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到所做事情對或錯有多重要?
意識到所言所行的對與錯、好或壞,影響了一個人的一生的生活質量,仍至生命質量。因為「控制自己」的關鍵是「自我意識」後反省,並刻意地訓練要求「不去做錯的事、壞的事」,養成習慣既能不斷得到進步。「控制自己」後,通過「個人知識管理」來不斷提高能力,進而改變自己所能做的事、能影響的人的範圍
有心理學和態度的標籤,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拋個磚了。
1. 「意識到所做事情對或錯」
個人覺得這個從社會認知的來說說。「社會認知是個體對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態、行為動機和意向做出推斷和判斷的過程」,上述的意識到對錯可以包含在內。好久不背名詞解釋,引號內是翻書翻來的。而這種判斷過程(社會認知)的兩個關鍵成分是A 歸因 B在自己所有的信息基礎上的一般印象。它受到三個方面影響,首先是我們認知的事情它本身的特點(對象特點),再者是我們自己的心理特點(認知者特點),還有就是情境。
「意識到所做事情的對或錯」可以說是我們試圖去理解他人或者自己時的過程。對自己和他人行為的知覺,即指歸因。歸因展開講就沒完沒了了,這裡簡單說就是歸因的差異會很大程度影響我們對事情的認知。
2.「有多重要?」
先插曲下,我忽略了「對自己」這三個字。蝴蝶效應,有多重要不可能只針對自己來討論的。回到正題,意識到對與錯也好,其重要性帶來的心理上的影響也好,最終它的外顯都是行為。稍微回去一點兒,不那麼外顯的,就看態度好了。Freedmen的態度ABC結構,即情感,行為意向(注意不是行為),認知。認知是基礎,情感成分是核心,行為意向會影響我們將來對態度對象的反應。認知和情感兩者是會互相影響的,比如認知成分中的事實,知識,觀點和信念會影響情感成分中的評價進而引發情緒情感等。反過來,情感也會影響我們的觀點啊,理解啊之類。由情感成分,會進一步影響我們行為意向(比方積極的情感會讓我們傾向於積極的行為反應)。
然後,插一句更接地氣的,一般人際關係的行為模式就是一方表示出來的積極行為會引起另一方相應的積極行為。(好像被我說得也沒有多接地氣。。。-_-||)
綜上,簡單來講,我們對所做事情對錯的意識,更準確來說是對對錯的判斷,影響我們的認知,認知影響了我們的情感,情感影響了行為傾向,行為傾向影響了我們將來的實際反應,實際反應影響了我們周遭的人對我們的認知,循環往複。當然現實情況中不會像這樣一條線這麼簡單。對於一件你明確知道是錯誤的事情,而你選擇去做,那麼你必然有你的理由,但你必須要知道它是錯誤的,並做好承擔責任的準備。對於不能推斷是否錯誤的事情,最好做好相關打算,得到總比失去好,有剩餘總比一無所有好。
哪裡有那麼絕對的對與錯? 任何一個決定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要想明白的是優點和缺點。我不覺得存在絕對正確和絕對錯誤的選擇。
一件事情對與錯,對我來說很重要。想明白它,甚至會佔據我比做這件事還多的時間。性格使然吧。我不知道這樣究竟好還是壞,只是我沒有完全想明白的時候我不能全心全意的去做它。
推薦閱讀:
※心理學是否是科學?依據在哪裡?
※為什麼會因為自己比父母過得好而產生罪惡感,應該如何調節?
※怎麼看待如今的隨禮(份子錢)有時成為一種手段和負擔?
※為什麼有的人對別人摸他頭反應過激?
※怎麼看待知乎中用各種稀奇古怪頭銜的人?