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南懷瑾的,都是學者嗎? 我是佛教修行的,對論語別裁文學性錯誤不在乎,想知道修行指導方面有錯沒?


福建南普陀寺的妙湛法師於1993年請南老主持禪七;柏林禪寺的凈慧長老是虛雲大德的高徒,他曾多次去拜謁南老,並留有多首詩讚嘆南老。 詩歌如下:

慧業文章四海傳,清流汩汩潤時賢。

雲霄隔世相逢晚,耳滿潮音二十年。

祗園有約記前緣,力劫同參古佛禪。

法鼓聲聲傳宇內,湖山萬里叩經筵。

2003年1月20日

拜謁南公姻緣未就,存詩以記此段未了公案。

拜謁南公懷瑾老維摩於太湖大學堂感懷, 並呈審政

(一)

懷疚來參金粟身,湖光波影四時春。

重重樓閣從頭看,一派清風迥出塵。

(二)

維摩丈室雨花天,指點乾坤處處禪。

生活菩提原不二,何妨一念入三千。

(三)

三千一念事圓融,火里蓮花老更紅。

聃也猶龍游大澤,五洲翹首沐春風。

(四)

三教經綸別有天,和光同俗祖師禪。

我來問道將何似?多謝先生為捲簾。

(五)

滿懷憂教老婆心,面壁求賢想古音。

天下禪林重抖擻,清修何懼毒龍吟。

凈慧初稿

2007年6月1日於北京法華精舍

藏傳佛教五明佛學院索達吉堪布2012年10月24日在上海交通大學演講時,有人問:「作為一名藏傳佛教的弘法者,您如何看待國學大師南懷瑾老先生的弘法事業?」 索達吉堪布答:「其實我對南懷瑾先生他的整個釋儒道這樣一種結合的方式來宏揚是非常隨喜和尊重的。以前我很想拜見他,好幾次就是這樣機會沒有了。我看到他的很多書裡面,他確實是對古今中外很多的理論,很多的道理相當明白;而且他自己大概在九十幾歲的時候,還不斷攝受弟子和傳講。尤其他講到古文化傳統的各方面理論和實修的時候,非常的謹慎,這樣的大師如今在很多地方都非常罕見的。雖然他已經離開了世間,但是他留下來的一些非常珍貴的作品還住於世間,當然有個別的人對他老人家的弘法事業,或者他的一些見解、見地有不同的看法,這點也是正常現象。自古以來,不管是任何一位大德、智者或者理論學家,只要他出風頭的時候,別人會議論紛紛,這也是一種自然現象。當然我也並不是看了他所有的書,我只是看一些極個別的書,包括《金剛經說什麼》。其實很多年輕人,當時宗教剛剛開放的時候,依靠這本書很多人都是引入佛門等等。所以那天他示現圓寂的時候,我在小的範圍當中,大家共同祈禱,共同念經,也有這樣的儀式。」

南老圓寂時,中國佛學院的副院長宗性法師親自為南公懷瑾大士荼毗,並寫詩讚嘆「應化人間樂太清,七星瞭然住大坪。遠走康藏通禪那,繽紛法雨墜紫雲。」 南老荼毗後有很多舍利。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證據,本人就不一一列舉。

由此可見,南老的佛法修證功德是被其他大德所承認和恭敬的。南老所講的很多是他修證的經驗,他把高深的佛法用簡單明了甚至幽默的語言來表達。很多人看不懂南老的著作(原因主要有:把別人的著作或者說法與南老的著作只是作學術比較而不去修證、先入為主、慧根不夠、傲慢無知等),也沒有修證到一定高度,然後就認為南老講的不好或者不對。當然,他的很多著作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把講稿整理成書時,沒有按照學術界的學術規範來寫,也就是缺乏考證、引用、沒有按照學術邏輯來組織內容等,但是一些書的封面已經標明是「講述」而不是「著」,或者在序言中已經說明不是學術著作;也有一些地方引用錯誤或排版錯誤;大陸版的有些地方刪除一些台灣版的內容,導致不通順等等。這些問題導致一些讀者不喜歡他的著作,本人覺得這會因小毛病失大利益。

本人淺見:依南懷瑾先生的指導來修行是沒有錯的。如果不喜歡、不適應,也不要勉強自己或侮辱那些忠實於南先生的修行人。


不是什麼人都能在去世之後擔得起總理親自寫悼文的

==========================================================================

以下是對問題的正面回答:

我沒到那個程度,不能隨便說正確還是錯誤,但是一切「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想要深入了解,更加正確,以經文為依據

南師告訴你的是怎樣去學習

==========================================================================

針對某些回答說幾句:

"他跟我差不多"--人不宜妄自菲薄,反之亦然。 當然,如果您仙逝之後能夠讓央視為您拍紀錄片我收回這句話。

啥時候您修條鐵路試試?


南老師修行很好,我老師也推薦南懷瑾的書籍。修行指導也沒啥錯誤,放心的看吧。

另外,求有正信具德的老師,一定要謙虛。推薦閱讀南懷瑾先生的《如何修證佛法》,同時閱讀藥師經,求明師,相信一定會遇到的。


八萬四千法門,他人的對也不一定就是你的對。還是得自己修,自己實證對錯啊。


南懷瑾就是神醫喜來樂。

江湖郎中,賣得是偏方野葯,靠的是經驗和能耐。

你說他治病救人嗎?

王太醫們呢,背兩個古方,彈一彈頂戴,自以為牛逼無邊,實在是缺德冒煙,自個兩下子不濟還老想整死喜來樂。

你問南懷瑾到底該不該信

我不害臊的說一句,

他跟我差不多,不是什麼正宗嫡派,說高興了就順嘴胡說。說者無心,聞者斟酌吧。

看他的精神,甭聽的細節。尤其是把佛教和現代科學技術串著講的,老想拿科學為佛教佐證的,整個佛教界,最起碼是從南懷瑾到黃念祖,基本都是扯淡


  阿難白佛。唯然世尊。舍利弗比丘奉戒真諦。有妙辯才。講法無厭。其四部眾。聽之不惓。說之不懈。多所勸助。開化未解。令心欣豫。莫不奉命。知節止足。常志精進。志常定止。有大聖智無極之慧。卒問之。言辭應機發遣。博達能了。尋音答報。一切能通。智慧為寶。眾德具足。舍利弗比丘。巍巍如是。以故我見舍利弗比丘取滅度去。愁憂悲哀。心懷感戚。不能自勝。

  佛告阿難。生者在世。安可久存有諸思想緣起之法。必當歸盡。壞敗永沒。法當崩敗。法應當壞。欲使不爾終不可得

  佛告阿難。佛本自說。一切恩愛。皆當別離夫生有終。物成有敗。合則有散。應當滅盡壞敗。欲使不爾。安得如意。應當終沒歸於無常。離別之法。欲使不散。安得可獲乎。

  佛語阿難。舍利弗所游之處。佛心則安。不以為慮。應當別離。壞敗無常。欲使不至。安可獲乎。法起有滅。物成有敗。人生有終。興盛必衰。應當無常。別離之法。欲使不至。未可獲也。譬如大寶之山。嵩高之頂。一旦崩摧。如是阿難。舍利弗比丘在眾僧中。今取滅度。如寶山崩。無常壞敗。別離之法。欲使不至。安得如意。

  佛告阿難。猶大寶樹。根芽莖節。枝葉華實。具足茂好。大觚卒墮。則現缺減。視之無威。如是阿難。舍利弗比丘存在眾僧。今取滅度。眾僧威減。應當滅盡。無常衰耗。欲使不至。豈可得乎。

  是故阿難。從今日往。自修身行。已求歸依。以法為證。歸命經典。勿求余歸。云何比丘作是行乎。於是比丘。自觀身行。內外非我。當自觀察。調御其心。觀諸世間。皆由無黠內觀痛癢。觀外痛癢。內外非我。入於善哉。調御其心。察世無明內觀其心。亦觀外心。不得內外。入於善哉。自調其心。觀世無黠觀上日月。亦觀外法。不猗內外。入於善哉。調御其心。觀世無黠。佛告阿難。是為修其身行。自求歸依。處於法地。歸命於法。不處他地。不歸餘人

  佛告阿難。其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從我受教。自修其身。自求歸依。處於法地。歸於法地。歸命於法。不處他地。不歸餘人。出家比丘為佛弟子。順此教者則順佛教


學者來說 胡適是學者 梁啟超也是 郭沫若也是 這三人在佛學上造詣很高 但是沒實證經驗 所以說的東西 後人看出問題來了

南懷瑾先生是絕對不偏的

現在市面的書介紹佛經的很多 一段文字中我就能找出常識錯誤 南懷瑾先生的書是經得住推敲的


佛學水平上,他是沒有問題的。論語的確是講錯了。只是季羨林也會把陳朝和後唐搞混起來,還道歉了。錯了就是錯了,不能因為他的建樹就故意隱瞞起來或者死不承認,這是以他非而自非。但是也不能「以言廢人」,質疑他的佛學水平和能力。


經云:「即為經由聞、思、修而成之智慧。」

聞、思、修缺一不可。如果「聞」的是偽經邪典或南懷瑾那樣漏洞百出的東西,不可能修成智慧的。


阿彌陀佛,師兄好。

佛說四依法,就是指導我們後世弟子的總標準。

不管是佛門先輩還是世間賢良,不管是佛書還是諸聖教,對於我們來說,都是佛說。

我們選擇看什麼書,只遵循一個總原則——清凈心。說白了就是這本書是令我生煩惱呢?還是令我生智慧。

張三讀來受益,李四可能截然相反,不然佛也不會說八萬四千法門,全因各人根性不同。

南懷瑾先生的書,我只讀過一本論語別裁。說的生動幽默,深入淺出,讀來獲益匪淺。其他的沒讀過,所以不好評說。

末學以為,別人說的再多,不如師兄一看。有益則讀,無益則棄。

末學後進,才疏學淺,僅供師兄參考。阿彌陀佛。


偶像派下寂霸徹型「大師」


能修個南轅北轍。的確知而不行實於不知無異,但是行而不知還不如不行。


看自己與老先生的法相應不相應,是否生歡喜,積累福德資糧,是法器,自然有善知識緣起各種因緣來攝受你,就是那句神馬,花什麼盛開,蝴蝶自來的。


剛看南師的書,他的書有趣,你想要弄文憑,不適合他的書,但你想學文化,就非常適合。

南師反覆強調的,不是你有文憑,你就有文化。你做人做事做對了,無論你什麼學歷,你就是有文化。

身邊是不是有這樣的老人,看到大學生做羞羞的事,或者教授們做齷齪的事,老人總會感慨,能幹出這種事,就這樣還叫文化人?

我們中國人的潛意識裡,文化更代表素質,人品,尊師重道,為人端正,為人處世,這一種的。但是後來就變成了文憑了。

想搞學術學文憑,不適合他的書,想學做人的,非常適合,做人就是修行吧。

他的書讀起來,總會通過一個通俗的有趣的故事,傳達他的意思。那個意思品味起來很有味道。

做人敦厚,溫柔,而不傻。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課本上的論語學起來枯燥,變成了行為準則,強制你去做,很無聊,更不想照著做。

南師的書,讀完了,就想去做。想去學而時習,這就是區別吧。。。。

當然,各有所好,我喜歡讀南師的書。


推薦閱讀:

南懷瑾是不是國學大師?
南懷瑾大師曾經說過的精神內斂應該怎麼理解?
如何變得像這些人一樣儒雅、有風度?

TAG:南懷瑾 | 論語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