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引力》科學與科幻電影的界限在哪裡?

很多人看完《地心引力》之後都吐槽電影里的那些不符合科學定律的情節。但是導演究竟是不知道這些事情,還是即使知道這些事情卻依然這麼安排?


在此片剛上映時,我曾經對這個現象做過一些論述。雖然不是直接回答此問題的,但我想也能代表我的理解和立場,故轉載該文章來作為回答。

※※※※※※※※※※※※※※※※※※※※※

《科幻只撿軟的捏》 2013-11-26

今天無事,看到一朋友在豆瓣上給一部最近新上映的電影《Gravity》打評,其中大致寫道:「這部片有著不錯的特效畫面,但劇情只能算一般。其中最不能忍的是科幻理論部份非常牽強,硬傷很多……」恰巧最近我在看台灣國立清華大學的《科幻概論》,裡面說的一些東西使我發現了這段評語里隱藏的很有趣的事情,於是突發奇想,寫這麼一篇文章。


我們華人世界裡關於科幻有個很獨特的說法,就是「軟科幻」和「硬科幻」。爲了讓完全不瞭解這兩者的讀者知道,我這裡不免啰嗦一下這兩種說法在我們的語境中通常指什麽。
「軟科幻」是指那些科學理論比較不那麼嚴謹,或者爲了演故事而加入科學幻想的科幻作品。上面說的《Gravity》大概就是分類在這裡。「硬科幻」則相對
之,科學理論比較厚實,甚至某些設想只要解決理論問題是完全可行的。比如大名鼎鼎的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的作品,裡面就在潛水艇還沒發明前就先提出了科學
構想。


這兩個說法似乎真的只有華人在用,我是很少見日本人和美國人這麼分類。或許有吧,但我沒見過。總而言之,在科幻這個圈子裡關於這兩個分類的爭論是一直都存
在的。有人敵視「軟科幻」,覺得裡面根本沒有科學根據,胡編亂造,影響不好。有人鄙視「硬科幻」,覺得裡面賣弄知識,爲了合理而忽略故事的精彩性,是扭曲
了的科幻作品。


關於這兩者的爭論暫且按下不表。我覺得玩味的是,什麽原因造就我們產生科幻有「軟硬」這兩種分類?因為我看不到外國人在用。是不是「軟硬」之間有某種思維主宰著我們,使我們思考的時候無意識地套上某種價值觀。而這種價值觀,最終影響到我上面提到的那位朋友寫出那段評語呢?


事先聲明,我不是說誰對誰錯,誰好誰壞。我那位朋友寫的評語我也不是要反駁他什麽,我只是好奇,從裡面想到一些什麽而已。


一般而言,在華人世界裡一談到科幻時蹦出來的刻板印象里會有種對科學的敬仰。在他們眼中會覺得好的科幻作品就應該是有豐富科學知識的,有扎實的技術理論
的。因為他們從小到大都接受過一套「科技興國」的觀念:要好好學習科學知識,將來建設祖國。你還記得小時候會有一堂課是讓你說自己將來長大想做什麽嗎?十
之八九的孩子都是回答科學家、工程師。這都是「科學興國」這個概念在起作用,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就是科學是神聖的,是不容置疑的。


所以一旦有些作品,打著所謂科學的幌子,寫出來的內容卻是不怎麼科學的,會讓你大喊「這不科學!」的,就很容易讓你覺得是冒犯了這種價值觀。很多人會覺得
「怎麼能這樣?就算你是科幻你也不能這麼亂來呀?」。我想上面提到寫評語的那位朋友也是有這麼一種心態的——當然,我這只是猜測。


看了《科幻概論》之後,我學到美國曾經有過一段黃金時期。概括來說就是科幻這種題材從殿堂變成市井的一段歷史過程。在美國科幻黃金時期裡面湧現了很多作
品,內容天馬行空,包羅萬有,從外星人入侵地球,到機器人反叛人類,什麽都有。基本上現在我們在科幻作品裡看到最多的橋段都是來源自那個時期的,像《星球
大戰(Star
Wars)》就是繼承其精華的一部作品。美國科幻黃金時期的作品風格影響了後世的科幻,到了現在有人還認為科幻黃金時期沒有結束,可想而知有多大的影響
力。


這個時期的科幻作品最突出,最平均,最人有我也有的特色是什麽?那正是沒有太多的科學考據的東西在裡面。因為科幻之所以會爆發,會普及,很大原因正是在於
其「庸俗」——這個詞用得有些嚴重,準確說是「容易理解,看著爽快」。讀者花買報紙的錢買一份科幻雜誌,並不是想你告訴我一支火箭要用第幾宇宙速度才能飛
上天,激光槍要用多大的能量才能將外星人殺死,他們要的是娛樂性,是要精彩好看,加之有對科學的幻想就足夠了。


問題就出在這裡了。因為美國經歷過科幻黃金時期(或者說正在經歷),他們對科幻的態度可以說很包容的。你可以庸俗,也可以很學院派。可以俗爛到根本就是套
著科幻背景的肥皂劇,也可以是對現實科技有深刻的認識,並依此寫出反思、反應科學技術所帶來問題的嚴肅科幻作品。因此美國人很少談所謂「軟科幻」或者「硬
科幻」,對他們來說這些不都是一個東西嗎?幹嘛還要分類?


而我們華人世界沒有經歷過科幻黃金時期,或許將來有,但過去從來沒有。在這一兩百年的歷史里,因為戰爭和政治運動,華人世界都只想獲得科學帶來的成果,很
少真正會對科幻後面的「幻」字有所體會。長期以來我們對科學的態度都是「一件能改變生活的工具」,這種價值觀滲透得很深,以至於有違反這種價值觀的東西出
現後我們會覺得不適,繼而爭論。

所以《Gravity》這部電影,我敢說在外國不會有太多人去爭論「它是否合理」,甚至製作單位也肯定知道裡面有違背科學事實的設計。但在外國(尤其美國),科幻合理與否並不是評價科幻的標準。而我們華
人卻有一個概念高高地懸在腦袋之上,它會替我們去篩選科幻作品。如果它符合自己所認為的科學標準,那就是個好的作品。反之,就會有厭惡的情緒在裡面。


究竟有這種價值觀在大腦里是好是壞,我是無法給出定論。我只是覺得包容並濟才會有好事情發生。美國科幻黃金時期誕生出那麼多庸俗的科幻作品,也一點沒有令
美國科幻變得一文不值,反而某程度更上一層樓。美國科幻的興盛和包容未必是令美國成為世界科技大國的唯一原因,但絕對是原因之一。


著名英國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爵士曾經說過一句名言:「要想找出可能性的極限,唯有越
界跨過不可能之領域一途。(The only way of discovering the limits of the possible ,is
to venture a little way past them into the impossible.)」
正因為在想像領域里
曾經有那麼多的科幻作家想出了不可能,想到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物,才會激起人們去實現他的動力。許多現在有成就的科學家他們小時候都是看這些愚蠢的鐵桶機
器人毆打人類,太空牛仔用死光槍殺外星人的爛俗科幻作品長大。而現在,在他們的努力之下,機器人工學一步一步成熟,激光武器在研發當中,外星人探索也從來
沒停止過。


我是希望我們華人在看一部科幻作品的時候最好不要去想他們到底合理不合理,而是去思考他爲什麽敢這麼想。他提出這麼一個有趣的創意,是不是有更多自己不知
道的東西藏在裡面。我們華人世界的科幻是先天不足的,只有不斷反思,華人世界的科幻才會獲得進步,甚至令社會發展獲得更多的進步。我覺得這才是「科技興
國」的真正意義。


不要以為沒想像力沒什麼大不了。缺乏想像力,缺乏發現問題的能力,會令一個民族滯後別人好幾百年。我們身邊的很多問題,往往正是如此。


看完《地心引力》之後,我心裡確實覺得挺震撼的:兩個人,90多分鐘,既然都不覺得情節拖沓,簡直不可思議。但是不得不說,作為一個讀完高中並且還記得一些基本物理知識的人,觀片的過程中確實感覺到有些地方不太對勁,最明顯的一點就是:既然衛星碎片速度都那麼高了,那麼它們不應該一遍又一遍追上主角,而是跑到其他軌道去了。

看完電影之後搜索了一些評論,才發現碎片的速度其實已經大於第二宇宙速度,都應該跑到太陽系了。雖然說是一部硬科幻電影,沒有穿著奇幻風格豪華戰服的人形外星人(參考《雷神》和《超人:鋼鐵之軀》),而且主角一直在太空 保持漂浮狀態(對比看下《月球》),但是《地心引力》依然有著很多硬傷,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問題是,導演知道么?

百度百科上說導演和他兒子為了這部電影準備了兩年多,從最後的票房和口碑來看,他們也確實做足了功課。很多人在品評這部電影中和科學知識有關的硬傷時,都是抱著一種類似「從雞蛋裡挑骨頭」的心態,我不得不猜想,這些人在指出這些問題時心裡該多有滿足感,自我感覺該有多麼好:看,哥/姐就是這麼牛逼。但是我一直好奇,導演難道是真的不知道這些硬傷么?

我敢說他們一定諮詢過有關專家,別的不說,美國的那艘太空梭和國際空間站以及中國的天宮號不在一條軌道上的事情肯定是知道的,碎片的軌道也應該是知道的,但是他們為什麼依然這麼安排?我覺得最合理的解釋時:為了情節上的需要,導演有意地容忍了一些錯誤。

同時,我也在想另外一個問題:科學家們是怎麼看待科幻電影的?我一直都挺忍受不了人行外星人的,也不習慣《星球大戰》裡面的很多設定,可是看過《生活大爆炸》的人都知道謝耳朵和他那幾個科學家朋友對那些科幻作品有多喜愛。這裡用《生活大爆炸》進行舉例確實有點不科學,但是還是有點參考意義的的。科學家們對於科幻作品中的硬傷一定知道的比普通人更多,但是熱愛不減,為什麼?


推薦閱讀:

有哪些關於平行空間比較經典的科幻電影?
如何評價《超能失控》這部影片?
如何解釋《星際穿越》結局庫珀比他的女兒顯得更年輕?
《星球大戰》中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封建的社會制度並存,符合邏輯嗎?在現實中是否有這樣的可能?

TAG:科幻電影 | 科學 | 地心引力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