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抗戰中都打過哪些大仗?


謝邀。

我想題主所說的「大杖」應該是指會戰級別的戰鬥,「會戰」類似於我今天所說的「戰役」概念。

在歷時八年一個月又三天的抗日戰爭中,普遍為兩岸史學界所認同的中日會戰有22次,中日雙方均投入十萬以上兵力。按照時間順序分別為:松滬會戰、太原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蘭封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貴南會戰、棗宜會戰、豫南會戰、上高會戰、中條山會戰(又稱晉南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豫中會戰、長衡會戰、桂柳會戰、湘西會戰。其中,太原會戰為國共兩軍聯合作戰,其餘均為國軍參戰。現在還有第一次緬北會戰和第二次緬北會戰的說法,但是雙方一次性投入兵力不如以上會戰不多。

這些會戰國軍敗多勝少,除了武器裝備和指戰員素質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的國軍每次都是被動迎戰。對於當時的進攻方來說,戰爭的目的是以消滅敵有生力量為主,日軍只要集中優勢兵力進攻國軍必守之地即可逼迫國軍應戰。這也是為什麼日軍在正面戰場上對國軍連戰連捷,而在對後方的共軍作戰中痛苦萬分的原因。


轉一篇文章,名字是國共對日作戰行動及組織與軍事能力評述(一)淞滬會戰,貌似後續還沒有出

此次終於下決心動手寫這個註定篇幅會比較長的系列----抗戰。這幾年,對於這個話題的討論日漸普及,很多人彷彿在一夜之間完全顛覆了自己心中的八年抗戰史。從多個不同角度全面公正地評價歷史是非常必要的,但短時間內信息爆炸的結果必然造成了大量良莠不齊的資訊充斥在我們周圍。記得10年前我第一次看台灣拍攝的紀錄片《一寸河山一寸血》時也曾盲目推崇過,但隨著接觸、了解的內容不斷增多,人生閱歷的不斷豐富,充分掌握各方面資料後,對這段歷史也逐漸有了更為全面的理解與認識。在這裡拋磚引玉,分享下自己對這段歷史有限的研究,供各位參考。我個人的原則是,對待歷史應該盡量嚴謹地撥開層層迷霧去最大限度地還原真相,而不是像某些喜歡嘩眾取寵的歷史老師那樣整天帶著一大堆野史段子去四處誤人子弟。

選定淞滬會戰作為系列開始,因為它不但是中日雙方第一次大型會戰,還是整個抗日戰爭期間規模最大、傷亡人數最多的一場戰役。同時,無論在軍事上還是政治上,它都是對整個戰爭走勢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場戰役。此前發生的九一八、七七事變、西安事變都對戰爭進程有著重大的影響,但它們更多地被定義為政治事件,而甚少有軍事上可圈可點之處。

戰前態勢

雖然國民政府早於1928年東北易幟即已完成了形式上的全國統一,但事實上1937年時的情況仍可以大致參考下面由某網友繪製的這張示意圖:

東北與台灣都已為日本牢牢控制;紅軍長征後除西北的延安外不再有任何成規模的根據地存在;36年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拘,東北軍奉命移駐豫皖;華北宋哲元、山西閻錫山和山東韓復榘都在日本人與中央軍之間左右逢源;除東南幾省外,全國其它地區也分別由其它各路勢力實際控制。

淞滬會戰爆發於1937年8月13日,又稱「八一三戰役」或「第二次上海事變」。從這個「第二」不難看出,這已經不是中日雙方第一次在上海大打出手了。1932年初,這裡曾經發生了「一二八事變」,它還有另一個相對通俗而廣為人知的名字----「十九路軍抗戰」。簡單地說,這場「第一次上海事變」是吃到甜頭的日本人希望效仿九一八事變,同時配合東北地區的作戰行動而在上海地區刻意製造的一場衝突。沒想到,來自廣東的「南蠻子」們與東北「張少帥」的風格完全不同,上海對國民政府的重要性也遠非塞外可比。於是,日本人在這裡被十九路軍結結實實地招呼了一番,四度易帥,付出重大傷亡後只取得有限進展,面對國軍增兵和列強幹預的情況不得不選擇了停戰,雙方隨後簽署了《淞滬停戰協定》。要說這份《淞滬停戰協定》就是個《中法新約》翻版一點也不冤枉,它在上海給日軍划出了大片的駐紮區的同時規定中國軍隊不得進入上海。此後,日軍以虹口兵營為核心,在上海修建了大批堅固工事,這種態勢一直延續到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

軍事準備方面,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後,蔣介石開始疏遠蘇聯,與德國展開軍事合作。主要包括聘請德方軍事顧問,引進技術興建兵工廠,同時以德式訓練和裝備整訓部隊。按照《陸軍改革建議書》的方案,計劃組建60個德式編製、德式訓練、德式裝備的「德械師」。實際到37年7月戰爭爆發時,共完成了20個師的整訓,另有10個師在整訓過程中。其中3、6、9、14、36、87、88師、教導總隊(相當於師)和稅警總團都已基本實現了全面「德國化」。

七七事變爆發後,日軍在一個月內便完全控制了平津地區,目標很明顯是將華北地區改造為另一個東北,為進一步侵華做準備。7月17日,蔣介石發表了著名的「廬山講話」,即「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頗有點最後通牒的意味在裡面。

平心而論,老蔣是要抗日的。不論是他「攘外必先安內」的理論,還是經濟、軍事振興計劃,都在為這一目標做著準備。他的本意或許是希望能夠再多準備幾年,進一步縮小與日本的實力差距,同時平定國內異己勢力。但西安事變的爆發使他不得不暫時放棄「安內」,而東北、華北的先後陷落也讓他認識到----時不我待。有人說過,在日本這種對手面前,中國不怕鯨吞,就怕蠶食。根據史料來看,這確實是當時日本人計劃中的一種策略。如果繼續放任,日本人用數年時間消化了華北後,便會考慮跨過黃河進入山西或山東。而當時無論是山西的閻老西,還是山東的韓主席,都和日本人有著曖昧不清的關係,更是堅決拒絕中央軍進入其勢力範圍的。在這種情況下,迫切需要展示自身實力的蔣委員長,將目光投向了上海……

京(南京)滬(上海)地區身為彼時整個國家的經濟和政治中心,國民政府斥巨資在南京、上海與杭州之間的區域修建了以沿江要塞和大片築壘地域構成的「寧滬杭國防工事」(附圖紅線分別為吳福線、錫澄線和平嘉線),戰時可容納幾十個師在此憑藉工事據守數年。

對於當時的國民政府來說,在上海開戰的缺點是顯而易見的:

1. 戰火直接影響經濟中心上海並威脅政治中心南京

2. 便於日軍發揮海空優勢

但同時,選擇這裡作為戰場的優點也非常誘人:

1. 便於中央軍精銳就近機動與補給

2. 有寧滬杭國防工事可以憑藉

3. 利用上海的國際大都市特點擴大國際影響,增加對日政治壓力

4. 江浙水網地帶不利日軍大規模機械化機動

5. 戰前日軍在上海地區僅有以海軍陸戰隊為主的幾千人駐防,國軍擁有絕對兵力優勢

東方凡爾登

這裡先談戰役經過,然後再做點評。

8月9日,日軍兩人駕車直闖中方虹橋軍用機場,被保安士兵當場擊斃,雙方為此展開談判。

8月11日,京滬警備司令張治中奉命開始向上海調集部隊,計劃以36、87、88三個最精銳的德械師及兩個炮團為主力,配合警察總隊、保安團隊等,在日軍援兵趕到前一舉肅清上海地區的日軍部隊(36師早前在西安剿共,此時正在趕來上海的路上)。同日,日本海軍向上海少量增兵,以第三艦隊為主,吳淞口外軍艦雲集,陸上日軍兵力達到1萬多人。

8月13日,正式戰鬥拉開大幕。如下圖,國軍以87、88師為主力,分別在東西兩個方向對上海市區發起攻擊。話說從這個角度看這個圖的話,突然覺得和德軍進攻斯大林格勒之戰頗為神似啊。事實是這場戰役也在不斷增兵升級後,最終成為了比斯大林格勒更加血腥的東方凡爾登「絞肉機」。

8月14日,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史學界通常把這次講話視為國民政府對日全面開戰的表態。當然,中國正式對日宣戰,是在偷襲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之後的事情了。這也成為戰爭史上很另類的一幕,雙方几百萬人,廝殺了4年多後,才正式宣戰。同日,日本近衛內閣召開臨時會議,決定對中國採取「斷然措施」。

8月15日,國軍第2、11、61、98師等增援部隊陸續到達。同日,日大本營決定派遣第3、11師團組成上海派遣軍,由松井石根指揮,增援上海。

8月16日,國軍第36師到達上海。此後數日,上海市區內的戰鬥陷入膠著,國軍各路援兵不斷到達,市區內的進攻仍以三個德械師為主。然而國軍雖占兵力絕對優勢,卻始終無法攻佔位於虹口區的日海軍司令部、匯山碼頭和大公紗廠。

8月20日,中國方面成立大本營,劃分全國為五大戰區,其中滬杭所屬的第三戰區所轄兵力由19個師增至70個師,增援部隊從全國陸續趕往上海。日軍部分援軍開始由吳淞登陸。

8月21日,第36師及壓箱底的兩個戰車連合攻匯山碼頭,被日軍艦炮擊退,國軍戰車部隊全軍覆沒,戰事繼續膠著。

8月22日-23日,日軍第11、第3師團等部開始在川沙口一帶長江沿岸及吳淞鐵路碼頭附近登陸。此後數日,川沙口至吳淞一線沿江地區及羅店成為雙方反覆爭奪的要點。

9月初,日軍後續增援部隊不斷登陸,開始轉入反攻。

9月11日,日軍將第9、13、101編入上海派遣軍,增援上海。國軍陸續到達的增援部隊新編為第十九集團軍,投入長江沿岸進行防禦。雙方持續在吳淞、寶山、月浦、羅店一帶艱苦拉鋸(如下圖)。至9月底,國軍在日軍優勢火力下損失巨大,被迫放棄長江沿岸地區退入二線陣地。

整個10月間,黃浦江沿岸和羅店以西地區不斷爆發激戰,雙方均損失慘重。

11月5日,日軍第6、18、114師團等部組成的第十軍在杭州灣金山衛(見下圖紅圈)登陸後,直撲上海守軍後方。此時國軍在上海地區陸續投入的兵力已達70萬人,而日軍兵力也近30萬人。

面對近百萬大軍可能被圍殲於上海地區的危險,國軍於11月8日開始全線後撤。當時給出的命令是根據原計劃後撤至寧滬杭國防工事吳福線進行防禦,然而實際情況是,本來就先後到達戰場的國軍部隊分屬不同派系,指揮體系混亂不堪,甚至很多部隊此時還在趕往前線的路上。這樣的一支軍隊,就地死戰時尚且還可各自為戰,撤退命令一下,瞬間便競相向西,潰不成軍。加上幾十萬日軍緊隨其後的追趕,正所謂兵敗如山倒,哪裡還停得下來?11月12日,上海淪陷。11月19日,國軍放棄吳福線防禦工事。見事已不可為,11月20日,蔣總統宣布遷都重慶。11月26日,國軍棄守錫澄線,淞滬會戰結束。12月1日,日軍下達進攻南京的命令,宣告南京保衛戰開始。

戰後盤點

整個淞滬會戰歷史3個多月,雙方投入兵力達百萬之巨。日方傷亡大約在6-7萬人左右。而國軍方面的數字就比較混亂了,本身當時國軍的編製就比較混亂,撤退時又是幾十萬人四散而走,實際傷亡數字很難統計。我們只知道,近70萬大軍,逃到300公里外的南京時,仍然能夠成建制地組織起來參與南京保衛戰的部隊,算上新補充進來的,也不過10萬人左右了。

從好的方面來說,三個月激戰,打破了日本人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口號,但代價也是無比沉重的。幾十萬的傷亡和京滬的淪陷不說,國軍幾乎全部精銳盡喪於此,碩果僅存的幾隻還緊接著就被埋在了南京。苦心打造的國防工事也未經利用便拱手相讓。

戰後,國民黨方面對於發動淞滬會戰的解讀是:「蔣委員長高瞻遠矚地將日軍進攻軸線由南北改變為東西走向,使四面環山的四川成為抗日大後方,同時打破日軍延平漢、津浦兩線卷擊的作戰計劃,將日軍主力由華北平原拖入長江流域的持久戰中,最終奠定抗日戰爭的勝局。」

多麼的偉光正啊~~當年第一次看到這種說法時我也是恍然大悟的感覺,頓時對蔣委員長的那個崇拜啊,有如滔滔江水~~可後來看的各方面資料多了,再加上自己的分析,如今我對這種說法只有兩個字----放屁!

確實,從抗日戰爭後來的走向和結果來看,似乎這種說法一點破綻也沒有。但其實那不過是事後用以保存顏面、掩蓋失誤的遮羞布罷了。就像朝鮮戰爭結束後斯大林對東歐領導人說他的目的就是要把美國人死死地拖在亞洲一樣。

就在淞滬會戰開始前的8月7日,南京國防會議《關於中央之軍事準備》中寫道:「全國軍隊列入抗戰序列者,第一線約100個師,預備軍約80個師,使用於河北約50個師。」將山東、河北明確定位下一階段的主要戰場。國民政府的外籍顧問此時指出:「對日作戰須先消滅上海、漢口、青島之日本駐軍,再全力對付平津戰事。」1937年國防作戰計劃中規定:「長江下游地區之國軍,於開戰之初,應首先用全力佔領上海,無論如何,必須撲滅在上海之敵軍,以為全部作戰之核心,而後直接沿江海岸阻止敵之登陸……不得已時,逐次後退到預設陣地,確保乍浦、嘉興、無錫、江陰之線,以鞏固首都。」

從以上這些資料,都可以看出,蔣委員長發動淞滬會戰的初衷,是速戰速決一舉殲滅上海日軍,確保長三角的經濟、政治中心,此後便可留適當兵力依託海岸和國防工事進行防禦,主力再用於河北、山東方向。國軍在第一時間盡遣精銳,正是為了這一目的。如果只是用來當誘餌引日軍主力上鉤,更應該用戰鬥力較差的雜牌部隊來做先鋒,這樣既不用擔心上海日軍被一下消滅掉,又不用為誘餌可能的損失而心疼。上來就擺開三個主力師、兩個重炮團和2個戰車連的全部家當,就不怕一口氣消滅了上海日軍,引不來後續大部隊了?如果不為消滅上海日軍,難道是拿自己最精銳的部隊來給日本人當餌咬的?

之所以能達到後來吸引了幾十萬日軍投入淞滬的這一結果,一個將錯就錯的原因起了很大的作用----用人失察,說得更直白些,因為一線指揮張治中是個廢物。蔣校長在用人唯親這方面是出了名的,張治中是他的嫡系出身,當仁不讓地領到了這一光榮、艱巨而又力所不能及的重任。結果是一群獅子在一隻綿羊的「英明」領導下,用盡渾身解數也始終無法消滅上海市內的日本駐軍。

所以我們看到,國軍在淞滬會戰之初也是沒想到戰事會發展到後來的規模,直到8月20日,看到戰事久拖不決,日軍開始不斷增兵後才臨時修改方案,大批後援部隊分批開往上海。在這個過程中,也始終沒有一套系統詳盡的作戰方案,陸續到達的援軍像擠牙膏一般被分散派往各處堵漏,近百萬大軍雲集彈丸之地,既無嚴密的組織,又無像樣的縱深配置,形同兒戲一般。直接結果便是後來撤退時的百萬大軍一鬨而散。

當前也有人對於8月13日到底是誰開了第一槍的說法還有些爭議。因為多數記載顯示是日軍首先發起的進攻,但根據解密的日軍文件,7月29日日本參謀本部制定的《對華作戰計劃大綱》明確指出「在平津地區對中國軍隊盡量予以沉重打擊,僅在不得已時才在青島和上海附近作戰。」《處理華北時局要領》也寫道:「如抗日行為波及華中華南時,亦以不出動陸軍兵力為原則」。由此看出,當時日本方面確實沒有馬上在上海方面擴大戰事的打算,日軍的「第一槍」或許更應視為一種低限度的武裝挑釁。

必須承認,淞滬會戰的結果,在政治上還是有著一定積極意義的,它藉助上海這個國際都市的舞台,向西方人展現了中國人頑強的抗日意志,引來了西方媒體的大量關注,同時藉助西方媒體的宣傳對西方的社會輿論和政府政策產生了影響。後來的美國對日戰略物資禁運與此不無聯繫,而戰略物資禁運則最終迫使日本跳入了太平洋戰爭萬劫不復的深淵之中。

此外,從客觀結果上來說,淞滬會戰確實迫使日本提早擴大了侵華戰爭的規模,為抗日持久戰奠定了基礎。

然而從軍事角度來說,淞滬會戰可以說是一場不折不扣的失敗,甚至是災難。簡單羅列一下的話:

1. 戰前準備不充分,沒有足夠兵力實現一招制敵,後續部隊逐次添油;

2. 指揮及後勤體系混亂,同時在關鍵指揮崗位用人失察;

3. 在日軍擁有絕對海空優勢火力的情況下,沒能合理配置部隊,導致大量無意義的人員損耗(整團整營在江邊防禦的士兵連日軍的面都沒看見就被強大的艦炮火力全部炸死在陣地上);

4. 未能充分利用縱深地區築壘地域進行梯次配置,百萬大軍擠作一團,毫無防禦縱深;

5. 撤退沒有有效組織,大軍一潰千里。

簡單地說,那裡既沒有周密的計劃,又沒有出色的指揮,唯一有的,只是士兵和中下級軍官們滿腔的熱血與勇氣。在淞滬拼光了老本、又在南京陪葬了最後一點家當的國軍,終於發現,退到武漢時……已經無兵可守。如果不是如此,中國的大片河山想必不會如此輕易地拱手與人,8年抗戰的歷程,也未必會走得如此艱辛。

最後,我們來簡單看一下當時還是配角的中國共產黨的軍隊在淞滬會戰期間正在忙些什麼吧。

37年8月22-25日,中共召開洛川會議,會上指明了長期抗戰的指導思想和八路軍獨立自主進行山地游擊戰爭的戰略方針。8月25日,紅軍主力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下轄115,120,129三個師,開赴山西參加太原會戰。1個月後,林彪率115師在平型關伏擊日軍,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平型關大捷」。此時,千里之外的上海,國軍和日軍仍在長江和黃浦江邊無休止的激戰之中。關於平型關和太原會戰的具體內容,下一次再談。到時還準備簡單比較一下國共雙方在抗日中的綜合表現和雙方組織與軍事能力的差距,再順帶分析下國軍敗走海島的某些深層次原因。就先到這裡吧


轉份材料

國軍抗戰大型戰役列表

  1931年 江橋抗戰(1931年10月16日-1931年11月21日)

  1932年 淞滬抗戰(又稱一二八事變,1932年1月-1932年3月)

  1933年 長城抗戰(1933年1月-1933年5月)

  熱河戰役(1933年2月-1933年2月)

  1936年 綏遠抗戰(1936年11月-1936年12月)

  1937年 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1937年7月)

  平津作戰(1937年7月)

  太原會戰(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南口戰役(1937年9月)

  忻口戰役(1937年10月)

  娘子關戰役(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太原保衛戰(1937年11月)

  淞滬會戰(1937年8月-1937年11月)

  四行倉庫

  南京戰役(1937年12月)

  1938年 徐州會戰(1938年2月-1938年5月)

  台兒庄大戰(1938年3月-1938年4月)

  蘭封會戰(1938年5月-1938年6月)

  武漢會戰(1938年8月-1938年10月)

  萬家嶺戰役(1938年8月-1938年10月)

  小界嶺戰役(1938年8月-1938年10月)

  廣州戰役(1938年10月)

  1939年 南昌會戰(1939年3月-1939年4月)

  隨棗會戰(1939年5月)

  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1939年10月)

  桂南會戰(1939年11月-1940年2月)

  崑崙關戰役(1939年12月-1940年1月)

  1940年 棗宜會戰(1940年5月-1940年6月)

  1941年 豫南會戰(1941年1月-1941年2月)

  上高會戰(1941年3月-1941年4月)

  晉南戰役(1941年5月-1941年6月)

  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1941年10月)

  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1942年1月)

  香港保衛戰(1941年12月)

  1942年 滇湎路戰役(1942年3月-1942年9月)

  浙贛戰役(1942年5月-1942年8月)

  1943年 鄂西會戰(1943年5月-1943年6月)

  常德會戰(1943年11月-1943年12月)

  1944年 豫湘桂會戰(1944年4月-1944年12月)

  豫中會戰(1944年4月-1944年6月)

  長衡會戰(1944年5月-1944年8月,又稱「湖南會戰」)

  第四次長沙會戰(1944年5月-1944年6月)

  衡陽保衛戰(1944年6月-1944年8月)

  桂柳會戰(1944年8月-1944年12月)

  緬北滇西戰役(1943年10月-1945年3月)

  密支那戰役(1944年5月-1944年8月)

  強渡怒江戰役(1944年6月-1944年7月)

  1945年 湘粵贛戰役(1945年1月-1945年2月)

  豫西鄂北會戰(1945年3月-1945年5月)

  湘西會戰(1945年4月-1945年6月)

  桂柳反攻戰役(1945年4月-1945年8月)

  共軍抗戰大型戰役列表

  1937年 平型關戰役(1937年9月)

  1940年 百團大戰(1940年8月-1940年12月)

PS歡迎補充或糾正


推薦閱讀:

哪款中制武器最能代表中國的樸素美學?
怎麼老是比較國共抗戰傷亡人數來確定誰的功績大?
專家稱在法國外籍軍團只需掌握250個法語單詞,這是真的嗎?
除了AK47,還有哪些武器或裝備在全世界廣泛使用並經久不衰?
俄羅斯如果用核彈打擊土耳其首都安卡拉,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TAG:軍事 | 歷史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