借著為國王帶上冠冕,賜予羅馬皇帝封號,使得國王的威權更增。
隨著教會的壯大,天主教會已經是中世紀時期最龐大的國際組織。國王開始左右他們地盤的主教人選,因為有時候,國土的三分之一是掌握在教會手裡,這些地方的收入都被教會收入囊中。但教皇,堅持教會事物有教會治理,國王和王侯不得插手。此時國王和教皇為了自己的威望開始了正面交鋒。長年爭鬥的結果,是教皇和國王的力量雙雙被削弱了。
期間有一個有意思的故事。
在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剛當上教皇時,他宣布,以後主教的任免由他親自指派。而法王亨利四世的回應是,將來這個職位繼續有我來指派,而且態度相當強硬,於是教皇開除了他的教籍,這等於就是說教皇昭告天下,基督徒們可以不必聽從國王的服從了。
這可把法王的著急壞了,我們國家基本全部都是基督教徒啊,這不是把我給罷免了么,而且此時那些貴族們終於可以有理由不聽國王的了,自立門戶。
於是亨利四世冒著嚴寒穿過阿爾比斯山,到義大利北方卡諾沙城堡求見教皇,並在雪中苦等三天,隻身貧民裝,只為求教皇恢復教籍。看到如此可憐,教皇心一軟,算是恢復了他的教籍。
文藝復興,再反思
文藝復興被描述為古希臘學術的再發現,他們希望像古代藝術家那樣從事藝術創作,回到那個非基督教的世界,但這個已經被教會由於自己的目的所隱藏起來了。
中世紀時期,歐洲的教會權利很強大,屬於一個專制和黑暗的時期。大部分的神父加入教會,並不是為了宗教情懷或者特別虔誠,他們加入,是為了進入這個龐大的有錢有權的組織。
就比如國人喜歡當官一樣,因為自古以來,朝廷是權利最大也是油水最多的組織,所以大家都拼了命的加入。但這個組織為了讓自己這種權威不被挑戰,會對其他思想進行壓制,強制每個人遵守規定和禮儀,宰制你的思想,以利於他們的統治。
文藝復興學者就是想暫停這段鉗制,回到古希臘那個百花齊放的時代,但他們並沒有直接攻擊基督教,他們認為,宗教是個基本的存在,大體上是個好事,只是這個世界上還有更多的事情值得關注,而非宗教。這樣的鉗制一旦被打破,歐洲的思念開始變得更加的大膽和開闊了,而非宗教所指導的單一思想。
文藝復興是中世紀遭遇的第一重大衝擊,之後相繼發生了16世紀的宗教改革、17世界的科技革命、和18世界的啟蒙運動。這些運動直接令歐洲的科技和思想齊飛,從此歐洲文明突飛猛進,大步的走在了其他文明之前。彼時歐洲再也不是那個受教會唆使愚昧無知時代了,而是堅定了理性和科學方向,繁榮發展。
馬丁路德和中國的關係
當年的馬丁路德作為宗教運動的知名人物之一,他所發起的新教對當時的天主教來說是致命打擊。
由於當時的《聖經》是由拉丁文書寫,極少數能夠閱讀,教會被稱為是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解讀《聖經》的權責單位。但路德自己卻發現,你不必對神父的指示言聽計從,你只要相信上帝、抱持信仰也可以得到救贖。
這等於是斷了教會的財路和威望,教會對此當然害怕和惱火了,說他是異教徒,要處死他。但過去也曾有許多異教徒在一國之內帶著小撮跟隨者發起過這種對教會權威的挑釁,最後都被教會和國王鎮壓下去了,為何馬丁路德可以不一樣,很快擁有大批追溯著,可以和教皇分庭抗禮吶。
這個就和中國有關係了,並非是中國人支持他,而是中國的技術支持了他,拜印刷術的發明,馬丁路德對教會的批評和譴責立刻被印刷為文字,在教皇打壓他的計劃還沒成型之時,他的文字已經傳遍了歐洲,這讓教皇措手不及。從此新教誕生了。
宗教傳承文化
看過歷史的都知道,古希臘是哲學、藝術、文學、數學、醫學以及政治思想的源頭,也是歐洲文化的歷史源頭。現代社會的議會體制和科技都和古希臘有淵源。那古希臘被征服以後,為何這些文化能夠被傳承下來吶,基督教功不可沒。
雖然我們看到了宗教強大起來邪惡的一面,但也因為基督教,古希臘的文化和知識才得以傳承和保留,令歐洲的文化沒有因外敵的入侵而被迫中斷。那為何能夠傳承。
羅馬帝國
羅馬人比希臘人驍勇善戰,治理帝國的法律比希臘人高明,後期也征服了古希臘。但羅馬又是一個比較包容的社會,他們雖然打仗和治國比較先進,但在其他方面也承認自己比希臘人落後。
征服希臘之後,並沒有採取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的集權政策,而是心甘情願的學習和仿效,他們會送自己的子女去雅典上學,學習拉丁語,學習古希臘更先進的知識。以此希臘文化在羅馬得以保留和發展,這是其一。
羅馬基督教
在羅馬帝國發展期間,基督教還是多數教派裡面的無名小教,雖然開始受到迫害,但後期卻被君士坦丁大帝公開表示支持,讓基督教一下躋身於帝國第一大宗教,而後發展為國教。
自此,羅馬帝國變成了基督教的天下。在基督教會下令制度化之初期,非常信賴熟悉希臘羅馬傳統的高級知識分子,保留的他們的著作並加以利用,從此,基督教會將希臘和羅馬的知識保留下來了。這是其二。
日耳曼蠻族
在帝國日漸羸弱的情況下,日耳曼民族又不斷的入侵,最終帝國坍塌。日耳曼民族本身好戰,但目不識丁。他們在侵犯羅馬帝國的時候,本意並非是摧毀它,而是想搶佔一些肥沃的土地進行安家落戶。但問題的是他們來的太多,侵佔太多土地,在他們製造的混亂中,一息僅存的羅馬政府終於倒台了,這是他們始料未及的。
羅馬帝國崩塌以後,教會是唯一倖存的機構,當這幫戰士去攻城略地的時候,那些主教就忽悠他們,只要接受基督教的上帝,就能克敵制勝,就這樣,他們接受了被征服者的宗教。教會告訴這些新來的統治者們,他們的職責之一就是奉行基督信仰,這是其三。日耳曼民族支持基督教。
我們看到這三個奇怪的組合,古羅馬帝國、羅馬基督教和日耳曼民族。古希臘羅馬學術被羅馬基督教會保存,日耳曼民族又支持基督教,雖然這個組合不穩定,但卻支持了近一千年,如此歐洲文明得以繼承,為後來的發揚光大奠定了基礎。
如果我們回過頭看,會發現歐洲文明源於希臘,之後在中世紀先由羅馬,基督教和日耳曼民族所保留,而後在15世紀文藝復興繞了一圈後又回到了古希臘,對古文化再次反思。從而又令其多遠的文化遺產得到充分的挖掘、發展、延伸,為後期的創新奠定了一個新的基礎。從此人文思想不再受到禁錮,智識生活百家爭鳴,科技經濟爆發力十足。
另外從政治上,因為「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國王的」深入人心,導致歐洲在羅馬之後,從來沒有一個單一強權掌控過它,塑性於它,國王的權利被不斷的消減,進而形成了近代的代議會政治體制,有國會協議國家命運而非國王一人。反觀中國,權利是長期的集中在皇帝的手裡,思想上儒家思想一家獨大,這一切讓我失去了反思和提前超越的機會。雖然我們發明了印刷術和火藥,但卻促進了歐洲的宗教運動和堅槍利炮。
如有興趣,請關注公眾號:cool_wier
http://weixin.qq.com/r/yjmnvyTESnk1rWDc92zY (二維碼自動識別)
樓主錯誤實在太多。。我就反駁樓主「文化上,東方百家爭鳴,哲學有道家,文學有儒家,機械物理有墨家,軍事有兵家,政治有法家,化學有陰陽家。西方開始文藝復興,從文學的但丁,到科學的牛頓。文化都很燦爛。 」先秦諸子的那點成就能和文藝復興比???別吹了吧,連古希臘都不如啊,比亞里士多德一個人都不見得強啊。道家那點哲學真不比赫拉克利特高多少,別說道家,整個中國古代哲學加起來都不比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強多少。儒家文學,在文藝理論上儒家被亞里士多德甩十條街。機械物理有墨家,墨家只是造機械不錯,物理理論被亞里士多德甩十條街,會造機械沒理論支撐有啥用。軍事不談。政治有法家?法家那點權術也叫政治?別說法家,整個中國古代政治學都不比亞里士多德強多少啊。陰陽家化學,那點五行說還不如亞里士多德四因說呢。別把先秦諸子吹的那麼好。。。
俺讀書少,看問題淺,就是覺得不管分合,只要社會基礎人群的科學文化素養上不去,那麼談什麼文明發展都只是口號罷了。看歷史上哪些時代的文化有所提高,就能明白分與合之間的區別了吧?
至於秦是否統一六國,那不重要,重要的是按當時的文化基礎,是否有利於文明的發展。
從這點上來講,未統一前,度量衡、文字乃至於語言,六國都算是獨立發展的,各國的制度也有所不同,談不上什麼優勢。
統一後,雖然一些東西得到了統一,但基礎上沒有變化,一是戰爭影響,二是統一時間太短,三是民智未開。
要說真正可能如題主想要的發展條件,個人認為,應該還是三宋時期吧,相對中國各朝代,這時期起碼沒有太多的禁錮,政治寬鬆,社會富裕,交流廣泛,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也高些。。。
此外,看看歐洲君主之間的譜系,會發現他們大多是親戚嘛,就算打破狗頭,也都是自家人。所以啦,歐洲分裂也好統一也好,其實差不多。而歐洲各國之間的關係更是純粹的利益或契約關係,所以分合真不重要啦。
咱們歷史上各朝代間基本沒啥太多的血緣關係,所以打生打死是很慘烈的,繼任的統治者對權利的掌控也是大大超出其他任何國家的。更別說文化方面,到明清時期已然是極端掌控了。這點上來說,算是文化上的一種倒退吧,像滅族封殺遠竄什麼的太常見咧。。。
所以真正意義上開了民智,還是得從民國時期算起了。。。
從炎黃統一華夏部落開始,到夏、商、周,再到秦統一六國,不管怎麼說,後來的國家都是以一統中華為目標的,這是歷史大前提。歐洲國家不是不想統一,而是無力統一,對比一下各朝代和歐洲歷史的人口數量吧,小國寡民,幾百幾千人的戰爭就傷筋動骨了,所以根源上就沒有可比性。或者想想後來的華約北約蘇聯還有現在的歐盟,你覺得這和統一有什麼不同?應該說,歷史趨勢總是走統一的道路的,所以秦統一六國在方向上絕對沒錯。
至於一定要說發展經濟還是發展制度,這裡面的優劣也沒法比較。因為這也是基於社會狀態的。換句話說,既然可以強調秦代的對錯,那是否也需要強調亞歐原始人類遷移方向的對錯呢?或者說,如果歐洲原始人或非洲原始人能夠早點發展經濟是否會更好些呢?歸根究底沒有對錯,是文化層次和差異所造成的歷史性的必然選擇罷了。
偏個題。
看了五仁同志在下面答案中關於教皇的回復,我想簡單說兩句。教權與皇權之爭在歐洲進行了好多年的,你看看德意志的歷史就會了解到那麼多皇帝拼了命也要和教皇爭蛋糕。教皇在宗教和世俗方面的權力其實大的超出你的想像。各個天主教教區的主教任免,都必須經過教皇。各個教區的修道院,擁有土地和人口,可以收稅,儼然就是封建領袖,而教皇是歐洲最大的地主,梵蒂岡的財富更是能讓歐洲那些國王流一地口水。同時,你要知道,那個年代普通人民大都是文盲,有點文化的人大都在修道院里,可以說,修道院既掌握著聖經的解釋權(這點有多重要不言自明了吧),還承擔著社會主要的教育功能,甚至科研功能。再說說教權的威力,德意志皇帝不服教皇,教皇直接開除他教籍,一下子你就不是上帝子民了,你和你的貴族、臣民就割裂了,你還怎麼當老大?就好比在我國那個特殊的年代,一下子把你打成了反動派,你還能當主席么?皇帝手下的大貴族開始打小算盤,嚇得皇帝雪天赤腳在教皇屋外等了好幾天,才承蒙上帝恩典寬恕。看了這些,你還覺得教皇是禮儀性的么?教權的衰落,自從宗教改革,資產階級興起才開始,教皇也慢慢變得人畜無害了。在這之前漫長的歷史中,教皇都是個大boss的說。靜下心來,再讀著書。我們很多時候的問題都是看書太少,卻想得太多。共勉。題主問的有道理,但這不可能發生,這是地緣環境決定的。
歐洲多海,地形破碎,難於統一。中國正好相反。
統一和專制會在短期帶來更強的實力,憑藉它我們得以對付游牧民族,而歐洲則並不需要,因為他們離得遠。這些因素迫使我們統一而專制。
哦對了,還有一點很可惜,美洲離我們太遠了。如果澳大利亞放在北太平洋相似的位置上,歷史的結果可能大不相同。中國可靠歷史沒有一丁點民主傳統
諸子百家是治國和化學沒有毛關係
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殖民地。我們看歐洲近代史,殖民地越少,越無利可圖的國家,統一歐洲的願望就越強烈,大英帝國號稱日不落,經營海外可得利益遠大於與歐陸諸國死磕,而法德俄海外殖民地與英國根本無法相比,因此這三個國家都有過(部分)統一歐洲的嘗試。可見殖民地的存在為歐洲國家的發展提供了統一之外的另一種選擇。從這個角度看,戰國時的秦國更像是近代歐洲的德國、俄國而不是英國。試問如果秦國不選擇統一是否還有別的出路?如題主所說,向西開發絲綢之路?無利可圖啊。秦之後歷代中原王朝經營西域的主要因素都是軍事上斷北方強敵右翼,而不是經濟貿易。至於題主說的文明輸出,連函谷關外環伺之敵都還沒解決就琢磨這事,恐怕秦國離亡國不遠了吧。
首先你需要知道,歐洲在羅馬帝國時代是統一的。而中國自始皇起經歷了十二個統一的王朝。其次,他們科技發達並不是所謂的制度優越也不是所謂的群雄爭霸,而是因為文藝復興時期發明家們不惜的努力和精明貴族們的支持。要知道長達一千多年的中世紀科技進步可以忽略不記。同時期的古中國,卻發明了造紙術、司南、火藥、活字印刷術。而中國的悲劇在於儒家思想,「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認為工匠之術只不過是奇技淫巧。吃著農民種的糧食,用著工匠做文房四寶,罵著商人壟斷市場。
一切的假設,誠如錢穆先生所說「自以為優於古人」。照層主所論,三國、魏晉、五代時期當有更大發展空間?
1)儒學,本質是綱常與道德,,中國人卻拿它用來治理國家、科舉考試,拿它當萬能靈藥用走極端,,會寫幾首詩做幾篇文章的人才能做官才有社會地位,而科學的前身在中國不過是低賤匠戶和奇淫巧技。
2)打壓其他學派,控制思想(遺害無窮),,二千年中多少人傑窮盡一生所「白首太玄經」的不過是些華而不實的詩詞歌賦(這點和歐洲中世紀的神學類似)。儒學想用綱常和道德來創造岀一個人間天堂來(認為金錢會讓社會道德淪喪),共產主義也想用階級鬥爭來實現人間天堂(認為……)。=======================================
東方的先秦諸子百家與西方的古相比,其大的社會環境和歷史就不同。
中國歷史有兩三百年一次的戰亂,有焚書坑儒,有獨尊儒術,有讀書人,有士農工商,有君天下和中央集權,多少學派和典籍消失在歷史中,,唐詩宋詞即是一種輝煌榮耀,但也是一種恥辱和悲哀。而西方文明則幸運的多,沒有那麼頻繁的戰亂與亡國,古希臘古羅馬的文明有阿拉伯人幫忙保存,還有基督教幫忙訓化那些蠻族,,如若不然所謂的文藝復興,拿什麼復興?若在中國,古希臘古羅馬的那些著書,一部分會因為不利於君王家天下而被焚書坑儒,另一部分則是低賤的雜學,無用的奇淫巧技而漸漸失傳。
=====================================
「首先要說一點,古代東方的歷史進程是略領先於西方的」1)關於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的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的先後問題,建議題主參考湯因比《歷史研究》。2)關於中央集權與民主的優劣,建議題主參考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沒有好的社會制度,只有適合的社會制度。歷史從來不能假設
這個是因為大過濾器的存在
地球文明的發展高度已經被限制死了,所以,文明的發展就會在一些奇怪的地方或者偶然的事件中,斷掉或者延遲
就像一個可以伸縮的棍子被限制住了長度那樣,棍子伸長的時候,長度不停的生產,那就會在棍子脆弱的地方斷掉……推薦閱讀:
※柬埔寨人怎麼看待越南?
※現代人只帶知識回到古代,會如何改變世界?
※為什麼歐洲沒有中國那麼多拳腳武術?
※為什麼神聖羅馬帝國中只有波西米亞一個王國呢?
※為什麼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比我們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